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金贵要略心得体会

金贵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广饶县中医院高兆佐《金匮要略》,是中医必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学生和学者望而却步,成为学好《金匮要略》的一大难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打好文原文基础,多认识和记忆一些繁体字,学习古汉语中的多种语法形式,如“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这样才能在字面上看懂、读懂原文,为学习和理解《金匮要略》奠定基础。

二、熟读、背诵原文熟读原文是学好《金匮要略》的基本功。

也只有掌握了汉以前“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文法才能读懂弄懂文章。

然而,更重要的读法还在于读熟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辩证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记忆和背诵。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体会中医经典学习心得体会(一)“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

用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p《伤寒论》�p《金匮要略》�p“温病学”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p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医生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p治疗�p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p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

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篇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

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

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四本医学名著是中国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人类财富,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的医学界,还给世界的医学知识增加了光彩。

这四本名著成为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石,是中医药学的瑰宝。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四大名著读后感1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

《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

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一,要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灵枢经》。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有重要影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书中强调了中医的核心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治疗原则。

2. 《伤寒杂病论》:这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专门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书籍。

其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机、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温病(外感病)的分类与治疗有较为系统的阐述。

3. 《金匮要略》:这本书是张仲景创作的另一部重要医书,主要涉及了各种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金匮要略》强调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方剂治疗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灵枢经》:这是中医学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共分为81篇,主要介绍了人体的构造、脏腑、经络等重要内容。

《灵枢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并以骨节、筋脉、络脉等为基础,探讨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这些经典是对中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些经典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指导,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自学四大名著读完可考中医师承

中医自学四大名著读完可考中医师承

中医自学四大名著读完可考中医师承中国传统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其中中医是一种特殊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基本理论是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著作所奠定的。

对于那些有兴趣学习中医的人来说,读完这些名著并不仅仅意味着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考取中医师承资格。

第一部名著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医的起源、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学习这本书,读者将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通过深入研读《黄帝内经》,读者能够理解中医的核心概念,如阴阳平衡、五行学说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来进行中医的临床实践。

第二部名著是《伤寒论》。

《伤寒论》是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著作。

它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主要介绍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方法。

通过阅读《伤寒论》,读者将学会如何根据病人的症状来确定其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本书特别适合那些对于中医临床感兴趣的人,因为它涵盖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并详细讲解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第三部名著是《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由东晋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方法。

与《伤寒论》不同,《金匮要略》主要关注的是内科疾病的治疗,例如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读者将学会如何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并且能够对不同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第四部名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一部中医药学著作,由神农氏所撰写。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药的种类、性味、功效等方面。

阅读《神农本草经》,读者将对中草药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通过读完这四部名著,一个人不仅能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对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读完这些名著后,有些人可能会考虑进一步深造,通过医学考试取得中医师承资格。

中医心得体会 中医人心得体会(实用12篇)

中医心得体会 中医人心得体会(实用12篇)

中医心得体会中医人心得体会(实用12篇)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医心得体会篇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通过调整气血、阴阳的平衡以及脏腑功能的调节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深受许多人的喜爱和信任。

中医人是指那些从事中医工作或受过中医治疗经验的人。

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他们深刻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相信人体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自然规律。

其次,中医人深知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们注重病因的分析,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寻找治愈疾病的关键。

此外,中医人重视预防和调养,认为健康是一种全面的状态,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点滴护理。

第三段:中医对人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

中医人通过对人的细致观察和独特的认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们关注人体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从中发现病理变化的线索。

同时,中医人懂得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相信身体内部天然的修复机制是治疗的关键,通过调理体质和增强自愈能力来达到治愈效果。

第四段:全面悉心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中医人强调全面悉心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不同于西医的药物疗法,中医选用中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理病人的身体。

此外,中医人还推崇中医养生理念,通过按摩、饮食、运动等方式,调养身体,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人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今天的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身体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通过保持心态的平和、合理的作息和饮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感悟中医——“四大经典”

感悟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为什么必学“四大经典”开始想把题目定成为什么学习“经典”,后来发现现代对“经典”的定义比以前宽泛了许多,现代认可的经典著作越来越多。

