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八年级课文风筝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人教版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汇总——风筝
初中语文-人教版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汇总——风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蟹xiè 杈chà 憔悴qiáo cuì
嫌恶wù 可鄙bǐ 什shí物
虐nvè杀苦心孤诣yì
点拨:注意恶什等多音字的读音。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2)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2.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称谓),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八年级语文《孔乙己》课文分析及相关练习
《孔乙己》课文分析及相关练习一、学习要点1.作家作品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社戏》、《故乡》。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个小场景,即鲁镇的咸亨酒店,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孔乙己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目的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状况。
小说旨在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无知无觉和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市侩残酷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2.小说基本常识:什么叫小说?传统的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种类:1.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和暗示。
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2.小说的环境描写分类:通常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3.环境描写的种类: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自然环境: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
4.课文重、难点研读:(1)《孔乙己》一文中,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死地,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设计这样的情节,通过丁举人残酷对待孔乙己,造成了一种悲剧的反差,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能成功的人就如孔乙己一样遭遇悲惨,如果能够通过科举取得高的社会地位,又可以作威作福,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也对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抨击。
(2)文章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在文中该如何理解?“大约”表示推测,“的确”表示肯定,大约死了也罢,的确死了也好,这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词语正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社会的冷酷,孔乙己是死是活,无人关心,以及作者隐含的抗议和批判,这个结尾蕴涵着深深的悲凉。
孔乙己知识点总结
孔乙己知识点总结《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以下是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剖析社会现实,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故事背景《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那是一个封建礼教依然根深蒂固,社会变革初现端倪的时代。
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使得众多读书人陷入困境,而新兴的社会力量尚未能完全改变社会的陈旧格局。
三、人物形象1、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
他自命清高,认为自己读过书,便高人一等,但实际上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他善良、诚实,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但同时又好喝懒做,偷书被打,却死要面子地争辩“窃书不能算偷”。
孔乙己的命运悲惨,最终在人们的冷漠和嘲笑中走向死亡。
2、酒店掌柜唯利是图,对孔乙己的遭遇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生意。
代表了当时社会中冷漠、自私的商人形象。
3、短衣帮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劳作却生活贫困。
对孔乙己进行嘲笑和挖苦,反映了他们的麻木不仁。
4、小伙计酒店的学徒,见证了孔乙己的遭遇,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主题思想1、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揭示了其腐朽和不合理性。
2、揭示社会的冷漠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孔乙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得不到丝毫的同情和帮助,最终孤独地死去。
3、对国民性的反思反映了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呼吁人们觉醒,改变这种可悲的社会现状。
五、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通过描写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全貌和种种弊病。
2、人物刻画细腻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地塑造了孔乙己等人物形象,使其跃然纸上。
风筝笔记整理
《风筝》第一课时第一阶段:基础知识积累一、文常知识《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除大量的杂文集外,代表作品集还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散文诗集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中篇小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
二、词语什物惊惶诀别丫杈伶仃嫌恶可鄙虐杀苦心孤诣模样蜈蚣惩罚三、词语解释1、孤独,没有依靠。
2、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厌恶。
4、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5、令人鄙视。
6、形容忽然醒悟。
7、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第二阶段:整体感悟1、“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4、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所以说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5.梳理课文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我”的心只得()。
6.主题归纳这篇散文,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时的弟弟的风筝一事,体现了兄长对弟弟的关爱的浓浓亲情,也表现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
第二课时感情变化嫌恶:观点:没出息行为:不许,毁坏忏悔:观念: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行为:寻求补偿的方法悲哀:终究求而不得,无法补过。
一、阅读第1、2段,答题:1、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此段有何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孔乙己(知识点总结)
5孔乙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 课前自主学习默读小说,完成练习(建议用时30分钟,实际用时分钟)1、文学常识填空。
