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
莫言红树林读后感
莫言红树林读后感莫言的《红树林》是一部充满了浓厚乡土气息的小说。
在小说中,莫言以其独特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交织的乡村故事。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偏远的乡村,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灰的少年。
小灰是一个贫穷的孩子,他的父母早逝,只能依靠自己生活。
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小灰与他的伙伴们一起生活,他们在红树林中玩耍,捕鱼,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灰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挫折,但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新的生活。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言以其独特的笔法,将乡村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红树林中。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小灰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他的坚韧和执着让人感到敬佩。
在生活中,他遭遇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从未放弃,最终战胜了困难,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彰显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坚韧。
通过《红树林》,莫言向读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这个偏远的乡村,人们过着朴实而快乐的生活,他们依靠着自己的双手,与自然和谐相处。
小说中的红树林成了人们生活的象征,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也承载了人们的梦想和情感。
通过红树林,莫言向读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坚韧,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红树林》是一部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小说,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莫言以其独特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交织的乡村故事。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通过《红树林》,莫言向读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这是一部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小说,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Overview1.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2.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3.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4.主题深度解读5.结语:《红高粱》的时代意义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莫言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全球认可。
•乡土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融合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小说巧妙地将魔幻元素融入现实背景,创造出既神秘又真实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红高粱》的历史地位•文学新高度标志: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将《红高粱》推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高峰,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
•社会变迁反映:作品通过描绘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生动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巨大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
•深远文学影响:《红高粱》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对人性、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主要情节概述•九儿的命运轨迹:九儿的一生充满爱恨纠葛,她与家族、民族的抗争紧密相连,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家族与民族的交织:作品中家族纷争与民族危机相互映照,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不可分割性。
•高粱地的隐喻:高粱地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生命力与抗争精神的象征,反映了农民与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
关键人物剖析•九儿:展现了女性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与对抗逆境的勇气。
•余占鳌:作为英雄与反英雄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性格复杂多面,体现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实面貌。
•家族长辈: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他们的角色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碰撞与挣扎。
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生动质朴的民间语言:运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现乡土文化的原生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真实。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中国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同于城市文学,更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
它探讨的主题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更加接地气,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莫言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深入乡村,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土面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风貌。
莫言是自学成才的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主要创作了大量乡土小说,其作品风格和语言都非常独特,极具地域特色。
