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一、实验动物环境基本概念
8、氨气(≤14mg/m3) 实验动物室内臭气种类很多,以氨的浓度 最高,所以动物室的臭气主要是指氨。 氨来源于实验动物代谢的粪、尿、分泌物、 饲料垫料分解物。 氨浓度决定于动物密度、换气次数、设施 结构和管理水平
一、实验动物环境基本概念
8、氨气(≤14mg/m3) 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氨气能引起黏膜细胞快速生长和代谢,这就会造成氧和能量的需要增高, 同时氨气的解毒过程是一个高度耗能的过程,因此动物用于生长和生产的能量 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 降低机体抵抗力 实验动物室的氨气通过呼吸道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 使血红素变为正铁血红素,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液碱储和血红素的氧 化性能,从而出现贫血和组织缺氧,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诱发疾病 氨气是公认的应激源。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对黏膜有刺激性,严重时可 发生碱灼伤,故可引起眼睛流泪、灼痛,角膜和结膜发炎,视觉障碍。 氨气进入呼吸道可引起咳嗽、气管炎和支气管炎、肺水肿、出血、呼吸困 难、窒息等症状,甚至坏死,造成呼吸机能紊乱。 此外氨气溶解到呼吸道黏膜的粘液中,使粘液的 pH值向碱性转化,纤毛丧 失活动功能,增加由空气传播疾病的易感性。
3)微生物:洁净程度。
4)动物之间的关系:异种动物间可传染疾病,且 不同动物生活环境要求不同。 5)与人的关系:操作动物宜轻柔,忌粗暴。使动 物驯服。了解动物心理学。
二、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一)按设施功能分类
1)实验动物生产设施是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 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2)动物实验设施(实验动物使用设施)是指以研 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和药品生产等为目 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 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和特点
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是一种开放环境设施,饲育环境基本符合动物的生长、繁育要求,但不能完全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等其他干扰因子。
目前啮齿类实验动物已经取消普通环境下饲养,大动物饲育在普通环境设施下较多。
2.屏障环境屏障设施主要用于清洁级、SPF级动物的饲育和动物实验。
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隔离器做SPF级屏障系统。
是指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设有严格的屏障,即饲育环境是密闭的,通过屏蔽装置与外界相通,送入饲养室内的空气要经过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洁净度要求达到7级,除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为负压以外,通常应保持为正压,且不低于10Pa;排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送入的一切物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后,经特制的传递装置送入,进入屏障内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主要用来饲育无特定病原体、悉生以及无菌实验动物。
隔离环境设施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等一切物品均为无菌,动物和物品经过特殊传递,既保证了与外界隔离状态,又能保持内环境正常运转。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基本要求
• 设施应选建在远离疫区和公害污染的地区, 有便利和充足的后勤供应(水、电、给排 水系统,交通运输等)。
• 设施建设应坚固、耐用、经济,有防虫、 鼠等野生动物的能力,施工和建筑材料要 严格符合设计要求,最好预留可扩大的余 地。
• 设施最好为独立结构,具有各种完整的相 应职能区域,做到区域隔离以便满足对各 种不同动物品种、品系饲养和保证动物质 量的需要。
30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全面布局,预计 发展趋势,明确建设的可行性。设施的 应用目的是指导设计的最基本指南,重 要的是饲养品种,微生物控制等级,动 物实验的种类和范围。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以国家实验动物 的相关标准为设计依据,确定微生物控 制级别,相应设施类型即可确定。要按 国家标准中相应规定,根据环境控制要 求、建筑要求、区划要求、按建筑规范 进行设计。
紧张,导致不安和骚动;可造成大、小 鼠生育力下降,妊娠障碍和流产,甚至 出现食仔现象;可使小鼠行动异常,母 鼠泌乳减少,仔鼠生长缓慢;可造成动 物听源性痉挛,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 伤。
14
噪声环境下小鼠产出率与吃仔率(山内忠平,1985)
分类
阴道栓确认后 饲养在普通环境下
产出率
吃仔率
10/10(100%) 0/10(0%)
35
36
37
38
屏 障 环 境 动 物 饲 养 室
39
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 或无外来污染 。隔离器内的一切均是无 菌的。空气经超高效过滤后进入(洁净度 100级)。所有物品经灭菌后,由传递仓 进入。动物来自无菌或其哺育的剖腹产 后代。人不能直接接触动物,所有操作 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
动物实验室设计方案
动物实验室设计方案动物实验室设计方案目录1.实验动物环境包括内环境(直接影响实验动物质量)和外环境。
2.环境设施管理2.1 普通环境2.2 屏障环境2.2.1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计理念2.2.2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维护与管理2.3 隔离环境3.我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及标准实验动物的环境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和动物质量的重要因素。
内环境包括饲养条件、饲料、水源、温度、湿度、照明等。
外环境包括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
因此,在动物实验室的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动物的健康。
