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量
0982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第二法筛分法公示稿(第一次)
附件1:0982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第二法筛分法草案公示稿(第一次)0982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本法用于测定原料药、辅料和药物制剂粉末或颗粒的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
其中第一法、用于测定粒子大小或限度,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或粒度分布,第三法用于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第一法(显微镜法)本法中的粒度,系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长度表示。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照显微鉴别法(通则2001)标定目镜测微尺。
测定法取供试品,用力摇匀,黏度较大者可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加适量甘油溶液(1→2)稀释,照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量取供试品,置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轻压使颗粒分布均匀,注意防止气泡混入,半固体可直接涂在载玻片上,立即在50~100倍显微镜下检视盖玻片全部视野,应无凝聚现象,并不得检出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50μm及以上的粒子。
再在200~500倍的显微镜下检视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视野内的总粒数及规定大小的粒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
第二法(筛分法)筛分法是通过合宜孔径的药筛对粉末或颗粒的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进行评估和分级的方法。
一般分为手动筛分法、机械筛分法与空气喷射筛分法气流筛分法。
一般情况下,手动筛分法和机械筛分法适用于测定大部分粒径大于75μm的供试品。
;对于粒径较小的供试品,由于其质量较小,在筛分过程中提供的重力不足以克服内聚力和粘附力,使颗粒相互团聚并粘附在筛面上,从而导致预期通过筛面的颗粒被保留,对于粒径小于75μm的样品,则应因此,采用气流筛分法空气喷射筛分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更为合适。
但是在经方法验证可行的情况下,筛分法也可用于粒径中位值小于75μm的粉末或颗粒。
对于只能通过粒度大小进行分类的粉末或颗粒,筛分法是很好的选择。
筛分法需要的样品量大(一般至少需要25g,取决于粉末或颗粒的密度以及药筛的直径),而且难以筛分易堵塞筛孔的油性或其他粘附性粉末或颗粒。
颗粒能否通过筛孔一般取决于颗粒的最大宽度或厚度,而不是颗粒的长度,因此筛分法是一种二维的尺寸估算方法。
附录KE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附录H E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率,以补偿供试品发生变化时的热效应,从而使供试品与参比 物之间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么了=0)。
由于A T-0,所以供 试品与参比物之间没有附加的热传导。
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 分析仪是在输给供试品与参比物相同的功率条件下,测定供 试品与参比物两者的温度差(4了),通过热流方程将温度差(A T)换算成热量差(dQ/dT)。
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应用较为广泛。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的定量测定准确度通常好于差热分析。
D T A曲线与D SC曲线的形状极为相似,横坐标均为温度TX或时间0,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的纵坐标为而后者为dQ/d丁。
在两者的曲线上,随样品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吸热峰或放热峰。
在差热分析或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中,可使用《-氧化铝作为惰性参比物,通常可以采用氧化铝空坩埚或其他惰性空坩埚作为参比物应用。
仪器应根据操作规程,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对温度(高 纯铟或锌等)进行校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差热分析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可用于下列数据的测量。
1.转换温度D T A或DSC两种实验方法均客观地记录了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的温度。
例如熔融曲线可显示熔融发生时的温度(onset值)和峰值温度(peak值)。
但这两种温度值与熔点值可能并不一致(由于升温速率等影响)。
2.转换热焓吸热或放热峰的峰面积正比于相应的热焓变化,即:M-A H=K• A式中M为物质的质量;为单位质量物质的转换热焓;A为实测的峰茴积;K为仪器常数。
先用已知值的标准物质测定仪器常数K后,即可方 便地利用上式由实验求取样品的转换热焓。
当不同样品的化学成分相同,而差热分析或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获得的测量转换温度值或转换热焓值发生变化时,表 明不同样品的晶型固体物质状态存在差异。
3.纯度理论上,化学固体纯物质均具有一定的熔点(T。
)或无限 窄的熔距,并吸收一定的热量(熔融热焓任何熔距的展宽或熔点下降都意味着物质化学纯度的下降。
水泥细度知识及粒度、粒度分布测试方法
水泥细度(-转自于启蒙水泥论坛)描述水泥的细度,现在用的是细度状态一词.细度状态应包括:磨细程度(俗称筛余量、比表面积)、颗粒分布、颗粒形貌和堆积密度四个方面内容。
在水泥的配料组份已定的前提下,水泥的性能就取决于其细度状态。
因此,正确认识并控制好细度状态非常重要.以下分述之.由于颗粒分布和紧密堆积密切相关,这两方面合并讨论.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小于10%,这个细度是指0 . 08mm筛余量%。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细度与水泥强度存在一定关系。
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均发现,传统的细度和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相关性并不理想.80微米筛余只反映80微米以上颗粒的百分含量.虽然该组分含量低,表明有效颗粒含量高.水泥强度变高,但是对总量90%以上、粒径小于80微米、对水泥性能有直接影响的颗粒来说,具体的粒度分布情况并不清楚,因此也就无法完全确定水泥性能(如3天强度、浇筑性能等).用这种方法进行水泥质量控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当水泥磨很细的情况下,如小于1%,控制意义就不大了。
国外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在国外水泥标准中几乎都取消了这个指标。