莫言的文学创作涉及到了乡村小人物、土地改革、农村生活、农民情感等方面,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莫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莫言最早的代表作是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蛙》,这个小说让莫言一炮而红。
《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乡土小说,它讲述了农民对于关于集体化的思考和反思,笔触十分细腻,深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经历。
小说以青蛙为比喻,展现了农民在面对变革和困难时的无力感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与理性的批判。
《蛙》的成功开始了莫言作品的辉煌。
莫言的另一部作品——《红高粱家族》更是将莫言推向了文坛巅峰。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红高粱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变迁,在记录家族历史的同时也揭示了农村家庭之间的温情、恩怨和复杂关系。
莫言在小说中出色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也展现出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执着追求。
这部小说不仅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语言,也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进行了传播。
它的影响力和地位一直是乡土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莫言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深入农村,了解并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疾苦和苦闷,他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了大量生动且鲜明的形象。
莫言的作品暴露了乡村的荒凉、悲凉和绝望,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探索农村的文化及其价值,达到了艺术与现实相促进,相互体现的巨大作用。
莫言的乡土文学也具有很强的后发性。
他的作品激励了创作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来作家的启示,被广泛地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红高粱》中体现的乡土文学特点和价值。
一、乡土生活的真实再现《红高粱》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农村的真实场景。
小说以毛娘家庭为主线,娓娓道出了他们的生活琐事、家族变迁,展现了农民的苦难和追求幸福的坚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高粱的独特风貌和农村人的朴实形象,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
二、历史背景下的乡土抗争《红高粱》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小说中毛娘与日军的斗争,展现了农民在困境中的顽强抵抗。
小说以乡土民间为舞台,将乡土文化与抗日斗争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民众抗争精神的赞颂和对侵略者的鞭挞。
同时,通过展现红高粱作为象征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对家庭、人民、土地的热爱以及民族自尊心的萌发。
三、宗族观念与世代传承《红高粱》以毛娘家族为线索,讲述了家族成员的兴衰起伏和世代相传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毛家宗族的细致描绘,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小说中的后代们也不断反叛、追求自由与独立,展现了作为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民的坚持与变革。
四、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红高粱》以人性的复杂性为切入点,揭示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诱惑与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忠诚、善良的人物,也有自私、残忍的人物,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善恶的界限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总结起来,《红高粱》通过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山东农村的生活场景,并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乡土抗争的描写,展现了乡土人民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宗族观念与后代追求自由的对立也呼应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小说引导着读者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乡土情结
王英杰认为,莫言写作势头的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他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并且热爱着民间,民间便是他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他从莫言乡间创作的起因分析、到莫言小说的艺术性特点、再到小说的美学特征,用三个阶段来剖析莫言的乡土气息,进而深入的对莫言进行研究。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乡土小说就发展成为文学一个重要流派,但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创作空间被加速压榨,社会环境变得动荡不安,乡土作家们开始怀念当初那个年代。本文通过对《生死疲劳》的分析以及展示社会底层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疑虑痛苦,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农村并了解乡土创作中的乡土情结。研究《生死疲劳》的乡土情节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很好的从文学方面考虑政策的正确与否。
⑤朱凯悦:《论《生死疲劳》的文化内涵》,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第10页。
⑥田敏:《浅议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⑦杨淮钦:《黑树上的新枝》,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第16页。
⑧田秀平:《论莫言小说写作的乡土意识》,《剑南文学》,2013年第6期。
五、参考文献
①阮崇友:《论莫言<生死疲劳>的乡土情结》,《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
②胡密密:《《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以“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昌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③梁珊:《关于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研究》,《语文建设》,2016年第17期。
