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活动主题:初中化学教学重难点突破与实验教学创新。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初中化学备课组全体教师。
一、开场。
备课组长(张老师):“各位化学大侠们,咱们又凑一块儿啦!今天的集体备课就像是一场化学武林大会,大家都得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分享分享,争取让咱的化学课在学生眼里就像魔法课一样迷人。
”二、教材分析。
# (一)各章节重难点梳理。
王老师点头赞同:“没错,而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也不简单,学生得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得把各个量的关系搞清楚。
这就好比让他们在化学的迷宫里找宝藏,路线一错就找不着了。
”# (二)教学目标明确。
备课组长(张老师):“那针对这些重难点,咱们的教学目标就得像精准的导航一样。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像化学方程式怎么写、酸碱盐有啥性质,还得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遇到一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或者酸碱盐的鉴别题,能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迅速找到解题的线索。
”三、教学方法探讨。
# (一)趣味教学法。
孙老师:“我觉得可以把化学知识和生活中的趣味现象结合起来。
就说化学方程式吧,像氢气燃烧生成水,我们可以说这就像氢气和氧气在举行一场‘婚礼’,然后变成了水这个‘爱的结晶’。
这样学生一听就觉得有趣,记忆也深刻。
”大家哄堂大笑,刘老师补充道:“还有酸碱盐的反应,我们可以用动画演示。
比如说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就像两个小战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手拉手变成了水,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旁边当‘吃瓜群众’。
这样形象的动画,肯定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反应过程。
”# (二)实验教学强化。
陈老师:“实验可是化学的灵魂啊!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手做镁条燃烧的实验,看着耀眼的白光,他们肯定对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这个方程式印象深刻。
而且在做实验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记录,就像小科学家一样。
”杨老师:“对于酸碱盐的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就很有代表性。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活动主题:初中化学教学重难点研讨及教学方法创新。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初中化学备课组全体教师。
一、开场。
备课组长(张老师):“各位化学大侠们,咱们又到了每周一次的‘化学武林大会’——集体备课时间啦!今天咱们的任务可不轻,要把化学这门神秘功夫更好地传授给咱们的小徒儿们,大家都精神点儿啊!”二、教材重难点分析。
1. 酸碱盐部分。
李老师:“我觉得酸碱盐这部分,那就是化学里的‘魔教’啊,学生们一听就头疼。
概念多、反应复杂,还得让他们记住溶解性表,这可太难为孩子们了。
”王老师:“没错,但是这部分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我觉得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还有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咱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像动画片一样有趣。
”赵老师:“我想啊,咱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
比如说胃酸过多,吃点小苏打(碳酸氢钠)就能缓解,这就是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先从熟悉的事儿开始,再去理解那些化学方程式。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孙老师:“化学方程式就像化学世界的‘魔法咒语’,写错一个符号都不行。
学生们总是在配平、条件标注上出错。
”张老师:“这个我有同感。
而且化学方程式计算,那些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再加上比例关系,学生们就像进了迷宫一样。
我觉得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简单有趣的练习题,就像游戏闯关一样,一步一步来。
”刘老师:“对对对,咱们可以搞个化学方程式书写大赛,获胜者有小奖品,这样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研讨。
1. 实验教学。
陈老师:“化学实验那可是化学课的‘灵魂’啊。
但是有时候实验课上,学生光顾着看新鲜,忘记观察重点了。
”马老师:“我觉得实验前得给学生明确任务,比如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实验。
像做氧气制取实验的时候,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呢?’这样他们就会更有目的地去观察。
”吴老师:“还有啊,咱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
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该备课活动旨在促进初中化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活动记录:
日期:[日期]
参与人员:
- [参与人员姓名1]
- [参与人员姓名2]
- [参与人员姓名3]
- ...
