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

合集下载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人格特征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是个体在长时间内形成的,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质。

人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心理学的多个领域和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对人格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指个体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基因,这些基因在身体构造和脑部功能上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个体的人格特征。

例如,一些人可能由于基因结构的原因,更容易表现出外向、乐观的人格特征,而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内向、消极的人格特征。

其次,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人格特征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言传身教和行为模范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例如,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到的关爱、教育、纪律等方面的影响,会对他们的人格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充满温暖和支持,儿童可能更倾向于形成乐观、自信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家庭环境充满冷漠和压力,儿童可能更容易形成焦虑、自卑的人格特征。

教育环境也对人格特征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环境包括学校、老师和同学等方面的因素。

学校中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影响,都会对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合作精神,可能会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责任心强的人格特征。

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文化环境涉及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包括社会价值观、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方面。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对人格特征的需求和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社会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形成自我中心、竞争心强的人格特征;而一些社会注重集体主义和合作,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形成团队合作、关怀他人的人格特征。

最后,个体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人格特征的形成产生影响。

人生中的积极经历和挫折经历会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到人格特征的形成。

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性格特质和形成因素

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性格特质和形成因素

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性格特质和形成因素人类性格特质和形成因素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它决定了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模式。

心理学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性格特质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人类性格特质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因素。

一、性格特质的定义和分类性格特质是指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性格特质分为五大维度: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开放性反映了个体对新奇事物的接受程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倾向。

在人类性格中,开放性高的人更愿意接受新的经历和想法,对变化持开放的态度。

尽责性指的是个体对任务执行的认真程度和有组织性。

高尽责性的人通常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意识,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

外向性是指个体对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倾向。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社交活动,乐于与他人交流,并且通常活跃、开朗、有冒险精神。

宜人性反映了个体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对他人情感的表达。

高宜人性的人通常友善、宽容、合作,并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神经质指个体情绪稳定程度的特征。

神经质高的人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情绪波动较大,对压力和挫折的适应能力较低。

二、性格特质的形成因素性格特质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遗传研究表明,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某些性格特质可能来自于家族的遗传。

例如,孪生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性格特质相似度高于异卵双胞胎。

环境也对性格特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对性格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愉快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宜人性和外向性,而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尽责性较高的性格特质。

此外,个体的社会经验和个人经历也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遭受过创伤的人可能会表现出较高的神经质,而积极的社交经验可以促进宜人性和外向性的培养。

三、性格特质的发展与变化性格特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人格心理学对自己的分析

人格心理学对自己的分析

人格心理学对自己的分析与影响【摘要】人格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目前,心理学家们已经建立了众多的人格结构的理论体系,但从其理论渊源和基本观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新精神分析理论,特质论,生物学论,行为学习论,交互作用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

本文作者运用八个人格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理论对自己进行人格特征分析,并结合例子做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人格理论人格特征分析一.结合各种理论对自己进行分析(一)人格结构①本我(Id):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佛洛依德称其为力必多。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它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

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③超我(Superego):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自我分析:本我中存在各种本能欲望的满足,包括食欲,求生欲,性欲等,然而这些欲望需通过自我的帮助才能实现,而超我按照道德原则限制本我的私欲,与本我对立,从而使三者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例如,本我若产生食欲,然而身边又没有食物,依据现实道德条件,考虑到偷别人的东西是一种犯罪行为,在两者的作用下,自我就会产生决定,并去超市买食物来吃。

论述你对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解

论述你对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解

论述你对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解
人格形成及发展是指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逐渐形成并塑造出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文化、教育等。

首先,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遗传,个体获得了一些天生的特质和潜力,如性格倾向、智力水平等。

这些遗传特征可以对个体后续的经历和环境起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人格的发展。

其次,环境因素对人格形成及发展也至关重要。

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等都会对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出一个开朗乐观、自信自乐的人格特点,而一个充满挫折和冲突的环境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沮丧、焦虑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此外,文化因素也对人格形成及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些价值观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注重个体独立和竞争,可能会培养出自信和竞争力强的人格特点,而一些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的文化可能会培养出包容和合作的人格特征。

最后,教育也是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教育系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式对个体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

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思维能力、道德观念、社交技巧等,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格形成及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不断塑造和调整。

