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推力矢量技术_宋亚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6 同向流矢量控制原理
激波矢量控制法研究了 8 个喷管方案,喉道偏移法 研究了射流偏航推力矢量喷管和凹槽空腔喷管方 案,还对逆向流矢量控制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这些 试验都是在 JETF( Jet Exit Test Facility) 上进行的, 没有外流。JETF 试验装置是缩比的室内试验平台, 它以压缩空气为主要工质,也可利用含有固相颗粒 的燃气进行两相流试验,该装置主要用于没有外流 干扰下的发动机内流场仿真。
LaRC 的 Kenrick A Waithe 等人[2]在 JETF 上以 二维收敛扩张喷管为对象对激波矢量控制进行了试 验研究,研究了在不同喷管落压比( NPR) 和次流压 比( SPR) 的条件下喷管的推力矢量角、推力系数以 及内流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SPR 一定时随着 NPR 的增加斜激波向喷管下游移动,矢量角变小, 当激波位置不变时,矢量角也不再改变; 随着 SPR 的增加,激波强度也越来越大,推力矢量角增大, 而且 SPR 对推力矢量的影响要大于 NPR,推力系数 与 NPR 和 SPR 都呈正相关的关系。
推进技术
檻檻檻殤
檻檻檻殤
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殤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
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殤
宋亚飞 高 峰 何至林
摘 要 推力矢量技术是提升导弹性能的关键技术。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推力矢量技术,具有传 统机械调节式矢量喷管无法比拟的优点。简要介绍了推力 矢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情况,着重论述了流体推力矢量技 术原理、实现方式以及研究现状。
图 7 二维收敛扩张喷管模型
该中心研究人员 Jeffrey D F[3-4]等人在 JETF 上 对双喉道矢量喷管( 即凹槽空腔喷管) 进行试验,得 出了试验喷管获得最大推力偏转角的条件: NPR 为 4,凹腔长度( 即两喉道间距离) 为 7. 62 cm,射流入 射角为 150°,最大推力偏转角为 15°。Jeffrey D F 还 在 JETF 上研究了逆流矢量控制喷管在非设计点的 工作性能,首次运用推力和力矩的应变协调关系测 试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力学性能。在不同 NPR( 3. 5 ~ 10. 0) 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NPR = 8 时,喷管效率最高; 在没有附壁效应时,射 流缝的高度变小和吸气环减小都会引起喷管效率的
飞航导弹 2010 年第 11 期
推进技术
图 3 喉道偏移矢量控制
且不降低推力系数。 3) 逆流矢量控制 逆流矢量控制是在主喷管外表面加一层外套喷
管,把外套喷管与原有喷管之间的空间隔成上下左 右几部分,形成二次流动的腔道( 如图 5 所示) ,需 要对喷管 主 流 进 行 控 制 时,启 动 抽 吸 系 统 ( 负 压 源) ,在外套管内产生逆向二次流,逆向二次流之 间的剪切边界层和主流的相互作用使原喷管出口的 压力分布不均—逆向二次流处的压力降低,主流向 二次流方向偏转,从而达到矢量控制的目的。逆流 剪切边界层呈现出比同向流剪切边界层更强的湍流 特性,更易与主流混合,这是实现逆流矢量控制的 关键。逆流剪切边界层的这种性质还可以有效改善 喷管出口环境( 降噪、降温、减少射流散射等) 。实 验证明,该方案只需少量的二次气流即可实现推力 矢量,在矢量角为 14 ° ~ 16 °时,抽吸二次流的流 量仅为主流的 1% ~ 2% ,抽吸负压仅为 10 kPa ~ 30 kPa。逆流矢量控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一定条 件下,主流有可能出现附体( 即主流撞击到外套喷 管壁 面 上) ,附 体 后 不 太 容 易 从 壁 面 脱 离 ( 滞 后 性) 。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推力矢量控制效率。 另外,为了不给发动机主喷管带来太大的附加重量 和阻力,外套喷管和吸气缝的尺寸要保持在一定范 围。
喉道偏移法 ( Throat Skewing,TS) 、逆流矢量控制 ( Counter-flow) 和同向流矢量控制( Co-flow) 。
