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生姜泻心汤妙用分享
生姜泻心汤妙用分享生姜泻心汤【功能与主治】治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者。
1奇效良方【处方】生姜、黄芩、人参(去芦)、干姜(炮),各二钱;半夏、黄连、大枣(三枚)【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2伤寒论【来源】《伤寒论》。
【组成】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半夏9克(洗) 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
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3各家论述 1.《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
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2.《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
虚热二字,合成此证。
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3.《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
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
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
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4.《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
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
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4临床医案1.胃脘痛:杨某,女,17岁,始见胃脘疼痛,继则呕腐吐酸,发作无常,已4年余。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生姜泻心汤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泻火、平肝理气、和胃消食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可以是感染、饮食不洁、暴饮暴食、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所致,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生姜泻心汤作为传统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从生姜泻心汤的配方、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来探讨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姜泻心汤的配方。
生姜泻心汤最初见于《金匮要略》,其主要成分包括生姜、大枣、甘草、木香。
这个方剂是由当时的名医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总结而成的。
生姜具有温中止呕、发表解毒的作用;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泻的功效;甘草有调和各种药性的作用;木香可以理气化湿、宣里泄痢。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急性胃肠炎所致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我们来解析一下生姜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生姜泻心汤的主要药物生姜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肠道的运动性和适应性,从而改善胃肠功能。
生姜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减轻胃肠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腹泻、呕吐等症状。
大枣则能够益气养血、和胃止泻,可以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
甘草具有收敛止痛、解毒化湿的功效,可以改善胃肠道的炎症状况,减轻腹泻、呕吐等症状。
木香则具有理气化湿、宣里泄痢的作用,可以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等症状。
这些药物共同在胃肠道发挥作用,可以清热泻火、和胃消食,从而缓解急性胃肠炎引起的症状。
我们来看一下生姜泻心汤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生姜泻心汤作为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中药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可以改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缩短病程,加速康复。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生姜泻心汤在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梁艺钟;李健;林德荣;郭绍举【摘要】目的观察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寒热错杂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所有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除肠鸣外,治疗组其他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生姜泻心汤可更有效地改善寒热错杂型FD患者的症状及胃肠动力.【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9(041)003【总页数】4页(P293-296)【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生姜泻心汤;疗效;胃动素;胃泌素【作者】梁艺钟;李健;林德荣;郭绍举【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深圳市 51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0;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深圳市 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患者需反复就医,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2]。