心理学自我人格分析

心理学自我人格分析

心理学自我人格分析在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分析是研究个体特点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格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构造,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还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自我人格分析是指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思考和观察,深入了解自己的特点、偏好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引导自己的行为。

人格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它由多个层面的特质组成。

自我人格分析的第一步是通过自我观察,寻找并识别自己的核心特质。

核心特质是人格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它们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下都能体现出来,并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尽责性等核心特质,这些特质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除了核心特质外,人格还包括次要特质和临时特质。

次要特质是相对较为稳定的特点,但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会有所改变。

例如,一个通常乐观开朗的人可能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表现出焦虑和消极情绪,这就是次要特质的体现。

临时特质则更多地与外部环境和内心状态有关,它们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产生并表现出来,如情绪波动或应激反应等。

通过自我人格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核心特质、次要特质和临时特质,并加以管理和调整。

首先,了解自己的核心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和应对复杂情况。

比如,一个外向性较强的人可能更适合从事需要与人交流合作的工作,而一个更注重细节和尽责的人则适合从事需要准确性和规范性的职业。

其次,认识自己的次要特质和临时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更好地应对并解决问题。

在实施自我人格分析的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思考和观察,以收集信息并进一步认识自己。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我人格分析方法:1. 自己观察法:个体通过自我观察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行为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留意自己的反应、情绪和行为,并反思其内在原因和动机。

自我个性剖析及个性形成原因

自我个性剖析及个性形成原因

自我个性剖析及个性形成原因个性即某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总和。

一个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但性格主要靠后天的培养。

性格主要包含人的特征、标志、属性、特性等,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此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他自己。

虽然我们难以绝对客观地了解自己,但是我还是试图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反思,所以,我试着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怎样?我属于心理学上的哪种气质?心理学上,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大家都知道的,学术上为了深入研究,将每样东西都细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让很多人很难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既有这种属性,也属于那种。

于是,我深刻挖掘了一下自己,发现我基本上比较适合粘液质和抑郁质这两种类型。

根据心理学的分析,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稳重、坚毅、有耐心的积极品质,但也容易养成冷淡、固执、拖拉等消极品质。

抑郁质的人容易形成细心、观察力敏锐。

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做事小心,感情细腻等积极品质,但也容易表现出耐受力差,胆小怕事、不爱交际、孤僻、怯懦、多疑等消极品质。

从血型来讲,我是A型血,其优点是:谨慎细心,谦虚为怀,善做人情,富同情心,有牺牲精神,重视人和。

缺点是:担心,易动情,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内向不善于社交,易使自己屈服。

我觉得按照课本上的来,我快把自己弄丢了,老是对号入座的安排自己,感觉那样不能将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

还是孟老夫子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描述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吧!(主线是按照心理学上对性格的特征分析来的)我的个性:时而活泼时而内向,基本属于内倾型,独立型,敏感,脾气不错,爱幻想,有耐心,重感情,不爱交际,常对事物常抱有消极态度。

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想就这三方面来分析我的个性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我的性格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心理学自我分析

心理学自我分析

心理学自我分析导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通过自我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进一步提高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从个体的自我意识、人格特质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进行自我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主观认识和体验。

自我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和他人的反馈。

我在以往的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形象。

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喜欢面临挑战和追求成长。

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有时候过于敏感,对他人的评价会过分在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为了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我希望更加注重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不被他人的眼光束缚。

二、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根据心理学界的研究,我将自己的人格特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开放性:我有着较高的开放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接受新观点和经验。

这种特质使我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持续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2. 内外向性:我是一个相对外向的人,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沟通能力较强,能够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有时候也需要独处,以便恢复精力和思考问题。

3. 完美主义:我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对自己和他人有较高的要求。

这种特质在工作中能够保证质量,但有时候也容易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压力和焦虑。

4. 外倾性:我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常常给予他人积极的激励和支持。

我的精力充沛,喜欢挑战,对生活充满热情。

通过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我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与他人相处。

并且,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我也要注意平衡不同特质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特质的发展和提高。

三、情绪调节情绪是人类内心体验的一种反应,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情境改变自身情绪状态的过程。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三篇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三篇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三篇人格是指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它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个人的人格进行自我分析,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

