德国坦克发展史

合集下载

德国:1号坦克

德国:1号坦克

德国一号坦克:简介:一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意为一号装甲战斗车辆)是德国于1930年代研制的一款轻型坦克,缩写为“PzKpfw I”,其官方军械署赋予的编号为“第101号特殊用途车辆”(SdKfz 101)。

一号坦克自1932年开始设计,并于1934年开始生产,其原先仅作为德军建构新一代的装甲战斗与技术时所使用的训练车辆,但后来将其投入了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波兰、法国、苏联、北非以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使用。

一号坦克于西班牙累积了使用经验,帮助德军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击败了波兰与法国,到了1941年,一号坦克的底盘被用于建造突击炮和自行反坦克炮。

尔后,他国将一号坦克进行升级改装来延长其服役寿命,它持续服役于西班牙军队一直到1954年。

一号坦克的战斗表现受限于其薄弱的装甲和仅两挺通用机枪的贫弱火力,由于它被设计成训练车辆,一号坦克无法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相比,如苏联的T-26坦克。

虽然在战斗表现中显得脆弱,但一号坦克仍占德军坦克中相当大部分的装备,并被投入到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各大战役中。

虽然一号坦克小型而贫弱,但其重要性不比其他著名的德军坦克,如四号、虎式和豹式来的低,它在纳粹德国于二战初期的一连串闪击战攻势与胜利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发展历史: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设计、生产、和使用坦克。

条约同时规定任何生产这些物品作军事用途的人都要被罚款十万马克和监禁六个月。

尽管德国国防军人力和技术上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数名国防军军官设立了一个秘密总参谋部辧公室,用来研究未来的战略。

虽然提出坦克作为新式武器得到上级冷漠的回应,德国企业却被鼓励研究坦克设计,同时军方与苏联和瑞典秘密地合作。

他们在研究时取得珍贵的技术资料,后来证明对德国的坦克设计有很大贡献。

在1926年,德国公司莱茵金属和Daimler-Benz,制造了装有75公厘炮的坦克原型(德语:the Großtraktor,大拖拉机)。

二战坦克简介 ppt课件

二战坦克简介  ppt课件
5
最轻坦克—— “ BT-7快速坦

苏联一直重视轻骑兵的作用,所以要求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这就
苏联坦克设计人员对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因
为这种坦克全新的传动装置。这种出色的传动装置使“克里斯蒂”坦克
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80公里。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
蒂”坦克。于1935年设计出BT-7快速坦克。但是这种传动装置不能在重
就是“鼠”式坦克的来历。
“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产了两辆样车,还有9辆正在生产过程中。
原计划生产150辆,但是由于二战的进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没有发
挥什么作用。
ppt课件
15
德国坦克英雄
奥托.卡里欧斯 战车击破王,世界上战绩最高的坦 克手。奥托.卡里欧斯曾先后效力于德国国防军第20 装甲师 502重装甲营和512重装甲营,总战果为170 辆战车和130门战防炮,绝大部分战果为东线取得。
ppt课件
7
德国坦克
一战结束以后,德军被禁止拥有坦克,
然而魏玛时代的德国国防军却暗地里同苏 联合作,着手研制自己的坦克。二十年代 末,德国专家到苏联喀山的试验基地秘密 测试了英国劳埃德4型坦克,并购买两辆 回国,这就是后来德国Pz 1型坦克的原型。
ppt课件
8
装甲战车”坦克(Panzerkampfwagon I),简称Pz
• 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国防军摩托 运输部队总监,开始大力发展坦克。 他设想的德军装甲部队,将拥有两 种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中 型坦克实现突破,一种是装备大口 径压制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炮火支 援,这其实就是后来的Pz 3型和4 型坦克。但是当时的德国军火工业 没有设计制造先进坦克的经验,正 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不能 指望外援,只能白手起家。德军急 切需要坦克训练装备部队,因此只 好因陋就简、降格以求了。1932年, 德军军械署提出一种轻型坦克的设 计要求,最后奔驰的车体和克虏伯 的底盘分别中标,组合起来就成了 “装甲战车1型”坦克 (Panzerkampfwagon I),简称Pz 1

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坦克发展史(1923~1945)

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坦克发展史(1923~1945)

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坦克发展史(1923~1945)作者:Major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某种意义上,纳粹的“第三帝国”也是一个“坦克帝国”,坦克这种战争机械启发并且促成了“闪电战”的构想,而“闪电战”这一构想的实施,又几乎成就了纳粹“千年帝国“的“伟业”。

不过,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专为“闪电战”设计的“装甲矛头”其实很容易被磨钝,然后随着国家军事战略的破产,纳粹的坦克发展计划也在无所适从中走向“混乱”和“癫狂”,一如这个“帝国”的最终命运……不过,从崛起到灭亡,这个“坦克帝国”都有着怎样的一些“臣民”呢?十万国防军的“拖拉机”——“蛰伏时代”的试探在“魏玛共和国”时代的德国,需要坦克的理由很多,国防军上层也有发展坦克的眼力和胆识,但动机却与其他各国完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只制造了相当少量的AV7履带式“装甲突击车”,对于坦克的兴趣其实不大,更何况协约国还特别禁止战败的德国再拥有任何“坦克”。

然而,战后德国“十万国防军”的总设计师汉斯·冯·西克特将军却还是盯上了坦克这种“时髦”的战争机器。

当时改名为国防部战争局的德国总参谋部,认真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再结合自身不多的坦克使用经验,自认为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满足替代人力不足的需求,冯·西克特将军对于这样一个结论深感认同。

