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本章考点

1.血管壁止血功能

2.血小板止血功能

3.血液凝血机制

4.抗血液凝固系统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血液流变学

7.血栓形成

重点:

1.掌握血小板结构、特点、生化组成和止血功能

2.掌握凝血因子种类、性质和凝血机制

难点:

1.血小板结构、特点和生化组成

2.抗凝和纤溶系统及功能

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

1.血管壁的结构: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血管,这些血管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均可分为内皮层、中膜层和外膜层三部分。

(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 )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 )等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2.血管壁的调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

(1)神经调控: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受神经的支配,通过神经轴突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控: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3.血管壁止血功能

(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 2(TXA 2)、5-HT 和ET 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粘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一期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二期止血)。 (4)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和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 ),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有利于止血。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

1.血小板的结构和生化组成: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结构可分为表面结构、骨架系统、细胞器和特殊膜系统等四部分。 (1)表面结构及生化组成:正常血小板表面光滑,有些小的凹陷是开放管道系统(open canalicular

system,OCS)的开口。表面结构主要有细胞外衣(exterior coat)和细胞膜组成。细胞外衣(糖萼,glycocalyx)覆盖于血小板的外表面,主要由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糖链部分组成,是许多血小板受体(如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所在部位。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包括糖蛋白)和脂质(包括糖脂)组成。膜脂质中磷脂占主要成分(75%~80%),其次是胆固醇(20%~25%),糖脂占2%~5%。各种磷脂在血小板膜两侧呈不对称分布。血小板膜糖蛋白有多种,其含量和功能见表2-20-1。血小板膜上还有Na+-K+-ATP酶(钠泵)、Ca2+-Mg2+-ATP酶(钙泵)和其他阴离子泵,它们对维持血小板膜内外的离子梯度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电镜下,血小板的胞质中可见微官、微丝及膜下细丝等,它们构成血小板的骨架系统,在维持血小板的形态、释放反应和收缩中起重要作用。

(3)细胞器和内容物:电镜下血小板内有许多细胞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α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颗粒三种。其中,α颗粒含量最多,估计每个血小板中约含100个。三种颗粒中含有多种物质与血

板内部形成的管道系统,参与血小板内与血浆中物质交换,在释放反应中血小板贮存颗粒内容物经OCS 排至细胞外。②致密管道系统(dense tubular system ,DTS )散在分布于血小板胞质中,不与外界相通。DTS 的膜也由磷脂和GP 等组成,并参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前列腺素合成。它是Ca 2+的贮存部位,通过DTS 膜上的Ca 2+-Mg 2+-ATP 酶(钙泵)将血小板胞质中的Ca 2+转送至DTS 内;同样,Ca2+也可从DTS 内释放至胞质中,从而调控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活动及血小板释放反应。

2.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 )代谢:AA 是含有20个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酸,连接在PC 、PE 和PI 甘油骨架的第二位碳原子上。血小板受刺激时,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激活PLA2和PLC ,在二者的作用下,AA 从这些磷脂中游离出来。在环氧酶作用下,AA 转变为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PGG 2,PGH 2)。PGG 2和PGH 2在血栓烷(thromboxane ,TX )合成酶作用下生成血栓烷A 2(TXA 2),后者极不稳定(半衰期约为30秒钟),很快自发地转变为稳定而无活性的最终产物血栓烷B 2(TXB 2)。PGG 2和PGH 2可在各种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前列腺素D 2、E 2和F 2(PGD 2、PGE 2、PGF 2)或分解成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和十七碳羟酸(12L-hydroty-5,8,10-hepta decatrienoic acid HHT )。 TXA 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使cAMP 生成减少,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必须指出,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PGG 2和PGH 2,在PGI 2合成酶作用下转变成PGI 2,后者极不稳定(半衰期约为2~3分钟),很快自发地转变为稳定而无活性的最终产物6-酮-PGF 1α。PGI 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兴奋剂,使cAMP 生成增加,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因此,TXA 2和PGI 2在血小板和血管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对生理作用完全相反的调控系统。阿司匹林因其抑制了环氧化酶,从而抑制了TXA 2的生成,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生成:静止血小板的磷脂酰丝氨酸(PS )分布在细胞膜的内侧,当血小板被激活时,PS 翻转向外侧,成为PF3。 血小板活化因子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参与炎症和过敏反应。血小板第3因子为凝血因子(Ⅸa、VIIIa 、Ⅴa)的活化提供磷脂催化表面。

4.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1)粘附功能: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异物表面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胶原、vWF 、GPIb /Ⅸ复合物、GPIa /Ⅱa 复合物。 图2 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作用的示意图

(2)聚集功能: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诱导剂、GPⅡb/Ⅲa 复合物、纤维蛋白原、Ca 2+。诱导剂主要有ADP 、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AA 等。聚集机制:在Ca 2+存在条件下,活化的血小板通过GPⅡb/Ⅲa 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发生聚集。血小板聚集分为第一相聚集指外源性诱导剂引起的聚集反应,第二相聚集是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诱导剂引起的聚集反应。

图2 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作用的示意图

(3)释放反应: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贮存颗粒中的内容物通过OCS 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称为释放(分泌)反应。参与释放反应的因素有:诱导剂、Ca 2+和完整的骨架系统。

