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用残损的手掌2009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9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9篇)研读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
边疆地区的荒凉
诗人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荒 凉景象,反映了中国地域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历史背景的穿插
抗日战争的艰辛
诗中穿插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战争给中国人民 带来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诗人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表达了对新中国 的向往和期望。
“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与批判
要点一
反映当时社会的苦难和黑暗
诗人通过描述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和不公,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要点二
批判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诗人通过描写手掌的残损,暗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 人民的摧残和伤害,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批判。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珍惜和平与稳定
以手掌的残损与土地的被侵略相 对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采用象征手法,使诗歌寓意深刻 ,富有哲理
语言风格
运用现代白话文,使诗歌通俗易懂,贴近人民 融入古典诗词的韵味,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采用意象派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03
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01
02
03
儒家思想的影响
作品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坚 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 深切关注和责任感。
影响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深 切关注
激发爱国热情,表现 抗击侵略的决心
通过手掌的残损与土 地的被侵略,象征祖 国的伤痛和悲愤
艺术特色
运用通感修辞,将视觉形象转化 为触觉感知,使诗歌更具感官冲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言人的手掌,是我们常用的部位之一,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然而,有些人却只能使用残缺不全的手掌。
他们面对着种种困难与挑战,但却以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战胜一切。
这篇文章将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我所见到的一个人从残损的手掌中汲取力量的故事。
故事背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杰克的年轻人。
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一次严重的意外导致了他右手的残缺。
他失去了大部分的手指,只剩下一只残疾的手掌。
这个事实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杰克选择了积极面对这个困境。
孤立无援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杰克感到非常孤立无援。
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地参与各种活动,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便捷地完成日常任务。
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而这种彻底的孤独感让他感到绝望。
接受挑战然而,杰克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并决定积极地面对挑战。
他意识到他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待问题和困难的态度。
重新学习杰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使用他的残损手掌。
他找到了各种方法和技巧,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握笔、打字等。
尽管他进行学习的速度很慢,但他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克服心理障碍除了身体上的困难,杰克还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
他需要克服自卑和无助的情绪,重新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他逐渐找回了自己的勇气和自尊。
他学会了坚持并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汲取力量多年后,杰克不仅用残损的手掌完成了许多日常任务,还成功地找到工作并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
他的手虽然残缺,但他却用它拍摄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照片。
通过摄影,他让人们看到残缺中的美丽,感受到坚持不懈的力量。
结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杰克一样,勇敢地面对并坚持下去。
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残损的手掌并没有阻止杰克追求自己的梦想,它反而成为了他的力量源泉。
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相信自己,总会找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1、朗读,整体感知:学生生成问题预计: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 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⑶ 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⑹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四、拓展阅读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摘要: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诗歌背景2.作者简介二、诗歌内容分析1.我用残损的手掌2.摸索这广大的土地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4.那一角只是血和泥5.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三、诗歌主题与意义1.反映战争对人类的破坏2.强调家乡情怀与民族精神四、诗歌朗诵技巧与建议1.情感把握2.语速控制3.声音变化与表现力正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描绘战争残酷,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沉眷恋之情的诗歌。
作者通过具象的描绘,反映出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摧残。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著名诗人洛夫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饱受战乱之苦,人民流离失所。
这首诗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对家乡深厚感情的作品。
二、诗歌内容分析诗中,作者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表现出在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遭受巨大破坏,曾经熟悉的家乡变得面目全非。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一幅战争废墟的景象,表达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与无助。
在诗的结尾,作者将目光转向“这一片湖”,渴望找到家乡的影子,抒发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三、诗歌主题与意义《我用残损的手掌》以战争为背景,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诗中强调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民族精神,唤起了人们在战争年代对和平与家园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意识,传递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家乡的深情。
四、诗歌朗诵技巧与建议在朗诵这首诗时,首先要把握住诗歌的情感,通过对战争、家乡等主题的理解,传递出作者的感慨与哀伤。
其次,要注意语速的控制,适时调整语速以表现诗歌的节奏感。
2《我用残损的手掌》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4.接下来诗人又写到哪些景象?分别有什么含义?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诗人看到破碎的山河感到心寒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感觉
触觉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 在只有蓬蒿;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衰败的景象,表达出痛苦的内心。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用拟人的方法写出诗人的痛苦和山河的破败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苦水”,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映照。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 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 关头。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 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受伤致残,但始终 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 国母亲的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 岁月》。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梦鸥,浙江杭 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他的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 沉。代表性的诗:《雨巷》。 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具有强 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代表 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 《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 掌》。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 草》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再读全诗,体会诗人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 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 恒„„(积极的、暖色调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04 重点词汇、语句解读与 赏析
重点词汇解析
残损
指手掌受伤残缺,象征个人的痛苦和国家的灾难 。
摸索
暗示在黑暗中寻找出路,具有探索的意味。
荇藻
水生植物,此处用来形容水草的茂盛,象征生命 的顽强。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课程小结及延伸阅读推荐
课程小结
总结《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题、意义、意象、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
延伸阅读推荐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代表作品,如《雨巷》、《寻梦者》等,以及同时 代其他诗人的经典作品,以拓宽视野、深化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思考题、课堂活动与小 结
思考题设计
思考《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主题和意义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和情感?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诗中的“残损的手掌”象征着什么?还有其他的意象和象征吗?它们如何与诗歌的主题和 意义相联系?