然而,如何在《凡尔赛条约>监督委员会的眼皮底下,进行坦克装甲战斗车辆的研究,乃至部队训练和战术摸索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幸运的是,一筹莫展的德国人,很快就在苏联那辽阔的土地上找到了办法。

德国战败后,狂热的波兰民族主义者毕苏茨基元帅依靠协约国的帮助,不仅使德国土地里西亚划归波兰,而且参加了1920年武装干涉苏俄的战争,并在华沙城下重创红军,迫使苏俄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这样一来,夹在德苏大国之间的波兰无意间拉近了德苏关系。

于是,在1922年意大利的热那亚,随着《德国和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也就是《拉巴洛条约》的签定,拉开了长达20余年苏德合作时代的序幕。

铁甲雄风——坦克

铁甲雄风——坦克

虎式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制造的重型坦 克。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 在 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 。这名字同样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虎这个绰号 是由斐迪南· 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 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1、 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 小游民坦克(最早)
车重 18.3 t
成员 2人
火炮 口径 40 mm 车速 最高 3 km/h 车速 越野 1 km/h 装甲 最厚 6 mm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
英 美 德 法 I、Ⅳ型坦克,“赛犬”中型坦克 “福特”轻型坦克,Ⅷ型“自由号”重型坦克 A7V战斗坦克(最多容纳18人) “施纳德”、“圣沙蒙”突击坦克(电传动), “雷诺”FT-17轻型坦克(旋转炮塔)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
最先参战,索姆河会 战,1916.09.15 英国“小游民”坦克
法 国 FT17 坦 克
英国“赛犬”坦克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坦克特点 这个时期的坦克迅速崛起,各种结构形式的坦克不断出现,有固 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 战斗全重7~28t;火炮口径37~75mm;功率26~1 10kW;最大速度6~13km/h,最大行程35~64k m;装甲板是铆接的。
38T型轻型坦克
1940年,德军装甲部队如同镰刀一样扫过西欧,击败法国,重创英国, 从此德军“闪电战”闻名世界。如果比较一下交战双方坦克的数量和 质量,我们会看到德军创造了怎样的一个奇迹。德军在西线总共投入 2,439辆坦克,其中包括1型坦克523辆,2型坦克955辆,3型坦克349 辆,4型坦克278辆,捷克38t坦克334辆。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德军坦 克是过时的微型和轻型坦克,即使是3型和4型主战坦克,在战斗效能 上也跟英法装备的主战坦克差距明显。

坦克发展概述

坦克发展概述

坦克发展概述2015.04.14(一)、坦克产生的原因:1、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履带推进技术、火炮技术和装甲技术已趋于成熟。

2、轮式装甲车的兴起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当时称为装甲汽车的轮式装甲车。

轮式装甲车是汽车、装甲、枪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坦克诞生的前奏曲。

3、战争的需要关键人物:斯文顿中校、温斯顿.丘吉尔、克劳姆普顿上校。

(二)、坦克的出现:1915年8月,基于冶金、枪炮、汽车拖拉机制造技术,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在英国诞生,开创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战斗车辆的发展史来看,最先出现的是轮式机动车辆,随后出现了轮式装甲车,最后才是装有履带的坦克。

其间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

小游民坦克车重18.3 t成员 2 人火炮口径 40 mm车速最高 3 km/h车速越野 1 km/h装甲最厚 6 mm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初试锋芒: I战时期●走向成熟: 20世纪20~30年代●称雄战场: II战时期●继往开来: 20世纪50年代(战后一代)●辉煌岁月: 20世纪60年代(战后二代)●群雄争霸: 20世纪70~90年代(战后三代)●家族兴旺: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I战时期英I、Ⅳ型坦克,“赛犬”中型坦克美“福特”轻型坦克,Ⅷ型“自由号”重型坦克德A7V战斗坦克(最多容纳18人)法“施纳德”、“圣沙蒙”突击坦克(电传动),“雷诺”FT-17轻型坦克(旋转炮塔)I战时期坦克特点:1、这个时期的坦克迅速崛起,各种结构形式的坦克不断出现,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

2、战斗全重7~28t;火炮口径37~75mm;功率26~110kW;最大速度6~13km/h,最大行程35~64km;装甲板是铆接的。

3、时速低,行程短,机动性差,火力弱,只用于引导步兵冲击,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兵种。

_纳粹_帝国铁骑急先锋_德国陆军第3装甲师兴衰记_肖鹏

_纳粹_帝国铁骑急先锋_德国陆军第3装甲师兴衰记_肖鹏
德国二战时期坦克
则指出: “ 可 %"!" 年 的 战 事 结 局 , 以归结为两句话: 在东方, 一支陈 旧得无法救药的军 队 ,被 一 支 应 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 队 加 上 占 优 势的空军所瓦解; 而在西方 , 一支 动作迟缓的军队,却 不 能 及 早 施 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的确, 包括 装 甲!师 在 内 的 德 国 装 甲 部 队 在 波兰战役中的成功 表 现 ,使 古 德 里安和他所竭力倡导 的 装 甲 兵 作 战理论赢得巨大声誉。
将目 光 转 向 了 西 线 战 场 。 %"#( 年 密语“ 但泽” 响遍德 $ 月 " 日 &% 时 , 军各部队, 随即, 德军以排 山 倒 海 之势涌向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等 国,在德国空军和 装 甲 部 队 的 共 同参与下, 蓄谋已久的 “ 黄色方 案” 作战计划终于实施。装 甲 ! 师 被编入第 %) 集团军, 加入 * 集团军 群作战。主要任务是, 从战线北端 的德比边境突入比 利 时 ,将 英 法 军队主力吸引过来, 为中路 + 集团 军群的主攻创造有利条件。 位于比利时境内的阿登山 脉, 峰峦叠嶂, 森林密布 。南 面 是 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一 直 延 伸 到 莱茵河, 到达瑞士; 北面紧 接 着 宽 阔湍急的缪斯河。盟军认为, 这道 天然屏障是庞大的机 械 化 部 队 所 无法通过的,防守 的 重 点 根 本 没 有放在这一区域。但 他 们 万 万 没 有想到,阿登山口 恰 恰 成 了 德 军 入侵法国的主要突破口。 装 甲!师 出 人 意 料 地 在 不 到 法国预计的一半的时 间 里 就 通 过
古德 里 安 力 排 众 议 苦 心 经营,装甲 ! 师横 空 出 世 百 炼成钢
德 国 第!装 甲 师 是 德 国 首 批 组建的装甲部队,它 的 组 建 成 功 和 “ 纳粹”帝国 赫 赫 有 名 的 将 领 “ 闪击英雄” 古德里安的苦 心 经 营 密不可分。正是由 于 古 德 里 安 的 大力倡导和不懈的 努 力 ,德 国 装 甲兵的建设在二战前 期 走 在 了 欧

