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政治思想
先秦文化总结
![先秦文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78cc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1.png)
先秦文化总结先秦时期,即公元前约221年以前,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化涵盖了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先秦文化进行总结,探讨其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一、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早的时期之一,经历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的变革。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但同时,各国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孕育了先秦文化的繁荣。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哲学流派:1. 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君主立身、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强调仁爱、忠诚、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无为而治、道德自觉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3. 墨家思想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家思想倡导节俭、兼爱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浪费,并提出了“非攻”和“兼爱”的观念。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重视言辞、辩论和名声,注重说服力和辩证思维。
名家思想对后世的法家和儒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脉络,对后世的思想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制度在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革。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形成了封建制度,以封建宗教和封建礼制为基础,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体制。
1. 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封建体制包括有君主、贵族和士人。
君主通过封官让民,以维持政权稳定和统治秩序。
2. 诸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逐渐兴起,通过分封制度,各个国家中的贵族统治着一方土地,形成了分封政权体系,各自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3. 考试选拔制度在战国时期,各国开始注重才能的选拔。
例如,齐国的国君引入选拔制度,聘请名士担任官职。
先秦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启蒙
![先秦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启蒙](https://img.taocdn.com/s3/m/7e71e22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3.png)
先秦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启蒙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自著名的礼乐文化开始形成到一系列思想学派的崛起,都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先秦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启蒙展开讨论。
一、政治上的变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辽阔广大的中原地区分裂为了多个小国,这些小国进行了激烈的争斗。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个时期催生了一批有政治智慧的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启蒙了当时的人们。
孔子、荀子、墨子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二、哲学思想的启蒙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等一系列的思想学派相继出现,给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其中儒家是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儒家提倡克己复礼,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更是成为后世的经典,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则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以德服人”是解决战争和冲突的最好方法。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推崇自然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老子、庄子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文化变革的启蒙在先秦时期,文化变革也是不可忽视的。
礼乐文化的兴起,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
这些人致力于研究音乐、舞蹈、礼仪等,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先河。
孔子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启蒙者之一,他提倡德治、礼治,将礼乐作为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诗经的编纂和流传也是这个时期文化变革的重要标志。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诗经的出现使得文学艺术在中国古代得以迅速发展。
四、教育的启蒙先秦时期也是教育的启蒙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开始从私人家庭教育逐渐转向公共教育。
孔子在这个时期被著名的鲁国君主请来担任官职,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包括建立学校、编撰经典等。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407fa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e.png)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孕育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先秦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关注人的政治伦理,主张君主专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爱、忠诚、礼貌、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才能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放弃规范和行为准则,追求自然,反对人为的权力干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将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看作是人为的束缚,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墨家学派则强调兼爱和平等的伦理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和不求回报的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互帮互助和平等的相处,才能达到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哲学思想方面,先秦时期也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说。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之外,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等。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韩非子是此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关注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和社会道德的实际效果。
法家学派则强调法治和权力的合法性,主张以法律和政策来规范社会,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
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伦理道德方面,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也有丰富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儒家的仁爱、忠诚、孝道等观念之外,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社会关系的理念。
道家强调的无为和追求自然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伦理建构。
关于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重视教育,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并将其应用到政治治理中。
先秦思想家的政治观点
![先秦思想家的政治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ad40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4.png)
先秦思想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段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思想家,他们的思考和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思想家中,有不少对政治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观察和阐述。
