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框架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整理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整理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总结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最早的人类名称元谋人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情况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社会组织原始人群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外貌特征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木棒用火情况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生产活动采集野果、偶尔猎获动物社会组织原始人群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代表) 时间距今约三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外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用火情况会人工取火生产活动采集、狩猎、捕鱼观念懂得美和死后埋葬社会组织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无贫富贵贱差别其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2.原始的农耕原始的农耕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代表类型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用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耒耜居住情况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生产活动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制陶器和玉器、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地点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代表类型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用工具磨制石器、木制耒耜、骨制箭头、渔叉、渔钩居住情况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生产活动种粟(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狗等、打猎、捕鱼;制彩陶、纺织、制衣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的代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地点山东泰安市大汶口使用工具磨制石镰、石锄等,还出现铜器生产活动农业、手工业(制黑陶、白陶、玉器等)生产关系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3.华夏之祖华夏之祖华夏族的形成时间距今四五千年活动范围黄河流域形成过程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外一个首领炎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以后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知识点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一)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1600年)禹建立,二里头遗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二)商朝(公元前1600年—1046年)汤建立,都城殷(殷墟今河南安阳),最后一个王是纣。
地方:实行内外服制。
文化:甲骨文、青铜铭文。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周武王建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1.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1)分封制度A.基础:井田制的实施B.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C.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贵族(功臣、姻亲、古代帝王的后代等)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D.影响:①确立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⑤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E.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F.特点:等级森严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七年级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知识点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 早期城市初步形成(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随着农业革命和畜牧业的显著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背景:农业与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人口激增,人们开始逐渐向资源更为丰富的区域中心聚集,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设施:为了抵御外敌、保护居民并调节水资源,城墙、城壕以及大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相继出现,标志着城市雏形的诞生。
(4)影响:随着城市的形成,一部分人逐渐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管理、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进而催生了掌握多重权力的“王”的出现,社会结构开始分化为不同的阶级。
2. 早期国家的形成统治机制:以“王”为核心的统治阶级,通过制定社会规范和运用暴力手段,对内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对外则发动战争以扩张领土和影响力,这一过程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3.文明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社会体系的基础。
知识点2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一、良渚古城1.遗址概况(1)时间地点: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是中国乃至世界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
(2)古城布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宏大,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则达到630万平方米,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城市规划能力。
2.水利工程古城背面建有复杂的水利系统,结合自然山体与人工水坝,构成了一项规模空前的水利工程,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利用能力。
3.考古发现(1)经济与社会发展:内城中部的高台广场与高等级建筑,以及大量炭化稻谷的发现,揭示了良渚社会的高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2)阶级分化:贵族墓地的精美玉器陪葬品与普通墓葬的鲜明对比,证明了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的显著存在。
(3)历史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在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框架 (1)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远古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2,氏族聚落
(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文明曙光
(1)黄帝和炎帝
(2)尧舜禹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夏
(2)商
(3)西周
(4)分封制
(5)等级制度
(6)礼仪教化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
3,社会变革
(1)个体农耕
(2)商鞅变法
4,商、西周、东周的科技,思想(1)甲骨文,青铜器,都江堰,编钟(2)孔子思想,百家争鸣
三,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秦帝国的兴亡
(1)秦王扫六合
(2)陈胜吴广起义
2秦始皇巩固统治
(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3)焚书坑儒
3,汉武帝推动大一统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推恩令
(3)强化监察制度
4,秦汉对外交流和科技,文化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造纸术的改进张仲景和华佗《九章算术》(4)佛教,道家《史记》秦始皇陵兵马俑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
(1)魏
(2)蜀
(3)吴
2,经济发展
(1)人口南迁
3,民族融合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改革
4,科技,文化
(1)圆周率《齐民要术》《郦道元》
(2)王羲之顾恺之石窟艺术。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思维导图
期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多次迁都后定于殷
国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家
商朝
政治
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
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和 西周
西周
文化:甲骨文、青铜器
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 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行政统治
石器时代的 古人类和文 化遗存
私有制、阶 级与国家产 生的关系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 产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显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 级社会的门槛
中
