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b588e4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气候”的第二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气温方面,可能对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掌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通过地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学(2024版新教材)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学(2024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8b170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4.png)
➢ 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 1月等温线比较密集,7月等温线比较稀疏; • 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程度较大。
气温的分布
➢ 海陆因素影响气温分布
A
0℃ B
﹣10℃<A<0℃ 10℃<B<20℃
( No 限时2分钟) Image
合作探究
A
B
20℃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3.我国的南方气温比北方高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的影响 B.海陆因素的影响 C.地势高低的影响 D.季风的影响
4.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 )
A.高
B.低
C.差异大
D. 差异小
气
温 的 变
( 第 二
化课
与时 分)
布
等温线的判读
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纬度分布 气温的海陆分布 气温的垂直分布
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
120
110 100
130 120110 100
把地图上_海__拔__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温线
4℃ 8℃ 12℃ 16℃
把地图上_气__温__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像这样呈 封闭形状时,如 果中心气温低, 表示这里是低温 中心;反过来, 就是高温中心。
等温线大致沿东 西方向延伸,说 明南北方向存在 气温差异。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 行,请你查询资料,分析两 地举办冬奥会的有利条件有 哪些。再见源自小结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是7月,则该地位于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104493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f.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da209efd0a79563c1e723a.png)
第三章第1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学会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养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法、创设地理情景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中山与北京的气温曲线图投影到大屏幕上面)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
不同地方,气温变化是有差别的。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二、讲授新课: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投影展示:想一想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然后对应读图3.15,教师板图,引导学生认识下列知识点。
1、等温线是闭合的,要么是高温中心,要么是低温中心,具体由闭合中心气温高低决定。
2、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3、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
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引导学生读课本53页图3.17,完成活动1的问题,将刚学过的读图要领运用于实际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阅读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a1d018856a561253d36f72.png)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答案:(8+16+12+4)÷4=10 ℃过渡:通过观察不同时刻的温度计,我们知道一天中不同时刻气温是不同的,下面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
2.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1“气温日变化”。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
然后让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答案:约31 ℃。
(2)最低值是多少?答案:约24.5 ℃。
(3)当天的气温日较差是多少。
答案:约6.5 ℃。
3.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2“气温年变化”,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有什么不同?答案: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
(2)观察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多少?答案:约24 ℃。
(3)最低值是多少?答案:约-6 ℃。
(4)并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答案:约30 ℃。
(5)讨论此地所在的是陆地还是海洋,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答案:此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因此位于北半球的陆地。
【精讲点拨】投影展示下图。
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日)较差、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和气温变化特征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4.投影展示课本P54表3.2“某地多年月平均气温”,回答下列各题: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20.1-15.8-6.5.813.919.723.321.614.35.6-6.7-16.8(1)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
答案:如图所示:(2)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3.3 ℃。
(3)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20.1 ℃。
(4)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答案:气温年较差为23.3 ℃-(-20.1 ℃)=43.4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5bbe6095a8102d277a22f12.png)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2课时)[导入新课]方法1 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那么,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呢?方法2 设问质疑:大家喜欢旅游吗?夏季你们最愿意到哪里去?(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为什么喜欢到海边等地去旅游呢?为什么登山时,会感到山麓和山顶的气温不一样呢?学完这节课,你就有答案了。
板书二、气温的分布[讲授新课]1.电脑展示课本P55图3.16(不要说明文字、摄氏度,即将该图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高线图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5)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6)等高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2.引导学生复习,每个问题让1名学生回答,大家评判补充,然后鼠标点击正确答案,共同复述。
继而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
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3.鼠标点击,图中数值加上“℃”,变成气温分布图,以及设计的问题(或用投影另外展示)。
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各题。
(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
(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21d9a5a417866fb84a8ed8.png)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学会阅读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学会分析问题和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情况,提高读图、绘图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2、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学会分析、比较、提取、整合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气温的复杂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发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通过学习,指导自己的生活。
形成运用科学知识,全面、综合看问题的科学习惯,形成地理学科的技能和素养。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思维能力、读图技能都有待规范和提高。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生活导入(1)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地理知识。
(2)进入初中后,班主任非常重视我们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让我们受益一生,老师在生活中就有一个习惯——收听天气预报,以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课件天气预报](3)天气预报中,有一项内容是4-20℃,这是关于______的预报,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由地球表面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不同,所以气温是在不断的变化。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生气温的变化。
] ——[板书]——[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大气的温度——学生读目标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读图指导(1)虽然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气象仪器,来观测到气温。
那么气温是怎样观测的呢?——[课件](2)读图3.10,在一天中,4个时间观测到气温分别是多少度?日平均气温是?(3)日平均气温是如何获得的呢?以此类推,如何获得一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一年的年平均气温。