他们不仅对政治的本质、治理之道进行了深入思考,而且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社会组织和统治者的重要观点。
孔子在先秦思想家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他被尊称为“大成圣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认为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美德,是治理社会的核心。
他强调了政治的道德性,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用正直的品德来影响民众。
孔子还认为,理想的政府应该倾听民意,与民众保持紧密联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荣。
而与孔子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子的观点。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多的干预与控制只会引发混乱和冲突。
他强调自然的智慧和自主性,主张宽松的政治管理。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弃权力的欲望,倡导谦逊、自省和无私的品质,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为中心的政治观点。
墨子强调以道德和仁爱为根本,摒弃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他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将所有人都看作平等且值得尊重的个体。
墨子认为,政府和统治阶层应当推行兼爱的政策,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除了以上所述的思想家,还有一些其他的先秦思想家也提出了独特的政治观点。
例如,韩非子强调法治,认为政府应依法治国,推行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民的行为。
韩非子提出了辅弼之说,主张国家需要辅佐明君来实现治理。
在先秦思想家的政治观点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思路和主张。
这些思想家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将政治观念从简单的权力和利益层面提升到了更高的道德和社会层面。
他们关注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指导方针。
虽然这些政治观点在当今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失去实用性,但它们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树立现代政治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思想,例如强调道德的治理、听民意和尊重人权的价值观等。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2b5f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9.png)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1. 分封制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在当时,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领土的分封来进行统治。
各个封地的领主(诸侯)在享有封地的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纳贡。
2. 诸侯争霸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时间内,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法家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有两种主要的政治思想,一种是法家,另一种是儒家。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统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和谐。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统治社会,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农家思想农家思想主张农本主义,强调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节俭和劳动。
农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语言文字先秦时期,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这些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有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器物工艺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器物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先秦时期的经济1. 农业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第三章 先秦的政治思想
![3-第三章 先秦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1576f8002d276a200292e60.png)
先秦是指秦以前的朝代。
秦以前主要有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
时间的夸度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成立时至。
这个时候在中国已经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度。
启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王位传子制度的创始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文献不足,夏代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我们已经很难了解。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夏代还没有产生严格意义的政治思想,作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商代仍然是政治思想的萌发时期。
商朝设立有完整的官制辅佐商王理政。
畿内官员主要有相、尹、多尹、师、大师、少师、史、小臣、多射、多马、多亚、多工、百姓、里居等。
其中相是商王朝中央级别最高的官员,他们是商王左右最重要的辅助大臣。
商代的王位继承制有两个原则,一是兄终弟及,一是父死子继,其中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
其中父死子断为幼子继承制,而不是长子继承制。
整个国家被分为畿内和畿外两部分,畿内由商王直接统治,畿外是商王通过诸候统治。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的观念在商朝前期,商朝统治者是用先王代替今王。
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二、周朝的政治思想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西周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共276年的历史。
这时确立了畿服制度、爵谥制度、土地制度、刑法制度及嫡长子继承制度等。
东周的情况是:公元前770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1、周公的政治思想内容: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天命不常(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3)敬天保民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9a9cef7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6.png)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道、墨、法等各种思想流派陆续出现,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系列。
这些思想家们思考了人生、社会、政治、宇宙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灿烂的哲学传统。
本文将从各个维度探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
一、宇宙观与人性观先秦诸子百家对宇宙的观念有着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仁爱天下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墨家则强调机械化的宇宙观,认为一切事物都能量化和可计量,人类要遵循“兼爱非攻”的道德规范。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思想,认为宇宙最基本的东西是道,人应该随性而为、自然发挥。
在人性观方面,儒家提出了“性善说”,认为每个人都有本能的良善之心,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下得到培养,就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墨家认为一切人性都是相同的,主张消灭个人主义,落实公共利益。
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遵从自己的本性,不要强求。
二、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
儒家认为人应该强调孝悌、仁爱,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墨家提出了“爱眾”“非攻”等重要理念,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原则。
道家则强调“道”的存在,人应该通过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
在伦理道德方面,儒家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孝悌、礼节等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道德规范。
墨家主张公平、公正、公共福利,同时提倡协作、互助、平等和非攻。
道家则以“无为”为核心思想,主张人应该保持自我、守持自然等为人处事。