④张皓涵:《生命在土地间流转—以《生死疲劳》为例论莫言小说之“乡土意识》,《名作欣赏》,2016年第12期。
红高粱莫言的历史与乡土之味
红高粱莫言的历史与乡土之味莫言的《红高粱》是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描绘红高粱乡的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展现了乡土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历史的沉重负荷。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深入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处所蕴含的历史与乡土之味。
红高粱乡位于中国北方的农村,这里的人民历经战乱、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同时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承受着巨大的磨难。
小说以主人公李半仙为中心,围绕着红高粱乡的发展以及李家人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近代史中的苦难和希望。
故事的开端,是李半仙的出生。
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李半仙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聪明才智,不断奋斗,最终成为乡村领导,并成功带领红高粱乡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他的成长经历既是一个个体命运的写照,也是整个乡土文化在历史浪潮中的探索。
红高粱乡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渗透在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他们的言行举止彰显着土地的力量与异域的闪光。
在这片土地上,民间传说、习俗和风土人情交织成为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符号,激发出村民们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
然而,红高粱乡也曾历尽磨难。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人民遭受的苦痛堪比刀割。
小说以李半仙家族遭受的劫难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农村在历史的洪流中所承受的沉重压力。
悲剧和悲伤交织,将人们的命运与历史紧密相连。
然而,正是这种辗转反侧的命运,让人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更加热爱和珍视这片乡土的力量和美丽。
红高粱莫言的历史与乡土之味,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中国农村的深情寄托和对乡土文化的崇敬。
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化作中国乡土史书的一页,记录着无数人民的悲欢离合。
读者通过这部小说,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农村的历史与现状,也可以感受到乡土文化所独有的魅力与力量。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历史的变迁还是人们的命运,都承载着乡土的精神和记忆。
《红高粱》正是通过对这些乡土元素的描绘和思考,打开了人们对农村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与体验之门。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莫言,一位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他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主要来源于他那份沉重的人生履历。
用高密话写高密人,似乎已是莫言小说创作思维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源于心灵深处的故乡情结,源于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回忆。
他的乡土小说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始终是他的创作宗旨。
所以说,他的作品是与故乡的土地同生同长、荣辱与共的。
本文将从创作内容、创作语言、创作情感三个方面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进行探讨与剖析。
关键词:莫言乡土情结高密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他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来写乡村生活,通过高粱地这个文化摇篮,毫无保留地将其作品融入了深沉博大的农业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并且,作为农民之子,他不仅感受了农民的苦难,也全部接受了他们的情感,可以说他的创作都是在农村生活的磨砺锻打中完成的。
莫言的乡土小说在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村世界—高密东北乡的同时,对乡村世界进行了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并展现出浓厚的乡土蕴味。
那么,他的小说渗透了怎样的乡土情结?从哪些方面可表现出来?本文就从以下三方面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进行阐述:一、乡土情结成就“高密东北乡”莫言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他爱农民之所爱,恨农民之所恨,与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4年,莫言在《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
我想,如果从莫言小说的创作内容来考察他的乡土情结,那么首先应该体现在莫言用高密东北乡的山川河流、五谷杂粮在编写着每个人物的故事的同时,演绎着高密东北乡的历史。
1.恋“祖”情结演绎“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式”的刚勇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具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敢爱敢恨,同时亦保留着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坚韧不拔的伟大生命潜能。
莫言的嗅味族赏析
莫言的嗅味族赏析莫言,一个名字,一位作家,一个传奇。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嗅味族风格而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莫言的嗅味族作品,探寻其中的魅力所在。
莫言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土地的气息、农民的汗味和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构成了他作品的独特嗅味族风格。
莫言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是农村的土地和农民的生活。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土地的肥沃和广阔,让读者仿佛能够闻到泥土的清香。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们辛勤的劳作和对土地的依赖也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读者仿佛能够嗅到农民们的汗味和土地的气息。
