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推力矢量技术_宋亚飞
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_赵景芸
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_赵景芸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赵景芸金捷(燃气涡轮研究院成都·610500)摘要介绍了推力矢量的基本原理,国外推力矢量技术的发展及矢量喷管的主要技术方案,分析了国外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方向、技术途径,对我国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推力矢量技术矢量喷管发展1 引言推力矢量技术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航空技术的热点,其原因在于,推力矢量技术不仅能显著提高在役、在研飞机的性能和作战效能,而且其进一步发展,可以使飞机减少甚至取消尾翼,导致无尾飞机的出现,带来飞机设计的技术革命。
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后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美国的F-15STOL/MTD(短距起落/机动性技术验证机)的飞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推力矢量技术可显著改善飞机的常规机动和起降性能。
随后进行的由美国与德国合作研究的X-31增强机动性能验证机的飞行验证表明,推力矢量的最大技术潜力是能显著改善飞机的过失速机动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飞机的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
此时,推力矢量的应用还仅限于亚音速。
进入90年代中期,X-31飞机的首次“无垂尾”飞行试验表明,存在推力矢量取代气动舵面的可能性,由此可将推力矢量的应用从亚音速区域推向了全飞行包线。
推力矢量的巨大效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自80年代后期,不仅世界航空发达国家,就连印度、以色列、日本、韩国、瑞典等国,甚至台湾地区也都竞相研究推力矢量技术,并作为重要技术优先发展。
先进的未来战斗机无一例外的均采用推力矢量技术。
推力矢量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涉及飞机、发动机、控制、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等多学科、多专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益,但需要高投入。
我国是一个航空不发达国家,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为缩短与世界航空先进水平的的差距,必须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将推力矢量技术作为重要技术优先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并形成战斗力的决策是正确的。
2 推力矢量技术简介(1) 推力矢量技术是指发动机的动力装置不仅为飞机提供向前飞行的推力,而且还通过喷管的转向,使推力方向偏转,产生附加力矩,用于补充或取代飞机的气动舵面对飞机进行控制。
扰流片式推力矢量气动力数值仿真研究
的喷管三维流场进行数值仿真 。得 出了扰流片产生气动力的大小随扰流片深入流场高度的规律曲线 , 以及阻塞面积与推力 矢量偏转角度的关系。仿真结果表 明: 在所研究 的范 围内, 扰流片产生的气动力大小与其伸人流场高度成 线性关系 , 并且 阻
塞 面 积率 与 推 力 偏 转 角度 呈 正 比 。 关键词: 流片 ; 动力 ; 扰 气 数值 仿 真 中 图 分 类号 : 4 8 1 + V 4 .5 3 文献 标 识 码 : B
第2 卷 第7 9 期
文章 编 号 :0 6 9 4 (0 2 0 — 0 4 0 10 — 3 8 2 1 )7 0 8 — 4
计算ຫໍສະໝຸດ 机仿真 21年7 02 月
扰 流 片式 推 力 矢量 气 动 力 数值 仿 真 研 究
韩 文超 , 政 时 , 晓 臣 王 骆
( 京 理 工 大 学 机 械工 程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 9 南 江 104) 摘 要 : 了确 定 扰 流 片式 推力 矢 量 控 制 ( V ) 为 T C 产生 气 动 力 的情 况 , 用 数值 仿 真 分 析 软 件 Fun 对 加 载 单 个 圆 弧 型 扰 流 片 应 let
激波诱导控制推力矢量喷管实验及数值计算_李卫强
第27卷第7期2012年7月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Vol.27No.7Jul.2012文章编号:1000-8055(2012)07-1571-08激波诱导控制推力矢量喷管实验及数值计算李卫强,宋文艳,罗飞腾(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摘 要:采用实验方法,通过在二元收敛-扩张喷管扩张段引入二次流喷射,开展了激波诱导控制的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研究.实验过程通过喷管上、下壁面压力测量及出口射流纹影观测,研究了主流压力、二次流喷射压力以及二次流喷嘴几何(缝或孔)对推力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对各实验工况下的喷管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实验手段难以得到的流场数据和性能,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辅助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主流压力越高,喷管推力矢量角越小,同时推力系数越大;二次流压力越高,喷管推力矢量角越大,同时推力系数减小;同孔喷射相比,采用喷缝几何下的上壁面激波诱导分离点更趋于向上游移动,分离点后压升显著,射流穿透能力强,对主流的扰动强烈.关 键 词:推力矢量;激波诱导矢量控制;喷管;二次流喷射;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V231.74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2-08-2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2297.V.20120801.1438.201207.1571_019.html作者简介:李卫强(1977-),男,陕西渭南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高超声速推进与燃烧研究.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shock inducedthrust vectoring nozzleLI Wei-qiang,SONG Wen-yan,LUO Fei-teng(School of Power and Energy,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 an 710072,China)Abstract:By inducting a secondary stream injection into the expanding part of a two-di-mensional convergent-divergent nozzle model in the experiment,shock induced thrust vecto-ring technology was investigated.As the wall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nozzle was meas-ured and density field of the outflow was captured by schlieren,the effects of main streampressure,secondary stream jet pressure and jet geometry(holes or a slot)on the perform-ance of thrust vectoring nozzle was investigated.