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

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

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只有持续地发展下去,人类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躯动,使生产者只求赚钱,而不顾对自然的保护;加上时代的局限,人们在1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不能作出科学的预测。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为我们探索环境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和实践指导,以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

其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与生态观的统一、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1. 唯物史观与生态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强调整个人类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的,而这些发展又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生态观则强调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将这两种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彼此影响和制约,并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2. 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规律与人的社会历史发展密不可分。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和依赖自然规律,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

只有在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人类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际上是在破坏自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保护环境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也要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理念。

它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应该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能源、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等,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的解读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阐述。

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小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和重大创新。

第一,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唯发展经济为大。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全面而又统一的整体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从而克服了以往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片面性。

第二,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标志的协调发展观,这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统筹区域发展,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到经济、社会同步和均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力争外援,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第三,可持续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积极扬弃,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不应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着想。

第四,以人为本的发展。

这是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和新观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人”是指人民群众,“本”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对此作了深刻论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实质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诠释。

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丰富思想。

其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等辩证唯物论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等内容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它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是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的结构功能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

它作为科学理论,其提出反映了认识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其提出和贯彻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用全面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还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其关注的范畴多样且广泛。

其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探讨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视角,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一、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再认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相互作用的。

传统的发展观念主要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认为环境保护会抑制经济发展。

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环境被视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

马克思强调,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和文明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保护和维护好这个生态环境。

因此,环境保护不应该仅被视为一项独立的任务,而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涉及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框架。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旨在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强调了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问题,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公正和平等原则,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路径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划和管理。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监管和惩罚环境破坏行为,确保环境保护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概述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何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将通过案例来阐明。

案例一: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村群众的社会性工程。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不仅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农村土地改革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现代化。

过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分配机制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发展缓慢。

而通过改革,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权得到明确,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有序和规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其思想意识。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人们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相应的思想观念也得到进步和改变。

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认同感增强,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案例二:工人权益保护工人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保护工人的权益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并提倡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以某企业的工人维权案例来看,工人因超长工时、低薪等问题发起了罢工示威活动。

在这场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往往将劳动力看作商品化的对象。

在这个案例中,工人通过罢工等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行动不仅彰显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表达了对剥削的不满。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通过工会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人权益得到明确保护。

这为维权行动提供了合理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改善工人权益提供了制度的基础。

案例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视为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例如,某地区长期以重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但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的源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自然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限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系统,它是由矛盾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动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驱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利用。

3. 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4.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在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充分利用和发展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

它指导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掌握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现实世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永恒发展的,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进行演进的。

剩余价值理论提出剥削的概念,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公平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公平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贫困与剥削,推动社会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

2. 马克思主义提倡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 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当前的社会问题根源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只有通过社会变革,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应当建立起人民自治、参与和监督的机制,确保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利益。

2. 促进创新与科技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推动。

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当注重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3. 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重要实践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一﹑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2)请用马克思相关原理分析如何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答案:(1)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还认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自然界有其自身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但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的还是人类本身。

(2)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有限,人类可以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唯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话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失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与倡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与倡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与倡导近年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对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与倡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呼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对环境破坏的根源,并对此提出了警示。

他指出,“资本主义只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环境成本和资源浪费,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国家管理和规划,实现对环境的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呼吁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是通过社会运动、政治诉求等方式对环境保护发出了具体行动的倡议。

例如,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参与和支持全球环保运动,倡导建立起全球合作的环境保护机制,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二、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环境保护的一种延伸。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者呼吁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一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它呼吁建立起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核心的新型社会经济体系。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对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赢。

只有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才能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科学发展观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理念的全新阐释,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次创举,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新形势下的要求。

它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体现了唯物历史观中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理论,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理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普遍联系原理,矛盾原理和发展的方向性原理;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基本方a法,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全局的思想的原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高度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孕育着伟大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基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并参考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最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以人为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1.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理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不变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本保障和最高追求目标。

把人的发展作为尺度来考察和衡量一切发展的标准,这不同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费尔巴哈的“人”,这里的人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的全新的人,是一个类属性的人。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标志。

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就是关注人的发展,这也是在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全体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追求和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表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现下一切工作的标准。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和当家做主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全体人民以实惠。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资源和条件。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护自然,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恩格斯则强调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并带来相应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使得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摒弃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模式,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和消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将摒弃盲目的经济增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生态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需要根本解决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

只通过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哲学原理在生活的应用

马克思哲学原理在生活的应用

马克思哲学原理在生活的应用1. 介绍马克思哲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一套思想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论等等。

这些原理不仅仅适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也有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生活应用2.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所推动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应用唯物史观来理解社会问题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经济发展: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我们可以应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

•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用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2.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都与阶级斗争有关。

例如:•劳动权益:工人阶级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是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原理,在工作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社会不公平:阶级斗争的另一方面是社会不公平问题。

我们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社会不公平现象,并为公正与平等的社会积极发声。

2.3 生产力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生产力决定论这一原理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例如:•环保问题:生产方式的变革对环境影响巨大。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超越个人主义:生产力决定论告诉我们,个人的价值和发展是依托于社会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摒弃个人主义思维,更多地考虑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3. 结论马克思哲学原理不仅仅适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它们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批判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具有独特的引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分析矛盾和寻求矛盾的解决方案,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引导还表现在对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技术应该为人民服务、造福人类,而不是为少数利益集团谋取私利。