(4)气温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感觉一天当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bb514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b.png)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气温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b.收集并整理关于气温变化对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影响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c.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气温变化的原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2.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纸质版或电子版,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
作业反馈:
1.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便给出针对性的反馈。
2.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气温对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影响,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气温测量工具及方法:介绍气温测量工具——温度计,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气温数据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气温数据,掌握气温变化趋势,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7.气温变化的成因:深入解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理解气温变化的内在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2.综合思维: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9325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00.png)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具体内容包括:
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
4.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温变化的分析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变化的调查活动,如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等。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家乡的影响,如水资源、农业生产、旅游等。
-鼓励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推荐学生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讲座、竞赛和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图的阅读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够发现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51813708a1284ac9504373.png)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二)
学案导引:
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冬季。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教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测并记录天气预报,既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献计献策,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情趣中学习,实现轻松学习的愿望,为实现轻松教学,快乐学习作了有益的尝试。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1e8f4c0975f46526d3e129.png)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年第30期(总第649期)·112·【课标分析】本节课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中的内容。
【学情分析】地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
因此,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等温线气温分布图掌握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方法。
2.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先导入福州12月1日至12月7日的天气预报,指导学生计算出一周的平均气温,再导出黑龙江漠河镇同一周的天气预报,计算出平均气温,最后将两幅图进行比较,提出为何不同地区气温有如此大的不同?展示一幅福建省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图上的数值代表了什么含义?数值的分布有何规律?2.图上线条的疏密程度与气温的差异有关系吗?具体什么关系?3.线条闭合处代表了什么含义?闭合处与闭合处之间有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并计算出两者的平均温度,感受到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思考。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本55页内容,前后左右四个同学进行讨论,并且分别指派一个同学进行回答。
总结:1.数值代表的是温度,每一条线上的数值相等,线与线之间的差值相等,即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差值相等。
2.每条线代表了一个温度,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变化大,即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说明气温变化不大,即温差小。
3.线条闭合处代表了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从中心向四周温度降低则为高温中心,从中心向四周温度增高则为低温中心。
设计意图:运用福州的天气预报图贴近了学生生活,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进而给出黑龙江漠河镇的天气预报图,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地方气温分布的差异变化,引发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a81f7a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8.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以及丰富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气温的变化,理解气温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图表教学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
3.教学素材:气温分布图、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夏季炎热的气温、冬季寒冷的气温等,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案二(人教版七年级上)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案二(人教版七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bbe1f4cd0c22590102029dea.png)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习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及测定气温的方法。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 与 的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上 月最高, 月最低;海洋上 月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 。
二、图说地理1.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 、 。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 。
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 ,高纬度气温 。
世界的寒极在 洲。
(2)同纬度地带, 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 。
参考答案学习过程绘图:以潍坊为例潍坊气温年变化曲线绘图注意事项:1.气温变化曲线为平滑的曲线2.当月的气温表示点在该月份空格的中间位置3.最后填写图名地图大发现:1.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
原因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多为海洋。
3.A区域气温低。
A区域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略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4时日出前后2.7182相反二、图说地理1.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1)降低高低南极(2)夏(3)下降0.6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
、气温的分布
1 •等温线图的判读:
I W ■ w ■ ■ W ■ B V V W "K
①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________________ 。
②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根据等温线的______________ ,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④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布。
2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①从纬度位置看: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逐渐降低。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 _________ 和 _____ 气温不同,夏季_________ 气温高,冬季________ 气温。
③从海拔方面看:地势越高,气温 ___________ 。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___________________ 。
气温"
-20 -1U 0
19 20
鳥臣丄画申皤第酝0 0 -10 V 等温奴」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 •结合“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 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达标检测】
1 •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两极向赤道递减
B .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C .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寒冷
D .海拔每升高1 0 0米,气温约下降0.6 C
2 •世界气温分布大势: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 1月 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⑶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 1月哪里气温高? 7月哪里气温高?