三、政治治理与社会建设在政治治理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所长。
儒家认为政治是天下之大同,提出了“五行”、“六义”、“齐家治国”等重要的政治治理思想。
墨家则强调公平、公正等思想,主张由一个领袖领导公共政策,以实现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人民自主。
在社会建设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儒家认为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强调父母的教育责任。
先秦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总结
![先秦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b8b9c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b.png)
先秦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总结先秦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和观点,这些思想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和政治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思想方面,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的观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天下为公”,这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儒家强调社会和谐和公正,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公平的分配和合理的税收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此外,儒家还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道家思想家也对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道家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而人类社会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他们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经济活动,而是让自然发挥作用。
道家也反对贪婪和奢侈,主张不追求物质的过度积累,而注重精神追求。
墨家是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他们关注社会公平和财富分配问题。
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在经济分配中主张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并制定了一系列原则和准则来保证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政治思想方面,先秦时期的学派们也提出了广泛的观点和理念。
儒家思想家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倡君主制和礼治。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是贤明和仁慈的,并通过实行礼仪和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责任,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法家思想家则主张法治和严格的规则制度。
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君主应该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管理人民的行为。
法家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法律制度,强调严惩犯罪和重视奖励,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道家提出了非政治的思想观点,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由和放弃权力的欲望。
他们认为政治和社会秩序是人为的制度,只会带来无尽的纷争和争斗。
他们主张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以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和幸福。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经济和政治思想非常丰富多样。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8692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5.png)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变幻莫测,各国相互争霸,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断发生战争和政治变革,而这些政治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对政治问题的探讨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之鼻祖”,其政治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礼治、民主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政治体制。
他提倡礼治,认为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此外,孔子还提倡民主,认为百姓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思想主张用法治国,认为唯有强化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还提出了法治的原则,如重视奖罚、实行宽严相济等。
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国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制度,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四、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道家思想主张去除权力、权利、阶级,以达到社会和谐。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思想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
五、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工等核心理念,提倡以兼爱为宗旨,反对战争,强调劳动的价值。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封建社会中“仁政治国”、反“非攻”等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六、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之一,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
梳理先秦时期的知识点总结
![梳理先秦时期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919f5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8.png)
梳理先秦时期的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制度为主。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王朝为主体。
最主要的封建王朝有夏、商、周三个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朝代,也是封建时代的开端。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时期。
而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统治了中国长达800多年,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
在政治上,封建制度主要是以王权统治为主。
王权是统治者的最高权威,所有政治权力都由王权掌握。
在封建时期,王权主要通过世袭的方式进行传承,也就是父子相承的方式。
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宗法制度为主。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制度,它规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其家族和血缘关系决定的。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和宗族关系是人们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主要依据。
在政治制度上,封建王朝采用了分封制度。
分封制度是指王权将国家的领土分封给亲属和功臣,以作为封建国家的行政和政治基础。
分封制度对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为王权建立了一个以亲友和功臣为主体的政治联盟,同时也为封建时期的王室统治提供了一个依靠。
二、文化先秦时期的文化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的道德观念,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人伦之道,主张“治国以仁”,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道家思想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一种思想流派,它强调“道”的观念,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在文化领域,先秦时期的文化繁荣昌盛。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这些思想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在文学方面,先秦时期的文学也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
先秦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探析
![先秦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9fb46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6.png)