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calculate the flow field of the nozzle under different test conditions,and significant flow fielddata and performance parameters which were hard to capture by experimental method wereobtained to analyze the test results as aid method.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inthe present conditions,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in flow pressure,the angle of thrust vec-toring is decreased and the thrust coefficient is added;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econdary jetpressure,the angle of thrust vectoring is augmented and the thrust coefficient is descended;Compared with the jet hole,when the slot is applied,the separation point on upper wall ismoved upstream due to induced shock.Moreover,the pressure is increased observably afterthe separation point,and the penetrabitity of secondary jet is strong,the effect of secondaryjet on the main flow is intensified.DOI:10.13224/ki.jasp.2012.07.032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7卷Key words:thrust vectoring;shock induced vectoring control;nozzle;sebondary stream injection;numerical simulation 喷气式战斗机设计的目标是尽可能增加并提高其机动性、敏捷性及生存能力.航空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技术就是在这种“需要”与“可能”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战斗机的这些性能需求.当前战斗机主要是通过尾喷管上的机械式作动系统工作来实现推力矢量的,X-31,F-15HARV和F-22战机均使用了这种机械式的推力矢量系统[1].近年的一些国外资料又披露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推力矢量技术———流体推力矢量控制喷管[2],这种技术最早应用于火箭发动机[3],它最主要的优点是省去了大量的机械部件,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成本低等特点.与传统的机械作动式矢量喷管相比,其质量可降低25%~30%,而其性能几乎没有降低[4-5].鉴于其优越性,流体推力矢量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研究,到目前为止该技术的实现方案主要有:激波诱导矢量控制、喉部偏移、反流控制[6].激波诱导矢量控制方案由于其结构简单、矢量效率较高而成为近年来重点研究的实现方案,该方案是通过在喷管的扩张段非对称地注入二次流,使主气流方向发生偏转,从而获得推力矢量.文献[7]应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基于次流喷射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的推力矢量性能和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流喷射压力足够大时,应用次流喷射控制主流流动可以实现较大的推力矢量角,提出如何从推力矢量工作模式恢复到轴对称工作模式这一问题.文献[8]以二维收敛/扩张型喷管为对象,对激波诱导控制方法的单点/两点喷射情形进行了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落压比小于4时,两点喷射可以增加推力矢量性能.文献[9-11]对某型喷管射流注入时的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射流垂直壁面注入时产生的推力矢量角最大,逆流注入气流对喷管流场的改变要明显大于顺流注入气流的影响,但产生的损失也较大.文献[12-13]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分析了自由流马赫数对激波控制二维收扩喷管流体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落压比为13.89时,自由流马赫数对其推力矢量性能影响不大;当落压比为4.5时,推力矢量角随着自由流马赫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然而,国内外针对不同射流喷嘴几何的研究尚缺,本文利用西北工业大学直连式超声速风洞设备,通过在二元收敛-扩张喷管扩张段引入二次流喷射,开展了激波诱导控制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实验期间,通过喷管上、下壁面压力测量及出口射流流场纹影观测,研究了主流总压、二次流总压以及喷嘴几何(缝或孔)对推力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对各实验工况下的喷管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实验手段难以得到的流场数据和性能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辅助分析.1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1.1 实验系统简介本文实验是在西北工业大学直连式超声速风洞中完成的.该实验系统主要为超声速燃烧实验所建,经过适当调整可满足直排大气、连续供气的喷管实验应用要求,其中主流空气由阀门控制向喷管入口进气,二次流经软管进入喷管扩张段上集气腔,然后从喷射孔或缝垂直进入超声速主流中.实验过程通过压力采集系统记录各实验状态下喷管上、下壁面压力数据;利用双反射纹影仪观测喷管出口的射流流场.图1给出了纹影系统示意图.图1 纹影系统示意图Fig.1 Sketch of the schlieren system1.2 二元收敛-扩张喷管模型本文实验喷管采用二元收敛-扩张型面喷管,其几何构型如图2所示.此喷管的设计落压比为8.0,总长为208mm,宽度为50mm,设计状态下出口马赫数为2.0.喷管上壁面出口处是可拆换的活动件,通过更换活动件,可方便地改变二次流的喷嘴几何(缝或孔),二次流的喷射方式采用垂直壁面喷射,本文实验的喷射位置位于轴向1852751 第7期李卫强等:激波诱导控制推力矢量喷管实验及数值计算mm处.为了保证喷管入口气流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避免由于不均匀来流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在喷管入口前设有40mm长的平直段.图2 喷管模型示意图(单位:mm)Fig.2 Sketch of the nozzle model(unit:mm)1.3 实验方法推力矢量喷管实验需要确定的参数包括主流空气和二次流空气的状态参数,并通过截止阀、减压器、调节阀、流量计等设备仪器进行准确调节与控制.在本文实验过程,首先将主流空气状态按照预定要求调节到位,然后启动预先调节的二次流喷射,同时进行压力监测和纹影观测.由于空气气源压力、容积可以满足多次实验要求,在同一车次内二次流状态相同,可以逐渐调节不同的主流状态,每一次达到稳定的主流状态时启动二次流喷射,达到矢量控制的目的;重新确定下一次二次流状态后,又重新调节逐渐提高的主流状态,并实施二次流喷射的矢量控制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状态要求确定合适的时序控制方案,可以获得稳定的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效率.