探讨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语言和风格?这些语言和风格如何帮助表达诗歌的主 题和意义?
02 03
手掌意象的运用
一些作家在作品中运用手掌意象,来表达对战争、历史、文化等主题的 深刻思考,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人物手掌的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和家族的兴衰。
手掌意象与其他意象的关联
在当代文学中,手掌意象常常与其他意象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作品的象 征体系,如与海洋、大地、天空等自然意象的关联,可以表现人类对自 然的敬畏和依存。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苏版初三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苏版初三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内容预览: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明白得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明白得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成效,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明白得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成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小姐”,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同时“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宽敞的土地”,放声唱歌“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入侵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阻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据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经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下载-2.我用残损的手掌-初三下册语文(旧人教版)
(6)作品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含有课文、诗歌鉴赏方法、相关知识的PPT,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视频:选取一些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词典、搜索引擎等工具,方便学生查阅词语含义和背景资料。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 语言能力: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我用残损的手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思维品质: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提升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文化素养: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体验诗歌中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所学的诗歌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特点、鉴赏方法等。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初三学生对诗歌 generally 感兴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对诗歌鉴赏存在困难。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喜欢通过思考、讨论来深入理解知识。
8. 情感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9. 知识运用能力:学生在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尊敬的听众们,今天我将为大家朗诵一篇题为《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残疾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他用残损的手掌创造美好的故事。
以下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的朗诵稿:我用残损的手掌,书写着自己的生命。
它们没有完美的指尖,没有灵活的关节,但它们却充满了力量和坚韧。
每一天,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握住笔,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用的,但我用它们书写着我的梦想和希望。
每一次的握笔,都是我对生活的坚持和勇气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弹奏着美妙的旋律。
它们没有完美的指法,没有灵巧的动作,但它们却能奏出动人的音符。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触摸琴键,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弹奏乐曲的,但我用它们演奏着我的心声和情感。
每一次的弹奏,都是我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绘制着绚丽的画卷。
它们没有完美的笔触,没有精确的线条,但它们却能勾勒出美丽的图景。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挥动画笔,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魔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创作艺术作品的,但我用它们描绘着我的想象和创意。
每一次的绘画,都是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世界的温暖。
它们没有完美的触感,没有敏锐的感知,但它们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触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体验世界的,但我用它们感知着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每一次的触摸,都是我对生命的感恩和珍视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它们没有完美的外表,没有无所不能的能力,但它们却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天,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去感受世界,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成就大事的,但我用它们创造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次的付出,都是我对生命的回馈和奉献的证明。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朗诵,我希望通过这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能够启发大家珍惜生命,发掘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好。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为你敲响生命的钟;
我用残损的手掌,
照亮漆黑的夜空。
在这片纷繁的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
而我选择把它接受,
化作希望的种子。
尽管手掌上的伤痕深深刻在,
但我依然坚定地往前走;
尽管一切看似艰难困苦,
但我永远不会放弃追求。
每一次握紧你的手,
我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每一次拥抱你的瞬间,
我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演奏生命之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
书写坚强的力量。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而我选择用自己的残损,点亮生命的轨迹。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为爱和希望鼓掌;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编织美丽人生的篇章。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我课用残损的手掌》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我课用残损的手掌》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以残损的手掌》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通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大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抒情诗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对艾青的诗歌作品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深入理解课文。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突破策略: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音乐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意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示例分析,巩固所学内容。
(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阅读(DOC)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阅读(DOC)会员:lucani 友情提供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