前期:炎黄结成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衰亡: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国家实行“共和行政”。前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平王东迁
商周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经营的基 本方式是井田制,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华
三皇五帝
后期:尧舜“禅让”。在“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层
文
从部落
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明
到国家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的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起
夏朝
政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
源
夏部族对除生活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高二中华文化知识点的框架
高二中华文化知识点的框架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作为高二学生,我们应该对中华文化有所了解,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下面,我将就高二中华文化知识点的框架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华夏文明:介绍夏、商、周等古代朝代的特点;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2.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变革:阐述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联系与对比;探究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变革与演变。
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介绍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讨儒家思想对人们行为道德准则的影响。
2. 中国传统美德:强调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如孝道、忠诚、礼仪等;说明传统美德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3. 中华文化的和谐观念:阐述中华文化强调和谐思想的内涵;探讨和谐观念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和价值。
第三部分: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 中国书法与绘画:介绍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探究中国书画艺术表达中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2. 中国传统音乐与戏曲:探究中国传统音乐与戏曲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传统音乐与戏曲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3. 中国传统舞蹈与民间艺术:介绍中国传统舞蹈与民间艺术的类型与特点;探讨舞蹈与民间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表达与传承。
第四部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1. 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介绍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探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2. 中华文化传媒与新媒体时代:探究中华文化在传媒与新媒体领域的表现与发展;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五部分: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1. 中华文化与时尚产业:介绍中华文化在时尚产业中的应用与影响;探究中华文化与时尚的关系。
2. 中华文化与体育运动:阐述中华文化在体育运动中的价值;探讨中华文化对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传承。
3. 中华文化与文化产业:探究中华文化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第 3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知识结构
2024 版七年级历史第3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知识结构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为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形成时间:大约在5000 多年前。
3.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重要的考古遗址发现68:(一)良渚古城遗址:1.概况:距今约5300-4300 年,位于浙江余杭,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2.发掘状况:出土精美玉器,有大型广场、大型水利工程等;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3.意义:证实距今约5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二)陶寺古城遗址:1.概况:距今约4300-4000 年,位于山西襄汾,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2.发掘状况:出土玉钺、陶盘、小件青铜器等;有大型墓葬、观象台等。
3.意义: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三、远古的传说:(一)部落联盟时期:1.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打败炎帝,炎黄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此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 自称。
(二)禅让制:部落联盟时期,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6。
三、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1.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形成的主体是炎黄部落联盟。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社会形态概念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占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生产工具:打制石器2.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生活方式: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鞋居生活,学会用火。
4.社会组织阶段: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1.生产工具:磨制石蹈2.文化遗存代表:3.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4.社会组织阶段:2系氏族社会(特征: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部落联盟:私直制已经产生;战争不断)重点总结一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分布一文明的特点:1.沿河而居'地处大河冲积平原;(大河文明)2.“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多元逐渐走向一体;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干核心);(散一聚)3.源远流长;(悠久,早,持续)4.文明的原生性特点(原生性,四大文明古国)(三)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一般认为,五帝包括:黄帝、颛顼(ZhUdnxU)、帝辔(kU)、光、舜)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中考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
中考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中考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把中考历史知识点做好整理归纳,能够让你在中考历史考试中把思路变得更清晰。
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中考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
(长江流域)2、北京人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原始的农耕1、河姆渡人时间: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
水稻和蔬菜。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神奇的远古传说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
“尝百草”,给人们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 (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尧:节俭、朴素、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下载全文。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框架
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群
祖
பைடு நூலகம்
原始人群
国
境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内
的
远
古
居
民 氏族社会 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原始 农耕 生活
2.原始农耕生活
长江 流域
河姆渡 原始居民
黄河 流域
半坡 原始居民
农业生产 磨制石器 定居生活 饲养家畜 制造陶器
3.华夏之祖
炎黄战蚩尤
黄帝
尧
舜
禹
夏朝
华夏族
人文初祖
禅让
国家产生
4.中华文明的起源
远古居民
原始农耕时期
传说时代
元 谋 人
北山 京顶 人洞
人
原始 居民 河姆
渡
半坡 原始 居民
穴居
定居
炎 黄 战 蚩 尤
人 文 初
祖
尧 舜 禹 禅 让
形成日后 的华夏族
国家形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清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七年历史第一单元考点归纳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元谋人地位: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距今约170万年,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