有学者发现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疗效好[3]。
生姜泻心汤是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痢者”,主要功效为升清降浊、调和脾胃。
笔者采用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FD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24经典必读-伤寒经方——生姜泻心汤
24经典必读-伤寒经方——生姜泻心汤导读:生姜泻心汤是目前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症的常用方剂。
【经典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失党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生姜泻心汤方组: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方解:方中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
方证原始证:中虚湿热痞兼食滞水气证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湿热内结,水气夹食内滞。
临床表现:心下痞满或伴有疼痛治法:补中降逆,散水消痞主症:心下痞满或伴有疼痛,四肢无力,或困重,舌偏红,苔黄略腻,脉弱或滑应用方证①中虚湿热痞兼食滞水气证等等......【现代临床应用】①妊娠恶阻②小儿腹泻③慢性结肠炎等等......案例分析郭某,男,44岁。
现病史:呃逆连作不休8月有余,服药以百剂计,始终不能控制,以致周身疲倦,不能坚持工作。
所服之方,不外丁香、柿蒂、旋覆花、代赭石香砂六君等方。
大便每日12次,溏薄而不成形。
小便则无复可言。
心下素觉堵塞,甚不畅快查体:脉沉弦无力,舌苔略呈水滑。
【辨证分析】:本例患者上有呃逆,下有泻和因此必先问其中。
患者心下素觉堵塞,此为脾胃升做失司;脾气不升,则大便溏而不成形;胃气不降上逄而为呃逆。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脉沉、舌苔水瀣坫为为脾虚水湿失于运化之象。
【治法】:和调肠胃、复其升降【处方】:生姜泻心汤加减生姜12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6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刀豆子10g药物法:【加减】吐酸水者,加吴茱萸,重用黄连;胁肋胀满者,加佛手、郁金;呕吐酸臭物者,加焦六曲、炒谷麦芽:吐痰涎者加桂枝、茯苓;大便干结者,易熟大黄为生大黄增量后下;。
生姜泻心汤——咯血,膈肌痉挛,妊娠呕吐,经行呕吐
生姜泻心汤——咯血,膈肌痉挛,妊娠呕吐,经行呕吐41咯血王某,男,22岁。
近因努力伤络,咳血反复发作,色鲜红,量较多,伴有口渴,心烦,便燥,舌苔薄黄,脉细数,拟方标本兼顾,先冀血止。
旋复花9克,代赭石15克,甘草3克,参三七4.5克,生军末3克(分两次和服),生地黄15克,半夏9克,麦冬12克,百部15克,太子参12克,黄芩9克,茜草9克,三剂。
复诊,咯血由少而停,继以百合固金汤加味调理。
按:缪仲醇对于吐血治疗有三诀,一日宜降气,不宜降火,二日宜行血,不宜止血,三日宜补肝,不宜伐肝。
盖血随气行,止血当先顺气,顺气当先平肝,用药基此原则,故使血止。
注意事项:1,胃肠积滞而浊气上逆致呃者忌用。
2.胃热噫呃亦当忌用或加减用之。
《经方应用》42膈肌痉挛——陈宝田医案王某,女,32岁。
1981年9月16日初诊。
患膈肌痉挛3255天。
病史:患膈肌痉挛已多年,经常发作。
此次发作于9月13日清晨约8时,突然呃呃连声,欲止不止,纳少乏力,胸膈满闷,面色苍白,舌质淡,脉沉弱。
实习学生投旋覆代赭汤3剂,服后无明显改善,经介绍来诊。
检查:脉证同前,仍投旋覆代赭汤3剂,但代赭石量增大至30克,服1剂呃逆减半,2剂缓解,3剂而愈。
追踪1年未发作。
《经方临床应用》论:此所谓膈肌痉挛者,就是甲木痞结之义。
因胃气不降,所以胸膈痞硬。
43妊娠呕吐李某,女,29岁。
早期妊娠,出现恶心,呕吐,喜酸择食,近几天来症状逐渐加重,呕吐痰涎,饮食不进,头晕眼花,神疲嗜睡,今晨早饭后突然昏倒,大便干燥,尿黄,口干,苔白腻,脉滑。
证属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治宜益气和胃,降逆化痰。
党参9克,生半夏9克,旋复花9克(包),代赭石12克,竹茹6克,芦根15克,寸冬9克,生姜9克,灶心土30克,先煎灶心土,取水再煎余药。
服二剂后,呕吐渐止,大便畅通,胃纳渐增,原方加山楂9克。
又进二剂,胃和逆降,诸症皆消。
(录自《赤脚医生》1976.3,山东昌潍地区医科所编)《经方应用》论:妊娠呕吐者,胎结血凝,木旺而土虚,所以胃逆不降,呕吐不止。
黄秀深教授运用生姜泻心汤治疗乳糜尿验案举隅
黄秀深教授运用生姜泻心汤治疗乳糜尿验案举隅黄秀深教授是一位专业的中医学者,他熟练掌握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常通过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各种疾病。
他在治疗乳糜尿验案上运用了生姜泻心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乳糜尿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尿液中出现乳白色液体,常伴有水肿和蛋白尿。
这种病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黄秀深教授在治疗乳糜尿的过程中选择了生姜泻心汤这个方剂。
生姜泻心汤是由生姜、芍药、甘草、泽泻等药材组成的,它具有温中散寒、祛湿利水的作用。
乳糜尿是由于脾胃虚寒,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生姜泻心汤可以通过温中散寒的作用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乳糜尿的症状。
在治疗乳糜尿的过程中,黄秀深教授首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
然后,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配了生姜泻心汤,并指导患者按照一定的剂量和时间进行服药。
在治疗的过程中,黄秀深教授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药方。