在莫言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情世故。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酒香、菜香和炊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农村的生活中。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们的生活琐事、家常便饭和人情往来也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读者仿佛能够嗅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情的温暖。
莫言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了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祭祀、习俗和信仰,让读者仿佛能够闻到传统文化的香气。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们对祖先的崇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信仰的坚守也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读者仿佛能够嗅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信仰的力量。
莫言的嗅味族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土地和生活,让读者仿佛能够嗅到土地的气息和生活的香味。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情世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农村的生活中。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让读者仿佛能够闻到传统文化的香气和信仰的力量。
这些都构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的瑰宝。
莫言的嗅味族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村的生活和人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法,描绘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农村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韵味和文化的魅力。
莫言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嗅味族风格,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当代文学的一种创新和突破。
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
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莫言是当代中国最具备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
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种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也承载了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究。
本文旨在探讨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并对其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文化成为了其创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中国乡村的历史、传说、风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他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具有20世纪中国特色的乡村家族历史。
小说中,村庄中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和故事,如女鬼、男尸、红高粱的传说等。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神秘和离奇,但是都有着深刻的人性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二、描绘乡村中的阶层关系和社会现实莫言的小说不仅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还在乡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脉络中探寻了人性和社会问题。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家族命运,通过女主角那充满磨难和历程的人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女性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同时,小说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阶层关系和残酷现实。
在小说中,莫言描写了中国的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矛盾。
三、借助乡土文化拓展文学的视野和深度莫言通过他的小说,不仅探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生态,还将小说中的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和深度。
在《蛙》中,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莫言用生态学的视角,探究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这种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仅体现了作家的文学创新与高度,还为读者提供了对人性和存在的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究。
四、乡土文化是莫言小说中的重要文化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莫言小说的创作中,乡土文化是其一个重要文化基础。
浅议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切都 看厌 了 , 岁 月在 麻 木 地 流 逝着 , 那 些 低
矮、 破 旧的草 屋 , 那条 干涸的河流 , 那 些 木 偶 般 的 乡亲们 , 那些 凶狠奸 诈 的村 干 部 , 那 些 愚 笨骄 横 的
莫 言在 作 品 中表 现 出浓 郁 的 “ 乡 土情 结 ” , 其
故 乡情结 成 为 莫 言作 品素 材 的 源 泉 , 他 用 乡土 情
却 也 印证 了“ ( 莫言 ) 是个 在 精 神 上 拒 绝 长 大 的孩 子” 。儿童对 于母 亲 的情 感 , 正 与莫 言对 于 故 乡 的 眷 恋 。一个 孩子 , 不论 他 多 喜欢 在外 面 玩耍 , 不论
这 些作品 中, 一 直有 一个难 解 的 乡土 情结 。试 图剖 析 与解读 莫 言作 品 中的“乡土情 结 ” 。通 过梳 理 与分析 莫 言作 品 中所 呈现 出 的“ 童年 ” 、 “ 故 乡” 、 “ 土地” 等 重要 元 素 , 论 证 莫 言 对 于 故 乡、 大
地、 母 亲的情 感体认 。 关键 词 - 童年 ; 故 乡; 土地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6 . 7 文献标 识码 : A
的童 年经历来 解 释成 年 以后 的异 常 行 为 。莫 言 的
臀》 的母亲具有“ 伦理学” 与“ 人类学” 的双重意义。 因此 , 作家 莫言在 作 品 中显 现 的 “ 童年 视 角 ” , 正 是
他“ 精 神恋母 ” 的特征 。其 “ 精 神恋母 ” 情 结 当然 同
时也 具有 “ 伦理学” 跟“ 人类学” 的 双重 重 大 含 义 ,
世 界 的全 新 目光 。 ”
