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作分散剂制备球形超细银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gNO3 溶液加入到 0.25 mol/L 的抗坏血酸溶液中,明胶用量为 AgNO3 质量的 1.5%,且在产生沉淀后逐滴加入能制备出 大小 1.5 μm 左右,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超细银粉。
关键词:超细银粉;明胶;粒径
中图法分类号:TG146.3+2;TF1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85X(2011)04-0741-04
时间减少,明胶分散作用时间变短等因素有关。所以
抗坏血酸浓度为 0.25 mol/L 时选用硝酸银浓度 0.5
mol/L 较好。
2.2 pH 值对银粉形貌的影响
配制 0.5 mol/L 的硝酸银和 0.25 mol/L 的抗坏血酸
溶液,明胶用量为硝酸银质量的 1.5%,室温,反应液
pH 值为 7,ize, D50/μm
1.57 2.25 2.89 3.66
第4期
陈忠文等:明胶作分散剂制备球形超细银粉
·743·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100
10
a
80 8
6
60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通讯作者:甘国友,博士,电话:0871-5334185,E-mail: ganguoyou@
·742·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第 40 卷
Mean Particle Size/μm
6
5
4
3
2
1
0
0.0
0.5
1.0
AgNO3 Concentration/mol·L-1
图 1 AgNO3 浓度对银粉平均粒度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AgNO3 concentration on the mean particle size
明胶用量分别为硝酸银质量的 1.5%,2%,2.5%, 3%时所得银粉中值粒度见表 1。可见随着明胶用量增 加,粒度随之增大。因为适量的明胶覆盖在银颗粒上 位阻效应就能发挥,过量的明胶会使反应液粘稠,抗 坏血酸和硝酸银接触面积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同时 生成的单质银也因为明胶膜更厚扩散减慢,导致微粒 成核与生长两过程不能有效分开,得到的银粉粒度较 大。而且明胶用量过大不便后期洗涤过滤。 2.4 反应物滴加顺序对银粉粒度的影响
在 pH 值为 7 时,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34 V,但 Ag++e- = Ag 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是+0.799 V。 因此 pH≤7 时,只有在催化剂(铜、银离子)存在下 抗坏血酸才会与氧化还原电位高的 Ag+发生反应[8]。 因此硝酸银作反应液,抗坏血酸加入后,大量银离子 的存在起催化作用,促进该反应迅速进行,使得滴加 前期反应很快,对应银成核速率快,形成大量晶核, 后期用于生长的银又不足,生成的大量小颗粒不能充 分生长,明胶来不及分散而导致它们聚集融合形成硬 团聚,以致粒径大且粒度分布较宽。因为电解质浓度 越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空间位阻作用越小[9],所 以硝酸银溶液中大量 Ag+、NO3—将显著降低明胶的空 间位阻作用,导致颗粒团聚,粒径增大。 2.5 分散剂加入方式对银粉粒度的影响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硝酸银浓度为 0.25 mol/L 时, 浓度低反应速度慢,使得成核速率小,且晶核生长所 需银不能充分供应,成核和生长过程不能明显分开, 大量小晶核来不及长大,就碰撞团聚导致粒度偏大。
收稿日期:2010-04-24 基金项目:昆明理工大学科研基金(2007-15);昆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基金(2008-002);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ZC014M) 作者简介:陈忠文,男,1984 年生,硕士,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E-mail: zhongwennihao@;