文献[1]介绍:某工厂以32um筛余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在32um筛余处于控制目标范围时, 80um筛余为0.2-0.4%,几乎没有波动.如果以80um 筛余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那么几乎无法对粉磨设备作出任何调整.由于设备故障原因,32um筛余曾经偶然发生很大的波动,由原来的控制目标值16%变为20%.单独对该部分水泥进行检验,28天抗压强度比细度正常时下降约4MPa,此时水泥80um筛余仅由0.3%变为0.8%.这一事实表明,在水泥细度较细时, 80um筛余很难反应水泥的粉磨情况,不宜作为粉磨过程的控制指标.第二,当粉磨工艺发生变化时,细度值也发生变化,如开路磨细度值偏大,闭路磨细度值偏小,有时很难根据细度控制水泥强度变化。
第三,细度值是指0. 08mm筛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颗粒含量(%),众所周知,>64μm颗粒水化活性已很低了,所以用大于80μm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真实活性。
筛分析法测试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
筛分析法测试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粒度分布通常是指某一粒径或某一粒径范围的颗粒在整个粉体中占多大的比例。
它可用简单的表格、绘图和函数形式表示颗粒群粒径的分布状态。
颗粒的粒度、粒度分布及形状能显著影响粉末及其产品的性质和用途。
例如,水泥的凝结时间、强度与其细度有关,陶瓷原料和坯釉料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影响着许多工艺性能和理化性能,磨料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决定其质量等级等。
为了掌握生产线的工作情况和产品是否合格,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时取样并对产品进行粒度分布的检验,粉碎和分级也需要测量粒度。
粒度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筛析法、沉降法、激光法、小孔通过法、吸附法等。
本实验用筛析法和沉降法,以及激光法测粉体粒度分布。
一、实验目的筛析法是最简单的也是用得最早和应用最广泛的粒度测定方法,利用筛分方法不仅可以测定粒度分布,而且通过绘制累积粒度特性曲线,还可得到累积产率50%时的平均粒度。
本实验用筛析法测粉体粒度,其实验的目的是:1、了解筛析法测粉体粒度分布的原理和方法。
2、根据捣分析数据绘制粒度积累原产曲线和频率分布曲线。
二、基本原理1、测试方法详述筛析法是让粉体试样通过一系列不同筛孔的标准筛,将其分离成若干个粒级,分别称重,求得以质量分数表示的粒度分布。
筛析法适用于约10mm至20μm之间的粒度分布测量。
如采用电成形筛(微孔筛),其筛孔尺寸可小至5μm,甚至更小。
过去,筛孔的大小用“目”则表示,其含义就是每英寸(25.4mm)长度上筛孔的数目,也有价值1cm长度上的孔数或1cm2捣面上的孔数则表示的,除了的轻易用筛孔的尺寸去则表示。
筛析法常采用标准套捣,标准捣的筛制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推荐的筛孔为1mm的筛子做为基筛,以优先系数及20/3居多序列,其筛孔为1.40(化整值),再以r20或r40/3作为辅助序列,其筛孔分别为 1.12,或31.192。
筛析法有干法与施法两种,测定粒度分布时,一般用干法筛分,若试样含水较多,颗粒凝聚性较强时,则应当用湿法筛分(精度比干法筛分高),特别是颗粒较细的物料,若允许与水混合时,最好使用湿法。
粉体粒度及其分布测定
粉体粒度及其分布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粉体粒度测试的原理及方法;2.了解影响粉体粒度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掌握测试样品制备的步骤和注意要点;3.学会对粉体粒度测试结果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实验原理图1:微纳激光粒度分析仪工作原理框图粉体粒度及其分布是粉体的重要性能之一,对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性能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凡采用粉体原料来制备材料者,必须对粉体粒度及其分布进行测定。
粉体粒度的测试方法有许多种:筛分法、显微镜法、沉降法和激光法等。
激光粒度测试是利用颗粒对激光产生衍射和散射的现象来测量颗粒群的粒度分布的,其基本原理为:激光经过透镜组扩束成具有一定直径的平行光,照射到测量样品池中的颗粒悬浮液时,产生衍射,经傅氏(傅立叶)透镜的聚焦作用,在透镜的焦平面上形成一中心圆斑和围绕圆斑的一系列同心圆环,圆环的直径随衍射角的大小即随颗粒的直径而变化,粒径越小,衍射角越大,圆环直径亦大;在透镜的后焦平面位置设有一多元光电探测器,能将颗粒群衍射的光通量接收下来,光--电转换信号再经模数转换,送至计算机处理,根据夫朗和费衍射原理关于任意角度下衍射光强度与颗粒直径的公式,进行复杂的计算,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处理数据,最后得到颗粒群的粒度分布。
激光粒度测试法具有适应广、速度快、操作方便、重复性好的优点,测量范围为:0.1—几百微米。
但当粒径与所用光的波长相当时,夫朗和费衍射理论的运用有较大误差,需应用米氏理论来修正。
三.仪器设备济南微纳颗粒技术有限公司Winner2000Z智能型激光粒度分析仪、微型计算机、打印机。
四.实验步骤4.1测试前的准备工作1.开启激光粒度分析仪,预热10~15分钟。
启动计算机,并运行相对应的软件。
2.清洗循环系统。
首先,进入控制系统的人工模式,不选择自动进水点击排水,把与被测样品相匹配的分散介质加入样品桶,待管路及样品窗中都充满介质后,再点击排水,关闭排水。
其次,按下冲洗,洗完后,自动排出。
离心沉降法 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
离心沉降法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粒度是颗粒或颗粒聚集物理性质之一,它描述了颗粒或颗粒聚集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在很多领域,如土壤力学、粉体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颗粒的粒度及其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因此,对颗粒粒度及粒度分布进行准确的测定是很有必要的。
离心沉降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方法之一。
离心沉降法利用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与其粒度大小有关的原理,通过实验测定颗粒在离心场中的沉降速度,从而推算颗粒的粒度及其分布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离心沉降法对一组颗粒样品进行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探究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一、实验方法1. 实验样品准备在实验开始前,首先需要准备一组具有不同粒径的颗粒样品。
这些颗粒样品可以是天然颗粒,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颗粒。
在选择颗粒样品时,需要注意样品之间的粒度差异不能太大,以便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仪器准备实验中需要使用离心机、离心管、搅拌器等实验仪器。
离心机的转速需要提前校准,并保持稳定。
离心管需要清洁干净,并在实验开始前校准标尺。
搅拌器用于搅拌颗粒与液体,以确保颗粒均匀悬浮在液体中。
3. 实验步骤(1) 将预先称量好的颗粒样品均匀悬浮在一定体积的液体中,液体的选择需要考虑与颗粒的相容性,并且需要具有足够的离心分离能力。
(2) 将悬浮好的颗粒液体样品倒入离心管中,离心管需放置在离心机内,设定好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
(3) 启动离心机,使得颗粒样品在离心场中沉降,通过观察离心管中颗粒的沉积情况,记录沉降时间和沉积高度。
