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想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设计(6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设计(6篇)《三角形的熟悉》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同学对学校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角形是最简洁、最基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同学更好地熟悉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像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行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2、找到全部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洁、广泛地适用性。
7、培育同学动手、动脑、合作、沟通、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预备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亮胶等(师生同备)五、同学状况及教学构思七班级同学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规律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动身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1、师:在学校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日我们在一起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 熟悉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很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识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常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按角分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的意义,并会正确地作三角形的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意义和画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1、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请你说说看,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形状是三角形的?2、画一画:请你在纸上任意画几个三角形。
3、议一议: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得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重点理解:三条线段、围成、封闭这些词的意义。
看一看: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和()个角。
出示:(1)用力拉一拉,你发现什么?(三角形不会变形)(2)说明: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3)请你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和高出示一些三角形:(1)你能不能给上面的三角形分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如果学生分不出,可做适当的引导。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1、6一类:三个角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2、4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叫钝角三角形;3、5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叫直角三角形。
(3)可用下面的图来表示这三种三角形的关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画三角形的高。
说明: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或对边延长线)画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注意:(1)高要用虚线表示,并且标上垂直符号;(2)底边的延长线也要用虚线表示。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多的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重视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推动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了解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了解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篇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底和高相互依存的关系。
2.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点: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方格纸、三角尺、小棒、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导出课题谈话:出示三角板,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三角尺)它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书上图: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三角形吗?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结合举例出示自行车图等)揭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三角形。
(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角形的稳定性决定了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结合身边熟悉的物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了解特征1.激趣:想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吗?首先,我们要明确活动要求。
出示要求:(1)用你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
(2)小组成员比较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2.操作: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指名某组代表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介绍,别的小组补充。
(材料:小棒、三角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4.感受围成提问:刚才有同学是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那么摆一个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出示开口和出头的两种摆法:这样行吗?不管是摆还是画三角形,都要注意三条边首尾相连。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角形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索问题。
3、能自觉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三角形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意义。
教学难点:各种三角形的判断。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学具。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生:………课件出示图片:埃及金字塔,鸟巢…….二、探索新知1、三角形的特性。
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哪?我们做个实验吧,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和一个四边形的框架,请同学们分别拉一拉,观察这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问:谁想说说你的发现?生:我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没有变形,而四边形框架变形了。
师总结:用力拉三角形的框架时形状不容易改变,我们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塔吊的设计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一起来欣赏一下。
2、三角形。
欣赏了这么多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你能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吗?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点子图上画一大三角形。
师:瞧,黑板上展示了许多同学的作品,你觉得他们画的怎么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问:谁能起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
师点击课件问:是这样吗?生2:不是,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师点击课件问:是这样吗?生3:不是,是三条线段接起来的图形。
问: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哪?(生交流总结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大胆发言,积极思考,我们知道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活动四: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现在请你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三角形,看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有三个角、三条边。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边,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还有三个角。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这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经历“猜想—验证”过程,能说出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说出三角形的定义。
3.通过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能画出三角形的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探究的习惯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学习作业卡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而且喜欢收集美丽的风景图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你发现这些景物中有什么几何图形?学生回答。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用到三角形的例子(出示图片),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究竟有什么魔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三角形的奥秘吧!(板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以欣赏美景、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二: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1.猜想三角形的特性师:把它设计成其他图形可以吗?四边形、五边形等等,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并说出原因。
预设:不能设计成其他图形,因为这些支架需要特别稳固才行,三角形比较牢固、结实。
2.验证猜想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操作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拼一拼,拉一拉,比一比,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学生操作学具,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老师巡回指导。
请学生说一下自己的发现。
学生回答: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三角形拉的时候不变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三角形的优点。
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三角形的这个优点?学生回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你能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吗?指名回答。
苏教版数学四下《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三角形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几何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边的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来培养他们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操作活动,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组三角形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边的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三角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够准确判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操作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形的屋顶、三角形的交通标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1、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物体的形状,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顶点、边、角。
然后让学生指出自己所画三角形的顶点、边和角。
3、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然后分别用力拉一拉,观察哪个图形不容易变形。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三角形的分类(1)出示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
然后教师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定义: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拿出三角尺,分别指出每个三角尺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9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 能够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关知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的意识,感受生活中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认识三角形1. 摆三角形(1)(课件演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仔细观察:看看这些事物中都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欣赏两遍)(三角形、圆形、梯形……)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2)(准备小棒)现在想想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听要求:请用手中的小棒快速地摆一个三角形。
(生动手摆三角形,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2. 三角形的特性(1)师拿出准备好的插接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师拉动长方形,问: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变化了,说明它不稳定)(2)拉一拉刚才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变化,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二、三角形的特征1. 什么是三角形刚才我们动手摆了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认识三角形了吗?出示:手势表示哪个是三角形?根据刚才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什么是三角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围成”)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2. 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猜测: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什么?(边)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3条边)每两条边线段的交点叫什么?(顶点)三角形一共有几个顶点?(3个顶点)仔细观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外,还有什么?(3个角)谁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生回答师板书。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各部分名称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内容。
