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西江月》阅读

合集下载

西江月辛弃疾全诗

西江月辛弃疾全诗

《西江月》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为大家分享了《西江月》原文,一起来欣赏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似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曾采取过各种强兵富国措施。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因此,曾长期闲居江西农村,熟悉了乡村生活。

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

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

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但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

《西江月》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

③层霄,即层云。

④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1. B B项,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2.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⑤俯仰结合。

“弥弥浅浪”是俯视,“隐隐层霄”是仰视。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艺术手法和鉴赏诗句的能力。

作答时,指出诗词运用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用典、烘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答案:1.C2.七八个星天外3.丰收景象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欣赏+训练】《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主题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赏析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

词的三、四句写的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写出了词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六句则写出词人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都被乌云遮挡住了。

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

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12最后两句词写词人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现在词人眼前。

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题库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

《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

《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

《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本首词也是考试重点,下面让我们做一些课后习题巩固知识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训练及答案一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A.南宋B.北宋C.南唐正确答案:A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正确答案:A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训练及答案二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1.默写这首词。

(16分)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0 分)答: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0 字内)。

(12分)答: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0分)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1、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苏轼《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一个中秋。

20.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以梦喻世事,既有对人生旅程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的感情挣扎。

B.“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

C.下片头两句写实,中秋夜对月独酌,悲人生之寥落,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

D.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渲染了“寒”“凉”的意境,表现出中秋夜的独特感受。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21.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请举例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6分)20.(5 分)BC。

选对一个2分,选对两个5分。

B.“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错。

更传达出人生的人短促,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凉”字既有喻示人生之“凄凉”,也喻示现实人间之“凄凉”。

C.“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错。

以自我嘲讽的形式来抒发了对世态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

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常景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

21.(6 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分)“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2分)“月明多被云妨”,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借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2分)(若答:“中秋谁与共孤光”,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也可给2分)。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前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西江月阅读题练习与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题练习与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题练习与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题练习与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西江月
①夜行黄沙②道中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1)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

时间是____天的夜晚,我是从“”一句看出季节特征的。

词的.上片主要写山村特有的响声,分别是:鹊惊、、。

(2)用自己的话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参考答案:
(1)夏稻花香里说丰年蝉鸣蛙噪
(2)月亮升上枝头惊动喜鹊飞离树枝,入夜,清风习习,不时有蝉在耳边呜叫。

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香味,耳边传来一阵阵的蛙叫声,好似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意思对即可)。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⑶,清风半夜鸣蝉⑷。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⑸。

旧时茅店社林边⑹,路转溪桥忽见⑺。

注释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

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

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

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

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辛弃疾《西江月_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_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流露出词人当时怎么的心情?(1分)
▲(2)请你开展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

参考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邻近旧屋的欢欣(欣喜),又表达了他因为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欣喜)”“入迷”,意对便可)(2)示例:夜半里,明月爬上山头,洁白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原野里传来响亮动听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22.“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写得好,请扼要赏析。

(2分)
答:▲
2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1分)似写动而实写静,采取了“以动衬静”的法子,营建了夏夜幽静、恬静的氛围。

(1分)
23.(2分)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恬澹萧洒之情。

西江月辛弃疾全诗

西江月辛弃疾全诗

西江月辛弃疾全诗西江月辛弃疾全诗《西江月》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为大家分享了《西江月》原文,一起来欣赏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曾采取过各种强兵富国措施。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因此,曾长期闲居江西农村,熟悉了乡村生活。

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

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

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________。

【古诗文阅读】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练习及答

阅读
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公元1079(神宗元丰二)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这首词写于元丰三(1080)。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
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1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以及怀念亲人、孤寂落寞的无限忧愁。

(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情感,“复杂情感”说明不是一种情感,这一点在审题时要清楚。

此题考查对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把握能力。

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

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1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及意思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及意思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及意思《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及意思,欢迎阅读参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了眼前。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的时候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及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及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一首吟咏田园风光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辛弃疾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喜鹊。

清凉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蝉叫声。

在稻花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小雨,从前那熟悉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眼前。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枝干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词:《西江月》阅读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
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
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
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
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
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不过,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能够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
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个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
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
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体现了山
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
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
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鉴赏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
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不过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
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
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
不过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
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
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
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
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注重点从
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但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
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
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
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
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
不过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所以,与其说这是夏景,还
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

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
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因为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所以下阕开头,词人就
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使用对仗手法,以增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
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
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不过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
影子却意想不到地体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即使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
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
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因为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
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水准,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
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