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勇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说和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知一篇,识记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2、选读几段,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3、讨论一点,拓展延伸,体会闻一多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理解人物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七子之歌》,交流感受,引入闻一多;出示闻一多图片,学生谈初始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师生交流闻一多、臧克家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
三、感知一篇:自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评价闻一多先生的?掌握过渡段的作用,理清文章结构特点。
四、选读几段:1、闻一多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请同学们品读课文的3-6自然段,感受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可贵的精神品质。
推荐学法:妙点揣摩法(1)小组交流读书收获(2)全班交流2、如果说学者闻一多是一座沉默的火山,那么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就是一座迸发的火山。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他走出了书斋,投入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
有感情地朗读15-18段,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革命家形象?推荐学法:美读法(1)交流阅读感受,师指导朗读(2)播放视频,再现情境(3)带着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4)小组推荐代表朗读。
(5)师生齐读16-18自然段,体会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壮烈激情!五、讨论一点:闻一多先生有句名言:“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
”他认为,做一个中国人比做一名卓越的学者更为重要。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当代的价值观却告诉我们说:“生命是最宝贵的。
”闻一多先生“以生命为代价实证他的言和行”,值不值得?师提供资料仅供参考:“要斗争就会有人倒下去,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就会站起来!时势越紧张,我越应该把责任担当起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难道我们还不如古时候的文人?”——闻一多于1946年“作为一多先生的晚辈和朋友,我始终感到汗颜愧疚。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文。
对于生疏字词也能借助工具书解决,能够自己朗读并初步感知诗文。
1、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读感情。
2、教师适当的加入背景介绍以及相应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效果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当堂检测:
根据提示,背诵诗文。
课后作业:
A:背诵全诗,推荐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
B:背诵全诗,推荐欣赏央视“经典咏流传”中的《苔》、《敕勒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
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二、教学设想:〔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对勇气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1、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三〕熟读课文: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特别是文章的结束局部,教师必须要把难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五〕设计为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同学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没有一件表现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后给大家讲讲你那次勇敢的经历!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答复。
老师小结:从刚刚几位同学的讲述中,我认为他们确实是勇敢的,他们有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他们是有勇气的。
不过,勇气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那么,什么是勇气呢?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
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今天我们就从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这篇课文,来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普通妇女表现出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
板书:勇气 C.D.狄斯尼〔二〕初读课文:1、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拘谨〔jǐn);颀(qí〕长;熹〔_ī〕微;悉〔_ī〕意;寥寥〔liáo)可数;绶(shòu)带;怯(qiè〕生生;着〔zhuó〕陆;门闩〔shuān);呜咽(yè〕。
2、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初中语文_写景抒情类散文之写法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3 找出文章重点段落层次,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一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并初步赏析与评价。
二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明确写法,剖析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主要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课内学过的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学生竞猜)2 教师讲解命题类型•1)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2)文章描写…却在开篇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章某段可否删去,你的看法呢?•4)文章中多次使用…写法,请举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3、教师讲析——《落红》教师引导:快速浏览全文,迅速捕捉信息。
获得文章的内容﹑观点﹑态度﹑情感﹑方法等,重点把握文章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做题。
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1)思路引领:•托物言志,所托何物,表现了它什么特点、精神;表达了我什么志向或启发。
•对比: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谁的何种精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出示参考答案,请学生剖析得分要点A、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然界中的红色温和而明艳,质朴而骄矜,具有美的本质,落红更是有着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敬佩之余深受启发:人生也应在不断的起落中,将生命不断延续,使之能够重生永恒,展示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B、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和患得患失与落红对比,突出了落红的豁达境界和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3)思考:文章描写落红的美好及作者对它的喜爱,却在开篇写红对我的吝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思路引领:•内容:文章中抑的什么,扬的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结构:使文章有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情感表达更充沛。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调歌头》学情分析《水调歌头》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古诗文单元的一首宋词,我们学校是五四制的学校,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应当有一定的能力。