活动内容:
1. 讨论教材内容:参与人员共同探讨了当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和教学重点,讨论了如何更好地解释和演示这些概念。
2. 分享教学资源:每位参与人员带来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优质资源,包括实验设计、多媒体资料和练题等。
大家互相交流和分享了这些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3. 探讨教学方法:参与人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
大家就教学方法的优劣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4. 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某些难以理解或抽象的概念,参与人员共同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结果和反馈:
该备课活动得到了参与人员的积极反馈。
大家认为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不仅增加了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拓宽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参与人员表示将会将这次备课活动中的收获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
下一步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备课活动的效果,参与人员决定继续定期举行集体备课活动,并在每次活动中设立特定主题,以便更深入地探讨和分享化学教学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认识原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分析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比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
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6。学生分析表3—1,获取一些有用信息.交流小结.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教师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构型形象.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学生想象、汇报,教师小结。
3。教师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4.学生试着画出质子数为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与课本对比、学会。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上1—18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出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6。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离子的定义,教师教给学生离子的表示方法,教学生领会离子符号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离子与原子的不同(尤其是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分析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获知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九年级化学备课组会议记录
九年级化学备课组会议记录
九年级化学备课组会议记录是指记录九年级化学教师备课组讨论、研究教学活动的文字材料。
其主要内容包括备课组对于课程计划、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成果,以及最终达成的共识或决策等。
这些记录是九年级化学备课组进行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重要依据。
九年级化学备课组会议记录示例:
备课组长:“我们本周的主题是关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这一章节的备课。
首先,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思路。
”
教师A:“我认为这一章比较难,需要多花时间进行实验教学。
我准备用两个课时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教师B:“我同意A老师的观点,同时我认为在实验前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
备课组长:“很好,那么我们就按照A老师和B老师的建议进行备课。
此外,大家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效果。
”
最后,备课组长整理并记录了本次会议的内容,包括讨论的问题、每位教师的发言内容、最终的决策等,形成了九年级化学备课组会议记录。
总结:九年级化学备课组会议记录是记录九年级化学教师备课组讨论、研究教学活动的文字材料。
它不仅是对备课组工作的总结和记录,也是对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重要依据。
通过这些记录,可以了解备课组的工作进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为后续的教学改进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分解
教死正在前里教到的微瞅知识有限,聚集的感性知识没有充分,而本子的形成真量抽象、近离教死的死计体味,而且课本谈话以论断性的道述型谈话为主,那成为本节教教的易面.
教教
目标
1、知识与本收:
相识本子是由量子、中子战电子形成的;
认识本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量子数战核中电子数的闭系.
分解本子里里各粒子的戴电情况.
6.教死分解表3-1,获与一些有用疑息.接流小结.
两、核中电子的排布
1.西席大比圆助教死修坐本子构型局里.
2.设问:本子核中电子是怎么样疏通的呢?教死设念、报告,西席小结.
3.西席道解核中电子分层排布的顺序.
4.教死试着绘出量子数为8的本子结构示企图,并与课本对于比、教会.
5.西席带收教死分解课本上1-18号的本子结构示企图,归纳出最中层电子数与元素化教本量的闭系.
瞅察l~18号元素的本子结构示企图,归纳小结本子最中层电子数与元素本量的闭系.
商量分解NaCl的产死历程,相识离子的产死,收端认识离子是形成物量的一种粒子.
3、情感做风与价格瞅:
收端修坐“天下是物量的、物量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瞅;对于教死举止爱国主义思维培养.
通过本子形成的认识,培植教死空间设念本收战抽象思维本收.
【回问】正在化教变更中分子会瓦解而本子没有克没有及再分.
2.【引进】分子很小,但是正在化教变更中还可进一步分成本子,而本子正在化教变更中无法再分了.那么本子是没有是没有成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
3.西席大比圆助教死修坐本子局里.
4.教死阅读课本,相识本子的形成,接流归纳.
