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语文基本术语: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二.文章类型分析:1. 说明文: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作诠释(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分类别、画图表(帮助读者掌握….的特征,头绪分明)、列数据(是所说明的事物准确化,更具有科学性)、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的概括事物的特征)、打比方(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真实)等。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说明文某段或者某句话作用:①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②引出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引用诗歌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

文章第一段的作用: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

②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总体的认识。

③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的内涵,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

④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急切的了解事物或事理的心态。

⑤开头举例子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二)记叙文阅读理解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分类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描写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一、记叙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1. 概括文章内容。

- 公式:(何时 + 何地+ 何人 + 做何事 + 结果如何)。

- 示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何时),在小镇的街头(何地),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何人)为了卖火柴而奔走(做何事),最后冻死在街头(结果如何)。

2. 分析人物形象。

-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入手。

- 外貌描写:如果文中描写人物“他穿着破旧的衣衫,头发蓬乱”,可能暗示人物生活困苦或者不拘小节。

- 语言描写:如“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人物有志向。

- 动作描写:“他飞快地跑向那个摔倒的老人,将老人扶起”,表现人物善良、热心。

- 心理描写:“他心里想,这次考试一定要考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反映人物孝顺、有上进心。

- 他人评价:“大家都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这是直接表明人物诚实的特点。

3. 理解句子含义。

- 公式:抓关键词 + 联系上下文 +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果有)+ 表达的情感或哲理。

- 例如:“他的话像一把刀,刺痛了我的心。

”- 关键词是“刀”“刺痛”,联系上下文可能是他说了一些很伤人的话,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被伤害后的痛苦心情。

4. 分析标题的作用。

- 公式:- 内容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或关键人物等。

- 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 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 分析段落的作用。

- 首段作用:- 公式: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等。

- 中间段作用:- 公式: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等。

- 例如在一篇写成长经历的文章中,中间段落“一次失败的考试改变了这一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快乐时光,开启下文因为考试失败而产生的变化。

- 尾段作用:- 公式: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汇总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汇总

阅读答题公式大汇总1、用一句...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事情、用的言归纳本文的故事情:人物+出处++果2.....3、怎样梳理文章构?第一招:按叙的要素划分构(的先后、地址的移、人物的出、事件的展)第二招:按思想感情的化划分构4、怎样解析人物形象?第一招:通解析人物的典型事例归纳人物的精神品第二招:通解析人物的言、作、神、心理描绘等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5、归纳文章的主(中心思想):内容+目的(感情、道理)6、依照叙文的不同样样种,回答文章主的固定格式能够有以下几种:写人:本文通表达主人公的什么事件,表出主人公怎的思想道德,或许表达了作者主人公怎的思想感情;叙事:本文通表达怎的故事,告了我怎的道理;写景状物:本文通描绘了怎的景或物,抒了作者怎的感情。

7、的含与作用(1)解析的含“(表面)含+(深)含”(2)解析的作用“吸引者注意 +明示(写作象)+揭露(文章内容)”8、文章的开与尾的作用(1)开篇常作用①从构上看:全文、下文做②从内容上看:开篇点、揭露主(2)尾常作用①从构上看:全文、呼开②从内容上看:点明中心、深入主9、析的作用:第一招: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二招:富饶表力,生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0、解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招:从修辞(富饶表力的)下手答公式和析的作用一。

第二招:依照文章构,掌握句作用若是句子位于文章的开,一般有起作用;若是位于中,有渡作用,如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下文作等;位于文章尾的句子经常有的作用。

第三招:依照文章内容,掌握句作用( 1)抒作者感情,点明中心;( 2)反应社会或揭露深刻的道理。

【家】回家去淑敏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地同起沙漠的黄沙和祁的雪峰。

到之路上僻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同⋯⋯素来宁静听我的,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的候,我就抱着你走安西。

”我大吃一惊,从未听段往事。

阅读理解公式

阅读理解公式

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常见题型30个公式)题型一:词语删减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不能删减)+解释这个词语表达了……的意思+如果删掉会怎么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不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题型二:词语替换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一般不能)+解释原来词语表达了……的意思+替换后不能表达……的意思,不能起到……的作用。