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注重人民的需求,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目标和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理论指导,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引导还在于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辅相成,二者应该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综合研究的方法,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为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引导是全面的、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关于香港同志人的根本性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提出,对于我们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迈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1.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生态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生态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倡导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即生态文明。

而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以后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2. 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强调,生态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统一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原则,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只有人民生活在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次,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要实现社会主义发展,就必须摆脱这种生态危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措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措施。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生态观。

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倡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能源学院 10021051100200518 陈哲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视⾓,对时空、发展、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诸范畴进⾏了解释与辨析,揭⽰了科学发展的时空规律和基本⽅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领分为1.以⼈为本 2.全⾯ 3.协调 4.可持续从科学发展观的这⼏⽅⾯在马克思基本主义的理论之上,我们可以对科学发展观进⾏较为全⾯的讨论分析。

那么如何⽤马克思的相关基本原理论述可续发展观,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原理来浅谈下科学发展观。

关于“以⼈为本”的马克思主义1、以⼈为本的唯物史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史观披在⼈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主义的⾯纱,认为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类社会是在⼈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定的⽅式进⾏⽣产活动的⼀定的个⼈,发⽣⼀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产的联系,⽽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彩。

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定个⼈的⽣活过程中产⽣的。

”历史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切、拥有这⼀切并为这⼀切⽽⽃争的,不是“历史”,⽽正是⼈,现实的、活⽣⽣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的的⼈的活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对⼈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去分析揭⽰⼈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奥秘。

物史观主张以⼈为本,但并不认为⼈在⾃⼰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所欲。

马克思就指出过,“⼈们⾃⼰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因为⼈们在实践活动中还⾯对着⼀个按照⾃⾝规律运⾏着的客观对象、客观实际、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需要从多角度来分析和探索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视角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分析框架。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并提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环境问题与资本主义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常会忽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加剧,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理念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以人类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使命。

在环境保护方面,马克思主义视角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1.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划,改变了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2. 生态经济观: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经济观认为,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应该由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来支撑,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

这一观点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绿色公平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只有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公平性,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应用。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其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联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这两个观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技术方案。

其次,科技创新往往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的小步前进,最终达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需要持续的实践和积累,只有不断地践行,才能不断完善技术,并为质的突破奠定基础。

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真理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科技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而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现代科技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也对人们的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科技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倡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在现代科技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技的进步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加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生活条件。

科技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促进人们的知识获取和交流。

科技的进步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潜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准确反映。

生态学则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学观点,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学观点,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辩证联系的。

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劳动,改变了自然环境,满足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同时也受制于自然的限制和制约。

这种辩证关系要求人类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学观点认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基本状态,否则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强调了人类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3. 生态经济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提出了生态经济的观念,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强调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经济的构建需要采取科学规划和管理,推行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4. 生态文明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学观点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5. 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学观点呼吁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之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观念。

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注重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推动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发展中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科学发展观提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必须是全
面的,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协调发展,强调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取得平衡,避免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

同时,科学发展观注重长远性,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发展需求,更要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着想。

最后,科学发展观主张创新驱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必须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不断壮大内生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科学发展观注重培养人才,鼓励人们大胆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观念。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着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要合理解决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的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概念有三个层次上的涵义。

1.自然是指一切存在物的总和,人类社会和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2.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

这一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在它们交界处适合生物生存的区域称为生物圈。

3.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

本文所论及的自然,主要是指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即把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恶化”意义上的自然。

此外还涉及到第三个层次上的涵义,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
1.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 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

自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另一方面,它直接地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其发展速度和物质生产形式的选择。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自然界,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

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自然界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不仅如此,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社会的生产实践才能够发生作用,这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本身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在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中,社会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但是,也应该看到,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很多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破坏而被限制了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一片繁荣昌盛,如今却不再属于发达地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

我国的黄土高原也是一个
很好的例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这个昔日的繁华之地当下满目疮痍,严重制约其发展。

3.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这一过程包括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

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

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实际发生的是,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合理配置和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而这些,都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威胁。

当人类盲目征服自然的时候,阻碍自然进化,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三、解决之道——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为根本目标,使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财富,这种理念及由此决定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困扰着当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以至于像斯宾格勒那样的一些西方学者竟会悲观地认为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类的毁灭。

这种悲观论调其实蕴含着对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忧虑,它从反面提醒世人:有必要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作哲学的思考,以寻求其二者统一的基础,由此建立起合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理念。

自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后,这一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

它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要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哲学依据若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对自然的破坏,便是没有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这就否定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若以为人类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

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思想,才能克服其他思想的局限性,指导社会的发展步入正途。

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坚持从一定社会关系的总体出发来理解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只有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社会发展最高目标。

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发展是符合规律性与符合目的性的统
一,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

“可持续发展”正属于这一社会发展思想。

它既不是从先验的、外在的客体出发,又不是以被抽象化、张扬至极端的主体意志为出发点,而是将具体而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既明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又把握主体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特征,人们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与利益,生活在与自然的统一性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杨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5 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