(4)促凝功能:包括PF3的促凝活性;接触产物生成活性(CPFA );胶原诱导的凝血活性(CICA );α颗粒中凝血因子的释放等。

(5)血块收缩功能:血小板具有使血凝块收缩的作用,血凝块缩小并得以加固。血凝块的收缩,有利于伤口的缩小和愈合。

(6)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能充填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所造成的空隙,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故能增强血管壁的抗力,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习题1 下列哪种物质是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 )。 A.GPIa

B.GPIb-IX 复合物

C.GPIIb-IIIa 复合物

D.GPIV

E.GPV

[答疑编号500726200101]

『正确答案』C

习题2 下列哪种物质是血小板膜上vWF受体()。

A.GPIa

B.GPIb-IX复合物

C.GPIIb-IIIa复合物

D.GPIV

E.GPV

[答疑编号500726200102]

『正确答案』B

三、血液凝固机制

1.凝血因子特性: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

(1)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和F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依K 因子)通过γ-羧基谷氨酸与Ca2+结合,再与磷脂结合,这是依K因子参与凝血反应的基础。

(2)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

(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Ⅰ、FⅤ、FⅧ和FⅩ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凝血酶敏感(4)其他因子:包括FⅢ、FⅣ。正常情况下,FⅢ不存在于血液中。FⅣ即Ca离子。

2.凝血机制

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1)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

3(2)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Ⅶa- 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3)共同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图3 凝血机制(左:传统观点;右:现代观点)

纤维蛋白的形成至少进行三个步骤(1)分解:纤维蛋白单体(FM)形成,同时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 (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2)聚合:FM的聚合,形成可溶性FM聚合物(SFM)。(3)凝固: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即纤维蛋白。这个过程需要因子XIIIa和钙离子作用。

图4 纤维蛋白形成和纤溶亢结果

四、抗血液凝固系统

正常的抗凝血机制是由细胞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来完成的。

1.细胞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来完成。

2.体液抗凝作用

(1)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AT-Ⅲ是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抗凝机制:肝素与AT-Ⅲ结合,引起AT-Ⅲ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后者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FⅩ

a

FⅫ

a 、FⅪ

a

、FⅨ

a

等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2)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PC和PS均由

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TM则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抗凝机制: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者使PC释放出小肽,生成活化蛋白C(APC)。APC在PS的辅助下,形成FPS-APC-

磷脂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灭活FⅤ

a 、FⅧ

a

;抑制FⅩ

a

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激活纤溶系统;增强AT-Ⅲ

与凝血酶的结合。

(3)其他抗凝物质:包括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辅因子Ⅱ(HCⅡ)、α

1

抗胰蛋白酶

(α

1-AT)、α

2

巨球蛋白(α

2

-M)和C

1

-抑制剂(C

1

-INH)。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t-PA激活纤溶酶原,此过程主要在纤维蛋白上进行。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u-PA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U-PA可以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不需要纤维蛋白作为辅因子。

(3)纤溶酶原(PLG):PLG由肝脏合成,当血液凝固时,PLG大量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在t-PA 或u-PA的作用下,被激活为纤溶酶,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4)纤溶酶(PL):PL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作用如下: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多种凝血因子Ⅴ、Ⅷ、Ⅹ、Ⅶ、Ⅺ、Ⅱ等;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水解补体等。

(5)纤溶抑制物:包括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和α

2抗纤溶酶(α

2

-AP)。PAI能特异性与t-PA

以1:1比例结合,从而使其失活,同时激活PLG。主要有PAI-1和PAI-2两种形式。α

2

-AP由肝脏合成,

作用机制:与PL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PL活性;FⅩⅢ使α

2

-AP以共价键与纤维蛋白结合,减弱了纤维蛋白对PL作用的敏感性。

2.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1)纤溶酶原激活途径:PLG可通过三条途径被激活为PL,分别为内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和外源激活途径。

(2)纤维蛋白(原)降解机制:PL不仅降解纤维蛋白,而且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PL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X片段、Y片段及D、E片段。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x'、Y'、D-D、E'片段。上述所有的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六、血液流变学

1.血液流动性和粘滞性特征:血液是属于非牛顿液体和非牛顿粘度。血液粘度随其切变率的改变而改变。在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高;在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低。

2.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1)血细胞因素:①红细胞数量与血液粘度成正比;红细胞体积越大,血液粘度越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越大使血液粘度增高。②血小板数量增加、粘附及聚集性增高均可使血液粘度增高。③白细胞。

(2)血浆因素:血浆是牛顿液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以及血脂增高均可使血液粘度增高。