定山东高密东北乡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 ; 一次次 地有 机地 组 合 他 记 忆 中的 人 物 与 故 事 , 一 次 次 构
《红高粱》的乡土与情感
《红高粱》的乡土与情感《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乡土文学的形式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与情感。
小说中,莫言通过对红高粱庄这个特定乡土背景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农民的艰辛生活与复杂的情感世界。
本文将从乡土的意义、农民的劳作和生活、家庭关系以及爱与欲望等方面,探讨《红高粱》中乡土与情感的交织。
第一部分:乡土的意义在《红高粱》中,乡土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属。
红高粱庄作为小说的中心场所,是人们生活的根基,承载了他们的记忆、习俗与文化传统。
在这片乡土上,人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彼此依存着。
小说中的乡土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集体的精神寄托,是农民们对家园的热爱与依恋。
第二部分:农民的劳作和生活《红高粱》以红高粱的种植与农民的劳作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农民的艰辛生活。
小说中,农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勤劳耕种,为生计努力奋斗。
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丰收的期盼贯穿始终。
通过描写农民种植红高粱的辛勤过程,莫言展示了农民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第三部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在《红高粱》中,家庭关系是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
小说中的家庭关系纠缠复杂,充满了欲望、矛盾和猜疑。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更加复杂。
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付出了许多,而子女却常常无法理解父母的用心。
莫言通过揭示家庭关系的曲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亲情与个人欲望的交缠。
第四部分:爱与欲望的碰撞在《红高粱》中,爱与欲望作为情感的主要元素之一,穿插在故事的方方面面。
从葫芦娃与粪坑娃的纯真童年友谊,到红拂的爱情纠葛,再到世纪儿子与金光理发店老板娘之间的激情,小说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爱与欲望的碰撞。
这些情感的纠结与交织,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深思。
结论部分:通过对《红高粱》中乡土与情感的讨论,可以看出,乡土成为了人们情感生活的重要依托与展示平台。
农民的劳作、家庭关系和爱与欲望等方面的描写,使得小说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结。
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语言特色
8.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是一种“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的主要特点为:1.具有乡土气息,偏爱方言,村言野语。
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莫言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莫言的《红高粱》正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大量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语言”,使作品更有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更为逼真,更能感染人。
其次,偏爱村言野语,《红高粱》中的人物包括戴凤莲、余占鳌的语言都极有特点,那便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及粗俗污秽的意象,透着一股浊气,违背了新时期文学传统能够容忍的审美原则。
2.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们相反相成,言简意赅,巧妙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
例如《红高粱》中一共用了五组矛盾的组合“极端热爱极端仇恨”“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来写高密东北乡。
这些意义相悖的词语组合,集中表现了“我”对高密东北乡的“爱之深责之切”,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3.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词语色彩凝重。
莫言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尤其是对“红”和“血”很是痴迷。
《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是血一般的红、土地是红的、河水是红的、祖先们的鲜血是红的。
莫言试图在红色的大背景下,展览历史,还原历史的苍茫与深邃,廓大与辽远,意在把人们的想象带回远古蛮荒时代,从而张扬强悍的“酒神精神”。
4.大量使用民间歌谣、韵文。
在《红高粱》中,莫言大量运用民谣、民歌、民谚,为作品增添了许多亮色。
作品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古典美。
5.对修辞的使用也别具一格.如比喻和拟人、反讽和戏仿、示现等等。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浓郁的乡土味道乡土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贯穿于文学创作的整个历史之中。
现代乡土小说的勃兴始于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全面否定传统、主张全盘西化等思想盛行,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回归,努力在乡土田园中找寻精神的归宿和力量,于是便出现了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乡土小说。
1949年以后,以“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依然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之后,乡土文学更是被赋予了回顾过去、思考未来、反映现实等重要责任,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通过描写乡土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根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总之,从鲁迅笔下的浙东乡土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到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汪曾祺笔下的苏北小城,再到贾平凹笔下的陕西南部山村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画卷,也体现了乡土创作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创作潮流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乡土文学的盛行源自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本质。