他还与患者进行了定期的复诊和沟通,了解他们的治疗反应和身体状况。
通过与患者的密切合作,黄秀深教授成功地改善了他们的病情,使他们的乳糜尿症状逐渐减轻,尿液恢复了正常的颜色和外观。
黄秀深教授治疗乳糜尿的成功经验,不仅得益于他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得益于他对每个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他充分尊重患者的自然状态和身体特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方。
他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黄秀深教授通过运用生姜泻心汤治疗乳糜尿验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的成功经验不仅为乳糜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生姜泻心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生姜泻心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生姜泻心汤一、古方简介【来源】《伤寒论》。
【组成】半夏9g,黄芩9g,生姜12g,人参9g,黄连3g,大枣12枚,炙甘草9g。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水热互结,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
二、临床新用内科疾病1.长期发热【案例】某男,46岁。
诉低热月余,体温37.2~37.6℃之间,以上午为甚,伴见纳差,颜面潮红,腹中雷鸣,便溏,日3~4次。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
久用清热利湿之剂无效。
综观其症,既有湿热内蕴之象,又有脾虚内停之征,证属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水饮内停。
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中。
处方:生姜、法半夏、人参、黄连、黄芩各10g,干姜、炙甘草各6g,大枣6枚,水煎服3剂。
二诊:服后自觉纳香,体温37℃,大便日1次,呈糊状。
继服3剂而愈,半月复查未复发[白松岭,等.生姜泻心汤验案二则.陕西中医,1993,(3):132]。
【按语】此症低热日久,久用清热利湿之剂,致脾胃虚弱,水饮内停,与湿热相互搏击。
湿热内蕴则低热,颜面潮红,舌质红,苔黄腻;脾胃虚弱,水饮内停则腹中雷鸣,便溏。
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中。
方用生姜、半夏以利水气,芩、连清利湿热,人参、干姜温中健脾,方药对症,则湿热除,脾胃健,病自退。
2.冠心病【案例】某男,58岁。
诉心悸、胸闷3月余,西医诊为冠心病,常服硝酸甘油。
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诊见:心胸憋闷,腹中雷鸣,大便溏,日4~5次,舌质红绛,苔白腻,脉滑。
证属痰热内阻,中气不足,水饮内停,胸阳痹阻。
治宜泄热除痞,健脾化饮,宽胸理气。
处方:生姜、人参各12g,法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各9g,丹参20g,瓜蒌30g,炙甘草10g,大枣6枚,3剂水煎服。
二诊:诉大便日1~2次,胸闷、心悸症状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濡。
上方去黄芩,加桂枝12g,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症状基本消失[白松岭,等.生姜泻心汤验案二则,陕西中医.1993,(3):132]。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生姜泻心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是生姜、大黄、芒硝、甘草等。
生姜泻心汤在中医传统上被认为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不适。
而生姜泻心汤在治疗急性胃肠炎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可以清热泻火、解毒,缓解急性胃肠炎症状。
急性胃肠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所致,病因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生姜泻心汤中的生姜具有辛温解表、理气和胃、止呕的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湿热邪毒。
而大黄具有泻火通便、解毒的功效,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热毒,芒硝则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甘草则可以和大黄搭配,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
生姜泻心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痛的功效,可以对急性胃肠炎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起到缓解作用。
生姜泻心汤可以调整肠道功能,改善胃肠道炎症。
急性胃肠炎常伴有胃肠道炎症,如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等,导致胃肠黏膜功能紊乱,肠道的蠕动活力减弱,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生姜泻心汤中的生姜、大黄等药材可以调整胃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炎症,从而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促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使患者尽快康复。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是显著的。
它可以清热泻火、解毒、改善肠道功能、调整病因病机,对于急性胃肠炎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急性胃肠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使用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时,患者应遵医嘱使用,并结合饮食调理,适当休息,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促进疾病的康复。
