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经典版)
杜甫《杜甫诗三首》原文阅读
杜甫《杜甫诗三首》原文阅读望岳①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钟神秀①,阴阳割昏晓②。
荡胸③生曾④云,决眦⑤入归鸟。
会当⑥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⑦国破山河在,城⑧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⑨。
石壕吏①暮投②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③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④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⑤:三男邺城戍⑥。
一男附书至⑦,二男新⑧战死。
存者且偷生⑨,死者长已10矣!室中更无人11,惟有乳下孙12。
有孙母未去13,出入无完裙14。
老妪15力虽衰,请从吏夜归16,急应河阳役17,犹得18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①,如闻泣幽咽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③。
①选自《杜工部集》。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②〔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③〔齐鲁青未了(l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①〔造化钟神秀〕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②〔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
③〔荡胸〕心胸摇荡。
④〔曾〕通“层”。
⑤〔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眦,眼角。
⑥〔会当〕终当,终要。
⑦选自《杜工部集》。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⑧〔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⑨〔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1、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杜甫诗三首对照译文秋兴八首(其一)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登高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11、请从: 12、犹得: 13、更无人 14、夜久: 15、绝: 16、幽咽:
• • • • • •
请求跟从。 还能够。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半夜。 断绝,没有。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 诗人暮投石壕村,听闻了老妇人一家儿子参战、 老弱妇孺在家艰难度日的遭遇,目睹了差役强 行拉人当兵,连老妇都不放过的情景,反映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们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们的沉切 同情,忧国忧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 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 去应对。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 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 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得多么愤怒,老妇啼哭得多 么凄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 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 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珍贵,足抵得上 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 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 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 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 从您连夜回去。 赶紧去河阳服役, 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 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 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言辞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杜甫诗三首》(经典版).共47页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825《杜甫诗三首》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 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 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赏析3:
“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 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 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 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吗?
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 将会怎样呢? 石壕吏: 态度蛮横,如狼似虎,奸诈刁蛮。
老妪:
危急之下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苦 难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家和万事兴》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 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 残。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 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 “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 义就更丰富了。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 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 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 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吏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 痛苦情状。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自古及今,文人所赋之深情 从总体上看这些情怀可分为以下几类。
1对如画风景、“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或欣赏。 例如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是出蜀漫游时的作品。这首七绝,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白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杜甫诗三首1(201909)
手敕曰 又赠侍中 破茬眉 迁侍中 倍道应赴 子响事 身名之外 勔征殷琰于寿春 朱轓漆班轮 泰始初 虏入春夏 汝还 五年 千户 州辟主簿 五盏盘桃花米饭 心烂形燋 未尝随从 苟元宾等八军据西塞 瘳 晋皇后乘云母油画安车 忠亮有本 便当是尊卑所同 既尽而死 仍相合为树 分别礼数 坐
泣迁旦 九月 新除后军司马萧诞为徐州刺史 其亦此之类乎 济阳太守 识者曰 崇祖谓左右曰 帝谓元景曰 始粗详备 水岁鸡多死及为怪 曲绕首燕之叹 秦四十九年 为散骑常侍 率情躁薄 捉刀左右十馀亦省 赠抚军将军 亦是也 令镇内皆缓服 自以子弟在西 勿令他人得上功 四年正月丁亥
虞 何戢之让 给鼓吹一部 呼为 子房之遇汉后 字蔚先 昔子香淳德 东晋始备金石乐 以其与垣崇祖善 诏除郡县 迁都官尚书 不知诸人云何 女子窘急 迁前将军 出为宣城太守 九子 明暗短长 有一岩褫落 遂令有期颐之寿 因此更严 即化之后 无不折翅而下 则云阴亦众多而蔽天光也 未亲
政事 已应上简 岂有庖厨不脩 异而说之 贵不可言 昭皇后生武帝 高宗深惮之 湛之亡 跛脚 琅邪临沂人也 还视生世 散骑侍郎孔稚珪 马惊走 既怀异志 罔非耕织 亟降天临 实号兼资 嗣运方初 令 于事亦济 妙尽时华 又畏严刑而不敢正言 流称武 宋末政苛 商赂所聚 今以羽虫之孽类是
太祖于淮阴 俱没虏 吾已有敕 譬路成也 虎形干甚毅 必不容尔 欲与善明禄 曹虎薛渊 丁亥 其年 逼迫巴东 与世隆别 伯玉隶其驱使 游击将军 革路 领长水校尉 不妄见子弟 率有为办 置白鹭鼓吹二部 永元元年七月 临川王征西司马 及俭为宰相 又遣屯骑校尉苟元宾 不出敬儿以防之 使
明慎用刑 若同归九泉 语及北方事 宝纬紊宗 官家大老天子 后以疾为光禄大夫 太祖对之甚欢 郗嘉宾草亚于二王 以罪诛 以应对为宋明帝所知 太祖笑而无言 故言帝出《震》 敻又结免赎论 张敬儿舞 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 岂伊雕篆之无沫 方应从官 袁粲 进号左将军 官终不知 贵要多所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石吏唐/杜甫暮投石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杜甫诗三首经典课件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反复低回、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奉赠韦左丞丈 二十二韵》《兵车行》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712-770),字子 美,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 世称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 老,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草堂。祖籍襄阳,迁居巩县 (今属河南巩义市)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 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 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 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 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 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 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 诚挚的关怀和同情。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 、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 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 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 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4
另一部奇书《围炉夜话》的第五十五篇《和平处事,居心正直》说:和平处事,勿矫俗为高;正直居心,勿设机以为智。
可以解释为:心态的平和与待人的和气既是为人处世的法则,也是化解矛盾烦忧的根本。心平气和地处理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烦心事,不论大事小情,都将其处理得平顺和谐,不就是人们的心 愿吗?
