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汇总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A: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 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答案】A【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根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A项正确。
B项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排除。
C项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排除。
D项是百家争鸣的政治基础,排除。
故选A。
第2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主父偃之计是()A: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D: 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答案】A【解答】从材料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
可以看出主父偃是建议汉武帝通过广仁孝的名义广封列侯,进而削减诸侯国的势力,故选A;选项B是董仲舒的建议,排除;选项C是建议汉初实行分封制,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治,排除。
故选A。
第3题.有回忆录记载:陈公博参加过中共一大,但由于其所住旅社内隔壁房间发生凶案,所以偕妻离沪,最后一天会议没有参加。
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学者查证上海当时的报纸,凶案确系事实,这不仅证明了该回忆录的可信,并且为考定一大结束的时间增加了依据。
这说明()A: 回忆录的可信度依赖于其所记事件的完整性B: 不同材料的互证是探索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C: 历史学者应当避免依据非一手资料作出结论D: 报纸记载是考证中国近代史问题的直接史料【答案】B【解答】根据题干材料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学者查证上海当时的报纸,凶案确系事实,这不仅证明了该回忆录的可信,并且为考定一大结束的时间增加了依据可以看出不同材料的互证是探索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精品】近3年(2017,2018,2019)高考全国1卷历史试卷以及答案(pdf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旧唐书?高祖本纪》“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新唐书?高祖本纪》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下图),据此可知,当时()A: 多元一体民族观念确立B: 文化中心向中原地区转移C: 黄河流域是发展生命线D: 防范犬戎是周的核心任务【答案】C【解答】根据图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同时统治者在黄河流域沿诸侯国分布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使得各诸侯国在镇守疆土之时也能得到庇护,黄河流域是各诸侯国赖以发展的生命线,故C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确立要到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排除A项;图片主要显示了西周诸侯国分布和环形防线图,无法看出文化中心的转移情况,排除B项;根据图示,西周与犬戎之间并未建立防线,故西周并未将防范犬戎作为核心任务,排除D项。
故选C。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答案】B【解答】依据题干中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的信息可以看出,社日活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说明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明显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AD。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排除C。
故选B。
第3题.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
这些政策()A: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 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C: 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D: 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答案】A【解答】宋代对餐饮业制定的刑法规范、质量监控、质量标准的政策,有利于规范商品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主要是为了()A. 选拔军事人才B. 选拔技术人才C. 选拔政治人才D. 选拔商业人才答案:C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2.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不包括______。
答案:废除科举制度三、简答题1.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设立内朝,加强皇帝对朝政的直接控制;推行均田制,稳定农业生产。
2. 阐述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答案: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皇帝李世民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经济繁荣,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昌盛,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的经济和文化免受外来侵略的破坏,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未能及时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了近代的落后挨打局面。
2. 分析清朝乾隆时期“康乾盛世”的成因。
答案:清朝乾隆时期的“康乾盛世”主要成因有:政治上,乾隆皇帝继承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摊丁入亩”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上,乾隆皇帝重视文化教育,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繁荣;军事上,乾隆时期对外扩张,巩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3)(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全国卷人教版)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Ⅱ卷(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41题25分,42题12分;第45~47题为选考题,三选一,每题1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传播基督教的需要;为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搜集情报;中国地大物博,国力孱弱为西方开拓提供可乘之机;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便利了西人对华的考察和历史书写。
(6分)演进特点:内容上,从关注边疆和通商口岸到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注;路径上,从“中华文明西源说”到视中国为独立的文明单位。
(4分)(2)不同之处:官僚士大夫是书写历史的主体;以救亡图存为宗旨;侧重于记载政治、经济和科技。
(4分)意义:提升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激发救亡图存的意识;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助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西学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今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6分)(3)国家意志;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文化传统。
(5分)42.【答案】示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的省思和批判。
(2分)尽管现代化有其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和现代化道路。
首先,西方现代化模式建立在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在给少数人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浩劫。
这种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现代化,一度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
其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核心是资本,而对于资本的过度依赖也产生了人的异化、物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等。
最后,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辟了现代化新模式,但这一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描述,错误的是:A.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B. 统一后,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
C. 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了分封制。
D. 统一后,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答案:C2.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的皇帝是: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C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B. 宣扬国威C. 寻找建文帝D. 寻求佛教经典答案:B4.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哪项政策来加强中央集权?A. 废除科举B. 闭关锁国C. 废除八旗制度D. 废除藩王答案:D5.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领导的。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
D.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资本主义。
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_______。
答案:周朝7.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实行了_______。
答案:推恩令8.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
答案:唐高祖9.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下令编纂了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名为_______。
答案:永乐大典10. 清朝雍正皇帝实行了_______,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改土归流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唐朝的“开元盛世”。
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是唐朝的黄金时期。
12. 描述明朝的“永乐盛世”。
答案:明朝的“永乐盛世”是指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的时期。
这一时期,明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外关系也有所发展,同时编纂了《永乐大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
