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碳价调查
国家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挑战
国家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挑战 ●李继峰 郭焦锋 高世楫 顾阿伦[内容提要] 国家碳排放核算是准确掌握我国碳排放变化趋势、有效开展各项碳减排工作、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基本前提,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重要支撑。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开展了5个年份的清单核算工作,但仍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方法体系相对落后、能源消费及部分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统计基础偏差大、碳排放核算结果缺乏年度连续性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国家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数据的权威性。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和国内碳减排工作上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碳排放核算的国际规则还在不断更新完善,我国现有核算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支撑相关科学决策,亟需加快调整完善。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排放 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20)6-0009-06一、碳排放核算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系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①(以下简称《指南》)及相关配套文件,对温室气体排放概念及核算方法进行了权威说明。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等。
世界气象组织2018年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显示,1990年以来全球“辐射强迫”效应增量中,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占比达82%,无疑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围绕二氧化碳排放量(简称“碳排放”)的核算工作也因此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重中之重。
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利用及部分工业生产过程,这两个来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如下:核算能源利用碳排放的主流做法包括部门法和参考法两种。
部门法主要是以各个经济部门活动为核算对象,以一定时间段(如1年)内的分品种燃料消耗,与燃料的低位热值、单位热值的碳含量及氧化率三个参数相乘(这三个参数相乘,即可看作是能源碳排放因子),得到各部门碳排放量,然后再加总得到经济活动中能源利用产生的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及工具研究的研究报告
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及工具研究的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碳排放问题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为了合理评价碳排放情况并推动碳减排,开展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及工具研究已成为当前环保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碳排放评价数据库是指一种能够存储和管理碳排放量数据的系统,该系统能够收集和录入各种碳排放源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汇总,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可视化的数据图表。
在国内,目前已有一些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如“中国能源消费库”、“国家综合能源消费数据库”等。
这些数据库较为全面地收集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碳排放数据,但仍需不断完善和优化。
而碳排放评价工具则是指一种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计算和评估碳排放量的软件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特定行业或区域的数据,计算出相应的碳排放量。
目前,国内已开发出多种碳排放评价工具,如“碳排放计算器”、“碳监控系统”等。
这些工具具有简单易用、计算精确等特点,方便不同行业和企业进行碳排放量的评估和管理。
对于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和工具的研究,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数据库和工具的数据输入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数据库和工具的功能应该不断扩展和优化,以适应不同企业和行业的需求。
总的来说,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及工具研究的意义在于逐步推动碳减排进程,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和管理支持。
未来,应该加强相关研究,提高数据库和工具的质量和精度,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实际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在开展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及工具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广泛收集和分析各种碳排放源数据,以便准确评估碳排放情况和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措施。
以下列出一些重要的碳排放数据,并进行简要分析:1. 全球碳排放总量: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2019年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约为33.1亿吨,较前一年略有下降。
其中,中国、美国、欧盟等地排放量居于前列。
2. 行业碳排放数据:不同行业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能源、交通等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森林固碳效益评估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森林固碳效益评估施健健;蔡建国;刘朋朋;魏云龙【摘要】为构建固碳高效的城市森林,以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公园的植物种类以及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详细的实地调研,运用i-Tree模型Eco V 6.0模块对公园的固碳效益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花港观鱼公园内有树木5 726株,隶属43科79属119种;5类优势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山茶Camellia japonica,鸡爪槭Acerpalmatum,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和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共计2 386株,占总数的41.70%;园内常绿树种占52.17%,落叶树种占47.83%;阔叶树种占86.74%,针叶树种占13.26%;树木胸径在7.60~< 15.20 cm最多,分布呈现“中间多,两边少”的趋势.花港观鱼公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3.64,Simpson指数为0.95.②2016年花港观鱼公园固碳量约54.95 t·a-1,效益约6.59万元·a-1;公园总碳储量约806.90 t,效益约968.28万元;大树(胸径≥30.00 cm的树木)数量占全园树木24.54%,其固碳量约占全园总量的58.51%;公园内固碳能力较强的树种包括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广玉兰等.与12个北美城市相比,花港观鱼公园的树木固碳量较高.【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5)005【总页数】7页(P829-835)【关键词】森林生态学;i-Tree模型;固碳效益;年固碳量;碳储量;花港观鱼公园【作者】施健健;蔡建国;刘朋朋;魏云龙【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浙江省林业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高度复合的独特生态系统[1]。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19EXPERIENCE区域治理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池州市青阳县生态环境分局 孙磊摘要:自从工业革命之后,资本型产业、源密集型产业迅速发长,产业规模日益增大,产生了大量的能量消耗,排出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最近几十年内已成为全球温度迅速上升的主要元凶。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这已被世界公认。
本文围绕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为核心,对我国各省区历年碳排放量状况进行对比,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碳排放减排对策,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省区;对策中图分类号:TK4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7-0019-0003目前,国际社会针对这一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各工业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了规定。
本文从省区尺度入手,认为若想真正提高减排质量,就要明确各省区碳排放现状及成因,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减排措施,真正实现科学减排的目的。
一、我国碳排放量状况经专业结构研究推算后得出,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高达100亿吨,同比增长了2.3%,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据30%。
通过这一个数据便可发现,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并不乐观。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发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2019年GDP增长6.3%,可见2018年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1.11吨。
按照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3.6%左右的指标要求,2019年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多达1.07吨,增长速度在2.47%之内。
在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稳定的状况下,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6.3%,在原增加基础上减少了3.91吨(如图1所示)。
二、我国各省市区碳排放现状(一)平均碳排放系数通过平均碳排放系数,便可了解各区域不同能源结构下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综合效应。
(如图2所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山西省、内蒙古、河北省、安徽省、上海等省市平均排放系数偏高。
广东8种主要乔木树种碳含量测定分析
广东8种主要乔木树种碳含量测定分析张红爱【摘要】应用湿烧法对广东地区8种主要乔木树种(马尾松、速生相思、杉木、桉树、湿地松、硬阔类、软阔类、黎蒴)的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树种、不同器官、不同径阶、不同树干高度的碳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碳含量高低依次为湿地松>杉木>马尾松>速生相思>硬阔类>桉树>软阔类>黎蒴;针叶树的碳含量大于阔叶树;2)不同器官碳含量大小关系为树叶>树枝>树皮>树干>树根,器官碳含量遵循由上到下,呈现由外到里逐渐减少的趋势;3)不同树种不同树干高度位置碳含量十分接近,变异系数均在3.64%以内;4)研究区域树木碳含量受径阶影响很小,碳含量变化幅度小,同一树种不同径阶下不同器官的碳含量变化情况呈现多样性,同一树种内不同径阶和不同高度位置碳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径阶与树干高度位置碳含量没有相关性,但总体上相同高度位置下样品碳含量随着径阶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树种之间,相同树种内部不同器官之间,以及不同特性相同树种之间碳含量存在差异性.对各地区、各树种、各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进行全方位精确测定,可为提高估算其碳储量的准确度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林业资源管理》【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7页(P148-154)【关键词】乔木;碳含量;器官;高度;径阶【作者】张红爱【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固定于生物量中,同时通过自身呼吸、燃烧等释放出CO2[1-3]。
该特性使得森林资源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6]。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储存了全球陆地三分之二以上的有机碳[7-9]。