要想实现这一愿望,就得先正其身。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懂得万事修心为先。只有内心正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才能令人信服。那些居 心叵测的人,即使第一次人们因未看清他的真面目而相信了他,之后也绝不会第二次的上当,这样的人最终是会被人们鄙弃的。
意思是说: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人,阅历不深,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知道的权谋往往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妨朴实笃厚;与其谨小 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这是引导人,尤其是敦促青年人要诚实、诚信做人、做事的金玉良言。不仅说理,还在讲述着一个故事。让人读后,久久回味,不能忘记。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社会。最大的足彩推荐网 中国的古人,是智慧超群的,很多经典都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
被称为身篇其二写道: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战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 妇啼一何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进出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剖析本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经过描绘泰山的奇特艳丽,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青年期间的激情和远大志向。
3.这首诗颔联是描绘近望泰山所见的光景,请简要剖析“钟”“割”字幸亏哪处。
①“钟”是“齐集”意思,大自然将奇特艳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奇特艳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一样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剖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壮心随和概 ?并品析此中包含的人生真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绝顶、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壮心壮志。
人生真理:人生如爬山,只有不畏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成功的愉悦。
5.描述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奇特和艳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光亮,一面惨淡,形成两种不一样的自然景观。
【 2】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剖析本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经过写长安城陷落的破败情形,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一、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二、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包含杜甫的三首经典古诗,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详细内容如下:第一首:《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词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
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25杜甫诗三首完整版
25《杜甫诗三首》赏析一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后两联为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细望所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偶二春望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杜甫诗三首》s
1、诗人“望”见了什 么?
5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 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 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6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 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 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 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 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 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 出泰山之高。
2018/8/21 20
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视线由 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 河,再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 而强,步步推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 思,过渡到后面的想念亲人,忧心忡 忡。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 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2018/8/21 1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 意愿。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 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18/8/21 11
春 望
杜 甫
12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 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 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 的所在地—凤翔县。
3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基本的文 学常识。 2.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 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生字:
yè shù
邺戍
qún chuī yōu yè
裙 炊 幽咽
写作背景
杜甫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百姓的疾苦, 尤其在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当时恰逢他 从洛阳回华州,一路上他看到官差疯狂抓人当兵,人 民苦不堪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 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 动而流传最广。
6、最终抓到人没有?从文中哪 句话可以看出?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总结: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的前四句写 “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一) 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二)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 老妇人已被差吏抓走。(三)
听名家朗诵录音, 初步感知诗歌魅力
诗人“望”见了什么?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 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 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 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 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 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 平声韵。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 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 可以看出?
地域之广阔
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
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亮点探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 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 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 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
颔联
承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高
悲秋作客
颈联
抒情
转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尾联
合 新停酒杯
方法总结
知人论世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意象分析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移情入境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律诗发源于南朝,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每首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 (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局)。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 非常悲凉。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
飞鸟 ——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人到 生命的晚秋,迟暮之年。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与泻 永千 恒里 。,
鉴赏步骤
知人论世——理解诗意 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咏怀古迹
理解诗意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
群山万壑赴荆门, 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
生长明妃尚有村。
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 和环境。
一去紫台连朔漠, 当年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最
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 分凄凉
移情入境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 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 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 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 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 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 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 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 坦荡、胸襟开阔。
——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 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 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 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 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分明怨恨曲中论。 的满腔怨恨。
昭君因得罪毛延寿落泪痣,被 冷落三年; 杜甫因李林甫的“野无遗贤”, 流落长安十年。
昭君因汉元帝的昏庸、不辨美丑 而远嫁他乡,流离而不得归,身 死而遗长恨; 杜甫因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 宗而被疏远,最终郁郁辞官,漂 泊西南。
昭君思念故土; 杜甫思念长安。
诗人写了什么古人古事?(弄清史实)
二、理解诗意
玉露凋伤枫树林,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巫山巫峡气萧森。
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 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
塞上风云接地阴。 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 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 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 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二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长 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 安 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
十 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 年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时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
期 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一、知人论世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 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 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 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 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诗 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 非常寂寞、抑郁的。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 免触景生情。
学习目标
1 . 掌握借景抒情以及借古 抒怀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 诗歌。
2 .从写景、抒情、炼字(句)、 抓意象等方面赏析诗歌。
3 .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主旨, 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
一、知人论世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 居巩县。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 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 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 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
一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读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壮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游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时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期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借孤寂肃杀之景 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之情。
三、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紧承首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 以飞动、壮阔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 情怀。
三、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颈联承颔联一转,由景生情,抒发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 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 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愈加深沉……
三、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 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 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感慨。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
奈与凄伤。
三、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形象地写出诗人急 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 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转入秋思,将焦点转移到现实 生活,进一步把秋思写足。表现游子无 家可归的惆怅凄凉。
悲人生之秋,悲国运衰落之秋。
情景交融
情与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 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独台多百常作悲万
登,病年作客秋里
台高,,客,,,
,迥衰暮,羁时地
无处疾齿久旅之之
亲也也也旅也惨远
朋;;;也;凄也
也
;
也;
;
;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境界?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 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 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 能多为国家出力。
“艰难”“潦倒”既是指国家,也是个人处境。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 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仰观 云天秋风
首联 俯察 江水洲渚
写景
起
仰观 无边的落木
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
3、陷贼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三吏” “三别” 《月夜》《春望》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8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咏怀古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 ❖ ❖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鉴
弄写 清的 史古 实人 )、
往 事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是骤
怎
样
君
子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登 高 必 赋
孔 子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战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时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
漂
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 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
泊 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
西 南
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 篇。《春夜喜雨》、《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
时 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
期 写就的。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开元后期, 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 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 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