3结论
1) 用化学还原法以明胶作分散剂,以抗坏血酸还 原 AgNO3 溶液可以制备出粒径在 1.5 µm 左右,分散 较好的球形超细银粉。
2) 制备粒径小且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超细银粉 的较好工艺条件是:室温,pH 值为 7,硝酸银滴入抗 坏血酸溶液,明胶用量为 AgNO3 质量的 1.5%,且在 产生沉淀后逐滴加入。
第 40 卷 2011 年
第4期 4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Vol.40, No.4 April 2011
明胶作分散剂制备球形超细银粉
陈忠文,甘国友,严继康,刘 杰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3)
摘 要:采用化学还原法,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明胶为分散剂制备了球形超细银粉。探讨了反应过程中 AgNO3 溶液 浓度、反应液 pH 值、明胶用量、试剂滴加顺序等因素对银粉粒度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在 pH 为 7 时,将 0.5 mol/L 的
0.5 mol/L 的硝酸银和 0.25 mol/L 的抗坏血酸溶液 按反应摩尔比配制,明胶用量为硝酸银质量 1.5%,室 温,反应液 pH 值为 7,搅拌速度相同。明胶不同加入 方式对银粉粒度的影响如图 4 所示。
图 2 不同 pH 值制备的银粉形貌 Fig.2 Morphologies of silver powder with different pH values:
AgNO3 加 入 抗 坏 血 酸 溶 液 和 抗 坏 血 酸 加 入 AgNO3 溶液比较:0.5 mol/L 的硝酸银和 0.25 mol/L 的 抗坏血酸溶液按反应摩尔比配制,明胶用量为硝酸银 质量的 1.5%,室温,反应液 pH 值为 7,搅拌速度相 同,明胶在产生沉淀后逐滴加入。图 3a 是将硝酸银滴 入抗坏血酸中所得银粉粒度分布图,图 3b 是抗坏血酸 滴入硝酸银溶液中所得银粉粒度分布图。由图可见, 硝酸银滴入抗坏血酸得到的银粉粒径小,粒度分布好。
of Ag powder
随着硝酸银浓度增加,银粉粒度减小。AgNO3 浓度为 0.5 mol/L 时,中值粒度为 1.57 μm,最小,而随着
AgNO3 浓度继续增加,Ag 粉粒度又略有增加。当硝 酸银浓度为 1 mol/L 时银粉粒度已增至 2.82 μm。这可
能与浓度变大,配制相同摩尔的溶液体积减少,滴加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行,降低了溶液中银的过饱和度和成核速率,在较低
的过饱和度下,银晶核一旦形成,反应得到的银就在
原有晶核上生长,有利于晶核长大,得到的银粉较粗
a
b
且团聚严重。当 pH 值为 7 时,成核速率加快,生成 的大量小晶核由于不稳定,为了降低系统内能而趋向 于聚集成球形,且晶核生长速率相近而得到均匀分散 的银粉。 2.3 明胶用量对银粉粒度的影响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4
D10=0.96 μm
40
2
D50=1.57 μm D90=2.56 μm
20
0
0
0 2 4 6 8 10
8
100
b
7
80
6
5
60
4
3
D10=4.35 μm 40
2
D50=8.48 μm D90=16.38 μm 20
1
0
0
0
10
20
30
40
Particle Size/μm
图 3 滴加顺序对银粉粒度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adding orders on the particle size of Ag powder:
(a) adding AgNO3 solution into ascorbic acid solution; (b) adding ascorbic acid solution into AgNO3 solution
室温下,将配制好的溶液按一定顺序滴加,用氨 水调节反应液 pH 值,上下浮动≤±0.2。滴定完再继 续搅拌反应 20 min 后 ,将溶液过滤,沉淀物用去离 子水洗 3 次,再换无水乙醇洗 3 次后放入恒温干燥箱 于 50 ℃干燥。用 RISE-2002 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粉末 粒度,用 XL30 ESEM-TMP 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
