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原文及译文
《孟母三迁》原文及译文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
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
孟母三迁
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寓意】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空间应该适应、助益人的生长。
在人们脱离不了市,不能任意选择栖居的。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
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
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邻”。
孔子认为:“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 简介
孟母三迁简介
一、基本释义
1.基本
这是说,孟母为了培养孟子,使他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搬了三次家。
2.古义
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3.今义
后指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孟母:孟子的母亲。
姓仉。
曾三次迁移,选择良邻;断所织之布,以激励孟子勤奋学习。
旧时奉为贤母的典范。
三:数词。
二加一所得。
迁:迁居,移换居住地。
二、例句
1. 为了让孩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许多父母都像孟母三迁一样,不辞辛劳地搬家,寻找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居住环境。
2.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环境至关重要,只有不断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三、成语故事
孟子年幼的时候,他的家靠近墓地。
所以,他和临近的孩子们都学会了祭祀。
大家聚在一起,你跪我拜,你哭我哀,办理丧
事这一套学得有板有眼。
孟子的母亲看着孩子玩了几次以后,便说:“这地方不能让孩子待下去。
”于是就迁移到市集上去。
在市集上,孟子又和临近的孩子学会了做买卖,大家聚在一起,你吹牛,我夸口,把做买卖的那种招揽顾客的模样,表演得惟妙惟肖。
孟母见了,皱皱眉头说:“不行,这地方也不能让我的孩子待下去。
”于是她们又搬了家。
第三次,他们搬到学校附近。
这次情形不同了,孟子学会的是学校中的一切,他和孩子们做游戏,往往是怎样守秩序、讲礼貌。
这时,孟母的心才放下来,高兴地说:“对啦!这才是我的孩子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
孟母三迁原文和译文
孟母三迁原文和译文孟子小时候,他老妈为了他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那是真拼了,搬了三次家。
头一回,他们住在墓地附近,小孟子整天就跟着人家学哭丧、拜坟,整得跟个小丧童似的。
孟母一看,这哪成啊,得换地儿!于是,他们搬到了市集旁边。
嘿,这下热闹了,小孟子又跟着学起了买卖吆喝,还学会了讨价还价,那口才,简直了!但孟母心里头还是犯嘀咕: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咱家孟子将来可是要干大事的,哪能整天泡在市集里?思前想后,孟母一咬牙,又带着孟子搬家了。
这回,他们选了个学堂附近住下。
这下可好了,每天清晨,学堂里就传来朗朗读书声,小孟子也被这股子书香气给吸引了。
他不再学那些哭丧、吆喝,而是整天趴在窗户上,眼巴巴地看着里面的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书,心里头那个羡慕啊!有一天,小孟子终于忍不住了,他跑到孟母跟前,眼巴巴地说:“妈,我也想上学堂读书。
”孟母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她知道,这回算是找对地方了。
从那以后,小孟子就跟着学堂里的老师认认真真地学起了知识。
他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了学堂里的佼佼者。
每当看到儿子捧着书本认真阅读的样子,孟母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这个故事啊,说起来简单,但里头的道理可深了。
咱们平时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就是说你跟啥人混,就会变成啥样的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好诠释。
她为了让孟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家,这种为了孩子未来着想的精神真是太伟大了!想想咱们现在啊,虽然不用像孟母那样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但咱们也得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啊!咱们得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还有啊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个好的环境能够让人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而一个不好的环境则可能会让人变得消沉堕落。
所以咱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得注意选择好的环境和圈子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够变得更加优秀。
总之啊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不利于小孟轲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于是决定搬家。
搬完家后的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而小孟轲就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不能让小孟轲安心学习,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行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有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小孟轲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觉得这荒郊野外也不利于小孟轲的学习成长,于是决定第三次搬家。
这次孟母将家搬到了一间学堂的隔壁,学堂里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年级不一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她决定好好的教育一下小孟轲。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了成匹的布。
织不了成匹的布,就没有布做衣服穿。
而你现在逃学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孟母说完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他见母亲看着自己的眼神满是失望与伤心,心里难受极了。
这一次孟母严厉的教育使孟轲心里受到了真正的震动。
从那以后孟轲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母亲的苦心,终于明白了读书做人的重要,从此不再贪玩,专心读起书来。
《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一句,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它讲述了孟母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孟母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 1. 舍:家。
2. 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
3. 贾人:商人。
4. 炫卖:沿街叫卖,指做买卖。
5. 学宫:学校。
6.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7. 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翻译】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了集市旁,孟子又模仿商人买卖的样子,孟母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了学宫旁边,孟子就学习起揖让进退的礼仪来,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便定居下来。
【故事启示】 1.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表明,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儒,与他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学宫附近的环境熏陶使孟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他的品德和学识。
这告诉我们,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2.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孟母在迁居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着孟子的兴趣和需求。
她两次迁居,都是为了让孟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他的求知欲望。
这说明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适合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3. 教育要注重以身作则孟母在迁居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教育要注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