(3)其他因素:温度、性别、pH及渗透压均影响血液粘度。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区别考虑。因为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房颤发生。 [CHADS2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75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的缩写] 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 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该评分系统将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非主要危险因素两类。 年龄>75岁及卒中史作为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只要患者存在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作为卒中的高危患者。 CHA2DS2VASc评分与CHADS2评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分内容更加全面,将性别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年龄>75岁、血栓病史作为主要危险因素,计为2分。 2. 针对年龄区别对待:年龄65~74岁计1分,75岁以上计2分,评价个体化。 3. 抗凝适应症更广泛,要求更严格。虽然与CHADS2评分相比,评分内容增加,但是应用与CHADS2评分没有太大区别。 4. 2种评分均有道理,CHADS2 评分是着重选择高危患者抗凝。欧洲评分强调90%的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可理解为是使医生树立这一意识。 5.对于一般医生而言,还应该推荐CHADS2 评分而一些专科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CHA2DS2VASC 评分。 评分>=2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如华法林)(Ⅰ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 评分1分,可选择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但是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Ⅰ,A); 评分0分,可选择阿司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推荐不抗栓治疗(Ⅰ,A)。 HAS-BLED评分-出血风险评估新标准 在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的同时应当评估其出血的风险,以前的指南中仅仅对出血风险做了定性分析,如低危、中危、高危等。2010ESC版指南中做了定量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出血风险,称为HAS-BLED评分。 积分≥3分时提示出血“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加强复查。 200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华法林治疗临床应用指南概要 一些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已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 1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在髋部和妇产科大手术之后给以足量口服抗凝剂使国际正常化指数(INR)维持在2.0~3. 0,

第五章 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五章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一、1、 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Platelet aggregation reaction: glycoprotein Ⅱb/Ⅲa fibrinogen 的介导发生聚集。 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 2、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ADP, ATP, 5-HT,AP(antiplasmin), PF4,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 二、抗凝血途径:anticoagulant pathway ?细胞抗凝作用Cellural anticoagulation :体内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肝细胞 ?体液抗凝作用 Humoral anticoagulation :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辅酶Ⅱ(HC-Ⅱ) (2)蛋白C/蛋白S抗凝体系:活化的蛋白C在PS协同作用下,灭活 FⅤa、FⅧa,激活纤溶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合成,具有抑FⅦa、FⅩa的作用。 (4)其他凝血蛋白:如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作用较 弱。 三、 1、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血管壁异常:先天性;获得性 ?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获得性 ?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多为获得性 ?纤溶活性亢进 ?复合性因素:如DIC、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器官移植等 2.血栓病的分类 ?遗传性/先天性: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缺陷等 ?获得性/继发性:动、静脉血栓;新瓣膜血栓等 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临床出血特征: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活性亢进 ?实验诊断: ①筛选试验:一期止血缺陷(采用BT和血小板计数); 二期止血缺陷(采用APTT和PT) 纤溶活性亢进确诊试验:按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优化组合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是()。 A、因子Ⅺ B、因子Ⅻ C、因子Ⅶ D、因子Ⅲ E、因子Ⅴ 2、下列哪项叙述不符合凝血过程()。 A、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的过程 B、凝血的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C、内外两条凝血途径的根本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因子不同 D、血小板参与内源性凝血 E、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因子Ⅺ被激活到Ⅸa-Ⅷa-Ca2+-PF3复合物的形成 3、接触系统的凝血因子是指 A、因子Ⅱ、Ⅶ、Ⅸ、Ⅹ B、因子Ⅱ、Ⅴ、Ⅶ、Ⅹ C、因子Ⅷ、Ⅸ、PK、HMWK D、因子Ⅻ、Ⅺ、PK、HMWK

E、因子PK、Ⅶ、Ⅺ、Ⅻ 4、PS为凝血酶原的激活剂,而促进了血栓的发生,PS 的意思是()。 A、脂质和钙的运动 B、糖蛋白和蛋白质的运动 C、血小板花生四烯酸 D、磷脂酰丝氨酸 E、脂类及膜蛋白 5、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接触系统凝血因子 A、接触系统因子包括Ⅻ、Ⅺ、PK、HMWK B、可以被酶类或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物质激活 C、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均有出血现象 D、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 E、活化的因子可激活其他因子,并可参与纤溶、补体系统激活 6、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PF3的作用 C、红细胞的叠连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GPⅠa/Ⅱa复合物 7、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 A、损伤组织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接触激活因子Ⅻ 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 E、凝血酶原激活 8、下列对凝血酶敏感的是 A、因子Ⅰ B、因子Ⅴ C、因子Ⅷ D、因子ⅩⅢ E、以上都是 9、启动外源性激活途径的物质是 A、Ca2+ B、因子Ⅲ C、因子Ⅶ D、血小板因子Ⅲ E、因子Ⅻ 10、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 A、凝血酶原含量减低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一、血液凝固基础理论 (一)凝血系统 (二)抗凝系统 (三)纤溶系统 凝血因子及其特征 凝血机制简图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Ⅻ Ⅻa Ⅺ Ca2+ Ⅺa Ⅶ Ⅶa ⅨⅨa III

