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实验地理观察专题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实验集锦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实验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13261e3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4.png)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实验集锦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意志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条件有限、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目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直面问题、探讨对策,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实验教学体系。
以下是一些实验的介绍,供教师们参考:1.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实验1:使用长方形的玻璃缸、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热水、冰块、香和火柴等材料。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然后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飘动情况,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
实验2:关闭教室的门窗,点燃两根较粗的香,将一支香旁边放一个1000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再次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的结论。
实验3:切洋葱的实验、冬季教室门口的打火机等。
2.季风成因的实验季风成因实验包括使用水平风机、热板、水平玻璃管、水平玻璃管和水平风机等设备,通过模拟地球自转、水平气压梯度力、科氏力和重力等因素,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形成原理。
以上实验仅供参考,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烟垂直向上。
在卫生香的两侧放置一只1000W的电炉和一面盆冰块,观察烟的飘动方向。
交换电炉和冰块的位置,再次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实验表明,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使用煤气炉、纸巾和冰水进行实验验证海陆风的存在。
在煤气炉旁边放置纸巾,观察其飘动方向。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5037411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6e.png)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语:地理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一、大气压力的测量实验大气压力是天气系统形成和气象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一个简单的地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型的塑料瓶、胶管和水。
首先,在一个塑料瓶的一侧钻一个小孔,并将一段胶管插入孔中。
然后,将塑料瓶中的水倒掉,将瓶口紧密封闭,并将塑料瓶放在一个水盆中。
把胶管放入水盆中的水中,让水渗入胶管并填满整个塑料瓶。
最后,在水盆中放入一些颗粒,观察胶管中的水位。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发现当颗粒入水后,水位会随之升高。
这是因为大气压力作用在水面上,并通过胶管传导到塑料瓶内,使水位上升。
学生可以利用公式P = ρgh计算出大气压力。
二、地形图制作实验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通过制作地形图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模型土块、密度适中的拼图块和水盆。
首先,将模型土块放入水盆,调整土块的高度和形状以模拟现实地形。
然后,使用密度适中的拼图块按照一定规律铺设在模型土块上。
最后,将模型土块从水盆中取出,观察拼图块在水面上的分布。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发现,拼图块在水面上分布的密度和高度反映了地形的变化。
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地形图的制作,提高他们对地形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气候要素测量实验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不同的气候要素对于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一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气候要素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和风向仪。
首先,将这些仪器放置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记录每个地点的气温、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数据。
然后,学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地点的气候特征。
精品文档 (129)高考地理专题练习——探究性题
![精品文档 (129)高考地理专题练习——探究性题](https://img.taocdn.com/s3/m/e69b3ecf31b765ce04081444.png)
(红体字为参考答案)1.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参考答案: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水、清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④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2.问题探究。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材料一: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12所示。
材料二: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
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水0.5℃。
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13。
阅读并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
(2)在爬山过程中,在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什么他们越往高处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5)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试各举中国和世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3.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不同风力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参考答案:(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
2021年高考地理(新高考)大二轮复习专题试卷:专题1透视运动特征 观察地理现象
![2021年高考地理(新高考)大二轮复习专题试卷:专题1透视运动特征 观察地理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67dc7dfde80d4d8d05a4f0f.png)
专题1透视运动特征观察地理现象高考评价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天津高考)假期里,小明同学外出旅游。
某日早晨小明拍摄了日出的照片,随即发到微信朋友圈。
在天津(117°E,39°N)的爸爸和在国外甲城市出差的妈妈马上做出了回复(下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小明拍摄日出照片时所在的城市最可能是()A.呼和浩特(112°E,40°N)B.兰州(104°E,36°N)C.杭州(120°E,30°N)D.南宁(108°E,23°N)答案 D解析对话截图显示,小明爸爸说“咱们天津也刚刚日出”,说明父子俩此时大致都在晨线上。
天津位于117°E且在北京时间7:31日出,可判断该日昼短夜长,为北半球冬半年。
此时的晨线位置大致如下图所示:小明的位置,在晨线上,可能在天津北偏东方向,也可能在天津南偏西方向。
南宁在天津西南方向,且其经纬度差在晨线倾斜幅度范围内,D项正确;呼和浩特在天津西北方向,A 项错误;兰州虽位于天津西南方向,但几乎正西,晨线倾斜达不到这个程度,B项错误;杭州在天津东南方向,C项错误。
