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比较研究

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比较研究

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比较研究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这两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中重要的诊断工具。

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应用价值。

本文将比较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影像。

它通过对人体内部水分子磁共振信号的探测和分析,得到包括脑部、胸腹部、骨骼等部位的横断面、矢状面或冠状面影像。

而计算机断层扫描则是通过将X射线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相结合,实现对人体各个部位的断层观察。

通过旋转扫描X射线源和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以不同角度获取多个切片,从而形成层面信息。

二、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优势与劣势1.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 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解剖结构信息,对软组织和血管病变的影像表现更佳。

相比之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稍逊一筹。

- 不使用X射线,避免了辐射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这使得磁共振成像更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检查。

- 可以获得多平面重建图像,从而更好地观察和分析异常病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2. 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优势:- 检查速度快,扫描时间较短,尤其适用于检查急诊患者或需要进行动态观察的情况。

- 对于骨骼和钙化结构等高密度组织,计算机断层扫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显示效果。

- 成像准确性高,对于诊断某些疾病如肺癌、肝癌等有较高的敏感性。

三、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应用领域1. 磁共振成像的应用领域:- 脑部疾病的检查,如脑卒中、脑肿瘤等。

- 胸腹部器官的检查,如心脏、肺部、肝胆胰、肾脏等。

- 骨骼与关节疾病的诊断,如骨折、滑膜肿瘤等。

2. 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应用领域:- 肺部疾病的检查,如肺结节、肺炎等。

- 骨骼与关节疾病的诊断,如骨折、关节积液等。

- 心血管疾病的评估,如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等。

CT实验一

CT实验一

CT 实验一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方式探索不同物质在CT影像中的表
现形态,加深对CT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流程
实验设备
•CT影像设备
•不同的物质样本
实验步骤
1.将目标物质样本放置在CT影像设备上;
2.启动CT影像设备,进行扫描;
3.将扫描得到的DICOM文件导入医学影像软件;
4.根据不同物质的密度值、不同组织的CT值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
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物质样本,如水、脂肪、骨质等。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
•水的密度值低,CT值接近于零,CT影像中表现为黑色;
•脂肪的密度值介于水和骨质之间,CT值较低,CT影像中呈现为灰色;
•骨质的密度值高,CT值较高,CT影像中呈现为白色。

此外,不同组织在CT影像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例如,肌肉和脂肪在CT影
像中可能会非常相似,但在医学影像软件上可以使用窗位窗宽的调节来加以区分,从而更好地对不同组织进行分析和诊断。

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CT影像在不同物质和组织中的表现形态。


医疗领域,CT影像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有助于医生诊断、治疗和跟
踪疾病的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暂无。

影像诊断技术实验报告(3篇)

影像诊断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并掌握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提高对影像诊断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超声检查(US)-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超声诊断仪对志愿者进行腹部、心脏等部位的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器官形态、大小、血流情况等。

- 实验结果:通过超声检查,成功观察到肝脏、胆囊、心脏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及血流情况,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CT扫描仪对志愿者进行头部、胸部等部位的扫描,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形态、密度及空间关系等。

- 实验结果:通过CT扫描,成功观察到头部、胸部等器官的形态、密度及空间关系,为后续实验提供了详细的数据。

3. 磁共振成像(MRI)-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MRI扫描仪对志愿者进行头部、脊柱等部位的扫描,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形态、信号强度及空间关系等。

- 实验结果:通过MRI扫描,成功观察到头部、脊柱等器官的形态、信号强度及空间关系,为后续实验提供了丰富的影像数据。

4. 超声造影(CEUS)-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注入超声造影剂,观察并记录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

- 实验结果:通过超声造影,成功观察到肝脏、胆囊等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为后续实验提供了血流动力学信息。

5. 增强CT-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在CT扫描的基础上,注入造影剂,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增强效果。

- 实验结果:通过增强CT,成功观察到肝脏、肺部等器官的增强效果,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器官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三、实验结果分析1. 超声检查:- 优点:操作简便、无创、实时观察。

- 缺点:受操作者经验、器官位置及深度等因素影响较大。

2. CT扫描:- 优点: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可进行多平面重建。

- 缺点:辐射剂量较高、部分患者有过敏反应。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

1引言自七十年代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问世以来,成像技术发展异常迅速,设备不断更新。

以医学成像为例,已实现了三大飞跃,即脏器清晰图像的获得,把生化病理研究推向分子结构的水平和直接提供有关成像组织的化学成分的信息,步入了断层显像的新时代。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是在不破坏物体情况下,将物体每一个断层面上的结构和组份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的一种实验方法,都是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的方法来得到物体内部的信息。

人们对射线成像的最早认识是从x 光机开始的。

医用x 光机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利用x 射线的物理性能和生物效应,来对人体器官组织进行检查。