《孔乙己》作者,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的战斗檄文。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狂人日记》,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社戏>><<故乡>>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咸亨.(hēng)羼.水(chàn)颓.唐(túi)舀.出(yǎo)拭.擦(shì)蘸.酒(zhàn)哄.笑(hōng)蒲.包(pú)笔砚.(yàn)不屑.(xiè)阔绰.(chuò)门槛.(kǎn)踱.步(duó)荤.(hūn)菜附和.(hè)绽.开(zhàn) 暂.时(zàn) 间.或(jiàn)3、选词填空。
(1)只有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走、踱、跨、迈)(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出九文大钱。
(排、摸、掏、拿)(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住。
(盖、捂、罩、笼)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2)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颓唐:精神萎靡。
5、省略号的一般作用有:A、表思维跃进;B、表话未说完;C、表心情矛盾;D、表静默或思索。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B、表话未说完(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C、表心情矛盾(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孔乙己课文知识点总结
孔乙己课文知识点总结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
整个小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人生的挫折与绝望。
主要体现在孔乙己这个角色身上。
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他原是一名读书生,由于家境贫寒而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去当一个酒保。
他在这样一个昼伏夜出,操劳辛苦的环境里,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勇气,沦落为一个颓废的人。
孔乙己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小说告诉我们,不幸不是每个人都能超越自身的限制,好好生活。
所以,文中围绕孔乙己这个失败者,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不幸。
其次,再谈谈小说的结构。
整个小说的结构设计紧凑,既有外部构架,又有内在的心理层面。
外部构架即小说的组织形式,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中作者介绍了孔乙己这个角色,发展中描写了他与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人物的关系,高潮则是他和鲁迅先生的对话,结局是孔乙己因为酒后惹事,最终被官府扣留。
内在的心理层面则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矛盾。
整个结构既有情节连贯性,又有心理深度,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小说中的人物。
在《孔乙己》中,两个主要的人物是孔乙己和鲁迅先生。
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沦为一个酒保,生活潦倒。
他内心孤独、颓废,无法找到自己的生存出路。
他整天闷头酒壶,无所事事,颓唐懈怠。
而鲁迅先生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洞察。
在他和孔乙己的对话中,展现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对比和冲突,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状的关切和反思。
再者,我们来分析一下小说中的语言。
《孔乙己》中的语言简练而质朴,富有诗意和音乐感。
作者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话和独白,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小说生动而鲜明,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写作技巧。
在写作技巧方面,鲁迅先生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
比如透露笔法、刻画细节、点明主题等。
八年级课文《风筝》《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课文《风筝》《孔乙己》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部分课文笔记归纳第26课风筝观察下表,分析兄弟们对风筝的看法。
制作风筝时,人们发现风筝被毁坏了。
哥哥快乐、被鄙视、惊慌失措、愤怒、绝望。
他自豪地总结了这个角色的性格如下:兄弟:天真可爱,追求美丽,善于动手,软弱无助。
兄弟:传统和老式,自以为是,粗鲁和关心他的兄弟2第1小节运用了什么描写?为何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1)使用环境描述(2)我很惊讶北京在这样一个季节放风筝(与我的家乡不同)。
悲伤是因为我记得小时候“精神虐待和杀害”的场景。
虽然风筝很漂亮,但它记录了童年不愉快的经历。
从结构上讲,这两个问题将导致以下结果。
3第2小节,为何说春天“久经逝去”?“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作何理解?(1)“春天”有特定含义,指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却离小时候故乡的春天很远了。
(2)“涟漪”是因为我在北京看到了冬天的风筝,想到了家乡的风筝季节。
(3)运用环境描写,用美丽的风景衬托内心的忧伤4第3、4小节(1)“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中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这一幕意味着“我”不允许我弟弟放风筝。
当我发现他在偷风筝时,我非常生气,以至于“我”把他的风筝弄断并弄平了。
因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但作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弟弟,剥夺了他的精神幸福。
(2)鲁迅为何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甚至毁了风筝?当时,作者认为风筝是由没有价值的孩子制作的,作为兄弟,他们应该管教他们的弟弟。
(3)鲁迅写自己像一个凶猛的灵魂。
为什么?在第三节中,我鄙视弟弟的尖叫和风筝的跳跃,并且非常严厉地写下了压制,暗示我对弟弟的同情和对自己的深深悔恨。
在第四节中,我写道,我对打破秘密感到满意,通过摧毁我弟弟的辛勤工作和“自豪地走出去”的步态赢得了胜利。
事实上,我责怪自己在那一年扮演了精神虐待狂的角色。
最后,让他绝望地站在船舱里加深了他的无情,这意味着同情、遗憾和自我谴责5第5小节,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过去,“我”一直认为管教弟弟的方法是正确的,但现在,看到书中正确的事实,我的心突然沉重起来,我的良心受到谴责,这可以说是“不幸的”。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兴起,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 1905 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 20 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人物形象1、孔乙己是一个贫困潦倒却又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独特的外形表明了他的身份和地位的尴尬。
他虽读过书,但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又不会营生,所以生活贫困。
然而,他却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2、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诚实的人。
他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些都表现出他内心的善良。
3、孔乙己又有好喝懒做、死要面子的毛病。
他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去劳动,却又偷书,被人抓住后还强词夺理。
4、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死去。
他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四、主题思想1、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揭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麻木不仁,表达了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3、同时,也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希望能唤起人们的觉醒,改变这种社会现状。