(4) 根据颗粒的沉降速度和沉降高度,运用Stokes公式等相关理论计算颗粒的粒度及其分布情况。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离心沉降法对一组颗粒样品进行了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得到如下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各个样品的平均沉降速度,并进一步推算出各个样品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情况。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样品1的颗粒粒度最小,样品4的颗粒粒度最大,颗粒的粒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0982中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0982中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定义
3.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方法
4.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应用
5.结语
正文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是药典中重要的测定方法之一,其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环节。
粒度是指颗粒的大小,而粒度分布则是指不同大小颗粒的分布情况。
对于药物来说,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和疗效。
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筛分法、沉降法、激光粒度仪法等。
其中,筛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筛分来测定颗粒的大小和分布。
沉降法则是通过测定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来推算颗粒的大小。
激光粒度仪法则是利用激光对颗粒进行照射,通过测量反射光的特性来测定颗粒的大小。
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法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的研发阶段,通过测定粒度和粒度分布,可以优化药物的制备工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在药物的生产阶段,通过测定粒度和粒度分布,可以保证药物的质量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
总的来说,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在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第1页共1页。
0982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0982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粒度是指物质颗粒的大小。
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粒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特性,可以影响材料的性质和性能。
因此,粒度的测定是一项关键的实验技术。
粒度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筛分法、激光粒度分析法和显微镜分析法等。
筛分法是最常用的粒度测定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物料通过连续不同孔径大小的筛网进行筛分,将不同尺寸的颗粒分离出来。
然后,可以根据筛网上留下的颗粒数量和颗粒的重量来计算颗粒的粒度分布。
这种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度较大的物料。
激光粒度分析法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来测量颗粒尺寸的方法。
它通过激光发射器产生一束激光,然后将激光射入测量区域,颗粒吸收光能并散射回光检测器,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和角度可以确定颗粒的尺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度较小的物料。
显微镜分析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和测量颗粒尺寸的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样品,可以直接测量颗粒的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度较小且形状复杂的物料。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粒度分布是粒度测定的一个重要参数。
粒度分布指的是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数量或体积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粒度分布表达方法有累积分布曲线和差异分布曲线等。
累积分布曲线是一种常用的粒度分布表示方法。
它通过绘制颗粒粒径对应的累积百分比来表示不同粒径颗粒的占比。
累积分布曲线的斜率越大,表示颗粒粒径的分散程度越大。
差异分布曲线是粒度分布的一种补充曲线。
它通过绘制颗粒粒径的频率对粒径的对数进行尺度变换,并计算累积频率来表示颗粒粒度的分散情况。
差异分布曲线可以更加细致地描述粒度的分布情况,尤其对于颗粒粒径较小的材料。
总之,粒度的测定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实验技术。
不同的材料需要选择适合的粒度测定方法,以获得准确的粒度参数,为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粒度分布的分析也是粒度测定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粒度分布可以了解颗粒的分散情况和性能特点。
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粒度的测定和粒度分布的分析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药品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德信诚培训网
药品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一目的:制定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规范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操作。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
三责任者:品控部。
四正文
本法用于测定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
其中第一法、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第一法(显微镜法)
本法中的粒度,系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长度表示。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用以确定使用同一显微镜及特定倍数的物镜、目镜和镜筒长度时,目镜测微尺上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将镜台测微尺置于显微镜台上,对光调焦,并移动测微尺于视野中央;取下目镜,旋下接目镜的目镜盖,将目镜测微尺放入目镜筒中部的光栏上(正面向上),旋上目镜后反置镜筒上。
此时在视野中可同时观察到镜台测微尺的像及目镜成测微尺的分度小格,移动镜台测微尺和旋转目镜,使两种量尺的刻度平行,并令左边的“0”刻度重合;寻找第二条重合刻度,记录两条刻度的读数,并根据比值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小格在该物镜条件下所相当的长度(um)。