这些知识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认识三角形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和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三角形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特征和稳定性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有没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或你发现了什么?)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了那些物体中有三角形?3、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1、你能用彩笔在A4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个三角形)2、小组内的同学观察你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当学生说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时,课件:图1是三角形吗?图4是三角形吗?理解围成)5、揭示三角形的概念。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6、老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在黑板上标出(边、顶点、角)。
7、介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就表示为三角形ABC。
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有三个顶点、有三个角;还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三角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一份关于三角形的认识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内容概述该教材是一份针对初中生的三角形认识教材,主要内容包括:1. 三角形的定义:介绍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并且每个角都小于180度。
2. 三角形的分类:阐述了根据边长和角度的不同,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
3. 三角形的性质:列举了关于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如内角和为180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4. 三角形的构造:介绍了如何根据给定条件构造出特定类型的三角形,如给定三边、两边和夹角等。
分析与评价该教材具有以下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 清晰明了:教材中使用简洁的语言和图示,让学生容易理解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2. 结构合理:教材按照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和构造的次序进行讲解,层次清晰,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对三角形的全面认识。
3. 活动丰富:教材中融入了一些实践活动,如通过折纸实现构造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研究的互动性。
局限性1. 缺乏实例和应用:教材中没有充分展示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三角形的测量、面积计算等,限制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2. 无足够练:教材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练题和题解析,对于巩固研究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不够充分。
3. 可能过于简化:教材中使用了简化的语言和图示,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或复杂问题的理解不足。
结论综上所述,该份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清晰度和结构上具备较好的优势,但在实例和应用、练习题的提供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学生在使用该教材时,建议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增加练习题数量,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情况,以提高对三角形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想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想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在四年级(上册)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这些都是本单元《三角形》学习的基础。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为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提供学习经验,又能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打好基础。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是学生在过去直观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学习三角形的最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情景图,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三角形,联系生活说说曾经见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
运用操作讨论法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和同学交流,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最后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在学生建立三角形概念后,运用合作探究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体验和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设计:一、认识三角形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三角形出示例题和场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场景中有我们学习过的哪些图形。
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三角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进一步感知三角形(1)要求学生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中交流。
展示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
(2)在脑子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并把它试着画一画。
3.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自学课本这部分内容,结束后交流明确: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4.做“想想做做”第1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第二课时将继续深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能够识别和命名三角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的事物接触较多,但如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还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三角形的定义、命名等。
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分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如三角形标志、建筑物的三角形结构等,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的练习题,如识别三角形、分类三角形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通用13篇)《认识三角形》篇1一、说教材《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
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
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说教法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想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
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在四年级(上册)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这些都是本单元《三角形》学习的基础。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为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提供学习
经验,又能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打好基础。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
这是学生在过去直观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学习三角形的最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
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情景图,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三角形,联系生活说说曾经见
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
运用操作讨论法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和同学交流,体会三角
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最后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在学生建立三角
形概念后,运用合作探究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体验和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设计:
一、认识三角形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三角形
出示例题和场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场景中有我们学习过的哪些图形。
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三角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进一步感知三角形
(1)要求学生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中交流。
展示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
(2)在脑子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并把它试着画一画。
3.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这部分内容,结束后交流明确: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4.做“想想做做”第1题。
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
三角形
提醒学生可以先确定三角形的3个顶点,再连一连。
完成把自己所画的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分别指给同桌同学看一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创造三角形,可以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产生想认识三角
形知识的内在需要,体验到创作图形的乐趣。
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安排学生
自学,旨在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5.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分组操作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长的小棒中每次任意选三根,试着围三角形,要
求把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和能否围成的情况记录在表中。
(2)组织交流
A.指名说说每次选用的是哪三根小棒,有没有围
成三角形。
B.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挑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种情况,要求学生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
这里学生可能会有困难,可以给以适当的提示:把
其中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相加,并与最长的那根小
棒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挑几组算一算,比一比,得
出什么结论?
引导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是充满探索性和
创造性的。
这样的探究活动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6.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根据每组中三条线段的长度直接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7.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从学校到少年宫的不同路线,并
回答第一问:再让学生找出最近的一条路,并要求解释
理由。
二、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角形一点都不陌生,所
以我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了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方面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而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是最难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测哪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哪
些不能?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三角形的边上,并让学生
在猜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然后,让学
生通过实际的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操作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在集体交流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种不同情况的观察比较,自主发现三角形两条最短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这样的发现是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直接出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理解说说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样比较自然地得出三角形三条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从“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借助了小棒、画图等手段,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原委。
在巩固练习中的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一原理,并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
但在课堂中发现学具盒中小棒有9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
刚开始学生的反应都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我可急坏了,怎么继续下去,无法用动手操作自己去体会,只能变成我演示,不过还好有的同学帮我说说话:“老师不用围的,只要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
”我便顺着他继续进行我的教学。
在另外一个班我事先就有了准备。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