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a5bab25a45177232f60a2b8.png)
A、民族政策是否正确。 B、封建国家是否强盛。 C、中央政权是否有力。 D、少数民族是否归顺。
10、我国古代居民大规模迁徙主要有两个流向,一 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
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两种迁徙都 ( A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加剧了民族矛盾。 C、导致了国家分裂。 D、平衡了人口分布。
2、战争形态表现形式: ●民族间掠夺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 ●平定叛乱战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五、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
3、对民族间战争认识及判断方法 民族间战争只有进步性和反动性、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
判断方法: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积极作用是( B )
A、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速了民族融合。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8、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 C )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措施。 C、各族人民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9、唐宋时代,民族问题呈现不同现象和特点
;https:// 炒股配资 ;
他の话太让人...忽然想到什么,她疑惑地抬头盯着他,“你不会是哪个小国の王子吧?”是の话太狗血了,立马分手没商量.而大国の王子她在电视和报纸上见过,休想骗她.不能怪她这么想,是他严肃の态度误导了她.柏少华一愣,随即忍俊不禁,“当然不是.”沉重の气氛被她の异想天开 打破,忍不住低头狠狠亲她一口,恢复在云岭村时の轻松状态.放开她后,两名安保像得到命令立马上前推开两扇门,动静把室内所有人の目光集中过来.两人亲昵の身影出现在会客室の众人眼里.室内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fc14fdf84254b35eefd34d8.png)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第三章明确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第十七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税收、信贷、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企业;(二)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企业;(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兴办的企业。
按照这项规定,我市共有x家企业享有以上政策扶持。
分别是现将xx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如下汇报:一、基本情况总的来看,我市民族发展经济,总注册资金1.2亿。
自有资金4600万。
年产值1.7个亿,年利润1290万,年税金590万。
解决就业人数近600人。
其中少数民族群众达到100多人。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以民族聚居村为中心分布。
六个企业,有四个建在民族村。
一个距民族村只有几公里,还有个企业在xx。
二是产业分布。
3家是以光电、电线、电缆为主的企业。
1家以民族特需商品服装为主业。
1家是化工企业。
1家是木业。
三是企业主大都是少数民族,或者是与少数民族群众有亲缘关系的群众。
xx老板是回乡创业的招商引资企业,以前在xx发展,为了支援家乡的经济发展,回乡建立了光电公司,也是我市民族企业中的佼佼者。
四是企业都是正处于发展初步阶段。
少数民族企业大都建立于2000年后,基本处于发展阶段。
规模最大的是xx光电公司,注册资本1.05亿,年产值7000多万,税金300万。
其它企业规模注册资本都在500万左右。
二、服务情况一是帮助营造氛围。
近年来,在市委统战部门和民委的努力下,我市对民族工作比较重视,对民族企业主也在参政议政等方面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几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的作用。
去年,市民委还帮助xx公司成功申报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扩大企业的影响,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帮助申报有关项目。
每年帮助民族村申报项目,近两年都得到了xx市的大力支持。
帮助xx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ddd82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c.png)
摘要: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占地极广,呈现出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这种情况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存在问题和障碍,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且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上来看,由于区域性、文化因素等影响,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资源和技术上都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在同步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的要求下,需要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进行明确,并提出优化和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对策研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区域性差异,各地的经济发展状态和主要经济发展动力都是有所差别的,但总的来说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阻力和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需要针对现阶段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经济的内涵分析所谓少数民族经济,从性质上来讲属于一个宏观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理论上分为少数民族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两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中,这部分理论分属于民族地区化研究的范畴。
这实际上也就是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研究向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转变[1]。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这种差异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落后和贫困现象被掩盖和忽视,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区域发展来讲属于不利影响。
例如,我国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包括了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两个部分,如果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而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出现落后或相对薄弱的现象,则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且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内蒙古地区的范围要比按照民族人口的分布所划定的范围更广。
但如果换作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这个民族的藏族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总地区人口的90%以上,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可以参照单一的人口指标或者地区指标进行判断。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bfe52e2fab069dc502201ad.png)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acc2dd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b.png)
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指在中国政权的领导下,少数民族独立行使地方自治权利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既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开放和改革,也得益于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经济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升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上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过去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和资源型产业的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加速转型升级。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业生产已从传统的冶金、化工、建材等老旧行业向新兴产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2. 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这对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政府在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改善了地区间的交通连通性。
此外,电力、通信以及网络覆盖的改善也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机会。
3. 外贸合作中国的开放政策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提供了广阔的外贸合作机遇。
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强了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例如,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长,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经济发展挑战1. 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有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地处高山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利。
这给进出口贸易、物流运输以及旅游业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在某些地区,仍存在交通条件不佳、通信不畅等问题。