第一篇:自我分析——性格特点在进行性格自我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个人的性格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个人的外向性或内向性。

外向的人通常喜欢与他人交往,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比较开朗且健谈。

而内向的人则更偏向于独处,并在交往中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个人的情绪稳定性。

一些人更容易被外界的影响所动摇,而另一些人则更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

最后,个人的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也是性格特点的重要方面。

一些人在团队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协作能力,而另一些人则更具有领导才能。

第二篇:自我分析——价值观和信念价值观和信念是个人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指导原则。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于什么是重要的、正确的和有意义的事物的看法和评价。

信念则是个人关于事物的观念和信仰,它影响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自我分析中,我们可以探讨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来源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些人的价值观和信念可能受到家庭、宗教、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多的受到个人经历和教育经历的影响。

了解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行为和决策,并与之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第三篇:自我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个人发展目标是每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学业上的、职业上的、个人生活方面的或者是人际关系方面的。

在自我分析中,我们可以探讨个人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和策略。

个人的发展目标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目标的设定,个人的自信心和动力也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

了解个人的发展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规划个人的成长路径,并为之提供指导和支持。

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引言你是否曾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感到好奇?是什么决定了你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与他人相处,探索心理学知识是一个绝佳的起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上关于性格的概念和理论,并旨在帮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什么是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点。

它是一个人独特的内在心理构造,决定了一个人如何与他人互动、应对压力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以往,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性格,其中一些是最广为接受的,如“五大人格特质”。

五大人格特质五大人格特质是一个量表,用于描述个体的性格特点。

这五个特质分别是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

1.外向性:这个特质描述了一个人的社交偏好和能量来源。

外向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喜欢独立行动,充满活力,富有社交能力。

2.宜人性:这个特质描述了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宜人性高的人通常友善、合群、亲近他人,并持有乐观的态度。

3.尽责性:这个特质描述了一个人的目标导向和组织能力。

尽责性高的人往往有高度的自律性,注重细节,有较强的决策能力。

4.情绪稳定性:这个特质描述了一个人情绪的稳定性和易受情绪波动的程度。

情绪稳定性高的人往往情绪变化较小,情绪持续时间较短。

5.开放性:这个特质描述了一个人对新观念和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通常更善于想象、创造和接受新的思想。

这些人格特质并非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的范围内。

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倾向。

性格的形成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生物化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性格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环境也会对性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塑造作用。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一些性格特点在相同的双胞胎中更相似,即使在异父异母的双胞胎中也有类似的趋势。

这表明遗传对性格特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遗传并不能解释性格的一切,环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环境因素家庭、社交圈和文化背景等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个性特点及成因分析

自我个性特点及成因分析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年以后表现在性格上的种种特性,大都可以在其童年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原因。

他的童年经历,已经为他长大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决定了他的走向。

这或许就像是我们中国古话中所说的那样:“三岁定八十。

”下面我就依据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做个简单分析。

我的性格特点:敏感,好强,偏外向,倔强,有时候很固执,对待感情比较淡漠……应该说,每个人全面的性格特征都是不能简单的就用几个词就能概括完全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的性格形成,应该很大程度地受到小时候父母离异的影响。

在我出生前,我的父母感情就不好,后来我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分居了,据亲戚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的原因。

当然,肯定还有别的一些原因,令到两人之间的裂痕逐渐加大,后来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在我5岁时他们走上离异的道路。

就这样,母亲什么都没要,就只要了我,带着我,离开了我出生的那个小镇,去到了柳州生活。

所幸,妈妈是个乐观坚强的人,不曾对我抱怨过生活命运的什么,而且很重视我的教育和培养,我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且,我们很快就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虽然艰难,但是母女俩在一起,最重要。

先说说敏感。

和很多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样,我有一定程度的自卑。

不仅自卑,而且敏感,也许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大多会是敏感的,很容易不安。

我就如此,很看重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会担心自己不够好,或者得罪了别人什么的。

假如不确定自己是优秀的,绝对不敢突出地表现自己。

所以,一方面我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事尽力做好,但是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还不够好,怕我在别人眼中有很多不足和缺点。

关于好强。

这个跟上面所述有点像,记得小学毕业时,班主任意味深长的对我说,你是你妈妈全部的希望,你将来是否努力决定了她的希望能不能实现,这句话当时听起来没什么太大感触,后来回想起来才理解班主任的用心良苦。