2.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出甲城市的()A.纬度位置B.经度位置C.当天日落的方向D.当日正午太阳高度答案 C解析根据上题分析,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非极昼极夜地区的日落方向都是西南方,C项正确;甲城市还有2个小时日落,只能判断其位于昏线以西,其经纬度无法判断,A、B两项错误;太阳直射点纬度和甲城市纬度都不能判断,故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不能确定,D项错误。
下图为河南省登封观星台(34°N,113°E),台下有一长堤,横梁位于长堤上方6米高位置,长堤位于观星台的正北方。
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照片,摄影师面向()A.正北B.正南C.正东D.正西答案 B解析结合图和材料,长堤位于观星台的正北方向,那么横梁位于长堤的正南方向,则摄影师面向正南方向。
专题十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90张)
![专题十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90张)](https://img.taocdn.com/s3/m/858df7d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5.png)
2.冰川地貌 (1)冰川概念:是指极地或高 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___缓__慢__运__动_的天然冰体。 (2)冰川的分类
类型 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大陆冰川 面积 大 ,冰层厚 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规模很小
中低纬度 高海拔 地区
3.冰川作用和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冰蚀 地貌与冰碛地貌(堆积地貌)。
冰川的力量
磨蚀 作用
冰川的重量很大。冰川滑动时,不仅把岩石压 碎,而且还挟带这这些岩块进一步挫磨冰床
挖蚀 作用
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
起,另一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
拔起,带向下游
4.常见的冰川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 角峰 和刃脊等。
5.现代冰川分布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 两极 地区和中低纬度高 地区。在第四纪大冰期, 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 冰蚀 等冰川地貌遗迹。
(3)类型 ①地表喀斯特地貌
类型 溶沟 洼地
形态特征 呈长条形或_网__格___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 行 面积较大,底部_平__坦___
峰丛、峰林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___锥___状耸立
孤峰、残丘 由峰林演变而来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
形态特征
溶洞
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___层_____状分布
活动
挪威西峡湾
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国家”之称。 2005 年,挪威西峡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挪威西峡湾——盖 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具有壮观的自然 美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新高考地理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b5f1a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b.png)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1.(2022·山东淄博·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四周高山环抱,常年盛行北风。
湖北岸发育许多冲积扇,尤以沙柳河(落差1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形成的冲积扇最典型,两冲积扇与湖水接触的扇缘处均发育完整扇形。
下图示意青海湖北岸冲积扇分布。
(1)在下图中绘制出由A到B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说明沙柳河冲积扇比泉吉河冲积扇面积大的原因。
(3)对两冲积扇与湖水接触的扇缘处均发育完整扇形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原因:由A到B,随着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2)沙柳河比泉吉河落差大(径流量大),对地表的整体侵蚀能力强,携带沉积物多;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区广。
(3)处于北风背风一侧,风速小;湖水波浪作用弱,对扇缘侵蚀作用小。
【解析】本大题以“青海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趋势及原因、冲积扇形成的原因、扇缘处发育完整扇形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随着流水来到河流的出山口处,随着地势变缓、水流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由图可知A地势高、B地势低,由A到B沉积物平均粒径由大变小。
如图:(2)根据材料“沙柳河(落差1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可知:沙柳河比泉吉河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区广;沙柳河比泉吉河落差大、径流量大,水流速度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强,携带的沉积物多,所以导致沙柳河冲积扇比泉吉河冲积扇面积大。
高中地理实验报告
![高中地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527522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a.png)
实验名称:城市热岛效应的观察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 观察城市热岛效应现象;2. 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3. 探讨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我国某城市中心区域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材料与试剂:温度计、地图、相机等;2. 工具:实验记录表、数据分析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与记录(1)选取两个地点,一个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另一个位于城市郊区;(2)使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个地点的温度;(3)记录实验时间、地点、温度等数据;(4)使用相机拍摄两个地点的景象。
2. 数据分析(1)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2)比较城市中心区域与郊区的温度差异;(3)分析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
3. 措施探讨(1)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2)讨论这些措施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城市中心区域温度:28℃;(2)城市郊区温度:20℃;(3)温度差:8℃。
2. 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郊区,证实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2)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城市建筑密集,地表水少,导致地表辐射热增加;②城市交通、工业等活动产生大量热量;③城市绿化覆盖率低,缺乏植被调节气温。
3. 措施探讨(1)增加城市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辐射热;(2)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建筑密集区;(3)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工业和交通活动产生的热量;(4)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六、实验结论1. 城市热岛效应确实存在,且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郊区;2.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表辐射热、工业和交通活动等;3. 通过增加绿化、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城市热岛效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城市热岛效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其影响,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考点专练: 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专练: 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9005c0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0.png)