因此,在每一实验车次内,二次流空气状态保持相对稳定,而主流总压、流量呈阶梯状逐步提高(如主流总压呈3.0~4.0~5.0~…~8.0×101 325Pa提高).图3显示了气动推力矢量喷管实验采用的时序控制方案.图3 实验时序控制方案Fig.3 Control scheme of time sequence2 数值计算方法推力矢量喷管的主要性能参数有矢量角、推力系数、流量系数等,受实验条件所限,实验中无法直接测出喷管的推力分量和矢量偏转角等参数,需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对这些性能参数加以辅助分析,获得实验手段难以认识的喷管流场细节.2.1 计算模型流场计算是基于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流项的空间离散采用二阶迎风差分格式,黏性项的空间离散采用中心差分格式,时间项采用全隐式、耦合求解算法.湍流模型采用经过RNG(renormalization group)修正的k-ε模型,近壁区域采用非平衡的壁面函数处理方法.网格划分采用分区生成的方法[14],各分区均采用结构化网格,划分网格时喷管内部采用等比法,加密了固体壁面附近的计算网格,所有的二维网格都是矩形结构网格,并对喷射口附近进行了局部加密,总网格数为40 680.计算网格及边界条件如图4所示.A远场边界;B远场进口边界;C外流壁面;D喷管上壁面;E喷管下壁面;F出口边界;G喷管主流进口边界;H二次流进口边界图4 计算网格及边界条件Fig.4 Mesh and boundary conditions2.2 性能参数计算[15]喷管实际推力F=∑[(ρV·ΔA)·V+(pΔ-p∞)·ΔA] 矢量偏转角δp=arctan(Fn/Fa)3751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7卷其中Fn和Fa分别是喷管推力的侧向分量和轴向分量,ΔA为喷管出口单元表面积.推力系数Cfg为实际推力与理想推力(主流与二次流理想推力之和)之比Cfg=F/(Fi,p+Fi,s) 理想推力可由一维等熵流动方程确定Fi,p=2κRκ-槡1WpT*p1-p∞p*()pκ-1[]槡κFi,s=2κRκ-槡1WsT*s1-p∞p*()sκ-1[]槡κ 流量系数为实际流量与理想流量之比,主流流量系数Cdp、二次流流量系数Cds分别为Cdp=Wp/WipCds=Ws/Wis 相应的总流流量系数Cd为Cd=(Wp+Ws)/(Wi,p+Wi,s) 主流理想流量、二次流理想流量分别为Wi,p=Kp*pT*pA8pq(λ8p)Wi,s=Kp*sT*sA8sq(λ8s) 推力矢量效率即每百分之一次流流量引入产生的推力矢量偏转角度数η=δp(ws/wp)×100((°)/%)3 结果、讨论与分析3.1 主流总压对喷管气动性能的影响图5给出了次流采用缝喷射时,二次流喷射压力保持约510kPa不变、主流总压在515~620~686kPa之间变化时喷管上、下壁面压力分布对比情况(其中包括实验值与计算值).从上壁面压力分布可见,当存在二次流喷射时,二次流同主流相互作用产生激波,使上壁面压力有明显上升.同时在激波的诱导作用下,上壁面的附面层发生分离;从下壁面压力分布可见,下壁面气流或不发生分离现象或在出口处发生轻微分离现象,从而在上下壁面之间产生压力差,这就是激波控制矢量形成的原理.在相同二次流状态下,随着主流总压的下降,次流诱导激波增强,影响区域扩大,进而使上壁面二次流喷射位置前附面层分离点逐渐前移.而在下壁面则出现从不发生气流分离到发生气流分离的现象,这是因为主流总压升高使得激波角增大,与下壁面相交形成反射激波,这种情况往往会降低气动矢量性能.表1为对应各状态下喷管性能参数的计算结果.图5 主流压力变化时壁面压力分布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wall pressure distribution atvarious main stream pressure conditions表1 不同主流压力状态下喷管性能参数Table1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nozzle at variousmain stream pressure conditions主流总压/kPa矢量角/(°)推力系数流量系数推力矢量效率515 6.33 0.944 0.969 1.08620 7.24 0.955 0.965 1.66686 5.48 0.962 0.976 1.37图6为次流采用喷射缝时,相同二次流状态、不同主流状态下喷管出口射流流场的纹影图像.从纹影图来看,各实验状态下均能捕捉到清晰的出口射流流场激波结构,呈典型的分叉激波链结构.对比各无次流喷射情形,随着主流总压提高,出口流场激波链强度逐渐增强,分叉激波链结构逐渐拉长且间距加大.从二次流喷射情形纹影图可以看出,喷管出口射流流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转,分叉激波链结构变得不规则,存在着复杂的反射激波相互作用.对pt=515kPa状态,由于第一道激波相交于下壁面,出口射流流场激波结构4751 第7期李卫强等:激波诱导控制推力矢量喷管实验及数值计算更为复杂难辨,出口气流偏转不明显,而pt=620kPa和pt=686kPa两个状态偏转效果较为明显,这一点在图5下壁面压力分布中也有所反映.图6 主流压力变化时喷管出口流场纹影图及计算结果Fig.6 Shadowgraphs and computational results ofnozzle outflow at various main streampressure conditions3.2 二次流喷射压力对喷管气动性能的影响图7给出了次流采用缝喷射时,主流总压保持约610kPa不变、二次流喷射压力在496~620~660kPa之间变化时喷管上、下壁面压力分布对比情况(包括实验值与计算值).由此可见,随着二次流喷射压力的逐渐提高,激波诱导分离点逐渐前移,且上壁面分离点后压力也逐渐提高,这是激波强度逐渐增大,对主流扰动作用增强的直接表现.图7 二次流喷射压力变化时壁面压力分布对比Fig.7 Comparison of wall pressure distributionat various secondary stream jetpressure conditions综合对比喷管上、下壁面压力分布可见,随着二次流喷射压力的提高,上下壁面压差逐渐增大,这可以获得更大的偏转角.表2为对应各状态下喷管性能参数的计算结果.表2 不同二次流喷射压力状态下喷管性能参数Table 2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nozzle at varioussecondary stream jet pressure conditions二次流总压/kPa矢量角/(°)推力系数流量系数推力矢量效率496 7.24 0.955 0.965 1.66620 9.04 0.954 0.971 1.61660 9.52 0.953 0.972 1.60图8为次流采用缝喷射时,相同主流状态、不同二次流状态时喷管出口射流流场的纹影图像.相对于无次流喷射,随着二次流喷射压力的逐渐增大,喷管出口射流流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转.5751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7卷图8 二次流喷射压力变化时喷管出口流场纹影图及计算结果Fig.8 Shadowgraphs and computational results ofnozzle outflow at various secondarystream jet pressure conditions但二次流喷射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矢量偏转效果反而下降(如pinj=620kPa和pinj=660kPa状态),这是因为二次流喷射产生的激波相交于下壁面某处,使得上下壁面压差减小,从而导致矢量角减小.3.3 二次流喷嘴几何对喷管气动性能的影响表3列出了二次流在相同几何喷射面积情况下,采用喷缝与喷孔两种喷嘴的对比实验车次状态参数值.从实验状态参数测量结果来看,每组对比实验中的主流总压和二次流喷射压力的差别较小,考虑到测量精度、气源供应稳定性等不确定性问题可以认为各组实验状态参数基本恒定,而且二次流喷射量基本相当,因此具有很好的对比实验基准.图9为采用喷缝和喷孔几何条件下对比实验状态的喷管上、下壁面压力分布.无次流喷射时喷管壁面压力重合性很好,为对比实验提供了相同的基准.在相同实验状态基准下,与二次流喷孔几何相比,采用喷缝几何下的上壁面激波诱导分离点更趋于上游移动,分离点后的压升更为显著,对主流的扰动更加强烈,同时产生的激波更容易相交于下壁面产生反射激波,说明采用喷缝几何所产生的激波强度更大.总之,采用次流喷缝对激波强度、位置及上、下壁面压差的影响更大,从而对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图10给出了采用二次流喷缝和喷孔几何时喷管出口射流流程纹影图像.