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出土文物艺术欣赏 PPT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67e1a312fc4ffe473368ab92.png)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 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 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 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 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 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
帛画:
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 旌,主要指丧葬出殡时张 举的一种在帛上绘出图画 的旌幡,用以“引魂升 天”。也有人根据墓中出 土的“遣策”称之为“非 衣”。入葬时作为随葬品 将其盖在棺上。
一号墓帛画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 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 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介 绍————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国(境)展 览文物之一,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 (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 一。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 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 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 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 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 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 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 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 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 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 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 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 T 型帛中间部分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 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 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 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 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 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 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
1马王堆
![1马王堆](https://img.taocdn.com/s3/m/3749991276c66137ee0619d2.png)
二 重 外 棺
漆棺漆画主要内容:基色—黑,但绘有云纹与栩栩如生的神怪动物形象 造型优美的卷云——生命之力“气” 神怪保护黑暗世界中的死者: 保护者(带角的地下灵怪) 祥瑞 (包括羊、舞者、乐者、九尾狐、骑鹿仙人及“鹤呼吸”) 死者本人
表现观念: “保护者”及“祥瑞”图样和死者本人图样表明了死者正进入受到神灵保护的地府, 并受到“祥瑞”的保佑。 ①保护者——公牛、鸟、蛇,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公牛、鸟与蛇都是不祥之物。
•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汉朝后 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秦番阳 令吴芮ruì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 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 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 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陀所占,豫章郡(今江 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 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
• 三、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
• • 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 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 焰„„ 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 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 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正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 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 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这时,在 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 候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 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部摆 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精粹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精粹](https://img.taocdn.com/s3/m/f6958de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0.png)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精粹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利豨),根据墓内出土长方形薄木板,纵向从右至左墨书秦隶风格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葬)郎中,移藏(葬)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葬)君”。
可知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一号墓是利苍妻(辛追),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保存较好的一号墓和三号墓,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
一号墓出土了历两千年不腐的女尸,三号墓出土大量帛书文献和兵器。
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印章、丝织品、帛画、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陶器,中草药以及“遣策”竹简等遗物3000余件。
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
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髹漆业的辉煌成就;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Seres)的记载;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宛如梦中的千年遗容,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示面积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
通过千余件珍贵展品历史与艺术交融的形式,以故事叙事手法,描绘了一幅轪侯家人生前的生活画卷,逝后严格按仪轨下葬并带走死后世界生活所需,折射出汉初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多维宇宙观,从横切面展示当时的中国所达到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科技成就及重大贡献。
长沙马王堆
![长沙马王堆](https://img.taocdn.com/s3/m/fbe4e02e0912a21614792995.png)
长沙马王堆“T”形帛画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
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已伴随长沙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的“T形帛画”,1月18日在长沙湖南省博物馆新建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向世人显露出神秘的真容。
这是辛追墓中的“T形帛画”出土31年来首次被放进博物馆的橱窗展出。
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
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新华社记者龙弘涛摄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首露真容2003年6月6日华声报讯:拆开一层层严实的包装,徐徐展开卷轴。
已伴随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的“T形帛画”,于1月18日上午向世人显露出神秘的真容。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说,这是“T形帛画”出土31年来首次放进博物馆的橱窗。