初中以来已经学过不少诗词,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另外学生在初二曾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但作者所表现出的豁达心境,对理解此词有一定的帮助。
但本词中学生学习却又有新的高度。
苏轼在词中流露出的忧和欢的复杂矛盾心情,学生理解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如何让学生快速融入到诗词的这种复杂的情感中,并从中感悟苏轼的对人生的深邃的理解呢?我觉得激趣很重要。
所以我设计了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来导入本课,又在授课中根据需要穿插苏轼的生活背景,以及出示苏轼的一些优秀诗词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深入了解苏轼的兴趣。
学习本文的目的是感受诗词的意蕴,并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以积极乐观的心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初三的学生对于本词苏轼心绪的转变,这一点理解较困难。
所以,我设计了历史上同样有过怀才不遇的一些文学家们的诗文片段让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比较阅读从而感受苏轼的旷达胸襟。
通过这些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生动的表达,加深对苏轼情感的理解感悟。
当堂学习效果评测及分析本节课是《水调歌头》的研读课。
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交流,质疑、讨论等环节来看,学生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赏读的津津有味,理解的较深入。
尤其在阐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部分,学生表现尤为突出,表现了学生本节课对于苏轼的情感核心的深刻理解及受老师感染而激发的诗意表达的高昂情绪。
对于其中的一些环节的评价和思考,将在课后反思和观评记录中体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文阅读中的一篇宋词,本单元共五篇文章,都是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中班下学期社会教案详案反思《勇气》 (2)
中班下学期社会教案详案反思《勇气》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勇气》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2.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要素;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勇气》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要素。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印本课课文,准备反思材料。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勇气》这篇课文,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勇气》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发生在某个农村的事情。
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个故事里有哪些人物,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环节)2.讲解课文内容教师:那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
请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然后大家可以轮流讲一下故事的大概情节。
学生:(读课文、讲故事情节)教师: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勇气和正义的故事。
主人公小华在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他不仅顺利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帮助了其他受到欺负的同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环节)教师:很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要被欺负。
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勇于站出来帮助他人。
3.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在《勇气》这篇课文中,除了主人公小华外,还有其他的人物,他们是谁?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环节)教师:是的,小华是一个勇敢、正义、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敢于站出来为自己和他人维权。
而小华的父母也是勇敢、正直的人,他们在知道小华受欺负后,立即采取行动保护了小华的权益。
而那些欺负小华的人,则是意图欺凌弱者,行为非常可耻。
4.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到了《勇气》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也分析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请大家回答一下以下问题:1.小华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是怎么做的?2.小华的父母在知道小华受欺负后,做了什么?3.你觉得小华的父母的行为是对的吗?为什么?学生:(回答环节)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勇气》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语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题材,其中《空城计》和《美猴王》都是中国古典长篇名著节选,《心声》和《勇气》分别是中、外短篇小说。
这是初中第一个小说单元,四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都是典范之作。
口语交际训练是“说特征,猜同学”,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培养,并且增进了解,互相促进。
作文要求写“童年趣事”,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避免程式化的写作。
写字教学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行楷字的组合特点,领略汉字书法艺术美。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小说这种文体,但涉猎不深。
新《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文学作品欣赏的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内容与小学的衔接很密,跨度不大,学生做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
教学目标1.通过读读、写写、记记、改改的方式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强化。
2.通过对课内阅读的知识分类复习,学生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故事情节的安排、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有较系统的认识。
3.对口语交际、写作、书法通过“对照、反思、提高”的方式进行复习。
4.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魅力,摄取作品中有益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强化。
(2)认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故事情节的安排、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难点感知四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流程一、交代本节内容教师导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
请同学们借此检验一下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情况,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争取更大的进步。
你一定要跟上集体的脚步哦!预设操作方法:由教师提出复习问题,启发学生回顾和补充,教师及时板书。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认清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学习内容与学生自身利益相连,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复习单元知识(一)复习基础知识教师过渡语:我们首先从字、词、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四个方面进行复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会的内容跟大家一起说,不会的内容及时记到笔记本上,记住,这就是你需要提高之处。