Ca2+ Ⅹa Ⅹ 共同途径 2+ Ⅱa(凝血酶) Ⅰ(纤维蛋白原Fg) Fb(可溶性纤维蛋白) Ca2+ 交联Fb(不溶性纤维蛋白) 凝血作用

二、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PL T、APTT、PT等 (二)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见于各种原因 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血栓前状态、糖 尿病、肾小球疾病、肝脏疾病、大手术后、周围血管病等;vWF降 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 2、血小板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PAgT(血小板聚集率),PAgT增高的原因可能与血 栓素A2释放增多、血小板生存时间的缩短以及年轻血小板增多有关, 在体外则与纤维蛋白原、vWF的增多有关。 3、凝血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四项P T、APTT、FIBG、TT (1)、APTT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又是监 测肝素的首选指标,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 意义。参考值APTT 30-50秒 1)APTT延长见于: ①因子VIII、IX、XI、VII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XI 缺乏症。②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Fibg缺乏,如肝脏 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肝素, 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缺乏症等。③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 加。④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物质增多。 2)APTT缩短见于: ①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 ②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 症、肾病综合症。 3)监测肝素治疗: 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测 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 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修订稿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 估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杨中沛6月8日 (一)静脉血栓(VTE)的风险评估 建议在每位患者入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1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Caprini评分量表(表1):极低危(0分)、低危(1-2分)、中危(3-4分)、高危(≥5分) 推荐意见 1.外科手术患者,建议应用 Caprini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外科手术患者,推荐术后早期活动【2C】。 3.外科手术患者,如不存在高出血风险:VTE风险为低度( Caprini评分1-2分),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VTE风险为中度( Caprini评分3-4分)建议应用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2B】;VTE风险为高度( Caprini评分≥5分);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B】,或建议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4.具有VTE风险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较高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并发症:推荐应用机械预防,如出血风险降低,改用药物预防或与机械预防联用【1B】。 5.多数VTE高风险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至术后7-14d【2C】。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时间【2B】。 6.外科手术患者,不建议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的一级预防【2C】。 7.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外科手术(如顾脑、脊柱手术等),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当VTE风险为高度(如因恶性肿瘤行开颇术),如出血风险降低,建议改为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2 对非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Padua 评分量表(表2):总分≥4分为高危,总分<4分为低危患者。 推荐意见 1.内科住院患者,建议应用 Padua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内科住院患者,推蒋早期活动【2C】。 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1)不存在高出血风险,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A】,(2)存在高出血风,推应用机械预防【1A】。 4.活动期恶性肿瘤患者,如无其他VTE风险:(1)单纯接受化疗,不推落常规预防【1C】;(2)留置中心静导,不推荐常规预防【1B】。 5.多数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7-14d【2C】 (二)、出血风险评估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所有需要预防的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和其他可能能影响预防的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表3,4) 1患者因素:年龄龄≥75岁;凝血功能障母;血小板<50×109/L等。 2基础疾病:活动性出血,既往颅内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 3合并用药: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4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麻醉之前4h和之同12h等。 VTE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以明显降低医院内VTE的发生率。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比重 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Ⅱ B、因子Ⅰ,ⅩⅢ C、Ⅻ,PK,HMWK D、Ⅲ,Ⅶ,Ⅴ E、Ⅹ.Ⅻ 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A、FⅧ B、FⅪ C、FⅨ D、FⅦ E、FⅫ 4、蛋白C系统不包括()。 A、蛋白C B、蛋白S C、血栓调节蛋白 D、凝血酶敏感蛋白 E、活化蛋白C抑制物 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B、因子Ⅲ,Ⅶ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C、因子Ⅹa,Ⅴ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D、因子Ⅸ,Ⅷ,Ⅱ,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E、因子Ⅻa,Ⅸ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 A、钙离子 B、组织凝血活酶 C、因子Ⅹ D、接触因子 E、凝血酶

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 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 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 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的浓度 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 B、因子Ⅲ C、因子Ⅴ D、因子Ⅶ E、因子Ⅸ 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 B、切变率降低 C、纤维蛋白原减低 D、温度增高 E、中度贫血 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 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 C、Ⅷ因子被激活 D、Ⅹ因子被激活 E、Ⅶ因子被激活 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 B、膜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纤溶酶 E、α1抗胰蛋白酶 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 B、Ⅴ因子