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医学治疗。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健康生活!。
前胡医话丨生姜泻心汤治疗腹泻案
前胡医话丨生姜泻心汤治疗腹泻案前言: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是一种消化道疾病症状。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腹泻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可以由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小肠吸收不良等病所致。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腹泻是由于里有水饮,水饮下趋刺激肠道所致。
里位的水饮又称淡饮,如《金匮要略》所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淡饮)”。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运用经方治疗腹泻,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病案分享:杨X 女 55岁2022-8-3主诉:腹泻半年余腹泻,大便1日3到4次,时干时稀,甚至有时可见不消化的食物,肛门有时会有灼热感,有痔疮;怕冷怕风;汗可,食热易汗;头痛头晕;肩颈酸痛;小腿有时抽筋;咽干,咽痒则咳;干咳;心慌胸闷;口干口苦;饮偏多,饮温,饮凉胃不适;纳可;胃胀,偶有胃疼;左胁下不适;肠鸣;小便色可,偶有灼热感,畅;眠可,梦多;记忆力差,白天精神一般;左脉沉弦,右脉沉,舌淡红苔黄白腻边齿痕,下睑半红半白,下肢略肿,腹按满;基础病机分析:表:外结表寒中风血痹痉外燥溢饮里:支饮里热水饮湿热水热里结水结里寒虚:津虚胃虚病案分析:别所急,患者所急为腹泻,为里位水饮下趋所致,兼有表邪不解(如表寒、血痹、溢饮等),处方方势应偏里兼顾表位,不可发表攻表。
别虚实,患者既有实邪(里热、里寒、水饮等),又有津虚、胃虚(消化功能障碍见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属于典型的厥阴病,处方应祛邪加补虚并重。
由此可以确定治疗思路和处方用药。
患者有太阴层面的里寒水饮,应使用甘草干姜汤的方干。
有里热伴随支饮水饮,为少阳层面的微热水饮,应使用黄芩。
有阳明层面的湿热,下趋见腹泻、肛门灼热感,应使用黄连。
既有津虚又有偏寒的支饮兼表不解,应使用生姜甘草汤的方干配伍半夏,其中生姜既能解表,又属泻肝法,能除胁下之水气(见左胁下不适)。
有少阴层面的津虚、胃虚(消化功能障碍),应使用人参,补津液复胃气。
生姜泻心汤治急性胃肠炎医案一则–经方派
生姜泻心汤治急性胃肠炎医案一则–经方派急性胃肠炎刘某,女,36 岁,2009 年 10 月 20 日初诊。
患者6 天前受凉后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咽痒咳嗽。
在社区医院吊针服药治疗后,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消失,但身热不退,胸闷欲吐,上腹胀满,纳差,口淡无味,大便溏、每日五六次。
曾服用藿朴夏苓汤等中药治疗无效。
刻下:T 38.4℃,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排少量大便,便色淡黄、水样,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
舌淡胖,脉濡数,苔薄白。
中医诊断为痞证,证属水热互结。
治宜和胃消痞,散水清热。
以生姜泻心汤加味:生姜 20g,制半夏 10g,黄芩 6g,干姜 5g,党参 15g,炙甘草 6g,黄连 3g,大枣 10g,茯苓 15g,苍术 15g。
服药 2 剂,热退泻止,胃脘痞塞减轻。
上方继服 2 剂,诸症悉愈。
按:《伤寒论》第157 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方为半夏泻心汤类方,主治胃虚不能运化水湿饮食,胃气上逆之“干噫食臭”,热邪与胃中水饮互结之“心下痞硬”,胃中水饮变动之“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水饮为有形实邪,与邪热搏结,故胃脘部痞胀而按之有触手感是本方的主症,食气不化而干噫食臭是本汤证辨证的关键。
胃中水气或横走于胁,或下走大肠则雷鸣下利,故以生姜宣散胃中水饮为主药,合半夏更能散饮降逆;芩、连清邪热,与生姜、半夏合用辛开苦降,以调理脾胃,复其升降,散其痞结,同时芩、连尚能燥湿止泻;干姜佐生姜,干姜气厚,功兼收敛,二药相合,散中有敛,守中有走,既能温补中州,又能反佐芩、连苦寒;参、术、苓、草扶中补虚,以益土制水。
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直中病机所在,故疗效卓著。
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生姜泻心汤(千古第一方调脾胃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千古第一方调脾胃泻心汤)导读:本文主要用临床的成功案例讲述生姜泻百思特网心汤临床上的应用。
希望和广大同仁互相学习!青橘中医签约作者:张成林患者笔者母亲,47岁,身高168厘米,体重76kg,属于半夏体质,晕动病严重。
饭后食物上涌,为胃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之前常有,此次发作5天,初始服用香砂养胃丸后开始出现矢气,但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症状改善不明显。
因当时身在学校,遂不管寒热虚实投以旋覆代赭汤以嗳气论治,降其胃气。
服后症状改善有限,矢气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时正在看毛进军的《经方心得》,讲到生姜泻心汤。
遂马上电话问询,得知有剑突下按之不舒,腹中雷鸣。
传来的舌象也显示苔是薄薄的黄腻胎。
于是马上拟方生姜泻心汤5剂。
药后显效,5剂即改善十之七八,续服5剂巩固疗效,今6个月已过未再复发。
之前笔者曾因反酸烧心夜不能寐,仅服香砂养胃丸2次即获大效。
后多次应用香砂养胃丸治疗呕吐、呃逆均取得佳效,所以在四诊收集不全时,此类疾病常常予香砂养胃丸试服。
至于旋覆代赭汤,完全是抛却四诊只取通降胃气之功,失了辨证论治之法。
幸而《经方心得》中的那点灵光一现。
同时也想起恩师生姜泻心汤治饭后呕吐一例,生姜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治不定时呕吐一例。
所以才当机立断,收集详细四诊处方生姜泻心汤。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说:“临床所见干噫食臭症状,用半夏泻心汤难以治愈,必加生姜”。
