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庄子美学

合集下载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3、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庄子美学强调美善统一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注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现 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需要通过美好的生活方式来调节身心。庄子 美学提倡回归自然、追求简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 值得借鉴的生活哲学。
结论: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瑰宝,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现代意义。其基本特 点包括自然、美善、意境等,这些特点既体现着庄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也为中 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庄子美学的现代意义表现在 多个方面,
2、文化传承的价值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 对庄子美学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使其 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3、思想创新的灵感
庄子美学的思想开放、自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为现代思想创新提供灵 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庄子美学的多元性为人 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启发人们探索美的真谛。
一、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
1、自然之美
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调自然之美。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独特 的美学价值,这种美是天然的、不带任何人工痕迹的。庄子的这种自然美学思 想,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
2、美善统一
庄子美学另一个基本特点是美善统一。他认为,美的本质是使人愉悦,而善的 本质则是使人受益。因此,庄子主张将美与善结合起来,使得美的事物也能够 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
庄子的美学时空观,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他倡导“道法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庄子的时间观强调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他认为,时间的本质在于变 化和流转,而这种变化和流转是永恒的、不间断的。这种时间观念,对于现代 社会中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使用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 将时间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而忽视了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庄子的时间观, 提醒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时间的意义,将时间视为一种不断流转、不断 变化的存在。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庄子的哲学与美学论述》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

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切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展现一个心灵肯定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抱负。

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进展产生了不行忽视的影响。

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行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由于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

但庄子究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睦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颜色,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当积极的生、超逸地死。

第二,探讨了庄子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发生的巨大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们的情性产生影响。

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觉察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极力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行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庄子哲学也是反文化的。

一切文化的结果都会化作对人们理性的约束,这是违背庄子哲学的本质的,由于庄子倡扬一切都应自然的存在。

我们还看到庄子哲学是一种对人的关心,不论这种关心是否完美,而人总是需要某种关心的,因而庄子哲学必定具有存在的价值。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1. 自由之美!庄子强调的不就是顺应自然,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嘛!就像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受任何束缚。

想想看,你难道不想像庄子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吗?
2. 无用之用!嘿,经常有些东西看似没啥实际用处,可庄子说它们有大用呢!就好比那林中的闲花野草,平时也没觉得多重要,可它们却让整个林子充满生机呀!这不是挺神奇的吗?
3. 齐物之观!庄子觉得万物都是平等的呀!这就好像在一场比赛中,不管你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呀!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呢?
4. 朴素之美!庄子喜爱那朴素自然的东西,哎呀,就像一件简单但质地很好的棉布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觉得很舒服,很亲切。

这多好呀,为什么大家不都追求这种朴素呢?
5. 逍遥之乐!逍遥自在多快乐啊,像一阵风想去哪儿就吹去哪儿。

庄子追求的就是这种逍遥的境界,咱不也该向他学习,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逍遥快乐吗?
6. 顺应自然!大自然有它的规律,庄子告诉我们要顺应它。

比如说四季更替,我们就顺应着春种秋收,多和谐呀!难道我们非要去违背自然规律吗?
7. 心之宁静!庄子美学里很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呀。

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的心也能平静如水。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寻找的状态吗?
我的观点就是庄子美学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和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呀!。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庄子的美学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美学史上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另一方面,庄子在“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中关于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

这两个方面,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对于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人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美”或“丑”,而是他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奇丑可以更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一、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是王夫之从《庄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考证的2、性格与情趣:(1)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2)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3)庄子不仅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总结:庄子的美学是和庄子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二、庄子论自由和美1、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对于境界和审美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道家美学的特点。

庄子强调境界对于审美的重要性。

在庄子看来,个体对于境界的追求是审美体验的基础。

境界是指人的心境和精神境界,是人内在世界的折射。

庄子通过其主张的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追求一种超越常态的状态。

他认为,只有在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庄子的审美观点强调主观性和随意性。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个主观的体验过程。

他认为,人的感知能力和主观意识的差异使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评判是不同的。

庄子主张对于审美的评价必须尊重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应当有任何强加的道德或规范标准。

庄子的审美观点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顺应天道,自然而然地发展自己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他主张人们应当减少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验到真正的美与良好的境界。

庄子对于审美的理解也融入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哲学观念。

在庄子看来,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只是身体和物质的现象,而真正的美是超越这些世俗现象的存在。

只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庄子的境界观念体现了对于超越世俗和追求更高境界的追求。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境界和审美的重视、主观性和随意性、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上。