自我人格成长史

自我人格成长史

自我人格成长史
自我人格成长史是一个人对自己人格发展的回顾和反思。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每个人的自我人格成长史都是独特的,因为它受到个人经历、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自我人格成长史的框架:
1.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个人的家庭背景、学校经历、朋友关系等都会对人格产生影响。

2. 成年早期:这个时期通常是个人开始独立生活、建立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的阶段。

个人的职业选择、婚姻关系、社交圈子等都会对人格产生影响。

3. 中年时期:这个时期通常是个人事业和家庭稳定的阶段,同时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职业压力、家庭问题等。

个人的应对方式和处理能力会对人格产生影响。

4. 老年时期:这个时期通常是个人退休和子女成年的阶段,个人
可能会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如健康问题、孤独等。

个人的适应
能力和心态会对人格产生影响。

在回顾自我人格成长史时,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1. 我的人格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2. 我的成长经历对我的人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3. 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了哪些挑战?我是如何应对它们的?
4. 我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我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中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自己的人格?
通过对自我人格成长史的回顾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及其原因,和如何完善作文

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及其原因,和如何完善作文

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及其原因,和如何完善作文在每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

希望在自我分析中能够更加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人格特征。

一、自我分析(一)兴趣爱好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写唱歌跳舞,但我并不是一个很有艺术细胞的人,只是很喜欢,并从其中获得快乐。

我也尝试过各种体育项目,比如田径、篮球、跆拳道等。

专业兴趣上,对于本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我比较偏向于管理方面,对于计算机编程这一方面并不是很感兴趣。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我做过一次性格分析和职业分析,鉴于测评结果,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

我认为这很符合我个人的喜好,我自己想进入银行工作。

因为首先我是个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通常具有领导才能,能够说服他人共同达到组织目标,为人务实,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二)性格特征我是个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能力比较强。

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

和陌生人初谈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

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

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些情绪波动。

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

通常比较活泼,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

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

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

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

遇事果断、自信。

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但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

(三)能力与品质我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但是创造性很一般,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答:人都通过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是心理过程认识着外界事物,反映着这些事物和自己的关系,体验着各种情感,支配着自己的活动。

各人在进行这些心理活动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与他人不同的特点。

有人反应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有人脾气大,有人温和;有人意志坚强,有人意志薄弱,有人大公无私,有人自私自利。

凡此种种,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构成了这个人不同于别人的心理面貌,即是所谓的人格。

任何人的人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素质,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它是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自我调控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家庭元素“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作用十分明显。

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

如果把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分成民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三种,那么民主型家庭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待人亲切诚恳,讲礼貌,有很好的独立性和协作性,社会适应能力强等性格特征;专制型家庭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怯懦,盲从,缺乏自信,往往以说谎自卫;溺爱型的教育结果则可能使儿童变得自私任性,好吃懒做,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

心理发展中的人格形成基本特质和自我认知

心理发展中的人格形成基本特质和自我认知

心理发展中的人格形成基本特质和自我认知心理学中,人格被认为是个体稳定的、内心深处的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自我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心理发展中人格形成的基本特质和自我认知,并探讨它们的重要性。

一、基本特质和人格形成基本特质是人格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概念之一,包括五大因素: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些基本特质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神经质指的是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特征。

在个体发展初期,习得和经验对神经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随着成长,基因和生物因素也开始发挥作用。

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而神经质低的人则通常更稳定和乐观。

其次,外向性指的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程度。

外向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外向性高的人通常喜欢社交活动,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外向性低的人则更喜欢独处和思考。

再次,开放性涉及对新鲜事物和想法的接纳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通常更能适应变化和创新,乐于接受新的经验和观点;而开放性低的人更喜欢保持传统和熟悉的事物。

宜人性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合作和亲和力。

宜人性高的人更关心他人的需要,乐于助人,与他人的交往更加和谐;而宜人性低的人则可能更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和合作精神。

最后,尽责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任务的执行程度。

尽责性高的人更加自律、可靠和有条理,他们倾向于尽力保持自己的承诺,更容易成功。

而尽责性低的人则可能缺乏自我驱动力,容易放弃或懈怠。

二、自我认知和人格形成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它包括对自己思想、感觉和行为的觉察,以及对自己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同。