初中语文_《石壕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石壕吏》--学情分析《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般古诗内容涵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感触能力和诵读能力有待提高。
古诗的教学恰恰又在于“品”和“读”。
学生们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社会相关太远了。
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在文本当中有所感动,这将是教读本文的困难所在。
《石壕吏》--效果分析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获得了有关品读古诗歌的规律性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本课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作为一首叙事诗,本文的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很适合表演;而且,生动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所讲的情境之中,在身临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所以,我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
并且,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之后,针对表演,完成“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层解读,效果不错。
层层深入的流程,学生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二、合作品诗,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
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中班社会《勇气》教案
中班社会《勇气》教案《勇气》是由法国作家加缪所著的一部小说,是一部探讨存在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南非的班图岛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法国总督和一名医生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勇气》不仅反映了殖民地统治中的不公正和残暴,也深刻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勇气》这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勇气》的作者、背景和意义,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和结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教学内容《勇气》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特点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勇气》的背景和作者,引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4.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分析他们的动机和冲突。
5.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理解,深化对小说的理解。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勇气》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勇气》的理解和感悟。
2.作业批改: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3.小测验:出一份小测验,考查学生对《勇气》的基本知识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勇气》这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精髓。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对《勇气》这部小说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复习课年级:七学科:语文主备人: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
2、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识记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等,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写颁奖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读导齐学案上的教师寄语。
(学生齐读)我们今天复习的第六单元中的人物都有这样不服输、敢于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们复习第六单元。
二、自主复习(导学案上的自主复习部分,小组内交流)1、字音字形一生读,纠正后齐读两遍2、解释词语一名课代表提问其他学生,另外的补充。
3、翻译句子另一名课代表提问,其他的补充。
4、翻译句子,小组内互相提问,教师抽查。
5、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其他学生补充后,老师再补充。
幻灯片出示答案示例,学生读。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这几篇文章中,人物形象都很鲜明,请从本单元所学人物中任选一到两位,结合课文内容为他写一则颁奖词。
1、学生自己思考后写。
2、小组间交流,推荐优秀的颁奖词。
3、学生毛遂自荐,读自己的颁奖词。
4、教师点名读颁奖词。
探究二温故而知新,重新复习了这几篇文章,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请联系生活,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可以从写作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考虑)。
1、学生思考、写。
2、提名学生说。
3、教师幻灯片出示答案示例四、反馈达标学生做习题,教师巡视。
出示答案,纠正。
五、总结收获学生小组内交流。
提名交流。
六、布置作业将导学案补充完整,做完反馈达标题。
《第六单元复习》学情分析这个学期本人继续担任七年级(3、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学期共有学生105人,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较为扎实,能够通读浅显的短文,基本能够按要求叙写简单的作文。
初中语文_第一单元第一课《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是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他的诗作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意味深长,韵律美节奏感强。
他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散文富于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天国的夜市》《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等。
2、背景资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3、根据下面方法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语速以及语气。
(1)语速要放缓慢一点;(2)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3)感情基调忧郁、深沉。
[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二)自学检测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2、这些物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三)我的疑惑二、合作探究1、把握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前分别用了那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他们共同突出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2、这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体会语言♦“海峡”本应“深深”,诗人为什么用“浅浅”一词形容?三、当堂训练1、展示背诵情况。