冰 洋
■ltr
大
HI
H :
■2Q
西
平
洋
■II ).
IIH 1
II I
C •洋流因素
D •地形因素
3.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
B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表示气温变化小
C •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并不一定相等
D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根据下图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年平均气温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丙甲 D .丙乙甲
5 .哈利法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已经建成的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有162
层,总高828米。
如果楼下气温为25C,那么顶楼的气温约为()
A . 15C
B . 20
C C . O C
D .一25C
6 •“高处不胜寒”的说法说明了下列哪个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A •海陆位置
B •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 •人为因素【拓展阅读】
气温与季节
在谈论气候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如下一些说法:中国的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经常占全年
降水的70%左右;湖南省和江西省的夏季降水,经常不足全年的50% ;黑龙江省冬季严寒
而漫长,春、夏、秋三季都比较短;海南省则是长夏无冬等等。
这些说法,很容易把人搞糊涂了,春、夏、秋、冬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原来,人类文化进步最快的地方是在北半球的温带地方。
因此,先民对一年之内的气温
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把一年分成了四个季节。
当近现代科学诞生之后,科学家又明白了,四季的变化是与地球的公转紧密相关的。
为了便于比较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同时也为了方便人们根据气候的变化安排生活和工作,在气象学上,
常常使用两种季节的概念: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
(1)天文季节。
天文季节是为了气候资料的统计和比较而规定的,和各地的具体气温变化基本不相关联。
在北半球规定:3、4、5三个月份为春季;6、7、8 三个月份为夏季;9、10、11 三个月份为秋季;12 月和翌年的1、2 月份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即:3、4、5 三个月份为秋季;6、7、8三个月份为冬季;
9、10、11三个月份为春季;12 月和翌年的1、2 月份为夏季。
(2)气候季节。
气候季节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根据温度的变化习惯上称谓的季节。
在表述各地的气候时,常常说什么季节长些,什么季节短些,这时的季节概念就不同于天文季节了。
这种季节的划分,是依据气温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规定的,同时兼顾了进行耕作的某些需要。
一般来说,当日平均气温连续超过22C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天气变得非常暖和了,
日常就只能穿单衣了。
所以,就将日平均气温连续超过22 C的时期,称为夏季。
日平均气温连续低于10C时,天气就相当凉了,人们开始穿着较厚的毛衣、毛裤等冬季服装了。
当然,身体状况不同的人,在着装方面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然而,除了我们的体感温度变化外,许多温带作物对气温的变化也是非常敏感的。
一般来说,当由冷的季节进入温暖季节的时候,日平均气温连续高于10C时,大地就会重新披上绿装,温带的农村就进
入了春耕大忙的季节。
而由温暖的季节进入寒冷的季节时,气温连续低于10C时,则意味
着温带的耕作业的种植季节结束了。
因此,气象学界将10C定为冬季和春季、秋季的分界。
这样的划分,使得世界各地不同气候带的地区,四季的长短也有了区别。
它为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的差异提供了方便,同时对于人们来往于不同的区域之间,也提供了比较熟悉的对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