无二次流喷射时,各组对比实验状态下喷管出口射流流场激波结构基本一致;当二次流喷射时,喷管出口射流流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转,实现了有效的激波控制矢量作用;在二次流喷射面积相等、喷射压力相当的情况下,采用两种喷嘴几何时产生的激波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表3 各实验状态参数值Table 3 Parameter values at variou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实验车次喷射几何主流参数二次流参数总压/kPa落压比Rop总温/K流量/(kg/s)总压/kPa总压比Rsp总温/K流量/(kg/s)E120102-B喷缝515 5.082 7 290 1.625 3 528 1.025 2 290 0.102 6E120303-C喷孔513 5.062 9 290 1.628 6 526 1.025 3 290 0.105 2E120202-B喷缝612 6.040 0 290 1.938 0 620 1.013 1 290 0.117 4E120301-C喷孔605 5.970 9 290 1.910 3 630 1.041 3 290 0.128 86751 第7期李卫强等:激波诱导控制推力矢量喷管实验及数值计算图9 采用喷缝和喷孔的喷管壁面压力分布对比Fig.9 Comparison of wall pressure distribution between slot and holes图10 喷管出口射流纹影图对比Fig.10 Comparison of shadowgraphs ofnozzle outflow4 结 论本文基于西北工业大学直连式实验设备,应用激波诱导矢量控制方法,对二元收敛/扩张喷管的流体推力矢量技术进行了实验与计算研究,主要分析了主流总压、二次流总压以及喷嘴几何(缝7751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7卷或孔)对流体推力矢量的影响,初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对比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得出:壁面压力数据与实验测量数据吻合较好;计算出口流场与实验纹影较为一致.说明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模型用于模拟真实流动情况是可行的.2)在本文给定的实验条件下,主流压力越高,喷管推力矢量角越小,同时推力系数越大;二次流压力越高,喷管推力矢量角越大,同时推力系数减小.在本文各实验状态中,当主流总压612kPa,二次流总压660kPa时,得到最大的矢量偏转角9.52°,推力系数0.953,流量系数0.972.3)不同喷嘴几何对喷管矢量性能影响的趋势是一致的;与喷射孔相比,采用喷缝几何下的上壁面激波诱导分离点更趋于向上游移动,分离点后压升显著,射流穿透能力强,对主流的扰动强烈.参考文献:[1] Strykpwski P J,Krothapaijj A,Forliti D J.Counterflowthrust vectoring of supersonic jets[J].AIAA Journal,1996,34(11):2306-2314.[2] Kowal H J.Advances in thrust vector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flow-control technology[J].Canadian Aeronauticsand Space Journal,2002,48(1):145-151.[3] Lloyd S R,Thorp G R.A review of thrust vector controlsystems for tactical missiles[R].Las Vegas,Nevada:AIAA/SAE 14th Joint Propulsion Conference,1978.[4] Anderson C J,Giuliano V J,Wing D J,et al.Investigationof hybrid fluidic/mechanical thrust vectoring for fixed:exitexhaust nozzles[R].AIAA 97-3148,1997.[5] Deere K A,Berrier B L,Flamm J D.A computational studyof a new dual throat fluidic thrust vectoring nozzle concept[R].AIAA 2005-3502,2005.[6] Deere K A.Summary of fluidic thrust vectoring researchconducted at 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R].AIAA-2003-3800,2003.[7] 乔渭阳,蔡元虎.基于次流喷射控制推力矢量喷管的实验及数值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1,16(3):273-278.QIAO Weiyang,CAI Yuanhu.A study on the two-dimen-sional thrust vectoring nozzle with secondary flow injection[J].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2001,16(3):273-278.(inChinese)[8] Waithe K A,Deere K.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injection ports in a convergent-di-vergent nozzle for fluidic thrust vectoring[R].AIAA 2003-3802,2003.[9] 徐学邈,王如根,张相毅,等.射流角度对流体控制矢量喷管的影响[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9(1):5-8.XU Xuemiao,WANG Rugen,ZHANG Xiangyi,et a1.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jet injection angle on nozzleflow field[J].Journal of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2008,9(1):5-8.(in Chinese)[10] 李志杰,王占学,蔡元虎.自由流Ma对流体推力矢量喷管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C]∥第三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贵阳:中国航空学会,2008:248-256.[11] Mangin B,Chpoun A,Jacquin L.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the fluidic thrust vectoring of a two-dimen-sional supersonic nozzle[R].AIAA 2006-3666,2006.[12] 李志杰,王占学,蔡元虎.二次流喷射位置对流体推力矢量喷管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08,23(9):1603-1608.LI Zhijie,WANG Zhanxue,CAI Yuanhu.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erodynamic effects of secondary injection posi-tions on fluidic thrust vectoring nozzle[J].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2008,23(9):1603-1608.(in Chinese)[13] 郭飞飞,王如根,赵彪,等.比热变化对激波诱导气动矢量喷管影响的数值研究[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3):26-29.GUO Feifei,WANG Rugen,ZHAO Biao,et al.Effect ofvariable specific heat on shock vectoring nozzle[J].Journalof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11(3):26-29.(in Chinese)[14] 郭飞飞,王如根,夏钦斌,等.