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四下科学---5地球教案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5.《地球》教案
5.《地球》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天圆地方到一些生活现象的分析猜测最后给出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第二部分是思考古人的理论是否合理。
思考一是在球面和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情况,从感受生活现象中思考地球的形状。
思考二是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第三部分是阅读资料,了解真实的地球形状。
第四部分是参考地球仪,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
直观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部分自然现象很熟悉,如太阳月亮东升西落等。
在认知上能快速接受古人对于天圆地方的解释,对地球是球形的说法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一说法的浅层认知上,需要老师利用多种感知方法,探究发现地球是球体,以强化对这一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学习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了解生活中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事实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地球是球体;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球是球体。
五、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人类认识地球的几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分组实验材料:地球仪、小红旗、橡皮泥、红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
2.教师:PPT、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小船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这个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地球。
对,就是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
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二)活动探究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同学们,谁能说出最初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像一个方形的棋盘,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锅,是半圆的;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也称为“盖天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知道陆地的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
(3)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科学探究。
口)能通M膜究实验,依据现象推理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2)通过观察,能用关键词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主要特征。
3、科学态度。
(D培养对研究地球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形情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冬°展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船、雨伞、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煮熟的鸡蛋、橡皮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海边,几个小朋友在看驶向远方的帆船,帆船离得很远,看不到船身,只能看到船帆,琪琪问:“为什么只看见船帆而看不见船身呢?”学生之前已经具有“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感念,但怎么能证明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球体特征是否有关?”驱动任务:地球是球体吗?二、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形状提问:如果地球是方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让学生模拟平地效果,用伞面模拟球体效果,使用模拟小船从观察者的进出拉向远处。
在桌面模拟实验中,小船会再尽头突然整个消失不见,在伞面消失时船帆还能看见。
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并深刻地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三、活动二:认识地表的特征课件播放图片,认识陆地的地形特征,认识丘陵、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种地形。
四:活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视频播放地球的内部结构短片。
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
板书:认识地球地球的表面特征:山地一一海拔较高、坡度陡、起伏大丘陵一一坡度和缓、山顶浑圆,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一一海拔较低、宽广、平坦高原一一海拔较高、边缘陡峭、地面平坦开阔盆地一一四周被山地环绕、中间地势较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课后反思:实验操作、对比反思,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是球体,再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认识地表特征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形有初步的认识。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5.地球【教材分析】《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是弧形来推测地球是球体。
就这样, 古人不断通过实证质疑前人的猜想,形成新的假设继续探究求证。
第二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
实验1,引导学生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并进行观察,验证“大地不是平的”这个猜想。
而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所以教材安排了第2个实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让学生动手探究, 论证地球的形状。
第三部分,阅读和交流在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以及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
学生从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的板块构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由猜想——寻找证据形成新的猜想——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再次形成新的猜想这一曲折的漫长历程。
【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小学科学地球(课件)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小学科学地球(课件)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小学科学地球》课件备课【导语】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学习地球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观念和探索精神非常重要。
为了提供一个高效、有趣的教学过程,本课件备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引入活动、知识点梳理、课堂设计和教学资源推荐。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地球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能力。
【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通过引入回顾,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使用实物地球仪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上山、水、草原、森林等不同的自然景观。
通过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地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知识点梳理】1. 地球的结构1.1. 外围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及分布。
1.2. 内部结构:固态地核、液态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特点及相互作用。
2. 影响地球的力量2.1. 风力:风的形成原因,以及风对地球表面和生物的影响。
2.2. 水力: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2.3. 太阳能:太阳对地球的热源。
2.4.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 地球与环境的关系3.1. 地球环境:大气、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3.2.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破坏等。
3.3. 探索地球、保护地球的意义和方法。
【课堂设计】1. 概念解释与知识导入(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等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清晰的认识。
2. 知识点讲解与实例演示(30分钟)分别开展地球的结构、影响地球的力量和地球与环境的关系的讲解,结合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展示关于每个知识点的实例,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体会地球科学的存在和意义。
3. 实践活动与讨论(30分钟)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地球科学的魅力。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05《地球》教案教学设计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05《地球》教案教学设计板书历程:漫长、曲折地球形状:球形一、选择题C. 先浸在水里再拿出水面D. 一直浸泡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2.在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这是太阳的()造成的。