T-34坦克

T-34坦克

T-34坦克百科名片苏联T-34 76坦克T-34坦克是苏联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坦克一共生产了约8万多辆,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目录生产装备规格参数1发展历史型号1T-34早期型简介1火力1动力T-34/851主要型号及其参数T-34/76A 19401T-34/76B 1941/19421T-34/76C 19431T-34/85 M1944T34衍生车型T-34坦克车族主要优点主要缺陷鲜为人知的T-34坦克家族成员T-34/57 “坦克猎手”艰难的研制过程一波三折的生产生不逢时的坦克猎手T-34/100美国T34坦克展开编辑本段生产装备由工程师科什金设计。

1940年6月出厂。

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

主要改良型号T-34/76、T-34/85;衍生车种OT-34等。

编辑本段规格参数全重32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一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两挺7.62毫米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扭杆悬挂装置,Б-2-34行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时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60毫米。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

塔西诺夫为其设计了车身,采用革命性的斜面装甲,防护能力大为提高。

T-34坦克不仅继承了Б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

优异表现也压倒了KV-1坦克。

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

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后人称为T-34/76 1940年型(T-34/76A)。

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

二战德军单兵反坦克武器介绍

二战德军单兵反坦克武器介绍

当坦克于1916年出现在欧洲战场的时候,它注定将成为地面战场的主角。

尽管大英帝国第一次投入索姆河战场的坦克只有微不足道的42辆,但是它无以伦比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已经让德国人感到恐惧。

隆隆作响的坦克轧过德军的战壕,成为步兵最大的敌人。

稍后,德国也研制出自己的坦克。

而为了对付这种可怕的怪物,各个国家都竞相寻找打击坦克的手段。

从此以后,坦克与反坦克兵器的博弈就成为战争史发展的主线之一。

德国在索姆河首次遭遇坦克之后,就对反坦克作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1917年11月的康布雷(Cambrai)战役当中,尽管英军依靠坦克取得胜利,但是有100辆丧失作战能力的坦克落入了德国人手里。

其中30辆被修复,成为了德军装甲部队首批坦克之一。

在对这些战利品进行了匆忙的测试之后,德国人发现只要在弹壳中加入大量碳化钨,就可以击穿英国坦克的装甲。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在英国增厚了坦克装甲之后,这一招就不灵了。

后来随着战事的进行,德国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反坦克战术。

德军方面要求步兵在面对坦克的时候要保持沉着,并且采取措施构筑反坦克壕。

甚至还专门印发了反坦克作战指导手册。

由于早期坦克技术上的不成熟,因此它们很容易被榴弹炮以及工兵的手榴弹摧毁。

同时,专门的反坦克兵器也出现在战场上。

德军最早的反坦克兵器是位于奥伯恩多夫大名鼎鼎的毛瑟工厂制造的,称为M1918式。

这种13mm口径的单发步枪直到1918年才投入使用。

由于该枪过长,考虑到反应速度,德军还为其配置了专门的两脚架。

其子弹的枪口初速超过800米/秒,在220米的距离外能够击穿25毫米的装甲。

尽管其效能不错,但是此时德国战败已经成为定局,毛瑟反坦克枪也无力回天。

战败之后,德国军队被《凡尔赛和约》限制在10万人的规模上。

协约国不允许德国拥有任何重型武器,但是德国却在暗地里发展这些技术。

由于被剥夺了研发进攻性武器的权利,于是德国大力发展防御性武器。

在这个时期,反坦克作战战术得到较大发展,而单兵反坦克武器也小心翼翼地被研制出来。

二战参战各国著名坦克

二战参战各国著名坦克

二战参战各国著名坦克1.德国坦克一战结束以后,德军被禁止拥有坦克,然而魏玛时代的德国国防军却暗地里同苏联合作,着手研制自己的坦克。

二十年代末,德国专家到苏联喀山的试验基地秘密测试了英国劳埃德4型坦克,并购买两辆回国,这就是后来德国Pz 1型坦克的原型。

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国防军摩托运输部队总监,开始大力发展坦克。

他设想的德军装甲部队,将拥有两种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中型坦克实现突破,一种是装备大口径压制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炮火支援,这其实就是后来的Pz 3型和4型坦克。

但是当时的德国军火工业没有设计制造先进坦克的经验,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不能指望外援,只能白手起家。