自我认知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个体理解自己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自我反省和与他人的互动,个体能够逐渐建立对自己特点和价值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形成自己的人格。

其次,自我价值观是人格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学对个体特质与性格的解读与分析

心理学对个体特质与性格的解读与分析

心理学对个体特质与性格的解读与分析导语:个体特质与性格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是描述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个体特质与性格进行解读和分析,探讨它们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个体特质与性格的定义个体特质和性格是描述个体行为差异的两个重要概念。

个体特质指的是个体相对于他人的稳定的、长期存在的行为倾向,包括身体特征、智力水平、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而性格则更侧重于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的总体特征,强调心理机制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二、个体特质与性格的影响因素个体特质与性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家庭教育等。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个体特质和性格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环境因素也对其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都会对个体特质和性格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个体特质与性格的测量方法为了准确度量个体特质和性格,心理学研究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

问卷调查通常采用自陈报告的方式,通过被试者自己填写问题来获取相关信息。

而心理测试则更加客观,包括项目测验、图形测验和行为观察等,通过对被试者的行为做出评估来获取个体特质和性格的信息。

四、个体特质与性格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特质和性格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特质往往与行为稳定性相关,也就是说特定的个体特质会对个体的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内向性格的人更倾向于独处、保持内敛,而外向性格的人则更喜欢社交和与他人交流。

此外,个体特质和性格还与个体的行为表现、情绪调节、应对压力等方面有关。

五、心理学对个体特质与性格的分析心理学对个体特质和性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个体特质方面,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特质、情绪特质和认知特质等。

在性格方面,心理学通过不同的理论模型,如五因素模型、六类人格模型等,对个体性格进行了分类和解释。

同时,心理学研究还揭示了个体特质和性格与人类行为的关系,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基础。

心理学自我分析报告4篇

心理学自我分析报告4篇

心理学自我分析报告心理学自我分析报告4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自我分析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自我分析报告1一、自我分析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性格算是中向型的,自觉自己是一个很稳重的人。

业余爱好比较广泛吧,喜欢听歌,下象棋,打羽毛球,看电影,看小说,上网,打游戏,好奇心也比较强,总喜欢接触一些新奇的东西或事物,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

1、自身优势我能够经常反思自己,哪些对哪些做错,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

懂得开导自己,并以己推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乐勿加于人。

我的家庭收入状况还算可以,可以担负得起我的求学费用,我能更加专心于学业。

感情方面没有牵绊,可以将精力放在充实自己身上。

2、自身缺陷兴趣虽广,但没有专长的一面;有点内向,有时有点粗心,自控能力有点弱,不大喜欢喧哗的场面,人多的场合不擅口头交际,这让我有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大活跃,不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比如晚会等。

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喜欢随遇而安,缺乏进取心。

3、人生观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应该树立正确人生观,这样就能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做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人格成因总结报告范文(3篇)

人格成因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人格,作为个体心理特征的集合,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总结人格成因的各个方面,分析其相互作用,以期为理解人格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遗传因素1. 遗传对人格的影响遗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个体的基因决定了其心理和行为的基本倾向。

例如,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外向性等,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2.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遗传与环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

遗传提供了人格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环境则通过塑造个体的经历和体验,将这些可能性转化为具体的人格特质。

三、环境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课堂。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同伴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宗教信仰等,都会塑造个体独特的人格特质。

四、教育因素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价值观的传承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同伴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通过媒体、文化、法律等途径,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广泛影响。

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五、心理因素1.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个体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认知结构等,都会影响其人格特质。

2. 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稳定性等,都会影响其人格特质。

3. 动机因素动机因素是推动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动机水平、动机类型等,都会影响其人格特质。

心理学作业-自我分析

心理学作业-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曾布置过一个作文题目,让写自己最了解的人,我们写了爸爸、妈妈,但是老师说:“错了,最了解的人应该是自己。

”我们恍然大悟,于是重写,这时才发现,了解自己其实很难,学了心理学才知道,了解自己还是一门学问。

心理学是帮我们认识自我并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的学科。

我认为“个性”是气质、性格、人格的总和,家长、社会、老师为了我的发展他们不断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与我的个人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发展积极有效的行为,克服对自己不利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性格。