射流角度对固定几何结构二元喷管气动喉道的影响[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5):15-19.GUO Feifei,WANG Rugen,XIA Qinbin et al.Effect of jetangle on the pneumatic throat of 2-D vectoring nozzle[J].Journal of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2011,12(5):15-19.(in Chinese)[15] 严聪,何国强,刘洋.旋转条件下长尾喷管发动机三维两相流场数值模拟[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5):10-15.YAN Cong,HE Guoqiang,LIU Yang.Three dimensiontwo phase flow 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ail-pipe noz-zle SRM under spinning condition[J].Journal of Air ForceEngineer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10(5):10-15.(in Chinese)8751。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研究 PPT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
同向流控制法
主要特点: (1)主喷流为亚声速气流时,同向流技术能 够获得较好的推力矢量性能,由于二次流主 流同向,也可产生推力,因此同向流技术可 以提高喷管推力效率。 (2)试验喷管为轴对称外形,具有多轴推力 矢量的功能,但随发动机转速升高,射流速 度增加,该喷管的矢量控制能力迅速下降。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研究
主要内容
引言 推力矢量技术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 研究现状 待解决问题及发展方向
引言
现代空袭武器性能的不断提升和空天一体的趋势都对军事飞机的性 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在未来天空战场中取得优势,必须在 新型战斗机的设计中采用相应的高新技术以提升其性能。推力矢量控 制技术作为飞机动力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弥补空气动力控制 在低速和高空状态下控制性能低的缺点,该技术在高性能飞机上有着 很大的应用潜力,包括提高飞机的机动性、飞行性能、生存能力以及 隐身性能等各个方面。不过,对最新一代飞机来说这些优势还没有得 到充分的体现,主要原因是额外增加的推力转向装置显著增加了飞机 重量、机构复杂程度以及造价。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流体推力矢量 技术的概念。
研究现状
待解决问题及发展方向
(1)飞行器的机动问题,实现单轴(俯仰或偏航方向)或多轴推力矢量控制 ,还要解决无尾布局飞行器的安定性问题,为飞行稳定提供频繁工作的三轴 稳定性控制力矩。
(2)流体推力矢量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形状参数外,还包括喷管落压 比、二次流流量、外流速度等流动参数。各项系统参数之间的匹配与衔接问 题需要计算机技术、先进传感器与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
逆流矢量方法
主要特点: (1)逆流矢量控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一定 条件下,主流有可能出现附体(即主流撞击到 外套喷管壁面上),附体后不太容易从壁面脱 离 (滞后性)。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推力 矢量控制效率。 (2)为了不给发动机主喷管带来太大的附加 重量和阻力,外套喷管和吸气缝的尺寸要保 持在一定范围。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应用验证研究进展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应用验证研究进展作者:瞿丽霞李岩白香君来源:《航空科学技术》2020年第05期摘要:流体推力矢量(fluidic thrust vectoring,FTV)技术是利用二次流诱导主流偏转、实现推力转向的新型流动控制技术。
概述了FTV技术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详细综述了FTV技术的应用验证研究进展,对FTV技术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开展FTV喷管几何参数的精细化设计以实现高效可靠的推力矢量控制;通过不同层次的系统集成验证加速推动FTV技术的工程应用;探索环量控制机翼(circulation control wing,CCW)和FTV协同控制完全替代活动舵面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流动控制;Coanda效应;流体推力矢量;二次流中图分类号:V211.4文献标识码:ADOI:10.19452/j.issn1007-5453.2020.05.009推力矢量控制(thrust vectoring control,TVC)技術是指推进系统既能为飞行器提供前飞推力,还能使发动机推力转向,同时或单独产生俯仰、偏航、滚转的控制力及力矩,可以直接对飞行器姿态进行控制或者取代部分舵面的控制功能,实现原有飞行器无法做到的机动或大迎角飞行。
TVC通常被分为机械式和流体式两类[1-2]。
公开资料显示,已应用机械式推力矢量技术并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军机有美国的F-22和俄罗斯的苏-35。
但由于结构重量(质量)大、活动部件多、偏转机构复杂、主喷流偏转响应慢、推力损失大等固有缺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械式推力矢量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3]。
流体推力矢量(FTV)技术属于主动流动控制技术范畴,一般是通过在结构固定的喷管上用射流或引气的方式调控主流流量和方向,从而产生推力矢量[4]。
无运动部件的结构特点,使得FTV不但规避了机械式TVC的固有缺陷,同时在隐身、减重、机动等方面比机械式TVC优势显著。
理想状况下,FTV可为高机动飞机提供足够的俯仰控制力矩,也可为无尾/飞翼布局飞机提供三轴稳定性控制力矩[2]。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研究综述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研究综述肖中云;江雄;牟斌;陈作斌【期刊名称】《实验流体力学》【年(卷),期】2017(031)004【摘要】流体推力矢量技术不采用机械偏转,以流动控制方式实现推力转向,有望成为一种更加高效的推力矢量控制方法.目前实现流体推力矢量的主要方法有激波矢量法、双喉道方法、逆流控制方法和同向流方法等,对以上方法选择具有共性的计算与试验数据,对喷管的推力矢量效率、推力损失和流量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激波矢量方法、双喉道方法和逆流方法能够在大落压比范围内(NPR=1.89~10)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并且具有俯仰/偏航耦合甚至多轴控制的潜力.相比激波矢量法和逆流方法,双喉道和同向流方法在减少推力损失和提高矢量效率上占有优势,不足之处是双喉道方法对喉道进行控制限制了流量系数,而同向流方法的适用落压比范围受到严重限制.为寻求更加高效的矢量喷管技术,国内外相继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流体推力矢量方法,对每种方法的控制原理、潜在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挑战进行了探讨,新方法着眼于从喷流出口下游进行控制,对主流的干扰很小,值得深入研究,同时也为流体推力矢量的下一步研究方向提供了借鉴参考.【总页数】8页(P8-15)【作者】肖中云;江雄;牟斌;陈作斌【作者单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四川绵阳 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四川绵阳 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四川绵阳 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3【相关文献】1.流体二次喷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J], 赵康;张飞;吕江彦;刘元敏;汪海滨;李耿2.一种有前途的推力矢量技术——流体推力矢量控制喷管 [J], 靳宝林;郑永成3.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运动学与流体动力学研究综述 [J], 杨同新4.流体推力矢量技术验证机研制及飞行试验研究 [J], 曹永飞; 顾蕴松; 韩杰星5.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应用验证研究进展 [J], 瞿丽霞; 李岩; 白香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矢量推进水下机器人的推力分配方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0-+12, 3,42,55+2,46,275+829:
;).<!" =<#$ >?9<%$#&
矢量推进水下机器人的推力分配方法
李新飞# ! 马强% ! 袁利毫# ! 王宏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J$$$## %<哈尔滨建成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J$$!$$
收稿日期!%$#C B$% B%A<
网络出版日期!%$#& B$@ B%#<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J$"$A@$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Zo$J$JC$%$$ <
作者简介!李新飞!#"&$ B$ " 男" 讲师" 博士后#
袁利毫!#"&% B$ " 男" 副教授<
通信作者!袁利毫" 3RN-2.% :*-,.2I-)&%d#@!<?)N<
9:/,(-5,%X, )+O5+9)89*O:9I59I+*89-..)?-92), N59I)O )/9I5+5N)95.:)K5+-95O 75I2?.58! Y>;$ 2, O55K 85-" N-9I5N-92?8N)O5.)/9I5)75+R-?9*-95O 75?9)+9I+*898:895N28?),89+*?95O -??)+O2,49)9I5Y>;?I-+-?95+2892?8" 2< 5<8575+-.9I+*895+8-+5-++-,45O -875?9)+88:N59+2?-..:<_I5O2+5?9.)42?9I+*89-..)?-92), 95?I,).)4:28-KK.25O 2, 9I5N)O5." LI2?I /2+89,)+N-.2a589I582‘O54+558)//+55O)NN)92), ?),9+).7).9-45" 9I5, -NK.2/2589I57).9-45" -,O 9I5, -..)?-9589I59I+*891:O2+5?9.)42?N59I)O ), 9I5I)+2a),9-.K.-,5-,O 75+92?-.K.-,5+58K5?9275.:<_I5,*N5+2R ?-.82N*.-92), -,O -,-.:8288I)L89I289I+*89-..)?-92), N59I)O ?-, -?I25759I5)K92N2a5O O289+21*92), -,O )*9K*9)/ 9I+*89-,O 9I582‘O54+558)//+55O)NN)92), ?),9+)./)+9I5)75+R-?9*-95O Y>;" I-72,49I582NK.5" -??*+-95" -,O +5-.R92N5N5+298" 1582O58" 29-7)2O88-9*+-95O )*9K*9)/9I+*89-..)?-92)," 9I5+5/)+5" 9I5N59I)O I-8?5+9-2, 4*2O-,?5 824,2/2?-,?5-,O 5,42,55+2,47-.*5), 9I5+585-+?I )/*,O5+L-95++)1)9-,O )75+R-?9*-95O 8I2K 9I+*89-..)?-92),< ;’2<3(1/%*,O5+L-95++)1)9# N)92), ?),9+).# )75+R-?9*-95O# I:O+-*.2?9I+*895+# 75?9)+-++-,45N5,9# 9I+*89-..)?-92),
推进器设计中的流体力学分析
推进器设计中的流体力学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推进器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推进器是指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中,用于推进器设备的加速装置。
在推进器的设计中,流体力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就推进器设计中的流体力学分析进行探讨。
一、推进器设计中的流体力学分析概述推进器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推力,使设备向特定方向运动。
而要想使推进器具有优良的推进效果,就必须对推进器内部的气流、液流等流体情况进行分析。
此外,还需要考虑推进器所处的环境及其对气流、液体的影响。
推进器设计中的流体力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流分析在推进器的设计中,气流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要想使气流在推进器中流动得更加稳定,需要对气流的速度、方向等进行准确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2.液体流分析推进器通常也会涉及到液流的控制,比如航空中使用的燃油,海洋工程中使用的海水等等。
对于液流的流动特点,需要进行相应的分析。
3.外部环境分析推进器在运动中,其外部环境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空气中运动时,空气的阻力作用会使得推进器的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推进器设计中的流体力学分析方法在推进器设计中的流体力学分析中,有多种分析方法可供选择。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它采用计算机对力学问题进行求解,用计算机模拟出系统运动的状态,并计算出相应的参数。
在推进器设计中,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气流、液体流动情况进行模拟分析,获得一定的分析结果。
然而,数值模拟方法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通过实验手段对推进器内部流动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可以获得真实的数据,可靠性高,但需要考虑实验条件的影响。
3.理论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方法是基于科学理论进行的分析方法。
在推进器设计中,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对气流、液体流动进行分析,获得一定的分析结果。
推力矢量舵机的受力分析及其模拟实现
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技术
宇航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513 班 姓名 学号 张海征 11151078
2014 年 6 月 11 日
摘要
叙述了推力矢量控制的概念、技术分类、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说明了
推力矢量控制的重要性, 推力矢量控制是未来战斗机提高敏捷性和获得过失速机 动的重要手段。 介绍了目前世界上航空发达的国家推力矢量控制和推力矢量喷管 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采用推力矢量控制和推力矢量喷管后使飞机所获得的效益和 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推力矢量 推力矢量控制 推力矢量应用
5