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因此,生活经验的乡土性使得相当多的现代作家开始以乡土生活为素材,以乡土和乡民为基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文化和历史进行观察和反思。
多年来,乡土始终是中国作家解不开的情结,并为此魂牵梦绕。
二、莫言及其乡土王国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莫言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同时,他也被称作新时期以来“真正触摸到乡土灵魂”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从最初的《透明的红萝卜》到后来荣获诺奖的长篇巨著,都是关于乡土农村的人和事,展现了百姓乡民在高密东北乡这片乡土中的勤奋耕耘、奋争和对生活的希冀盼望。
莫言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的乡土情怀,描述了这种乡土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一部一部地,排列组和成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宏伟史诗。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
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
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
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
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大地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土地观念;乡土意识。
目录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4)(一)莫言的童年记忆...............................................................4(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6)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7)(一)人生与土地 (7)(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 (8)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10)(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10)(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11)(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13)四、参考文献 (15)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一)莫言的童年记忆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
莫言小说的乡土特征探讨
33
2010 年五月刊
圣的事物。 黑孩的故事证明每个个体存在都是不容忽视的,每个 个体都有追求和享受美好世界美丽生活的权利。 《红高粱家族》 中,“我奶奶”从出嫁的那天起就面临着诸多艰难困苦,但她凭借 着坚定地新年挺了过来,获得了新生,同时也获得了爱情和事业; 罗汉大叔在酷刑的考验中表现出巨大的勇气,他用坚强的忍耐力 与酷刑抗争到底,给后人留下了崇高的精神力量;依然以自己的 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精神让后人敬仰;“我爷爷”领导的 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失败了,但是他的坚韧与辉煌的业绩被载入史 册成为佳话,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在他面前显得无地自容。 在这些 小说中,强盛的生命力量的震撼之美让所有的读者都感受到了作 品的力量。
来说,就是具有民间特殊性的价值判断。 在这里所指的民间比较 侧重于价值观念的民间,上面几方面的内容都涵盖了。 陈思和曾 说过,民间在国家权力控制较为薄弱的地方产生的,有着比较自 由活泼的形式,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生活情 景;可以说它的基础的审美风格就是自由自在,民间传统就是对 人类原始生命力仅仅拥抱的过程,激发出生活的爱与憎,追求人 生的欲望, 这种自由自在是其他任何道德说教无法进行规范的; 它避开政治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势, 从民间视角来看现实生活,着 重表达的是下层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 带有民间的伦理道德、审 美、 信仰等文化传统, 带有自由自在的原始状态。 在陈思和看 来,民间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民间,体现的是价值观和方法论,民间 的特质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这就使文学作品具有了一 定的民间特质。 莫言的小说与乡土紧密结合,注重强调民间特质, 使莫言的小说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乡土小说。
二、莫言小说的乡土生命观 在莫言的小说中,作家习惯于从生命形态着手,把包括人类 在内的动植物,回归到生命的本原状态来描写,从生命的原初起 点来看,一切人和一切生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求生的本能和 强大的生命力方面是相通的。 (一)人的积极抗争 在鲁迅小说中, 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为了生存进行苦苦挣扎, 是非常可悲可怜的,孔乙己的挣扎成为大家生活中的笑料,也是 作者悲凉心境的写照; 祥林嫂徒劳式的抗争更带有悲剧色彩;老 年闰土的行为让人心情沉重。 在赵树理的小说里,小人物为了生 活所做的努力都被隐去,人更多是为了革命或者进取、觉悟而失 去了个性,个人的价值已经丧失了。 与自己的前辈不一样是,莫言 的小说中包含着浓郁的苦难意识和深刻的悲剧力量,在这种感情 背后蕴含的是生命个体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生命意识。 追踪生命意 识的力量使得小说整体上的悲剧色彩微不足道,小说整体展现出 了积极的力量感和生活的激情。 尽管从总体上看,莫言小说是以 灰色、黑色等冷色调为底色,不倡导明快的色调,小说中的人物和 故事的背景都是处在极端的变态的状态,这些非同寻常的背景既 有洪水、战争等灾难,也有疾病、死亡、恐慌等威胁生命的情况。 在 极端的状态下,一切生物包括人的生命力量都是那样的渺小和微 弱,但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不是消极的等待 死亡和灾难的来临,而是进行积极地斗争与挣扎,展示出强大的 生命力量之光。 虽然结果大都是以生命力量的消失为结局,但是 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败,更显得辉煌与悲壮,给生命增 添了无形的魅力,显得更为饱满,也使小说在黑暗的底色上抹上 一层亮色。 例如,在《透明的红萝卜》这本小说中,黑孩这个主人公是个 没 有 亲 娘 疼 的 “小 哑 巴 ”,承 受 着 自 然 和 家 庭 的 双 重 压 力 ,他 不 仅 保住了命,还以自己的方式对外面这黑暗无声世界的压力进行抗 争,并且有自己的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懈追求着自己心中神
莫言《野骡子》读书笔记
莫言《野骡子》读书笔记《野骡子》是莫言的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
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许仙与野骡子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性。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我的观感和感悟,并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深深地被莫言描绘的乡土世界所吸引。