庄子的思想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于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于境界和审美的理解有着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关注的是境界的觉醒和提升。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

只有在摆脱欲望和外界的扰动后,个体才能达到一种超越、自在的境界。

他用“大归”、“至真”等词语来形容这种境界,意味着个体在心境上的超脱和卓尔不群。

这个境界对于审美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身心的舒适和平衡,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美的存在。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他提出“各司其职,乃称之为乐”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追求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用不同的人物来描述不同的审美追求,比如说皇帝追求权力,乐师追求音乐,工匠追求手艺。

这样的观点使得美的定义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异的,丰富了美学的内涵。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

他认为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主动观照和感受的结果。

他用“心情”、“意境”等词语来形容人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

他提倡人们通过心灵的内观和修炼,去发现和感悟美的存在。

他用“守”、“精”等词语来描述人与美的互动过程,表达出审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的观念。

庄子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的,是一种人类普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用“道”等词语来形容这种抽象的美,意味着美的存在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

他认为超越世俗的美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能够促使人们超越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境界和审美的理解上。

他关注个体的境界觉醒和提升,主张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

他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认为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

他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的。

专题七庄子美学

专题七庄子美学

物得以生谓之德。
通于天地者德也。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 天。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 非王德者邪!《天地》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 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 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 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 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 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 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天道》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 变,命之行也。《大宗师》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 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 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 命也夫!《大宗师》
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 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 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 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 ;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 然,命也。”《达生》
专题七:庄子美 学
二、道家基本概念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 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 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 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且夫物不胜天久 矣。《大宗师》
心斋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 曰:“斋,吾将语若。有而为之,其易邪? 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 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 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 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世间》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中有许多具有美学特性的观点,而前提则是他对境界的理解。

庄子提出,“胡为乎其无所不能乎?境之不限也。

”也就是境界不可限量。

境界不可限量,表明庄子认为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在人的境界之内,同时境界本身也不受任何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练习觉醒自身的潜力,在境界中得到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境界的解放在美学上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美感是人的基本感知,如同庄子所说,“道者,物之相生也;德者,人之相生也;美者,心之相生也。

”庄子认为心是最为重要的物质存在,而美感是心灵的外在体现,因此人的境界对美感的感知和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于对境界的理解,庄子的审美观也显得独具特色。

他认为,真正的美感应当“不在物中”,也就是不受任何形式或规则的束缚,要靠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而非外在因素的干预。

他所倡导的“逍遥游”就是一种不受约束、自由随心的心态,可以让人感受到最真实、最自然的美感。

与此同时,庄子也强调了内外一体的美学观。

他认为万物之美都源于本质,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其所表现的内在本质,也就是美不是它的表象,而是存在于其本身内在的特点和属性之中。

这种美学观点也可以应用于人,庄子认为人的品格和境界决定了其美丑,一个人的品格和境界如果超越了常规的水平,就必定有一种超然凌人的美,这是一种真正内在的美,而非肉体的华美所能比拟。

综上所述,庄子哲学中的境界与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境界的开放为人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美学体验,而庄子的审美观又以内在本质质为核心,将美学观点提升到了更加高深的层次。

庄子的思想在东亚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美学思想更是融入了东方文明的骨髓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后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其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境界和审美的独特理解。

境界在庄子哲学中被视为一种模糊的边界,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境界,而这些境界是无法被人类所完全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只能靠直觉和感性去领会。

在境界的存在下,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被理解为对境界的感知和欣赏。

庄子认为,人类对于境界的感性领会和欣赏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在寻求境界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庄子的美学观念还强调了“自然”的价值和地位。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备、自律、自我调节的整体,是最唯一和最伟大的存在。

自然的美是无法被人类所创造和模仿的,而只能被感性地领会和欣赏。

在庄子看来,跟随自然,摒弃人为的束缚和规范,才能真正实现美的境界。

另外,庄子也提出了“逍遥游”的美学概念,认为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人们可以真正地欣赏到境界的美。

逍遥游指的是完全抛开形而上的束缚,感性地领会和欣赏自然中的种种美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真正地与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身心上的舒畅和愉悦。

总之,庄子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境界和审美的特殊认识。

他强调了境界的独特性和抽象性,认为境界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

同时,他也提出了自然和逍遥游的美学概念,认为只有跟随自然,摆脱形而上的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境界的美。

道家哲学视野下的庄子美学研究

道家哲学视野下的庄子美学研究

道家哲学视野下的庄子美学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被誉为道家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他的美学思想在道家哲学的视野下得到了充分展现。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探讨庄子的美学观念,分析庄子美学思想在道家哲学视野下的深刻内涵。