从 1993 年 11 月-1994 年年底, 在 X-31 与 F-18 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空 战,在 X-31 飞机不使用推力矢量技术与 F/A-18 飞机同向并行开始空中格斗的情 况下,16 次交战中 F-18 赢了 12 次;而在 X-31 使用推力矢量技术时 66 次交战 X-31 赢了 64 次。此外,美国在 F-14 和 F-18 上分别安装燃气舵进行了试验。
2 推力矢量控制的方案
2.1 机械式的推力矢量喷管
2.1.1 燃气舵方案 一般来说,燃气舵方案是在飞机的机尾罩外侧加装 3 或 4 块可作向内、向外 径向转动的尾板,靠尾板的转向来改变飞机尾气流的方向,实现推力矢量。这种 方案的特点是发动机无需做任何改装,适于在现役飞机上进行试验。其优点是结 构简单,成本较低,作为试验研究有一定价值。但有较大的死重和外廓尺寸,推 力矢量工作时效率低,对飞机隐身和超音速巡航不利,所以它仅是发展推力矢量 技术的一种试验验证方案。 2.1.2 二元矢量喷管 二元矢量喷管是飞机的尾喷管能在俯仰和偏航方向偏转, 使飞机能在俯仰和 偏航方向上产生垂直于飞机轴线附加力矩,因而使飞机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能力。 二元矢量喷管通常是矩形的,或者是四块可以配套转动的调节板。二元矢量喷管 的种类有:二元收敛-扩散喷管(2DCDN) 、纯膨胀斜坡喷管(SERN) 、二元楔体 式喷管(2DWN) 、滑动喉道式喷管(STVN)和球面收敛调节片喷管(SCFN)等。 通过研究证实,二元矢量喷管易于实现推力矢量化。在 80 年代末,美国两架预 研战斗机 YF-22/F119 和 YF-23/F120 均采用了这种矢量喷管。二元矢量喷管的缺 点是结构比较笨重,内流特性较差。
推力矢量技术
返回
流场推力矢量喷管
流场推力矢量喷管完全不同于前面几种机械作动式 推力矢量喷管, 推力矢量喷管,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在喷管扩散段引入 侧向次气流( Fluid)去影响主气流的状态, 侧向次气流(Secondary Fluid)去影响主气流的状态, 以达到改变和控制主气流的面积和方向, 以达到改变和控制主气流的面积和方向,进而获取推力 矢量的目的。它的最主要优点是省却了大量的实施推力 矢量的目的。 矢量用的机械运动件,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飞机重量, 矢量用的机械运动件,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飞机重量, 降低了维护成本。 降低了维护成本。
返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轴对称矢量喷管
二元喷管优点虽多但缺点也很明显, 二元喷管优点虽多但缺点也很明显,尤其是 移植到现役飞机上相当困难。 移植到现役飞机上相当困难。因此又发展了轴对 称推力矢量喷管。GE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 公司在20世纪80 称推力矢量喷管。GE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 始轴对称推力矢量喷管的研制,其研制的喷管由3 始轴对称推力矢量喷管的研制,其研制的喷管由3 A9/转向调节作动筒 转向调节作动筒、 A8/喉道面积调节作动 个A9/转向调节作动筒、4个A8/喉道面积调节作动 个调节环支承机构、 筒、3个调节环支承机构、喷管控制阀以及一组耐 热密封片等构成。 热密封片等构成。
推力矢量技术
定义
推力矢量技术是指发动机推力通过喷管或尾喷 流的偏转产生的推力分量来替代原飞机的操纵面或 增强飞机的操纵功能,对飞机的飞行进行实时控制 增强飞机的操纵功能, 的技术。对它的应用,还得依靠计算机、电子技术、 的技术。对它的应用,还得依靠计算机、电子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发动机制造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发动机制造技术、材料和工艺等技 术的一体化发展。 术的一体化发展。
激波诱导矢量喷管内流场动态特性数值研究
激波诱导矢量喷管内流场动态特性数值研究
宋亚飞;高峰;马岑睿;文科
【期刊名称】《系统仿真学报》
【年(卷),期】2013(25)1
【摘要】以二维收敛扩张喷管为对象,利用二维非定常雷诺平均N-S方程和RNG k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基于激波控制的射流推力矢量喷管非定常流场进行研究,分析了二次流总压连续变化对喷管流场和推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二次流总压的增大,二次流与主流干扰形成斜激波强度增加,激波向喷管上游移动;二次流总压增加到一定值后会在二次流入口附近形成回流区,回流区面积随二次流总压的增加而增大;二次流总压连续增加时,喷管轴向力连续增大,侧向力和推力矢量角先增大后减小,推力系数随二次流总压的增加而较小。
【总页数】6页(P36-40)
【作者】宋亚飞;高峰;马岑睿;文科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31.3
【相关文献】
1.比热变化对激波诱导气动矢量喷管影响的数值研究
2.激波诱导矢量喷管动态数值模拟
3.双缝激波诱导推力矢量喷管的非定常流动特性研究
4.激波诱导二元矢量喷管内流特性数值研究
5.激波诱导轴对称气动矢量喷管流场数值模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实现减重增效,降低成本,是较理想的高效推 力矢量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 推力矢量控制( Thrust Vector Control,TVC) 是
通过控制发动机尾喷流方向来控制导弹机动飞行, 可以补充或取代常规飞行控制面产生的气动力来对 飞行进行控制。其基本原理是: 当发动机的尾喷流 偏转时,其推力可分解为三 个 方 向 的 分 力—轴 向 力、侧向力和法向力,法向力和侧向力相对于导弹 质心分别产生偏航力矩和俯仰力矩,由于喷管离导 弹质心的距离较大,一个很小的推力偏转角就可以 产生足够大的力矩,从而实现对导弹的有效控制。 根据实现方法,推力矢量装置大致可分两类: 机械 调节式推力矢量控制和流体推力矢量控制。
目前已得到成功使用的推力矢量技术主要是机 械调节式的。机械调节式推力矢量喷管是通过喷管 的调节片或折流板转向来使喷管尾流发生偏转产生 推力矢量,分为可动喷管和固定喷管两种矢量控制 系统。可动喷管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运载 火箭和弹道式导弹上,它包括单独摆动喷管、柔性 喷管、轴承喷管、液浮喷管及转动喷管等类型,美 国的民兵-1 导弹的 1、2、3 级采用的就是铰链接头 摆动喷管,海神导弹的 1、2 级采用的是柔性喷管。 固定喷管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是指发动机喷管固定不 动,而在喷管扩张段或扩张段出口处安装能使燃气 射流偏转的装置,达到推力矢量控制的目的,其装 置包括燃气舵、偏流环、扰流片、摆帽、斜切圆筒
飞航导弹 2010 年第 11 期
推进技术
图 3 喉道偏移矢量控制
且不降低推力系数。 3) 逆流矢量控制 逆流矢量控制是在主喷管外表面加一层外套喷
管,把外套喷管与原有喷管之间的空间隔成上下左 右几部分,形成二次流动的腔道( 如图 5 所示) ,需 要对喷管 主 流 进 行 控 制 时,启 动 抽 吸 系 统 ( 负 压 源) ,在外套管内产生逆向二次流,逆向二次流之 间的剪切边界层和主流的相互作用使原喷管出口的 压力分布不均—逆向二次流处的压力降低,主流向 二次流方向偏转,从而达到矢量控制的目的。逆流 剪切边界层呈现出比同向流剪切边界层更强的湍流 特性,更易与主流混合,这是实现逆流矢量控制的 关键。逆流剪切边界层的这种性质还可以有效改善 喷管出口环境( 降噪、降温、减少射流散射等) 。实 验证明,该方案只需少量的二次气流即可实现推力 矢量,在矢量角为 14 ° ~ 16 °时,抽吸二次流的流 量仅为主流的 1% ~ 2% ,抽吸负压仅为 10 kPa ~ 30 kPa。逆流矢量控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一定条 件下,主流有可能出现附体( 即主流撞击到外套喷 管壁 面 上) ,附 体 后 不 太 容 易 从 壁 面 脱 离 ( 滞 后 性) 。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推力矢量控制效率。 另外,为了不给发动机主喷管带来太大的附加重量 和阻力,外套喷管和吸气缝的尺寸要保持在一定范 围。