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2、【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3、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4、【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以防他学坏。
[编辑本段]【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编辑本段]【寓意】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5、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6、【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孟母三迁课文
孟母三迁课文《孟母三迁》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一、译文邹国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他们家的房子原先靠近墓地。
孟子小的时候,玩耍时做丧葬、祭扫之类的事,玩筑穴埋葬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于是离开,住在集市旁,孟子玩耍时做商人叫卖商品的事。
母亲又想:“这还不是我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又搬家住到学宫旁边。
于是,孟子玩耍时学会了祭祀、在朝廷上作揖谦让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可以用来安顿我儿子的地方呀。
”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等到孟子长大,学习了六艺,最终成就大儒之名。
君子说孟子的母亲善于用循循善诱的方法。
二、课文解析1.孟母的远见卓识:孟母意识到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不惜三次搬家,只为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体现了孟母对教育的重视和远见卓识。
2.环境对人的影响:课文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3.教育的力量:孟母不仅重视环境的选择,还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她通过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孟子逐渐走上正道,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这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和重要性。
三、教学启示《孟母三迁》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通过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赏析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赏析两汉: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1.舍:家。
2.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3.处子:安顿儿子。
4.乃:于是,就。
5.嬉:游戏,玩耍。
6.贾(gǔ)人:商贩。
7.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8.徙:迁移。
9.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10.徙居:搬家。
11.及:等到。
12.大儒:圣贤。
13.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4.揖:作揖。
15.遂:最后。
16.市:集市。
17.居:家。
18.卒:最终,终于。
启发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影响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原文及译文
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L[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文言知识焉。
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
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
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
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
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文化常识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孟母三迁的意思_孟母三迁的成语解释
孟母三迁
成语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成语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
成语繁体孟母三遷
成语简拼MMSQ
成语注音ㄇㄥˋㄇㄨˇㄙㄢㄑ一ㄢ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孟母三迁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三迁之教
成语例子陆文夫《文化沧浪宜人居》:“谁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
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原文及译文
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孟母三迁》翻译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文言知识焉。
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
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
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
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
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文化常识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孟母三迁成语含义
孟母三迁成语含义“孟母三迁”的意思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形容家长为教育子女,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所花的苦心。
“孟母三迁”的“三”字意思为“多次、屡次”,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
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
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
“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
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sān qiān。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用法:1、作宾语:例句:她对待孩子就像孟母三迁一样。
分析:“孟母三迁”在句子中作宾语,表示“她”的行为和《孟母三迁》中的“孟母”很类似。
2、作定语:例句:楚孝风闻言哈哈大笑起来,他用《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典故作比,羞臊得黄盖满脸通红。
分析:“孟母三迁”在句子中作定语,修饰限制名词“典故”,指典故的具体内容有《孟母三迁》。
近义词:1、三迁之教:选择居住合适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2、慈母择邻:为子女选择好的环境,或喻迁居不定。
3、择邻而居: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反义词:1、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2、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3、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成语典故: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译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孟母三迁文言文]孟母三迁5篇
[孟母三迁(mèng mǔ sān qiān)文言文]孟母三迁5篇孟母三迁篇(1):环境可以改变(gǎibiàn)一个人环境可以改变(gǎibiàn)一个人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fēng liú rén wù)都是在世人难以想象的环境中成长奋进。
不说别的,就说我国的儒家文化的一位重要人物:孟子。
相信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dàjiā)都听过,孟母为了孟子好好学习前前后后搬了三次家,每一次都给孟子带来了不同的变化,我们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孟母并没有最后定居在私塾旁,而是居住在闹市旁或者坟地附近,可想而知,孟子可能就不会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就像孟子的例子。
其实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相信有许多人看过,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本来是格格不入的两个个体,但是却因为环境的改变使他们两人一起学习,决定考同一所大学,最后走在了一起。