先秦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探析先秦时期到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内的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从“仁政”、“墨家”、“道家”和“法家”四个方面来探析先秦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仁政“仁政”一词最初来源于《尚书》中的《舜典》篇,从《舜典》中可以看出,舜就是以“仁政”治理天下的。
因此,“仁政”就成为了先秦时期以至后来整个中国政治思想中普遍提倡的一种治理方式。
在《孔子家语》中有句著名的话:“仁者无敌,仁政终久。
”孔子提出的仁政,主张的是性情与政治的合一,是一种基于爱的政治思想。
在孔子看来,国家的治理最重要的是德治,而德治的核心就是仁。
仁政的基本原则是“以仁者爱人”、“以义者治人”,强调的是崇德向善,以德兴国。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犹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为民造福,也就是说,政治应该从民生出发,以人民的喜怒哀乐为本,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孔子提倡“民贵君轻”,贵在民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威信,要做到治理严明,而以身作则,从而达到了“仁者无敌”的治理效果。
二、墨家墨家,是一个以墨子为始祖的流派,也是在先秦战国时期崛起的,他们主张一种无限的爱和寻求万物公平,同时反对战争和失去生命。
墨家理论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儒学普及的政治思想,墨家学派主张既能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又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等原则,创造和谐、公正的政治氛围,追求和睦的社会关系,强调的是国家有序的治理及法治在其间的作用。
墨子提出的实行“墨子兼爱”主张,将爱扩展到所有的事物,认为“兼爱”能够增加社会公平和互信。
同时,他反对战争,认为它不仅是一种破坏,也无法提供长期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他主张通过非攻手段来解决纷争,应该坚持“宁亡十不失一”的原则,即在战争中应该遵循和平的道路而不是侵略的道路。
先秦政治思想史概述总结
![先秦政治思想史概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1fb3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3.png)
先秦政治思想史概述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政治思想围绕着人与政治、人与道德、人与社会等核心问题展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派与思想体系。
以下是对先秦政治思想史的概述总结。
首先,先秦政治思想以人与政治的关系为核心议题。
在先秦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政治和权力的本质,以及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道德、礼仪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君子的德行来治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墨家学派则倡导“兼爱”理念,主张君主应该心怀天下大爱,以利他为己任,消除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其次,先秦政治思想关注人与道德的关系。
儒家学派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政治的良好秩序。
儒家提倡的“仁政”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通过德行的影响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家学派则主张以明辨是非的方式来制定法律和政策,认为人们应当在道德原则的指导下行使职权。
再次,先秦政治思想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
墨家学派的理论侧重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组织的改革。
他们主张消除社会阶级差异,实现全民平等,并提出了“非攻”、“节用”等原则,主张“博爱”、“公平”和“节约”。
法家学派则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机制的建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一种有效的社会调控工具,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最后,先秦政治思想还涉及到权力和统治的问题。
墨子主张君主应该通过道德和公正的统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韩非子则主张专制统治,认为君主应该集中权力,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力量。
他们强调政权的稳定和权力的集中,认为只有在强大的政权下,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
总结来说,先秦政治思想围绕着人与政治、人与道德、人与社会等核心议题展开,形成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体系。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德行的影响,墨家强调社会公平和节约,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统治社会。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 异同及其启示
![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 异同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c697edb360cba1aa811da23.png)
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阎学通摘 要:从分析层次上讲,先秦思想家有关国家间政治思想的论述可分为体系、国家和个人三个层次,从哲学层次上讲,则可分为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两类。
这些著作分别从人的本性、思想观念及制度规范三个角度分析战争根源,并分别从统一天下、建立制度规范及建构新观念的角度提出实现和平和维持国家间秩序的设想。
他们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道义是国家间领导权基础的论述,但也有强调物质实力和制度建设的。
无论有何种分歧,诸位哲人都认为政治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都强调政治领导的作用,这与当代认识很不相同。
诸子著述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理论效力以其适用性为基础,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要道义的领导,国际权威以道义为基础,国际观念的建构是一个由上而下、由强而弱的过程。
关键词:综合国力 战争与和平 国际秩序 霸权转换作者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084)。
先秦思想家对于国家间关系的认识有诸多学派,理解不同派别间的分歧与共识有助于我们借鉴他们的思想来丰富现代国际关系理论。
①由于先秦人士有关国家间政治的思想十分庞杂,无论是思想流派还是内容都难以穷尽,因此本文仅以管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著述为据,从先秦思想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就思想方法、国家间秩序、世界领导权、霸权转移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②具体问题将涉及分析方法、哲学观念、战争原因、和平路径、道义作用、天下性质、国家间领导权基础、实力不平衡发展和霸权转移九个方面。
本文最后将讨论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于丰富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及中国崛起外交战略的启示。
一、研究成果与局限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先秦的政治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关于国家间政治的内容,而且做过研究。
①②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因此“国际”(international)一词不适于表达先秦诸侯国之间的概念,因此本文用“国家间”(inter2state)一词表达。
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7151a23b14e852459fb57bb.png)
“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4.法家“以法治国”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 以法为主,法、术、
势相结合。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 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 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二)秦汉以后—学派融合与儒学改造
汉代: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隋唐:佛学的传入与改造 宋明:程朱理学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1.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孔子: “为国以礼”(礼治); “为政以德”(德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1.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孟子: 主张“以德行仁”的“王
道”,反对“以力假仁”的 “霸道”。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 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 之服孔子也。”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2.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 “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 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而无欲而民自朴。”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2.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 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3.墨家“兼爱兴利”的政治思想