由于普通x 光机只能把人体内部形态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因此会引起成像器官和骨骼等的前后重叠,造成影像模糊。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英国ENI 公司的工程师豪恩斯菲尔德(G.N.Hounsfield)运用了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Cormack)于1963年发表的图像重建数学模型,推出了第一台x 射线计算机断层图像重建技术(X-CT )装置,并1977年9月在英国Ackinson Morleg 医院投入运行。

1979年该技术的发明者Hounsfield 和Cormack 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X-CT 的出现是X 射线成像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经过多代的发展,X-CT 已获得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上,目前已可用来诊断脊柱和头部损伤,颅内肿病,脑中血凝块,及肌体软组织损伤,胃肠疾病,腰部和骨盆恶性病变等等。

目前X-CT 除了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以外,还在工业和交通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线实时无损检测工业CT 等。

2CT 成像实验原理2.1概述数学上可以证明,通过对物体进行多次投影就可得到该物体的几何形状。

CT 的基本思想是:让一束γ射线投射在物体上,通过物体对γ射线的吸收(多次投影)便可获得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布信息。

当强度为0I 的一个窄束γ射线穿过吸收系数为μ的物体时,其强度满足指数衰减关系0ut I I e -=(1)式中t 为射线所穿过物质层厚度。

CT实验

CT实验

前 射 准 线 直 源 器
后 探 准 测 直 器 器
计 算 机
机械扫描运动系统
控制系统
图像 拷贝
显示
图 58-8
CT 实验系统组成方框
【实验内容】
注意事项】
• • • • • • 资格(具有上岗证的专人操作) 。 个人防护须知:更衣、换鞋、手套、眼镜。 保护实验环境 。 使用防护板 ;专用用具。 废弃物处理原则:尽量少、统一废弃。 使用检测器 。
CT实验
重庆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实验背景】
Tomography),分为 医学CT(MCT)和工业CT(ICT),它是与一般辐射成像完全不 同的成像方法。一般辐射成像是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二维平 面成像,各层面影像重叠,造成相互干扰,不仅图像模糊, 且损失了深度信息,不能满足分析评价要求。CT是把被测 体所检测断层孤立出来成像,避免了其余部分的干扰和影 响,图像质量高,能清晰、准确地展示所测部位内部的结 构关系、物质组成及缺陷状况,检测效果是其它传统的无 损检测方法所不及的。
3 图像重建
断层图像重建过程是以扫描检测所得的衰减系数线积分
数据集为基础,经必要的数据校正,按一定的图像重建算法,通 过计算机运算,得到衰减系数具体的二维分布,再将其以灰度形 式显示,从而生成断层图像。 (1)重建的初步概念 (2)反投影法 (3)卷积反投影法
【实验仪器】
教学ICT实验机
数据 采集 系统
CT即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d
【实验目的】
理解ICT的基本原理;
掌握ICT的使用方法; 能够应用ICT实验装置进行工件 扫描和图像处理。
【实验原理】
1.CT的基本原理
μ (x,y) I0 L 图 58-1 射线穿过衰减系数为μ (x,y)的物质面 I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及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临床应用进展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及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临床应用进展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及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临床应用进展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现代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和临床诊断。

本文将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是一种基于核素放射性衰变的分子显像技术,由于不同组织和器官摄入的放射性示踪剂数量不同,通过对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进行测量得到图像,能够清晰显示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和代谢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在放射性示踪剂注入人体后,示踪剂会以放射性质顺着代谢途径分布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放射性示踪剂显像时通过检测射线,利用计算机重构出失去能量的伽马光子在人体内部的路径和来源,从而得到图像。

这种技术可以测量各器官和组织的代谢情况,从而发现和诊断一些疾病和损伤。

在临床应用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常用于神经心理疾病、肺部疾病、甲状腺疾病、肝胆疾病、骨疾病等的检测和诊断,例如:肺气肿、脑血流量缺乏、血管瘤、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癌、骨肿瘤等。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利用X射线通过对人体进行投影成像和计算机分析得到的断层图像,可以显示出前后方向和不同深度的结构层次。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在临床检测和诊断中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诊断中。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使用X射线作为成像能量,通过计算机将患者身体不同部位进行扫描,得到大量的,不同方向的计算机线数据,再通过计算机重组、重配成为多平面的图像,最后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中清晰显示出来。

这种技术可以得到不同深度、层数的图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整个人体的各种疾病的诊断,如头颅和颅脑损伤、肿瘤、心脏疾病、骨盆骨折等,甚至可以进行测量和计量,为手术和放疗提供更加精细的指导和方向。