而生姜泻心汤确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而成。
故临床使用生百思特网姜泻心汤必见半夏泻心汤的“痞”。
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除149条谓“痞”为“满而不痛”外,151条有云“……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1前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可知此处“濡”并非濡脉,而是描述“痞”。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347条“……不结胸,腹濡……”,故此知“痞”应为“满而不痛,按之濡”,“濡”笔者取脉决濡脉的感觉“细软”,所以最后痞为“满而不痛,按之软”。
泻心汤临床应用-医学资料
6、黄连汤
【原文】伤寒,胸中又热,胃中有邪气,腹 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组成: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 夏
小柴胡汤
黄芩,半夏, 甘草,生姜, 大枣,人参, 柴胡
往来寒热,胸胁 邪犯少阳,胆火 和解少阳,调 苦满,心烦喜呕, 内郁,枢机不利。达枢机
不欲饮食,口苦,
咽干,目眩,脉
弦细
大黄黄连 大黄、黄连 心下痞,按之濡, 无形邪热,痞塞 邪热消痞
泻心汤
(黄芩、附子)心烦,口渴,舌 心下(邪气内伤,
红苔黄,关脉浮 热痞吐血)
《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做明医》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前言:
泻心汤系仲景经典名方、是古老方 剂中的精华。其疗效独特,可信、可 重复,对现代临床具有重大的现实作 用和深渊的历史意义。
一、泻心汤类方
1、生姜泻心汤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 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脾土失温)
主证:上热下寒,腹中冷痛,欲呕吐。(肠 鸣利)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7、小柴胡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附子泻心 汤
大黄、黄连、 心下痞,恶寒汗 黄芩、附子、 出
(细辛)
无形邪热,痞塞 邪热消痞,扶 心下阳虚)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生姜泻心汤出《伤寒论•太阳中篇》,原文是治“伤寒出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组成: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程知云:此为汗后,未经误下,心中痞硬,水气抟聚者立法也。
外邪虽解,然必里气通和始得安然无恙。
汗出解后,胃中不和,饮食抟结,中焦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
土弱不能制水,故胁下有水气旁流。
腹中雷鸣者抟击有声,下利而清浊不分也。
故于泻心汤内君生姜以散之。
法用再煮,取其熟而和胃也。
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余用此方治疗以下各证,均收到良效。
一呃逆陈某,40岁,患有呃逆,连作不休,已历年余,辗转诸医,无外乎丁香柿蒂、旋复代赭、香砂六君等味,服药百裹,未见寸效。
以致疲倦不堪,痛苦日加,不能坚持工作。
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略呈水滑,问大便则称一日二、三次,溏薄而不成形。
余谛思良久,此等呃逆之证见于上,泻利之情见于下,其病必在中,为脾胃不和之兆。
询问病者:“何处难受?”患者指胃下,答曰:“此处有隔塞感,甚不畅快,因而打嗝为甚”。
余顿悟此乃脾胃升降失司,而寒热相溷,胃气上逆之病也。
必使脾胃调和,升降得顺,则病可愈。
处方:生姜12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6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连服五剂,则呃逆未作,心下痞与下利俱除。
二失眠张女,47岁,患失眠证经年,每晚仅能睡2-3小时,且乱梦纷纭。
昼则头晕神疲,恍恍惚惚,服多种养心安神之剂无效。
初诊其舌见无苔滑腻,脉又弦滑,试用《千金》温胆汤,未能取效。
再诊,病家谓:“大便稀薄,每日必登厕2-3次。
余乃悟,此乃胃气不和之失眠。
因指其心下问:“此处难受乎?”答曰:“正是”。
51生姜泻心汤
51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姜12g 甘草9g 黄连3g 人参9g 黄芩9g 干姜3g 半夏9g 大枣12枚上8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和胃降逆,行水消痞。
(主治)主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胁下有水气,心烦,干噫食臭,肠鸣下利。
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与半夏泻心汤证相似。
(临证加减)1.本方证如见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之属,以淡渗利水。
2。
本方加炒山楂、鸡内金、炒谷芽治慢性胃肠炎之脾胃虚寒者,症见腹痞满,肠鸣亢进,完谷不化,嗳腐吞酸,或心烦不安,胃气上逆者。
3。
一老妇,素弱,停食,时发嗳气,慢慢欲呕,胃脘水响而微利,以本方加木香、莱菔子、砂仁、姜汁一小杯,有良效。
4。
生姜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证:偏热者减姜、夏;偏寒者减芩、连。
认为本方证既有胃虚食滞之干噫食臭。
又有水饮下趋之腹中雷鸣下利。
与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中有异。
[浙江中医杂志,1988,(2):75]5.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不全性梗阻:本方用生姜、干姜、黄芩、党参、厚朴各lOg。
法半夏12g,黄连5g,炙甘草、制大黄各6g.寒盛酌减黄芩、黄连,加吴茱萸、高良姜,热盛酌减干姜,加蒲公英;气滞加枳壳、木香;呕吐酸臭加焦六曲、炒谷芽、炒麦芽;吐痰涎加桂枝、茯苓;泛酸加海螵蛸、浙贝母;便秘制大黄易生大黄。
每日工剂水煎分3—4次服,5日为1 疗程。
用l一2个疗程。
[江苏中医,1997,c6,:16]6。
关于三泻心汤在六经辨证的归属:文中不同意将生姜、半夏、甘草之泻心汤之方列在《伤寒论》太阳篇而为太阳病方,和以生姜泻心汤为太阳病方,甘草泻心汤为阳明病方,半夏泻心汤为少阳病方分类方法。