辛追墓中的“T形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而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据新华网报道,这幅“T形帛画”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还加上彩色。
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下边的四角缀有绦带。
帛画描绘内容分为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日、月,扶桑等天国的神话传说;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面;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大发现中,“T形帛画”随同墓主人辛追一同出土。
当时,帛画平铺在内棺盖板上,随葬“谴册”(即“清单”)上称“T形帛画”为“非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湖南省博物館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湖南省博物館](https://img.taocdn.com/s3/m/56dfdbc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2.png)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湖南省博物館新浪微博微信帛画的内容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
右上角,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
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
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披发的人首蛇身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卫的门吏。
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
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
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
象征着大地。
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水府(黄泉),巨人脚踏鲸鯢,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帛画的用途汉人传承前代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
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
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
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画了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
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
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画妥的招魂幡,古人称做铭旌,竖在柩前。
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
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
T形帛画就是一种招魂幡。
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
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能有所遗留。
T形帛画出土时,帛画上端裹着一根竹竿,就是当时用来挂画张举的。
帛画的价值帛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1、了解汉代及汉代以前的丧葬制度:T形帛画体现了古代葬制中关于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体。
《周礼》、《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丧葬的习俗和制度方面的细节。
如《礼记》中就记载出殡时负责高举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复者”。
马王堆汉墓文物欣赏
![马王堆汉墓文物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24274d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e.png)
马王堆汉墓文物欣赏展开全文具杯盒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
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
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
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
底部光素无纹饰。
上、下口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
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
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呈三角形,恰好与六件顺叠杯严密相扣。
七件小耳杯与马王堆出土的其它耳杯形制相同,均为斫木胎,椭圆形,两侧耳呈月牙形,圆唇、小平底。
杯内髹红漆无纹饰,中以黑漆书“君幸酒”三字,两耳及外壁髹黑漆,两耳及口沿外部朱绘菱纹和绳纹组成的几何图案。
在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称这种小耳杯为“小具杯”,因此专为存放小耳杯的漆盒就被称为“具杯盒”。
这种设计奇特、制作精巧的具杯盒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也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内装九件小耳杯,其中八件顺叠,一件反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
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
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
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
底部光素无纹饰。
上、下口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
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
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呈三角形,恰好与六件顺叠杯严密相扣。
七件小耳杯与马王堆出土的其它耳杯形制相同,均为斫木胎,椭圆形,两侧耳呈月牙形,圆唇、小平底。
杯内髹红漆无纹饰,中以黑漆书“君幸酒”三字,两耳及外壁髹黑漆,两耳及口沿外部朱绘菱纹和绳纹组成的几何图案。
在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称这种小耳杯为“小具杯”,因此专为存放小耳杯的漆盒就被称为“具杯盒”。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01f49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f.png)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被称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西汉墓发掘,也是二十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在这里,不仅出土了一具两千年前的女尸,更为重要的是3000多件珍贵文物的出土,生动具体地揭示了汉代“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文化成为西汉文明的形象缩影。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漆棺上的画局部。
据《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称,这位雍容华贵的丞相夫人出土时,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在往其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鼓起来,就是手指和足指上的纹路都非常清楚,令人不可思议。
而她装殓的华美更让人称奇,出土时,她的前额及两髻有木花饰品29件,并涂彩贴金,而其头发则编有盘髻式假发,其脸上则盖一件酱色织锦和一块素绢,两手则握绣花绢面香囊,两足则着青丝履,贴身穿"信期绣"罗绮丝棉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包裹各式衣着、衿被及丝麻织物18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九道(与古埃及木乃伊是不是很像?),再在上面覆盖印花敷彩黄丝棉袍和"长寿绣"绢棉袍各一件,一共20层包裹,真是华贵不凡。
1972年马王堆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古代湿尸。
这是出土时的资料照片。
2002年4月19日,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在电脑上成功复原了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面相。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https://img.taocdn.com/s3/m/800f41e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c.png)
相似。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一号墓:印章1件,阴文篆书“妾辛追”等3字,最后一字无法识别。
二号墓:墓主的三颗印章分别为玉质私印一枚,上书阴体篆书“利苍”二字;铜制明器官印二枚,分别用阴
原东屯渡人民公社因境内有马王堆汉墓而改名为马王堆乡),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
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三座汉墓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
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
围......