计算机断层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

正常组织的CT值
CT值(Hu) 0±10 3~8 13~32 64~84 50~65或略低 类别 水 脑脊液 血液 出血 脾脏 CT值(Hu) 50~70 -20~-80 80~300 -600~-800 400以上 类别 肝脏 脂肪 钙化 肺组织 骨 皮质
3;1000共2000个分度,而 人眼不能分辨这样微小灰度的差别,仅能分辨16个灰阶。为 了提高组织结构细节的显示,能分辨CT值差别小的两种组织, 操作员根据诊断需要调节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这种调节技术 称为窗技术--窗宽、窗位的选择。 窗宽是指显示图像时所选用的CT值范围。窗宽的宽窄直接 影响图像的对比度;窄窗宽显示的CT值范围小,可分辨密度 较接近的组织或结构,如脑组织;反之,窗宽加宽的CT值幅 度大,对比度差,适用于分辨密度差别大的结构如肺、骨质。 窗位是指窗宽上、下限CT值的平均数。窗位的高低影响图 像的亮度;窗位低图像亮度高呈白色;窗位高图像亮度低呈黑 色。
CT的检查过程
• 病人准备(胃肠道准备,对比剂过敏试验,呼吸训练,心理准备等) • 定位(选择适当的扫描体位) • 扫描定位像 • 进行断面扫描 • 进行图像的传输,存储和打印 • 在图像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高级后处理(2D, 3D, Perfusion, Cardiac IQ)
一般检查可在5-10分钟内完成
CT常用高级后处理方法
• 随着螺旋CT的迅速发展,CT可进行连续的大范围
薄层容积数据采集,从而能够进行多角度、多方 位的显示,增加有效的诊断和定位信息。目前常 用的CT高级后处理方法有: MPVR, MIP, Curve, SSD, Navigator 等
MPR(多层面重建 )
• 计算机将横断面图像上的二维体素重组后获得冠 状位、矢状位、斜位和曲面重建图像。用于显示 病变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 解剖关系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Willi A Kalender摘要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1972引入临床实践,是第一种现代片成像方式。

图像重建数学从实测数据和显示和归档数字形式是一个新颖的方式,但是今天已经很常见。

CT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基于技术、性能及临床使用独立的预测和专家评估等各方面的预测,它将完全取代磁共振。

CT不仅幸存了下来,但在真正的文艺复兴由于螺旋扫描是由切片成像片真实体积成像过渡的介绍。

辅以年代阵列探测器技术的引入,使得成像CT今天整个器官或整个身体在5到20的亚毫米的各向同性分辨率。

本综述CT将按时间顺序重点技术,图像质量和临床应用。

在最后的部分,它也将简要提及CT如双源CT的新用途,C臂平板探测器CT和显微CT。

目前CT可能表现出了比以往更高的创新率。

结果局部和最近的事态发展将受到最大的关注。

1、简短的历史介绍早在19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T已经可投入使用了,但是基于它的一些想法可以追溯到第上半个世纪。

1917年,波西米亚数学家氡基本重要性的研究论文证明材料或材料属性的分布在一个对象层,如果可以计算出经过沿任意数量的行的积分值都能穿过同一层。

这一理论的应用被Bracewell (1956)发展到了射电天文学领域,但是他们产生了很微弱的反响且不用于医疗目的。

第一个实验的这种重建成像在医学中的应用是由物理学家M Cormack开展,致力于提高在格鲁特索尔医院放疗计划,开普敦,南非。

1957和1963之间,并没有以前的研究知识,他发展了一种计算基于传输测量人体辐射吸收分布的方法(Cormack1963)。

他假设的影像应用程序必须能够显示即使是最微小的吸收差异,即不同的软组织结构。

然而,他从未有机会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只是学到了氡的工作太晚了,他感到遗憾的一个事实,他说,早期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会拯救了他很多工作。

而熟悉氡,氡科马克发现自己已经知道的更早的工作主题由荷兰物理学家H洛伦兹,已经在1905(Cormack1992)。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 T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根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射线CT(X-CT)、超声CT (UCT)以及γ射线CT(γ-CT)等。

成像原理CT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

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射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

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

每个体素的X射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CT 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设备组成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

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多达4800个。

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 CT scan)。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实验报告摘要:研究CT实验仪,了解工业CT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掌握工业CT的几个性能指标核测试方法,熟悉的运用工业CT的测量方法,分析不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实验成像结果的影响。

在此思想基础上,利用CT实验仪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对铜环中心形状的扫描图像重组,通过此次实验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学会利用工业CT实验仪对不同的部件进行扫描成像。

关键词:CT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 射线图像重建引言:CT即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数字化图像重建技术和核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它把被测体所检测断层孤立出来成像,避免了其余部分的干扰和影响,图像质量高,能清晰准确展示所测部位内部的结构关系物质组成及缺陷状况,检测效果是其它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所不及。

自七十年代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问世以来,成像技术发展异常迅速,设备不断更新。

以医学成像为例,已实现了三大飞跃,即脏器清晰图像的获得,把生化病理研究推向分子结构的水平和直接提供有关成像组织的化学成分的信息,步入了断层显像的新时代。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是在不破坏物体情况下,将物体每一个断层面上的结构和组份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的一种实验方法,都是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的方法来得到物体内部的信息。