认为三方都是少阳并太阳病方。
半夏泻心汤证以呕逆较著,生姜泻心汤证以干噫食臭较著,甘草泻心汤证以完谷不化,下利较著。
三方中黄连均宜轻用,干姜则宜重用;三方均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为主药,不可变易。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图为半夏24肠鸣下利——易巨荪医案龙津桥梁女,癸已六月患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甚似脏寒。
医者多用参、术,下利愈甚。
夜则齘齿有声,或心烦不得眠。
延余诊,察其神色,不甚怠倦,举动如常人,惟胃口稍减,形貌略瘦。
每下利,腹中沥沥有声。
余曰:腹中雷鸣下利,谷不化,仲景责之水气。
拟以生姜泻心汤。
一服利止,复进黄连阿胶汤,是夜能熟睡。
无复齘齿。
《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论:这个生姜泻心汤,是脾胃虚寒,水气不化之症。
这个黄连阿胶汤,是皮毛外感,其胃腑燥热证,燥土伤水,伤及手少阴之心液。
此二方一虚一实,复进黄连汤善后,此当是错误之用。
半夏25痞闷下利——刘志杰医案张某,男,46岁。
初诊日期:2010年4月18日。
主诉:腹胀便溏近1年。
刻诊:腹中雷鸣胀满而便溏,心下痞满,气冲胸胁,心悸,口渴多饮,项强微恶风,腰酸凉沉重,尿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
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
这个病例简单,你们分析一下?衰超明:厥明病。
生姜泻心汤,肾着汤。
俞坤琴:厥阴中风,太阴阳明,生姜泻心汤加柴胡桂枝干姜汤。
许家栋:太阴阳明为主,兼有表证,属厥阴。
生姜泻心汤加甘姜苓术汤。
禤宝子: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真武汤呵呵,水平还行,都很接近,疗效肯定也会很好。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半夏泻心汤加真武汤。
王荣生:宿饮,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葛根。
你就认定葛根了?你们目前的问题,就是方证还求得不够精确。
主症的方子选对了,疗效就会满意的。
这个病,主症,就是痞证,是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下焦虚寒,还是久利,要慎用芍药。
病人没有四逆,要慎用附子。
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这个,更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也可以解决水逆心悸。
古方下篇---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古方下篇---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凡经方寒热并用,皆既有寒又有热之病。
不可认为寒热并用,乃彼此牵制之意。
用药须于认定着落四字上,求切实之解决。
如认定有寒,干姜便有了着落。
认定不清,则着落不确含糊用药,必加病。
此病主因,总是中气虚寒,不能旋转于中,因而四维的升降停顿。
应当上升下降的火,成了上逆下陷之热。
既成热,必须清去其热,其火乃能升降。
又非温运中气,四维不能复升降之常。
此等病甚多,将生姜泻心汤的理法,玩索有得,应用无穷。
金匮黄土汤治便血,用附子黄芩灶心土白术炙草阿胶地黄。
既用附子之热性,又有黄芩之寒性。
既用灶心土白术之燥性,又用阿胶地黄之润性。
用附子、因肾水寒不能养肝木也。
用白术灶心土,因水寒木郁,土气必湿。
土湿则木气愈郁,愈妄肆疏泄也。
用阿胶地黄,因木郁疏泄,必生风燥、既生风燥,必更疏泄也。
各有认定,各有着落。
亦非寒热燥润并用,彼此牵制也。
人身是五行六气所成的。
五行六气是融合的,并不发现一行一气的。
是圆运动的。
病则六气分离,各现本气,故寒热燥湿风,都发现也。
有人嗜酒,遂病便血。
六年无虚日,服黄土汤病反加。
其病面黄,左腿足热,左手心热,左乳部微胀,大腹满胀,小腹硬胀,均时胀时消。
行动则咳。
脉小而短。
为处一方,麦冬白芍法半夏各三钱,川芎一钱,白术茯苓苡仁各三钱而愈。
此病面黄,土湿也。
左手足热,血去木枯,又阻于湿,木气不能左升,则左足热。
木气不能右降,则左手热。
木枯气滞,升降不和,则胸腹胀也。
方以术苓苡仁,除湿建土。
麦冬半夏白芍,由右以润降废胆胃三经。
轻用川芎,由左以温升肝经。
肝胆二经升降调和。
风木之气得润,中土之气运化,故诸病皆愈。
脉短为气滞,故不用甘草以增滞也。
凡黄土汤证,木气不枯,气不滞脉不短小,不热不胀。
此病乃土湿木枯,热而又滞之病。
认定土湿,苓术苡便有了着落。
认定木枯生热生滞,白芍麦冬川芎便有着落。
降药多升药少。
造化之气,能降自然能升,升降自如,胀满热咳皆自愈矣。
升降的运动圆,血自不下也。
生姜泻心汤——水气痞,呕吐腹泻,慢性肠炎,心痞腹泻
生姜泻心汤——水气痞,呕吐腹泻,慢性肠炎,心痞腹泻3水气痞——刘渡舟医案丁某,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经方临证指南》4呕吐泄泻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余矣,后复得疾,请医杂治益剧。
延余诊时,心下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泄,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
疏生姜泻心汤,一剂知,二剂已。
见《遁园医案》。
《伤寒掣要》岳美中5嗳气腹鸣——岳美中医案胡某,男性。
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生食气,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
体形瘦削,面少光泽。
认为是胃机能衰弱,食物停滞,腐败成气,增大容积,所谓“心下痞硬”;胃中停水不去,有时下走肠间,所谓“腹中雷鸣”。
以上种种见症,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因疏方予之:生姜12克,炙甘草9克,党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黄连3克(忌用大量),半夏9克,大枣4枚(劈)。
以水8盅,煎至4盅,去渣再煎,取2盅,分两次温服--《伤寒论》方。
服1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又俞某,患慢性胃炎,具有“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之证候,投以生姜泻心汤,不日而愈。
生姜泻心汤,仲景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重点在散水气之痞结,并补益中气,故以生姜为主药,辅以半夏宣泄胁下之水气。