环境设施管理是动物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普通环境和屏障环境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普通环境是指动物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相同,没有任何隔离措施。
屏障环境则是在普通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隔离措施,以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的设计理念是以预防为主,采用多层次的隔离措施,包括物理隔离、生物隔离和化学隔离。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的维护与管理也非常重要。
要定期检查环境设施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和器材,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同时,要加强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的质量、数量和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等。
隔离环境是指将实验动物隔离在特定的环境中,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动物的健康。
隔离环境的设计需要考虑实验目的、实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环境设施和管理等因素。
我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及标准也是动物实验室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根据相关规定,实验动物必须符合一定的品种、数量和来源要求,动物实验设施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因此,在设计动物实验室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动物的健康。
3.1 设施建筑要求在建造动物饲养场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设施建筑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选址、建筑卫生和设施要求。
3.1.1 选址选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2)物品的移动路向: 物品→高压蒸汽消毒炉(包装好的
消毒物品可经过传递窗,笼具经泡有消 毒液的渡槽)→ 清洁准备室→清洁物品 储存室→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物经 包装处理→污物走廊→外部区域。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3)实验动物的移动路向: 外来实验动物→传递窗→检疫室
安全贮存,垫料高温)方可应用,笼具水瓶集中洗刷消毒。
实隔绝。表现为无窗或密封门窗,有缓冲间。 • 空气经过滤后进入,设施内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空气压力差,室内保持正压 。 • 出风口要有过滤装置或U型液体控制阀,出口风速不低于
每秒4米,以防止空气逆流形成污染。 • 物品经高压灭菌、化学灭菌和紫外线照射后进入,即灭
菌);垫料布袋装均经高压消毒;鼠盒用牛皮纸包装, 工作服、帽、手套、口罩等经高压灭菌。 • 饲料装两层袋,装后密封连同卡片、剪刀等,经CO60 照射灭菌。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2. 人、物、动物流程 • 人员流程:准备室→更衣→淋浴→更无菌衣→风淋→
清洁走廊→动物室→缓冲间→屏障外。 • 物品流程: 洗刷包装室→灭菌室→洁净贮存室→洁
• 饲料双层塑料袋Co60照射消毒,传入隔离器前先 在清水中浸泡,检漏,然后撕去第一层塑料袋, 放入传递舱内。
• 鼠盒、工作服、鞋、帽、用具均经高压灭菌。 2.入室要求 • 更换拖鞋、工作服、帽。工作前用药皂洗手。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第三节 我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标准
一、设施建筑要求
(一)选址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二)建筑卫生要求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有围护结构材料 均应无毒、无放射性。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 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 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 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天花 板应耐水、耐腐蚀。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
隔离 普通 环境 环境
屏障 隔离 环境 环境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屏障 环境
20~26
15a
20
10
50c
18~29
20~26
16~28 4 40~70
8b
15a
20
8b
0.20
—
10
50c
—
20~26
16~28
15a
20
—
10
50c
5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
15~2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2.单走廊式: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 境都可以这样布局,小型的屏障系 统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清洁走 廊和污物走廊共用一条通道,该类 设施在运营中也较难达到微生物和 寄生虫控制标准。
3.双走廊式:
可以有效的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 开,避免交叉感染,长期实验及动物 生产单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三走廊式: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 有害气体(氨等)。
3、营养因素:饲料和水。 4、生物和栖居因素:菌落数、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一、气候因素: (一)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2)影响代谢; (3)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 (4)激发应激反应; (5)影响实验结果。