题型三:词语意思答题公式:原指……,在文中指……(找到该词语近、同义词,用该词扩充成一句话来解释,再结合文章说文中具体含义。

)题型四:语句作用答题公式:1.对上文:照应全文、首尾呼应、总结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此外、还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名中心的作用题型五:段落的作用答题公式:1.第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落笔点题、点明主旨、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启发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3.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点题题型六: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答题公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中出中心句概括大意)题型七:主要内容答题公式:时间+地点+人物+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题型八:中心思想答题公式:通过……的故事,歌颂了(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型九:关键句及其作用答题公式:1.开头:总领全文、点名中心、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句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引人深思、升华主题题型十:标题的作用答题公式:……标题提纲挈领,使文章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或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题型十一: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答题公式: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某事物的特征2.拟人: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某事物……的特征。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

4.排比: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气势,加强了语气。

5.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一、整体把握型
1.分析全文结构,确定主题思想。

2.筛选关键词,理解篇章概括。

3.找出关键连接词,建立篇章逻辑。

二、段落独立型
5.抓住首尾句,概括段落主旨。

6.寻找中心句,总结段落要点。

7.换位思考,理解段落观点。

8.分析依据论述,判断文章倾向。

三、语境辅助型
9.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10.利用反义词,推测词语解释。

11.根据同义词,推断词语意思。

12.总结词语搭配,掌握固定搭配。

四、句子结构型
13.确定主谓宾结构,维持句意流畅。

14.理解衔接词,关联句子段落。

15.借助修饰词语,理解名词解释。

16.辨析修辞手法,猜测句子意图。

五、猜测推理型
17.利用细节信息,推测文章脉络。

19.借助事例描写,猜测文章目的。

六、背景常识型
21.利用题外信息,理解文章含义。

22.关注历史背景,推测文章意思。

23.分析环境描述,理解事件原因。

24.观察文化特点,把握作品特色。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一、预测文意
1.标题预测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可推测出文章的主题。

2.段落预测法:阅读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预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1.关键词概括法:通过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三、提炼主旨大意
1.主题句提炼法: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将其联结起来,提炼主旨大意。

2.含义概括法:寻找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概括出主旨大意。

四、解析词义
1.上下文猜词法: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出生词的词义。

2.词态分析法:通过判断词形变化,猜测生词的词义。

五、分析修辞手法
1.比喻分析法: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子,分析其比喻对象和比喻意义。

2.拟人化分析法:寻找文章中的拟人化描写,分析其修辞效果和意义。

六、推理判断
1.图示法:通过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推理出文章中未提及的信息。

2.前因后果法:通过推理,找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

七、比较对照
1.同类对比法:对比文中类似事物的不同点,分析其特点和功能。

2.异类对比法:对比文中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分析其关系和作用。

八、判断正确与否
1.根据事实判断法:通过分析文章提供的具体信息,判断陈述是否正确。

2.相关论证法:通过理解文章中的论证和推理过程,判断论述是否正确。

1.语气态度分析法:通过观察作者的语气和态度,判断作者的观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45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45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训练,下面将介绍45个万能公式,供学生参考使用。

一、万能公式1-151、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看题干。

2、抓住主题,对照题干。

3、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4、指代题干的位置。

5、划出难点句,看透题意。

6、选项辨析法。

7、排除干扰项。

8、紧抠事实,抓住关键。

9、换位思考法。

10、句意猜词法。

11、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

12、中心句把握法。

13、连接词的作用。

14、对比分析法。

15、辨析事实与观点。

二、万能公式16-3016、绝对化与相对化表达。

17、主旨大意找中心。

18、排除干扰,找正确答案。

19、增加逻辑关联把握。

20、对照题干理清思路。

21、眼到口到手到全媒体。

22、综合分析法。

23、点题法。

24、比较与类比。

25、增加练习量提高效果。

26、阅读文章与综合素材。

27、解答问题要点。

28、提高揣摩能力。

29、整体解题法。

30、改变解题思维模式。

三、万能公式31-4531、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2、理性解题法。

33、增强辩证思维。

34、增加综合认知。

35、提高解题效率。

36、练习解题策略。

37、量化分析法。

38、心智导图解题法。

39、提高表达能力。

40、提高归纳概括力。

41、提高直接推断能力。

42、增加练习强化记忆。

43、深入探究教材。

44、增强识记记忆。

45、解题技巧与方法。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45个万能公式,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提升语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不仅是学习的一部分,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希望大家能够多加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仅仅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阅读丢了很多分。

