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辩证否定观分析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结论: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古 为今用” 的对待我国传统文 化。
谢! 再见!
继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综合创新” 的原则 。
还应该提倡“以今为主、为今所用”的 原则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古代文化传 统时,曾强调要贯彻“古为今用”的 原则。
“以今为主”,就是说在继承中国古 代的传统文化时,要从当前的需要出 发,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实际出发;“为今所用”的原则, 就是要经过我们的文化创新,赋予中 国古代文化以新的时代的意义 。
毛泽东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 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 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 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 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 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 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 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我们应如 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组长:原溪 组员: 孙大伟 金鑫 李露 徐滨申 王振宇 孙文涛 孙俞龙 徐晨欢 励文俊 丁瑞伟
1,什么是辨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 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 证理解的基础上的,它认 为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 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 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 己否定自己,并用自身的 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 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整个人类所创造的、反映在 观念形态上的一切意识的、精神的、心理 的东西的总和,其中主要部分就是哲学、 伦理、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方面的 内容的总和。
在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能 够在今天发挥积极作用的、推动社 会前进的、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的 部分,又有过时的、不适应今天时 代发展的、阻碍我们前进的消极的 部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10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10篇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篇1)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
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
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
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
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
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
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
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
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
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 学以济世。
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3、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4、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5、如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之道,倡导礼仪、忠诚、孝道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中,塑造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关爱子女、团结亲情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亲情的根植,使得中国社会始终保持了一种亲和的氛围。
另外,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提倡“道法自然”,注重修身养性;佛教强调“般若心经”,提倡舍己助人。
这些宗教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虽然宗教信仰已经不再是民众生活的必需品,但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画以写意、工笔为代表,书法以楷书、行书为代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传统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如京剧、越剧、昆曲等戏曲形式,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渊源,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是要让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得到继续传承,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力量。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前进的底气和力量所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真对待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它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社会结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道德伦理、艺术形式、思想观念等方面。
一、道德伦理的核心:仁爱、诚信、孝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教育是其核心之一。
其中,仁爱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强调个体对他人的爱心和关怀。
这种人伦关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高度强调,体现在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帮助弱者等方面。
诚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个体的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孝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核心概念,教导人们尊敬父母、关心家庭,强调家庭责任和家族纽带。
二、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诗词、书法、绘画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自古以来,诗词被用来表达个体的情感、思想和社会观念,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强调线条的优美和墨意的独特韵味。
绘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传递情感和思想。
三、思想观念的影响力:中庸、五行、阴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对社会行为和思维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和谐、平衡和适度。
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宇宙和人类的构成和变化。
阴阳学说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理论,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变化规律。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需要思考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达到平衡。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然而,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综上所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涉及到道德伦理、艺术形式、思想观念等多个层面,并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达到平衡。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礼节习俗等。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传承和创新的层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索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之道。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忠诚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认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将历史文化传承给后代。
二、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1.教育传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途径是通过教育。
学校教育应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将其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家庭传承: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父母应该在家庭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讲故事、传唱经典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3.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经典戏剧演出等,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并传承传统文化。
三、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1. 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传统文化的创新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与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融合,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感。
比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演出形式。
2. 推陈出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于固守不变,应该适时进行创新。
通过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转化,创作出适应现代观众需求的作品。
3. 引入国际元素: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引入国际元素来丰富文化内涵。
借鉴国外的表演形式、创作理念等,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某些消极腐朽的成分,如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男尊女卑、权力崇拜、等级观念等。
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即外来文化,其中有优秀的文化成果,如珍爱生命、尊重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科学精神、民主思想等,但也有消极腐朽的内容,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那我们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呢?首先是继承问题。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文化成果,也有消极腐朽的内容,那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批判和继承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是创新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使中华民族文化以其深厚的东方底蕴、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再次是借鉴问题。
对于外来文化,除了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批判地继承外来文化之外,还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批判地继承外来文化,最终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服务的。
例: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福娃”相关链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理念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外国朋友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感兴趣。