二、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10万一80万年;三、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00万一50万年。
四、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1、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前额低平、眉脊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少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
北京人仍保留了猿的特征。
2、北京人的生产生活①群体生活,共同劳动②依靠狩猎和采集生存③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技术成熟。
④会使用火。
学会用火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3、北京人的发现的意义:①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②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五、山顶洞人1、时间、地点、体貌特征:山顶洞人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发现的。
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
2、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懂得人工取火。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何进步?生产工具更加先进,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原始农作兴起的过程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对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约1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
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变化一:磨制石器的发展;变化二:家畜饲养的出现;变化三:陶器的出现。
农业兴起的意义:①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②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一、引言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对远古传说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和文化。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一课。
二、学习目标1.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2. 掌握黄帝、炎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3. 理解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4. 认识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三、知识点详解1. 远古传说远古传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思想。
盘古开天: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天地万物。
盘古的形象高大威猛,他用巨斧劈开混沌,形成了天地。
盘古的身体化作山川河流,头发变成了星辰,血液变成了江河,骨骼变成了山脉,肌肉变成了大地。
这一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思考,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敬。
女娲补天: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拯救了人类。
传说中,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斩鳌足立四极,拯救了人类。
这一传说体现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后羿射日: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大地。
传说中,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大地,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
这一传说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体现了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炎黄联盟炎黄联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黄帝和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时间:约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部落: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
战争: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形成炎黄联盟。
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展开激战,最终黄帝获胜,形成了炎黄联盟。
这一联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初步统一,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激战,黄帝最终打败蚩尤,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二、统一国家的建立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五、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六、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近代化的探索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胜利
八、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变化
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十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和社会生活
十二、古代世界的发展历程与古代文明
十三、世界历史步入近代
十四、世界近代的殖民侵略与人民抗争及国际工人运动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十五、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与近代科技文化
十六、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及二战爆发
十七、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十八、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
第1课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初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初期国家知识点本文档将介绍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初期国家的知识点。
中华文明是全球最古老、连续存在的文明之一,对世界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中华文明的发源- 中华文明的发源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人们开始发展农业、制陶、纺织等生产活动,并出现了城邦社会。
- 最早的中华文明代表之一是仰韶文化,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最早的定居点和农业生产的兴起。
2. 初期国家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初期国家形成有三个重要阶段:氏族联盟阶段、部落联盟阶段和早期国家阶段。
- 氏族联盟阶段是以氏族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形式,氏族之间的联盟形成了初期国家的雏形。
- 部落联盟阶段是指多个氏族组成联盟,共同管理地方事务,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
- 早期国家阶段是指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有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
3. 初期国家的特点- 中华文明初期国家的政治特点主要表现为王权的形成和贵族地位的确立。
- 王权的形成是指通过祭祀活动,国王建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为民众的对象和决策者。
- 贵族地位的确立是指国家政权中的贵族阶层通过血缘和地位的传承,获得了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特权。
4. 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华文明的发源和初期国家的形成,为后来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华文明的农业技术、制度思想、科学发明等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第1课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初期国家知识点的概述。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过程,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汇总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汇总(1)夏朝:(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夏朝为商汤所灭。
●国家性质:天下为公→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河南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2)商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商朝国都一再迁徙(原因:中原屡有洪灾,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国力一度衰弱),直到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才得安定。
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
商王实行内外服制度,加强国家管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牧野之战)●文化成就:①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主要为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②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之后,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①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
