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
【答案】(1)洛阳。
(2)南北走向。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2: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3:科技水平是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大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根据材料“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宵不绝。”,可知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走入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他只得寻着骆驼粪的踪迹前行。
一天,他迷失了方向,身体又极度困乏,便下马取皮囊喝水。
不料一时失手,水全流光了。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于是立刻勒马西行,连行五天五夜,人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
后多亏马醒后把他带出沙漠,终于到达北印度。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去天竺干什么?(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答案】(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终于到达北印度。
”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鉴真东渡日本。
(3)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2.材料论述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 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结合课本所学,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由材料二“武周时期”可知反映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时期;由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资治通鉴》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培根
请回答:(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
(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案】(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
(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8.读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答案】(1)澶渊之盟。(1分)北宋与辽。(1分)
(2)宋金和议。(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2分)
(3)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3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答案】(1)郑成功。
(2)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详解】(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二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任写两个即可)(3)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农业方面的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依据材料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宋代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的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依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据材料“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归纳出为了谋求广开财源;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七年级历史下材料解析题附答案.doc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专题复习——材料解析题(附答案)1.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
茶叶以及历法。
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皇帝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材料二中“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当时负责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3)清朝初期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册封之外,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并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封号是什么?(4)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5)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2.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
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请回答:(1)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2)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4)材料三中“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终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答案】联系:都是出现在中国的考试制度,目的都是选拔人才。相同点:都是自愿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不同点:科举制内容范围小,当今考试内容范围广。科举制录取仅为做官,当今考试录取目的多样化。建议: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进一步加大对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全国统一考试题目、科目、方式等,录取标准全国统一。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都江堰。
(2)论述示例:观点: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什么?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请写出图二、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
(3)我国火药是何时传人阿拉伯和欧洲的?它们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什么?【答案】(1)图一是水罗盘。
北宋末年。
(2)图二,火统;图三,突火枪。
(3)13—14世纪。
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
【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是水罗盘。
第二小问,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火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突火枪。
(3)第一小问,我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第二小问,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四千六百多万人垦田一千九百多万多顷五千五百多万顷粮仓长安太仓含嘉仓、洛口仓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请回答问题:(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答案】(1)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隋朝经济繁荣(3)隋朝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隋初,人口,三千多万”“ 隋盛时,四千六百多万人”分析概括可知,隋朝时期人口激增;“垦田,由一千九百多万多顷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知,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由长安太仓到含嘉仓、洛口仓”说明了粮仓丰实。
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走入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他只得寻着骆驼粪的踪迹前行。
一天,他迷失了方向,身体又极度困乏,便下马取皮囊喝水。
不料一时失手,水全流光了。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于是立刻勒马西行,连行五天五夜,人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
后多亏马醒后把他带出沙漠,终于到达北印度。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去天竺干什么?(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答案】(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终于到达北印度。
”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鉴真东渡日本。
(3)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附解析)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要引进外来技术等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2)材料中所说“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是指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3)黄道婆的成就对她的故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历史】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1)开元盛世(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七年级下册部编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附解析
七年级下册部编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附解析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1.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
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
(强化君权)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
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它的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闭关锁国)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学史明智)(5)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
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
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
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
材料三: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何时完成的?3.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2)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4)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答案】(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3)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的措施有: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农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他采取改善民族关系的办法是: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的效果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将隋唐科举制度考试与当今学校考试(学业考试、升学考试等)进行对比,说说古今考试的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二从贞观年间开始,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
——新浪网×××博客(1)结合课本与你的课外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①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
②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③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是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结合材料二“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能够从史实出发,结合史实总结教训和启示,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得到的启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材料论述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人中国。
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1)中日交流:鉴真;中印交流:玄奘。
(2)【示例】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唐贞观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
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特点:脸谱特色鲜明;虚实结合;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
”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脸谱特色鲜明。
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虚实结合。
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第二小问,我认为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这样才能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1)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并说出他西行取经的出发地点?(2)材料一中的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3)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并说出该事件的影响?【答案】(1)玄奘;长安.(2)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3)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析】(1)依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法.(2)依据所学可知,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那烂陀寺是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玄奘回国后,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3)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4.编报学史某校初一学生为编辑主题为“宋元科技成就”的历史小报,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编辑任务。
陶活字版《金刚经》(部分)罗盘针(模型)火炮司南(模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上述图片符合小报主题,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小报讲究图文并茂,请参照范例,任选一幅符合主题的图片,为其配上说明文字。
范例:赵州桥便利交通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在小报结尾部分,同学们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段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结合所学,你认为陈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答案】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陶活字版(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火炮(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罗盘针(指南针)为远航创造条件(注:对不符合主题的图片进行说明,不得分。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小报的主题是宋元科技成就,故《金刚经》、司南(模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不能选,因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清朝制造的。
故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图片:陶活字版;说明文字:促进文化传播。
图片: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图片: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5.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贞延四年,发诏修洛阳之乾元殿(隋场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巨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夹。
”……上(唐太宗)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唐太宗材料三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1)根据材料一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唐蕃通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3)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4)材料三中唐诗描写了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进行概括性评价。
【答案】(1)共识:不修乾元殿。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幵明。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贞观之治。
(4)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5)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
(凡符合題意的其他表述均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述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随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随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蔽,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和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以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城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可知,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不修乾元殿,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