表4-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给药(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雌性Wistar大鼠死亡率比较
普通环境的构造和功能因饲养不同 的动物品种而有一定的区别。
普通环境动物室
(二)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 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 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在湿度过低时,某些母鼠拒绝哺乳,有的咬吃仔鼠;同 时对仔鼠发育也有影响。
在温度27℃时,相对湿度低于40%时,大鼠体表的水分 蒸发过快,尾巴失水过多,可导致血管收缩,而引起环状坏 死症(称环尾症、ring tail);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5、噪声
(对人和动物的心理、生理动物造成不利影响的声音)
动物房噪声的来源: (1)外环境; (2)饲养室和实验室内的空调、层流柜等设备; (3)人的活动、动物觅食、走动、鸣叫,(大多数实验动 物的听觉音域比人宽)。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 屏障环境:国际上一般认为动物室的静压要比走廊高出 10-50Pa,而走廊又比房外高出20-50Pa; 隔离器环境:与外面高50Pa 但是,感染实验室内必须是负压,且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其 压差各不相同。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高温对雄性动物的影响更大,精子生存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睾 丸萎缩。
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表现 :
1、生殖方面 2、 机体抵抗力方面 3、动物形态方面: 4、 动物实验方面: 5、行为和生理机能方面:
如:喜马拉雅兔在20 度环境下饲养,耳、 尾、鼻和四肢尖端长 为白色毛,而在10度 长黑毛。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第二章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动物科学专业实训场所及设备清单
动物科学专业实训场所及设备清单实训场所1. 实验室:用于动物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地方,具备实验设备和操作台,适于各类动物实验。
2. 动物舍:提供动物饲养和实训的场所,应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适当的大小和设施。
3. 课程实训室:用于动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和工具。
实训设备清单以下是动物科学专业实训所需的常见设备清单:实验室设备- 显微镜:用于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等。
- 实验室平衡仪:用于精确称量和计量实验物质。
- 温箱:用于提供恒定的温度环境,适用于各类实验需求。
- 离心机:用于离心分离、沉淀和提取样品等。
- 恒温水浴锅:用于在恒定的温度下进行试剂反应。
- pH计:用于测量溶液的酸碱度。
- 自动取样器:用于自动采集样品进行分析。
动物舍设备- 饲料料斗:用于存放动物食物,保证饲养的持续性和卫生性。
- 饮水设备:提供干净的饮水源,保证动物水分摄取。
- 温度调节器:用于调控动物舍内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照明设备:提供光照,满足动物的生物钟需求。
- 栏舍:用于限制和保护动物,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空间。
课程实训室设备- 模拟手术平台:用于进行动物手术实践的模拟平台。
- 解剖模型:用于学生研究和了解动物解剖结构。
- 布标仪器:用于测定动物的体表温度。
- 安全操作装置:保证实训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手套、面罩等。
请根据实际需要对设备清单进行调整,并确保设备的品质和功能符合实训要求。
以上仅为一般参考,具体实训设备需根据课程和实验的要求来确定。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七、有害气体
实验动物室内可存在氨、硫化氢、甲基硫 醇等特殊气味有害气体,它们是由动物粪尿 发酵分解产生的。其中,氨的浓度最高,因 而常以其浓度作为判断有害气体污染程度的 指标之一。 我国标准规定:设施中的氨浓度应低于 14mg/m3 (20ppm)。
八、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的微生物洁净度是实验动物环境最为重要 的监测指标之一。通常,微生物不能游离于空气 中存活,而是附着于粉尘成为气溶胶。 国家标准规定,设施的空气落下菌数:普通环 境的落下菌数少于或等于30个/皿时,屏障系统 少于或等于3个/皿时,隔离系统应该无检出。
六、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是指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含量。粉尘是 指空气中浮游的固体微粒。 粉尘对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有极大影响。 亚屏障系统以上级别设施中的空气,必须进行有效过 滤。目前常用三级过滤法, 空气洁净度以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和粒径大小为指 标,并以达到多少级来表示。我们国家标准:清洁级 屏障系统(即亚屏障系统)的空气洁净度要求达到 100000级,SPF级屏障系统(即屏障系统)达到10000级, 隔离系统达到100级。
第一节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动物性状的表现决定于多种因素,主要是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结果。动物的基因型受发育环境 (胚胎期和哺乳期)影响而决定其表现型,此表现型又 受动物的邻近环境(包括培育环境和实验场所环境)的 影响而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演出型。
实验动物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包括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联系而产生影响的。可分为: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 2.物理因素:粉尘、光照、噪音。 3.化学因素:空气(氧、二氧化碳)、臭气(氨、硫化氢)。 4.营养因素:饲料、水、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 5.栖居因素:笼具、垫料。 6.生物因素:微生物、寄生虫、遗传因素。 环境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多因素的 联合作用。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设施规范及环境标准