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
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
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二、听读,品意象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三、品词,知情感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1、指导前半部分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在人们眼中,手掌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身体组织之一,然而对于我来说,手掌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的手掌自幼时就残缺不全,这也给我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困难。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双残损的手掌,我才学会了如何用心感受生活、激励自己向前奋进。
记得在我还是个幼儿园的小孩时,每当老师在班级里进行手工活动时,我总是感到沮丧而无能为力。
其他小朋友轻松地用手掌握起颜料、剪刀和画笔,而我却只能用残缺的手指去尝试。
不幸的是,我常常在努力的过程中失败,甚至受伤。
这些挫折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和不自信。
然而,岁月的流转并没有击垮我,反而磨练了我的毅力和创造力。
我目睹了一位手残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观点。
这位艺术家告诉我:“手掌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你的内心和你对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看到了用残损的手掌创造美的可能性。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声音和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拿起了琴弦,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我用残损的手掌挥动着画笔,在画布上勾勒出惊艳的色彩。
我用残损的手掌握着麦克风,为人们朗诵那些温暖和激励着人心的文字。
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艰辛的挑战,但我不曾退缩。
逆境锻炼了我的毅力,也让我更加勇敢面对困难。
我学会了用内心的力量去感受音乐的韵律,用眼睛去触摸艺术的灵感。
尽管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完美地运用手掌,但我始终相信,美丽和才华并不仅仅取决于身体的完整性,而是源于内心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的丰富性。
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自信而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我的残损手掌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好的朋友和最真实的伙伴。
正是因为有了它,我才从容面对生活的坎坷与挑战,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拥抱每一个新的开始。
生活中的残缺并不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而是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
无论是身体的残缺还是其他形式的缺失,我们都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和勇气去面对。
正如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用心去感受、去创造、去奋斗。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的课文中读到的一首现代诗歌,由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强烈的节奏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描绘出了一位身处困境中的诗
人,尽管他的手掌已经残损,但他依然用它去摸索、去感受那广大的土地。
这种情感与意境的结合,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忧虑。
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他描绘
了祖国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人民所受的苦难与痛苦。
这些描绘让我深感震撼,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破坏。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即使身处困境,他也坚信只有祖国才能带来光明和新生,他呼吁人们要有责任感,积极向上。
这种信念和希望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诗人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反复和排比等手法强化了情感。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充满情感、思考和艺术魅力的诗篇。
它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坚韧追求。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相信自己,创造奇迹2
【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相信自己,创造奇迹2。
这首诗歌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描绘出了一个受伤但坚强的孩子的形象。
孩子左手残缺不全,右手手指也被摧残了,但孩子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不断地为了达成目标努力奋斗。
他在篮球场上,用“残损的手掌”投了个最终赢球的投篮;他在课堂上,用“薄弱的头脑”起草了一份“特别优良”的作文;他在学习乐器时,用“残损的手掌”演奏了一首动听的曲子。
这种“即使残缺,也要全力以赴”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读者。
相信自己,创造奇迹,这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要传递的主题。
孩子并不是世上最完美的人,他不可能做到像一般人那样使用完整的双手,但却敢于用自己“残损”的身体,跨越了自己的极限,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他在每个领域里都表现得十分出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在困境中勇往直前,用“残损的手掌”扶起了自己的梦想。
这种勇敢不只有些观众感动,也给了每位读者无穷无尽的力量,在“我不能做到”的时候,用杨绛的故事来激励自我超越。
教育应该注重尊重每个人的特质,引导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发扬自己的长处。
同样的,教育不应以完美而否定不完美,只有教育能帮助更多孩子拥有强烈信念,敢于尝试并不断努力,才能有更多奇迹的创造。
在今天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而《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为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战胜自己的局限,最终成功的励志故事。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难题,只要相信自己,努力不懈,坚信奇迹一定会出现!。
我用残损的手掌————练(学生版)
第一单元爱国思乡之情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刹.那shà步骤. zhòu 提.防dī惩.恶扬善chénɡB.执拗.niù憎.恶 zēnɡ炫.耀xuàn 称.心如意chènɡC.妥帖.tiē星宿. xiù殉.职xùn 功亏一篑.kuìD.寒噤.jìn 怪癖. pì刊载.zǎi 杳.无消息yǎo2.在初三年级学生才艺比赛中,选手们依次登场。
有的极尽自己的音乐特长或弹或唱;有的则用肢体语言尽情诠释自己对舞蹈的理解;有的发挥自己的语言天赋,相声、小品样样在行。
比赛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在场的观众对选手的表现不由发出赞叹。
下面最能表达赞叹之意的一项是A.选手们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啊!B.选手们载歌载舞,他们的表现令人喜出望外啊!C.选手们载歌载舞,他们的表现难道不令人喜出望外吗?D.选手们可算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恰当的一项是江西卫视最有特色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传奇故事》,由江西卫视自办而成。
通过深挖内容,严格选材,使该栏目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目前已成为一档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全国知名栏目。
A.江西卫视深挖内容,严格选材,使该栏目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B.该栏目通过深挖内容,严格选材,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C.江西卫视严格选材,深挖内容,使该栏目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D.该栏目通过严格选材,深挖内容,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白水渔翁陈启文⑴在白水,我被一个扳鱼的老汉吸引住了。
一棵树,一片树影,一把古老的扳罾①,一个渔翁,一种与世无争的安适而久远的意境……⑵白水是一个小渔村,也是一个很小的渡口,还是湘江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感情背诵本诗。
4.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