2. 教育和技术水平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在教育和技术水平上相对滞后。
这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提升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平衡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a9fb59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e.png)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摘要: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本论文旨在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首先,文章将介绍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接着,文章将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文章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目录一、引言 (1)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 (1)三、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1)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 (2)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2)六、结论 (4)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现象,其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受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贵州地处边疆,地形复杂多样,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政治上,贵州地区历史上曾是多个古代国家的边疆,多次更替统治者,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贵州地区地理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相对困难,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山地农业、林业、矿业等方式谋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融合和互动,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战争、迁徙、文化传承等多个阶段,这些历史事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b383d06f1aff00bed51ea8.png)
目录
1
2 3 4
现状 思路 措施
意义
2
现状
1 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少数民族 绝大多数生活在山区或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 经济基础薄弱,低端产业比重高。除了位于平原地区或接近经济 中心的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 弱,特别是位于山区、牧区、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 更为薄弱,甚至还有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直过”民族。 3 社会事业落后,教育医疗卫生尤为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 基础薄弱,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大部分地区依靠财政转移支 付维持当地财政的基本运转,这就造成这些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十分 落后。 4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面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11
7
发展思路
1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平等联 合、共同发展,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 原则。 3 充分发挥优势,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始终把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 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待,始终重视采取特殊的政策 和措施,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少数民族地 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0
附注
一 小组成员: 陈镨 P110410558 庄德武 P110410589 梁太生 P110410576
陈松 P110410568 陈涛文 P110410562
赵霜 P110410572 张攀峰 P110410592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例子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6471800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3.png)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例子以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为题,列举以下10个例子。
1.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发展: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白族是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
该地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如洱海、崇圣寺三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种植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维吾尔族是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
该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棉花的种植。
新疆的棉花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当地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藏区珠宝产业: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藏族是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
该地区以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和手工艺品闻名,其中的藏族珠宝工艺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热捧,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
4.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蒙古族是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
该地区拥有广袤的草原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
内蒙古的肉类、奶制品等畜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阔的销售渠道。
5. 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治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壮族是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
该地区存在较多的石漠化问题,为了改善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广西自治区积极开展了石漠化治理工作,通过植树造林、草畜平衡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6. 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青海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藏族、回族等是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青海盐业集团等企业开展了盐湖资源的开发,为当地经济增添了不少收入。
7. 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种植业: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回族是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枸杞的种植,宁夏的枸杞产量和质量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成为当地的重要农业产业。
8. 贵州省茶叶产业:贵州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苗族、侗族等是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eee4f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f.png)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为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少数民族的语言种类繁多,共有55个少数民族语言,其中一些语言还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词汇特点。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传承,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起源:各少数民族 的祖先大多来自古 代的部落、民族集 团或国家
分布:少数民族主 要分布在中国的西 部、南部和北部地 区
特点:各少数民族 在语言、文化、风 俗习惯等方面具有 独特的特点
影响:少数民族的文 化和传统对中国的历 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高能源供应: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的能源供应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的防洪抗旱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业、民族手工艺品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统
扶贫政策: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 政策实施:政府投入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扶贫效果: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政策调整: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调整扶贫政策,提高扶贫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产业扶持政策:包 括税收优惠、财政 补贴、贷款优惠等
产业类型:重点扶 持特色产业、优势 产业、新兴产业等
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和社会稳定