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其实我何尝不是一个被环境所改变的人呢,我也是万千被改变的人中的一个,我认清我被改变的现实,所以我不奢求改变他人,只是想自己不要轻易被他人再改变。
情之余随意写的两句,不到之处望请见谅!孟母三迁篇(2):孟母做广告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传诵,人们纷纷称赞孟母见识远大,选择了理想的居住环境,把孟子培养成为一代圣贤。
可是,孟家虽然有名却经济拮据,因为现在已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孟子谈的仁呀义呀什么的,很不合时宜。
眼看孟子已经快四十岁了,写的学术论文还没有出版。
这些东西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一出准赔。
孟母很着急,她想:“如果有钱的话,可以自费出书。
不过到哪儿去找钱呢自己也算是名人吧,对,拍广告吧。
〞经人介绍,一家房地产商找到孟母。
老板一见孟母,奉为上宾,说:“您老人家三次搬家,成就了一代圣贤,可见居住环境对人开展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寓意-孟母三迁的意思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寓意-孟母三迁的意思【成语】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简拼】mmsq【近义词】三迁之教【感情色彩】褒义词【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成语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谢谢大家!
词/语/解/释
孟母三迁
[mèng mǔ sān qiān] 孟母:孟子的妈妈
三迁:三次更换住的地方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 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 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 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 样子。一会儿招揽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பைடு நூலகம்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 附近,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深深地吸引孟 子,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 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最终成为了儒 家学派的大思想家!
成 语 启 示:
(1)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 好的习惯。所以,环境很重要!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版本5篇)孟母三迁的故事(一):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期望自我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那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那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教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教师每一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明白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1/ 4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最终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之后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最终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故事(二):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此刻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先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 十分重要的。 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 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 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空间应该适应、助益 人的生长。孟母三迁,说的孟子母亲为了教育 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 故事。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 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 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 事一样,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 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 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 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在流 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 故事。《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 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现在的多数 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 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 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其 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 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 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 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 居焉。
其舍:shè 嬉:xī 贾人:gǔ 衒卖:xuàn 俎 豆:zǔ
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 焉。
最后的结果、 终于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 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 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 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 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 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 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 “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 那里住了下来。
埋葬、祭奠死人 一类的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
游戏,玩耍
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
安顿
也。”
搬家
沿街叫卖、 夸耀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
于是 就 商贩
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 子也。”复徙居学宫旁。
又 收院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
作揖、谦让,进退朝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 堂等古代宾主机见的 祭祀仪式。 礼仪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孟母第一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孟母第二次迁居的原因是:
孟子常嬉为贾人炫卖之 事。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孟母第三次决定定居下来的原因是:
孟子常嬉为俎豆揖让进 退之事。
4、你觉得孟母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深爱儿子,教子有方的 好母亲。
5、本篇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成长 的重要性,这让我们想到一个八字成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其舍近墓( 屋子 ) 做 ) 为墓间之事( 迁居市旁( 集市 ) 复徙居学宫旁( ) 搬家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孟母说:“这个地方不 适合我的儿子居住。”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习 作揖谦让等礼仪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