血栓与止血与其检验习题

第四篇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 4.活化蛋白C抵抗 5.过敏性紫癜 6.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 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 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 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6.诊断DIC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 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四、病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12岁。2天前,剧烈运动后,右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入院。3年前患者双膝关节不明原因的红、肿伴疼痛,被认为是关节炎,治疗后痊愈。患者自幼常有鼻出血现象。检验Hb 120g/L;BPC200×109/L;CT: 15min(普通试管法,正常对照10min);BT 3min(正常对照为4min);PT:14s(正常对照为13s);APTT: 62s(正常对照 35s);TT 16s(正常对照为18s)。 1.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初步诊断是什么? 2.如需最终确诊,还需要哪些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五、选择题 【A1型题】 1.出血时间测定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主要原因是 A.临床灵敏度偏低B.临床特异性不高 C.BT测定器太昂贵D.操作复杂,皮肤切口稍大 E.只能筛查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2.出血时间缩短的疾病可见于 A.血管性血友病B.血小板减少症 C.血小板功能缺陷症D.DIC E.心肌梗死 3.血块收缩率正常的疾病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 C.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血友病 E.血小板贮存池病 4.血小板血栓阻塞时间测定主要用于 A.诊断血管性血友病B.筛查血小板无力症 C.筛查血小板贮存池病D.辅助诊断巨血小板综合征 E.筛查血管与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5.不属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功能检查的试验是 A.vWF 多聚体分析B.vWF 的FⅧ结合能力 C.vWF 的胶原结合能力D.血浆vWF 瑞斯托霉素辅因子 E.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 6.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所不同的是A.血小板不被激活B.vWF不参与 C.GPⅡb/Ⅲa起主要作用D.与GPⅠb/Ⅸ/Ⅴ复合物无关 E.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相关 7.适合于口服阿司匹林药效监测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是 A.ADP B.胶原C.肾上腺素 D.花生四烯酸E.瑞斯托霉素 8.临床最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是 A.全血阻抗法B.光散射比浊法C.微量反应板法D.PRP透射比浊法E.自发性聚集试验测定 9.血小板α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血小板 A.聚集率增高B.聚集率正常C.仅有一相聚集峰D.聚集率轻度降低E.可见一相和二相聚集峰 10.下列参与血小板释放反应的诱导剂中,作用最强的是 A.ADP B.肾上腺素C.5—HT D.TXA2 E.凝血酶 11.下列除外哪种疾病外,一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A.过敏性紫癜B.血友病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E.血小板无力症12.下列除外哪种疾病外,出血时间可延长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 C.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D.血友病 E.血管性血友病 13.出血时间测定器法的参考值 A.2.5~9.5分钟B.1~6分钟C.1~3分钟 D.大于20秒E.20~40秒 14.血浆FDP的参考范围是 A.<1.5mg/L B.<2.5mg/L C.<5.0mg/L D.<10mg/L E.<20mg/L 15.阿司匹林耐量试验的含义是 A.服用阿司匹林后测定其BT B.服用阿司匹林2、4小时后测定BT C.测定服药前后2、4小时的BT D.测定服药前2、4小时的BT E.测定服药前后3、6小时的BT 16.MPV是指 A.平均血小板体积B.平均血小析数C.血小板体积

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本章考点 1.血管壁止血功能 2.血小板止血功能 3.血液凝血机制 4.抗血液凝固系统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血液流变学 7.血栓形成 重点: 1.掌握血小板结构、特点、生化组成和止血功能 2.掌握凝血因子种类、性质和凝血机制 难点: 1.血小板结构、特点和生化组成 2.抗凝和纤溶系统及功能 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 1.血管壁的结构: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血管,这些血管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均可分为内皮层、中膜层和外膜层三部分。 (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 )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 )等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2.血管壁的调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 (1)神经调控: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受神经的支配,通过神经轴突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控: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3.血管壁止血功能 (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 2(TXA 2)、5-HT 和ET 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粘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一期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二期止血)。 (4)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和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 ),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有利于止血。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 1.血小板的结构和生化组成: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结构可分为表面结构、骨架系统、细胞器和特殊膜系统等四部分。 (1)表面结构及生化组成:正常血小板表面光滑,有些小的凹陷是开放管道系统(open canalicular

智慧树知道网课《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瀑布学说”被世界公认是在血栓与止血研究哪一个阶段? A. 第四阶段 B. 第一阶段 C. 第二阶段 D. 第三阶段 2 【单选题】(1分) 历史上,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开始于哪种疾病? A. 血栓性疾病 B. 出血性疾病 C. 过敏性紫癜 D. 贫血

3 【多选题】(1分) 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的学习内容分哪几个部分? A. 临床应用 B. 基础理论 C. 检验方法学 D. 方法学评价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关于血管壁哪项是正确的()。 A. 直径大于100μm的血管称为大血管 B. 毛细血管的管壁只有内皮细胞 C. 所有血管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 D. 在中膜和外膜均分布有神经

E. 内膜都是内皮细胞层 2 【单选题】(1分) 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 A. 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 B. 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 C.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 D. 凝血、抗凝血与纤溶的相互制约 E. 血管收缩、纤维蛋白形成 3 【单选题】(1分) 对血管收缩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是血管参与止血最快速的反应 B. 大血管的收缩可以引起血管闭合 C.

血管收缩就是一期止血 D. 大血管的收缩主要依靠体液活性物质 E. 小血管的收缩主要依靠神经肌肉调节 4 【单选题】(1分) 血管壁与血小板作用可形成止血所需的初级血栓,完成机体的()。 A. 一期止血 B. 稳固血栓形成 C. 血液凝固 D. 二期止血 E.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5 【单选题】(1分) 下列哪组物质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 A. 凝血因子VII、IX、X和凝血酶原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题库1-2-10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题库1-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凝血因子中不是蛋白质的是() A.Ⅲ B.Ⅳ C.Ⅶ D.PK E.HMWK 因子Ⅳ是Ca2+。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血小板的何种功能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A.黏附 B.聚集 C.释放 D.促凝 E.收缩 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借助某些桥连物质,并通过自身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可与内皮下胶原、微纤维黏附。血小板的这种功能首先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PF3的作用 C.红细胞的叠连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GPⅠaⅡa复合物 血小板在纤维蛋白网架结构中心,血小板变形后的伪足可以搭在纤维蛋白上,由于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的相互作用,伪足可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束弯曲,在挤出纤维蛋白网隙中血清的同时,也加固了血凝块。 (羽毛球双打 https://www.360docs.net/doc/2b7276317.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凝血酶原酶指的是() A.Ⅻa-Ⅺa-PF3-Ca2+ B.TF-Ⅶa-Ca2+ C.Va-Ⅷa-PF3-Ca2+ D.Xa-Va-PF3-Ca2+ E.Ⅸa-Ⅷa-PF3-Ca2+ 在Ca2+的参与下,FXa、Va、PF3结合形成FXa-Va-PF3-Ca2+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 A.损伤组织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接触激活因子Ⅻ 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 E.凝血酶原激活 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12 诊断学 血栓与止血检验 试题