CT成像可以提供试样的二维(2D)横切面或三维(3D)立体表现图像。

CT 图像避免了影像重叠,混淆真实缺陷的现象;它可清楚展示内部结构,提高识别内部缺陷能力,更可准确知道缺陷的位置。

正文:根据以上技术原理,本次实验选用的仪器就是CD-50BGA+型的CT实验仪,它是用γ射线束对实验部件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γ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后运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处理。

实验中进行扫描之后就是计算机进行数据的选择以及图像的重建了。

图象重建理论的数学基础是1917年由澳大利亚数学家J.雷当(Radon)创建的。

我的实验报告之工业CT

我的实验报告之工业CT

实验名称: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 CT)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图像重建技术和核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CT作为一种先进的疾病诊断手段广泛应用于医学,同时又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CT是与一般辐射成像完全不同的成像方法。

一般辐射成像是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二维平面成像,各层面影像重叠,造成相互干扰,不仅图像模糊,而且损失了深度信息,不能满足分析评价要求。

CT是把被测体所检测断层孤立出来成像,避免了其余部分的干扰和影响,图像质量高,能清晰、准确地展示所测部位内部的结构关系、物质组成及缺陷状况,检测效果是其它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所不及的。

CT技术首先应用于医学领域,形成了医学CT(MCT)技术,其重要作用被评价为是医学诊断上的革命。

CT技术成功应用于医学领域后,美国率先将其引入到航天及其它工业部门,另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跟上,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形成了CT技术的又一个分支—工业CT(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 ICT),其重要作用被评价是无损检则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CT技术(MCT和ICT)应用十分广泛,医用CT已为人们所熟知。

工业CT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产业领域,因同出于CT技术,医学CT和工业CT在基本原理和功能组成上是相同的,但因检测对象不同,技术指标及系统结构就有较大差别。

前者检测对象是人体,单一而确定,性能指标及设备结构较规范,适于批量生产。

工业CT检测对象是工业产品,形状、组成、尺寸及重量等千差万别,而且测量要求不一,由此带来技术上的复杂性及结构的多样化,专用性较强。

一、实验目的1.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最基本的CT教学实验仪的结构;3.掌握使用CT教学实验仪进行断层扫描成像的操作步骤;4.掌握初步的图象处理方法。

二、实验仪器1.CT教学实验仪(包括放射源、探测器、扫描仪、计算机、显示器等)。

ct基本结构实验报告

ct基本结构实验报告

ct基本结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及背景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CT基本结构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以及实验中所使用的CT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提高实验者对于CT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CT(Computed Tomography)全称计算机断层成像,是一种高精度、无创伤的医学影像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不同方向的X射线扫描,采集患者身体内部的数据,利用计算机重建出高精度的三维图像,以便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CT的基本结构包括X射线源、电子学控制系统、旋转机构、检测器、计算机重建系统等组成。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熟悉CT基本结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实验使用CT仪器,调节仪器参数,并使用不同扫描模式采集样品影像。

3.通过计算机重建出样品的三维图像,观察样品物态结构的变化。

实验步骤1.打开CT仪器电源,等待仪器自检完成。

2.设置扫描参数,例如:扫描范围、扫描速度、像素大小、管电压、管流等。

3.将待检测样品放置在样品台上,将样品台插入仪器扫描区域。

4.启动扫描,等待扫描完成。

5.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计算机重建系统,在计算机上重建出三维图像。

6.观察三维图像,分析样品物态结构的变化。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CT仪器采集了不同模式下的样品影像,并从计算机重建系统中得到了该样品的三维图像。

观察三维图像,我们发现样品的物态结构的确在不同扫描模式下有所变化。

这说明了CT技术能够通过不同方向的扫描来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并重建出高精度的三维图像,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结论CT技术具有高精度、无创伤的优点,可以快速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的数据,并通过计算机重建的方式得到高质量的三维图像。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CT基本结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了CT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性能,增强了我们理解和应用CT技术的能力。

我的实验报告之工业CT

我的实验报告之工业CT

实验名称: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CT)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图像重建技术和核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CT作为一种先进的疾病诊断手段广泛应用于医学,同时又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CT是与一般辐射成像完全不同的成像方法。

一般辐射成像是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二维平面成像,各层面影像重叠,造成相互干扰,不仅图像模糊,而且损失了深度信息,不能满足分析评价要求。

CT是把被测体所检测断层孤立出来成像,避免了其余部分的干扰和影响,图像质量高,能清晰、准确地展示所测部位内部的结构关系、物质组成及缺陷状况,检测效果是其它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所不及的。