温度,℃ 温度 ℃ 最大日温差,℃ 最大日温差 ℃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 最小换气次数,次 最小换气次数 次/h 动物笼具周边处气流 速度,m/s 速度 与相通房间的最小静 压差,Pa 压差 空气洁净度,级 空气洁净度 级 沉降菌最大平均浓度, 沉降菌最大平均浓度 个/0.5h,Φ90mm 平皿 Φ 氨浓度指标,mg/m3 氨浓度指标 噪声,dB(A) 噪声 照度 lx 最低工作 照度 动物照度
8.屏障环境设施净化区的人员入口应设置二 次更衣室,二更可兼作缓冲间。 9.动物进入生产区(实验区)宜设置单独通 道,大型动物在入口处宜设置洗浴间。 10. 10.负压屏障环境设施应设置无害化处理设施 或设备、废弃物品、笼具、动物尸体应经 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运出实验区。 11.设置检疫室或隔离观察室或两者均设置, 辅助区应设一定面积的库房。
二、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1. 普通环境 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品、动 物的出入、不能完全 控制传染因子、但能控制野 生动物的进入。 2.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 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出。适用于饲育 清洁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简称SPF)实验动物,进入的空气经过初、中、高 效三级过滤,进入的人、动物和物品须由严格的微 生物控制。 3.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 采用无菌隔离装置、特殊的传递系统,与环境绝对 隔离,适用于饲育SPF及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照明
屏障区配置密闭洁净灯
自控
1.屏障区宜设门禁系统,缓冲间的门宜采用互锁。 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所有设置互锁功能的门应处 于开启状态。 3. 3.空气调节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风机连锁,并设立 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及报警装置。 4.电加热器的金属风管 应接地,电加热器前后各 800m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没有火源等容易起火 部位的管道和保温材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 5.必要的通讯、摄像监控装置(如温湿度压差超过 设定范围时声光报警启动工作)
实验动物设施分类与环境指标要求
实验动物设施分类与环境指标要求1.设施分类实验动物设施按照其功能分为生产设施、实验设施和特殊实验设施三类。
实验动物生产设施是指用于实验动物生产(保种、育种、繁殖、生产、育成、供应)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实验动物实验设施是指以研究、实验、教学、生物制品和药品及相关产品生产、检定等为目的而进行动物实验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实验设施也可进行特殊品系的培育、保种、繁殖(如基因修饰动物的研究开发)。
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包括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应用放射性物质或有害化学物质等进行动物实验的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按照对传染因子和环境参数控制程度,分为普通环境设施、屏障环境设施和隔离环境设施。
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实验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品、动物出入,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普通级实验动物。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实验动物。
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持无菌状态或无外源污染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应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需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与内环境一致。
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级、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级实验动物(表3-1)。
2.设施环境指标要求(1)实验动物生产间的环境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的要求。
(2)动物实验间的环境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3的要求。
特殊动物实验设施动物实验间的技术指标除满足表3-3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屏障环境设施的辅助用房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4的规定。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最新版】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4925-20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同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动物实验室方案介绍
动物实验室方案介绍一、实验目的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疾病机理、药物效果等问题。
本实验旨在探究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行为、生理反应及其相关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用实验室常见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小鼠属于哺乳动物,体型小巧、繁殖能力强,是理想的实验动物之一。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 小鼠:选用健康的雌性小鼠,年龄在3-6个月之间。
2. 实验笼:具有透明的玻璃制作,便于观察动物行为。
3. 条件室:可以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4. 实验设备: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生理监测器等。