因此,通过造林植树的方法以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对森林植物的碳储量进行合理科学的估算是研究全球生态变化的关键[10-12]。
固废行业相关的“碳排放+碳交易”知识点总结
固废行业相关的“碳排放+碳交易”知识点总结1、快速理解碳交易碳交易,其实分为三个步骤步骤1,在国家强制要求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通过免费或付费方式,从国家手中获取了可以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权利,官方说法也叫碳配额,这个配额登记在国家下发给企业的碳配额账户上。
如我国发电行业里,年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发电企业,就必须接受国家发放的碳配额,比例按照排放量的70%发放。
这个过程,也叫碳交易一级市场行为。
拿到碳配额的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排放了多少吨二氧化碳,经过国家主管部门调查审核后,就必须从相应的碳配额账户上减少相应的配额量。
步骤2,部分企业通过节能减排,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当排放量低于国家发放的碳配额量时,就产生了多余的碳配额;部分企业没有节能减排,反而扩大了生产,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升高,当排放量高于国家发放的碳配额量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碳配额缺口或欠债。
步骤3,有碳配额缺口的企业,就必须去国家指定的碳交易市场,购买节余配额企业的碳配额,通过碳交易,来实现碳排放履约。
同时,碳交易市场也根据国家规定引入机构投资者和私人投资者,携带资金进场,可以同等权力,购买节余企业的碳配额,并适时出售给有配额缺口的企业,外界资金可以对活跃碳交易市场,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有较好的促进意义。
此外,为了更好的鼓励清洁能源企业的发展,国家允许一部分风电、水电、光伏发电、沼气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企业和项目,将它们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同时又产生发电量的行为,根据官方批准算法和企业数据,折算出相应二氧化碳减排数据,认定这些企业为人类和地球争取了更多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权。
国家据此免费发放给这些企业特殊的碳配额——核证减排量CER。
这些特殊的碳配额CER,也可以去碳交易市场进行售卖交易,不过其履约使用和交易,还需受到国家限制和调配,不像正常碳配额那样相对自由。
上述的整个过程,也叫做碳交易二级市场行为。
国外碳汇交易成熟案例
国外碳汇交易成熟案例一、全球碳市场:碳交易价格呈上升趋势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今,全球重要经济体——欧盟、德国、韩国、美国加州等国家与地区,以及我国广东、湖北、深圳等省市已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
碳交易遵循“限制和交易”原则,依据每年碳排放总额向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
企业超额将遭重罚;未用完的碳配额,或通过增加碳汇获得的碳信用,可作为许可证在碳平台交易。
近年全球碳交易价格呈上升趋势。
由于配额紧缩,欧盟碳排放权价格从2018年开始持续上升,并在2020年-2021年由不足15欧元/吨升至40欧元/吨。
随我国碳交易机制成熟与碳达峰战略推进,碳排放权价格会与欧美地区类似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
如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价格近5年年均涨幅15%,2020年初不到28元,截至2021年4月涨幅30%,已突破36元。
通过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形成的减排量交易是碳交易的重要类型。
目前固碳量研究及碳汇交易以森林碳汇为主,如广州市各森林类型固碳能力每年每公顷在2.2~7.9吨碳之间,平均值5吨左右。
未来,将多种资源类型碳汇纳入交易体系将有力促进自然资源价值转换。
二、我国碳汇交易机制与典型案例目前,我国正逐步构建完善的碳汇交易体系。
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广东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2021年2月1日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碳汇交易制将从试点走向全国。
1、国家CCER碳汇交易机制全国层面,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项目是我国碳交易的主要形式。
CCER 项目通过适用的“方法学”核算减排量,通过国家核证后进行交易。
碳汇方面目前已形成竹林、草地、森林、耕作等6种方法学可用于核算及交易,目前应用案例主要仍集中在森林板块。
典型案例1全国首个CCER交易项目——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8.7平方公里林地的5208吨减排量以20元/吨出售。
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广东省林业厅支持下,2011年在河源、梅州等地造林1.3万亩(约8.7平方公里)。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V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XuQiong和ZhongMeirui,2022)o《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统计数据显示,201Γ2021年,我国碳排放量由88.8亿吨上升至105.8亿吨,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1%,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极端气候频发、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减排形势日益严峻。
考虑到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以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我国政府秉承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毅然决然地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因此,寻求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热点问题。
要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成碳减排任务刻不容缓。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陈晓红等,2022),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以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部分为主,包含软件业和相关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二是产业数字化,具体为工业互联网、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
由《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可知,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产业化规模已经达到8.4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GDP比重为7.3%;同时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GDP比重为32.5%o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术界广泛且持续的研究,大致分为数字经济的内涵、规律、功能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从数字经济的内涵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信息化(孙德林和王晓玲,2004)、数字技术(李长江,2017)、信息和通信技术(逢健和朱欣民,2013)及新经济等角度来讨论;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谢康和肖静华(2022)主要从数字经济的创新、运行和政策方面提出八大规律;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经济将立足本国优势产业(石建勋和朱靖池,2022),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王琛伟,2022);而研究最多的领域,当属有关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李健(2022)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赋能乡村振兴,赵涛等(2020)和张勋等(2019)认为数字经济激发并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创业行为,万晓琼和王少龙(2022)、李宗显和杨千帆(2021)、赵涛等(2020)认为数字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戴翔和杨双至(2022)认为数字经济推动了制造业转型,戚聿东和肖旭(2020)认为数字经济推动了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基于造林成本法的森林碳汇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造林成本法的森林碳汇成本影响因素研究作者:刘梅娟钱怡霖郑根水来源:《财会月刊·上半月》2020年第05期【摘要】以营林主体生产经营的生物资产中的杉木为研究对象,基于造林成本法视角,运用Benítez等提出的固碳成本模型,分析轮伐期、利率、立地条件、木材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五个因素对碳汇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轮伐期的增加,杉木固碳成本呈现U型变化趋势;杉木固碳成本与劳动力价格以及利率变动呈正相关关系,与立地质量和杉木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基于此,从建立中长期低息贷款体系以降低营林主体的资金成本,实施完善的碳汇造林补贴政策以提高营林主体经营碳汇林的积极性,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林技术以增加森林碳汇供给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营林主体;碳汇成本;造林成本法;轮伐期;劳动力价格【中圖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9-0079-6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全球共识[1] 。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加,但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传统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
据统计,2018年我国消耗的非化石能源仅占总量的14.3%,与发达国家20%的比例结构相去甚远,再加上我国人口与经济总量大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位居全球首位。
因此,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减少二氧化碳释放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森林碳汇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功能,增加森林碳汇是未来30 ~ 50年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2] 。
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提升到22.96%,但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1%,这说明我国的森林碳汇存在较大的增汇空间[3] 。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变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变化的比较研究范建双;周琳【摘要】基于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97~2015年中国城镇、农村和整体(包含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引起的直接碳排放量,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函数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采用乘积式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模型(M-LMDI)分析了直接能源消费强度、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3大因素对居民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各省份相关变量对生活消费碳排放影响的城乡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量在研究期内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空间上均存在显著非均衡特征.(2)中国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地区总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0.379下降到201 5年的0.244.1997~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组间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超过50%.2000年后组内差距成为城乡差距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大于40%并超过了组间差距.(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均在增加,地区差异均在扩大.(4)对全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变动贡献最大的省区是内蒙古,累计贡献值达0.1005.贡献最小的省区是云南,累计贡献值为0.0125.(5)农村的能源消费强度和人均消费水平的贡献程度在研究期内均大于城镇,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在两个地区的贡献水平表现出了波动性.