德军急切需要坦克训练装备部队,因此只好因陋就简、降格以求了。

1932年,德军军械署提出一种轻型坦克的设计要求,最后奔驰的车体和克虏伯的底盘分别中标,组合起来就成了“装甲战车1型”坦克(Panzerkampfwagon I),简称Pz 1型。

Pz 1型坦克重5.5吨,乘员两人,装甲厚度6 - 13毫米,这个厚度勉强可以抵挡轻武器射击。

武器是两挺MG13机关枪。

引擎是一台克虏伯MG305汽油发动机,功率60马力。

Pz 1型坦克高仅1.72米,还不及一人高。

跟同时期的欧洲其它国家的现役坦克相比,这款坦克简直象个玩具,然而德国国防军却毫不嫌弃,大量订购,而最初的德军装甲部队就是在这些微型坦克里磨炼技术的。

Pz 1型坦克从1934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39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00辆。

不过德军军械署也清楚Pz 1型坦克的诸多缺点,1934年提出了Pz 2型坦克的性能要求,克虏伯的设计中标,次年开始批量生产。

Pz 2型坦克的乘员增加到3人,重量增加到9吨,正面装甲厚度15毫米,后来增加到35毫米,武器是一门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机枪,并排装在炮塔上。

20毫米机关炮射速每分钟280发,使用穿甲弹时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0毫米的装甲,勉强具备了攻击轻型坦克的能力。

“豹”2系列主战坦克发展史

“豹”2系列主战坦克发展史

“豹”2系列主战坦克发展史Leopard 2 main battle tank family history作为战后西方第三代上战坦克中最早服役的“豹”2型坦克,自1979年问世以来,在23年的时间里(1979一2002),凭借举世公认的优异性能和令人羡慕的可靠性记录,“豹”2系列坦克一直都是众多军火商心目中的宠物。

在欧洲,“豹”2坦克成为使用国家和装备数量最多的第三代西方主战坦克。

通过自身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豹”2系列坦克己经把当今主战坦克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以至于后来的美国M1系列、日本90式、法国”勒克莱尔”和英国的“挑战者”等坦克邵无法跨越由“豹”2坦克所划定的“界限”,这无疑使“豹”2系列坦克位居世界第一的地位,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保持下去。

研发经过早在联邦德国大力研制“豹”1坦克的时候,美国人就敏感地意识到德国人在坦克的设计与制造上具备的天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当“有关人员”将“豹”1坦克的进展报告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美国的坦克设计部门后,更是坚定了美国人的这-观点。

于是利用合作的名义窃取德国坦克设计制造技术的念头油而生。

在“豹”1坦克研制成功后的1963年8月,美国以对抗华约强大的装甲力量为名,欺骗德国制定了联合研制MBT-70(Kpz70)坦克的计划。

并美名曰利用双方枝术优势发展新型坦克用以替代两国装甲部队中急需更换的M48和M60坦克。

根据联合计划中达成的协议,在MBT-70坦克的34个主要研制项目中,由德国负责18个,德、美共同负责10个,美国只负责其中的6个。

同时协议中还明确规定,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共享,均不得私自研制本国的坦克。

明眼人瞟一眼就能看出“山姆大叔”打的是什么主意。

德国人也多了个心眼,出于对MBT-70坦克前途的担心,1969年,当该坦克的样车还停留在发展阶段时,德国便利用其部件发展了一种被称之为“公猪”(Eber)的试验坦克,并由克劳斯—玛菲公司制造了2辆样车。

坦克发展史

坦克发展史

坦克发展史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向德军展开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次战役索姆河会战打响了。

交战中,德军依靠构筑的堑壕、铁丝网等坚固防线,抵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惨重。

在1个月的攻、防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62万余人,德军也损失了约60万人,但仍难分胜负,结果进攻战变成了一场阵地战MKⅠ坦克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坦克——MKⅠ9月15日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

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上了德国士兵心头。

不一会儿,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顿时德军阵地上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

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开着枪、炮横冲直撞。

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还有不少德军被它发射的炮火打死。

在一片混乱中,其余的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

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

虽然当时投入使用的几十辆坦克中只有18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

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

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AV7坦克

AV7坦克

AV7坦克德国坦克发展可能要追溯回到1911 年, 当时的奥地利人 Gunther Burstyn 提出了一种带炮塔的"自行炮"。

" ("Motorgeschutz") 和塔楼相结合的新战争武器的概念。

1912 年德国给予了他专利的设计权但它最后还是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1916 年, 德国装甲车的研究又有了大发展孕育出了Marienwagen I 和II (亦称Bremer-Wagen), 1917 年随后了而来被称为Duer-Wagen 和,Treffas-Wagen 。

A7V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装甲车A7V的全名是Allegmeine-Kriegs-Department 7,意思是“第七统战部交通分部”1917 年1月由工程师约瑟夫·沃尔默1月1917 设计设计完成。

1916 年英国军队动用了Ⅰ型坦克,对德国军方的震动相当大。

在1916 年11月13 日, 德国军队被决定根据约瑟夫・Vollmer 的方向建立坦克的整体项目。

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采用现成的“霍尔特”拖拉机的底盘,因而设计工作进展相当快,在1917 年4月第一个原型车由Daimler Daimler-Benz 测试完成。