血栓与止血检验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下组织成分或其他异物表面。其机制是当受损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时,血液中血管性血发病因子(vWF)与内皮下成分和血小板糖蛋白(GP)I-I X复合物结合,导致血小板粘附反应。 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形成血小板团。其机制是:激活的血小板以其GPIIb和III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 3.FDP:是纤溶降解产物的英文缩写,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溶蛋白降解产物的总称。 4.血友病:是一组遗传因子Ⅷ、IX、Ⅺ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5.血管性血友病:是由于因子Ⅷ复合物中的VWF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而导致VWF的质和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二.选择题: 1.血小板粘附功能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正确答案是:( ) A.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蛋白 B.需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C.需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D.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正确答案 2.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I B.因子Ⅲ-----正确答案 C.因子V D.因子Ⅶ 3.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Ⅱ B.因子I,XⅢ C.Ⅻ,PK,HMWK-----正确答案 D.Ⅲ,Ⅶ,V 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GP Ⅱb/Ⅲ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正确答案是:( ) A.粘附功能 B.聚集功能-----正确答案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5.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正确答案是:( ) A.粘附功能-----正确答案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6.下列哪一项是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开始共同起作用的凝血因子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Ⅷ B.因子V C.因子Ⅶ D.因子X-----正确答案 7.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下列哪一个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20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蛋白C在肝脏合成时,需依赖下列哪种物质 A、TM B、PS C、EPCR D、Vit K E、PZ 2、肝素通过结合下列哪种因子的作用而阻止血液凝固 A、血小板 B、Ca2+ C、抗凝血酶Ⅲ D、因子Ⅹ E、因子Ⅷ 3、下列说法符合蛋白C的是 A、合成需要依赖Vit K B、可被凝血酶激活 C、可灭活因子Ⅴa、Ⅷa D、具有抗凝和促进纤溶的作用 E、以上说法都是 4、凝血因子Ⅰ的降解产物是 A、X、Y、D、E B、X’、Y’、D、E’及A、B、 C、H碎片 C、X、Y、 D、E及D-二聚体 D、X’、Y’、D、E’及D-二聚体 E、X、Y、D、E和A、B、C、H碎片及D-二聚体 5、下列哪组产物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 A、X、Y、D、E及A、 B、 C、H碎片 B、X’、Y’、D、E’及A、B、 C、H碎片 C、X、Y、 D、E及D-D D、X’、Y’、E’及D-D E、X、Y、D、E和A、B、C、H碎片及D-D 6、下列不属于血管壁止血功能的是 A、血管收缩反应增强 B、激活血小板的激活的作用 C、促进血液凝固 D、局部血管通透性降低 E、血液凝固的调节 7、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接触系统凝血因子 A、接触系统因子包括Ⅻ、Ⅺ、PK、HMWK B、可以被酶类或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物质激活 C、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均有出血现象

D、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 E、活化的因子可激活其他因子,并可参与纤溶、补体系统激活 8、血小板的何种功能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A、黏附 B、聚集 C、释放 D、促凝 E、收缩 9、下列哪项不是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A、黏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释放反应 D、促凝作用 E、活化Ⅻ因子,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10、活化蛋白C可灭活下列哪些因子 A、因子Ⅹa、Ⅺa B、因子Ⅶa、Ⅹa C、因子Ⅴa、Ⅷa D、因子Ⅹa、Ⅸa E、AT、HCⅡ 11、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PF3的作用 C、红细胞的叠连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GPⅠa/Ⅱa复合物 12、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 A、损伤组织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接触激活因子Ⅻ 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 E、凝血酶原激活 13、下列蛋白质中,对凝血酶灭活能力最强的是 A、HCⅡ B、AT-Ⅲ C、PL D、APC E、PS 14、下列对凝血酶敏感的是 A、因子Ⅰ B、因子Ⅴ C、因子Ⅷ D、因子ⅩⅢ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杨中沛中卫护研院6月8日 (一)静脉血栓(VTE)的风险评估 建议在每位患者入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 1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Caprini评分量表(表1):极低危(0分)、低危(1-2分)、中危(3-4分)、高危(≥5分) 推荐意见 1.外科手术患者,建议应用 Caprini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外科手术患者,推荐术后早期活动【2C】。 3.外科手术患者,如不存在高出血风险:VTE风险为低度( Caprini 评分1-2分),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VTE风险为中度( Caprini 评分3-4分)建议应用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2B】;VTE风险为高度( Caprini评分≥5分);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B】,或建议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4.具有VTE风险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较高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并发症:推荐应用机械预防,如出血风险降低,改用药物预防或与机械预防联用【1B】。 5.多数VTE高风险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至术后7-14d【2C】。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时间【2B】。