他通过对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高密东北乡的生活气息和乡村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仙这个主人公虽然有些矛盾和挣扎,但他的善良和勇敢也让我为之动容。
而野骡子这个角色的出现,则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和神秘感。
在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时,我发现《野骡子》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性。
通过许仙与野骡子的关系,莫言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许仙既想占有野骡子,又想保护她,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让人深思。
此外,小说中许多情节都展示了生命的无常性。
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变数和未知,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去把握自己的命运,最终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在解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认为莫言以一种原生态的方式展现了乡村生活,并通过许仙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
同时,《野骡子》也传递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莫言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总结我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我对《野骡子》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莫言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喜怒哀乐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身边的世界和人性,并激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此外,阅读《野骡子》还让我对莫言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描绘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反映作用。
《野骡子》作为一部反映乡村生活和社会变迁的作品,让我认识到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怀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面向全球公布:来自中国的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
从1981年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到去年的《蛙》荣获茅盾文学奖,莫言小说创作已走过三十年。
他至今创作了11 部长篇,一百多部中短篇。
由于风格不断变化,莫言先后被划入现代派、寻根文学、新历史小说等不同的流派。
对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他很幽默地表达了看法:“大多数所谓的文学思潮,与自己的作品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小说是作家创作的,思潮是批评家发明的。
”莫言的作品中,关于人性、种族的思考被纳入历史变迁的宏大史诗中,语言、结构方面的先锋探索更加注重融合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强化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和喜剧性,呈现出举重若轻的轻逸之美。
一直以来,农村生活始终是莫言叙述的.中心,他以自己的创作,建构了“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 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乡土世界。
他每部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都是从这里登场。
他多次谈到故乡对于作家、对于他自己的意义:放眼世界文学史,但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都有一个文学的王国。
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小镇,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边城。
而这些文学的王国,无一不是在它们君主的真正故乡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
在1976年参军离开农村以前,莫言在真实的高密县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当了20年农民。
这20年是极左政治路线下民生艰难的时代,留在他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饥饿、神鬼故事和母亲的叹息。
莫言小说中那千奇百怪的故事,对自然、社会、人生惊世骇俗的看法,都和母亲、童年、大自然、故乡紧密相连。
当然,莫言也认识到故乡对作家的局限性,如何使故乡的梦境成为贯通人类普世性价值的纽带,这是莫言乡土小说的愿景。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教授认为:“莫言的乡土小说,一方面是他对民间艺术风格的自觉、理性的追求,一方面是与民间的文化形态紧密关联。
”而在莫言看来,民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可以把它简化为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是为老百姓写作?还是作为老百姓写作?毫无疑问,莫言选择的是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浓郁的乡土味道
乡土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贯穿于文学创作的整个历史之中。
现代乡土小说的勃兴始于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全面否定传统、主张全盘西化等思想盛行,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回归,努力在乡土田园中找寻精神的归宿和力量,于是便出现了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乡土小说。
1949年以后,以“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依然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之后,乡土文学更是被赋予了回顾过去、思考未来、反映现实等重要责任,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通过描写乡土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根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总之,从鲁迅笔下的浙东乡土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到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汪曾祺笔下的苏北小城,再到贾平凹笔下的陕西南部山村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画卷,也体现了乡土创作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创作潮流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乡土文学的盛行源自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本质。