由于镜台测微尺每格相当于10um,故目镜测微尺每1小格的长度为: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
2020版《中国药典》粒度与粒度分布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样品的粒子大小或限度。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简述:本法用于测定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
其中第一法、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1、第一法(显微镜法):本法中的粒度,系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长度表示。
1.1目镜测微尺的标定:照显微鉴别法(见EKSOP-QC7051显微鉴别法检验操作规程)标定目镜测微尺。
1.2测定法:取供试品,用力摇匀,黏度较大者可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加适量甘油溶液(1→2)稀释,照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量取供试品,置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轻压使颗粒分布均匀,注意防止气泡混入,半固体可直接涂在载玻片上,立即在50〜100倍显微镜下检视盖玻片全部视野,应无凝聚现象,并不得检出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50um及以上的粒子。
再在200〜500倍的显微镜下检视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视野内的总粒数及规定大小的粒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
2、第二法(筛分法):2.1仪器:药筛、接受容器2.2概述:2.2.1筛分法一般分为手动筛分法、机械筛分法与空气喷射筛分法。
手动筛分法和机械筛分法适用于测定大部分粒径大于75um的样品。
对于粒径小于75um的样品,则应采用空气喷射筛分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
2.2.2机械筛分法系采用机械方法或电磁方法,产生垂直振动、水平圆周运动、拍打、拍打与水平圆周运动相结合等振动方式。
空气喷射筛分法则采用流动的空气流带动颗粒运动。
2.2.3筛分试验时需注意环境湿度,防止样品吸水或失水。
对易产生静电的样品,可加入0.5%胶质二氧化硅和(或)氧化铝等抗静电剂,以减小静电作用产生的影响。
2.3手动筛分法2.3.1单筛分法:称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供试品,置规定号的药筛中(筛下配有密合的接收容器),筛上加盖。
0982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第二法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第二法一、引言在粉体工程中,粒度和粒度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加工工艺。
对粉体的粒度和粒度分布进行准确测定是非常必要的。
粒度分布是指不同粒径颗粒在不同体积或质量下所占的百分比,通常通过粒度分布曲线来表示。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有多种方法,其中第二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二、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第二法概述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第二法是指采用分级分选和间接测定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分析和计算来得出粉体的粒度和粒度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不同的颗粒物料,可以有效地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样品:从所需的粉末样品中取得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样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测性。
2. 分级处理:通过筛分或离心分级等方法,将样品按照颗粒大小分成不同的组分。
3. 间接测定:通过对分级后各组分的颗粒大小进行测定,如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仪器等设备进行测定。
4. 计算分布:将测定得到的各组分的粒度大小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粒度分布曲线和相关参数。
三、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第二法优缺点优点:1. 可适用性强:适用于各种颗粒粉末的测定,广泛用于化工、医药、冶金、建材等行业。
2. 测量结果准确:通过多次测定和计算,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粒度分布曲线,有助于分析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3. 操作简便:相对于其他测定方法,第二法的操作相对简单,设备也比较常见。
缺点:1. 耗时较长:需要进行分级处理和多次测定计算,整个过程较为耗时。
2. 仪器要求较高:粒度仪、分析仪器等设备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且设备投资成本相对较高。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我个人认为第二法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
它虽然在操作上可能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耗时性,但通过严谨的操作和计算,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
0982中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0982中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我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一、引言我国药典2015版是我国药品监管和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其中包含了大量药物的品种、规格、质量标准等内容。
其中,关于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规定,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我国药典2015版中有关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内容展开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要规定。
二、粒度和粒度分布的定义和意义粒度是指被测颗粒的尺寸,粒度分布则是指不同尺寸颗粒在所测颗粒中所占比例的分布情况。
在药物制剂中,粒度和粒度分布对药效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过大或过小的颗粒会影响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率,甚至影响患者的用药体验。
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对于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三、我国药典2015版对粒度和粒度分布的要求根据我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药物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应符合规定的范围和要求。