【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15页(P4369-4383)【关键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Dagum基尼系数;LMDI【作者】范建双;周琳【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4随着科技进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能源消耗结构也发生改变,消耗数量不断增加,给全球碳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家庭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人们开始意识到居民生活消费所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已经或者即将成为新的碳排放增长点.在一些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家庭能源消费已经超过工业部门,成为重要的碳源[1].随着中国刺激消费和拉动内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未来居民消费模式变化引起的能源消耗数量和结构变化必将对碳排放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2].同时,城镇和农村作为承载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两种不同空间载体,二者之间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作为在城镇和农村从事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也截然不同,从而导致能源消耗结构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不断有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和集聚,这在导致能源消耗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引起了碳排放的变化.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2%增加到2015年的56.10%,期间增长了3倍多.城镇人口增加的同时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相应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势必导致生活消费碳排放发生重要变化.同时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因此,从城乡差异的视角考察居民消费碳排放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并基于历史数据测算各省区相关变量与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城乡差异进行比较,对于综合权衡城乡和区域间的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城镇化建设,家庭部门是仅次于工业部门的第二大能源消耗主体.因此,早期对于居民消费碳排放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这些发达经济体,如美国[4]、英国[5]、丹麦[6-7]、西班牙[8]和希腊[9].这些文献均认为不同的家庭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均会对其碳排放产生影响.近年来,针对中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如冯蕊等[10]、查建平等[11]、顾鹏等[12]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估算了天津市和全国城乡整体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在对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有学者开始关注其驱动机制,如Feng等[13]采用灰关联方法检验了中国城乡整体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李艳梅等[1]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重点考察了城镇化对家庭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并考虑了省际间的区域差异.更多的学者采用因素分解方法对城乡整体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指数分解模型[14-17]和结构分解模型 [18-20]两类方法.二是重点关注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如张艳等[21]测算了我国287个地级市的城市居民消费碳排放及其空间分布,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万文玉等[2]对我国各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三是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农村地区.如田宜水等 [22]则采用LEAP模型对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和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情景模拟.Chen等 [23]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Wu等[24]采用问卷调查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丽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四是对城乡差异进行比较.如李艳梅等[25]发现,城镇的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一直高于农村,但差距正在缩小,原因在于城镇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直接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家庭规模缩小所产生的节能减排效应逐步增大,抵消了人均消费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增能增排效应.彭水军等[26]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碳排放绝大部分都来自城镇居民的消费活动.除了城乡之间碳排放量的差异,进一步的有学者开始关注城乡间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差异.如Zha等[27]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人口效应是城镇居民消费碳排放的主要促增因素,但却是农村居民消费碳排放的主要促减因素.张馨等[28]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这种变化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发展趋势上表现为居民的消费行为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张友国[29]发现人口规模差异和人均消费水平差异是缩小城乡居民碳排放差异的重要因素.Zhang[30]进一步发现城镇间接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增加源于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农村地区的增长不显著.城镇直接生活消费碳排放的下降源于能源结构的变化,而农村地区的下降不显著.上述研究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进行了系统的测算、比较和驱动因素分析,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但是仍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对中国城乡差异的比较研究均是以全国层面数据为研究样本,目前还缺乏基于省域层面的城乡比较;二是对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过程中未考虑分省贡献. 因此,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区1997~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函数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差距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测度,将有助于我们掌握生活消费碳排放城乡差距的大小和演进趋势.并且进一步系统识别各省区相关变量对中国城镇、农村和整体居民生活消费直接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对三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这是现有文献鲜有涉及的.本研究发现中国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城乡差距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增长率要远高于城镇.该研究发现不仅是对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够更好的为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居民生活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包括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两部分.本文仅分析居民生活消费直接碳排放,并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地区能源平衡表中城镇、农村和整体生活消费的20种能源消费量进行计算.由于20种能源包括了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其他石油制品、其他焦化产品和其他能源18种化石能源以及电力、热力的二次能源消费两部分.因此,借鉴已有文献的思路,本文采用如下公式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式中:Ck表示第k省区的城镇/农村/整体居民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总量;Cjk表示第k省区的城镇/农村/整体第j种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j=1,2,…,18 指18类化石能源类型;Cek和Chk分别表示第k省区的城镇/农村/整体居民生活电力和热力的二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Ejk表示第k省区的城镇/农村/整体居民生活第j类化石能源终端消耗量;Ojk表示第j类化石能源的碳氧化率;CFjk表示第j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LCVjk表示第j类化石能源的平均低位热值;Eek表示第k省区的城镇/农村/整体居民生活电力消费量;Ehk表示热力消费量;δek表示第k省区电力消费的碳排放系数;δhk表示第k省区热力消费的碳排放系数.1.2.1 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在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有效测度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采用Dagum 基尼系数来分析城镇和农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同于传统的基尼系数,Dagum基尼系数不仅能够有效识别地区间差距的来源,而且能够描述子样本的分布情况,并有效解释子样本之间交叉项的问题[31].Dagum基尼系数[30]的表达式如下:式中:G为基尼系数,表示总体差距;表示基尼系数总的平均差;yji (yhr) 是j(h) 地区内任意一个省份的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表示全国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的平均值;n表示全部省份的数量;k表示地区个数;nj(nh)表示j(h)地区内省份的个数.在进行基尼系数分解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地区内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的均值进行排序,形式如下:按照Dagum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可以将基尼系数分解为3个部分:地区内差距的贡献(Gw)、地区间差距的贡献(Gnb)和超变密度的贡献(Gt).其中,超变密度是划分子样本时交叉项对总体差距(G)的影响,四者之间关系为:G= Gw+ Gnb+ Gt.各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pj=nj/n表示地区份额;表示j地区碳排放份额,j=1,2…,k;Gjj表示j地区的基尼系数;表示j地区的基尼系数平均差;Gjh表示j、h地区的地区间基尼系数;表示j、h 地区间的基尼系数平均差.Djh表示j和h地区间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的相对影响,其定义如公式(9)所示,根据Dagum[32]引理1和引理2可知,根据引理3可知=djh+pjh,因此Gnb、Gt也可表示为:根据以上方法,测算和分解了全国30个省区之间以及城镇和农村之间1997~2015年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并进行了地区分解.1.2.2 Kernel密度估计本文进一步将各省份的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引入到时间坐标轴上进行动态评价,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来分析时间特征.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能够对全国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的整体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且通过观测核密度函数曲线峰值和宽度的变化,能够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的总体差异的分阶段动态变化进行可视化表达.假设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为f(x) ,则在点x的概率密度可以由下式进行估计:式中:N为观测值的数量;h表示窗宽, , ;K(·)是核密度函数,它是一种加权函数或平滑转换函数;Xi为独立同分布的观测值,x为均值.本文采用高斯核函数进行估计,其表达式为:结合核密度函数图,就可以对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的取值在不同观察期的变化进行有效判断,进而刻画其动态特征.目前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的指数分解方法主要有算术平均 Divisia 指数分解法(AMDI)和对数平均 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AMDI 取两个端点值的算术平均数为权数,简单易行,但分解结果存在残差.LMDI方法分解无残差,对零值与负值数据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处理,并且对于乘法和加法的分解结果具有总和一致性的优点.