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我,偏爱浩瀚的文学星空里的几颗星星,曾恋过张爱玲、三毛,追过韩寒,翻过《红楼》,迷过《平凡的世界》,总幻想他朝成为温文儒雅、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也曾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因为年轻,没有经历世事沧桑,总在文学的象牙塔里编织着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梦想,也许会多愁善感,也许会激情飞扬,但梦想总是像薄薄的窗户纸,轻轻一桶就破了。而岁月是一把刻刀,总会在我们的脸上心上留下深深地刻痕,痛的同时让我们学乖了。现在的我,已经不爱读书了,也许是现代生活的浮华造就了我内心的浮躁,我已经很难坐下来捧着一杯茶或者咖啡看几个小时的书了。但是我却依然爱思考,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人情冷暖,思考世态炎凉,很多时候我甚至都觉得思考比读书重要,我喜欢道家佛家对于宇宙万物的论述,喜欢看禅语,听梵音。这跟看不看破红尘无关,跟唯心唯物亦无关,只是个人内心的一种认同,只是想在喧闹的浮世中寻得内心的一片安宁。
佛道两家自古以来都讲求三修:修心,修性,修行。吉家乐的《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以睿智的富有哲理的观点和看法,教你看透人生真谛,教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能选择,懂放弃。教你懂得尽人事,听天命,不贪婪,不妄求,懂宽容,知进退,宠辱不惊,成功了不扬扬自得,失败了不悲观失意,在忙碌之中体会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乐趣。当然我没细读此
文,这里只是结合佛道两家的三修来谈自己的拙见。修心即是使心灵纯洁宁静,有好的心态,要摆脱杂事的束缚,使得身心自由。我一直觉得“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修心的理想境界。修性,《佛学大词典》依修行始能成就者,称为修;不待修行而本来具足者,称为性。性乃不变之本体,修为随缘变化之作用。按天台宗所说之二种修性,即:(一)事理相对之修性:万有之本质(理)谓之性,现象态(事)谓之修。(二)人法相对之修性:万有含有事理之真实相(法)谓之性,认识迷悟之见解(人)谓之修。
十不二门之第三即显示修与性两者不二之理,谓人之修行与法之本性不相离而成立,称为修性不二。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修行来使得性格符合事理和法理的发展态势。我一直认为性格是心的外在表现,故心通则性通,心达则性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认为修性到这样的境界应该也是最理想的。再谈修行,修行即修炼自己的言语、行动。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修行是一种境界,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人生是苦,而这个苦是可以解脱的,这个解脱的过程就叫修行。修行是一条道路,一条通往人类內心最深远处的道路。而在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就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夠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自动达成充满了喜悅的圆满状态。花开结果,即是菩提。如果,我们能学会用一颗佛心来感悟人生,那么在尘事中,你就会慢慢地修炼成一朵花,人生就会变得幸福快乐~如果你心态够好,可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找个靠椅,冲上一杯茶,细细品味人生。我喜欢将人生比作一杯茶,当倒上沸水的时候,茶叶全部都浮在表面上,这就像人生起步阶段,我们虽然经历挫折,却依然斗志昂扬,不屈不挠,然后茶叶开始浮浮沉沉,茶的颜色也发生改变,就像后来我们同命运在顽强抗争,倒下又爬起来,最后茶叶全沉到杯底,就像我们的人生到头,尘埃落定。喝的是茶,品的却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