1) 激波矢量控制 激波矢量控制是通过在喷管扩张段一侧引入二 次射流,当主流流过该处时产生斜激波,从而使主 流方向改变得到需要的矢量角( 如图 2 所示) 。法向 力的主要部分是射流边界层上游分离区的高压所产 生的侧向力。该方法能够获得较大的矢量角,对典 型的激波矢量控制方法,推力矢量效率可以达到每 引射 1% 的二次流流量就可以产生 3. 3 °的矢量角; 推力系数的范围为 0. 86 ~ 0. 94。激波矢量控制的主 要缺点是推力损失较大,由于它的矢量角是通过在 喷管超声速段形成激波使主流偏移而产生,因此, 必然存在比较大的激波损失。此外,为了获得大的 矢量角,喷管的扩张角度必须也要相应增大,这样 在非矢量状态下喷管气流又会出现较大的过膨胀损 失。
目前,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专门 技术,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种类繁多。使用较多的是 机械式推力矢量喷管,机械式推力矢量控制大都采 用液压或机械作动部件。这些复杂的作动部件和结 构增加了 系 统 复 杂 性,使 发 动 机 质 量 增 加 成 本 提 高,系统可靠性下降。
固体发动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军事需求的 不断增加都对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提出了越来越苛刻 的要求。在提高发动机性能且增加功能的同时,保 持其较低质量和造价并提高可靠性,将是推力矢量 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流体推力矢量技术
图 4 双喉道喷管
推力,同时实现流量控制和推力矢量控制。喉道偏 移技术对需要提供多轴推力矢量控制的几何形状固 定的喷管来说是一个高效并且有效的方法。尽管该 方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该方法产生的 推力矢量角也只适用于比较小范围的操纵控制。喉 道偏移方案的推力系数较激波操纵方案的高,但单 位二次流量所产生的矢量角却较激波操纵方案小。 喉道 偏 移 方 法 的 推 力 系 数 范 围 可 以 达 到 0. 94 ~ 0. 98,推力矢量效率可以达到每引射 1% 的二次流 就可以产生 2 ° 的矢量角。为了克服喉道偏移法推 力矢量效 率 低 的 缺 点,目 前 普 遍 采 用 双 喉 道 喷 管 ( 如图 4 所示) ,实验表明,采用双喉道偏移法可以 比传统的喉道偏移方案获得更大的推力矢量效率, 飞航导弹 2010 年第 11 期
实践证明,机械调节式推力矢量喷管可以大大 提高导弹的控制效率,但这种方式通过喷管、喷管 调节片或折流板转向控制产生推力矢量,使发动机 质量增加成本提高。复杂的作动部件和结构增加了 系统复杂性,高温环境下运动部件增加,冷却要求 提高,系统可靠性下降。摆动喷管( 含伺服机构) 需 要较大的安装空间,结构简单、技术相对成熟的阻 流致偏类( 燃气舵、燃气浆、扰流片、偏流环) 推力 矢量控制系统,推力损失较大且有常值损失,舵面 烧蚀问题突出。显然,机械调节式推力矢量喷管已 不能满足现代空天战场对防空导弹超紧凑、高生存 力的设计要求,这就促进了流体矢量技术的发展。
图 1 海麻雀防空导弹燃气舵结构示意图
2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 2. 1 原理及特点
流体推力矢量( Fluidic Thrust Vectoring,FTV) 是通过二次流抽吸或注入使气流与气流之间相互作 用,迫使尾喷气流偏转来实现矢量推力。与传统的 机械式矢 量 喷 管 相 比,流 体 推 力 矢 量 喷 管 结 构 简 单,需要极少的活动部件,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喷管 的成本和质量,且系统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和使用 寿命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还可改善导弹的隐身性 能。 2. 2 流体推力矢量的实现形式
关键词 推力矢量 流体推力矢量 二次流 研究现状
引言 现代空袭武器性能的不断提升和空天一体的趋
势都对防空导弹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 了在未来空天战场中取得优势,必须在新型防空导 弹的设计中采用相应的高新技术以提升其性能。推 力矢量控制技术作为导弹动力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之 一,可以弥补空气动力控制在低速和高空状态下控 制性能低的缺点,提升导弹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从 而有效提升防空导弹的作战效能。
近几年,美 国 NASA 兰 利 研 究 中 心 ( Langley Research Center,LaRC) 对射流控制技术进行了大 量的 试 验 验 证 和 数 值 模 拟,积 累 了 大 量 的 资 料。 LaRC 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几何形状固定不变的喷管, LaRC 研究了 3 种有前途的流体推力矢量控制方法: 激波矢量控制法、喉道偏移法和逆向流法,其中, ·74·