考点专练:5.1 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一、选择题(2021年江西赣州模拟)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
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B.西风C.南风D.北风2.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A.甲、乙B.丙、丁C.甲、丁D.乙、丙(2021年福建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
据此完成第3~4题。
3.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4.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
新月形沙丘的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其中一斜坡两侧形成接近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
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图甲为新月形沙丘景观图,图乙为新月形沙丘剖面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甲乙5.新月形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A.迎风坡B.背风坡C.西部D.东部6.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可能原因是沙漠边缘()A.临近戈壁滩,植被状况差B.地形复杂,利于泥沙沉积C.高压控制,主导风向稳定D.风力减弱,风积作用显著(2021年贵州贵阳模拟)地头水柜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田间地头较为常见的蓄水池。
图甲为地头水柜景观图,图乙示意地头水柜剖面。
据此完成第7~8题。
甲乙7.修建地头水柜主要是因为当地()A.降水丰富B.地下径流丰富C.蒸发旺盛D.地表水下渗严重8.图乙中A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蓄水量B.沉积泥沙C.减缓流速D.节省石料(2021年湖南衡阳模拟)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高考地理实验题考试大纲解析
![高考地理实验题考试大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197f4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6.png)
高考地理实验题考试大纲解析在高考地理的考试中,实验题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考生来说,深入理解高考地理实验题的考试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这一板块的考试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考地理实验题的设置目的。
地理实验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实验题,能够更直观地检验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从考试大纲的内容来看,高考地理实验题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地理实验自然地理部分的实验题通常涉及到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环流、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内容。
例如,可能会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模拟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或者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凝结等过程,探究水循环的环节和影响因素。
在这类实验题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人文地理实验人文地理方面的实验题可能会关注人口迁移、城市规划、农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等主题。
比如,通过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或者模拟城市的布局,分析各种功能区的合理分布。
对于这部分内容,考生需要具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地理信息技术实验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高考地理实验题也可能涉及到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如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考生可能需要根据给定的地理数据,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这要求考生熟悉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应对高考地理实验题时,考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能力:一是实验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给定的问题和条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的选择等。
二是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分析与备考建议
![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分析与备考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881d67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f.png)
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分析与备考建议目录一、地理实践力考查分析 (2)二、地理实践力试题类型 (3)2.1 地理观察与描述 (5)2.2 地理调查与数据分析 (7)2.3 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 (8)2.4 地理设计与评价 (9)三、地理实践力备考建议 (11)3.1 提升地理观察与描述能力 (12)3.1.1 学习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13)3.1.2 练习地理图像的阅读和解析 (15)3.2 提升地理调查与数据分析能力 (16)3.2.1 学习地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 (17)3.2.2 练习地理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18)3.3 提升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19)3.3.1 学习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21)3.3.2 练习地理案例的分析和解答 (22)3.4 提升地理设计与评价能力 (23)3.4.1 学习地理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4)3.4.2 练习地理设计作品的评鉴 (25)四、总结与展望 (26)4.1 考试趋势分析 (26)4.2 备考策略调整 (27)一、地理实践力考查分析在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地理实践力的考查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这一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观察与描述: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能力。
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地理特征,用地图或文字描述清楚地理现象的形态、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理实验与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考察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测量地表温度、制作地形模型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地理环境的变化。