同时,考虑到加法模型更适合排放数量指标,而乘法模型更适合排放效率指标(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等).由于本文采用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以下简称CP)作为分解指标,即排放效率指标,因此采用乘积式LMDI(M-LMDI)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将中国城镇、农村和整体CP分解为30个省区3个变量的乘积之和的形式:式中:CP(t)表示全国城镇/农村/整体居民t时期的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C(t)和Ck(t)分别表示全国和第k省区城镇/农村/整体居民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总量;p(t)和Pk(t)分别表示全国和第k省区城镇/农村/整体人口数量;k=1,2,…,30指30个省区;Ek(t)表示第k省区城镇/农村/整体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总量;Tk(t)表示第k省区城镇/农村/整体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总额.式(14)可以进一步表达为:式中:CEk(t)=Ck(t)/Ek(t)表示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 ETk(t)=Ek(t)/Tk(t)表示能源直接消费强度,即单位消费支出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量;TPk(t)=Tk(t)/ Pk(t)表示人均消费支出,表征人均消费水平.根据M-LMDI方法对式(3)进一步分解,则可以得到相邻2个时段(t期~t+1期)居民人均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可以表达为:用来表示全国城镇/农村/整体CP值从t时期到t+1时期的变动情况,并且分解为30个省区的3种因素变动的加权平均值之和.是权重函数在时刻的函数值.本文采用Sato-Vartia 指数来测度,即:可以运用下列的对数平均函数求取: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区1997~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主要搜集4组数据:30个省区城镇、农村和整体的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数据、生活消费支出数据、人口数据和居民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数据.其中,城镇、农村和整体的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1998~2016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省区的地区能源平衡表.平衡表中的20类能源的统计单位不统一,本文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6中所附的各类能源的折标准煤参考系数将20类能源的单位统一转化成万t标准煤;城镇、农村和整体人口数据来源于1998~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农村和整体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总额数据来源于1998~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年鉴中仅公布了各省区城镇和农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本文结合该数据和人口数据推算出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总额数据,二者加总后得到整体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总额数据,并进一步将数据以1997年为基期进行了平减.平减采用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农村和整体居民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进行间接测算(具体测算过程参见1.1节);18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自IPCC;各省电力的碳排放系数来自于《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的公告》;热力的碳排放系数参考了李艳梅等[1]的数据.1997~2015年期间中国城乡CP值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城镇CP值明显高于农村,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区差异,本文利用ArcGIS的自然点断法绘制了1997年、2015年中国城镇和农村CP值变化的空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城镇和农村CP值在空间上均存在显著非均衡特征.1997年城镇CP值东部和西部差异较大,中部地区较为集聚,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和贵州一带城镇CP值最低;2015年北部地区城镇CP值增加较快,呈现向东北地区集聚的趋势,各碳排放水平的集聚区域明显,总体看来东北和西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1997年中部地区农村CP值较高且较为集聚,东部地区相对最低;2015年农村CP值逐渐呈现出较大的东西集聚差异,东部地区农村CP值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并呈现向东南地区集聚的趋势.2.2.1 城镇和农村居民两组人群之间差距及其来源分解根据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城镇和农村CP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如表1所示.1997~2015年期间中国整体CP的城乡差距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而言,1998~2005年城乡差距缩小速度较快,2006~2011年城乡差距缩小速度较为缓慢, 2012年以后城乡差距缩小速度又开始加快,2015年达到最小值0.235.从组内差距(指城镇或者农村居民人群内部区域之间的差距)来看,研究期间内城镇居民组内差距变动呈现波动状态, 1998~2004年呈现“U”型态势,2005年之后呈现出缓慢的增长趋势.农村地区组内差距在1997~2015年呈现逐年缩小的发展态势.相比较而言, 1997~2011年农村地区的组内差距总是大于城镇地区,2012年以后则出现了反转,城镇地区组内差距大于农村地区.从组间差距(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组人群之间的差距)来看,1997~2015年其变动趋势与总体差距类似,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CP差距在缩小.从两组人群差距的来源看,1997~2015年CP的组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而组间差距的贡献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具体来说,1997~ 1999年期间,城镇和农村CP的组间差距贡献率最大,是城乡差距的主要来源;2000年后,组内差距的贡献率超过了组间差距,成为城乡差距的主要来源.从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来看(图2),1997~2015年组内差距呈现轻微波动状态,总体有轻微的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0.139下降到2015年的0.117,说明研究期内的组内差距变动不明显;组间差距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0.202下降到2015年的0.064,这说明组间差距对城镇与农村CP差距的影响在逐渐变弱,并且以2002年为分界线,之前年份组间差距为总体差距的主导因素,而之后年份主导因素则变为组内差距;超变密度在研究期内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从1997年的0.038上升到2015年的0.062.除了2011和2013年之外,其取值始终低于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不难得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的交互作用使得总体差距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0.379下降到2015年的0.244.即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的同时下降是导致总体差距下降的主要原因.即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总体CP差距呈现出缩小的发展态势,这与李艳梅等[23]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但是城乡差距缩小的原因并不在于城镇地区CP值的下降,而是农村CP值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城镇地区导致的. 2.2.2 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分解本文进一步依次对全国整体、城镇和农村CP的地区差异分别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测算和分解,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结果如表2、表3和表4所示.从表2可知,东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最大(均值0.257),其次是西部地区(均值0.253),中部的地区内差距最小(均值0.206);东部和中部地区整体CP值的地区间差距最大(均值0.276),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地区(均值0.275),中部和西部的地区间差距最小(均值0.248).从发展趋势来看,东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0.308下降到2015年的0.164,说明东部地区内部的各省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在研究期内表现出了波动状态,但是波动幅度不大,基本稳定在0.2左右波动,并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0.202下降到2015年的0.179,这说明中部地区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距变化不大;西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同样呈现出了波动中下降的发展趋势,但是波动的幅度要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从1997年的0.262下降到2015年的0.224.从中国城乡整体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距的来源和贡献率来看,研究期内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取值均最高,研究期内保持在40%左右波动,说明CP的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的交互作用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贡献率次之的是地区内差距,研究期内维持在30%以上的区间内小幅波动;贡献率最低的是地区间差距,并且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剧烈波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表3展示的是城镇CP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从基尼系数可知,西部地区城镇CP 的地区内差距最大(均值0.269),其次是东部地区(均值0.254),中部的地区内差距最小(均值0.222);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CP的地区间差距最大(均值0.279),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值0.270),东部和中部的地区间差距最小(均值0.262).从发展趋势来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CP的地区内差距在研究期内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发展态势,分别从1997年的0.135和0.200上升到2015年的0.260和0.279;东部地区则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发展态势,从1997年的0.241下降到2015年的0.208;三大区域城镇CP的地区间差距均表现出波动中上升的发展趋势.从城镇CP地区差距的来源和贡献率来看,除了2004年以外,研究期内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取值均最高,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63.06%),并在研究期内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这说明超变密度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贡献率次之的是地区内差距,其取值在研究期内始终保持在30%以上,波动幅度较低,基本维持在32%~34%的区间内波动;贡献率最低的是地区间差距,在研究期内波动剧烈,2007年的最低值(3.16%)和2004年的最高值(33.90%)之间差距较大,并且从时间趋势上呈现出了明显的波动下降态势.表4展示的是农村CP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从基尼系数可知,东部地区农村CP 的地区内差距最大(均值0.340),其次是西部地区(均值0.251),中部的地区内差距最小(均值0.224);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CP地区间差距最大(均值0.399),其次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值0.369),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区间差距最小(均值0.263).从发展趋势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CP的地区内差距均呈现出了波动降的态势,分别从1997年的0.511、0.352和0.299下降到2015年的0.172、0.092和0.133;从地区间差距来看,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在研究期内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1997年的0.509、0.447和0.366下降到2015年的0.258、0.283和0.119,降幅明显,说明中国农村CP的地区间差距有明显的缩小.从中国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距的来源和贡献率来看,研究期内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最高(均值为45.81%),说明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贡献率次之。
