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设计方案与模块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设计与模块结构
安徽省淮南市教育局教研室张骏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整体统筹、模块结构
有人说,《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我们还更应该强调“教材”对课程的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虽然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还是研究教材的多,研究课标的少。所以,教材的质量至关重要。
曾经几时,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案曾这样走过。
1.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二进制、DOS、Basic语言……
2.学习开关机、了解并掌握office、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程序设计等……
有人把前者称为“信息技术学”;后者称为“学习信息技术”;也有人还把前者称之为“知道教育”,后者称之为“做到教育”。
事实上,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即从传统的计算机教案转为信息技术教案,课程从目标、理念和教案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单纯的从形式上表现为从程序设计教案转到应用软件的学习,而且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贯穿教材始终。但遗憾的是,一些教材作者本身并没有搞清楚“计算机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别”,什么都想教,结果呢,却什么都没教好。很多教材为了回避那种“为讲软件功能而讲软件”的窠臼,把一些技术通过任务、案例等分配到多个不同的章节中或不同年级中的任务中去,但从整个教材体系来看,还是以软件为主设计任务还是显得过于生硬。尤为严重的是,编写者明显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并没有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愿望上去考虑,把综合任务设置过大,而技术应用往往却处于一个相对窄的层面上,没有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相反,却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综观近年来各种版本教材,大都把小学、中学内容设置的难度区别不大,甚至中学学习的内容小学生早已掌握,以至于出现了信息技术老师讲授的知识,其它学科教师也照样能讲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教师教着没劲、学生学着没劲的重要原因之一。教材中还存在内.
容重叠的现象。例如,小学以学习OFFICE为主要内容,初中还是OFFICE学习主要内容,高中仍然无法跳出OFFICE学习的怪圈,三个学龄段很难在学习难度上去区分。例如,小学五年级教材中设置了要求学生“制作课余计划”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可能涉及到OFFICE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借助OFFICE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知道了原来OFFICE这个工具能很好用。到了初中二年级,又再次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与小学这部分的内容相比,二者既不存在难度上的递进,也不存在螺旋上升。学生看到这部分内容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却一时却想不起来,也只有“无可夸何花落去”了。
有的教材还追求软件的面面俱到、什么时髦学习什么的倾向。例如“加工图像图形信息”一节,设置了两个软件的学习任务,分别是”photoshop”和coredraw”,表面上看前者是位图图像的处理,后者是矢量图形的处理,而实际上尽管两者处理对象不同,方法各异,但教材中的两个案例没有任何梯度,属于相关软件或相近软件。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前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后者。此章节一共5页左右学习内容,但给人的感觉是图像处理没有学好,图形制作也没有掌握
好。在我市的教师招聘考核中,其中就有一位老师抽的题目就是这部分内容,开始他还略带慌张,但一看教材,也就立即胸有成竹了,由于有”photoshop”基础,不到几分钟便掌握了,并且顺利完成了教案任务,可见相近软件完全没有一一枚举的必要。
实际上,很多软件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或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有些事情不需要我们知道,但需要我们能够做到,就像很多人并不了解发动机的原理但照样可以驾驶汽车一样。有些事情不需要我们做到,却需要我们知道,如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原理等,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原先的认识规律正在被新的认识规律所打破。
试想,现在老师的OFFICE知识有哪个是通过课堂专业学习而获得的?如果掌握了word中内容,是否还需要在课堂中再次专门学习powerpoint或excel的内容?当你看到很多耄耋老人坐在计算机前轻松的处理着文件、收发着电子邮件、浏览着网络信息,其实一点儿也不惊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极少有人走有进课堂进行了专业化学习。
有的教材表面上看有的教材表面上看似乎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特点在内容上做了些适当调整。除了OFFICE办公软件之外,还穿插着一些其它内容,如计算机常识、基本原理、网络知识、多媒体、编程等。有的在写法上也在力求形式的多样化,或案例、或说明书式、或任务驱动式、或主题探究……但实际上却缺乏全局观或系统工程,以至于难度上出现了倒置现象,即小学的比中学难,中学的比高中难。例如,初中教材“程序设
计”和“机器人”两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已经超过了高中必修模块。全部程序设计的学习内容就以四个活动形式出现,分别是“加法机”、“万年历”、“FLASH播放器”、和“万花筒”等,其中,“加法机”完全不能体现程序设计的优势所在,与其说是在学习程序,倒不如说在学习VB的窗口和控件。实践证明,程序设计的学习如果不通过大量的案例,是很难掌握其基本方法和思想的,仅通过以上四个活动,学生还很难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的基本过程。智能机器人的学习也是这样,几个活动难度的设计已经远远的超过了高中必修模块的内容。一学期的时间,同时学习VB和机器人两部分内容,估计什么也学不好。
我们注意到,从小学到中学时间段里,学生不仅学得东西太少、太简单,缺少总体上的循序渐进,以至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无明显提高。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学习时间,几乎每年二册的学习内容,即使除去部分学校六年级或初三等毕业班不开的情况,但也还需要九年的学习时间。漫长的九年,学会了什么呢?有的说学会了开机关机,有的说学会了鼠标的使用,有的说学会了画画,有的说学会了OFFICE,有的说学会了网页制作,有的说,学会了上网,有的说学会了多媒体制作,还有的说知道了简单编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的东西是蜻蜓点水,似会又似不会,很少有学校在某一领域精通的。
2003年2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了正式定义,并第一次把课程设计为模块结构。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模块,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课标》第一次根据信息技术的教案内容的不同进行了模块化分类。根据课标建议,只有选修模块放在高一(下)或高二完成。其它的内容均属基础模块,统一设置在高中初始年级学习。除了高中教材必须使用国家统一审核通过的五套教材之外,小学、初中等九年义务阶段的教育均由各省自己选择或编写。
其实,关于小学和初中的教材的编写,我们不妨也来模仿一下高中教材的模块结构的设计思想,即根据功能的不同,对相关软件进行适当的归纳,让上天堂的上天堂,下地狱的下地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旗帜鲜明的抓软件素养;高中阶段大大胆胆的抓信息素养。当然,这里的软件素质绝不是纯粹的计算机教案,小学就是以“兴趣”、“习惯”、“快乐”。中学也应该是以“保持兴趣”为主;把真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置到相关软件中去,而到了高中才是综合应用。这样,容易理解、容易记忆、也便于进行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