地理调查与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和分析地理数据,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模拟与决策:通过模拟地理环境和决策过程,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意识。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夯实基础知识:重视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如地球运动、气候类型、地貌成因等,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应用。
新高考绘图题突破:类型10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 (解析版)
![新高考绘图题突破:类型10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 (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14a43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3.png)
类型10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1.(2022·福建龙岩·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1)依据地形剖面线和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画出该沉积岩层顶部的剖面线。
(2)假设在①②两处开凿隧道,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应选择哪一处,并说明理由。
【答案】(1)(2)②处,因为②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背斜为拱形构造,不易塌方。
【解析】(1)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
如图所示:(2)由上题分析可知,②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而①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处,原因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利于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易储存地下水,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且便于施工;背斜岩层呈拱形结构,能保证工程的稳定,不易塌方;而且背斜岩性较疏松,易开凿,节约成本。
故选②处。
2.(2022·浙江杭州·高一期末)下图是某校地理学科小组做的地理实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该小组用玻璃制成中空箱体,在风的入口侧附近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不均的干燥沙粒,箱体中部放置少许阻挡物。
使用电动吹风机向箱体内送风以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尝试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实验中风力不同,观察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
(2)当停止吹风时,察看沙粒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简单绘制阻挡物前形成的沙丘平面和剖面形态。
(4)指出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
【答案】(1)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粒径也越大。
(2)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颗粒大的沉积近,颗粒小的沉积远。
地理实验
![地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e4eaddeaef8941ea76e056a.png)
对住宅区 的污染
是否考虑 防护带的 设置 是否留有 发展余地
多位于最小风 频的上风向和 河流下游,对 住宅区污染小 工业区与住宅 区之间有河流 间隔,可利用 水面作防护带 留有发展余地
途径: 观察(或文献查阅)
复习建议
1、地理实验类
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 验证某种地 理现象或原理: 如:热力环流原理
温室效应原理
水循环原理
2、探究类:根据有关材料和图表进行 分析,探究 如:土地利用方案的比较分析 城市规划方案的比较分析 城市交通问题的调查研究 城市水污染的调查研究
3、应用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图中的‘原图’是 某新城规划方案,新城 规划面积为39平方千米 (图中每格代表1平方 千米),需安排3平方 千米商业用地,12平方 千米工业用地,14平方 千米住宅用。后三幅图 是三位同学根据要求所 设计的规划方案。假如 你是规划设计者,请你 对三个规划方案进行比 较并选出最佳方案。 (列表写出比较项目及 优劣 )
地理实验、地理观察 、研究性学习 小专题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中, 地理实验、 地理探究等新题型时有出现 。
浙江省 2009 高考考试说明中,有四个方 面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其中(二)调动和 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就提到:学生能 够运用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技能 解决地理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2009浙江高考,新课 程理念如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会有所体 现。
比较项目
商业区的位置与 通达度 交通 工业 区与 住宅 区之 间的 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实验归纳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实验归纳全](https://img.taocdn.com/s3/m/55adef5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d.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实验归纳全实验一: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海拔高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海拔高度的测量,掌握地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实验步骤:1. 准备测量工具,如经纬仪、直尺和测高仪等。
2. 在选定的地点使用经纬仪测量该地点的经度和纬度。
3. 使用直尺测量该地点与某一基准点的水平距离。
4. 使用测高仪测量该地点的海拔高度。
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的测量,获得了该地点的经度、纬度、水平距离和海拔高度等数据。
实验结论:地理实验中的测量工具和技巧对于准确测量地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非常重要。
经过本实验的训练,我们能够熟练地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得到准确的数据。
实验二:地图投影和地图的制作实验目的:通过地图投影和地图的制作,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和地图投影的特点。
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地图投影方式,比如等经纬度投影。
2. 根据所选的投影方式,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度坐标投影到平面上。
3. 绘制地图的边界、国界、河流、山脉等地理要素。
4. 根据已有的地理数据,标注地图上的地名和地理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制作的地图,包括了地图的边界、国界、河流、山脉以及相应的地名和地理特征。
实验结论:地图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和准确的地理数据。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地图的制作过程和地图投影的特点,提高了我们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实验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实验目的:通过天气要素的观测和分析,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天气要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观测站点,并准备天气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和气压计等。
2. 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天气要素,如温度、湿度和气压等。
3. 根据观测数据,绘制天气要素的变化图表。
4. 分析观测数据,研究天气要素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观测和记录天气要素的数据,得到了它们的变化图表和分析结果。