具体的测定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激光粒度仪法、空隙法、筛分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药物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情况,为药物的制备提供重要依据。
四、测定方法的详细介绍1. 激光粒度仪法:利用激光粒度仪对药物颗粒进行测定,能够精确地得出颗粒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情况。
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精准的测定方法,也是目前常用的粒度测定技术之一。
2. 空隙法:利用颗粒在空隙中的沉降速度来反映颗粒的粒度情况,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颗粒粒度测定。
3. 筛分法: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对颗粒进行筛分,从而得出药物颗粒的粒度分布情况。
这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测定方法,也是较为常用的技术之一。
五、总结与展望我国药典2015版对于药物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药物生产企业和药物检验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测定,并确保符合要求。
在实际生产和检验过程中,各种测定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也将会更加精准和多样化,为药物的质量和疗效提供更好的保障。
离心沉降法 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
离心沉降法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1.1 概述本篇报告旨在介绍离心沉降法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测定实验,该实验目的是通过离心沉降法准确测量颗粒物料的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为广泛应用于土壤力学、建筑材料、环境工程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通过对不同颗粒物料的离心沉降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颗粒物料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并且根据其沉降速率与形态特征推导出其粒度大小。
1.2 研究背景离心沉降法是一种常用的颗粒物料测试方法,它基于不同尺寸的颗粒在液体中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不同的沉降速率。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得样品中各种尺寸的颗粒含量以及其相对比例,从而了解样品中颗粒物料的整体性质和结构组成。
因此,在土力学、岩石力学、环境工程等领域,离心沉降法被广泛应用于颗粒物料的分类、筛选和分析。
1.3 目的与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离心沉降法测定不同粒度颗粒物料的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具体目标包括:- 了解离心沉降法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并详细介绍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材;- 实施实验操作步骤,并采集、处理实验数据;- 分析结果并讨论其可靠性和影响因素;- 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改进方向展望。
该实验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更好地了解物料的颗粒特性,优化设计方案,并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2. 离心沉降法的原理和应用:2.1 离心沉降法简介离心沉降法是一种常用的粒度分析方法,通过将带有颗粒物质的悬浮液或悬浮颗粒样品放置在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利用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向下沉淀的原理进行粒度分析。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颗粒物质的大小和分布特性研究中。
2.2 原理解析离心沉降法利用离心力和物料存在的密度差异作为主要驱动力,使颗粒向下沉降。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细小球形颗粒在液体中垂直下落速度与其直径成反比。
因此,在较低的转速下,大颗粒会更快地沉淀而较小的颗粒则相对较慢。
0982中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0982中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摘要:一、引言二、粒度测定法的原理1.激光衍射法2.沉降法3.电阻法三、粒度分布测定法1.激光衍射法2.筛分法四、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样品的制备和处理2.测定设备的校准和维护3.环境温湿度对测定的影响五、应用实例1.药物颗粒剂的粒度测定2.化妆品原料的粒度分布测定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中国药典2015版对于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粒度是指药物粉末或其他物料颗粒的大小,它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和制剂质量。
因此,对粒度和粒度分布的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药典2015版中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二、粒度测定法的原理1.激光衍射法:激光衍射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粒度测定方法,通过对激光束经过样品颗粒时产生的衍射图案进行分析,得到颗粒的尺寸分布。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等优点。
2.沉降法:沉降法是通过观察颗粒在液体介质中沉降速度与粒度的关系,推测颗粒大小。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受到液体介质性质和颗粒形状的影响较大。
3.电阻法:电阻法是利用颗粒在电场作用下的位移速度与粒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定。
该方法适用于导电性颗粒,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三、粒度分布测定法1.激光衍射法:与粒度测定原理相同,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定粒度分布。
根据衍射图案的变化,分析颗粒尺寸和分布。
2.筛分法:筛分法是将样品颗粒通过不同孔径的筛子进行筛选,根据筛上和筛下的颗粒数量计算粒度分布。
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粗颗粒物料。
四、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样品的制备和处理: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样品应在测定前进行充分的混合和分散。