CT技术首先应用于医学领域,形成了医学CT(MCT)技术,其重要作用被评价为是医学诊断上的革命。

CT技术成功应用于医学领域后,美国率先将其引入到航天及其它工业部门,另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跟上,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形成了CT技术的又一个分支—工业CT(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 ICT),其重要作用被评价是无损检则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CT技术(MCT和ICT)应用十分广泛,医用CT已为人们所熟知。

工业CT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产业领域,因同出于CT技术,医学CT和工业CT在基本原理和功能组成上是相同的,但因检测对象不同,技术指标及系统结构就有较大差别。

前者检测对象是人体,单一而确定,性能指标及设备结构较规范,适于批量生产。

工业CT检测对象是工业产品,形状、组成、尺寸及重量等千差万别,而且测量要求不一,由此带来技术上的复杂性及结构的多样化,专用性较强。

一、实验目的1.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最基本的CT教学实验仪的结构;3.掌握使用CT教学实验仪进行断层扫描成像的操作步骤;4.掌握初步的图象处理方法。

二、实验仪器1.CT教学实验仪(包括放射源、探测器、扫描仪、计算机、显示器等)。

CT实验教学计算机断层成像实验报告

CT实验教学计算机断层成像实验报告

CT实验教学计算机断层成像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了解了CT的诞生与发展,成像的基本原理,数字化图像处理的方法,以及CT实验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实验采用CT教学实验仪,学会使用仪器在合适的测量条件对选定的样品进行扫描,并且正确的处理图像并打印出实验报表,掌握图像重建处理技术并对其加以分析总结。

通过实验对CT教学试验仪乃至CT 扫描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通过老师的指导对其本质以及CT的应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关键词CT实验仪,扫描,放射源,采样,图像重建正文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 CT)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图像重建技术和核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CT作为一种先进的疾病诊断手段广泛应用于医学,同时又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一、CT教学实验仪1. CT的诞生与发展1895年11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并由此获得诺贝尔奖)。

很快X射线透视就成为医学上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通过X射线透视摄影得到了人体形态学的信息。

但由于普通X射线透视摄影是将一个立体的器官(或物体)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得到的仅是影像重叠的平面图像。

由于人体内部各组织互相重叠,这种二维图像不易确定病变的准确位置。

CT的诞生,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

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

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

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 的诞生。

简述ct原理和成像过程

简述ct原理和成像过程

简述ct原理和成像过程CT呢,就是计算机断层扫描啦。

这东西可神奇了呢。

咱们就把人体想象成一个大蛋糕,CT就像一把超级厉害的刀,可以一层一层地把这个“蛋糕”切开来看。

CT的原理其实就是利用X射线。

这个X射线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看不见的小侦探,它们穿过咱们的身体。

身体里不同的组织啊,就像不同的障碍物,对这些小侦探的阻挡能力不一样呢。

比如说骨头,骨头就比较“强硬”,它会挡住很多X射线,而像肌肉、脂肪这些就相对“软弱”一些,能让更多的X射线穿过去。

那这个成像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当X射线穿过身体后,就会被一个特殊的探测器接收。

这个探测器就像是一个特别敏锐的小耳朵,能把X射线的信息都听进去。

然后呢,计算机就登场啦,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大脑,把探测器收集到的所有信息都拿过来,然后进行复杂的计算。

这个计算的过程就像是在解一个超级大的谜题。

计算机根据X射线在身体里不同组织的衰减情况,也就是被挡住的多少,来判断每个小区域是什么样的组织。

接着呢,它就把这些信息变成一幅幅图像啦。

你看那图像上,白花花的可能就是骨头,暗暗的可能就是一些软组织之类的。

这个过程就像是画家在画画一样,不过这个画家是计算机,它用数字和算法来描绘出我们身体内部的样子。

CT在医学上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医生们靠着CT的图像,就像拿着一张神秘的地图,可以在身体这个“大迷宫”里找到生病的地方。

比如说有人肚子疼,医生怀疑肚子里有什么东西,CT一扫,就能看到里面到底是长了个小瘤子,还是有其他什么奇怪的东西。

这对医生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就像给了一双超级透视眼一样,帮助可太大啦。

而且CT技术也一直在进步呢,现在的CT图像越来越清晰,就像我们的眼睛越来越厉害,能看到身体里更多的小秘密啦。

影像仪的实验报告(3篇)

影像仪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影像仪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掌握影像仪的使用技巧,提高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影像仪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或超声波等物理手段,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无创性成像的设备。

常见的影像仪有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等。

本实验以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为例,介绍影像仪的工作原理。

X射线CT成像原理: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从而在X射线探测器上形成不同的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处理后,形成一幅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三、实验器材1. 影像仪一台2. X射线源3. X射线探测器4. 计算机及图像处理软件5. 模拟人体模型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影像仪各部件是否完好,电源是否正常。