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

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各位同学共享。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2.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二、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三、语段析读: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鉴赏: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四、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概括内容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公式:谁(主要人物)+做什么(主要事件)+结果怎样。

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我”(主要人物)在和伙伴们去爬悬崖时被困,在父亲(人物)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主要事件),最终克服了恐惧(结果)。

2. 概括事件发展过程: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出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公式:起因是……,经过是……,高潮是……,结局是……。

比如一篇记叙文写比赛,起因是学校组织篮球比赛,各班积极准备;经过是比赛过程中双方激烈角逐,我方队员出现失误但又努力追赶;高潮是在最后几分钟我方打出精彩配合反超比分;结局是我方获得比赛胜利。

(二)分析人物形象1. 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公式: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他头发蓬乱,脸上带着疲惫的神色,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可看出人物生活困苦、操劳的特点。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来刻画人物。

公式:语言描写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如“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家人争光!”这句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有志向、有责任感的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其性格。

公式: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品质,如“他猛地站起身,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即将摔倒的老人”,体现出人物善良、热心的品质。

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等进行描写。

公式: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境和性格,如“她心里暗暗想:这次考试可千万不能再失利了,不然怎么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呢”,反映出人物焦虑、有上进心的心境和性格。

2. 从具体事例分析:公式:通过……事例,看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通过“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还帮忙提东西”的事例,看出小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特点。

(三)理解句子含义1. 结合上下文理解:公式:先分析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很多同学在面对阅读理解题目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意图,回答出关键的问题。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万能公式,就能让阅读理解变得轻松许多。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 24 个实用的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记叙文:人物+事件+结果例如:《我的母亲》一文,主要写了“我”的母亲(人物)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劳持家、关爱子女(事件),使家庭充满温暖(结果)。

2、说明文:说明对象+特点比如:《中国石拱桥》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特点)。

3、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像《谈读书》一文,论点是读书有益,论据是通过列举各种读书的好处和事例来论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意思2、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旨,体会标题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或引申意义例如,《白杨礼赞》,表层含义是对白杨的赞美,深层含义则是借白杨歌颂北方军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分析文章的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见闻、感受、经历展开叙述2、以事件为线索: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3、以物品为线索:物品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4、以时间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5、以地点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地点为线索,写了“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四、把握文章的主旨1、分析标题:标题往往能揭示文章的主旨2、分析开头和结尾:开头常有引出主旨的作用,结尾则常常总结、深化主旨3、分析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4、结合文章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主旨以《背影》为例,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时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五、分析人物形象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2、从人物所做的事件中分析3、注意侧面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例如,《孔乙己》中,通过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的穷酸和炫耀心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6579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6579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阅读丢了很多分。

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

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各位同学共享。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
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1. 主题/中心思想公式:文章的主题 = 作者的观点 + 论据 + 证明2. 态度/情感公式:作者态度 = 词语/句子情感色彩 + 文章词汇选择3. 文体公式:文章文体 = 作者的写作目的 + 文章的语言风格4. 对比/类比公式:通过对比/类比展示事物相似或不同之处或关系5. 比喻公式:通过比喻用一个事物解释另一个事物,以形象化说明6. 递进公式:通过逐步升高或升华、推进内容的形式表达作者立场7. 举例公式: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问题,以使论点更加生动形象8. 回答问题公式:通过回答问题展开论述,达到表达观点的目的9. 叙述公式:通过叙述大量细节描写事情的发生、发展情况,以加深读者印象10. 分类/归纳公式:将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纳,使信息更有条理性11. 演绎/归纳公式:通过逻辑推理和总结来证明论点的可信度12. 对话/引言公式:用对话和/或引言来引出文章的话题和内容13. 引证/出处公式:通过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数据等来证明论点的可信度14. 补充/丰富公式:通过补充和丰富信息来使文章内容更具说服力15. 问题解决公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论证来解决问题16. 时间/空间公式:通过描述时间和空间来加强文字的描述和表达17. 道德/伦理公式:通过道德和伦理角度的论述来分析和评价某些事物18. 实证/统计公式:通过数据、事实和统计等来支持论点,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19. 比较公式:通过对比论述来进一步阐明观点,加强文章可信度20. 权威/专家公式:通过引用权威和专家的意见来支持论点21. 反面/对比公式:通过从反面来论述和对比所表达的观点22. 以小见大公式: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反映大问题和深层次的内涵23. 自然/文化公式:通过自然和文化元素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4. 语感/节奏公式:通过音韵、韵律、节奏等语感效果来体现文章的美感和思想感染力。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阅读丢了很多分。