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子浆料和超 细银粉行业的发展。金属银因其电导率高和优异的应 用性能在电子工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1]。银粉是 电子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和用量最大的一种贵金属粉 末,是生产各种电子元器件产品基本和关键的功能材 料。而粒度分布在几个微米的球形超细银粉广泛应用 于生产片式元件用电极浆料和轿车玻璃银浆等。导电 银浆要求有合适的粘度、细度、烧结温度、流动性以 及成膜后高电导率和致密性,这些性能指标都和制备 浆料用银粉的形貌结构特征、粉末粒度及分布密切相 关[2,3]。
超细银粉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化学和物理两大类。 物理法包括:机械球磨法、雾化法、蒸发凝聚法等。 化学法包括:电化学沉积法、溶胶凝胶法、化学还原 法等。工业上广泛采用化学还原法来制备超细银粉, 即用还原剂将银盐或银的配合物水溶液中的银离子还 原出来,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金属粉末[4~7]。
目前大多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纳米银粉 的制备,对于微米级超细银粉的报道相对较少,尤其 是采用价格低廉、粘度较低、便于洗涤过滤的明胶作 分散剂制备银粉的研究更少。本实验采用抗坏血酸作 还原剂,明胶作分散剂,从硝酸银溶液中还原得到超 细银粉。研究了硝酸银溶液浓度、反应液 pH 值、明 胶用量、反应物和明胶不同滴加顺序等对银粉的形貌 和粒度分布的影响。
为 3,5,7 的抗坏血酸溶液中,反应方程式如下:
2Ag++ C6H8O6→2Ag +2H+ + C6H6O6
(1)
制备的银粉形貌照片如图 2 所示。由图 2 可看出,
pH 值为 3 所得银颗粒团聚严重且形状为类片状。pH
值为 7 所得银颗粒呈近球形,分散很好。反应液 pH
值较低时,体系中 H+较多,不利于反应向还原方向进
1实验
试剂包括硝酸银(分析纯),抗坏血酸(分析纯), 明胶(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氨水(氨含量 25%~28%),去离子水。
实验仪器与设备包括 95-2 型恒温磁力搅拌器, AR2140 型电子分析天平,AS10200A 型超声波清洗 器,202-1 型电热恒温干燥箱,HH-2 型数显恒温水浴 锅,RISE-2002 激光粒度分析仪,XL30 ESEM-TMP 扫描电镜。
(a) pH=3 and (b) pH=7
表 1 明胶不同用量所得银粉的中值粒度
Table 1 Mean particle size of Ag powder with different
gelatin dosages
Gelatin dosage/AgNO3 mass (%) 1.5 2 2.5 3
100 a 6
80
4
60
中值粒径 D50= 2.67 μm(图 4a),硝酸银加入明胶与 抗坏血酸混合液所得银粉中值粒径 D50= 1.91 μm(图 4b),以上二者,均大于 AgNO3 溶液加入抗坏血酸产 生沉淀后单独逐滴加入明胶所得银粉的中值粒径 D50= 1.57 μm(图 3a)。
明胶是动物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经过热变性和共 价键水解断裂而得到的一种大分子蛋白质。明胶在 pH 值 3~7 之间不仅可以通过 COO-与 Ag+产生静电吸附,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来自氨基,咪唑基及酰胺基的 N 或来自蛋氨酸亚砜的 S 与 Ag+发生化学键和[10]。如在 pH 值为 5 时,Ag+与组氨酸的缔合方程式[11]可简写为: Ag++HisH+ U HisAg++H+。故明胶先与硝酸银混合, 有大量 Ag+与明胶发生静电吸附和化学键和,降低了 明胶的分散作用,导致团聚严重,粒径增大。而明胶 单独逐滴加入,很少与银离子作用,又能立即包裹在 新长大的银颗粒上,分散作用显著。
2 结果与讨论
2.1 AgNO3 溶液浓度对银粉粒度的影响 配制 0.25 mol/L 抗坏血酸和不同浓度的 AgNO3
溶液,明胶用量为硝酸银质量的 1.5%,反应温度为室 温,反应液 pH 值为 7,搅拌速度相同,不同浓度的 AgNO3 溶液滴入抗坏血酸中,明胶逐滴加入。AgNO3 溶液浓度对银粉粒度的影响如图 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