五、艺术特色1、以笑写悲小说中多次描写了众人的笑,如短衣帮的笑、掌柜的笑、孩子们的笑等。
这些笑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深的悲哀。
众人的笑更加衬托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孔乙己》知识讲解
《孔乙己》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l~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知识积累1.格局:布局的格式。
2.短衣帮:指穷苦劳动者。
3.大抵:大多。
4.阔绰.(chuò):阔气。
5.羼.(chàn):混合,掺杂。
6.侍.(shì)候:服务、伺候。
7.声气:这里指态度。
8.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用于贬义)。
9.绰.(chuò)号:外号。
10.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11.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12.绽出:这里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13.营生:谋生。
14.间或:偶然,有时候。
15.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固,安守。
16.服辩:即认罪书。
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也作“伏辩”。
17.颓唐: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18.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19.傍.(bàng)午 20.踱.(duó)进 21.咸.(xián)亨22.荐.(jiàn)头 23.蘸.(zhàn)考题例析(2011 北京模拟)名著阅读。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鲁迅的小说以揭示社会问题、剖析人性弱点为主要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故事背景《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值高潮,作者意在通过小说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冷酷和虚伪。
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这是一个等级分明、人情冷漠的社会环境。
三、人物形象1、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自命清高,认为自己是读书人,不屑与“短衣帮”为伍,但又穷困潦倒,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他好喝懒做,却又善良诚实,会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死去。
(1)自命清高孔乙己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以此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读书人身份。
他满口之乎者也,不屑于与普通劳动者交流,认为自己的学识高人一等。
(2)好喝懒做他没有正当的职业,却又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劳动谋生,经常偷窃来维持生计。
(3)善良诚实尽管生活困顿,但他会把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并且在被人嘲笑时,也不愿意去争辩和反抗。
2、酒店掌柜酒店掌柜是一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
他对待孔乙己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取笑的对象,对孔乙己的生死毫不关心。
3、短衣帮“短衣帮”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麻木不仁,以嘲笑孔乙己为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四、主题思想1、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使他们陷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2、揭示社会的冷漠作品描绘了鲁镇咸亨酒店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冷酷和无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3、对国民性的思考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国民的一些弱点,如自欺欺人、麻木不仁等,作者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改造。
八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复习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复习北师大版一、原文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风筝》复习资料
2、风筝鲁迅一、字、词语:憔悴(qiáo cuì)吐蕾(tǔ lěi ) 嫌恶(xián wù) 伶仃(líng dīng ) 瑟缩(sè suō)孤诣(gūyì) 虐杀(nuè) 惩罚(chéng ) 不堪荡漾傲然萧杀恍然大悟苦心孤诣二、应掌握的词语、成语: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萧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蜷缩、颤抖。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瘦得不堪:瘦得非常的厉害。
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的意思。
三、掌握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毛泽东称他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四、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鲁迅的名言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鲁迅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完整版)《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一、作品简介《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学习目标 1.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体会全文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
三、知识积累 1.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 2.读准红色字的音 傍午(bàng ) 踱进(duó) 咸亨(xián ) 侍候(shì) 荐头(jiàn ) 绰号(chuò) 3.解词 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积累 惋惜 皱纹 不屑置辩 颓唐 好喝懒做四、难点突破 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 衫短 衣房 里柜 外坐 喝孔乙己站 喝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课文精讲
孔乙己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孔乙己》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介绍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段):这是整篇小说的主体部分,详细描绘了孔乙己的性格、遭遇和悲惨命运。
这一部分又可以细分为几个层次:1. 第一层(第4-9段):通过一系列生动逼真的细节,刻画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
这些段落详细描述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和性格,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2. 第二层(第10-11段):描写孔乙己因偷窃而被权势显赫的丁举人家打折了腿的不幸遭遇,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这两段通过掌柜结帐引出孔乙己长久没有来的情况,并从掌柜和酒客的对话中侧面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3. 第三层(第12-13段):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这部分以叙述者“我”的思绪从二十多年前的过去回到“现在”,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揭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示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和社会根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二、文章赏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小说通过精心选择的背景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得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并且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小说以鲁镇的咸亨酒店为背景,通过描绘孔乙己在酒店中的遭遇和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对不幸者的冷酷。