5. 实验药物:根据实验需要选用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四、实验设计1. 实验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只小鼠。
2. 实验过程:首先训练小鼠适应实验环境,然后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3. 实验指标:包括小鼠活动情况、体重变化、食物摄入量等指标。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小鼠分组放入实验笼中,在条件室中适应1周。
2. 实验记录:利用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小鼠的活动情况,同时使用生理监测器监测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
3. 实验操作:给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观察其行为及生理反应变化。
4.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指标差异。
5. 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六、实验安全1. 动物保护: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减少动物使用量。
2. 实验操作:注意实验操作规范,避免对动物造成伤害。
3. 药物使用: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使用,避免药物过量或误服。
七、实验意义本实验可为疾病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探究药物对动物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总结:实验室动物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能够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动物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机制。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和严格控制实验过程,可以取得准确的实验数据,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希望以上方案能够对相关从业者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实验动物设施分类实验动物设施是指为进行科学实验而特别建造的用于饲养和繁殖实验动物的场所。
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和实验的目的,实验动物设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对实验动物设施进行分类及详细描述。
1. 饲养设施饲养设施是用于供养实验动物的场所,通常包括动物舍、笼子、饲料室等。
动物舍是实验动物饲养的主要场所,根据实验需要和动物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个笼子和集体舍。
单个笼子通常用于饲养个体动物,具有独立的空间和饲养设施;集体舍则可以容纳多只动物,提供共享的空间和设施。
饲料室用于储存和配送实验动物的饲料,确保动物获得足够的营养。
2. 繁殖设施繁殖设施是用于实验动物繁殖的场所,主要包括配种室、产仔室等。
配种室通常配备有合适的配种设备,用于控制实验动物的繁殖过程。
产仔室则提供温暖、湿度适宜的环境,为新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为了确保实验动物的纯种性,繁殖设施通常采取严格的隔离和标识措施,避免不同种类或个体的交叉繁殖。
3. 注射设施注射设施是用于给实验动物进行药物注射的场所,主要包括注射室和注射器具。
注射室通常具备无菌条件,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注射器具包括注射器、针头等,应选用适当规格的器具,以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实验动物注射时,还需要注意注射部位和注射剂量的选择,以及注射后的观察和记录。
4. 检测设施检测设施是用于对实验动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的场所,主要包括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实验室通常具备严格的实验条件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仪器包括常规的生化分析仪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用于对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进行检测和观察。
检测设施的建设和操作应符合相关的科学规范和道德要求。
5. 环境控制设施环境控制设施是用于调节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的场所,主要包括温度控制设备、湿度控制设备、光照设备等。
温度控制设备可以根据实验需要对动物舍内的温度进行调节,以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湿度控制设备可以调节动物舍内的湿度,以满足不同种类动物的饲养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
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
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
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4.3.1 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小于1.5米,门宽度不应小于1.0米。
4.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
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5.1 分类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
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F)、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5.2 技术指标要求5.2.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1所列要求。
5.2.2 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2所列要求。
