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埃里克森对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划分:1、基本的信任2、自主对羞怯、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与停滞8、自我整合对绝望。
2.儿童行为的起源:1、直接学习。在直接学习中,儿童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结果直接决定着儿童是否重复这些行为。2、模仿。模仿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3、强化。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是儿童获得行为的又一重要机制。
3.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1)社会学习把儿童行为的发展主要看作一种由经验的增加而导致的量变过程。该理论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忽视了生物成熟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2)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但是,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科学性,但是这种研究的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重视不够。
4.发展心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1、行为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其中成熟和经验是融合在一起的。2、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病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3、对物种不同进化阶段之间的比较必须依据行为的组织原则。4、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5.理论主题:一、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1、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2、情感与社会行为。二、生物与环境。三、个人与情境。四、儿童的社会互动。五、个人与社会系统。
6.当前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若干新趋势: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三、研究课题从分离走向整合。四、注重在多种不同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分析。
7.适应性的进化:一、人脑的进化。
二、亲代护养。首先,儿童护养期的延长促成了家庭规模的缩小。其次,整体适宜
性原则导致亲代与后代生物利益的竞争。
三、不同父母行为的适应性。四、文化的进化。首先,进化创造了文化赖以发展的生物前提。其次,文化又推动进化。总之,生物因素与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类进化中发挥作用。五、社会适应性行为的生理机制。
8.人类行为遗传学的方法:一是采用相应方式控制基因因素,使之保持个体间的相对稳定,以此观察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二是保持环境条件的相对均衡,考察基因变异所导致的生物性状的变化状态。
9.怀孕与生育的危险因素:一、生物性危险。1、非遗传性的染色体异常。2、孕期并发症。3、产期并发症。二、生物危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不良社会环境条件会导致生物性危险因素的增加。母亲情感压力与身体健康状况对儿童机体和行为发生影响的机制是复杂的。另一方面,优越而丰富的社会刺激环境可在很大程度上补偿由生物性危险因素所导致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缺陷。
10.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在一般能力的发展方面,儿童从一出生就受到父母的影响。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另外,父母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强、亲子关系较好,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社会情感的发展方面,父母除给予儿童情感支持,尽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外,还通过鼓励儿童表达情感,让儿童与情感丰富的人交往等方式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二、儿童对父母的影响。首先,儿童的出世。特别是父母第一个孩子的出世往往是父母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其次,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影响父母的抚养方式。第三,儿童的行为特征也影响父母的行为方式。
11.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特点:第一,国外研究者多认为中国父母对儿童较为严厉,可能严厉型教养方式较多。第二,尽管在中国严格型父母教养方式较多,但是,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却是相似的。
12.父母行为的分类:一、以塑造儿童的行为为目的:敏感性、合作、控制、指导、奖励和惩罚、父母的参与、期望、成熟要求。二、以情感表达为目的:温情、接受、情感反射。三、以了解儿童为目的:对儿童发展的认知、对儿童发展的归因。
13.父母行为的研究趋势:1、注重研究父母行为的可变性。2、注重研究父母和儿童间的互动过程。3、注重研究父母行为的质量或有效性。4、注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
14.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
机制:一、态度转变。是父母通过种种方法改变儿童的态度,使儿童接受、内化行为规范的过程。主要的方法有:使用权利、爱的回收、信息内化等。二、模仿。模仿父母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一方面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得到替代性强化。三、认同作用。认同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儿童对榜样感到钦佩,这种情感导致儿童想拥有榜样的行为和情感表现的特征。四、归因方式。儿童的归因方式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分为:功能良好的归因和功能不良的归因。
15.影响父母行为及教养观念因素的
理论模型:一、哈曼的理论观点。一是一般的文化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三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四是社会情境因素。二、巴斯克的理论观点。一是父母的心理素质。二是儿童自身的特点。三是社会环境因素。
三、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宏系统、外部系统、中间系统、微系统。
16.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1、社会文化背景2、社会经济地位3、母亲就业4、压力和社会支持5、父母被抚养的经历6、父母的性别7、父母的个性特征8、儿童的年龄9、儿童的性别10、儿童的出生顺序11、父母的婚姻质量12、家庭结构和规模13、亲子交往的情境。
17.同伴关系的功能:1、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2、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
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18.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
的重大:1、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2、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3、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总之,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适应学校和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的联系:1、父母的社会化策略影响到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2、父母对于儿童在同伴中如何交往有明确的指导。3、作为孩子社会生活管理者的父母的作用。
20.同伴群体关系的测量:一、测量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社会测量技术。包括同伴提名法和同伴评定法。二、同伴接纳的类型。1、受欢迎的儿童2、被拒斥的儿童3、矛盾的儿童4、被忽视的儿童5、一般的儿童。
21.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一、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二、认知能力。儿童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三、身体吸引力。身体没有吸引力的儿童不受同伴喜爱,而不被喜爱的儿童则被感知为身体没有吸引力。四、名字。儿童的名字与同伴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五、教师的影响。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22.友谊关系的测量:分为3个阶段,就是三个水平。第一水平,测量儿童是否具有友谊关系。采用的方法是提名法和量表评定法。第二水平,如果一个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存在友谊关系,那么,进而需要确定有几对友谊关系。第三水平,测量儿童友谊关系的性质。
23.友谊关系的功能:一、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的机会。三、友谊可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四、友谊可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五、友谊可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机能的机会。六、友谊可提高儿童的自尊。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