选择题
下列哪一项是唐朝时期设立的,用于管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A. 鸿胪寺
B. 都护府(正确答案)
C. 中书省
D. 行中书省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来增强国力?
A. 林则徐
B. 魏源(正确答案)
C. 严复
D. 康有为
北宋时期,哪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创作了《赤壁赋》,并以其书法和绘画成就闻名于世?
A. 苏轼(正确答案)
B. 黄庭坚
C. 米芾
D. 蔡襄
明朝中后期,哪一位将领成功抵御了倭寇的侵扰,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A. 郑和
B. 戚继光(正确答案)
C. 俞大猷
D. 郑成功
下列哪一项是清朝雍正帝推行的重要改革,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财政管理?
A. 摊丁入亩(正确答案)
B. 一条鞭法
C. 里甲制度
D. 两税法
下列哪次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军队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武汉会战
D. 长沙会战(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3年(正确答案)。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1.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2. “百家争鸣”现象主要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司马迁4. 明朝时期,以下哪项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A. 展示国威B. 贸易往来C. 寻求新土地D. 传播文化5. 清朝末期,以下哪项不是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A. 英国对华贸易逆差B.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C. 清朝对鸦片的禁止D. 英国的工业革命6. 以下哪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提倡民主B. 提倡科学C. 提倡儒家思想D. 提倡新道德7. 抗日战争时期,以下哪场战役不是发生在中国?A. 淞沪会战B. 平型关大捷C. 台儿庄战役D. 斯大林格勒战役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什么?A.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 封建社会的终结D. 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9. 以下哪项不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主要特点?A. 政治运动B. 经济停滞C. 文化繁荣D. 社会动荡10.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A. 经济快速发展B. 社会制度变革C. 文化多元化D. 国际地位提升二、简答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11. 简述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12. 阐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主要内容。
13.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变化。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0分)14.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二: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要求民主和科学。
四、论述题(本题共30分)15.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历史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映。
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高中阶段就被列入了必修课程。
而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以下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刘邦?A. 汉朝。
B. 唐朝。
C. 隋朝。
D. 宋朝。
答案,A。
2.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A. 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
C. 甲午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B。
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A. 孔子。
B. 墨子。
C. 庄子。
D. 孟子。
答案,A。
4.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A. 辛亥革命。
B. 文化大革命。
C. 抗日战争。
D. 五四运动。
答案,A。
5. 以下哪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A. 春秋战国。
B. 战国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汉唐时期。
答案,C。
第二部分,问答题。
1. 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答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层阶层的人口逐渐扩大,社会上层阶层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阶层。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层阶层的人口逐渐扩大,社会上层阶层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阶层。
2. 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礼乐教化”思想。
答案,礼乐教化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思想,主张通过礼乐来教化人民,使人民遵守礼仪,尊崇道德。
礼乐教化思想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3. 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官吏、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社会上层阶层的人口逐渐扩大,社会上层阶层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阶层。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
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
以上历史现象本质上说明()A: 诸侯势力日渐强大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D: 天子册命控制诸侯【答案】B【解答】A.诸侯势力日渐强大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表现,排除;B.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王的势力衰落,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正确;C.诸侯争霸战乱频繁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表现,排除;D.战国时期周王已经无法控制诸侯,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第2题.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 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B: 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C: 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D: 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答案】B【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有限,而人口总量增长较快,在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数倍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
这说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前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后期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故A项错误;C项中的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与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不符,排除;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第3题.北宋以后出现了街市、桥市、夜市,使商业活动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弹性,对工商业的其他限制也日趋松弛。
这反映了()A: 官府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 工商业受抑制局面的终结C: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较大的提高D: 城市格局从封闭趋向开放【答案】D【解答】材料中出现了街市、桥市、夜市等信息说明官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和限制逐渐松弛,坊市制和城郭限制等封闭式的格局被打破了,因此城市从封闭格局趋向开放格局,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错误;坊市制局面被打破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全集(含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全集(含答案)
本文档收集了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以及相应的答案,供学生们进行复和评估。
为什么要做历年真题?