2、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四、自我反思我的收获:链接资料乡愁席莫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学情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初三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资治通鉴》宋神宗对其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宋末元初的胡三省也这样评价: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读了十七遍,说道: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评价如此高的一本书,你想不想也来了解学习一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要想学好一篇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遍。
(一学生读)请一位同学点评一下。
我们需要注意的字音有邪(yé)更(gēng)遂(suì)。
2 除了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
古文的美就美在节奏上,现在请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课文,试着读出节奏。
自然一些,像说话一样就可以。
(一学生读)注意有两个较难断的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好,我们一块读一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三读懂文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咱们刚才的几遍朗读,相信你已对文意有了大致的了解。
现在,请大家再读文章,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有不懂的提出组内互相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一块解决。
初中课文勇气的教案
初中课文勇气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勇气和坚持。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何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勇气的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一些需要勇气的事情。
2. 向学生介绍课文《勇气》的作者和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阅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讨论和分享(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保持勇气和坚持。
四、应用和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勇气的情景剧,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对课文中的道理的应用和拓展程度。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标1.掌握本⽂的⽣字⽣词,了解作者。
2.体会课⽂语⾔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理解课⽂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通过对⽐表现⼈物的写作⽅法三、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导⼊新课1.多媒体(图⽚)显⽰原⼦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
(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起⾛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2.出⽰课件,引导学⽣了解作者及其与邓稼先的关系。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的好朋友。
⼀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检查预习,读准正⾳。
了解成语意思zǎi gē kě gē kěqì xiǎn wié rén zhī宰割可歌可泣鲜为⼈知chóu huà dāng zhī wǘ kuì fēng wáng bì lou筹划当之⽆愧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喻锐⽓和才⼲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童都知道。
马⾰裹⼫:⽤马⽪把⼫体包裹起来,指军⼈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后已:指⼩⼼谨慎,贡献出全部的⼒量。
速读课⽂,整体感知(⼆)课⽂写了邓稼先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找事例,谈看法。
总结:邓稼先是⼀个中国知识分⼦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当⽆名英雄,默默⽆闻地奋⽃了数⼗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知,直到他死后,⼈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后已……舍⼩我贡献⼤我……有毅⼒,精忠报国……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从不骄⼈的“纯”字代表的⽓质和品格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勇气》教学设计【课前预习】学生搜集掌握以下知识:①能正确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搜集有关勇气的真实事例;②查找与文本有关的二战背景知识。
③熟读课文《勇气》,掌握文章大体内容,尽量能够复述故事。
【相关课程标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并积累生字词。
2、体会“勇气”的含义。
3、学习法国妇女勇敢、无私、热爱和平的崇高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言行来分析人物的方法和本文的写作方法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两种勇气及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美。
2、明白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抉择和挫折,要学会取舍,也要学会面对,用勇气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几位具有慷慨正气的历史人物,第一位是文天祥,他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这篇课文,来感受二战中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普通妇女表现出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吧!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并积累生字词。
2、体会“勇气”的含义。
3、学习法国妇女勇敢、无私、热爱和平的崇高精神品质。
三、简介作者,并处理生字词(要求学生当堂识记)1、简介作者狄斯妮(1903-1992年),美国女作家,出生在印第安纳,在纽约的巴纳德学院接受教育。
她是一个拥有广泛读者的美国作家。
在成为职业作家前,从事过多种不同职业:速记员、夜总会女招待、电影拷贝作家等。
代表作:《死在后座》《阳台》《绞刑的树》等2、积累字词拘谨(jǐn);颀(qí)长;熹(xī)微;寥寥(liáo)可数;绶(shòu)带;着(zhuó)陆;门闩(shuān);呜咽(yè)。
三、整体感知,初探勇气内容1、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分析人物形象)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
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
1944年6月6日早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了,之后就是世界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2、概述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设计意图:利用这一题既可以理清小说的情节,又加深学生对故事主体部分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做铺垫。
)3、文中提到了几种勇气?各是怎样的勇气?(学生讨论后展示后明确)明确:两种勇气。
美国伞兵:拼命的勇气法国妇女:捍卫信仰,不怕牺牲,珍惜和平的勇气四、分组探究题,再探勇气内涵(分两大组分析)过渡语: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文“勇气”的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走进文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形象。
2、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3、文中空军将领对法国妇女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合作学习一】分析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形象。
提示语: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美国伞兵的语句;用横线标注写法国妇女的语句;用括大号划出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然后采用跳读的方式学习课文。
【我来分析】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分析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形象。