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8-2022年)
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8-2022年)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低碳经济相关概述17第一节低碳经济简介17一、低碳经济的概念17二、低碳经济的由来17三、低碳经济演变史17第二节低碳经济的控制因素19一、技术进步19二、能源结构19三、消费者行为20第三节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20一、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20二、“减碳经济”体系21三、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 22第二章世界低碳经济总体发展状况23第一节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概况23一、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23二、世界经济进入低碳时代24三、世界各国策划低碳经济24四、2030年欧盟的减排目标26五、欧盟出台了汽车减排法规26六、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27七、低碳经济改变国际新能源产业格局28第二节美国29一、美国绿色低碳发展启示29二、美国颁布能源新政策31三、美国启动零能耗光伏住宅测试35四、美国碳排降至近20年最低35五、美国能源正在向低碳转型36六、美国运通投资银行投资中国低碳产业37第三节英国37一、英国能源改革法案鼓励建立低碳能源37二、英国关注绿色发展以引领低碳未来37三、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出现反弹39四、英国大力推行低碳电力改革39五、英国催生全球首家低碳投资银行41六、英国宣布温室气体排放远期目标42第四节德国42一、德国制定《能源纲要草案》42二、德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举措44三、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47四、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48五、深圳借鉴德国低碳技术缓解交通49六、德国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50第五节日本50一、日本逐步向低碳社会转型50二、日本扶植低碳产业的驱动因素51三、日本低碳产业的技术能力优势52四、日本的节能政策和节能法分析55五、日本加大低碳经济财税支持力度58六、日本出台新能源补贴政策60七、日本低碳社会建设基本特征60第六节其他61一、韩国政府确立低碳增长战略61二、巴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分析62三、丹麦多措并举控制碳排放63四、法国开始实行碳标签制度66五、印度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出台67六、丹麦公布《2050年能源战略》68第三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71第一节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环境71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71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74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77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79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82第二节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83一、世界经济形势83二、世界经济展望84第三节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86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86二、2017-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89第四节中国低碳经济能源环境91一、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综述91二、中国能源生产情况分析94三、中国能源消费情况分析95四、中国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96五、中国加快建设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97六、中国能源工业未来发展思路98七、能源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核心100第五节中国低碳经济社会环境101一、中国面临能源紧缺局面101二、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101三、中国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102四、节能环保成为社会发展趋势102第四章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104第一节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意义104一、低碳经济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104二、低碳经济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105三、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105第二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思路106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大事记106二、中国低碳经济前提分析108三、中国低碳经济要分五步走111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111五、中国特色低碳经济战略分析112第三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113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势头良好113二、中国财政政策将支持低碳经济发展113三、低碳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14四、中国低碳经济的新规则与新挑战115五、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117第四节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119一、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119二、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119三、低碳城市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120四、低碳城市建设引领发展新趋势122五、中国低碳城市的科学规划分析123第五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126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26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127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128第六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策略129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129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131三、中国低碳经济有序发展的途径132四、中国构建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135第五章新能源产业137第一节中国新能源产业综述137一、中国新能源的储量及分布137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139三、中国新能源发展进步显著141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141五、中国新能源产业化分析142第二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144一、新能源产业取得迅猛发展144二、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148三、新能源产业期待再次发展149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150五、中国新能源产业步入高速成长期151第三节太阳能152一、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152二、太阳能发电行业发展概述153三、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析155四、光伏发电站项目建设情况155五、太阳能热利用成全球典范157六、中国太阳能开发利用现状158第四节风能159一、中国风能资源分布情况159二、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概况160三、中国风电行业经济运行161四、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分析162五、风电投资建设项目分析162六、中国风电市场前景分析167七、中国风力发电预测分析168第五节生物质能169一、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169二、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概况171三、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遭遇瓶颈172四、中国生物质能困局破解策略174五、中国生物质能发电前景分析177第六节核能177一、中国核电行业发展概况177二、中国核电行业经济运行179三、中国核力发电情况统计180四、中国核电建设投资分析181五、中国第四代核能技术获重大突破182第七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问题183一、中国新能源产业四大挑战183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85三、制约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因素分析186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187第八节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对策188一、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建议188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策略简析191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议192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应加快理顺管理体制192第九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196一、中国新能源规划介绍196二、中国新能源规划重点发展领域197三、中国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198四、202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能耗比重预测199五、未来新能源将成中国主力能源200第六章节能产业202第一节中国节能产业发展概况202一、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202二、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模204三、中国节能市场前景分析205四、中国节能产业发展潜力205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6第二节工业节能207一、低碳经济重在工业节能技术进步207二、中国工业节能打响“攻坚战” 208三、中国工业领域节能潜力巨大211四、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211五、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重点213第三节建筑节能214一、建筑节能有益于城市环保214二、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分析214三、建筑节能重点领域分析216四、建筑节能大有潜力可挖221五、建筑节能市场前景分析222第四节照明节能222一、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前景可期222二、中国绿色照明产品受市场青睐223三、照明节能认证促产业技术进步224四、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225五、“十三五”中国照明节能环保投入预测226第五节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28一、节能新技术盘点228二、中国塑料加工业节能技术创新加快234三、变频节能技术引领低碳工业浪潮237四、节能新技术成家电市场主流趋势238五、新技术下的节能减排行动241第七章污染减排242第一节中国污染减排发展简述242一、污染减排时代特征分析242二、污染减排在探索中实践243三、污染减排发展规划分析244第二节中国污染减排进展状况246一、环境污染调查情况分析246二、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情况248三、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情况250四、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250五、中国“十三五”污染减排成效251六、“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思路252第三节工业减排254一、中国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进程254二、造纸业成为中国工业减排关键点256三、中国烟气脱硫发展情况分析257 (一)烟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257 (二)烟气脱硫脱硝市场容量257四、2013年工业节能减排现状258五、“十三五”中国调高节能减排指标258第四节汽车减排259一、汽车尾气污染与危害分析259二、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放国IV标准260三、汽车工业应该加大减排力度261四、将用经济政策应对汽车尾气污染262第五节中国污染减排发展策略263一、污染减排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263二、创新污染减排政策机制264三、全面落实国家减排政策法规265四、中国污染减排的对策措施266五、“十三五”中国污染减排工作方略269 第八章环保产业271第一节环保行业发展基本情况271一、环保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71二、环保产业发展特征分析272三、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分析276四、环保市场投资规模分析276(一)环保投资资金来源276(二)环保市场投资规模276第二节环境监测市场发展分析277一、环境监测市场发展现状277二、环境监测投资建设情况279三、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分析280四、环境监测细分市场分析281(一)水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1(二)大气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3(三)土壤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3 (四)重金属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5 五、环境监测市场前景分析286第三节环保行业区域发展状况287一、环保产业区域集群发展287二、环保产业区域发展特征289 (一)环渤海区域发展特征289 (二)长三角区域发展特征290 (三)珠三角区域发展特征290 (四)中部沿江发展轴特征291第四节污水处理行业292一、废污水及废水排放情况292 (一)废污水排放情况统计292 (二)废水的排放情况统计292二、污水处理业产业链分析293三、污水处理行业进入壁垒294 (一)地域壁垒294(二)资本壁垒294(三)技术壁垒294(四)资质准入壁垒294四、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概况295五、污水处理市场发展分析296 (一)污水处理投资情况296 (二)工业废水处理投资297 (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97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298 (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298 (二)污水处理建设成本分析298 七、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分析299 (一)地下水污染分布情况分析299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投资情况300 (三)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现状300 (四)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机会302第五节垃圾处理303一、我国垃圾处理市场发展现状303 (一)垃圾产生规模情况统计303 (二)城市环卫投资规模分析303 (三)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分析304二、垃圾处理成为环保发展重点304三、垃圾处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305四、垃圾处理市场发展策略306第六节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307一、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07二、阻碍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308三、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309四、环保危机中政府监管的缺失310第七节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对策312一、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312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战略314三、促进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322四、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323第八节 2014-2022年环保行业发展预测324一、未来中国环保政策预测324二、国家鼓励环保技术装备325三、未来环保产业产值预测326四、未来环保产业地位将上升326五、2022年环保产业发展预测327第九章清洁发展机制(CDM)328第一节 CDM产业相关概述328一、CDM的定义328二、CDM的核心内涵330三、CDM项目运作基本规则和流程330四、CDM项目开发模式及程序331第二节碳交易市场发展概况332一、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332二、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334三、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335四、中国参与构建碳市场的必要性337五、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式启动339六、上海已成国内最大碳交易市场340七、中国碳市或成全球碳交易第二大市场341第三节中国CDM项目发展状况343一、全球CDM项目发展规模分析343二、中国CDM项目发展现状分析344三、中国CDM项目批准规模分析346四、中国CDM项目注册规模分析349五、中国CDM项目签发规模分析352六、中国CDM项目存在融资瓶颈355七、中国CDM项目融资政策建议356第四节 CDM项目技术引进分析358一、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CDM技术转让358二、中国AIJ项目简析及其技术引进实践359三、技术引进应是CDM项目发展的重心361四、CDM项目引进技术的对策措施362第十章低碳经济其他相关行业分析364第一节低碳农业364一、气候变化影响化学农业弊端显现364二、低碳农业可抵消80%农业温室气体365三、中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分析365四、中国农业发展应以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366五、低碳农业发展须财政补贴及政策支持367第二节低碳消费369一、低碳消费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369二、中国存在“过度消费”现象370三、推行低碳消费方式需多方共同努力370四、倡导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372五、中国拉动低碳消费引导绿色生产373六、《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374第三节低碳金融375一、低碳经济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机遇375二、绿色信贷有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378三、中国低碳金融相关机制不断完善380四、绿色信贷有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381五、中国低碳金融发展的主要着力点384六、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385第十一章中国部分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388第一节北京388一、北京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388二、北京东城区低碳发展优势及产业定位389三、北京计划建设四处循环经济园区392四、北京市低碳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392五、北京海淀北部地区低碳生态建设方案出台393第二节上海393一、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及措施393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396三、工业节能成上海减排重中之重397四、利用世博机遇建设低碳示范区397五、上海交通运输业加快节能减排398六、上海市建设低碳济经济实践区398七、上海发展低碳经济路径分析398八、上海节能减排重点发展措施400第三节广东401一、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401二、低碳经济是广东转型的硬任务402三、广东“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04四、深圳低碳城签系列重大项目引资405五、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区项目启动405六、广东“十三五”节能规划出炉406七、未来广东省节能减排发展措施407八、未来十年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目标407第四节湖南412一、湖南建设低碳示范省的意义分析412二、湖南“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14三、湖南上市公司抢占低碳经济先机415四、湖南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环保416六、北大低碳生态示范研究基地项目420七、湖南示范省低碳建设的具体建议420第五节四川423一、四川“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23二、四川低碳经济市场发展潜能424三、四川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策略425四、四川广元低碳城市建设目标427五、四川省“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427六、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及工程428第十二章中国重点工业部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432第一节石油化工业432一、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432二、中国石化行业面临资源及环保压力435三、中国石化行业全面促进低碳经济436四、中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力438五、低碳经济给我国石化行业带来机遇439六、“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目标440第二节钢铁工业441一、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41二、钢铁业必不可少走节能减排之路442三、技术创新推动钢铁工业节能减排444四、钢铁行业调高落后产能标准影响445五、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447六、中国加大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力度450七、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451第三节煤炭工业459一、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59二、煤炭工业的低碳样本460三、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461四、中国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分析462五、“十三五”大力发展绿色煤炭工业462六、煤炭工业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463七、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467第四节电力工业471一、电力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71二、中国电力工业走向低碳472三、低碳经济对发电企业的影响473四、建设绿色电网顺应节能环保大势475五、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发电产业前景476第五节汽车制造业479一、汽车制造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79二、节能与新能源车产业化进程480三、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发展机遇481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482五、混合动力车成中国汽车市场新商机484第十三章中国低碳经济领域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486第一节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486一、企业基本情况486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86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487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87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88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88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88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489第二节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489一、企业基本情况489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90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492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92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93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93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93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494第三节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