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雨沙沙

【课程】小学唱游

【课题】风和雨——小雨沙沙

【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唱游》

【年级】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第五课

【执教】青浦区毓秀学校龙芳

【教学内容】

1 歌曲新授《小雨沙沙》

2 拓展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使学生懂得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少年儿童

成长离不开祖国的道理。通过歌表演,培养学生表现力。

2 通过听一听,拍一拍,唱一唱,演一演等多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开阔

学生思路,增强表现力。

3 能用轻柔,甜美,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雨沙沙》,体验亲切活泼的情绪,并能边唱

边为歌曲表演。

【教学重点】

能用轻柔,天真活泼的语气演唱歌曲,富有表现力来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

衬词“哎呀呀”的演唱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第五课。本单元以感受春天的气息为主,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鼓励学生去探索大自然,了解和喜爱春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四个乐句组成的歌曲,四二拍,宫调式。前两个乐句表现了“种子”和“小雨”对话的生动情景,后两个乐句告诉学生种子的生长过程,全曲展现出春天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气。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唱歌曲《小雨沙沙》,难点是:学生容易混淆歌中的衬词。

为此,我设计运用感受春天来导入,再来学唱歌曲,表演歌曲这几个部分。首先拟人化的歌词天真富有稚气,道出种子对春雨的感激和盼望早日破土长大的愿望,寓意少年儿童决心快快成长早日成才。由于一年级未正式识谱,所以我采用多听多感受来熟悉歌曲意境和旋律,并通过生生对唱,师生对唱的方法学习歌曲。律动表演是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感受,用动作为歌曲服务,培养学生协调合作能力,增加学习兴趣。最后边唱边表演中让学生懂得种子的生长离不开雨水的灌溉,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教育。

【教学步骤及环节解析】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律动进教室(音乐《小燕子》

二新课导入

1 感受春天(通过回忆《小燕子》的音乐,回答燕子是春天飞回到南方)

2 欣赏春景图(生说说从图片里看到了什么)

3 师生讨论小雨的声音,感受小雨声音的强弱

4 师示范小雨的声音

三新授歌曲

1 师范唱歌曲

思考:听到歌曲的感觉是怎样的?

3 师出示第一段歌词

(1)有节奏的轻轻念念第一段歌词

(2)生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

(1)听录音范唱,区别第二段与第一段不一样的地方?

(2)学唱种子说话的两句

(3)师生对唱第二段

5 完整演唱歌

(1)生跟琴完整演唱

(2)讨论种子说话的动作

(3)跟伴奏完整演唱

四拓展表演

1 师生讨论(如果你是颗种子,你希望长成什么样子?)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雨沙沙》,那你们知道种子的生长离不开谁?(雨水),你们的成长呢?离不开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们的关心,爱护和教育。老师希望你们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在祖国的花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师生兴致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始终以愉快,饱满的情绪进行学习,取得较好效果。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从听觉、视觉入手的教学方法,利用媒体展现一幅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图片,以此创设意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用声音模仿出春天和煦的微风将学生的声音训练自然地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体会。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教育应让学生听懂或看懂,即感受音乐语言后再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感受和情感。在本课中我紧扣“音的强弱”这一音乐要素,通过模仿、律动、欣赏体验、歌曲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进行音乐创造,探索学习的过程和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聆听和学习《小雨沙沙》,探寻不同的音源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知道种子的生长离不开雨水的科学道理,从而引申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及老师的关心教育。体现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体现。

我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朗诵、感受、分析、创造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的韵味和春天的美,有效发挥审美教学辅助的作用。指导学生用轻松、柔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用不同的速度、情绪、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歌曲。体现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