1917 年5月完成了最终版本的模型设计。

1917 年9月第一辆A7V生产下线,1917 年10月大规模生产随即开始。

所有坦克都有自己的绰号(即Mephisto、Wotan, Isolde 等。

) 并且被编组。

A7V反击英国的坦克的首演是在1918 年在3月21 日圣康坦战斗和4月21 日在Villers-Bretonneux/Cachy 。

原计划制造100辆最终只完成20辆归结于钢铁的短缺和帝国整体工业的优先级考虑。

A7V 是不稳定的和有非常粗劣的,A7V坦克高大笨重,机动性差,过堑壕的能力不足,容易托底,是它的突出缺点。

另外它的装甲质量差能难保护18人(在某些情况下22 个人) 乘员组。

二战坦克

二战坦克

库尔斯战役
• 库尔斯克战役(英语:Battle of Kursk,1943年 7月5日 – 1943年8月23日),又称库尔斯克会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中,德国与苏联于库 尔斯克爆发的一场大型会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 268万名士兵和6044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 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 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战役之后,德军完全 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 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 被视为战争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转折点。
最强坦克!---‘虎王’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虎王”重 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 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 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 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 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 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 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 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 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 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 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
SU-85自行反坦克
• 1943年1月,苏军在列宁格勒缴获了1辆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 苏联最高指挥部震惊了,“虎”式坦克的装甲对于当时大多数苏军火 炮来说实在是太厚了。苏军装备最普遍的F-34(T-34-76安装)和ZIS5(KV-1安装)型炮只有在近乎自杀的距离上才能击穿它。 • • 经过测试,M-30榴弹炮只有在使用了HEAT弹后才能击穿‘虎 ‘式坦克的装甲,但是极低的射速和弯曲的弹道将会使自己成为对方 的靶子。最后发现有两种火炮,85mm的防空炮和122mm的A-19型炮 可以对付‘虎‘式坦克。彼得洛夫设计局被指定开发一种新型的坦克 歼击车-----SU-85坦克歼击车。

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的发展历程.
3
坦克作为机械化部队的中流砥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高度发展。 战前,希特勒曾在观看装甲车辆混合编队演习后,大声叫嚷:“着就是我 索要的东西!”纳粹德国为了发动战争,先后研制出Ⅰ、Ⅱ、Ⅲ、Ⅳ型坦 克。在战争初期,这些德国坦克创造了“闪电战”的奇迹。
德国一号坦克
德国坦克集群进攻
战争导致了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对抗敌方的坦克,交战双方又不断推出火 力、装甲性能更强的坦克车辆。德国推出了Ⅴ型“黑豹”中型坦克、Ⅵ型“虎”式 重型坦克,苏联随即将T-34/85中型坦克、斯大林-2重型坦克投入战场。 在战争中,坦克的火力、机动、防护能力三大性能得以极大的提高。1944年, 德国又将新型的“虎王”坦克投入战场,其正面装甲达到了180mm,71倍口 径的88mm炮可以击穿当时所有坦克的装甲。盟国也不甘示弱,苏联的斯大林- 3型和美国的M-26重型坦克在战争最后阶段也投入使用。
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康布 雷战役中将多达476辆的坦克集中部 署在12千米宽正面,发起了空前规模 的进攻作战,一举突破了德军三道防线, 获得了巨大胜利。
一战期间,英国、德国、法 国还相继研制出多种坦克。 如英国的塞犬,法国的施纳 德、圣沙蒙、雷诺,德国的 A7V等。其中法国的雷诺 FT-17坦克首开旋转炮 塔的先河,成为坦克发展史 上重要里程碑。
苏联T—55坦克
苏联T-55坦 克
美国M—45坦克
英国“百人队长”坦克
5

战后第二代 进入60年代,冷战双方在第一代主战坦克基础上,改进 开发出了第二代主战坦克。这一时期,典型代表是苏联的T- 62、美国的M-60、英国的“酋长”(奇伏坦)式、法国 的AMX-30、德国的“豹1”型
苏联T—62坦克
战后第一、第二代主战坦克在世 界各地局部战场曾展开无数次的撕杀。尤其是在多 次中东战争中,第一、二代主战坦克几乎成为战场 最重要的主角。几次中东战争过程虽短,但动辄就 是数千辆坦克投入战场,反坦克导弹等新式武器也 相继投入使用。第一、二代主战坦克在印巴战争、 越南战争,以及后来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中也均 频频出场。至今,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第一、二代 主战坦克仍旧是装甲部队的主力。

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的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 坦克的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 的历史了。 的历史了。它的诞生给世界带来了 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战争 战争。 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战争。
1
在斯文顿上校的倡 议下,英国海军大 臣丘吉尔组织成立 了陆地战舰委员会, 投入新式武器的秘 密研制工作。1915 年,一种奇特的钢 铁战车在英国福特 工厂制造出来,它 的代号称作“小游 民”。而英国海军 则针对其可笑地叫 它“水柜”,按英 文发音就是 “TANK”就这样世 界上第一辆坦克诞 生了。
3
坦克作为机械化部队的中流砥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高度发展。 战前,希特勒曾在观看装甲车辆混合编队演习后,大声叫嚷:“着就是我 索要的东西!”纳粹德国为了发动战争,先后研制出Ⅰ、Ⅱ、Ⅲ、Ⅳ型坦 克。在战争初期,这些德国坦克创造了“闪电战”的奇迹。
德国一号坦克
德国坦克集群进攻
战争导致了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对抗敌方的坦克,交战双方又不断推出火 力、装甲性能更强的坦克车辆。德国推出了Ⅴ型“黑豹”中型坦克、Ⅵ型“虎”式 重型坦克,苏联随即将T-34/85中型坦克、斯大林-2重型坦克投入战场。 在战争中,坦克的火力、机动、防护能力三大性能得以极大的提高。1944年, 德国又将新型的“虎王”坦克投入战场,其正面装甲达到了180mm,71倍口 径的88mm炮可以击穿当时所有坦克的装甲。盟国也不甘示弱,苏联的斯大林- 3型和美国的M-26重型坦克在战争最后阶段也投入使用。
这时的坦克主要是对德军产生一种威慑效应, 这时的坦克主要是对德军产生一种威慑效应,在战争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 的肯定。直到大战后才被认识到巨大的作用。 的肯定。 直到大战后才被认识到巨大的作用。
2
1915年12月,第二辆坦 克“大游民”制成。这种坦克 成为了第一种投入使用的坦克, 被英国军队编号为MKⅠ。1 916年9月15日,32辆 秘密运抵战场的MKⅠ坦克在 索姆河战役激烈期间投入战斗。 德军在这种陌生的“钢铁怪物” 面前手足无措,任何枪弹攻击 都失去了作用,坦克首次作战 达成了震撼性的效果,同时也 意味着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到来。