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

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各位同学共享。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二、现代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滴水之恩⑴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⑵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

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

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⑶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⑷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⑸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⑹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

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

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⑺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

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部分。

但是,别担心!今天就为大家送上 24 个万能公式,帮助大家轻松应对语文阅读理解难题。

一、概括内容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公式:人物+事件+结果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主要人物是狼牙山五壮士,事件是他们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与敌人英勇战斗,结果是他们宁死不屈,跳下悬崖。

2、概括段落大意公式:谁+干什么比如:在某一段落中,讲的是小明认真写作业。

二、理解词语类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公式:本义+文中义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说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词语的指代义公式:指代上文提到的……通过寻找上文相关的内容,来确定词语所指代的对象。

三、理解句子类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公式: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中心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然后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最后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6、句子的作用公式:(1)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2)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四、修辞手法类7、比喻句公式: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比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

”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8、拟人句公式:把……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动作/情感/语言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例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把小鸟当作人来写,赋予小鸟唱歌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鸟的快乐。

9、排比句公式: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增强了语势,突出强调了爱心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描写方法类10、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公式:描写了……的外貌,反映了……(2)语言描写公式:通过……的语言,表现了……(3)动作描写公式:通过……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4)心理描写公式:细腻地刻画了……的心理,表现了……11、环境描写公式:(1)渲染了……的气氛;(2)烘托了……的心情;(3)为下文……做铺垫。

初中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章中的句子有不同的作用,包括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其句子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为了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反复等。

这些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强调对象的特性,突出对象的特点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在解答句子含义的时候,需要注意句子中是否使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需要揭示出这些词语所指的对象,然后再疏通句子,就可以理解句子的含义。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在考虑是否可以换词时,需要考虑该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都不能随意更换,因为它们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在考虑是否可以调换词语顺序时,需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和递进关系。

如果调换顺序会破坏这些关系,就不能调换。

六、XXX的概括归纳: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回答不同的问题,包括记叙类文章、说明类文章和议论类文章。

在写作时,需要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遵循相应的格式和逻辑关系。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此外,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在分析诗歌语言时,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因此,在复时,我们需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和辨析。

同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在鉴赏古代诗词时,第一步要把握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考点分类具体题型答题技巧筛选信息1.考查文章的线索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关键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

2.概括文章类容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用“(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答题。

或用“什么+怎么样”句式组织语言。

3.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的辨析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一般题目设置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从这两方面去辨别即可。

4.考查文章所描写对象的特征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作用)答案往往不止一点,需要提取。

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找到隐含的答题点进行概括并加工合并,避免遗漏。

5.理解文章类题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带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的附件,可以用文中相关语句作答,也可以用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审美鉴赏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注意,回答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2.分析文章重点字词的作用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1.动词生动表现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形状)。

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事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3.(1)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请说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1)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见上面);分析修辞+修辞作用每种修辞手法都见其固定的答题套路(2)文章开头:引出下文;开头点名故事所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中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引人深思。

注意: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

(文中的**具体有怎样的性格特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点)5.分析句子,段落,文章表达方式的作用5.(1)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2.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2)见固定的答题套路(3)见固定的答题套路6.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6.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

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深层含义1.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

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2.分析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3.分析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有两种解答方法:(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4.联系生活实践,对文中的主旨,观点,作者的情感发表见解,或提出看法,建议等延伸拓展题。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主旨,有具体的事例说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二)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现手法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对比**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就俺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记叙文阅读理解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分类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描写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8、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说明方法,还是论证方法)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9、十种常用写作手法:①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②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⑧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12)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10、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夏之绝句》)二、分析词语和句子1、主题句(中心句或主旨句):首段(段首)或尾段(段尾)的议论抒情句。

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3、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