材料二: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鸟巢”隆重举行。
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
当开幕式表演奏响第一个音符,当演员迈出第一个舞步,当会场打出第一缕灯光……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中国”豁然展现。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科技,越来越远离传统文化。
然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肩负的责任。
毕竟,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民族的精神图腾,是我们灿烂文明的瑰宝。
在大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例如买书、参加社团、听讲座等等。
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而感受到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独特和魅力。
二、学习传统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曲、赋等等。
学习传统文学是我们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在大学选修传统文学课程,或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等,以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
三、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剪纸、剪窗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大学中,我们可以选修有关中国传统艺术的课程,或者加入相关社团,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技巧。
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是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春节期间学习制作年画、包饺子、吃汤圆;在端午节学习制作粽子;在中秋节沿街共赏月亮,品尝月饼等等。
五、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光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落地实践,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扬光大。
例如我们可以在大学中学习古文、经典等,重新写一些当下的现代版古文,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经典著作,也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延续到下一代。
最后,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习、参与传统文化,将其发展壮大。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慧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五千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但如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
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是双重的,既具积极效应,也有消极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要从这一特点出发。
一、传统文化的积极效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作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
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创造文化,因而人类创造的文化都是有价值的。
所谓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是指传统文化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属性。
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生存智慧、文学艺术、绘画音乐、风俗习惯等,能满足我们的不同生活需求,为我们提供生活养料,增添生活情趣,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比如,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最为隆重。
放鞭炮,贴春联,吃年饭,家人团圆,亲友互贺,这些习俗带给我们欢乐气氛、愉快心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期盼和喜悦。
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探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时,提出了一些富有方法意义的思想,这些思想能教会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可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比如“中庸”,要求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过”与“不及”都应避免。
“中庸”显然是以方法见长的传统文化。
又如“天人合一”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状况直接与自然状况有关。
因此,人应像爱惜自身一样善待自然,不能破坏自然,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协调关系。
无疑,“天人合一”也是一种以方法价值作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如何传承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等,这
些文化遗产凝结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神。
然而,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如何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著作、传统绘画等方式,深入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我们才能
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我们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了解
历史和传统,更是为了引导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
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孝道、礼仪、勤俭节约等,这
些精神都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
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和人格。
再者,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我
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比如举办文化活动、推
出文化产品、开设文化课程等。
只有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才
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
只有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我们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
产得以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希望每一个中
国人都能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怎样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怎样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古代优秀的思想和外国先进的思想经过改造,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是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科学,更客观,更开放,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但是近段时间来,老师们在学习古代的东西、外国的东西当中有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误区有两点:一个是挟洋自重,另一个是执古苛今。
这两种误区毒害了一批又一批内心真诚学习、行动上刻苦努力的老师,并且给周围大批老师带来负面的影响的。
为了让老师们对外国、古代的思想、理论有正确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对待外国教育的态度。
一是对外国教育有深刻的、全面的理解,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精华应用到我们自己的教育事业中。
这一类老师有的深入国外考察,以确定书上说的和外国当代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加以实验验证,并缓慢地逐步推广。
这类老师最后形成的教育理论以中国教育原有的理论为基础,外国的先进理念只是改造后的补充。
二是只是读了外国基本教育书,只窥到了外国教育的冰山一角,大肆引用外国著作中的话语,利用国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敬畏,试图照搬西方书中的教育。
这类老师可能有外国的学位,并在外国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在这里,我先爆料一下我自己。
我上大学时,上了四年的本科,这四年里主要是上课,对于教育的理论只要考试之前背过,就可以及格,到了大四,去实习了几个星期,总共上了两节课。
毕业后,我不断地向同事学习,才逐步积累一点点教育经验。
一个中国人,到了外国,且不说语言或多或少存在障碍,他在呆了几年,就突然搞清楚国外的教育了,而且也了解中国的教育了三是看过一些国外的教育书籍,自己觉得那些理论很新鲜,很有道理,他既不知道那些理论的真假,也不知道究竟符合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但他自己为掌握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技术,动不动引用外国某本书的一句话。
这一类老师最多,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博客中写到某某国外教育家说,或者在汇报中提到国外某本书中说。
而他自己对于书中的理论并没有加以实践验证,只是读到这个理论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然后给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对于传统文化该持有何种态度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里,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范畴,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统统归咎于传统文化。
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贬低中华文化,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即断送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发展步伐,导致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在目前的国情下,后面这种态度更为有害,更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前一种态度以赤裸裸地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形式亮相,容易为人们识破,一出笼就自然而然地遭到人们的反对。
后一种态度却打着爱国、爱祖先,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人们不容易识别其荒谬之处和危害性。
其实,贩卖这一观点的人,绝大多数并非爱国和爱传统之人,而是别有用心的。
这就尤其有提高警惕的必要。
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人类的发展史和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这是不可争辩的客观事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如何博大精深,总是历史遗产,不可能已达顶峰而不被超越。
把传统文化吹捧为至高无上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犯下根本性的错误。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理论、原则、提法都不允许改变;后世的一切发明发现,都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预测和导向。
他们把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拔高到离奇的程度,如把《周易》、《河图》、《洛书》等一些古典文献或传说捧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又如,对于出土的古代陶器、瓷器、纺织品,以当时的生产水平来衡量,我们确为其精美而赞叹,但不能说成“绝伦”。
今天的人们正在纳米的量级上开发产品,古代产品怎能称为“绝伦”呢?就是纳米产品也不是“绝伦”的。
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百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我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化。
我所谓的扬弃(“扬弃”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意义,在否定意义上之取消或舍弃,在肯定意义上指保持或保存。