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因此,生活经验的乡土性使得相当多的现代作家开始以乡土生活为素材,以乡土和乡民为基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文化和历史进行观察和反思。
多年来,乡土始终是中国作家解不开的情结,并为此魂牵梦绕。
二、莫言及其乡土王国
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莫言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同时,他也被称作新时期以来“真正触摸到乡土灵魂”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从最初的《透明的红萝卜》到后来荣获诺奖的长篇巨著,都是关于乡土农村的人和事,展现了百姓乡民在高密东北乡这片乡土中的勤奋耕耘、奋争和对生活的希冀盼望。
莫言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的乡土情怀,描述了这种乡土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一部一部地,排列组和成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宏伟史诗。
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我的高密东北乡是我开创的一个文学共和国,我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
每当我拿起笔,写我的高密东北乡故事时,就饱尝到了大权在握的幸福,在这片国土上,我可以移山填海,呼风唤雨,我让谁死谁就死,让谁活谁就活……”
(一)故乡——无法逃离的情愫
童年时经历的饥饿与孤独虽然后来被莫言视为其
创作的财富,但是之于故乡,他的感情是复杂的。
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也从莫言对故乡的描写中可见一斑:“高密东北乡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当他年少时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劳作时,对那块“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的土地刻骨仇恨。
莫言认为他们在那片土地上,像牛马般辛苦耕耘,可是仍然深陷凄凉生活之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因此,他幻想着逃离并决绝地认为,假如有一天可以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绝不会再回来”。
当21岁的莫言头也没回地爬上运载新兵的卡车时,感觉犹如出笼之鸟,故乡再无任何可恋之处。
然而,当他离家两年后重回故乡,百感交集之中却是难免一丝丝激动异常。
当他看到眼睛红肿的母亲在一天的劳作之后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上向他迎面走来,“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里不禁噙满了泪水。
那一刻,莫言意识到,对于生养自己的故乡,可以爱、可以恨,但却无法摆脱。
之后的莫言强烈地感觉到,二十年的农村生活,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天的“恩赐”。
故乡是他真正可以如鱼得水的地方,离开了故乡的他“举步维艰”。
他将灵魂寄托在对故乡的回忆中,提出了“血地”的概
念。
躯体,因流淌着血液而拥有了灵魂;土地,因奔淌着河流而充满生机;同样的,文学作品,只有充满着对生活的深切体验,才变得有灵魂。
莫言的主要作品,最好的作品,都是自故乡完成。
他的作品大多源于儿时对故乡生活的深切体验。
故乡的墨河、胶河等河流在他的小说中川流不息,丰腴了其想象的沃土。
从自己的人生际遇对文学的生成进行体察,是莫言的创作优势,也彰显了其独特的创作个性。
正如美国小说家赫姆林·加兰所说,艺术的地方色彩可以赋予文学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文学也因此别具一格。
因此,地方色彩“一定要出现在作品中”,并且“必然出现”。
莫言对家乡割不断、离不开的情愫,也像一个无形的半径一样,紧紧地牵绊着他的文学创作。
(二)乡土——文学创作的根基
从莫言结缘文学创作开始,乡土气息便如影随形,无所不在。
他的作品中永远洋溢着浓郁的乡土味,一切都那么土,可谓“土”味十足,“土”得掉渣。
他不关注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其作品中也从来不会出现仕宦工商、皇亲国戚,他写农村和农民、肥沃到发酵的土地,写百草的丰茂,五谷的丰登和鸟兽的欢鸣。
莫言自己评价其小说时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
我不了解很多
人,但是我了解农民”,“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都是一个写小说的农民,都是高密父老乡亲们的不太称职的儿子”。
正是这种清新原始的泥土味道让他走向了世界,也正是这片乡土为莫言提供了创作灵感,幻化成了无数的创作素材。
首先,莫言惯于从生命形态的描写着手,回归到生命的本原状态对人类及一切动植物进行描写。
故乡的自然空间,天然的地理地貌、气候天气以及生物植被等,深深地沉淀在莫言的记忆中,影响着其作品的艺术建构。
当他执笔写作时,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河流以及故乡的植物,包括大豆、包括高粱,统统缭绕在其耳边。
于是,家乡村边那条干涸的小河流,那个荒草甸子,那个桥洞,和那片高粱地,都走进了莫言的小说,成为一道道富有生命的美景。
读莫言的很多作品不难发现,莫言对农村人、事、物的描写,熟稔而生动,用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农田水彩画,使读者身临其境。
其次,作家的乡土经验,即莫言在故乡的所有人生经验和对生命情感的体验与记忆,包括整体性记忆和某些特殊的个人化记忆,也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在莫言的成长过程中,那些具有切肤记忆的人、事、物,在他的心中慢慢沉淀下来并形成某种情
结。
比如对饥饿的记忆和被赶出学校后在生产队放牛的孤独记忆。
因此,在其文学创作中,孤独和饥饿总是两个主要的切入点,如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主人公黑孩所经历的饥饿和孤独等痛苦的记忆,几乎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另外,故乡中流传的民间文化艺术,也为莫言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元素。
正如莫言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创作是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从小耳濡目染的也是这些文化元素。
”因此,每每当他提笔创作,这些曾经浸入骨髓的民间元素也自然而然地涌进他的作品,并且深深影响甚至决定着其创作风格。
比如《檀香刑》中对猫腔的描写,《生死疲劳》中的章回体写作与轮回的框架,以及许多短篇小说中对中国传统魔幻主义小说《聊斋志异》的借鉴等,都可以看出莫言作品中对民间资源的索取。
他自己也将之称为“亦真亦幻、历史与现实纠缠在一起的”“立体的”写作方法。
结语
故乡和文学创作者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同时故乡对作者也是一种深深的牵绊。
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和对人生体验的描写与刻画只有回放到故乡的场景中才变得鲜活、有生命力。
故乡和童年的记忆留给一
个作家的烙印,在莫言身上表现得尤其强烈和深刻。
因此,浓浓的乡土气息是莫言小说的鲜明特征。
儿时的人生体验永远是其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