此外,应避免样品在制备和处理过程中受到污染。
2.测定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在测定前,应对测定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
同时,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证其正常工作。
3.环境温湿度对测定的影响:温湿度对激光衍射法和电阻法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测定过程中应控制好环境温湿度,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0982中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0982中国药典2015版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概念和重要性
2.中国药典 2015 版对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规定
3.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具体方法
4.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5.结论
正文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是评价颗粒物质的重要方法,对于药品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药典 2015 版对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主要包括筛分法、沉降法、激光粒度分析法等。
筛分法是利用筛网对颗粒进行分级,从而得到粒度分布;沉降法是通过测量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来确定粒度;激光粒度分析法则是利用激光对颗粒进行照射,根据反射光强的变化来测定粒度。
在中国药典 2015 版中,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被广泛应用于药品的质量控制。
例如,对于固体制剂,需要测定药物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以保证药物的均匀性和生物利用度。
对于悬浮液、乳剂等液体制剂,也需要测定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以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是药品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第1页共1页。
显微镜法测试粉体粒度、粒度分布及形貌(1)
实验二显微镜法测试粉体粒度、粒度分布及形貌一、目的意义显微镜是少数能对单个颗粒同时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方法。
除颗粒大小外,它还可以对颗粒的形状(球形、方形、条形、针形、不规则多边形等)、颗粒结构状况(实心、空心、疏松状、多孔状等)以及表面形貌等有一个认识和了解。
因此显微镜法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测量方法,常被用来作为对其他测量方法的一种校验甚至确定的方法。
本实验的目的:通过使用生物显微镜观察粉末的形状和粒度掌握:1、制样方法及计算方法2、数据处理3、粒度分布曲线的描绘二、方法实质生物显微镜是透光式光学显微镜的一种。
用生物显微镜法检测粉末是一般材料实验室中通用的方法。
虽然计算颗粒数目有限。
粒度数据往往缺乏代表性,但它是唯一的对单个颗粒进行测量的粒度分析方法。
此法还具有直观性可以研究颗粒外表形态。
因此称为粒度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测试时首先将欲测粉末样品分散在载玻片上。
并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通过选择适当的物镜目镜放大倍数和配合调节焦距到粒子的轮廓清晰。
粒径的大小用标定过的目镜测微尺度量,样品粒度的范围过宽时,可通过变换镜头放大倍数或配合筛分法进行。
观测若干视场,当计数粒子足够多时,测量结果可反映粉末的粒度组成,进而还可以计算粉末平均粒度。
三、仪器与原材料物镜测微尺、标准测微尺、生物显微镜、分散剂(酒精、环乙醇等)、玻璃棒、吸管粉末试样(雾化粉、电解粉)四、测试方法1、显微镜使用前的准备将目镜测微尺放入所选用的目镜中,并将目镜和物镜安装在显微镜上,将标准测微尺(每小格10 微米)置于载物台上通过旋转公降螺钉(注意:不得使物镜接触载玻片1),调节焦距标定目镜测微尺一格比代表的长度(u)。
2、样品的制备用显微镜测试的粉末应经过筛分,否则由于粉末粒度范围过宽,测试中需经常更换物镜或目镜,不仅造成测试工作的不便而且由于视场范围的变化引起测试的不准确。
粉末样品由于具有发达的表面积,因而有较高的表面能,使粉末颗粒产生聚集,形成团块,影响粉末粒度的测定,所以制样过程中应使颗粒聚集体分散成单个颗粒,一般是将少量粉末样品(0.01 克左右)放置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上数滴分散介质,用另一干净载玻片覆盖其上。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操作规程,规范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操作。
2.范围:本公司产品、中间体的检验。
3.责任:QC 检验员。
4.内容:4.1简介:4.1.1本法用于测定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
其中第一法、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4.2第一法 (显微镜法)本法中的粒度,系指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长度表示。
4.2.1目镜测微尺的标定用以确定使用同一显微镜及特定倍数的物镜、目镜和镜筒长度时,目镜测微尺上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将镜台测微尺置于显微镜台上,对光调焦,并移动测微尺于视野中央;取下目镜,旋下接目镜的目镜盖,将目镜测微尺放入目镜筒中部的光栏上(正面向上),旋上目镜盖后返置镜筒上。
此时在视野中可同时观察到镜台测微尺的像及目镜测微尺的分度小格,移动镜台测微尺和旋转目镜,使两种量尺的刻度平行,并令左边的“0”刻度重合;寻找第二条重合刻度,记录两条刻度的读数;并根据比值计算除目镜测微尺每小格在该物镜条件下所相当的长度(μm ),由于镜台测微尺每格相当于10μm ,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为:格数相重区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相重区间镜台测微尺的 10 当测定时要使用不同的放大倍数时,应分别标定。
4.2.2测定法取供试品,用力摇匀,粘度较大者可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加适量甘油溶液(1→2)稀释,照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量取供试品,置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轻压使颗粒分布均匀,注意防止气泡混入。
半固体可直接涂在载玻片上,立即在50~100倍显微镜下检视盖玻片全部视野,应无凝聚现象,并不得检出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50μm及以上的例子。
再在200~500倍的显微镜下检视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视野内的总粒数及规定大小的粒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
4.3第二法(筛分法)4.3.1.1筛分法一般分为手动筛分法、机械筛分法与空气喷射筛分法。
手动筛分法和机械筛分法适用于测定大部分粒径大于75μm的样品,则应采用空气喷射筛分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