6.外科手术患者,不建议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的一级预防【2C】。 7.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外科手术(如顾脑、脊柱手术等),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当VTE风险为高度(如因恶性肿瘤行开颇术),如出血风险降低,建议改为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2 对非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Padua 评分量表(表2):总分≥4分为高危,总分<4分为低危患者。 推荐意见 1.内科住院患者,建议应用 Padua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内科住院患者,推蒋早期活动【2C】。 3.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1)不存在高出血风险,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A】,(2)存在高出血风,推应用机械预防【1A】。 4.活动期恶性肿瘤患者,如无其他VTE风险:(1)单纯接受化疗,不推落常規预防【1C】;(2)留置中心静导,不推荐常规预防【1B】。 5.多数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7-14d【2C】 (二)、出血风险评估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所有需要预防的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和其他可能能影响预防的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表3,4) 1患者因素:年龄龄≥75岁;凝血功能障母;血小板<50×109/L等。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出血 血栓 止血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管按管径分: 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 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 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内皮细胞和中膜 )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 2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参与小血管的收缩 ?激活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 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 ?何谓异质性? 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 ?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

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血小板的结构: 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小板表面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细胞膜及其组成成分膜蛋白和膜脂质。 ①血小板表面结构: 膜蛋白:糖蛋白(GP)是主要的膜蛋白成分,含量最多:GPⅡb/Ⅲa复合物,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第二GPⅠb/ Ⅸ复合物,与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有关,再者GP Ⅰa/Ⅱa复合物,它是胶原的受体。 膜脂质:磷脂最多,占总脂 75%-80%,胆固醇:20%-25%,糖脂:2%-5%, 磷脂,磷脂主要由鞘磷脂(SPH)和甘油磷脂组成,后者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以及少量溶血卵磷脂等。各种磷脂在血小板两侧成不对称分布。在血小板未活化时,SPH、PC、和PE主要分布在质膜的外侧面,而PS主要分布在内侧面,血小板被激活时,PS 转向外侧面,可能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F3)。 ②血小板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 是指膜内侧面的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也称作血小板溶胶—凝胶区。 ?微管:非膜性管道结构,呈环形排列于血小板四周。维持血小板的形状。 ?微丝:实心细丝状结构,主要含有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肌动蛋白和 肌球蛋白构成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参与血小板收缩活动、伪足形成和释放反应。 ?膜下细丝:结构与作用与微丝相似。 ③血小板细胞器和内容物 细胞器最主要的是一些颗粒成分: α-颗粒:是血小板中可分泌的蛋白质的主要贮存部位。其成分有: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特意的蛋白质,它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间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当血小板被激活,β-TG从α-颗粒中释出,PGI 2, 使血浆中含量增高。 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是血小板又一特异的蛋白质,其作用是中和肝素的抗凝活性,促进血栓形成。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不是血小板特异,但是促血小板聚集。 纤维连接蛋白(Fn) 血小板源(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碱性糖蛋白,来自巨核细胞,其作用是刺激DNA合成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化,增强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反应性,最终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的形成。 δ-颗粒(致密颗粒):含ATP,较多的Ca2+,80%的ADP贮存在致密颗粒中。5-HT 储存于致密颗粒中,当血小板受到凝血酶刺激时,其释放到血浆,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 γ-颗粒(溶酶体)数目较少,含有很多种酸性水解酶及组织蛋白酶,是血小板的消化结构. 其他:线粒体、糖原颗粒、过氧化物酶小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膜囊 ④血小板特殊膜系统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是()。 A、因子Ⅺ B、因子Ⅻ C、因子Ⅶ D、因子Ⅲ E、因子Ⅴ 2、下列哪项叙述不符合凝血过程()。 A、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的过程 B、凝血的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C、内外两条凝血途径的根本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因子不同 D、血小板参与内源性凝血 E、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因子Ⅺ被激活到Ⅸa-Ⅷa-Ca2+-PF3复合物的形成 3、接触系统的凝血因子是指 A、因子Ⅱ、Ⅶ、Ⅸ、Ⅹ B、因子Ⅱ、Ⅴ、Ⅶ、Ⅹ C、因子Ⅷ、Ⅸ、PK、HMWK D、因子Ⅻ、Ⅺ、PK、HMWK E、因子PK、Ⅶ、Ⅺ、Ⅻ 4、PS为凝血酶原的激活剂,而促进了血栓的发生,PS的意思是()。 A、脂质和钙的运动 B、糖蛋白和蛋白质的运动 C、血小板花生四烯酸 D、磷脂酰丝氨酸 E、脂类及膜蛋白 5、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接触系统凝血因子 A、接触系统因子包括Ⅻ、Ⅺ、PK、HMWK B、可以被酶类或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物质激活 C、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均有出血现象 D、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 E、活化的因子可激活其他因子,并可参与纤溶、补体系统激活 6、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PF3的作用 C、红细胞的叠连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GPⅠa/Ⅱa复合物