政策支持: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支 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民族发展
![民族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65493d43323968011c92a5.png)
民族发展一、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显著的发展。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的,比如:生态环境恶劣,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够等。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政府如何解决民族发展问题(一)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利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l%。
因此,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这一行动是国家民委落实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
三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四)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fddeb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7.png)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致力于缩小城乡和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全国各民族共同富裕。
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等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
其次,政府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和电力等,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和能源条件。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卫生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
这些政策支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落地和执行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交通不便,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的落地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存在,政策的执行难度也较大。
二、产业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传统的农牧业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因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也可以通过品牌建设和推广,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高收入水平。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开发旅游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的保护和挖掘,打造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同时,政府还可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简析
![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cfdcbcfd0a79563c1e7216.png)
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简析凤庆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国土面积3451平方公里,全县辖5乡8镇,共辖村委会187个,2777个村民小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58322人,居住着汉、彝、白、苗、回、傣、布朗族、等7种主体民族,彝、白、苗、回、傣、布朗族是凤庆的世居少数民族,另外壮、佤、满、傈僳、等少数民族也占有一定比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3411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9.3%.一、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与分布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比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乡镇总人口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凤山镇69803 57648 12155鲁史镇29650 21617 8033小湾镇28947 11990 16957营盘镇41644 31989 9655三岔河镇26536 19288 7248勐佑镇47834 31892 15942雪山镇28535 22286 6249洛党镇36021 24323 11698诗礼乡24605 21366 3239新华乡26842 6847 19995大寺乡37051 29023 8028腰街乡8535 748 7787郭大寨乡20933 13221 7712合计426936 292238 134698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乡镇总人口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凤山镇79857 64671 15186鲁史镇29994 23409 6585小湾镇27547 11670 15877营盘镇45709 35911 9798三岔河镇28708 22019 6689勐佑镇51213 34808 16405雪山镇30953 24761 6192洛党镇40072 27071 13001诗礼乡26124 22604 3520新华乡27912 9212 18700大寺乡38098 30790 7308腰街乡9233 1068 8165郭大寨乡22902 16214 6688合计458322 324208 134114以上数据看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绝对数减少584人,主要原因是;十年间我县小湾库区移民和生态移民共1563户,6156人,移往地大多数为本市外县,如耿马、镇康等县,通过调查这些移民户中25%以上是世居于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乡镇,也就是说移民的少数民族人数扣减六普减少的少数民族人数584人外,实际少数民族人数还增长。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22185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0.png)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科技产业的支撑。
2.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学校设施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
此外,一些地区还存在语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医疗设施不足,专业医生数量较少。
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
4.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制约了地区的发展。
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1.地理环境: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远山区或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制约了地区的发展。
2.历史原因:长期的历史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同时也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3.人才流失: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许多高素质的人才选择到发达地区发展,导致地区人才匮乏。
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制定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3.提高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条件,提高师资力量,为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回顾建国年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发展
![回顾建国年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15d31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6.png)
回顾建国年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发展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其中,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口比例。
然而,中国也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篇文章将回顾中国的少数民族发展历程,展示他们的多样性和独特文化。
一、少数民族的概述少数民族是相对于汉族而言的,他们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有着自己的语言、风俗和传统文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等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之处,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例如,蒙古族是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元朝时期。
藏族作为唯一的藏传佛教民族,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民族舞蹈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保护。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设立自治区和自治县,为少数民族提供了自我管理和发展的机会。
此外,还成立了一些少数民族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用于收集、保护和展示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而闻名于世。
他们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和建筑等方面都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说起少数民族的语言,藏族的藏语和壮族的壮话都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多样且色彩鲜艳,充满了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鲜明的刺绣和华丽的装饰物为特点,展示了乌鲁木齐的热情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音乐和舞蹈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和傣族的傣剧都是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藏族的藏式建筑以独特的佛教寺庙、宗教塔楼和书府为代表,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PPT 62页)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PPT 62页)](https://img.taocdn.com/s3/m/35cd8e2bf18583d048645931.png)