(三)近代—西学东渐与学派相争
严复的西学译介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与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与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13a4e4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5.png)
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与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几千年来,中国发生了多个朝代的更迭。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这不仅为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秦时期,中国的统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之间的较量中。
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德行来治理国家,强调君子道德的培养和人伦关系的维护。
而法家则主张依靠法律的制约和刑罚的威慑来维护社会秩序。
两种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碰撞和交融,对于中国王朝的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依据,实行集权统治。
他废除了分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设立郡县官,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
秦朝还制定了严苛的法律,以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这套统治制度的核心是强力中央集权,虽然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负担,但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
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起来。
汉朝的统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上。
刘邦在位时,采取了和亲政策,联姻各国,达到了联盟各国的目的,确保王朝的稳定。
刘邦遵循儒家思想,尊重民众,推行恩泽政策,给人民带来了繁荣与安定。
随后,汉武帝采取了封禅制度,推行了世袭制度,确保了政权的相对稳定。
汉朝的思想与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中国为封建主义社会的基本格局。
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相对开明的时代。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延续了汉朝的基本制度,同时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tang唐朝强调仁爱,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人才的选拔标准。
统治者鼓励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使得唐朝成为东亚地区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王朝。
创立了科举制度。
官员选拔制度的实行有效地选拔了一大批人才,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能。
此外,宋朝还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在科技和经济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然而,宋朝的政治制度存在腐败和内忧外患的问题,最终导致了金国的入侵和南宋的灭亡。
中国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与思想
![中国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f66137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7.png)
中国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与思想中国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
本文将从国家制度、农业、家族制度、儒家、道家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
一、国家制度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国家制度。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主要由王公贵族统治,国家制度是封建制度。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和政治斗争不断加剧,国家制度开始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论语中提出的古代中国王权思想逐渐形成,这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农业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主要生产方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但是农业文化却非常丰富。
《诗经》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社会风俗和伦理道德的诗歌,这些诗歌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诸如荀子的思想家,他们对农业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这为后来儒家和道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家族制度中国先秦时期的社会以家族制度为基础,家族的影响不仅是在社会文化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先秦时期的家族制度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宗法祖制,即家族制度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另一个是部族制度,即家族制度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始于战国时期的鲁国儒家,是一个关于人类道德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哲学体系。
儒家经典《论语》强调了人的道德、人的责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作为后来治国理政的重要文献,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政治工作中。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另一个哲学流派,强调人的本性和自然规律,赞扬无为而治,主张超越凡俗,追求自由和超越。
道家智慧的根源是《老子》,这是一本深奥的哲学著作,对于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把道德引入政治等思想直接影响到儒家思想。
孔子崇拜周公,周公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来源。
中国的重民思想源头在周公。
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公主持政务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巩固统治,他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对统治思想进行重大修正,天命的赋予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德和民情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成功论证了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提出民德,保民,慎罚的措施,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尚书》中的周书部分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儒家学派:孔、孟、荀。
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基本特点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
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① 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
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
③ 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
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创立和发展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业。
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 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
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34 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
后世称为“儒家”。
历史地位:儒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2000余年之久。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儒家学派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对陶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作出过光辉的贡献,但也因为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利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逐步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变迁: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