实践证明,机械调节式推力矢量喷管可以大大 提高导弹的控制效率,但这种方式通过喷管、喷管 调节片或折流板转向控制产生推力矢量,使发动机 质量增加成本提高。复杂的作动部件和结构增加了 系统复杂性,高温环境下运动部件增加,冷却要求 提高,系统可靠性下降。摆动喷管( 含伺服机构) 需 要较大的安装空间,结构简单、技术相对成熟的阻 流致偏类( 燃气舵、燃气浆、扰流片、偏流环) 推力 矢量控制系统,推力损失较大且有常值损失,舵面 烧蚀问题突出。显然,机械调节式推力矢量喷管已 不能满足现代空天战场对防空导弹超紧凑、高生存 力的设计要求,这就促进了流体矢量技术的发展。
图 1 海麻雀防空导弹燃气舵结构示意图
2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 2. 1 原理及特点
流体推力矢量( Fluidic Thrust Vectoring,FTV) 是通过二次流抽吸或注入使气流与气流之间相互作 用,迫使尾喷气流偏转来实现矢量推力。与传统的 机械式矢 量 喷 管 相 比,流 体 推 力 矢 量 喷 管 结 构 简 单,需要极少的活动部件,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喷管 的成本和质量,且系统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和使用 寿命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还可改善导弹的隐身性 能。 2. 2 流体推力矢量的实现形式
目前,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专门 技术,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种类繁多。使用较多的是 机械式推力矢量喷管,机械式推力矢量控制大都采 用液压或机械作动部件。这些复杂的作动部件和结 构增加了 系 统 复 杂 性,使 发 动 机 质 量 增 加 成 本 提 高,系统可靠性下降。
固体发动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军事需求的 不断增加都对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提出了越来越苛刻 的要求。在提高发动机性能且增加功能的同时,保 持其较低质量和造价并提高可靠性,将是推力矢量 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流体推力矢量技术
LaRC 的 Kenrick A Waithe 等人[2]在 JETF 上以 二维收敛扩张喷管为对象对激波矢量控制进行了试 验研究,研究了在不同喷管落压比( NPR) 和次流压 比( SPR) 的条件下喷管的推力矢量角、推力系数以 及内流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SPR 一定时随着 NPR 的增加斜激波向喷管下游移动,矢量角变小, 当激波位置不变时,矢量角也不再改变; 随着 SPR 的增加,激波强度也越来越大,推力矢量角增大, 而且 SPR 对推力矢量的影响要大于 NPR,推力系数 与 NPR 和 SPR 都呈正相关的关系。
关键词 推力矢量 流体推力矢量 二次流 研究现状
引言 现代空袭武器性能的不断提升和空天一体的趋
势都对防空导弹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 了在未来空天战场中取得优势,必须在新型防空导 弹的设计中采用相应的高新技术以提升其性能。推 力矢量控制技术作为导弹动力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之 一,可以弥补空气动力控制在低速和高空状态下控 制性能低的缺点,提升导弹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从 而有效提升防空导弹的作战效能。
近几年,美 国 NASA 兰 利 研 究 中 心 ( Langley Research Center,LaRC) 对射流控制技术进行了大 量的 试 验 验 证 和 数 值 模 拟,积 累 了 大 量 的 资 料。 LaRC 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几何形状固定不变的喷管, LaRC 研究了 3 种有前途的流体推力矢量控制方法: 激波矢量控制法、喉道偏移法和逆向流法,其中, ·74·
流体推力矢量控制的实现形式大致有四种基本 类型: 激波矢量控制( Shock Vector Control,SVC) 、 ·72·
图 2 激波推力矢量控制
2) 喉道偏移法 喉道偏移法是以控制喷管喉道面积为基础的, 在喷管喉道垂直引入喷射二次流,使二次流与主流 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主流的喉部形状和流通面积( 如 图 3 所示) ,进而实现喉道调节和推力矢量控制: 如果在喉部附近引入对称的二次流,在喉道附近增 厚了边界层,可以控制有效喉道面积,降低了喉道 效率并且产生气动节流,实现流量调节; 如果在喉 部附近引入非对称的二次流,就可以使声速面在亚 声速区产生偏转,改变了流动方向从而产生了矢量
本文 2010-07-13 收到,作者分别系空军工程大学硕士、副教授、硕士
飞航导弹 2010 年第 11 期
·71·
推进技术
等。20 世纪 40 年代德国就在 V-2 火箭的喷口处安 装可控折流片,实现推力可控。燃气舵是目前防空 导弹上最常用的推力矢量控制装置,如美国的海麻 雀、俄罗斯的 С-300 系列导弹均采用了该装置。
图 7 二维收敛扩张喷管模型
该中心研究人员 Jeffrey D F[3-4]等人在 JETF 上 对双喉道矢量喷管( 即凹槽空腔喷管) 进行试验,得 出了试验喷管获得最大推力偏转角的条件: NPR 为 4,凹腔长度( 即两喉道间距离) 为 7. 62 cm,射流入 射角为 150°,最大推力偏转角为 15°。Jeffrey D F 还 在 JETF 上研究了逆流矢量控制喷管在非设计点的 工作性能,首次运用推力和力矩的应变协调关系测 试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力学性能。在不同 NPR( 3. 5 ~ 10. 0) 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NPR = 8 时,喷管效率最高; 在没有附壁效应时,射 流缝的高度变小和吸气环减小都会引起喷管效率的
图 6 同向流矢量控制原理
激波矢量控制法研究了 8 个喷管方案,喉道偏移法 研究了射流偏航推力矢量喷管和凹槽空腔喷管方 案,还对逆向流矢量控制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这些 试验都是在 JETF( Jet Exit Test Facility) 上进行的, 没有外流。JETF 试验装置是缩比的室内试验平台, 它以压缩空气为主要工质,也可利用含有固相颗粒 的燃气进行两相流试验,该装置主要用于没有外流 干扰下的发动机内流场仿真。
2. 3 研究现状 二次喷 射 推 力 矢 量 控 制 方 案 研 究 可 追 溯 到
1949 年,源于 Wctherbee A E 的工作,该技术的有 效性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为试验研究所证实。20 世纪 六七十年代,液体二次喷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北 极星导弹、民兵导弹以及一些拦截弹上得到应用, 工作介质为氟利昂。液体二次喷射系统体积和质量 大,侧向比冲低,后被淘汰; 气体二次喷射以气体 为工质,效率高,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另外,由于 二次射流控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背 景,国内外采取试验研究和仿真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对其干扰机理和作为飞行器推力矢量控制手段的可 行性进行了详细探讨,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 2. 3. 1 试验研究进展
图 4 双喉道喷管
推力,同时实现流量控制和推力矢量控制。喉道偏 移技术对需要提供多轴推力矢量控制的几何形状固 定的喷管来说是一个高效并且有效的方法。尽管该 方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该方法产生的 推力矢量角也 位二次流量所产生的矢量角却较激波操纵方案小。 喉道 偏 移 方 法 的 推 力 系 数 范 围 可 以 达 到 0. 94 ~ 0. 98,推力矢量效率可以达到每引射 1% 的二次流 就可以产生 2 ° 的矢量角。为了克服喉道偏移法推 力矢量效 率 低 的 缺 点,目 前 普 遍 采 用 双 喉 道 喷 管 ( 如图 4 所示) ,实验表明,采用双喉道偏移法可以 比传统的喉道偏移方案获得更大的推力矢量效率, 飞航导弹 2010 年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