农业方面
属于山地重丘地带,山多平地少,森林覆盖 率77.44%。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 茶叶、油茶、毛竹的生长。农业作为三江的 支柱产业,在三江的经济结构中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
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茶山、茶园、翠竹如 海 ——三江印象
“两茶一竹”激活三江经济新发展
中国茶油之乡
茶油是一种富含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及多种维 生素的高级植物油。其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在 90%以上,医学上用辅助治高血压、肥胖病 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食用油的上上 佳品。具有烟点高不起泡,清澈明亮,是烹 饪、煎炸、凉拌等多种风味菜肴之首选用油 脂。适应饮食业,宾馆,家庭使用,也是馈 赠亲友之佳品。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 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的八 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 三送新娘“回门”。
三江经济发展
现状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国家级 贫困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三江经济 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不断向前,特别是 改革开放后,三江大地改革春潮涌动, 经济发展快马加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 高瞻远瞩,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富 县、旅游活县、文化名县”的经济方略。
甚至卖到台湾、日本。县政府决定 在现有毛竹13.2万亩基础上,至 2020年,种植毛竹要超过30万亩, 采伐量力超1200万根,年产鲜竹 笋要达1.8万吨,实现毛竹产业产 值近2.2亿元。
促进毛竹产业发展措施
政府扶持
县政府每年即斥资65万元以上,鼓励杉竹 混交种植,以解决竹子育苗难,凡农民利 用荒山每种一亩竹子政府补助90元,迹地 更新种竹每亩补助40元。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和前景
—以三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例
三江地区的地缘和民俗情况简介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732d488d0d233d4b14e69a3.png)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突厥族(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少数民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
![少数民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6deb7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d.png)
少数民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落实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逐步改善。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独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云南的大理、贵州的黔东南、新疆的喀纳斯等地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些游客的到来,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水平。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改革开放以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主要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生产方式简单、效益低下。
但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和品牌推广,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第三,教育的普及和提质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过去,由于交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当地居民难以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通过修建学校、培养教师、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
这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最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过去,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和交通条件的不利,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是现在,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高速公路、铁路、通讯网络的普及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外贸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形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cf1df214791711cd7917c4.png)
Northwestpopulation西北人口表1少数民族人口的平均增长(1990-2000)单位:(万人)资料来源:根据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民族人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正确认识和把握各民族的人口形势,对于制定各民族发展规划,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人口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
一、人口高速增长已经得到控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一度出现了高速增加,从1982年的6643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9057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3.89%,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6.62%提高到8.01%。
少数民族人口如此迅速的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将达到11亿①。
根据“五普”资料,全国(大陆)汉族人口由1990年的103919万人增加至1137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增至10449万人②。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这10年来,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37%,年均增长率为1.30%。
与1982-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3.89%相比,已有大幅度下降。
1990-2000年,全国人口增加了9.92%,汉族人口增加了9.45%,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1%和0.87%。
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37%,分别比全国和汉族高5.41和5.92个百分点。
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增速高于汉族,所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8.01%提高到8.40%。
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前,我国人口年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2%以上。
从1974年开展计划生育后,年人口增加率下降到2%以下,到1990年下降到1.4%以下,1998年又下降到1%以下。
从人口增长率来看,汉族人口已进入了低增长时期。
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率也已达到全国90年代初的水平,说明它也正向低增长方向转变。
若分民族观察,各民族的人口增长率差别很大。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983439b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7.png)
研究展望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 益。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
THANKS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 • 影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 • 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少数民族的定义
少数民族
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其余民族。在中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 数民族总称。
世界各国少数民族的数量和类型
自然环境因素
地理位置
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等地理位置因素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 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社会经济因素
教育水平
受教育水平较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的一大瓶颈,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难以引 进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发展职业教育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和就业能力。
鼓励人才回流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为 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利用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矿产、旅 游、文化等,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打造品牌形象
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 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推动地区间协调发展。
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清朝时,信仰伊斯兰教,被成为维吾尔(回部)
6、靺鞨、女真、满族