7、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 A、损伤组织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接触激活因子Ⅻ 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 E、凝血酶原激活 8、下列对凝血酶敏感的是 A、因子Ⅰ B、因子Ⅴ C、因子Ⅷ D、因子ⅩⅢ E、以上都是 9、启动外源性激活途径的物质是 A、Ca2+ B、因子Ⅲ C、因子Ⅶ D、血小板因子Ⅲ E、因子Ⅻ 10、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 A、凝血酶原含量减低 B、疑血酶原活性减低 C、巨球蛋白血症 D、组织液混入血浆 E、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11、不属于凝血酶特点的是 A、是丝氨酸蛋白酶 B、能水解纤维蛋白原 C、激活血小板 D、激活抗凝系统的蛋白C E、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 12、vWF的主要作用是 A、介导血小板的黏附作用 B、介导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C、介导血小板的收缩作用 D、介导血小板的释放作用 E、下调FⅧ的合成 13、血小板的何种功能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A、黏附 B、聚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急性肺部病变等情况的房颤应区别考虑。因为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房颤发生。 [CHADS2 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高血压(hypertension), 年龄(age)>75 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 的缩写] 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 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 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 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年龄>75岁及卒中史作为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只要患者存在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作为卒中 的高危患者。 CHA2DS2VAS评分与CHADS评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评分内容更加全面,将性别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年龄>75岁、血栓病史作为主要危险 因素,计为2分。 2. 针对年龄区别对待:年龄65?74岁计1分,75岁以上计2分,评价个体化。 3. 抗凝适应症更广泛,要求更严格。虽然与CHADS评分相比,评分内容增加,但是应用与CHADS评分没有太大区别。 4. 2种评分均有道理,CHADS2评分是着重选择高危患者抗凝。欧洲评分强调90%的患者需 要接受抗凝治疗,可理解为是使医生树立这一意识。 5. 对于一般医生而言,还应该推荐CHADS2评分而一些专科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CHA2DS2VAS评分。 评分>=2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如华法林)(I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 评分1分,可选择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但是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I ,A); 评分0分,可选择阿司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推荐不抗栓治疗(I ,A )。 HAS-BLED评分-出血风险评估新标准 在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的同时应当评估其出血的风险,以前的指南中仅仅对出血风险做了定性分析,如低危、中危、高危等。2010ESC版指南中做了定量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 好的掌握出血风险,称为HAS-BLED评分。 积分>3分时提示出血“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加强复查。 200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华法林治疗临床应用指南概要 一些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已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 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 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 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

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三者形成的区别

一文读懂丨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三者的区别 三者通常共享一个名字:脑中风或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1. 从现场识别与急救的角度讲,三者并无不同。 无论是脑血管破裂还是脑血管堵塞,都是脑功能的损害,导致意识与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导致脑疝,呼吸循环衰竭。 因此,一旦患者出现神志、言语、运动功能障碍,就有可能是三者之一,就需要即刻取得医疗救治。 清醒者,早就医或呼叫急救车;昏迷且有呼吸者,侧卧位,不要喂任何东西,包括药物和水,等待急救车到来。 2. 从致病机制讲,三者有明显不同,在医院内的救治手段也不同。 脑出血是血管的破裂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引发功能障碍。 脑血栓形成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狭窄,斑块破裂在原位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脑功能损害。 脑栓塞与脑血栓形成致病机制都是血管的堵塞。但脑栓塞患者血管阻塞的栓子是来自其他地方例如颈内动脉或者心脏,脱落之后随着血流堵塞在脑血管。而脑血栓形成是指血栓在堵塞部位原位产生。 因此,脑出血的救治原则是止血、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压迫。而脑血管堵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的救治原则是溶解血栓,让堵塞的血管再通。 止血与溶血,治疗方向刚好相反。

至于脑梗死、脑梗塞这两个词,说的都是脑血管堵塞,可理解为其包括了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3. 从发病过程与征象上,有程度不一的差别。 脑出血多出现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年轻人脑血管先天畸形破裂出血也很常见。发病突然,头痛呕吐多见,快速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脑栓塞多见于心脏病、房颤患者,栓子在心脏形成,脱落之后虽血流堵塞在脑血管,发病突然,多表现为偏瘫,语言、活动障碍。 脑血栓形成多见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有前驱短暂脑缺血发作,常于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小灶的脑出血可能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并无症状上的分别。 而大面积的脑栓塞或脑血栓形成造成快速的颅内压增高引发意识障碍,在症状上也难与脑出血鉴别。 要想鉴别脑出血还是脑血管堵塞,快速而准确的方法是:头颅CT检查。 因此对于突发的脑功能障碍,可疑脑血管疾病者,首要的检查是头颅CT,来排除脑出血,然后即可以考虑依照脑血管堵塞的治疗原则,看是否适合溶栓治疗。来,出三个题目考考你: 单选题: 1. 一妙龄女子,年方二八,与男友同居,夜间无明诱因突发昏迷,男友急送其来急诊,很快进展到呼吸停止,需要呼吸机支持通气。请问,这位最可能女子是? A 脑栓塞 B 脑出血 C 脑血栓形成 2. 一60岁男士,冠心病,陈旧心梗病史,房颤心律,未服用抗凝药物,晚餐后散步时突发言语含糊、右侧肢体乏力。这位男士最可能是? A 脑栓塞 B 脑出血 C 脑血栓形成 3. 一70岁女性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史,今晨起床时发现言语含糊,嘴角歪斜,左侧肢体偏瘫。这位老人可能是? A 脑栓塞 B 脑出血 C 脑血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