历年真题是考生们复备考的重要资料,通过做历年真题,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题类型、题目难度以及各个知识点的考查情况,有利于考生发现自身的薄弱点并加以提高。
如何使用本文档?
本文档按照考试年份顺序排列,每一年的真题都附带有相应的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进行练和检验。
文档特点
本文档收集了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并加入了详细的答案解析,对每一道考题进行了逐个分析和解答,对常考、易错、易忽略的知
识点重点讲解,对考生的疑点和薄弱环节详尽解答,是备考历史考试不可缺少的资料。
总结
历年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坚持做历年真题可以有效地检验考生的备考成果,找出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提高,加深知识点理解和记忆,预测考题类型和难度,建立信心和增强考试技巧,是历史考生备考复习的必备资料。
历届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届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社会B. 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C. 封建社会实行郡县制D. 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C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这一制度的推行者是()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A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建文帝D. 进行文化交流答案:B二、填空题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其中“书同文”指的是统一了()。
答案:文字5.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其中“三藩”指的是()、()和()。
答案: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简答题6. 简述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影响。
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对外贸易频繁,文化交流活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阐述清朝雍正皇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及其意义。
答案:清朝雍正皇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是将人丁税与土地税合并征收,以土地面积为标准,按亩征税。
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自秦以来,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分析材料中所反映的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材料中所反映的秦朝政治制度特点是中央集权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五、论述题9. 论述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及其对明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是指明朝时期,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和维护国家安全,实行的禁止民间海上贸易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减少了倭寇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影响了明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试卷概述该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计150分,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共计80分;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两种题型,共计70分。
试卷内容选择题部分包括题目和答案,以下是其中的两道典型题目:单选题题目:> 晚清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官办兴办企业,1816年清政府在南京创设的当务工厂数字是选项:A. 八B. 十C. 十二D. 十四答案:C多选题题目:> 五四运动以来,引进西方的思想中最具爆炸性的社会主义,并显示了与中国古典特殊命运最相适应的方面,其中不包括选项:A. 个人主义B. 反对外国侵略C. 强调阶级斗争D. 世界观有明显的民族情绪E. 重视经济变革答案:B、C非选择题部分包括试题和答案,以下是其中的两道典型试题:简答题试题:> 请简要说明汽车象征了什么。
答案:汽车象征着交通力量,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是现代文明中的重要标志之一。
汽车具有运输作用、经济作用、文化作用和人身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
论述题试题:> 试论德国在一战后对《凡尔赛和约》的反应。
答案:《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德国的军事力量被削弱,失去了殖民地和军备制造业,并被罚款。
这导致了德国人的不满情绪,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开始了复兴和一战的复仇。
可以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人的反应是极其激烈的。
结论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功底和出色的解题能力。
考生在备考历史科目时需要耐心的阅读历史著作和资料,并进行积极思考和总结。
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史上,哪一时期最早出现了文人雅客所称的“丝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2、下列哪一项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A. 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 B. 美洲等新大陆的发现 C. 指南针的传入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被视为“破坏先一千年之古国,为万世所不容”。
这表明() A.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B. 封建主义已经走向衰落 C. 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先进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非选择题4、论述题:请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1、B. 秦汉时期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因此,最早出现“丝路”的概念是在秦汉时期。
2、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选项本身表述没有问题,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3、A.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题目中明确提到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说明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视。
因此,答案为A。
4、形成原因:(1)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统筹全国资源,统一调配物资,发展经济。
(2)政治基础: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利益。
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这一需求,通过科举制度等手段选拔官员,确保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3)文化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强调秩序、等级和稳定,中央集权制度符合这种文化要求。
同时,统一的文化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地理基础:中国地域广阔,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边疆地区的民族众多,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统一管理。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4分)1. 在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崛起,并最终实现了对六国的统一。
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A. 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B. 建立封建制,分封功臣C. 推行军功爵制,以战功论赏D. 制定《秦律》,推行严刑峻法2. 汉代的“推恩令”是一项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
汉武帝通过推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请问,“推恩令”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A. 限制诸侯王的财政收入B. 强制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C. 废除诸侯王的爵位D. 削减诸侯王的军队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僚制度之一,它在唐代的政治运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问,“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强化了皇帝对中央政府的控制B. 使地方官员有更大的自主权C.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D. 促进了中央权力的分散化4. 明代推行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问,以下哪一项是“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A. 全面禁止民间海上贸易B. 开放沿海港口,鼓励海外贸易C. 实行海上封锁,抵御外来入侵D. 推行“市舶司”制度,管理对外贸易5.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商品经济发达。