并试着绘出本子形成的简朴搜集
5.教死阅读课本,找出为什么本子没有隐电性,接流归纳,并得出本子中量子数=核电荷数=核中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
新世纪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1)年级学科九年级化学课题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心发言人记录人时间地点九年级办公室人员中心问题在本章之前,学生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和氢气有关的化学反应。
但是,在前三章中,常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这种表示方法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正如本章教材前言中指出的“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前两章中,学生学习了用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的名称和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学习了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这些都为本章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好了准备。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1)完成了化学用语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总结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把表示物质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改写为化学方程式;(3)对于化学的学习,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面过渡。
由此可见,本章的学习质量,将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讨解决策略1.,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2.了解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理解方程式书写原则,根据提3.认识化学变化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和微观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解决简单的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定量问题。
4.在认识物质的和定量等多角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代表性的、简单的化学变化学变化时初步形成宏观事实、微观本质和符号表征之间主动联系的思维习惯。
5.通过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结论1.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3.产生新物质4.5.6.。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日期: [填写日期]
地点: [填写地点]
主题: [填写备课主题]
参与教师: [填写教师姓名]
会议记录:
1. 会议开始
- 主持人简要介绍备课主题,并确认会议目标和议程。
2. 复习与讨论上一次备课内容
- 教师们回顾上一次备课的内容并进行讨论,提出任何需要澄清或修改的地方。
3. 讨论本次备课内容
- 教师们逐个讨论本次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
- 教师们彼此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学资源。
4. 教学资源分享
- 教师们分享自己准备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实验设计、作业等。
- 讨论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资源来支持课堂教学。
5. 实验设计讨论
- 讨论实验的设计和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教师们就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教学评估方式讨论
- 教师们讨论适合本次课堂的评估方式,如小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
- 讨论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任务分工与安排
- 教师们分工合作,确定各自在备课过程中负责的任务和时间安排。
8. 下一步行动计划
- 教师们总结会议内容,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包括备课时间和地点等。
9. 会议结束
- 主持人对会议进行总结,并感谢教师们的参与和贡献。
备注:
- 会议记录将被保存,并用于参考和备课过程中的回顾。
- 教师们可以随时提出他们在备课过程中的问题和想法,以便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和建议。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流程
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相对原子质量 对原子结构的微观认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求算相对原子质量。 一、 原子的构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 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 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 3.教师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形象。 4.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原子的构成,交流归纳。 并试着画出原子构成的简单网络 5.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交流归纳,并得出原子中质子 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学生分析表 3-1,获取一些有用信息。交流小结。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教师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构型形象。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学生想象、汇报,教师小结。 3.教师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4.学生试着画出质子数为 8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与课本对比、学会。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上 1-18 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出最外层电子数 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6.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离子的定义,教师教给学生离子的表示方法,教学生 领会离子符号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离子与原子的不同(尤其是从原子 结构示意图上分析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获 知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
课题 名称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
备课 时间 10.10 教材 分析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雨母山中学理化组集体备课记录科目化学课题:4.3性质活泼的氧气中心发言人肖启虎时间第6周周四地点物理实验室参加人杨勇为何宏开舒华龙肖启虎田芸刘静集体备课过程主备说课肖启虎发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教学难点: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用品:试管、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药匙、毛玻璃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碎瓷片、火柴;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个关于氧气的谜语,接着提出问题:你想知道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取一瓶氧气的吗?组织讨论: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展示图片]●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实验步骤师小结:在实验室通常采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
接着又提出新的问题: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是否分解?反应需要什么条件呢?设问质疑:在上述反应中,二氧化锰是一种反应物吗?它起什么作用呢?展示图片:催化剂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最后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用什么药品来制取氧气,那么该用什么实验装置呢?展示几种常见的气体制取装置。
小结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此装置的特点(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加热)设问质疑:前面我们已学过怎样到操场上取一瓶空气,那么制取的氧气该如何收集呢?图片展示:氧气的物理性质,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该如何收集氧气呢?原因是什么呢?提出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指导学生看书讨论,图片展示问题。
设问质疑: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步骤,图片展示:1.组装仪器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装药品(先固后液)4.收集气体5.拆卸、清洗和整理实施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亲自动手制备一瓶氧气。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重点:
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 2课时
第二节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实验与实际相结合
五、教学建议: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本章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学习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意义,掌握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本章各节的教学中,都应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领略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实验安全教育,结合实验操作介绍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范。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电子备课室
备课主题
第一章 第一、二节
出席人员
主持人
中心发言人
记录
发言要点:
一、确定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化学对认识物质的特性以及物质使用有何帮助。
2、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3、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4源自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初三化学第6周集体备课记录表
初三化学第6周集体备课记录表初三化学第6周集体备课记录表主题:离子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一、课堂教学目标1. 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如何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10分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询问学生关于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30分钟)(1)讲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用实例说明。
(2)讲解如何编写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3. 教学实践操作(4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离子反应的发生过程和产物变化,并记录数据。
(2)根据实验结果,编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4. 经验总结(2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编写的化学方程式,并与全班共同讨论,并纠正错误。
通过总结,归纳出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延伸(20分钟)(1)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三、教学辅助工具和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酒精灯等。
2. 实验记录表和测量工具:称量瓶、滴定管、电子天平等。
3. 教学投影仪和电脑。
四、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并进行互评。
2. 课堂讨论:学生在展示自己编写的化学方程式时,进行相互评价和讨论。
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次集体备课,我们重点针对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平衡进行了讲解和实践操作。
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学生对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高了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注重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教学辅助工具和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雨母山中学理化组集体备课记录科目化学课题:4.3性质活泼的氧气中心发言人肖启虎时间第6周周四地点物理实验室参加人杨勇为何宏开舒华龙肖启虎田芸刘静集体备主备说课肖启虎发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教学难点: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用品:试管、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药匙、毛玻璃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碎瓷片、火柴;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个关于氧气的谜语,接着提出问题:你想知道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取一瓶氧气的吗?组织讨论: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展示图片]●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实验步骤师小结:在实验室通常采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
接着又提出新的问题: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是否分解?反应需要什么条件呢?设问质疑:在上述反应中,二氧化锰是一种反应物吗?它起什么作用呢?展示图片:催化剂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最后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用什么药品来制取氧气,那么该用什么实验装置呢?展示几种常课过程见的气体制取装置。
小结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此装置的特点(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加热)设问质疑:前面我们已学过怎样到操场上取一瓶空气,那么制取的氧气该如何收集呢?图片展示:氧气的物理性质,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该如何收集氧气呢?原因是什么呢?提出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指导学生看书讨论,图片展示问题。
设问质疑: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步骤,图片展示:1.组装仪器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装药品(先固后液)4.收集气体5.拆卸、清洗和整理实施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亲自动手制备一瓶氧气。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篇一」一学月即将过去,回顾一个月的教研活动,我们高庙小学数学教研组,在校领导的正确组织下,在各位老师的大力合作下,进行了有序的教研活动。
我们从内心体会到课堂教学要体现“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必须从导入教学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高超的教学导入艺术,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开门钥匙,它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因此在教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多种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我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扎实的教研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活动过程和总结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抓常规工作的落实,每位教师心中有教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学期我们认真学习精神,制定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研计划,通过双周工作计划通知到每个办公室,做到人人了解工作计划,个个知道自己常规工作。
课堂是老师的立身之地,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径。
踏实有效地做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常规工作,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份内之事,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扎实做好“教学五环节”,尤其注重备课、上课、反思三环节。
1、以本为本,深入钻研教材。
每一节课要精心备课,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疑点,精心地构思教学的五个环节。
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选择有效情境导入新课,让孩子上课伊始就走进数学,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2、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充实调动学生积极性,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初三化学教研活动纪实(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化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以“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当天,初三化学组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针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由备课组长带领大家学习了最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随后,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每位教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并就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 课堂观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活动进入课堂观摩环节。
本次观摩课由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主讲,课题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李老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摩课结束后,全体教师对李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认为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氛围活跃,值得借鉴。
3. 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结束后,教研活动进入教学研讨环节。
首先,李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
接着,其他教师针对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4)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总结与展望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教师们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他强调,全体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而努力。
三、活动成果1. 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提升。
九年级化学组前三周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生学习研究化学的兴趣,了解化
及作业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
学的前世今生。
设计)
使化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课后习题巩固环节可以加强学生
。⑶现代:人类利用
种元素,
发现和合成了 种物质,并掌握了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技术。
四、精讲补架
1.关于化学研究的内容⑴化学——
物质——物质变化——制造新物质⑵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主备人
课题
绪言
活动时 间
8.3
活动地点
九年级化学组办公室
备课组 九年级化学
负Hale Waihona Puke 人学科 初中化学参加人 员