(2)将模拟人体模型放置在影像仪的扫描床上。

(3)打开影像仪,调整扫描参数,如扫描角度、层厚等。

2. 实验操作(1)启动X射线源,进行扫描。

(2)观察X射线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记录数据。

(3)关闭X射线源,结束扫描。

3. 数据处理(1)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至计算机。

(2)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3)分析图像,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图像质量通过实验,观察到CT图像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特点,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结构。

2. 人体内部结构通过分析CT图像,可以观察到人体骨骼、软组织、血管等结构。

例如,观察骨骼的密度、形态;软组织的厚度、形态;血管的走向等。

3. 临床应用CT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1)诊断骨折、肿瘤、炎症等疾病。

(2)观察器官功能,如心脏、肝脏等。

(3)指导手术和放疗。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掌握了影像仪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提高了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心得1. 影像仪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CT成像实验报告

CT成像实验报告

工业CT成像虚拟仿真实验报告学校:东华理工大学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学生姓名:陈冠桥班级:1620403Z 学号:201620040111 预习部分(30%)1. 本实验中CT的含义是什么?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检测2. 工业CT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与医用CT有什么区别?伽马射线穿透物质后能量有损失,通过对能量损失率来进行断层成像。

与医用CT的区别有:1、医用CT射线能量更低。

2、在断层扫描的过程中,放射源进行平移和旋转。

3. 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用四个字概括为:光电效应。

闪烁晶体吸收射线能量后被激发分子在退激的过程中发射出荧光光子。

荧光光子的量与射线能量成正比。

荧光光子到达光电倍增管的阴极后通过光电效应产生光电子光电子经过逐级倍增后在阳极输出电脉冲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脉冲幅度与入射γ射线的能量成正比输出的脉冲个数与入射γ射线的强度成正比。

4.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输入信号经ADC,DSP 处理后,由RS232,USB 通讯接口与计算机联机,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5. 结合本实验,谈谈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区别与联系。

真实实验过程中人体可能会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虚拟实验更为安全。

但虚拟实验的原理与实际几乎完全相同。

能够很好地反映ct成像的真实情况。

实验报告部分(70%)一、实验目的1、掌握CT成像实验的基本原理2、熟悉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数据获取电子学系统的基本结构3、了解数字化图像处理的方法及其数据处理过程4、熟悉(计算机)多道分析器的使用方法5、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CT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二、实验原理CT成像,意为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检测。

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机械扫描,然后将扫描所得到的数据带入建立的数学模型中,得出具体图像。

e-ud,其中u为吸收系数,d为射线经根据物质能γ射线能量的吸收规律:I=I过的距离,对于不同的物质u不一样。

根据这个原理,把需要扫描的物体划分成很多个小块,每个小块的u为包含各种物质的u的平均值。

成像技术中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成像技术中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成像技术中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技术,是一种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CT技术是由电脑计算机将X射线影像转化为三维模型的一种方法。

它对于影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医疗设备制造、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CT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X射线扫描来探测物体内部的信息。

X射线是一种能够穿透物质并被物质吸收的电磁波。

当X射线穿过某一物体时,被吸收的程度取决于物体内部不同组织的密度及吸收能力的不同。

扫描过程中,X射线生成器会以极快的速度对被检测物体进行扫描,然后通过探测器将被吸收的X射线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传输给计算机。

计算机通过处理这些信号,就可以生成清晰的三维图像。

CT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对人体内部进行非侵入性检查,诊断出各种疾病,如肿瘤、结石、血管病变、器官畸形等。

同时,由于CT技术对辕裼细节的分辨率要求很高,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牙科和骨科。

例如牙科领域中,CT技术可以精确地显示牙齿根部的情况,判断牙龈炎症程度等。

CT技术还可以用于工业和科学研究中。

在工业领域中,CT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零部件进行检查,并且可以对零部件的缺陷和损耗情况进行有效的诊断。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CT技术可以对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例如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纤维材料、生物材料等,以及对天文物体进行研究,例如行星、星云、星系等。

尽管CT技术在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因为CT扫描使用的是X射线,而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危害,因此需要对辐射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另外,CT扫描的成像质量受到物体密度、扫描速度、探测器的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精细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由于CT扫描的成本比较高,因此需要在应用中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

综上所述,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中的成像技术。

它可以对物质的内部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系列实验二)射线成像实验室July 22, 2019目录0引言 (2)1CT成像实验原理 (2)1.1 概述 (2)1.2 投影定理 (3)1.3 卷积反投影重建算法 (4)1.4 一种实际算法 (5)1.4.1推导与描述 (5)1.4.2框图 (7)2实验方案 (8)2.1 概述 (8)2.2 实验环境 (9)2.2.1硬件环境 (9)2.2.2软件环境 (10)2.3 实验步骤 (10)2.3.1概述 (10)2.3.2具体步骤 (11)2.3.2.1扫描 (11)2.3.2.2数据处理 (12)2.4 FAQ & Tips (12)2.4.1工作目录是啥? (12)2.4.2如何确定样品的起始位置和水平扫描的长度? (12)2.4.3为什么扫描完成后要保存数据? (13)2.4.4为什么图像多出一条横贯全图的线? (13)3附录:CTS YSTEM软件使用说明书 (13)3.1 概述 (13)3.2 界面介绍 (13)3.2.1新建扫描项目 (13)3.2.2转台位置调整 (14)3.2.3调整能谱敏感区域 (14)3.2.4扫描属性 (15)3.2.5扫描 (16)3.2.6投影变换窗口 (17)3.3 投影变换的输出 (18)4参考文献 (21)0引言自七十年代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问世以来,成像技术发展异常迅速,设备不断更新。