马王堆汉墓棺椁(10张)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和三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但规模有一定
的差别。
一号墓葬具由椁室、四层套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棺椁放置在墓室底部正中,方向正北,里外共六层(二层板,
四层格板),连垫木,共用木板七十块。椁室长6.72米,宽4.88米,高2.8米。本板系斧斤铸凿,平正方直,制
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一号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即墓坑下部)四部分构成,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正北。
一号墓所在的土冢的封土,在挖掘前高20余米,底径50~60米,大部分为夯土,顶部为圆形平台,直径约
有20多米,大部分为人工堆砌,封土下侧为自然形成的一座高约4~5米的小土堆。封土下为墓葬,挖掘自然土堆
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边箱,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
马王堆考古论文-------艺术品鉴赏与修复
![马王堆考古论文-------艺术品鉴赏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c789879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8.png)
马王堆帛画考古论文1972年马王堆在湖南出土。
马王堆汉墓在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
的发现”马王堆帛画研究对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研究,集中于“T”形帛画和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
“T”形帛画的研究,重点是名称和作用、画的主要内容和使用的神话传说。
(《文物》1972商志香覃先生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
安年第9期),首先提出“T”形帛画在一号墓遣策中的名称为“非衣”志敏先生《长沙新发现的西汉帛画试析》(《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先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和马雍先生《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考古》1973年第2期)均认为它应是画幡铭旌,原是悬挂在直立的旗竿上,送葬时入圹后从竿上取下覆在棺上。
在这些文章中,对其名称以马雍先生的考证最为详尽。
文章引《礼记·檀弓》孔颖达正义一段文字,对这种旌旗作了综合详细的分析。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650ad9eb700abb68a982fb25.png)
马王堆帛画Leabharlann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马王堆帛画的格调是华丽而厚重的。 而《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的 格调是庄重典雅 它们的设色都是以平涂为主渲染为辅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 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 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 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多用于贵族的墓室中
1.其画像肯定是墓主人 2.通过某些物或者某些人来体 现自己的地位 3.人物皆做正侧面的立象
汉代帛画的绘画作品颇多但因其历尽沧桑, 所以遗存极少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3号墓出土的帛 画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 米,为T字形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https://img.taocdn.com/s3/m/c8220a58fe4733687e21aa50.png)
• •
• •
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材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才 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 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庞大的4层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庄重的黑漆素棺,没有 丝毫装饰;第二层是黑底彩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 云气纹,纹路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者神仙,图案想象力丰富,线条粗犷, 洋溢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底彩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各种 颜色描绘出许多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 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这个棺材显得富丽堂皇;最里面的内棺,棺身涂 满黑漆,外面用帛和绣锦装饰。 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须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 一个星期的时间。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 衣服几乎都全了。 墓主人终于露出了面容,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她不像一具古尸, 皮肤仍旧是淡黄色的,按下去甚至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女尸经过 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 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
•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区 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 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 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 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 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 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 利苍,一号墓是利苍之妻,三 号墓是利苍之子。
•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 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 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 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 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 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 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 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三座墓中以一号墓 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达17.8米, 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 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 棚,供人们参观。
马王堆汉墓探索PPT课件
![马王堆汉墓探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d386e431126edb6e1a10b7.png)
2021
20
9.女尸身长154厘米,重达34.3公斤,出土时之特征 头、颈、躯干、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皮肤湿润且有弹性。头发、眼睫毛、鼻毛等毛 发还保存着。部分关节仍然可以活动。全身骨骼完整,两侧对称。尸体的眼球脱出、口张 开、舌头稍微挺出。内脏器官完整,尚未移位。 10.所出土的兵器?弩机 11.所出土的漆器680多件,主要内容?其特色 主要内容:盛汤礼器、盛酒器皿、梳妆盒、盥洗器、活动茶几
马王堆汉墓探索
張習明制作指导
2021
1
湖南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历史艺术 性博物馆
2021
占地5万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2万平 方米,该馆藏品 11万多件,一级 品763件。藏品中 有新石器时代的 石器、陶器,商 周青铜器,楚文 物,马王堆汉墓 出土文物,东汉 至隋唐的湘阴窑 和岳州窑青瓷, 唐五代长沙窑釉 下彩瓷器,唐人 摹王羲之《兰亭 序》卷和明末清 初著名思想家王 夫之的手迹等。
4
长沙马王堆汉墓 的发掘,被世人 誉为“20世纪中 国与世界最重大 的考古发现之一 ”。
马王堆,位于湖南长沙的汉墓,因为在这
里首次发现历史悠久的 “女尸”而名扬天
下,其中的汉墓女主人在地下沉睡2000多
年,出土时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全身
润泽,为考古界所震惊
2021
马王堆出土的纺
织品器皿乐器和
服饰则是不折不
在漆木竹器的脱水定型铜器修复和文物复制方面也取得成果ppt课件马王堆位于湖南长沙的汉墓因为在这里首次发现历史悠久的女尸而名扬天下其中的汉墓女主人在地下沉睡2000多年出土时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全身润泽为考古界所震惊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器皿乐器和服饰则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丝绸的宝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 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 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 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 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 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后 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 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 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 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 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 米多长、1.5米 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 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
二、马王堆汉墓的历史背景
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 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 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 1972年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发掘了1号 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苍于汉惠帝二 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 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 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 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 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 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 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
• 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 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 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 •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这个墓葬
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 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
四、马王堆汉墓部分 出土文物的介绍
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千年女尸复原图片
(利苍的妻子辛追), 尸体长154厘米,外 形完整,全身润泽柔 软,部分毛发尚存, 部分关节可以弯动, 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 柔润而有弹性。古尸 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 的外形,相对位置基 本正常。这是世界上
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 的一具湿尸!