德国坦克发展史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

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

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

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

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1917—1918)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

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

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国的坦克。

论二战德国坦克

论二战德国坦克

论二战德国坦克二战早期,德军闪击战横扫西欧,北非,进军苏联的主力恰恰是性能平常,但是却可靠耐用的3号和4号中型坦克,在40年的西欧战争中,德国坦克早期型号主装甲只有30毫米!其装甲较薄的弱点,被德军的闪击战和高超的军事指挥协调艺术所掩盖,西欧战争的胜利是新军事思想的胜利!是空地各军种密切协调配合的胜利!是集中使用坦克和机械化火力战术的胜利!而非当时德国坦克装甲技术和性能的胜利!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3号和4号中型坦克也大为逊色。

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

尤其是暴露出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的重大缺点。

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

但德国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同时,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在面对英国马蒂尔达步兵坦克80毫米的厚重装甲时,3号和4号中型坦克同样无法做正面对抗,不得不依靠德国火力的杀手锏——88高射炮来阻挡英国马蒂尔达步兵坦克的进攻。

面对严峻的形式,德国一方面加紧研制新的重型坦克,一方面也对旧有坦克火力装甲进行改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1941年4月,3号H型在车体和炮塔前部临时用螺栓加装30毫米附加装甲,达到60毫米厚度,以利于抵抗英国的2pdr、苏联的45毫米和美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

一体式新型指挥塔更利于观察。

由于这些改动,H型重量达到了21.8吨。

H型坦克安装了新式的50毫米42倍口径KwK38火炮,后来在1942和43年,部分H型又改装了50毫米60倍口径KwK39火炮。

1942年7月3J型前部装甲改为50毫米整体式,比H型的30+30毫米附加式的结构更牢固,而且安装了新的50型驾驶员观察口和拥有跳弹板的50改型7.92毫米MG34车体外机枪座(均配用50毫米装甲)。

坦克动力进化史!二战德国点明道路,历史果然深藏秘密

坦克动力进化史!二战德国点明道路,历史果然深藏秘密

坦克动力进化史!二战德国点明道路,历史果然深藏秘密众所周知,我国军事武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动力系统所限制,无论是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还是直升机用先进涡轴发动机,我们都不是世界先进水平。

相比于空军,陆军的坦克装甲车辆就好了很多,大功率的柴油机堪称陆军的动力核心,千军万马征服敌人。

那么,这篇文章就来梳理一下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动机进化史,一起来探究未来的中国陆军需要什么样的先进动力系统。

我国和俄罗斯地面部队演习人类最早大量使用的热机是蒸汽机,那自然的就有人想把蒸汽机搬上坦克。

上世纪初期,美国从英国引进了坦克,并且研制了自己的蒸汽机驱动的坦克。

是的,你没听错,美国人把又大又笨的蒸汽机安上了坦克。

很明显,这种坦克就是来搞笑的,不具备任何实际用途,也就成了历史的趣闻。

在那个年代,成熟小巧的汽油机是各类移动载具的首选动力装置。

汽油机是内燃机,功率大转速高,并且可以通过增加排量和缸数来提高功率以及扭矩,加上减速器也就是变速器,可以驱动动辄几十吨的坦克。

著名的马克Ⅰ型坦克问世于1916年,当时的发动机技术非常落后,这辆坦克的体重接近30吨,整体的尺寸也要比现在的坦克大得多。

马克Ⅰ型使用的发动机是戴姆勒的6缸13升发动机,功率仅为105匹马力,而如今中国自主品牌的1.5T三缸发动机都有150多匹马力,差距非常大。

因为动力严重不足,马克Ⅰ型的速度仅有不到6千米每小时,还没有人跑步快。

那时候的坦克受制于基础技术,其实并不是机动作战武器,而是移动的碉堡,但就是这样的设定,依旧对当时的战争格局造成巨大的冲击,坦克的发展热潮终于开始。

早期坦克的速度很慢,不是机动作战武器,更接近移动堡垒在马克Ⅰ型之后,法国的FT17坦克成为第一种具备现代坦克设计元素的早期坦克,其顶置的炮塔设计更方便坦克发挥火力优势,同时坦克不再是体重巨大的铁乌龟,成为一种兼顾火力和防护以及机动性的载具。

FT17的重量只有7吨,但是体型缩小,中弹概率大大降低,变相提高了防护力。

坦克-前进—古德里安

坦克-前进—古德里安

坦克-前进—古德里安坦克—前进!(德国装甲坦克兵的历史)作者:·古德里安疑虑是经常会产生的。

如果撇开疑虑不管,只有能在任何条件下当机立断、大胆行动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我们的后代宁肯原谅错误行动,也不赞成无所作为。

——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坦克兵的历史不长,但内容丰富。

它的历史同原德国装甲坦克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毕生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德里安一生的成败得失与德国装甲坦克兵发展中的兴衰紧密相关。