0982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是颗粒物料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颗粒物料分析的需求越来越高,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浅入深地探讨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概述粒度是指颗粒物料的颗粒大小分布特征,而粒度分布则是指颗粒物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数量分布情况。
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对于分析颗粒物料的特性、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领域、冶金学、地质学、化工等许多领域,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1. 机械分析法机械分析法是一种用筛分析方法确定颗粒物料粒度和粒度分布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颗粒物料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进行筛分,然后根据通过和滞留在各个筛孔内的颗粒数量来确定颗粒物料的粒度和粒度分布情况。
2. 湿式分析法湿式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来确定颗粒物料的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湿式分析方法有沉降法和悬浮液法,通过测定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或者在悬浮液中的分级情况来推断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
3. 光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是利用光学原理来确定颗粒物料的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方法。
光学分析法可以通过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设备,观察颗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情况,从而得到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数据。
4. 分析仪器法分析仪器法是利用一些粒度分析仪器来测定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仪器有粒度分析仪、激光粒度仪等,这些仪器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颗粒物料的粒度和粒度分布数据。
三、个人观点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对于颗粒物料的研究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颗粒物料的特性,为产品的改进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颗粒物料分析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总结回顾本文从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概念、测定方法和个人观点三个方面对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定进行了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量原料药的粒径及粒径分布对制剂的加工性能、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有重要影响。
本文总结了粒径表征的基本概念,及常见测量手段(筛分、激光散射、图像法和沉降法)的原理、优劣和注意事项。
1、粒径的表征方式对于球形物体,通过直径很容易确定其大小;但对于立方体,则需要更多的参数,如长宽高;而对于形状更为复杂的颗粒体,恐怕没有足够的参数准确描述其大小。
但在实际应用中,只要能够描述其相对大小,指导意义就很大了。
为了采用简单的参数直观描述颗粒的大小,往往采取等效球体的直径来描述颗粒的大小。
这种等效的基础常常是表面积、体积或者投影面积,分别被称为表面积径、体积径或投影径等。
此外,还可以等效为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球形粒子,称为斯托克径。
我们通过各种检测方法获得的测量值一般都是理论等效值。
不同原理的粒度检测设备的使用的等效物理参量不同,在检测同一个不规则颗粒时,得到的测试结果是不相同的,因此将不同测试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可能无法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粉体作为一堆粒子的集合,不同的粒子颗粒大小可能不同,表示粉体粒径的大小可以采用平均粒径。
计算每一个颗粒的某一等效粒径,然后采用粒子数目、长度、表面积或粒子体积等参数作为权重计算平均粒径,从而得到不同的平均等效粒径。
其中在药学中较为重要的平均径包括表面积加权平均粒径(该值与表面积成负相关)和体积加权平均粒径。
平均粒径无法描述各个颗粒的粒径情况。
当就某一粒径范围的粒子数或粒子重量对粒径范围或平均粒径作图,就得到所谓的频率分布曲线,其可以直观的表示粒径分布。
另一种表示分布的方式是将超过或低于某一粒径的累积百分数对粒径作图,得到的曲线往往为S形。
在实践中,粒径分布对API性质的影响可能超过平均粒径,应当给以充分的重视。
2、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量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基于不同的原理有多种测定方法。
在中国药典和日本药典中描述了显微法(即本文的“图像法”)、筛分法和激光散射法。
美国药典也对对筛分和激光散射法进行了描述。
除上述三种药典方法外,沉降法也可用于粒径的表征。
下面就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1)筛分最简单衡量粒径的方法,就是其是否能够通过某一直径的孔,这就是所谓的“过筛”。
筛网大小的单位称为“目”,表示每英寸孔眼数目。
在筛网的目数前加正负号则表示能否漏过该目数的网孔,负数表示能漏过该目数的网孔,即颗粒尺寸小于网孔尺寸;而正数表示不能漏过该目数的网孔,即颗粒尺寸大于网孔尺寸。
采用筛网作为工具进行粒径表征,其孔径大小必然是重要参数。
但很遗憾的是,对于筛网孔径的大小未能形成统一标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
常见的标准下的筛网编号和孔径大小见表1。
表1. 标准筛孔径大小选择一系列不同筛孔直径的标准筛,按照孔径从小到大依次摞起,在最大孔径的筛网中加入样品,震动筛网,通常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颗粒中不同粒径范围的粒子会分布在不同的筛网中,测定各个筛网中颗粒的含量,从而得到粒径分布。
对于筛分法测定粒径分布,中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日本药典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筛分原理简单、直观,操作方便,易于实现。
但是正是由于其简单性,其在样品用量、准确度和重复性等方面也有较大的缺点。
一般而言,筛分法的物料用量为25g~100g,物料用量相对较大;由于筛网本身的区分力有限,一般仅适用于粒径大于75μm(粉体中80%的粒子的粒径大于75μm)的颗粒;筛分测量的精度受制于筛网划分的层数,同时极易受到颗粒形状、静电、测试条件、测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观察筛分过程中的现象,如颗粒是否吸潮,颗粒是否在震荡过程中聚集,筛网在震荡过程中是否被堵塞等,并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试验的准确度;此外,采用符合相关标准、性能稳定的机械设备,对保证测量的重复性也有重要帮助;最后,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关于筛网本身的精度问题。