宋代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对其历史命运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北宋的长久稳定B. 导致了南宋的建立C. 使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D. 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繁荣6. 清朝在康乾盛世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但到了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矛盾的激化,清朝逐渐走向衰落。
请问,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过度开放的对外政策C. 农民起义频发D. 闭关锁国和拒绝改革7. 在西方近代史上,文艺复兴被视为一场思想文化的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中世纪宗教改革的推动B.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C. 封建制度的强化D. 君主专制的加强8. 在欧洲近代史上,法国的“启蒙运动”被视为理性和科学思想的开端。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属于()A: 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B: 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C: 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 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答案】D【解答】题干大意是: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
依据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
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
这反映了选贤任能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
题干中看不出刑罚,排除A项。
B、C两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
故选D。
第2题.下图是汉朝货币五铢钱(铢,计量单位,24铢等于1两)的图片。
汉武帝即位后不久,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
由材料可知,五铢钱()A: 与秦朝货币半两钱的重量相同B: 圆形方孔的形状从没有出现过C: 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近代以前D: 为解决货币私铸的弊端而铸造【答案】D【解答】第3题.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记载:据实物为史料,今人必谓其较书籍为可信……其实亦不尽然。
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
作者认为()A: 实物史料比书籍史料更可信B: 实物史料可以客观反映现实C: 书籍史料的史料价值为最高D: 实物史料有作伪而不可尽信【答案】D【解答】据实物为史料,今人必谓其较书籍为可信……其实亦不尽然。
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表明作者认为实物史料有作伪而不可尽信,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第4题.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答】清朝商人资本较明朝大幅增加,说明商业活动的经营规模扩大,C正确。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实行分封制B. 秦朝实行郡县制C. 汉朝实行九品中正制D. 唐朝实行科举制答案:C2.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宣扬国威B. 寻找建文帝C. 贸易往来D. 探索新航路答案:A3.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 封建制度被彻底废除B.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C. 建立了民主共和国D. 确立了三民主义答案:C二、填空题4.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实行了“_____”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答案:改土归流5.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______。
答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______。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三、简答题7.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主要措施。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主要措施包括: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长城,推行法家思想。
8.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在于: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四、材料分析题9. 阅读以下材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请分析这段话的含义,并结合历史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意在强调借鉴历史和他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历史实际中,唐太宗通过借鉴前朝的兴衰,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推行开明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这段话告诉我们,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在殷商甲骨文中,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
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孟子的这一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意相符合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基本理念C: 是兼爱非攻思想的理论源头D: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答案】B【解答】保民而王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基本理念,B正确;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甲骨文中的王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为君主个人利益服务的;孟子认为王是保护人民的,不是为个人私利服务的,A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C错误;奠定儒家思想理论基础的是孔子,不是孟子,D错误。
故选B。
第2题.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下列对这些举措评价正确的是()A: 吸纳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长处B: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C: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D: 保持了西汉统治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答】由题意可知,反映的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王国势力尾大不掉,导致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埋下了分封制留下的隐患,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错误;D项错误,分封制的存在不利于中央集权发展,故排除。
故选C。
第3题.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歌舞活动的记载,如《吕氏春秋》记载:三个人手持牛尾,随音乐节奏歌咏;《帝王世纪》记载:帝尧时代,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敲打土堆而唱歌。
这反映出,先秦歌舞()A: 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B: 体现了与劳动活动的联系C: 再现了奴隶劳动的场景D: 推动了诸子百家学说兴起【答案】B【解答】第4题.史载,很多晋商在国家危难之时,常常直接参与国家的军事行动,保家卫国,而且在创业经商积累一定财富之后也都会乐施好善,如购药治病、架桥修路、接济孤寡、扶持穷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出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年高考卷历史部分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文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32.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 屡遭战争重创B. 社会制度相同C. 发展水平相似D. 历史上关系紧密33. 18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