95一、企业基本情况495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96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98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99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99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99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00第四节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501一、企业基本情况50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01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03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03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04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04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04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05第五节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506一、企业基本情况506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06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08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09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09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09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10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10第六节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1一、企业基本情况51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12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14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14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15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15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16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16第七节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517一、企业基本情况517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18四、企业最新发展动态519第十四章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521第一节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521一、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521二、低碳经济工业化将成发展趋势521三、碳捕集产业发展前景分析522四、中国碳税发展分析523第二节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展望525二、构建低碳长效机制成“十三五”重点526三、“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前景乐观527四、2020年中国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目标529五、2050年中国将有望实现低碳发展530第十五章 2017-2022年中国低碳产业投资战略531第一节投资机遇531一、中国低碳投资渐成热点531二、低碳技术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引擎532三、政策支持提升低碳经济景气度533四、中国应把握低碳经济投资机遇534五、跨国低碳投资潜力不可限量536第二节投资热点537一、中国低碳经济投资热点分析537二、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居全球之首538三、中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投资分析538四、智能电网成为低碳经济时代能源输送网542五、中国核电投资规模持续扩大543六、低碳经济为石材业带来新机遇544七、低碳经济下印刷包装行业的机遇545八、低碳经济下建材业面临三大机遇546第三节投资概况546一、中国每年额外投资1万亿发展低碳经济546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拓展外商投资空间547三、中国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投资升温547四、中国低碳经济细分领域投资分析548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研究范围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碳审计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质量,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降低审计的质量,甚至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
想要应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审计风险,需要注册会计师与市场监管的共同努力。
(一)注册会计师的应对1.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充分评估业务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承接被审计单位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尤其是高比例股权质押的业务时,应当充分评估业务的风险。
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当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控股股东以及管理层诚信情况。
若被审计单位控股股东、管理层曾经出现过财务舞弊等不诚信的现象,则证明该公司不可信,注册会计师应放弃业务的承接。
其次,面对控股股东存在高比例股权质押的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控股股东是否存在掏空企业或者财务造假的动机,若动机存在,则注册会计师应当放弃承接该业务。
将股权质押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
当控股股东以掏空为动机进行股权质押时,企业很大概率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方式进行财务舞弊,这极大地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因此,面对控股股东存在股权质押的企业,尤其是高比例质押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股权质押作为审计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融资的动机、对资金的紧迫性等方面,从而准确判断公司经营风险,更好进行风险评估。
注册会计师更应当关注资金的流向,重点关注股权融资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是否与资金使用计划一致。
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应当关注与股权质押相关的股价,判断控股股东是否存在因股价而进行盈余操纵、舞弊的压力。
2.对检查风险的应对委派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当防止对被审计单位的“过度信赖”,在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性。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针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专门培训,帮助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控股股东存在股权质押企业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应对能力。
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
变更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是被审计单位进行盈余操纵最常见的方式。
比如被审计单位可以调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与预计净残值,通过改变会计估计来进行盈余操纵;被审计单位也可以变更成本计算的方法,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进行盈余操纵。
2018年碳排放交易服务公司组织架构和主要流程
碳减排咨询是为碳排放企业提供全业务流程的碳减排相关综合服务和技术支持。公司根据客户的低碳发展战略出发,对市场状况进行调查,结合客户的需求目标、现有条件等进行分析策划,为客户提出分析结论、政策建议、解决方案等;最后将结论和建议与客户反馈沟通。为碳排放企业提供的碳减排咨询主要从组织层面和产品层面两个方面实行碳减排。其实施流程可简单描述为:碳盘查服务-->减排潜力/成本分析-->减排方案-->实施方案。其具体流程图如下:
2
(
协议转让是公司在为客户提供碳减排咨询时,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发生富余或短缺的情况时,公司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客户介绍有意向的碳排放权配额的购买方或卖方,并从中协调,最大程度的为客户碳履约提供保障。具体的业务流程如下:
碳资产置换是指利用CCER和碳排放权配额之间的价格差,与控排企业进行碳资产置换从而获取收益的业务。具体的业务流程如下:
(
挂牌点选主要是公司基于碳资产的各种业务资源及专业知识,以自有资金参与到碳资产投资和碳市场交易,通过对碳资产的投资管理和交易运行获得投资收益。碳资产交易主要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对挂牌的碳资产进行低价买进和高价卖出等操作。具体流程如下:
其中,碳减排潜力/成本分析部分是通过对企业/产品碳排放摸底后为减少碳排放进行的分析,主要根据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改善等方式来实现。需要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相关数据。最终以分析报告形式提交。让客户清晰认识碳减排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碳履约提供理论基础。
(
碳培训是指各类企业、政府机关的相关人员提供碳减排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服务。碳减排行业知识培训主要是为政府、科研机构或企业管理层提供碳减排行业政策、行业制度和企业碳减排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高端知识培训。具体的培训流程如下:
2018年碳排放交易服务公司组织架构和主要流程
河南省2013-2018年水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
郝宗超等河南省2013—2018年水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河南省2013—2018年水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郝宗超卢中强郝大玮124党照亮12段理杰12王高强12(1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450003;25可南省科学院碳减排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河南郑州450000;35可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4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河南郑州450003)摘要水泥生产过程的CO2排放量巨大,因此水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备受关注#以中国主要的水泥产品生产基地河南省为调查目标,对2013-2018年河南省水泥行业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河南省水泥行业CO2排放总量为6435万一7816万t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平稳的趋势;豫北和豫中是主要贡献地区,CO?排放量占比分别为30.94%-38.46%、34.29%-35.82%,其中新乡市、郑州市、平顶山市和南阳市居全省前列,CO2排放量分别占15.96%-20.70%'1.92%-14.61%、9.30%-13.57%、11.33%-13.10%;原料分解和化石燃料燃烧是两大主要排放源,CO2排放分别占总排放量的57.87%-58.97%35.62%-36.89%;纳入碳交易配额的熟料烧成工段CO2排放总量为6269万一7597万t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国家及河南省相继实施的较为严格的水泥企业错峰生产等措施,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清洁生产改造等行动已初见成效#关键词水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节能减排河南省DOI:10.15985/ki.10013865.2021.05.012Analysi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industry in Henan during2013-2018HAO Zongchao1"", LU Zhnngqiang1"",HAO Dawei1"",DA#G Zhaoliang1",DUA#Lijie1'",WANG Gaoqiang1,2,.(1.Henan Institute of Metallurgy Co.(Ltd.