过去,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帝国军队,接受一些新的技术装备是很慢五命力。

一九二二年,古德里安开始掌管德国陆军的汽车兵。

这时,他以一个德军总参谋部军官应有的审慎态度研究了摩托化部队的技术和战术使用问题。

随着发动机功率的加大和坦克行驶速度的提高,坦克的战斗力也显著增强了,这一点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

古德里安在研究外国专家,特别是在观点上同他十分接近的英国军事著作家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经验以后,经常讲到,发动机控制陆、海、空的新时代已经开始,发动机的作用将不断增长。

古德里安指出,历代将领都曾不断寻求提高军队机动力和作战行动速度的新手段。

为此,他们常常要增加快速行动部队的数量。

古德里安认为,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自从机枪出现在战场上以后,步兵就丧失了它的突击力。

在一九一四年,只有炮兵才能发挥突击力;到战争快结束时,炮兵又让位给坦克了。

当时只有七个营,为数不多的汽车兵,欣然接受了古德里安关于军队摩托化的思想。

汽车兵开始先从理论上培养一些军官。

训练时使用了以汽车底盘制作的坦克模型和英国的装甲坦克兵条令。

真正开始创建一个新兵种,那还是在一九三一年以后,即古德里安被任命为汽车兵总部的参谋长以后。

这时汽车兵进行了改编并装备了新型车辆。

一九三三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军队的摩托化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发展。

一些骑兵团开始改编成摩托化步兵部队。

除了汽车兵总部之外,还建立了装甲坦克兵部。

该部的部长是卢茨中将,参谋长是总参谋部的上校古德里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

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

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

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

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1917—1918)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

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

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国的坦克。

1916年11月,德军总参谋部提出了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并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战斗坦克。

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采用现有的“霍尔特”拖拉机为底盘,因而设计工作进展迅速,1917年夏天就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行驶试验。

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求生产A7V坦克。

尽管样车还存在不少问题,A7V坦克还是在同年10月正式投产了。

原计划生产100辆,到1918年9月,德国共生产了约20辆A7V坦克。

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与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Ⅰ型和Ⅳ型坦克区别较大。

A7V坦克整体呈箱型铆接结构,没有严格的战斗室,车上配置1门57mm低速火炮和6挺7.92mm重机枪,火力无疑是强大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机枪弹药基数为18 000发,堪称“世界之最”。

但由于战斗全重(30t)过德国A7V坦克与其众多乘员重导致机动性能不佳,安装2台汽油发动机的功率总计只有147kW,最大速度仅为8~10km/h。

A7V 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

典型配置乘员18名,除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外,还包括12名机枪手和2名机械师。

然而,据一本权威的德文资料上说,A7V 的乘员人数为16~26人。

1918年4月24日,德军在维莱-布勒托纳战场投入13辆A7V 坦克,与之交锋的是英国Ⅳ型坦克。

在战斗中,3辆A7V 坦克面对多辆英军Ⅳ型坦克时,仅有1辆遭受重创后撤出战场,而英军则有2辆Ⅳ型坦克被击毁,多辆被击伤。

通过这次交战可以看出,A7V 坦克在火力上并不比Ⅳ型坦克差,其装甲厚度还优于英军坦克。

但其笨重、机动性差的缺点也暴露无遗。

尽管如此,这次交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坦克战,得到了公认,它标志着陆军机械化战争新时代的开始。

除了A7V 坦克之外,德国在早期坦克的研制上还进行了许多其他有益的探索。

例如,当1918年英国的“赛犬”轻型坦克用于战场后不久,德国人就将其缴获并加以仿制。

这就是LK II 型骑兵坦克的来历。

不过,该坦克只生产了2辆,并未投入实战。

后来,该坦克的设计图纸卖给了瑞典人,并成为M/21型坦克的设计基础。

德国还仿制了英军大量使用的Ⅰ型坦克和Ⅳ型坦克,仿制后的试验型坦克名为A7V-U 坦克,仅制成样车。

该坦克的特点是,车体两侧的炮座较大,位置也靠后。

行动部分装有弹簧悬挂装置,这是一大进步。

此外,德国还研制出另一种巨型坦克——K 式超重型坦克。

如果说A7V 是一个庞然大物的话,那么与K 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该坦克重达150t,装有4门77mm 火炮和7挺7.92mm 机枪,最终只制成了2辆样车。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被迫在停战条约上签字投降,其军队被协约国解除,协约国还特别禁止战败的德国再拥有任何坦克,而刚刚问世的德国坦克被全部回炉炼钢,只有澳大利亚人独具慧眼,保存了1辆名为“梅菲斯托菲尔”的A7V 坦克,成为奇货可居的历史文物。

1983年,德国人曾与澳大利亚人交涉,希望A7V 能“返回故里”,结果无功而返。

1987年4月,德国军方决定重新复制A7V 坦克。

克劳斯·玛菲公司等共20多家公司鼎力参与研制,用了3年时间,终于“克隆”成功。

1990年6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A7V 坦克(复制品)移交仪式。

德国蒙斯特战车博物馆接受了这件不平凡的藏品。

可见A7V 坦克在德国人心中的历史地位,其诞生开创了德国研制自主坦克的先河,也为二战中德国坦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坦克帝国的兴亡(1922—1945)一战结束以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任何坦克,然而其国防军却暗地里同苏联合作,着手研制自己的坦克。