实验结论:天气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和预测天气的发展趋势。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常考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十四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常考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十四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58f325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4.png)
十四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建议用时:45分钟【小题快练】冰碛丘陵是指冰川消融后,由冰碛碎屑物汇合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表形态。
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波堆藏布谷地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冰碛丘陵(图1)。
图2为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示意图。
死冰是指冰川前端断开并脱离冰川的部分。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排序正确反映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⑥⑤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④③⑥⑤2.图中 ( )A.地貌景观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B.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C.地势起伏大导致死冰消融量差异D.冰碛丘陵物质由粗到细分异显著【解析】1选D,2选B。
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冰碛丘陵是发源于死冰之上的冰碛地貌,随着死冰的融化,集中在凹穴中的冰川或冰面湖相沉积,由原先的地势低处一跃而成为地势较高处,即冰碛丘陵。
第2题,冰碛丘陵是冰川堆积地貌,不是侵蚀。
随着死冰的融化,冰川搬运的物质会沉积在地势较低处,不分颗粒的大小,因此冰川的堆积作用分选性弱,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
图中冰碛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对死冰消融量影响小。
(2021·潍坊模拟)南黄海泥质潮滩潮间带宽广,地势低平,潮滩物质主要是细小的粉砂、细砂及黏土,常常发育树形潮沟。
潮沟形成如同河流洪水退去的过程,末端的溯源侵蚀与边坡的重力崩塌作用相伴。
图示为某河流入海口处树形潮沟,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树形潮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侵蚀B.河流沉积C.海水侵蚀D.海水沉积4.若只考虑海水的沉积作用,潮沟处海水涨潮速度比落潮( )A.快B.慢C.相同D.不确定【解析】3选C,4选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潮沟的形成主要是侵蚀作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为主,河流泥沙沉积形成泥质潮滩;潮沟是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的冲沟,所以形成潮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蚀。
第4题,根据材料“潮沟形成如同河流洪水退去的过程”说明潮沟形成主要是落潮时作用大,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由于滩涂坡度及植被的影响,海水向海岸的前进速度慢。
高考地理应用题复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应用题复习题集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dd72e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b.png)
高考地理应用题复习题集及参考答案题一:计算题1. 某地表面的年平均温度为18℃,年总降水量为800毫米。
已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半年内为干季,半年内为雨季。
请问该地的干季与雨季每半年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多少?解答:干季的半年平均气温 = 18℃干季的半年降水量 = 0毫米雨季的半年平均气温 = 18℃雨季的半年降水量 = 800毫米2. 某山脉上某地海拔高度为3000米,已知该地为高山气候。
根据国际惯例,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摄氏度。
请问该地表面温度为10摄氏度时,该地的平均气温为多少摄氏度?解答:根据高山气候的特点,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摄氏度。
该地表面温度为10摄氏度时,该地的海拔高度为0米。
根据比例计算:1000米高度差降低温度6.5摄氏度,则3000米高度差降低温度3*6.5摄氏度所以该地的平均气温为10 - 9.75 = 0.25摄氏度。
题二:图表题请参考下图,回答问题:(图片描述:城市A和B的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1. 城市A和B的人口增长速度如何?解答: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城市A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呈现上升趋势。
而城市B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呈现下降趋势。
2. 从图表中可以推断什么?解答:从图表中可以推断城市A的人口增长较快,城市B的人口增长较慢。
可能是由于城市A的经济发展较好,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而城市B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吸引力较低。
题三:实地观察题请根据以下实地观察表格,回答问题:(实地观察表格)1. 根据实地观察,该地与周边地区的气候有何区别?解答:根据实地观察表格,可以看出该地与周边地区相比,气温较低,降水量较高。
可能是由于该地海拔较高或者地理位置特殊,导致气温相对较低,同时也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
2. 该地的气候特点是什么?解答:根据实地观察表格,可以得出该地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量较高。
可能是由于该地处于高山地区或者受到特殊地理条件的影响,导致气温较低,同时也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
地理实验报告
![地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f15a1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e.png)
地理实验报告本次地理实验的主题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的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两种运动都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我们在实验室中使用了一个模型地球和一个灯光来模拟太阳。
通过观察模型地球在灯光照射下的影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的自转运动。
我们发现,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而自转的速度是非常稳定的,每天都是按照相同的速度进行自转。
这种自转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其次,我们进行了关于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实验。
我们使用了一个模型太阳和一颗小行星来模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通过观察模型地球在不同位置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的公转运动。
我们发现,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公转的速度也是非常稳定的,每年都是按照相同的速度进行公转。
这种公转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上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影响了气候和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也影响了气候和生态系统。
这些运动不仅是地球上自然现象的重要原因,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和影响,也增加了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让大家对地球的运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能够引起大家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思考。
高考地理实验 地理观察专题 人教版
![高考地理实验 地理观察专题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225764daef5ef7bb0d3ccd.png)