以医学成像为例,已实现了三大飞跃,即脏器清晰图像的获得,把生化病理研究推向分子结构的水平和直接提供有关成像组织的化学成分的信息,步入了断层显像的新时代。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是在不破坏物体情况下,将物体每一个断层面上的结构和组份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的一种实验方法,都是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的方法来得到物体内部的信息。

人们对射线成像的最早认识是从x光机开始的。

医用x光机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利用x射线的物理性能和生物效应,来对人体器官组织进行检查。

由于普通x光机只能把人体内部形态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因此会引起成像器官和骨骼等的前后重叠,造成影像模糊。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英国ENI公司的工程师豪恩斯菲尔德(G.N.Hounsfield)运用了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Cormack)于1963年发表的图像重建数学模型,推出了第一台x 射线计算机断层图像重建技术(X-CT)装置,并1977年9月在英国Ackinson Morleg医院投入运行。

1979年该技术的发明者Hounsfield和Cormack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X-CT 的出现是X射线成像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经过多代的发展,X-CT已获得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上,目前已可用来诊断脊柱和头部损伤,颅内肿病,脑中血凝块,及肌体软组织损伤,胃肠疾病,腰部和骨盆恶性病变等等。

目前X-CT除了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以外,还在工业和交通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线实时无损检测工业CT 等。

1CT成像实验原理1.1概述数学上可以证明,通过对物体进行多次投影就可得到该物体的几何形状。

CT的基本思想是:让一束γ射线投射在物体上,通过物体对γ射线的吸收(多次投影)便可获得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布信息。

当强度为I的一个窄束γ射线穿过吸收系数为μ的物体时,其强度满足指数衰减关系0utI I e-=(1)式中t 为射线所穿过物质层厚度。

在实际情况中,所研究的物体往往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的,当物体由若干个不同成分组成时,物体内部各处的μ也将可能不同。

在这样的物质中,束穿过整个物件后的强度为0()()L I L I Exp u dt ⎛⎫=- ⎪⎝⎭⎰r(2)式中()u r 为r 处的吸收率。

CT 系统通过改变一组射线路径L ,记录下对应出射强度()I L 的变化来分析物体内部()u r 的分布。

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假定物体中的吸收系数()u r 是一个连续函数,通过射线测量方法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学物理方程通过计算机解出函数()u r 。

在计算机屏幕上,可用颜色或灰度来表示()u r 的大小,从而被扫描的物体的切面图像即可显示出来。

实际的扫描装置通常是由排列成一定角度的多组探测器构成的,这样在每一个位置就可以获得多组数据,从而节省了测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共有三种信息收集方式:透射式CT (TCT )、放射式CT(ECT)、反射式CT 。

我们主要考虑前两种CT 的成像原理。

1.2 投影定理Figure 1 坐标转换及射线位置示意图。

图中虚线代表射线经过的路线;黑点代表我们感兴趣的一个点。

我们需要求那里的吸收系数。

投影定理或中心切片定理是图像重建算法的基础。

设在角度φ,位置r x 上的射线吸收大小为()r p x φ,即()0()ln ()r LI p x u dt I L φ⎛⎫≡= ⎪⎝⎭⎰r(3)其中L 表示延Figure 1所示的虚线积分。

再设物体的一个二维平面内吸收率分布为(),f x y 。

那么投影定理在非衍射源情况下,其内容为:()r p x φ按照r x 的一维傅立叶变换(),P ρφ是(),f x y 的二维傅立叶变换()()12,,F F ωωρφ=的一个(过原点的)切片。