由于厂家制造能力或筛网的制造原理的不同等因素,不同的筛网可能本身就存在差距;使用时间过长或者不当使用等原因也可能造成筛网精度的下降。
不同的筛网可能与其标识的目数有差距,或者孔径的均一性已经达不到使用要求,从而造成筛分的准确度下降。
拟将筛分作为质控手段时,应当特别注意对筛网的校验。
最后,应特别注意测量的重复性,中国药典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即“连续两次筛分,各个药筛上遗留的颗粒及粉末重量的差异不超过前次遗留颗粒及粉末重量的5%或两次重量的差值不大于0.1g;若某一药筛上遗留颗粒及粉末的重量小于供试品取样量的5%,则该药筛连续两次的重量差异应不超过20%”。
筛分除了作为一种测试手段,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粒径控制手段。
例如在制粒后获取某一粒径范围内的粒子,用于后续工艺或质量研究,从而更清楚地获取粒径和后续结果的相关性。
对于越来越追求API微粉化甚至纳米化的今天,筛分在API粒径分布的测量中的应用可能会受到更多限制,但在大颗粒的粒度控制和表征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激光散射法应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样品用量小、测定方便、快速、重现性较高,在工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激光粒度仪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是Fraunhofer 衍射理论和米氏光散射理论,这两个理论在测量不同粒径大小的粒子时,有不同的适用性。
图1. 激光粒度仪设备图如图1所示,粉体分散在空气流或液体介质中,激光束照射在分散的粉体上,发生衍射和散射,从而产生光强的空间分布变化,光信号被光电探测器器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
激光粒度仪接收到的散射光是许多颗粒的散射光的集合。
很显然,如果我们知道粒径分布,可以很容易得出其散射光的结果,但是从散射光集合出发得出粒径分布,则有多种可能。
计算机采用“数学反演”的方式拟合出与实测光强最为接近的粒径分布情况,而这种拟合总是可能与实测的散射光信号存在差异,因此解读数据质量则是这种测定方式的重要工作,同时需要优化调整仪器参数,使得测量者更接近于真实值。
目前最为常见的激光粒度仪是Malvern Mastersizer,其测得的粒径一般为体积分布。
其测量方式有干法和湿法两种模式,即粉体分散在空气流或液体中,其测定下限通常为200nm和20nm。
在激光粒度仪的报告中,常常采用以下值对粒径结果进行描述:激光粒度仪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首先从样品量来讲,所需的样品量一般少于1g,这是其测试的优势,但在在实践中,API的量可能达到公斤级别,如何取样,才能使如此小的量代表整个批量的真实分布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实践中,可以借鉴混合过程中旋转取样和特殊的取样器,可能可以减小取样带来的误差。
但是随着API的粒径减小,流动性进一步减小,大批量粉体本身的均匀度就很差,取样带来的差异可能难以避免。
其次,激光散射法测量粒径,一般需要设置粉体的折射率、吸收率的参数,这些参数的设置极大地影响粒径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但是获取粉体样品的折射率等参数往往并不容易,若所测得粉体是混合物,那么情况会更为复杂。
在实践中,测量API粒径时,并没有提供准确的参数。
更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测试者的经验,设定通用参数。
判断在这些参数下的数据结果是否接近真实情况,则是较大的挑战。
因此,一个拥有丰富测试经验和较强的数据解读能力的分析人员似乎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从其测试方法的角度讲,测试结果的粒径分布是从散射的综合结果“数学反演”得到的,其结果明确指向球形颗粒的粒径,而大多数情况下,API的并非如此。
最后,需要关注激光粒度仪测量本身的平行性问题。
通常认为采用激光粒度仪的测量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但这种重复性体现在具体测量数值上,可能产生多大的偏差呢?由于仪器的性能不同,所测粉体的性质不同,两次平行测量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可能不同。
确定可接受的平行测定误差,是方法学验证中内容,即通过对同一均匀粉体多次测量,根据结果来确定偏差限度。
但实际测量过程中,特别是在研究的前期,很少能够完成方法学验证。
中国药典在介绍光散射法的仪器一般要求时,详细述采用“标准粒子”评价仪器的结果的接受指标。
其中指出,D v(50)平行测定的RSD不得超过3%,D v(90)和D v(10)的平行测定RSD不得超过5%;而对于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D v(50)平行测定的RSD不得超过6%,D v(90)和D v(10)的平行测定RSD不得超过10%。
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测量平行性的最严标准,对于实际测量样品还可适当放宽。
(3)图像分析一般通过光学显微镜对颗粒进行直接观察结果更为直观,可以应用普通的显微镜测量0.2~100μm的粒径。
更小的粒径也可以通过更为精密的仪器如扫描电镜等方式进行观察。
这些测量一般是对平面进行的观察,即观察颗粒在平面的投影。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也可以用来观察纵向的尺寸。
这种直观的测量方式可能得到更为精准的与尺寸相关的信息,例如颗粒的形态,形态在某些时候对颗粒的性质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颗粒往往不是球形,并且多不规则,因此难以采用统一的方法测定粒径。
一个较好的做法是,通过计算投影面积,转换为面积等效圆的直径。
对粒径进行定量,往往需要借助于图形,即对图像中的颗粒的投影进行测量,并根据比例尺进行转化,很多图像分析软件都可以实现这些功能。
为了更好地评估颗粒的粒径分布,必须计算较大量的粒子尺寸(通常为300~500个),这使得该方法极为繁琐。
但借助于图形统计分析软件,如Image Pro Plus(I PP)等,可以快速的对图像中颗粒的尺寸进行自动识别、测量和统计。
能够用于软件分析的图像对质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颗粒颜色深度与背景有明显的区别,颗粒不能粘连重叠,不能有其他物质干扰(如气泡)等。
(3)沉降法采用沉降法测定粒子的粒径与悬浮介质中粒子的沉降速率有关,应用的是Stokes定律,即对于特定的悬浮介质,粒子在介质中的沉降速率仅仅与基于沉降速率的粒子的平均粒径有关(流体力学体积)。
该定律适用于各种大型不规则形状的粒子,但所测得粒径及分布只能看做是相当于球形的当量半径及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分散在介质中的粒子不能聚集,聚集体相当于粒径增大,沉降速率加快,因此需要选择合适测量介质和合适的去絮凝剂,以保证粒子在介质中分离和分散,如以水为介质时,常加入0.2%的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或亚甲基双萘磺酸钠等。
此外,粒子在测量过程中,周围的分散介质必须处于层流状态,因此沉降速率不能很快,避免产生湍流,一般认为当雷诺数(Re)大于0.2时会出现湍流。
根据雷诺数和Stokes定律可以得出,在给定密度和黏度条件下,应用Stokes定律能够测得的最大粒径(见下列公式)。
(其中ρs为粒子的密度,ρ0为介质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Re为雷诺数)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为了避免出现湍流,应当注意分散介质的粘度和密度。
一般而言,对于密度较小的细粒子,分散介质可以选择水或甲醇等黏度较小的液体,对于密度大的粗粒子,可以选用正丁醇或豆油等黏度较大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