高考地理实验地理观察专题人教版2006年广州市高三地理中心组主讲:詹德虹(广铁一中)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
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新题型的出现,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作图、实验能力的考查,检验和区分考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所具有的选拔功能,因而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通过部分常见题型的例析对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对提高应试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有可能通过实验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必修1,虽然课标没有对地理实验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但在活动建议部分有不少实验活动的建议,因此不能忽视这些活动建议内容。
必修1部分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根据课标和近年来高考的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的知识点有:●地转偏向力的证明●地球自转引起的天体视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热力环流原理●温室效应原理●水循环原理例1. (06年广东考题)35.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共8 分)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
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
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
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
高考地理实验部分知识点归纳全面总结
![高考地理实验部分知识点归纳全面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d022a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6.png)
高考地理实验部分知识点归纳全面总结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实验部分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实验概述
-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常见实验类型
- 物质性实验
- 观察性实验
- 模拟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 安全措施
- 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实验知识点
气候实验
- 气温的测定与变化规律- 降水量的测定与变化规律- 湿度的测定与变化规律
土壤实验
-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 土壤的质地和颜色
- 土壤的肥力和种类
水体实验
- 水的温度与溶解度
- 水的凝固和沸腾温度
- 水的酸碱性
植被实验
- 植物的生长和光照关系- 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关系- 植物的生长和水分关系
实验技巧
- 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
- 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
- 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推导
以上是高考地理实验部分的知识点全面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还需要多进行实验练,熟悉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以提高实验题的解答能力。
祝考试顺利!。
高考地理真题(2022)及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地球与地图
![高考地理真题(2022)及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地球与地图](https://img.taocdn.com/s3/m/96a258a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d.png)
高考地理真题(2022)及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地球与地图【2022年高考真题】(2022年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
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
据此完成6—8题。
6.(洪灾产生的原因)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A.水流汇集快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D.地质条件复杂7.(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A.a处B.b处C.c处D.d处8.(防灾减灾)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①抑制土壤盐碱化①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6.A 7.A 8.C【解析】6.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
故选A。
7.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
故选A。
8.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①、①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①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地理实验、地理观察专题邵志刚设计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
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新题型的出现,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作图、实验能力的考查,检验和区分考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所具有的选拔功能,因而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通过部分常见题型的例析对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对提高应试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有可能通过实验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必修1,虽然课标没有对地理实验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但在活动建议部分有不少实验活动的建议,因此不能忽视这些活动建议内容。
必修1部分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根据课标和近年来高考的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的知识点有:●地转偏向力的证明●地球自转引起的天体视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热力环流原理●温室效应原理●水循环原理例1. (06年广东考题)35.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共8 分)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
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
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
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此科技馆位于。
(填写正确项的字母)A.兰州市B.重庆市C.贵阳市D.武汉市(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
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在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时。
(4)冬至日,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此地的太阳高度角是。
解析:本题以古代的测时工具日晷为载体,考核学生根据经纬网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的能力、理解不同纬度地平面、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虽然以创设了一个新情景,但本题考核的重点仍是学生对自然地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地理计算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仍然要重视落实双基,培养能力。