即()(),,P F ρφρφ=(4)该定理的具体证明可以参见参考文献[1],或者参考沈激老师的核技术的笔记。

1.3 卷积反投影重建算法那么,作为一个实际的CT 系统而言,首要算法问题是如何从实验上只能测得的()r p x φ,算出我们所需的(),f x y 。

CT 的算法很多,常见的有:反投影重建算法(累加法)、滤波(卷积)反投影重建算法、直接傅立叶变换重建算法、迭代重建算法等。

本节将介绍其中较为流行的卷积反投影重建算法。

为了清楚起见,我们重新声明一下推导中将使用的变量。

首先,在样品的一个断面上(如Figure 1所示),我们现在可以测得任意投影值()r p x φ(理想情况下为二维函数),如式(3)所示。

我们把它们用视角φ和视线(Figure 1中虚线)距离原点的距离r x 唯一标记。

我们需要求的是该断面上,任意一点(),x y (或者用极坐标(),r θ标记)上的吸收系数(),f x y 。

(),f x y 的二维傅立叶变换为()()12,,F F ωωρφ=。

(),ρφ是空间频率点()12,ωω在极坐标系中的坐标。

由投影定理可知:()()()()()1212121212,,,,r f x y F F P p x φωωρφρφ----=⎡⎤⎣⎦⎡⎤=⎣⎦=⎡⎤⎣⎦⎡⎤⎡⎤=⎣⎦⎣⎦F F F F F (5)其中[]12-∙F 表示二维傅立叶反变换,[]∙F 表示一维傅立叶变换。

但是以上的傅立叶变换并不适合计算机运算。

于是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化简:()()()()()12121212122,,,1,4i x y f r f x y F F ed d ωωθωωωωωωπ-+∞==⎡⎤⎣⎦=⎰⎰F (6)因为()()()()12cos cos sin sin x r y r ωρφθωρφθ==⎧⎧⎪⎪⎨⎨==⎪⎪⎩⎩ (7)所以()()12122,,4d d d d d d ωωωωρφρφπρρφ∂=∂=(8)把(7)和(8)代入(6)得()()()()()()()()2cos 02cos 0,,,,g cos ,i r i r f r f x y F ed d d Pe d d r ππρθφππρθφπθρφρρφφρφρρφθφφ∞--∞∞--∞===≡-⎰⎰⎰⎰⎰(9)其中函数()()g cos ,r θφφ-被定义为第二个积分。

它也是在该截面上定义的一个函数,且可以由()r p x φ算出。

我们需要的(),f r θ只是它关于角度的积分。

我们继续化简g 。

忽略掉固定的系数,g 是两个函数乘积的傅立叶反变换,即可以表示为这两个函数分别的反变换的卷积。

定义()cos r r θφ'≡-(10)那么以上表述为()()()()()()211g ,,,h i r r P e d P p r r p r πρφφφρφρρρρφρ∞'-∞--'≡∝⎡⎤⎣⎦'=⎡⎤*⎣⎦''≡*⎰F F(11)其中()1h r ρ-'≡⎡⎤⎣⎦F(12)与()r p x φ卷积,也是一次对()r p x φ的滤波。

滤波函数是ρ。

总之,为了求解(),f x y ,我们需要把()r p x φ与h 卷积,得到二维函数g 。

然后把g 在反投影、延φ方向上累加即可。

1.4 一种实际算法 1.4.1 推导与描述以上算法仅限于位置和角度连续无限变化的理想情况,实际中显然无法直接使用。

另一方面,滤波函数ρ的响应函数()h r '不收敛(在0点趋向无穷)。

因此,我们在离散化以上算法的基础上还要把()h r '有所改变。

实际扫描过程中,得到的数据是在角度和位置方向上都等距分布的(),r n p x φ(由式(3))。

d 为()r p x φ的位置取样间隔(每个角度上取样N 次,,0r n x nd d =+,01n N =-(13))。

计算机读入,并把它储存在二维矩阵中。

()h r '也要进行离散化,有限化处理(一种近似)。

其中一种处理方法是R-L 滤波函数[1],即()R-L 10,2H 1,2d dρρρρ⎧<⎪⎪=⎨⎪≥⎪⎩(14)即,只去原滤波函数ρ在采样频率范围中较低(12d <)的部分。

根据式(14)可以算出,()R-L H ρ对应的离散化空间频率响应函数:()2R-L 2221,04h 01n d nd n n n dπ⎧=⎪⎪==⎨⎪⎪-=⎩偶数奇数(15)请注意,这里的标记n 可以同时取正值和负值。

可以取[/2],[/2]1[/2]n N N N =--+,其中[]∙表示取整。

根据式(11),将()R-L h nd 与(),r n p x φ离散卷积得到(),g ,r n x φ。

当然,φ也是离散分布的。

剩下最后一步就是求(9)式表示的积分:首先,取一个矩阵,表示最后的图像。

对于矩阵中的每取一个点(),x y ,换算成极坐标下的(),r θ。

之后对于每一个φ角,算出()(),,cos r r r θφθφ'≡-(即所谓反投影),再从()g ,nd φ上插值得到()g ,r φ'。

最后把()g ,r d φφ'按照不同φ累加起来,可得近似正比于(),f x y 的数值(式(9))。

对于成像而言,这个正比的结果就足够了。

另外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x y 的坐标是相对于原点即转轴取的。

而我们实验中用到的CT 装置无法自动给出转轴的位置(即上面的0d ),因此需要在(),r n p x φ矩阵中分析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