集体备课过程
主备人立阐述备课思路
讨论修改
1.知道什么是化学;2.分别
从古代、近代、现代了解人类
教学目 标
认识及利用化学的情况;3.初 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 对化学与生活、社会及科技的
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⑵化学有什么用?① ;②;③ ;④
。三、化学的发展史1、个人自学 阅读:P2第二段~P4
1、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能给学
教学过 2.建构:⑴古代: 使人类变得强 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程(教 大起来,并制得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 2、化学的发展史讲解过程可以激发
学流程 产品。⑵近代 :①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联系的学习引发亲近化学、学
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1.什么是化学
重难点把握准确
一.定向入境1.揭题示标白纸显
字,投影本课目标。2.情境激趣清
水变牛奶二.自学建架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1.阅读:P1~P2第1段
初中化学备课组教研记录(3篇)
第1篇日期:2023年4月15日地点:学校会议室主持人:张老师参会人员:王老师、李老师、刘老师、赵老师、陈老师一、会议主题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与方法探讨”,旨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会议内容1. 张老师首先对近期化学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不熟练、对化学概念理解不透彻等。
2. 王老师针对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加强实验操作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多实践;(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3)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李老师针对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2)通过讲解实例、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4. 刘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1)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赵老师提出,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化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3)开展化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 陈老师针对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提出以下建议:(1)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2)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3)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会议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参会老师们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定稿
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1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2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表格见上)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3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
初中化学教研备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备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二、备课教师:张老师三、教学内容:九年级化学《金属的性质》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
2. 教学难点: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性质。
2. 课堂讲授(1)金属的物理性质: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金属的物理性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属的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现象,掌握反应的原理。
(3)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得出结论。
3.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金属的性质,强调实验观察与分析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属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改进措施:1.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安全。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表走进化学世界
设计) 阅读P26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
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
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 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
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检查气密性
(2)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
速放入集气瓶中
(3)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
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
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
教学过 程(教 学流程 及作业
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 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 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 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交流讨论1、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 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 样的后果?
讨论修改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教学 重难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重难点把握准确
一、情境导入
猜谜1.“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
不饱,人人需要。”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1: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
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
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
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主备人
课题
走进化学世界
活动时 间
9.5
活动地点
九年级化学组办公室
备课组 九年级化学
负责人
学科 初中化学
参加人 员
集体备课过程
主备人立阐述备课思路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 教学目 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 标 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 、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 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 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对原子结构的微观认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求算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
流程
一、原子的构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认识原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分析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比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
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
3.教师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形象。
4.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原子的构成,交流归纳。
并试着画出原子构成的简单网络
5.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交流归纳,并得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离子的定义,教师教给学生离子的表示方法,教学生领会离子符号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离子与原子的不同(尤其是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分析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获知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
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6.学生分析表3-1,获取一些有用信息。交流小结。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教师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构型形象。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学生想象、汇报,教师小结。
3.教师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4.学生试着画出质子数为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与课本对比、学会。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上1-18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出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课题名称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10.10
教材
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