三、发掘马王堆汉 墓的过程
一号墓发掘现场
1972年1月16日到4月28日, 发掘一号墓。 该墓墓口南北长19.5米, 东西宽17.8,从封土算有20.5 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 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 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 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竹 简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及一 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后来 由二号墓被证实一号墓的女尸 身份为軑侯利苍之妻
马王堆艺术欣赏
目录
• 一、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及其地理位置 • 二、马王堆汉墓的历史背景 • 三、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
一、 二、 三号墓介绍
• 四、部分出土出土文物的介绍
T形帛画 女尸 马王堆出土丝织物与衣物 漆器 女仕俑及彩绘木俑 部分文物赏析
• 五、总结
一、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及其地理位置马王堆汉墓发现源自辛追。二号墓发掘现场
•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 号。发掘了二号墓。由于该墓历史 上曾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 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二 百余件文物。但该墓葬中出土的 “利苍”、“长沙丞相”、“軑侯 之印”三颗印章,使墓主人身份, 及其与一、三号墓墓主人之间的关 系得以最终认定。
复原的辛追夫人50岁时面相。
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 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 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 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 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 明棺液之中。 考古学家发现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体, 怀疑用了酒精,可能当时确实有防腐剂, 也可能是在尸体出殡时盛放冰块,或用香 汤沐浴,擦拭身体,而留下的。 尸体重量却比原先轻了一半,于是有人 认为这是尸体自身的水分。但此种发现经 过考证并不可能,因为那些棺液总共80 斤,而尸体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释放等 同身体重量的尸水。 关于这些液体的真实来源,仍旧是未解 之谜。
在二号墓的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 它的部分封土,被一号墓封土所覆 盖,由此得知二号墓下葬时间早于 一号墓。
•
三号墓发掘现场:
• 三号墓是1973年11月19日— —12月13日发掘的历时二十 五天。因该墓保存得较好, 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 木器、纺织品等一千多件文 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 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 约1.85米,年龄三十岁左右 的男性。 • 后证实利苍之子,生前是一名 武将,曾参与指挥朝廷征伐 南越国的战争。
推断二号墓墓主的主要依据 ①“利苍”玉印:私印、 ②“长沙丞相”铜印:官印
③“轪侯之印”铜印:爵印
T形帛画
一九七二年,在举世瞩目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 土了两幅珍贵帛画。其中,一号墓出土帛画长二点零五米、上端宽零点九 二米;三号墓出土帛画长二点三三米、上端宽一点四三米,为中国最大的 出土古帛画。 T形帛画体现了古代葬制中关于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体。 帛画是一种绘画艺术。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 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 是此期绘画的特点。 帛画本身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仅以丧葬制度和绘画艺术方 面来说,丧葬制度,是在古代习俗上形成的,更具规范,汉代帛画是魏 晋中国画的直接继承,有了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马王堆汉墓地理位置:
•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 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 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 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 • 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 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 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 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马王堆汉墓外景照
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 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 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 其为马鞍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