A. 传导B. 对流C. 辐射D. 散热3.水和沙比较它们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正确的是()。
A. 水吸热快散热快B. 沙吸热快散热快C. 水和沙吸热散热一样快一样慢4.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A. 哺乳B. 寄生C. 找食物5.丹顶鹤的跳舞行为属于鸟类繁殖行为中的( )。
A. 求偶B. 交配C. 筑巢D. 育雏6.下列是胎生动物的是( )。
A. 蝴蝶B. 猪C. 金鱼7.下列不属于鸟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繁殖行为的是( )。
A. 占窝、筑巢B. 求偶、交配C. 胎生、哺乳8.番茄散播种子的方式是()A. 自体传播B. 动物传播C. 风传播9.孔雀的求偶方式是()。
A. 特殊的声音B. 开屏C. 鲜艳的羽毛10.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次蜕皮A. 3B. 2C. 411.蚕宝宝吐丝结茧需要()天时间。
A. 15B. 5—7C. 10D. 2—3 12.我们知道昆虫利用气管呼吸,蚕的气管在()。
A. 口部B. 触角的顶端C. 胸部和腹部两侧D. 头部13.关于缫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要将蚕茧放入开水中浸泡一小时左右B. 可以在水中加入配好的小苏打C. 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进行抽丝D. 缫丝前要先将蚕茧表面的乱丝去掉。
14.关于蚕蛾翅、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有一对翅、六只脚B. 它有两对翅、八只脚C. 它有两对翅、六只脚15.对于蚕蛾的描述,下面正确的是()。
A. 蚕蛾有口器,也吃东西B. 蚕蛾有口器,但不吃东西C. 蚕蛾没有口器,所以不能吃东西二、填空题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19.不同物质具有的________性能不同。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5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5.《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准备:幻灯片、地球仪、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地球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性?Step 2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5分钟)1. 准备一个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讨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地平线是平的?4. 老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告诉他们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并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地平线是平的。
5.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大小相比于其他天体是怎样的?在宇宙中地球算大还是算小?Step 3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每天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落下?2. 解释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导致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再从西方落下。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早晨天还没亮,我们已经看到了太阳?4. 解释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每年围绕太阳转动一圈,导致不同季节的出现。
5. 利用图片或动画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Step 4 地球的保护(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2.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保护地球的方法和建议。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5 小结(5分钟)1.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5地球。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5地球。
教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信息,包括大小和海陆分布。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3.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让学生读一读,并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和提到了哪些事物。
2.引导学生回答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什么,白天照亮地球的是什么,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了解有多少,开始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
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
预设:这四种观点具有典型性,涵盖中外不同认识:___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___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古希腊学者___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1.实验演示仪的海面需要调整为平直状态,并在桅杆顶部、中部和船身做上记号。
负责操作的学生需要控制小船的速度,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
然后,将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操作。
2.在进行实验时,观察者需要平视海面,开船者的速度需要控制好,不要过快。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材分析】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等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从内容安排来看,《地球》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
单元第一课就是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
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
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
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学情分析】[已有认知情况分析]大部分的四年级学生通过科普类书籍、视频或参观天文馆等方式,已经形成了地球是圆形的这样的认知,但对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如何获取的,以及经历的怎样的过程并不太了解。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在学生已经形成的前概念基础上,首先通过资料让学生想一想,古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天圆地方”这样的认知,在通过观察模拟船只进出港口的现象,试着说说“盖天说”合理吗?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不断的猜想、验证、实践的漫长的过程。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太阳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用柔和的月光,讲述夜晚的故事。
......仰望苍穹的人啊,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寻与思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
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
苏教版(2021)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元第5课《地球》教案
探究 活动 一、激趣导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
入
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小活动。让我
们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现在我们
离地球很近,我们看到地是?(平的);
渐渐地……渐渐地……地球离我们越
来越远……越来越远……我们在太空
中了!我们看到地球是个?
地球什么形状?你说?
2.过渡: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都
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 古
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是正圆球
体吗?
3.来看这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你发现了什么?白色部分可能是?蓝
色呢?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呢?比较蓝
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
大?(海洋)
五、拓展与 总结
1.拓展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 陆地板块贴在蓝色球上。
同学们看,这是地球的六大板块分 布图: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 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 动 块。请小组长到讲台拿一张板块图,在 小组内参考地球仪观察和定位,然后派 代表把陆地板块贴到讲台的蓝色球上。
有半球体、椭球体和球体符合现有的证
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亚里士多德又通
过月食来推断大地的形状。我们来看看
什么是月食?(微课视频:月食)
8.根据月食的形成,同学们对大
地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引导
学生再次思辨,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
体。(相机板书: 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
形阴影)
师: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
帆 船 回 港 步骤:
球是球体……) 再开展实验验证;引导学
的情况
引导:这个实验,我们在科学课堂 (生:
生从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
上可以怎么做?