同时,小说以“我”的口吻来写,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而“我”作为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也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冷漠。
小说通过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迂腐性格和悲惨命运。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显得十分迂腐,但他又非常要面子,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温习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温习北师大版一、原文我禁不住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如此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恍如在流动,在欢笑,在不断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认真看时,才明白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份,在和阳光相互挑逗。
那个地址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确实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喧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仿佛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由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可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适应。
我只是伫立凝望,感觉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醉在这繁密的花朵的辉煌中,别的一切临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那个地址除光荣,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样轻轻地笼罩着我。
突然记起十连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仿佛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那个地址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连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如此盛,如此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碰到各类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孔乙己》知识要点
---------------------------------------------------------------最新资料推荐------------------------------------------------------《孔乙己》知识要点《孔乙己》知识要点《孔乙己》知识要点阅读1-3段,回答问题1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及我在酒店的情况,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2文中对短衣帮和长衫客进行了哪些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对比:衣着,短和长;姿势,站和坐;地点,里和外;菜肴,荤和无。
对比的目的:突出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为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
3作者细致地介绍酒价和菜价的用意何在?酒价和菜价在当时是很低廉的了,但是短衣帮们也不能完全付得起,这既表明短衣帮的贫困,又为下文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做铺垫。
4长衫客踱进里面喝酒的踱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传神地表达出长衫客们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态,和短衣帮构成鲜明的对比。
5作者为什么对我的职务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介绍我的职务变化,实际是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势利冷酷的现实,揭露了孔乙己的悲剧性结局的社会基础。
6①作者渲染了咸亨酒店怎样的气氛?②对掌柜的脸孔和1/ 15主顾态度的交代有什么作用?①气氛压抑,人情冷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的冷酷现实。
②进一步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环境,更突出了孔乙己被当作笑料的可悲的社会地位,为孔乙己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作了铺垫。
7解释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中的笑的确切含义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笑,是玩笑;其他人的笑则是取笑、哄笑. 8文章为什么从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角度去写?文章从咸亨酒店小伙计的角度去写,有利于表达, ①小伙计都瞧不起的人,可见其社会地位低下,同时也表明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冷酷无情,增加了文章悲凉的意味;②小伙计毕竟还小,受毒害还没那么深,不像掌柜的那样势利冷酷,也不像短衣帮酒客那样麻木不仁,表达了一定的关心和同情,这也是作者部分思想感情的反映;③小伙计读过一点书,有利于文章对之乎者也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部分课文笔记归纳
第26课风筝
1 观察下表,对兄弟对于风筝的心里转变进行分析
看风筝做风筝被发现风筝被毁坏
弟弟高兴惊慌绝望
哥哥鄙视愤怒傲然
归纳出人物性格为:
弟弟:天真可爱,追求美好,善于动手,弱小无助
哥哥:传统古板,自以为是,动作粗暴,关爱弟弟
2 第1小节运用了什么描写?为何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1)运用了环境描写(2)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与故乡不同)。
悲哀是因为想起了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风筝虽然美丽,但它记录了童年时不愉快的经历。
从结构上说,二者是为了引出下文。
3 第2小节,为何说春天“久经逝去”?“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作何理解?(1)“春天”有特定含义,指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却离小时候故乡的春天很远了。
(2)“荡漾”是因为看见北京冬天的风筝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3)运用了环境描写,以美好的景色反衬内心的悲哀
4 第3、4小节
(1)“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中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放风筝,气得“我”将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折断并踩扁了。
因为玩乐是孩子的天性,而作者却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弟弟身上,剥夺了他精神上的快乐。
(2)鲁迅为何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甚至毁了风筝?
作者当年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作为兄长理应管教小弟。
(3)鲁迅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这是为什么?