我的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和黏液质混合类型,具有两者共同的优点,例如精力旺盛、反应迅速、遇事不慌张,容易适应环境、有耐性、注意力不易转移、大胆而喜欢动脑子,但是有粗心大意、喜欢墨守成规、执拗、淡漠等缺点。

从气质类型就可以看出我有为人师表的天赋。

从性格方面来看,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控制感情、很少有攻击行为、生活有规律、重视道德标准、不喜欢与人交谈、更善于当一名倾听者。

任何人格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它是由生物遗传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个体的生活实践及自我认识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遗传因素在此并不多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是在县城长大的,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质朴勤劳,但是墨守成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很难具有创造性性格。

而社会环境对我的影响更大,从小学到高中,我经历了许多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事情,上小学时,虽然成绩一般,但是我为人热情,对朋友忠诚,因此在同学中威信很高。

从小我就具备了自信,真诚,守信等基本的优秀品质。

到了初中,环境就不一样了,同学的关系也复杂了,跟父母的关系也疏远了。

因为年龄小,受欺负了也不敢跟家长说,见了陌生人就害怕说话,自卑心理很严重,后来高年级的同学“帮”我,我也成了“坏孩子”,跟着他们吸烟喝酒打架,那样觉得很有自尊,不会被别人看不起,曾经觉得跟他们的关系比父母都好。

潜意识和人格发展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

潜意识和人格发展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

潜意识和人格发展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潜意识和人格发展: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指每个人在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上独特的特点,是个体在相同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独一无二的风格。

人们对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格。

潜意识和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在认识和挖掘潜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

第一部分:潜意识对个性特征的影响潜意识是指人在意识范围之外,仍然对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对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潜意识的构成潜意识包括个体不易察觉的心理活动,如潜在的欲望、潜藏的情感和潜在的信念。

这些潜意识的元素对于个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潜意识与个性特征的关系1. 潜意识与意向性行为: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动机会影响个体的意向性行为。

例如,一个人内心潜意识中的竞争欲望可能促使他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竞争力,这就成为他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2. 潜意识与情绪表达:个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

人们可能会通过潜意识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例如内向、外向、稳定等。

第二部分:人格发展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中相对稳定的、能够预测和解释行为的心理特征和模式。

人格的发展与个性特征的形成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

一、人格理论对个性特征的描述人格理论通常会对个性特征进行描述和分类,例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将个性特征划分为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个体的个性特征。

二、人格发展与个性特征的相互塑造1. 个性特征对人格的塑造:个性特征可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一个人具备高度尽责性的个性特征,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中表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责任感。

2. 人格对个性特征的塑造:人格的发展也可以塑造个性特征。

个体在经历和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受到教育、培训和经验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模式,进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答:人都通过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是心理过程认识着外界事物,反映着这些事物和自己的关系,体验着各种情感,支配着自己的活动。

各人在进行这些心理活动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与他人不同的特点。

有人反应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有人脾气大,有人温和;有人意志坚强,有人意志薄弱,有人大公无私,有人自私自利。

凡此种种,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构成了这个人不同于别人的心理面貌,即是所谓的人格。

任何人的人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素质,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它是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自我调控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家庭元素“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作用十分明显。

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

如果把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分成民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三种,那么民主型家庭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待人亲切诚恳,讲礼貌,有很好的独立性和协作性,社会适应能力强等性格特征;专制型家庭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怯懦,盲从,缺乏自信,往往以说谎自卫;溺爱型的教育结果则可能使儿童变得自私任性,好吃懒做,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

另外,和睦亲切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破裂离异的家庭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

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些日后行为。

”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儿童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教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

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社会实践作用性格的形成并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人的整个生活的各个阶段,性格特征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人的性格是通过从事的社会实践逐渐定型下来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可能有不同的职业性格特征。

如医务工作者的认真严谨和细致,艺术家的热情和浪漫。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性格的自我锻炼,不断完善自我,对最终良好性格的形成是很有意义自我调控因素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和自控系统。

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掌握控制三个子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和谐。

具有自知的人,他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的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

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四步曲。

综上所述,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的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就我个人而言,遗传决定了我身材较高,使我充满自信。