^Zhengzhou Henan450003;2.Carbon Reduction and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Henan Acade my of Sciences,Zhengzhou He n an450000&3.School of Ene r gy Sc i e n e e and Engine e r ing?He n an Poly t e c hncc Univ e r sity,J iaozuo He n an454000;4.Industrial Ene r gy Conse r vation and Gre e n D e<e lopm e n t Evaluation Ce n t e r,He n an Institut e of Me t allurgy Co..Ltd.^Zh e n gzhou H e n an450003)Abstract:Cement production process emits a large amount of CO2,so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of cement industry attracts a lot of attention.Since Henan was a major cement products production base,i was taken as the surveyAargeA.The daAa of CO2emissions of cemenAindusAry inHenan during2013-2018were calculaAed and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2total emissions of cement industry in Henan during2013-2018were6.435X107-7.816X 107AwiAhageneralArendoffirsAincreasing"AhendecreasingandaAlasAAendingAobesAable.NorAhandcenAerof Henan were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CO2emission,accounting for30.94%-38.46%and34.29%-35.82%, respectively'Among them"the emissions of Xinxiang"Zhengzhou"Pingdingshan and Nanyang occupied1596%-20.70%,11.92%-14.61%,9.30%-13.57%and1133%1310%,respectively,ranking in the front of the province.Thetwo majorsourcesofCO2emissionwereraw materialdecompositionandfossilfuelcombustion"whichaccountedfor57.87%-5897%and35.62%36.89%,respectively.The CO2total emissionofcementclinkerfiringsection"whichwas adopted by carbon trade,were 6.269X107-7.597X107t,with CO2emission intensity generally decreasing.The resultsindicatedthatthestrict measureslikepeakshiftingproductionofcementproductionenterprises andactions likeeliminatinglowproductioncapacityenterprisesandcleanproductionreformingtakenbythestateand Henanhad comeuptoachievements.Keywords:cement industry;greenhouse gas;emission characteristics&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Hena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19年排CO2当量计,下同)达到553亿t】1*,其中工业过程产放差距报告》显示"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以生的CO2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而水泥行第一作者:郝宗超,男"990年生,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防控与节能减排研究严通讯作者#"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No.2014143);河南省科学院科研开发专项(No.210210035)#・597・环境污染与防治第93卷第5期2021年5月业的CO2排放在工业过程中又占主导地位庞大的水泥制造规模带来大量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79#研究者们已对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技术和碳排放峰值模拟预测等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1016],但水泥行业由于原料种类繁多、生产过程排放复杂、企业数量多并且分布广等导致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和核算非常困难,因此水泥行业的具体排放行为及数据分析还很欠缺。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措施分析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措施分析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绿色建造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我们应该积极发展零碳建设,以推动中国高质量绿色建筑发展水平的提高。
基于双碳目标,本文对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的探究。
关键词:双碳目标;绿色建筑;发展1.绿色建筑与双碳目标的逻辑关联1.绿色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建筑行业既是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快速发展和新城镇化实施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又是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
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中的统计表明,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全过程的碳排放量总额约为49.3亿吨,约占我国总碳排放量的51.3%,建筑材料的能源消费已占全社会总能源的20%以上,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都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动在产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低碳转型。
因此,建材行业的绿色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要大力推广超低能耗、接近零能耗的高品质绿色建筑材料,实现节能减排是减排降碳的基础。
1.2双碳目标需要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2020年全球建筑和建造业状况报告》认为,在中国建筑制造产业整体运营流程中终端消耗量的全球占比为35%,总碳排放量的全球占比则为38%。
但由于建材行业的总碳排放量大部分集中在建筑物运营与建筑材料制造的整个流程中,而建筑施工的碳排放量也仅占很少比例,所以建材行业的总碳排放量也应当考虑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总碳排放量。
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指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制造(含原料的开发)、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制造与运输、使用与维修指导拆、解与处置(报废、再循环和再使用等)的整个周期循环流程。
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同时也需要绿色建筑产业链中的各个行业共同参与配合。
因此,在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制造阶段,建筑制造公司可采用减排技术改造降低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在建筑运输流程中可选择新能源运输方法,在建筑运用阶段可通过新建筑材料、节能门窗、超高寿命水泥等新型技术来进行节能减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已经开展 - 不知道
Q2-2: 您认为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训? 注:请选择您认为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前,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培训(最多选择 3 项)。 - 碳排放交易和碳市场的关键特征 - 监测和汇报温室气体排放 - 核查和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认证 - 企业的组织管理和战略策划 - 使用注册登记簿 - 配额分配数据收集 - 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 - 碳金融 - 碳信用抵扣项目的开发和使用
2018 年中国碳价调查
调查问卷
我们在此诚邀您作为中国碳市场的专家或参与者在 2018 年中国碳价调查中分享您 的宝贵观点。
注意:一旦开始请勿中途退出,以免丢失数据。调查约持续 10 分钟。
如果您希望在线上填写问卷前浏览问卷,请您点击链接。
该调查由中国碳论坛、ICF 国际咨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中创碳 投联合主办。
如果选择了‘咨询行业’,Q1-2a: 贵公司提供什么咨询服务? - 咨询 - 核查 - 交易 - 其他,请具体说明 [开放回答区域]
[企业] Q1-3: 请选择企业性质 - 央企 - 非央企的国企 - 私企 - 外企 - 中外合资 - 其他
[企业] Q1-4: 你是在集团层面还是工厂层面工作?
- 集团 - 工厂
第二部分: 现有能力和准备程度[只针对企业]
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参加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企业的现有能力和准备程度
Q2-1: 您认为您所在的单位在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以下方面是否准备充分? 请对以下方面分别作答:监测和汇报排放;配额分配数据收集;碳管理策略制定; 碳管理文件编制;碳管理系统建设;配额和 CCER 交易;碳金融产品开发 - 没有任何准备 - 正在考虑
[企业] Q1-5: 您在贵单位的职位为? - 普通员工 - 中层管理者 - 高级决策层 - 其他,请具体指明
[企业] Q1-6: 贵单位在中国的年能耗在什么范围? - 小于 5,000 吨标煤/年 - 5,000 至 10,000 吨标煤/年 - 10,000 至 100,000 吨标煤/年 - 100,000 至 1,000,000 吨标煤/年 - 大于 1,000,000 吨标煤/年
如果选择了“是”: 贵单位指派处理碳排放交易体系义务的人员的技能属于哪类? - 金融 / 过程工程师 / 管理 / 其他
Q2-6: 贵单位是否参加过有关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培训? - 是/否
如果选择了“是”: 在培训中由哪个部门/层级代表贵单位? 如果选择了“是”: 贵单位参加的培训由哪家单位提供?
Q2-7: 贵单位是否制定了应对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履约策略? - 是/否
[企业] Q1-7: 贵单位是否将被纳入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 是 / 否 / 不知道
[企业] Q1-8: 贵单位目前是否被纳入了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试点? - 是/否 如果回答了“是”: 请指明贵单位被纳入了以下哪个/哪些碳排放交易试点? - 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广东;重庆;深圳;福建
[企业] Q1-9: 贵单位目前是否参加了中国以外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 是 / 否 / 不知道 如果选择了“是”: 请回答所在地 - [贵单位参加碳排放交易体系所在的其他国家或地区]
Q2-11: 贵单位是否有内部/影子碳价格? 注:内部/影子价格是一个假定的未来碳价格,在投资和经营决策中作为要素计入。 - 是/否 如果选择了“是”: 该内部/影子碳价格是多少?
Q2-12: [如果 Q 1-3 和 Q1-4 选择了“是”] 您是否在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前开展过 贵单位内部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汇报工作? - 是/否 如果选择了“是”: 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选填)[开放回答区域]
Q2-13: 面对加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还需要做其他哪些准备?(选填)[开放回答区 域]
Q2-3: 哪些因素阻碍贵单位开展足够的应对能力?[开放回答区域]
Q2-4: 哪些关键因素帮助贵单位取得充分准备?[开放回答区域]
Q2-5: 贵单位是否指派了专人(单位内部或外部)或形成了专门团队处理在碳排放 交易体系中的义务? - 是/否
如果选择了“是”: 在该团队中有多少人? 如果选择了“是”: 您的团队是什么组织形式? - 独立公司/部门/来自不同部门的决策团队
2018 年中国碳价调查项目组
* 2018 中国碳价调查项目获得自荷兰排放管理局和挪威环境局的专家支持,并由德国驻华大使馆、 挪威驻华大使馆、荷兰外交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以及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 联合资助。
调查问题 第一部分:参与者的背景信息
调查的第一部分旨在确认参与者的概况
Q1-1: 您单位位于何处? - 中国大陆地区(选择省份/地区) -将为中国政策制定者、碳市场参与者、投资者和国际社会 提供新的信息,我们希望充分了解市场参与者的诉求,以支持政策的设计和执行, 助力提高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调查结果和分析报告将于今年六月发布。您的回答将保持匿名。
如果您遇到了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电子邮件:forum@ 感谢您的支持!
Q2-8: [如果 Q1-7 选择了“是”] 考虑到从试点到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过渡,贵单位 的策略和/或组织结构是否需要调整? - 是/否
如果选择了“是”: 请说明如何调整(选填)[开放回答区域]
Q2-9: 贵公司是否有碳减排目标? - 是/否
Q2-10: [如果 Q1-7 选择了“是”,Q1-3 选择了“集团”] 贵单位是否在分/子公司进行 了内部配额调配? - 是,通过交易部门进行集团内部配额交易 - 是,集团总部决定再分配 -否 -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