(教师指导: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进行分析,特别要注意细节的刻画。
)预设:美国伞兵——生1:主要抓住美国伞兵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的描写。
从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可以看出美国伞兵的勇敢;生2:从不幸被捕,越窗逃生可以看出他的机敏;生3:从他身陷绝境,再次返会法国妇女可以看出他具有智慧。
生4: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
法国妇女——生1: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善良而镇定”,“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生2:语言、动作描写:“哦,当然啦。
”法国女人说这便把他带进屋里。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她虽外表不美丽,但是她却具有镇定、从容不怕牺牲、有信仰并能坚持信仰她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却勇于施救从侧面烘托了这位法国妇女不怕牺牲的精神。
生3补充:特别是两个“当然”有不同含义,第二句表达出这位法国妇女虽刚刚失去丈夫,但为了自己的信仰,仍愿意藏起这个美国伞兵,且多了一个“快”字,更能表达她不怕牺牲的精神。
【合作学习二】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甲生:我认为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
理由是:法国妇女的不怕牺牲勇气。
她是为了支持正义的事业。
而后者在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情况下仍义无返顾、毫不犹豫地再次接受美国伞兵的求救,后者更崇高,更伟大。
乙生:我也认为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
理由是:在文章作者中一方面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美国伞兵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是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
(采用合作的方式,小组推荐回答以上问题。
)【合作学习三】文中空军将领对法国妇女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这位法国妇女有着坚定的信仰,对正义的信仰,对和平的向往,使她充满了勇气和力量,使她显得美丽而高贵,令人景仰。
这种信仰使她在危急的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因而她是幸福教师小结:怎么判断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学生齐答)这要看小说的创作图来确定,小说主要想说明凶残和暴力吓不倒人民,非正义的战争终究要失败。
法国妇女的形象正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正义事业的无私支持。
她就是主人公。
五、归纳主题思想明确: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妇女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亲人的故事,赞美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们的勇气和信仰。
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结合《过零丁洋》《梅岭三章》《谭嗣同之死》,谈谈你对这种“幸福”与“勇气”的理解。
(小组合作,讨论回答,相互补充,班级展示。
)明确:文天祥、陈毅、谭嗣同他们都知道死亡是痛苦的,但为了信仰都选择了死亡,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样的牺牲是崇高的,幸福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勇气与幸福内涵的理解)教师总结: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却战争不断,虽然当代社会和平是主流,但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让我们记住“和平的信仰可以战胜邪恶的战争”。
七、当堂检测1、《勇气》的作者是()()作家。
2、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
(1)“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2)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
()(3)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将军为什么说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八、家庭作业1、语文助学67页6—10题。
2、请以“勇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记一个有勇气的人【板书设计】勇气狄斯妮美国伞兵法国妇女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身份:普通农家妇女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外貌:并不漂亮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眼光:善良镇定不普通事件:两次救援拼命的勇气人类对和平信仰的勇气和平是一种信仰!学情方面,我分两方面来谈:一是教学情况分析。
本课是小说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是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
前面已学了一篇文章,是《最后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小说有总体上有点感性认识,已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虽有点模糊,所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本篇小说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抓住这一点,相信学生较容易进入角色,能较好理解课文。
二是学生情况分析。
备课中,除了备教材是重要一环,但也不能忘记备学生。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接触,我觉得我所任教的七(二)班有如下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功底相对较差,如生字会念不会拼,常写错别字,不敢大胆发言,但他们求学心切,而且有一两个同学较为积极发言,因此,在课堂中需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让这一两位同学带动全班。
但有时可能会为完成教学任务也许会有淡忘差生的现象。
1、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点拨—归纳总结-- 检测提升。
2、通过对文本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讲课之前有过担心对于一篇小说的赏析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样的开放、这样的探究会不会弱化文章主旨,冲淡教学节奏;其实不然,这种以文章主旨为中心的开放、探究,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能让学生在体悟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这种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开放探究过程,不正是我们同行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吗?这也正是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学习目标落实步步为营,水到渠成。
由欣赏、评判他国他人勇气,到身边的人物勇气,最后联系到学生自身面对生活的勇气,课堂情感主线清晰,没有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先学勇气,再学以致用,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堂课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勇敢的表现自己,这正是我们今天课改课堂所期待的。
再想想,这设计除了让课堂多了些感动和激励外,学生真正得到的语文素养是不是少了些。
首先,设计课堂的时候想到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想把形式设计得多样一些,情境生动一些,仔细想来,这几个情境的设计目的性虽强,功效性却不大,感觉就像是靠“花拳绣腿”装点门面,一种虚假的繁荣。
无疑,教学必须讲求实效,凡成功的教学经验,无不渗透着一个“实”字。
再次,对优秀小组的评价不够到位,课堂上对学困生的激励不够。
此外,课堂点评的匮乏,课堂的学生参与度不广,都值得我好好反思。
加强自身素养,点评会更到位。
1、《勇气》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
作者以独特的人称安排,“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设计,质朴无华、冷静深沉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一幅没有硝烟,却又惊心动魂、感人至深的壮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