从小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接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熏陶,使我养成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父母采取了开明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我表现为待人亲切诚恳,讲礼貌,有很好的独立性和协作性,使我形成,活泼开朗,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自信、友好、思耐、珍惜友情等性格特征。

通过学校的教育,在友好、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中,使我诚实待人,勇于进取,具有自知等。

在社会生活中我有意识地进行性格的自我锻炼,不断完善自我。

在社会实践中,我自我调控因素较强,具有自知自明,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发挥个人长处,努力的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

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四步曲。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影响,使我完善了我的人格特征中的自我控制力,也就完善了我的人格特征~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一个人的人格,在10岁之前基本上是父母基因遗传的作用,但后来则越来越是个人努力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格完善就是对个人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补善去恶。

说白了,就是江山易改,本性当移。

人们一般认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认为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难以改变的,但实际上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不论是我们的生活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我提出了一个人的特征,并用几句话进行了概括:外圆内方、张弛自如、新旧通融、自觉自由、幽默严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就是较为完美的现代人。

人的人格完善指的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实现个人的人格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就是主张不断改善自己的性格,完善自己的人格。

换言之,人人格主张“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差,去什么”,这是人格改变的内容和方向。

用血型理论举例,人就是将O型血人的自信、慎重、理智与A型血人的细心、热情、谦让等加在一起,再将O型血人的冲动、固执与A型血人的焦虑、孤僻等特点去除,这就成了人~当然,人只是一个形象比喻,我们关心的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有不完善之处,都需要磨炼提高,这就够了。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过程。

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人格”,如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劣或某某人缺乏人格,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出发,与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含义是不一样的。

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因此,没有人会没有“人格”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

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主张,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

罗杰斯还主张,心理咨询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来询者,不断强化其自我状态的协调,帮助来询者充分实现自我的完善。

由此,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

比如说,平时,有的人太自卑,太敏感,非常想变得自信、随和起来。

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理想自我就是自信。

那么,他唯有不断地与自己作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不自卑、不敏感,从容自信的人。

完善人格需要掌握十大重点(一)培养自我挑战:就是要意识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结果。

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所以,在生活中,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议论你,都在照射着你人格的优缺点。

对此,你只有不断上心,方可完善自己。

这与小孩子不一样,小孩子一天到晚,父母都在敦促他们改正缺点,形成某种规范行为。

而成人的人格完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自己跟自己斗。

(二)培养自我信念: 就是要树立一个信念。

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个人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

在人生的最初10多年当中,先天遗传对个人的人格占主导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天培养的人格因素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因此,人格实际就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方式。

所以,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努力,改变自己的人格。

(三)培养自我批评:就是要客观评价自己。

有时人们容易自傲、忽略别人给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可实际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许比自我评价更客观、具体。

我们应该避免自我封闭,要信任他人,并谦虚接受别人指出的不足。

其实,不管对方是何等身份,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面能反射出自我的镜子。

同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以得到更多人对自己的反馈。

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完善自我。

(四)培养榜样学习: 就是神交古人,结交益友,通过对他们的认同来促进自我的成长。

毛泽东主席曾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格的成长,需要不断地发现古往今来的榜样人物,并加以积极的效仿。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可视为@人的典范。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大弟子,后来因为学术见解不同而分手了,他曾提出著名的“自卑情结”理论,就是指人在某些方面都有自卑,因此人需要不断克服自卑,不断成长,这才是人的基本需求。

有趣的是,阿德勒本人的生活经历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阿德勒在家中六兄弟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

他的哥哥体格健壮、蹦跳自如,所以阿德勒总是自惭形秽。

为了超越哥哥,他不断地努力,直到有朝一日,他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学者,而他哥哥只是一个乡村小教师。

早年,因为阿德勒学习差,其老师曾建议他去当鞋匠,但是当他在奋发学习后,他的人生完全是另一番风景。

(五)培养目标设定: 就是要树立自知之明,要深刻地了解自己的长短优缺,并勇于挑战自己,完善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约哈里之窗”的理论,它假设了有关认识自己的四大范畴。

(七)培养自我监督:就是要监督自己。

要有所行动,就需要“勇”字当先,比如一个原本就很窝囊的人,再忍就更雪上加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