表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6 工艺对设施区域设置的要求6.1 区域布局6.1.1 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6.1.2 饲育区的设置6.1.2.1 繁育、生产区: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2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3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6.2 其他设施设置6.2.1 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接处设有缓冲设置。
6.2.2 动物实验区的设施应与饲养繁育系统分开设置。
6.2.3 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GB 4792实施。
6.2.4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严格防护的设备内操作。
此类设施(设备)须具有特殊的传递系统,确保在动态传递过程中与外环境的绝对隔离,排出气体和废物须经无害化处理。
应体现“人、动物、环境”的三保护原则。
6.3 设施与设备6.3.1 在实验环境中设置设备时,其设备性能和指标,均须与环境设施指标要求相一致(表1、表2)。
6.3.2 不同实验要求的正压、负压设备,必须达到环境设施的指标,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
7 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z7.1 废弃物应作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GB 8978的要求。
7.2 动物尸体应立即焚烧处理,其排放物应达到医院污物焚烧排放规定要求。
8 笼具、垫料、饮水8.1 笼具8.7.1 应选用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易消毒灭菌的耐用材料制成的笼具。
8.1.2 各类动物所占笼具最小面积应满足表3的要求。
笼具内外边角均应圆滑、无锐口。
表3 各类动物所需居所最小空间8.2垫料8.2.1 垫料应选用吸湿性好、尘埃少、无异味、无毒性、无油脂的材料。
8.2.2 垫料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8.3 饮水8.3.1 普通实验动物饮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8.3.2 屏障和隔离环境内饲养的实验动物饮用水须经灭菌处理。
9 动物运输z9.1 动物运输应符合安全和微生物控制等级要求。
不同品种、品系和等级的动物不得混合装运。
9.2 动物运输应配置专用车辆,专人负责,定期消毒、保洁,车辆应装有空调设备。
9.3 运输笼具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回收使用。
10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附录I。
附录 A(标准的附录)环境温湿度测定A1 测定条件A1.1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温度测定应在动物设施竣工空调系统运转48h后或设施正常运行之中进行测定。
测定时,应根据设施设计要求的空调和洁净等级确定动物饲育区及实验工作区,并在区内布置测点。
A1.1.1 一般饲育室应选择动物笼具放置区域范围为动物饲育区。
A1.1.2 恒温恒湿房间离围护结构0.5m,离地高度0.1 m-2.0m处为饲育区。
A1.1.3 洁净房间垂直平行流和乱流的饲育区与恒温恒湿房间相同。
A1.2 测量仪器A1.2.1 测量仪器精密度为0.1以上标准水银干湿温度计及热敏电阻式数字型温湿度测定仪。
A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A2 测定方法A2.1 当设施环境温度波动范围>±2℃,室内相对湿度波动范围>10%时,温湿度测定宜连续进行8h,每次测定间隔为15min-30min。
附录 B(标准的附录)环境气流速度测定B1 测定条件B1.1 在实验设施运转接近设计负荷,连续运行48h以上进行测定。
B1.2 测量仪器B1.2.1 测量仪器为精密度为0.01以上的热球式电风速计,或智能化数字显示式风速计,校准仪器后进行检测。
B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B2 测定方法B2.1 实验动物饲养设施和动物实验设施,应根据设计要求和使用目的确定动物饲育区和实验工作区,要在区内布置测点。
B2.1.1 一般空调房间应选择放置实验动物用具的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及室内中心位置布点。
B2.1.2 恒温恒湿设施应选择在离围护结构0.5m,离地高度1.0m及室内中心位置布点。
B2.2 测定方法B2.2.1 检测在洁净试验区或动物饲育区内进行,当无特殊要求时,于地面高度1.0m处进行测定。
B2.2.2 乱流洁净室按洁净面积≤50m2至少布置测定5个测点,每增加20-50m2增加3-5个位点。
B3 数据整理B3.1 每个测点的数据应在测试仪器稳定运行条件下测定,数字稳定10s后读取。
B3.2 乱流洁净室内取各测定点平均值,并根据各测点各次测定值判定室内气流速度变动范围及稳定状态。
附录 C(标准的附录)环境换气次数测定C1 测定条件C1.1 在实验动物设施运转接近设计负荷连续运行48h以上进行测定。
C1.2 测量仪器C1.2.1 测量仪器为精密度为0.01以上的热球式电风速计或智能化数字显示式风速计,校准仪器后进行检测。
C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C2 测定方法C2.1 通过测定送风口风量(正压式)或出风口风量(负压式)及室内容积来计算换气次数。
C2.2 风口为圆形时,直径在200mm以下者,在径向上选取2个测定点进行测定;直径在200mm~300mm时,用同心圆做2个等面积环带,在径向上选取4个测定点进行测定;直径为300mm~600mm时,做成3个同心圆,在径向上选取6个点;直径>600mm时,做成5个同心圆测定10个点,求出风速平均值。
C2.3 风口为方形或长方形者,应将风口断面分成100mm×150mm以下的若干个等分面积,分别测定各个等分面积中心点的风速,求出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
C2.4 在装有圆形进风口的情况下,可应用与之管径相等、1000mm长的辅助风道或应用风斗型辅助风道,按C2.2中所述方法取点进行测定;如送风口为方形或长方形,则应用相应形状截面的辅助风道,按2.3中所述方法取样进行测定。
C3 计算结果C3.1 按式(C1)求得换气量。
-Q=3600Sv………………………………(C1)式中:Q——所求换气量,m3/h;S——有效横截面积,m2;——平均风速,m/s。
换气量再乘以校正系数即可求得标准状态下的换气量。
校正系数进风口为1.0,出风口为0.8,以20℃为标准状态按式(C2)进行换算: -Q0=3600(273+20/273+t)Sv(C2)………………(C2)式中:Q0——为标准状态时的换气量,Nm3/h;t——为送风温度,℃;v——平均风速,m/s。
换气次数则由式(C3)求得:式中:n——为换气次数,次/h;Q——为送风量,m3/h;V——为室内容积,m3。
附录 D(标准的附录)环境梯度压差测定方法D1 检测条件D1.1 静态检测在洁净实验动物设施空调送风系统连续运行48h以上,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装,设施内无动物及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