)就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尊重它的艺术价值,而舍弃它的使用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一、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要当作古董一样来收藏,人们在收藏古董的时候所看重的是它的艺术价值,欣赏的完全是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二、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原因有以下两点(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比如,先秦文化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生产工具则是从青铜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它的指导思想只使用于那个时代,即使是后来的沿用,也只表明封建时代文化思想的进步同时代的前进相比过于缓慢。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性的文化太少,它们所宣扬的更多是一种“欲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是“只讲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的出世哲学”。
这两种思想与当时的统治者或奴役者的思想相吻合,而与当今文明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相距甚远。
作为旁观者的孟德斯鸠认为:“这些礼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深处的原因有两个。
用辩证否定观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绵延至今,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抑或是背后隐藏的旧思维定势,让国人对待她的态度褒贬不一。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风俗、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各个方面,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潜意识性、人民性、认同性,任何外来主义如果不同中国的文化土壤相结合,它就无法得到中国人的普遍认同、它就无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就无法结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智慧之果。
当年王明不顾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的国情,食洋不化,生搬硬套书本上的马列主义,其结果是他这种教条式的理论连同他本人都遭到人民的唾弃。
同样,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全盘照搬苏联模式,而不考虑中国的历史实际和现实情况,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果也得不到中国人民的认同。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按客观实际办事,误国误党,最终失败。
过去,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问题上,不是很全面。
以为“具体实际”仅仅指当前的实际。
全面地理解,还应包括中国的历史实际,即包括由几千年历史凝练而成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等,它们是古代中国人与现代中国人的共同渊源。
这些共同思想文化渊源中有许多优秀的、科学的、富于生命力的东西,千百年来一直维系着中华民族,鼓舞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之所以有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对共同渊源的认同和对共同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
因此,用辩证的否定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关系及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伦理政治为核心的文化系统,重德治轻法治,重社会轻个人,重内在超越轻外在形式、重人伦轻自然、重道轻器、崇古重老、重教轻法等特质。
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V1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V1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文化接班人,更应该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
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下为几点建议: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儒、道、佛三
家思想等等。
当代大学生应该透过学习经典著作和文献,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等。
只有了
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书法、绘画、
民间舞蹈等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但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文化素养。
此外,主动参与志愿者或社会组织
等活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当下社会的千变万化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没有丧失,反而在一定
层面上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当代大学生可以把中华传统文化融
入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敢为人先、维护公义、修身养性等方法,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推动个人价值观的升华。
同时,在岗位上也可以
运用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创新,带领团队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和文化价
值的产品。
总之,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运用传统文化精髓,还需要尽可能多地寻求更多适合当下社会需求的发扬形式。
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长存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 简短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对于我国人民和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艺术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精深博大,涵盖了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多个方面,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3.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哲学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对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理性与仁爱并重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理性思维与仁爱情怀的结合,既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又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相助。
2.中和与谦逊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中和与平衡,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
3.注重传统与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主张对传统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传统形式。
三、当前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1.现代化冲击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一些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
2.外来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四、如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1.教育传承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2.文化活动推广开展丰富多彩的我国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古诗词朗诵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加强研究保护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保护好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篇)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篇)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篇)中国传统文化源自殷周礼乐文化,历经孙吴之术、诸子之学、汉代经学、宋代理学,发展到明代的心学。
这说明它自身有一定的反思和纠错机制,存在一个“日新”的过程。
同时也告诉我们,文化虽有历史的惰性,但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篇1提起中国,很多人都会想到两个词: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国人也一直因为这个成语而感到骄傲自豪,论文化,中国是绝对有发言权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想当年盛唐之际,千国朝拜,中国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明大碰撞以后,我们确惊奇的发现:似乎中国有些传统文化不但不像以前那样风光,还阻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这样一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成了一个很有必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而我认为传统文化要想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就要与现代社会接轨,要想满足这一条件就必须要做到三个词:扬弃,借鉴和创新。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都知道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和延续的精神动力,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继承才会使得中国社会既保留着中国特色又跟得上时代潮流呢?我觉得最好的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的扬弃。
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例如,社会主义本来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下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要在实践基础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1、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
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袁伟时
在自由之外要带进公正。
在理性之外,要带进同情、慈悲。
在法治之外还有礼让。
个人尊严以外,还有社会和谐。
现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价值,是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同样有一些可以是扎根在中国、在东方的普适价值。
——杜维明
袁伟时: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应该肯定,但不能否定它有天生弱点。
例如,虽有一些抗议精神,但制度上没有形成权力制约;没有形成法治精神,对经济自由也是压制的。
结果,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发展不起来。
再加上先秦诸子思维方法的弱点:缺少逻辑、实证精神,也发展不出现代科学。
杜维明:我像牟宗三先生一样认为,一个民族自信心彻底丧失,它是无力的、无气的、无理的,一个失去自信的民族,要向西方学习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可能性太小了。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非常强烈的批判时,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精华,把它的优质部分好好保护,批判糟粕与发扬精华相辅相成。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西方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而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独立性和进取精神、求真求实等。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
1.人的价值在于道德 2.道德价值至上3.重义轻利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
既要坚持文化自信,又要坚持文化自省。
没有文化自信,就难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没有文化自省,就难免会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仅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强行输出,搞文化霸权;仅有文化自省的民族,往往缺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动力和魄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但中国仍需要充实并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和感召力,来平衡西方社会的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没有这种现代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对内的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对外则很难占领所谓“道德制高点”。
没有一个富有竞争性的政治价值体系,在国际上很难得到真正的尊重。
其他国家只是根据他们是否可以在经济、安全和外交上得到好处来决定他们的对华政策,而不是出于他们对中国政治价值的认同。
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