惟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用苦寒性的芩、连,以降之清之,但湿浊久积之邪,又非苦降直泄所能尽祛,故必佐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发之。
一苦一辛,一降一开,相反正所以相成,在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作用下,以成其和胃散痞之功。
黄秀深教授运用生姜泻心汤治疗乳糜尿验案举隅
黄秀深教授运用生姜泻心汤治疗乳糜尿验案举隅乳糜尿是一种罕见而复杂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许多困扰。
针对这种疾病,黄秀深教授先后研究了多种治疗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
其中,运用生姜泻心汤治疗乳糜尿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黄秀深教授认为,乳糜尿的病理机制与脾胃虚弱、湿热内盛、气滞、瘀阻等有关。
因此,治疗乳糜尿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等方面。
生姜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扶正固脱、理气行血的功效。
其中包含了生姜、大黄、芒硝、桂枝、甘草等多种成分,具有协调气血、行气化瘀的疗效,能够帮助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在治疗乳糜尿方面,黄秀深教授的基本治疗思路是“清热通淋、活血化瘀、壮脾固表”。
具体方法为:先用中药调理脾胃,提高机体抵抗力;随后根据不同的证候,配合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以清热通淋、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
其中,生姜泻心汤常常被用来治疗湿热内盛、气滞、瘀阻等症状,能够加速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对治疗乳糜尿具有一定的疗效。
举一个治疗乳糜尿的验案,一位患者名为李女士,33岁。
她因反复发作的乳糜尿病症状,经过多次治疗仍无明显好转,最后来到黄秀深教授门诊求治。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综合分析,黄秀深教授给出了治疗方案,并开具了生姜泻心汤等中药方剂。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乳糜尿症状明显改善,尿样中已无乳糜,且肝功能、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
治疗结束后半年复查,患者已基本康复,没有复发的迹象。
综上所述,通过黄秀深教授的治疗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生姜泻心汤在治疗乳糜尿方面的一定疗效。
当然,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应当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在治疗乳糜尿疾病时,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特征,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整理丨任奕存五个“泻心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几个治疗痞症经方,乃仲景先师为伤寒汗下后见“心下痞”而设;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只要是邪正郁结于心下胃脘而成“虚痞”者(涉及西医所说的整个消化系统的疾患,凡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用,疗效确切。
按照伤寒论条文的次序,五个“泻心汤”分别为: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
通过研究经文以及临床应用发现,五泻心汤的方证实质为“心下痞”。
但这个“痞”为“虚痞”,为邪正之气郁结的虚软“气痞”,并非邪浊痰水结滞之硬实“结胸”矣。
然五“泻心汤”所治之“痞”其方证各不相同。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此方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
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热气痞”或“热痞”,仲景先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一点。
因是虚痞,故仲师以麻沸汤(沸腾的开水)渍之去滓服用,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气,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
但是现在临床上一般不这么煎,应用很少。
现代多煎汤服用,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多用于胃热、胃火炽盛所致脘胀胃疼、齿衄、口臭、胃血、便结等症。
在临床上有特殊情况,本来辩证应该为热痞。
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但是患者食饮凉物则脘痞尤甚,而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郁结变的更加严重。
此时若在“三黄”中加附子或生姜少许,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二、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伤寒论中言“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结合整段条文考察,半夏泻心汤证实乃柴胡证误下后邪气内入与正气搏结于心下胃脘所致而寒热虚实不显之痞。
生姜泻心汤——胁痛肝炎,胃胀痞满,肠溃疡,梅核气
生姜泻心汤——胁痛肝炎,胃胀痞满,肠溃疡,梅核气26胁痛(慢性肝炎)——罗伟根医案杨某某,男,62岁。
患慢性肝炎,自觉肝区刺痛已两个月。
纳食则胀,食后暖气,失眠,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脉来弦滑,舌苔黄腻。
巩膜无黄染,肝肋下2厘米,有明显压痛,脾未触及。
肝功能:黄疸指数5单位,硫酸锌浊度1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4单位,转氨酶120单位。
超声波检查:肝波较密。
证属七情内伤,久郁气抑,气抑则血运不畅。