为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周王将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分封制的作用:统治集团逐渐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②宗法制:(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国家法律规范。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特点是血缘与政治结合,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初中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初中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时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逐渐形成。
当时,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居住在定居点,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和聚居点。
2.商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时期,商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比较集中的政治权力。
商代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
同时,商代的政治和宗教制度也有所发展,这些制度对后来中国王朝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3.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封建制度的大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积累的巨大进步。
周代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国家机构变得更加完善,周天子开始采取分封制度来管理各地,并逐渐形成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
同时,在周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深刻的积累和发展,诸多文献的编撰、音乐的演奏和规范、礼仪制度的建立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动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家、学院和学派相继出现,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体系开始形成和发展。
同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分裂和战争,为将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政治制度的逐渐确立和文化的不断积累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和文化繁荣铺垫了道路。
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1.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融合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形成始于古代,沿着黄河和长江流域,各个民族相互影响、融合,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群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遍及南北东西;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①早期:(猿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
②中期:(早期智人/古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③晚期:(现代人)山顶洞人、资阳人、麒麟山人、柳江人(3)生产工具:砾石、木棍(4)掌握技术:打制石器、渔猎采集、使用水(取暖、防御、饮食、照明)(5)生活方式:群居生活(6)社会阶段: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中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5万年——距今约1万年(2)生产工具:石片石器、细石器(3)掌握技术:打制、磨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4)生活时代:群居生活(5)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3.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多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①早期:A.距今一万年左右: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B.距今约七八千年左右: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山东北辛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东北兴隆洼遗址②中期:(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姜寨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③晚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坪文化(3)生产工具:石斧、石锄、石铲、石磨盘、木耒(4)掌握技术:磨制石器(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原始农业(河姆渡南稻、半坡北粟)、养蚕缫丝(河姆渡文化)、家畜饲养(猪、狗、牛、羊、鸡、马)、捕鱼狩猎、使用人工火(钻木取火)(5)生活方式: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祭坛与神庙(6)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形成部落联盟)➢原始社会阶段图➢文明演进图➢“三皇五帝”与“万邦时代”1、三皇五帝:(1)内容:①三皇:伏羲(羲皇)、燧人(燧皇)、神农(农皇);②五帝: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2)史实:①炎黄联盟、华夏始祖;②尧舜禅让、天下为公;③最高权力机关为四岳十二牧;④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刀耕火种、集体农耕;2、万邦时代:(1)特征: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层分化明显;(2)考古:陶寺遗址——宫殿、礼器、祭祀、阶层,国家初始二.奴隶社会1.夏朝(很有可能是二里头遗址)(1)政治:①建立:BC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定都阳城、安邑。
初中历史必修必背知识点提纲:中华文明的起源
初中历史必修必背知识点提纲:中华文明的起源初中历史必修必背知识点提纲:中华文明的起源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
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初中历史必修必背知识点提纲: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姓名:班级: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元谋人发现于,距今约,是我国境内之一。
2.蓝田人发现于,距今约。
3.郧县人发现于,距今约。
4.生产生活:通过对他们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5.主要使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6.化石的作用:化石是研究和的重要证据。
7.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8.人类演变史:古猿→→→早期智人→二、北京人1.北京人发现于,距今约。
2.体质特征:北京人的头骨,,眉骨粗大,,鼻骨扁平,,脑容量比现代人。
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够。
3.生产生活:北京人会制作,采集狩猎,已经会使用,过生活,共同劳动。
4.学会用火是。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的遗址之一。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和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发现于,距今约,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相同,属于。
2.生产生活:山顶洞人继续使用,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他们已经知道,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会。
有爱美意识,也有,过着,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2.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
3.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
4.生产生活:通过对他们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5.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6.化石的作用: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7.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是否会制作工具。
8.人类演变史: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二、北京人1.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70万-20万年。
2.体质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华夏之祖
炎黄战蚩尤
黄帝
尧
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禹
夏朝
华夏族
人文初祖
禅让
国家产生
4.中华文明的起源
远古居民
原始农耕时期
传说时代
元 谋 人
北 京 人
山 顶 洞 人
原始 居民 河姆
渡
半坡 原始 居民
炎 黄 战 蚩 尤
人 文 初 祖
尧 舜 禹 禅 让
穴居
定居
形成日后 的华夏族
国家形成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群 祖 国 境 内 的 远 古 居 民 原始人群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氏族社会
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2.原始农耕生活
长江 流域
原始 农耕 生活 黄河 流域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农业生产 磨制石器 定居生活 饲养家畜 制造陶器
半坡 原始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