就算是写成“四大经典”,还是要声明:我所谓的“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本经典,不包括除此之外的任何一本医学书籍。

有关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经典”讲的是什么。

这里,我先举佛道儒三教经典的例子:三教“经典”,是对生命的本质有了透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让自己的生命通透智慧的人——也就是圣人对自己对生命认知和修炼的规律的表述。

此“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创作发明的。

这在孔子说就是“述而不作”。

三教的圣人都是“述而不作”的。

“述而不作”,就是“讲述(规律)而不自己创作(规律)”(如果“作而不述”就会歧见纷呈)。

比如,佛经开篇经常会有“如是我闻”的说法,可以说是“我曾听到(佛)这样讲述”,以说明此经文是佛讲述的。

更深一层的含义是,通过学习佛讲述的方法,也就是佛法,“我”认真修行,得到了佛一样的果味,见到了“自性佛”,于是“我听闻(我的自性佛)这样讲述”。

孔子要恢复“周礼”,并不是尊古守旧,而是在当时来看,最符合人性的是周礼。

如果非要复古,为什么不复更古一点的“夏礼”、“商礼”呢?为什么不复尧舜之礼呢?为什么不复茹毛饮血时代的“礼”呢?总之一句话,三教经典,阐述的是客观存在的人自身的规律,以及根据自身规律而创立的符合规律的修炼方法。

任何人学习三教经典,严格按照经典论述的方法去做,也可以得到三教圣人的果味。

中医的四大经典,也是如此。

中医圣人也是用了类似修习三教的方法(主要是反观向内,而不是研究外界),体悟到人体正气和邪气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用针、灸、中药等,调动人体自身存在的客观功能,达到驱邪扶正,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也就是说,如果病患身体的功能降到一个不能调动的极限,也就是死症,中医亦回天乏术。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以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中医见习心得体会

中医见习心得体会

中医见习心得体会中医见习心得体会「篇一」数年来的学习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说中西医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疾病的视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什幺?就是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学说等,这些是先哲认识、解释世间万物存在、演变、消亡的理论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方法论。

古人读书必读四书五经,这五经里面就有《易》(《诗》、《书》、《礼》、《易》、《春秋》)。

在古代这些理论认识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数理化。

时过境迁,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建立的基础)已经成为我们自幼在学校学习的认识事物的准则。

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如易学之属在现代人看来已经是一种“玄学”,甚至干脆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了,中医随之自然地让人们觉得很“玄”了。

时下就连中医学院的一些老师、学生都不信任中医了,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产生的原因,这里暂不讨论。

问题是中医是不是真的很“玄”呢?是不是就不科学呢?我想,关键是在于你能不能真正地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哲学),进而用这种思维来理解中医。

时刻用中医的理法观念来认识和治疗疾病、不受现代医学观念的影响,是能否成为真正的中医生的基础。

中医工作者必需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为师者必不能授人以医道之真谛而贻害无穷;为学者必误入歧途而流于半解,甚者对中医失却信心;若以为医必不能正确把握辨证施治之灵魂,其方药亦不能合于理法矣!我们必需清楚地认识到,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中医或许中医很不“科学”;然而当我们用中医的理法认识来审视西医,其也并不完全“科学”。

为什幺呢?因为中、西医各脱胎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理法体系,各有各的认识角度和评价标准,用各自的标准去评价对方都是不恰当的,就像不能用篮球的规则来评判足球一样。

中医典籍学习体会

中医典籍学习体会

中医典籍学习体会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12)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

用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医生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

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学习中医典籍体会

学习中医典籍体会

学习中医典籍体会篇一: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12)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

用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医生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

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篇一: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6)中医经典学习后有感经过这学期和王老师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和加上平时自己的学习,感受颇深。

谨记这条人们反复研究历代中医成才规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

是创就中医临床大家的必要条件。

回想自己的成长,是经典伴随着一路成长,中医养生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为医者,德需仁,术必精。

德,医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

《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

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

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

行,去声。

)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

)”(《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术,医术,《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

可见。

《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

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

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
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

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习: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

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

”,“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

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

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

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

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

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