(1)根据该地经、纬度(29°36′N ,106°00′E ),进行区域定位,可知此地应为重庆,故应选B 。
(2)据材料,赤道日晷晷盘与地球赤道平行,那么在29°36′N 处安装日晷,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即为晷盘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α ,故 α =90°-29°36′=60°24′(见右图)。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的正下方时,应为当地正午,即地方时12:00。
(4)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为当地正午,因此本题就是求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即: H= φ-δ| = 90°-|29°36′-(-23°26′)|= 36°58′例2.(05年广东考题)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解析:(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水流淌痕迹偏转的方向;④再次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例3.北极星是指任何时候最靠近北天极的显眼的恒星。
现在公认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星,位于离北天极约0°.7处(2004年)。
北极星是野外活动、古代航海方向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另外也是小至观星入门之辨认方向星座,大至天文摄影、观测室赤道仪的准确定位等皆为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北极星在北半球的夜空中是不会移动的,原因是由于 。
2、由于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北天极附近的恒星是 时针围绕北极星而转的。
3、某学校通过测量北极星的仰角,推测该校所在的纬度。
请画图证明该原理,并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是增城华侨中学叶仲辉老师的原创题,主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地球自转运动及其产生的天体视运动的理解。
1、地球自转时的绕转轴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逆3、图如下,α为当地北极星的仰角,β为当地的纬度,由于北极星距离地球遥远,故A 、B 视线是平行的,所以α=β。
例 4.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 (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 、B 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 向 (填左或右)偏, 纸片B 向 (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 、B 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4)根据此原理,补绘右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方向。
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5)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也考核了学生对厄尔尼诺这一热点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1)热力环流 (2)右 左(3)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 向右偏动,纸片B 向左偏动。
(4)箭头顺时针方向(5)该大气环流会减弱。
赤道附件大洋的西岸的降水将减少,大洋东岸的降水将增多。
因为赤道附件的大洋东部水温异常增温,使大洋东岸的暖流加强,寒流减弱,下沉气流减弱,故大洋东部降水增多;赤道附件的大洋东部水温异常增温,使大洋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降水明显减少。
训练题 1. 我国某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春分日前后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该校所在地的经纬度。
活动过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并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1中O 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
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 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 点,将A 、B 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 ,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 。
④第二天,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 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33竿长。
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的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
(2)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3)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
(4)请在图1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参考答案:(1)标杆、尺、绳、钟表等(2)H = 60°(3)30°N,109°E(4)见右图南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等。
(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的影子是朝正北)训练题2.某学生在做一个实验,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实验步骤:(1)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盘中。
将温度计A放进去倒扣在盘中的塑料瓶中。
(2)将此装置放置在阳光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B放置在没有任何遮盖物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作出分析:(1)3小时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较高的是。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原理,请你简要分析。
(3)这一原理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上,尤其在北方地区的秋冬季节,可以抵御和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参考答案:(1)A (2)温室效应,塑料瓶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塑料瓶,从而把热量保留在瓶中使温度升高。
(3)霜冻、寒潮训练题3.实验原理分析:[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 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1)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2)对于沙子所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3)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和的交换。
(4)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添入字母完成下表(5)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的过程。
参考答案:(1)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2)外力作用(3)物质和能量(热量和水分)(4)如图(5)统一演化训练题4.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城市的住宅、商店、办公楼、工厂的地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与市中心的距离(公里)地租(元/平方米)A B C D0 120 105 84 681 90 87 75 622 60 70 66 563 31 52 56 504 0 35 47 455 0 18 37 396 0 0 28 347 0 0 18 288 0 0 9 229 0 0 0 1710 0 0 0 1111 0 0 0 612 0 0 0 0(1)A、B、C、D分别对应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 、B 、C 、D(2)根据上表数据,分别绘画A、B、C、D地租曲线。
(3)根据上图,请指出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