做实验……)
航行情况中推断出地不是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地球
5.地球【核心概念】9.宇宙中的地球【学习内容与要求】9.1 地球是一颗行星3~4年级①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教材分析】《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是弧形来推测地球是球体。
就这样, 古人不断通过实证质疑前人的猜想,形成新的假设继续探究求证。
第二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
实验1,引导学生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并进行观察,验证“大地不是平的”这个猜想。
而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所以教材安排了第2个实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让学生动手探究, 论证地球的形状。
第三部分,阅读和交流在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以及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
学生从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的板块构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由猜想——寻找证据形成新的猜想——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再次形成新的猜想这一曲折的漫长历程。
【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太阳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用柔和的月光,讲述夜晚的故事。
......仰望苍穹的人啊,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寻与思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
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
预设:这四种观点具有典型性,涵盖中外不同认识: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课本这样编写实际上暗含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
4.交流讨论: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和宇宙的?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古人的这些宇宙观,哪些地方和现在人们的日常观察相一致,哪些地方与日常观察不一致?预设: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为符合观察,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是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圆之间如何结合;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超越了人眼所见;张衡的浑天说和现代宇宙观最接近,但是难以解释日月星辰的周期运动现象;亚里士多德的推测是有依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
5.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学生思考,尝试解释原因。
预设:因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当帆船回港时,总是比较高的船帆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比较低的船身后进入人们的视线,船离开岸边,正好相反。
6.出示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这一推断以及旁边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阅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为什么能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预设:发生月食时,阴影边缘总是圆弧形,而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阳光,因而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7.教师相机补充古人猜测地球是球体的另外一些证据资料:古代牧羊人向南方行进,会看到南部天空总是会出现一些新的星座,而北部天空则有些星座落到地平线以下;向北方行进则相反,南部天空的星座会落到地平线之下,北方天空的地平线上会看到一些新的星座。
8.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观,知道古人因为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古人逐渐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二: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现象1.教师引导:古人在岸边看到帆船离港时,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帆船返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这种现象是生活在海边的古希腊人最先观察,并且记录下来的,据说古希腊人根据这个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
2.出示课本第15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材料、方法及要求。
3.全班交流活动材料:海面演示仪、小船、观察记录表等。
方法:第1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号。
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
第2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用模型小船在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时,观察者要平视海面,开船者的速度要控制好,不要太快。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在做这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比较模型小船在平面上与曲面上航行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模拟实验,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预设:实验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
实验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6.教师小结:刚刚大家通过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古希腊人的推测,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活动三: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经过1.出示航海家麦哲伦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学生答:麦哲伦。
教师问:大家知道麦哲伦的有关资料吗?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麦哲伦的资料。
教师小结:麦哲伦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事。
2.引导: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究竟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模拟实验在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3.出示课本15页下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4.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①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②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③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
5.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然后用红色的线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接起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拟实验的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小红旗连线情况,观看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想一想,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预设: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后,你会发现:当取下连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状。
这是因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7.教师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再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了浑天说、盖天说等等都是错误的。
活动四: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1.教师引导:大家现在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个怎样的位置呢?2.出示课本16页上面的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再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预设:地球围绕着太阳做有规律的转动;自身不发光,并且质量足够大,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呢?预设: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4.出示课本16页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是从太空拍摄的,大家想一想,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进一步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预设: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
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围绕太阳转动。
并且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因此蓝色是地球的主要颜色。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活动五:在气球上粘贴陆地板块贴纸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这是一个地球仪,模拟了地球上海洋、陆地的分布情况。
学生分别说一说地球仪上海洋和陆地的位置。
2.再出示一个蓝色的气球,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蓝色气球,再看一看地球仪,想一想蓝色气球和地球仪的相同之处,然后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这个蓝色气球上。
3.教师提供地球陆地板块贴纸,提醒学生注意分清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一定要找到相应的位置。
4.学生分小组活动,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贴上个陆地板块贴纸。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贴好的蓝色气球,再将它与地球仪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组贴的最好,最与地球仪吻合。
6.讨论交流:刚刚我们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粘贴了各个陆地板块的贴纸,通过这个活动。
请大家比较一下各个大陆的分布情况,并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预设: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要大得多,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也没有海洋的面积大。
在陆地面积当中,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陆面积。
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知道古代对于地球的认识有盖天说、浑天说等等,人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接着通过模拟帆船进港活动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活动,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绝大部分,陆地仅仅是一小部分。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一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6月球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