第3小节,我对于弟弟对风筝的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把压制写得十分严酷,隐含着对于小兄弟的同情和对自己深深地自责。
第4小节,写自己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和“傲然走出”的步态,其实是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
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又加深了自己的冷酷无情,暗含同情、后悔和自我谴责之意
5 第5小节,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以前“我”一向自以为管教小兄弟的方式方法是对的,而现在,看到了书上正确的道理,心情一下子就沉重起来,良心受到了谴责,可谓“不幸”。
6 第8节“生”的辛苦的条纹说明了什么?
1)生活的艰苦 2)封建文化不断精神虐杀致使麻木
7 第9、10、11节,弟弟为何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何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寂寞?
小弟弟忘却说明他小时候的天真与灵性在封建家长,封建文化的教育下变得麻木可悲,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精神虐杀的后果。
“沉重”是因为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任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和沉重。
8 第12节为何说“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无可把握的悲哀”指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自不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2)“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希望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想起曾经做过的令他后悔的事,这才能摆脱悲哀。
(3)“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当时天气的严寒心里的悲凉。
(4)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9 本文的中心:通过小弟弟由儿时的天真可爱变为麻木,表现了封建文化、制度对人天性的毒害,应由外国先进的教育文化来改变中国的封建文化。
第28课孔乙己
1 本文第1小节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去掉。
因为第1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作者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中的“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为下文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独特形象所作的铺垫。
2 第4小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了什么?“站着喝酒”、“穿长衫的”是否矛盾?
不矛盾。
说明他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对读书人身份的迷恋,这正是由于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所造成的,深层也表现了作者对于科举制度的不满。
3 第4小节,对孔乙进行了哪些人物描写,表现了什么?
运用了肖像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己经济地位低(穿着邋遢习惯偷东西
“夹杂伤痕”个人品行不好)、社会地位低(无正规姓名绰号有讽刺效果)、爱面子(穿长衫,只要一碗茴香豆下酒)
肖像总结:
身材高大能自食其力,却好吃懒做个人品质受封建文化毒害,不屑劳动皱纹伤痕社会地位低,与“偷”照应“偷”个人品质不好,经济地位低
孔乙己形象概括: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又被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窃书”说明了经济地位贫穷个人品质问题——好吃懒做,小偷小摸。
)
4 第7小节最后孔乙己“惋惜”有何意义?
表现了孔乙己心中的善良,他想教孩子识字,这是热心的一面另一层含义是受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迫害。
5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原文中反复出现,其表达效果是?
增强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悲剧气氛,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
6 第9节的言外之意是?
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被社会抛弃的人
7 第10节丁举人打孔乙己这件事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有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作威作福,爬不上去的只得任人欺凌,孔乙己属后者,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
8 第11节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中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写秋天风凉,为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我”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9 第11节孔乙己第二次出现同上一次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
以前现在例句体现
语气上的变化极力争辩“不要取笑”“跌断,跌,
跌···”他的眼
色很像恳求掌
柜,不要再提没有底气和自信,是因为受到打击太大
形象上的变化衣着:长衫衣着:夹袄他脸上黑而且
瘦,已经不成
样子;穿一件
破夹袄···经济状况恶化,夹袄说明放下了读书人的架子
身材:高大,
偶有伤痕
黑瘦,腿折了
10 第11节为何孔乙已被打断腿回来时选中秋时节?
用万家团聚的节日对比孔乙己被打断腿,衬托出社会的冷漠悲凉。
11 第11节天凉有何意义?
天气凉社会的冷漠和人心的悲凉也预示着孔乙己遭遇更加悲惨
12 本文为何以小伙计的眼光来看?
经济地位相同,同属社会下层,容易产生同情心——却又冷漠在店里更
便于观察
13 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是众人对于孔乙己的戏弄、嘲笑,而非真正地关心他。
“短衣帮”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对于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帮助,反而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欢乐。
同样,掌柜也只是计较着钱财而已。
这种“笑”既反映了众人的冷酷麻木及对弱者的践踏,以乐写哀,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力量,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14 最后一小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否为病句?为什么?
的确:孔乙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这种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无人关心、照顾,满身是伤,又经济赤贫
大约: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和没人了解,即使死了,也没有人了解确切情况,反映了社会的病态与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