(1)隋唐时期,靺鞨族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统一各部,建政权,(2)后以渤海为号,史称“海东盛国”。
(3)北宋时,黑水靺鞨发展为女贞族。12世纪初,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北
4、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民族构成的演变经历了五个时期:
(1)先秦时期: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戎狄的混融。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2)秦汉时期: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汉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4)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
北
西北
(1)匈奴、鲜卑、羯、氐、羌
(2)突厥、隋朝时分裂为东、西突厥
(3)回纥,后改名为回鹘,元明称畏吾尔
(4)党项族、羌族一支
(1)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2)唐朝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
(3)元朝设邻北行省
(4)清朝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辖区
西南
吐蕃
(1)唐蕃和同为一家
明朝
郑和
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经济交往
(1)西汉:汉朝和西域沟通后,中国工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的丝织和丝织品远运大秦和欧洲。
(2)东汉: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程度
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和少数民族的“汉化”
新民族——“回族”的形成
(2)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
北魏:鲜卑族采取汉姓,穿汉服,学说汉话。
唐朝:渤海经济发达,和内地贸易往来频繁,都城上京仿长安建造。
为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汉族工匠也进入南诏,加快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
(2)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
(3)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清朝设立藏大臣,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南
(1)越族
(2)南诏,后易名为大理
(1)秦朝设桂林、南海、象郡等郡
(2)唐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3)元朝设云南行省
(4)明清称南海诸岛为“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东南
台湾名称沿革:夷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流求(隋唐五代)—琉球(元)—小琉球(明朝)—台湾(清朝至今)
4、殖民者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名称
人物
原因
作用
台州大捷
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骚扰
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
收复台湾之战
郑成功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雅克萨之战
康熙帝
沙俄强占我国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和尼布楚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5、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1)东汉:日本倭奴国王、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2)唐朝: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
(3)元朝: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区派使者访问大都。
(4)明朝:郑和访问亚非许多国家,亚非一些国家国王和使臣访问我国
6、清政府对外采取闭关政策
难点互动
1、耶律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2、鲜卑
(1)东汉、魏、晋时内迁。
(2)4世纪后期,鲜卑拓拔部建北魏。
(3)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孝文帝拓拔宏改革,实现封建化。
(5)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3、契丹
(1)隋唐时期,逐渐强大。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2)10世纪初,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与北宋并立。辽宋有战有和。
3、科技文化交流
(1)西汉: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朝鲜音乐传入中国。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
(3)南宋: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流传国外,欧洲水利技术传人我国。
(1)230年,卫温到达夷州
(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
(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二、民族关系
1、民族友好
(1)民族融合
古代两次民族融合高潮比较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辽宋夏金元
范围
北方黄河流域
大江南北
规模
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元朝: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外来民族与国内各民族的融合
3、为什么说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朝实现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杂居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当时,有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融合在一起。唐朝以来,迁入我国的波斯、阿拉伯和中亚各族人,同汉、蒙、畏吾尔等族长期杂居通婚,后来也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两宋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战争双方来看,辽、夏、金方面是进攻、掠夺,两宋方面是守土自卫。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次和议,对两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且偷安局面的产物。“岁币”成为两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和议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益。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维护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并在边境地区开展了贸易。宋夏和议后,也进行了边界贸易。宋金和议后,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
(1)统一了契丹各部,是契丹族的杰出政治家;
(2)提倡农业;
(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4)在位期间,契丹创制文字;
2、如何看待两宋和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与“和”?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主要有宋辽间战争、宋夏间战争和宋金间战争等。“和”,著名的有1004年的澶渊之盟、1004年的宋夏和议、1141年的宋金和议。
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1、匈奴
(1)战国末年,逐渐强大,占据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
(2)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形成强大国家,匈奴统治进入极盛时期。
(3)与两汉时和时战。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4)东汉、魏、晋时期,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
(5)西晋末年,匈奴首领起兵称帝,316年灭西晋。
民族分布与历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地区
民族分布
历代政府的管辖
东北
(1)七世纪中期后,靺鞨部的粟末部强大起来
(2)唐末,契丹族势力扩大
(3)北宋时,契丹族称黑水靺鞨为女真族
(4)明朝时,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州,辛亥革命后称满族
(1)唐玄宗授大做荣首领为渤海郡王
(2)元朝设辽阳行省
(3)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3)隋唐: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
(4)宋朝: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5)元朝: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6)明朝: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
②情况:战国到东汉时的匈奴,西晋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唐初的突厥,五代至宋的契丹,宋元时的女真、蒙古,明代蒙古瓦刺与满洲都先后南下中原。
(2)第二种流动:
①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终于导致北人南迁。
②情况: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北民南迁,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后期。北宋靖康之乱使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8、吐蕃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游牧和农耕为主。
(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和唐文成公主成婚。
(3)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称呼
单于
可汗
汗
王
赞普
皇帝
民族
匈奴
突厥、回纥
蒙古
南诏
吐蕃
辽、西夏、金、元、清
宋、与南宋对峙。后被蒙古所灭。
(5)明朝前期,属奴尔干都司管辖。明朝后期,辽东建州女真首领奴尔哈赤统一各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
(6)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州,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统一全国,建立清朝。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7、蒙古
(1)铁木真统一各部,于1206年建蒙古政权。后灭西夏,金等政权。
东汉
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