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
相互间争论也很激烈。
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
秦代及汉初儒家不为统治者所用,受到压制,一度消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又兴盛起来。
此后,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逐渐与儒术融合。
儒术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会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
儒,成为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称。
汉代儒家以读经、说经、注经、争论经书中的问题为主要任务。
两汉经学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分,古、今文经学不仅文字不同,治经的方法也不同,今文经学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古文经学多详章句训诂,其代表是董仲舒。
他出于政治上的要求,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而阴阳五行之变则是天的德刑赏罚,其哲学是儒家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结合。
后来流于谶纬迷信(见谶纬之学)。
汉代儒家把儒家伦理思想系统化为三纲五常,长期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繁琐,内容驳杂,及至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
对于玄学,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
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释《论语》,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
儒家的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被并称为三玄。
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
儒家思想在魏晋玄学时期有重要发展,它一扫两汉经学的繁琐芜杂,剔除了经学的天人感应说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一些知识分子以信奉和研讨佛理为时尚,儒家在思想界的地位受到冲击。
唐中叶韩愈站在儒家立场上提出了一个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儒家“ 道统”,以同佛教法统抗衡。
他认为“释老之害过于扬墨”。
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
柳宗元虽“自幼好佛” ,认为浮国之言“不与孔子异道” ,但他也“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
北宋前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人继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得到复兴。
儒学的道统思想到北宋中期发展成为新儒学,也即理学。
理学是儒家发展的新阶段,源于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经程颢、程颐的发展,完成于南宋的朱熹。
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评佛老,把中国古代哲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作为封建秩序维护者的儒家思想变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因此受到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批判。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领袖们以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为武器,反对儒家思想。
士大夫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如严复、康有为等人,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即所谓新学。
在同新学的斗争中,儒学思想显得更加无力。
接着在民主革命的高潮中,章炳麟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把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又推进了一步。
最后,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批判,儒学作为独尊的统治地位终于结束孔子:春秋晚期。
其思想掌握三点: A 基本政治态度:天下有道无道; B 通过礼的方式,恢复统治秩序,是为天下有道(有等级秩序); C 仁的思想,属于政治道德,讲人我关系,仁者爱人;从道德入手,规范人的行为。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人,道德政治化的典型。
从性善论到仁政。
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他尊崇孔子,立志振兴儒学,发展了孔子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以性善说,仁政为主要内容。
道德政治化的典型。
从性善论到仁政。
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学术视野广泛,论及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
性恶论,礼法兼施,礼义为主。
道家学派: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学派之一。
该派以道为世界的本原,故名。
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为诸子百家之一,最初被称为道德家(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
道家创始人为老子,主要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老子首倡以道为世界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万物产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而道是永恒的。
老子还认为,道是普遍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 ,认为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政治、军事上以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为指导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强调“涤除玄览”的认识方法,主张“绝圣弃智”以“使民无知无欲”。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强调“道”虚无、神秘的属性,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主张“道不可闻”,“道不可见” ,“道不当名”,并且认为道“无所不在”。
庄子还把老子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诡辩论,主张“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
他强调认识的相对性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矛盾性,并由此得出了不可知论的结论。
庄子的社会伦理观发展了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一方面主张“安时而处顺”,完全顺从自然,另一方面又追求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至人”境界。
老子和庄子一脉相承,形成了道家内部的老庄学派。
道家老庄学派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黄老之学是道家又一重要流派。
黄老之学吸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有的学者对于“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如《管子》发挥了老子“道之为物……其中有精”的思想,提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淮南子·原道训》则认为“ 道”是包含着阴阳二气的统一物。
而有的学者仍把“道”视为“虚无”的本体。
黄老之学的又一特点在于其政治思想,它以道家无为而治的传统观点为基础,融合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名家的刑名思想,提出了不同于老庄学派的无为政治的主张。
黄老之学在汉初曾受统治者推崇而盛极一时,至汉武帝时渐衰。
黄老学派的主要著作有《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诸篇和《淮南子》、《经法》等。
道家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代非官方儒学思想家如扬雄、王充、桓谭等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宋明理学虽以儒家为正统,但对道家思想亦有所吸取。
道家还对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墨家学派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
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该派创始人为墨翟(见墨子),故名。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
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
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
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 闻之见之”、“取实与名”。
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的传承情况不详,有分为两派或三派之说。
它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
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