本文 2010-பைடு நூலகம்7-13 收到,作者分别系空军工程大学硕士、副教授、硕士
飞航导弹 2010 年第 11 期
·71·
推进技术
等。20 世纪 40 年代德国就在 V-2 火箭的喷口处安 装可控折流片,实现推力可控。燃气舵是目前防空 导弹上最常用的推力矢量控制装置,如美国的海麻 雀、俄罗斯的 С-300 系列导弹均采用了该装置。
可以实现减重增效,降低成本,是较理想的高效推 力矢量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 推力矢量控制( Thrust Vector Control,TVC) 是
通过控制发动机尾喷流方向来控制导弹机动飞行, 可以补充或取代常规飞行控制面产生的气动力来对 飞行进行控制。其基本原理是: 当发动机的尾喷流 偏转时,其推力可分解为三 个 方 向 的 分 力—轴 向 力、侧向力和法向力,法向力和侧向力相对于导弹 质心分别产生偏航力矩和俯仰力矩,由于喷管离导 弹质心的距离较大,一个很小的推力偏转角就可以 产生足够大的力矩,从而实现对导弹的有效控制。 根据实现方法,推力矢量装置大致可分两类: 机械 调节式推力矢量控制和流体推力矢量控制。
图 5 逆流矢量控制
4) 同向流矢量控制 同向流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是切向注射二次气 流,利用 Coanda 附壁效应来使主气流产生推力矢 量。Coanda 效应是指: 当流体( 水流或气流) 流过凸
·73·
推进技术
向流体的曲面时,由于涡流的作用使近壁面压强降 低,于是流体有一种离开原来流动方向而随着壁面 流动的趋势( 如图 6 所示) 。主喷流为亚声速气流 时,同向流技术能够获得较好的推力矢量性能,由 于二次流与主流同向,也可产生推力,因此同向流 技术可以提高喷管推力效率。然而,同向流技术的 一个缺点是它对于高马赫数的主喷流效率会下降。
目前已得到成功使用的推力矢量技术主要是机 械调节式的。机械调节式推力矢量喷管是通过喷管 的调节片或折流板转向来使喷管尾流发生偏转产生 推力矢量,分为可动喷管和固定喷管两种矢量控制 系统。可动喷管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运载 火箭和弹道式导弹上,它包括单独摆动喷管、柔性 喷管、轴承喷管、液浮喷管及转动喷管等类型,美 国的民兵-1 导弹的 1、2、3 级采用的就是铰链接头 摆动喷管,海神导弹的 1、2 级采用的是柔性喷管。 固定喷管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是指发动机喷管固定不 动,而在喷管扩张段或扩张段出口处安装能使燃气 射流偏转的装置,达到推力矢量控制的目的,其装 置包括燃气舵、偏流环、扰流片、摆帽、斜切圆筒
流体推力矢量控制的实现形式大致有四种基本 类型: 激波矢量控制( Shock Vector Control,SVC) 、 ·72·
图 2 激波推力矢量控制
2) 喉道偏移法 喉道偏移法是以控制喷管喉道面积为基础的, 在喷管喉道垂直引入喷射二次流,使二次流与主流 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主流的喉部形状和流通面积( 如 图 3 所示) ,进而实现喉道调节和推力矢量控制: 如果在喉部附近引入对称的二次流,在喉道附近增 厚了边界层,可以控制有效喉道面积,降低了喉道 效率并且产生气动节流,实现流量调节; 如果在喉 部附近引入非对称的二次流,就可以使声速面在亚 声速区产生偏转,改变了流动方向从而产生了矢量
2. 3 研究现状 二次喷 射 推 力 矢 量 控 制 方 案 研 究 可 追 溯 到
1949 年,源于 Wctherbee A E 的工作,该技术的有 效性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为试验研究所证实。20 世纪 六七十年代,液体二次喷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北 极星导弹、民兵导弹以及一些拦截弹上得到应用, 工作介质为氟利昂。液体二次喷射系统体积和质量 大,侧向比冲低,后被淘汰; 气体二次喷射以气体 为工质,效率高,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另外,由于 二次射流控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背 景,国内外采取试验研究和仿真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对其干扰机理和作为飞行器推力矢量控制手段的可 行性进行了详细探讨,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 2. 3. 1 试验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