1927年7月,德国专家到苏联喀山开始建设德苏联合坦克学校(为掩人耳目对外称为“农业培训班”)的建设,很快坦克学校就成为德国试验新坦克的场所。

1929年初,德国专家设计的、苏联军工厂生产的坦克部件运到此校,组装成坦克整车,而在文件中被统称为“超级拖拉机”。

在此期间,作为德苏军事合作的一部分,喀山坦克学校的专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当时苏联坦克的研制。

1931年以后,由于德国与战胜国的关系逐渐德国A7V 坦克(复制品)缓和,对其军备限制有所松动,德军有计划地将坦克设计力量从苏联调回国内,德国坦克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

说起二战中德国坦克,就不得不说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他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立了“闪击战”,被誉为“德军装甲兵之父”。

1931年,正是古德里安等一些将领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提出研制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作战人员,才有了德军坦克日后的发展。

概括起来,二战中德国坦克主要分为三类: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

其中轻型坦克包括Ⅰ号和Ⅱ号,中型坦克包括Ⅲ号、Ⅳ号及“黑豹”坦克,而大名鼎鼎的“虎”式、“虎王”坦克则属于重型坦克。

Ⅰ号轻型坦克1932年,德军提供了一种5t 级轻型坦克的规格说明,并最终选定了克虏伯公司为总承包商。

1934年,该公司研制推出Pzkpfw Ⅰ号轻型坦克,简称Ⅰ号坦克,德文缩写Pzkpfw 意为“装甲战车”。

Ⅰ号坦克的成功研制标志着纳粹德国坦克部队开始走向复兴并逐步强大起来。

作为一种过渡型坦克,Ⅰ号坦克是为满足装甲兵训练需求而研制的,因此又被称为“训练坦克”。

Ⅰ号坦克于1934年4月投入生产并开始装备德国陆军,共有A、B、C、F 四种型号,总计生产约2 200余辆。

该坦克战斗全重仅5.4t,乘员2人,分别是车长兼机枪手和驾驶员。

Ⅰ号A 型坦克的单人炮塔正面并列安装2挺MG13型7.92mm 机枪,由车长负责操纵射击。

装甲厚度为7~13mm,仅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碎片。

安装克虏伯公司的M305型四缸风冷汽油机,最大功率42kW,最大速度37km/h,最大行程145km,不过越野行程仅为97km。

B 型坦克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提高了机动性能。

安装了无线电通信设备。

在当时多数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主要靠手势和旗语联络的时代,无线电通信无疑是非常先进的。

C 型坦克属于快速侦察坦克,强化了发动机并换装了变速箱,使其最大速度达到78km/h,几乎达到了当时坦克速度的2倍。

A、B、C 型坦克装甲防护薄弱,在战场上被大量击毁,因此,德国又研制出F 型坦克。

F 型坦克前装甲厚度达80mm,几乎达到了当时重型坦克的水平,不过火力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在战场上依然处于弱势。

二战期间,Ⅰ号坦克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德军认为,Ⅰ号坦克的装甲过于薄弱,难以与二战中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相抗衡(如苏联T-26和美国M3等),经常需要在炮兵和其他坦克的掩护下才能较好的战斗。

因此,1941年底,I 号坦克逐渐从一线战场上退出。

退役后的Ⅰ号坦克一部分装备其他占领国的军队或警察,用于维持治安任务;另一部分则被改为弹药输送车和工程车等。

Ⅱ号轻型坦克Ⅰ号坦克在研制成功后,德军于1934年提出研制重20t、装备20mm 火炮坦克的计划。

这就是1935年研制成功的Ⅱ号坦克,1936—1943年批量生产。

Ⅱ号坦克型号有12种之多,总计生产近万辆。

以D 型坦克为例,该坦克全重10t,乘员升至3人,分别是车长兼炮长、驾驶员和无线电员。

该坦克装备了20mm 火炮和1挺7.92mm 并列机枪。

前部装甲厚度达到了30mm。

最大速度达到了55km/h。

Ⅱ号坦克是德军二战初期的主力坦克。

不过在面对苏联T-26坦克时,Ⅱ号坦克薄弱的装甲使其依然处于弱势。

在全面入侵苏联后,Ⅱ号坦克遭到了苏军沉重的打击,在战场上损失惨重。

总的看来,Ⅱ号坦克可靠性较高,便于运输、维修和保养,适于古德里安德国PzKpfw Ⅰ轻型坦克快速远距离作战,但还是火力较弱,装甲防护不足,仅能与轻型坦克作战,而无法与中型和重型坦克作战。

此外,德国以Ⅱ号坦克为基础还研制出了许多变型车,如水陆坦克、喷火坦克和装甲侦察车等。

Ⅲ号中型坦克1937年5月,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出首辆Ⅲ号坦克。

包括3种试验型坦克在内,Ⅲ号坦克型号多达12种。

至1945年,Ⅲ号坦克共生产近6 000辆,其中J 型坦克数量最多,分两批共生产了3 000多辆。

该坦克的最初生产型为E 型。

E 型坦克战斗全重19.4t,乘员5人。

武器为1门50mm 火炮和2挺7.92mm 机枪,采用了功率为220.6kW 的“迈巴赫”12缸直列水冷汽油机。

其最大速度40km/h,最大行程175km。

Ⅲ号坦克1939年装备德军,一直服役至1945年。

作为德军“闪击战”时期的标志性装备,Ⅲ号坦克在战争初期使用广泛,从波兰到法国,从巴尔干到北非,从巴巴罗萨到莫斯科,Ⅲ号坦克毋庸置疑地成为德军的主力坦克。

该型坦克是德军第一种火力、防护和机动性能相对均衡的坦克,尽管有各种缺点,如火力和装甲无法抗衡法国B1或苏联T-34坦克,但作为德军在战争初期的主力坦克,它在德军坦克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