一、庄子美学的哲学基础庄子美学的哲学基础可以从道家哲学的观点来解读。

道家哲学强调“道”、“无为”、“自然”等概念,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在这一哲学基础上,庄子对美的理解是贯穿了道家的思想的。

他认为,美并不是来自外在世界的形象,而是源于内心的清净和心灵的宁静。

在《庄子》一书中,他通过各种寓言和故事,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美,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

庄子强调个体的心性与自然界的融合,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而非追求世俗的名利和功名。

他主张不拘于世俗的成见,超越物质和形式的束缚,以达到心性的自由和纯粹。

这种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也是庄子美学观念的哲学基础之一。

二、超脱世俗尘嚣的美学观念在庄子看来,美不是来自外在世界的物质和形式,而是来自内心的悟性和超然。

他赞美自然风景和自然生态,表达了对清新、素朴和超脱的向往。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出现与自然风景相关的诗意描写和寓言故事,如“胡蝶梦”、“逍遥游”等,这些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追求超脱世俗尘嚣的美学情怀。

三、隐逸与清高的美学情怀庄子的美学思想中,还体现了一种隐逸与清高的美学情怀。

他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提倡隐居而修道,超脱世俗的名利和功名。

这种隐逸与清高的美学情怀,象征了对外在世界的超然态度和对内心自由与高尚的向往。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出现关于隐士和高士的形象和寓言故事,如“南郭先生”、“庖丁解牛”等,这些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追求高尚和超脱的美学情怀。

四、自由与纯粹的审美理想庄子的美学思想中,体现了一种自由与纯粹的审美理想。

他主张超越物质和形式的束缚,追求心性的自由和纯粹,这种追求自由与纯粹的审美理想,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

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

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等领域。

他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庄子的思想相比,现代美学更加具有理性和科学性,但是庄子的美学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现代美学。

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天然,二是寻求内心的自由,三是对艺术家的地位的肯定。

关注天然庄子主张“大同”,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必然性,人应当顺应自然,抛弃凡俗、虚伪和功利。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然,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最真实的,不应受到社会和传统的束缚。

而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应当从天然和生命的本质中得到灵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寻求内心的自由庄子主张内外合一。

他认为,人的内在和外在应该达到最佳状态,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状态可以使人更加快乐、自在、自由。

他批判了规矩和礼仪的束缚,认为人应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在艺术领域,他强调了内在的感受和自在的创作状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对艺术家的地位的肯定庄子认为艺术家是天赋异禀的特殊人才,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他赞美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和才华,认为艺术家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艺术家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和想象力,成为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源泉。

庄子思想对现代美学的影响庄子的美学思想虽然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

可以举出如下五个例子证明:1. 关注生态,保护自然庄子主张跟随自然,关注生态环境。

现代美学也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与庄子所说的“大同”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卡路里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这也是体现了庄子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2. 发掘内心,表达自由庄子主张内外合一,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 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 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 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 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 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 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 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 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 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 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 邪!”——《山木》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 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 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 ,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 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 ,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 德,同乎大顺。《天地》
心斋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 曰:“斋,吾将语若。有而为之,其易邪? 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 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 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 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世间》
专题七:庄子美 学
中国美学第二次突破
一、破:反拨儒家思想与美学 二、道家基本概念:道、天 三、立:心斋、坐忘创造性的寓言 1、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齐物 2、相对主义时空观 3、相对主义语言观 4、对技艺的扬弃和超越:纯粹心理性 5、疏离了权力关注、技术关注和道德关注的
纯美审美经验:亲证与个体 6、无情而真正有情
浑沌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 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 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 沌死。——《应帝王》
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 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 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 “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 也请从而后也。”——《大宗师》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德充符》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 变,命之行也。《大宗师》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 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 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 命也夫!《大宗师》
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 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 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 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 ;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 然,命也。”《达生》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 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 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 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 熟。——《逍遥游》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若然者 ,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 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 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 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 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物得以生谓之德。
通于天地者德也。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 天。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 非王德者邪!《天地》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 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 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 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 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 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 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立:逍遥、心斋、坐忘
逍遥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
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 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 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 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 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 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 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 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 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 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且夫物不胜天久 矣。《大宗师》
尽其所受乎天。《应帝王》 无为为之之谓天,无言言之之谓德。 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天地》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刻意》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 ;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 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 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人世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