治宜疏肝利气,培土养肝。
方用:旋覆代赭汤去生姜,加延胡索、广郁金、枳壳、合欢皮。
服药12剂,肝痛减轻,睡寐较安。
后予八珍调理,诸症皆消,肝功能及超声波检查均属正常。
[浙江中医杂志1978,(2):20]按语:肝木乘土,脾胃不和,木土同病,痰浊内生,而见胁痛、食胀、嗳气、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疏肝木,调胃土,故以旋覆代储汤加延胡、郁金、积壳等理气之品获愈。
方中生姜乃和胃之良药,又能疏达肝气,似不宜去。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论:生姜是温胃寒以降浊的重要药物,怎么能去生姜呢?27胃痛胁痛——姜春华医案沈某,男,27岁。
胃痛3年,兼有胁痛,常上午干呕,或吐酸水,暖气,无疼痛,常头晕无力,脉弦,舌净。
证属肝气犯胃,以左金丸及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24克姜半夏9克太子参9克吴茱萸2.4克川黄连1.5克伏龙肝30克(包)方3剂药后诸症悉减,续方3剂治愈。
按:本例辨证因肝郁不舒,气机上逆,致胃失和降而呕吐、嗳气。
用左金丸及旋覆代赭汤加减,疏肝解郁,降逆止呕,果获良效。
《经方发挥与应用》28胃痛痞闷咳喘——姜春华医案陈某,女,51岁。
患咳喘已20余年,晨间为甚,胃痛亦已多年,主诉胸脘痞闷,常有呕恶清水,舌色紫暗,苔微黄,脉沉细。
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24克太子参9克姜半夏9克款冬花12克麻黄6克大贝6克百部6克方7剂药后喘咳大定。
胃痛,痞闷及呕恶大减,续方5剂图治。
按本例辨证为肺胃气逆,宗旋覆代赭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生姜泻心汤出《伤寒论•太阳中篇》,原文是治“伤寒出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组成: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程知云:此为汗后,未经误下,心中痞硬,水气抟聚者立法也。
外邪虽解,然必里气通和始得安然无恙。
汗出解后,胃中不和,饮食抟结,中焦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
土弱不能制水,故胁下有水气旁流。
腹中雷鸣者抟击有声,下利而清浊不分也。
故于泻心汤内君生姜以散之。
法用再煮,取其熟而和胃也。
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余用此方治疗以下各证,均收到良效。
一呃逆
陈某,40岁,患有呃逆,连作不休,已历年余,辗转诸医,无外乎丁香柿蒂、旋复代赭、香砂六君等味,服药百裹,未见寸效。
以致疲倦不堪,痛苦日加,不能坚持工作。
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略呈水滑,问大便则称一日二、三次,溏薄而不成形。
余谛思良久,此等呃逆之证见于上,泻利之情见于下,其病必在中,为脾胃不和之兆。
询问病者:“何处难受?”患者指胃下,答曰:“此处有隔塞感,甚不畅快,因而打嗝为甚”。
余顿悟此乃脾胃升降失司,而寒热相溷,胃气上逆之病也。
必使脾胃调和,升降得顺,则病可愈。
处方:生姜12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6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连服五剂,则呃逆未作,心下痞与下利俱除。
二失眠
张女,47岁,患失眠证经年,每晚仅能睡2-3小时,且乱梦纷纭。
昼则头晕神疲,恍恍惚惚,服多种养心安神之剂无效。
初诊其舌见无苔滑腻,脉又弦滑,试用《千金》温胆汤,未能取效。
再诊,病家谓:“大便稀薄,每日必登厕2-3次。
余乃悟,此乃胃气不和之失眠。
因指其心下问:“此处难受乎?”答曰:“正是”。
又问:“有呃气否?”,答曰:“时或有之”。
此乃胃气不和之证。
嗳气者,胃气上逆也;大便溏薄者,脾气不升也。
今升降失序,则阴阳不和,故气痞于中,而心下者闷矣。
张景岳曰:“今人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内经》引《下经》亦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
由此看来,本证之失眠,咎由于脾胃。
脾胃居中州,有翰旋上下之作用,今心肾之气不得中州之助,使水火既济之功受阻,则见阴阳不交,阳不入阴,是以失眠之证作矣。
内经云:“必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
故不治失眠之标,而图脾胃之本,使中气调和,升降得所,则阴阳自通,而自得安寐。
方用生姜泻心汤。
处方:生姜12g、干姜3g、半夏10g、黄连6g、黄芩6g、党参10g、炙甘草
10g、大枣7枚。
服方6剂,睡眠与心下痞俱好转,照方再服1周,患者欣然相告,顽症治愈。
三痞满
张某某,男,60岁。
农民,病已二月,自觉心下(即上脘部)痞闷不适,尤以食后为甚,并有干噫食臭,大便溏而不爽,日2-3行,不思饮食等证。
切其脉弦而滑,重按则无力,视其舌苔,滑在则带腻,按其上脘部濡软。
心下痞,按之濡是为气病,非食非水可知。
乃因中焦脾胃升降失常,翰旋无力,以致气机不利,痞塞于心下而成。
“心下”界乎胸腹夹隙之间,亦是阴阳上下之路。
故凡阴阳不和,升降之气不利,每反映于该部而具病位辨证意义。
升降既乖,气痞于中实为此证之根本。
至于舌脉之诊,无非反映脾虚不运,而水饮内生之候。
治宜和中州脾胃,兼散水饮之邪。
方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
处方:生姜12g、干姜3g、党参10g、半夏10g、茯苓10g、炙甘草6g、黄芩6g、黄连6g、大枣7枚。
服药5剂,心下痞塞大减,噫气亦除,食欲转佳,舌苔见净。
效不更方,原方续服4剂,而行痊愈。
生姜泻心汤是《伤寒论》方,主治心痞硬,噫气而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等证。
清人吴谦认为此汤应加茯苓,以治兼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者。
他对此方有新的发挥。
前两例所治呃逆、失眠等证,亦皆仲师所未言,然用之取得显著疗效,应当看作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一个发展。
该方属于和剂,能调和脾胃之气,以解寒热之纷,并有增补中气的作用。
其证因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泻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生姜健胃以散饮;半夏消痞以开豁痰气;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等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在临证心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