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如何应对基础教育中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应对基础教育中的困难和挑战基础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但其中常常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要让孩子顺利渡过这个阶段,教育者和家长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基础教育中的困难和挑战,并提供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困难与挑战的背景基础教育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帮助孩子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是应对基础教育困难的第一步。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目标和方法。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调整,避免过高的期望和压力。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
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如图书、参考资料和学习设备,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作业、积极思考、及时复习等。
同时,要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作息、健康饮食等,以保持身心健康。
五、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中,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孩子还可以参加课外活动、实践实习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教育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扩大学习的范围和方式。
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教育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和压力反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可以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同时,鼓励孩子参与兴趣爱好、锻炼身体等,提升心理抗压能力。
七、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长在孩子基础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孩子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应对教育改革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如何应对教育改革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成为了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重要议题。
教育改革问题既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成长和未来。
然而,教育改革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精心策划和实施。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教育改革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教育改革必须建立在稳定而可持续的政策体系基础上。
政府应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政策应该明确目标和标准,并定期评估和修正,以确保其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二、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培训资源和资金,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课程。
同时,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注重课程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育改革必须注重课程改革和创新。
政府应鼓励各级学校优化课程设置,开设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还应推动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
四、加强校长和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建设校长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和领导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和推动教育改革工作。
因此,加强校长和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建设是应对教育改革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政府应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管理和领导能力,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鼓励家校合作和社会参与家庭和社会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家校合作和社会参与对于教育改革来说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事业,捐赠资金和资源,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和动力。
六、加强评估和监督教育改革需要不断评估和监督,以保证其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公共基础的教育改革
公共基础的教育改革现代社会对于公共基础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和需求,各国都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力图提高公共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本文将探讨公共基础的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从国际经验中借鉴的启示。
一、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1.1 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职业需求和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教育模式已不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使教育更贴近现实,培养出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
1.2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
通过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扩大教育覆盖范围等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差距。
1.3 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传统的教育注重灌输知识,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集中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
公共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造力、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2.1 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均公共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工资、更新教育技术设备等。
然而,很多地区的教育资源依然匮乏,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水平的差异。
2.2 教师素质与教育质量教师是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们的素质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
然而,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培训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3 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三、应对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3.1 加大投入与资源优化为了改善教育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基础教育的投入,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每个地区的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均衡地分布。
3.2 提高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提高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是关键。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对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新课程学科教材及配套资料使用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学分认定的问题、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和管理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问题策略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是新世纪赋予基础教育战线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新课程改革用“国家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代替了长期以来被中小学教学视作根本的“教学大纲”。
应该看到,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新课程改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改革日趋成熟,目标正在实现;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新的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的实施无疑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实施初期,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学科模块教学内容多而规定课时少,在规定课时内较难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教学目标多维,传统教学方式较难适用于新的学科模块教学,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造成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
因而上好新课程的确有一定难度。
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课程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互无关联,教学被排斥于课程之外;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成为课程专家的“业内”之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单一教学,教师成为课程的机械执行者。
教师由于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设计之中,因而丧失了课程意识,造成在教学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所谓“课程意识”,简单地讲,就是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造成教师课程意识的丧失,以及在教学工作中被动局面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原有的价值观植根于“唯分数是论”的现实,有着非常大的惯性。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和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主要方向,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将重点探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史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进步。
回顾历程,我们可以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提倡素质教育。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跨学科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中学学科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学学科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应对策略引言:中学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形势,中学学科教育也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其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促进中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困难与挑战之一:知识爆炸和信息过载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和信息过载已成为中学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挑战。
学科知识的不断扩充和更新,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挑战,而互联网的普及,则使得学生面临过多的信息,容易迷失在碎片化的知识中。
应对策略:1. 强化基础教育:中学学科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稳固的学科知识体系。
2. 强调学习方法和思维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批判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应对信息过载的困扰。
3. 筛选和整合优质资源:教师和学校可通过精选和整合网络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一些有深度、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科学习。
二、困难与挑战之二:通识教育推动下的专业学科教育调整近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理念不断受到推崇和重视。
然而,在推动通识教育的同时,中学学科教育面临调整和变革的挑战。
如何在保证通识教育的同时,保护学科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是一个重要问题。
应对策略:1. 寻找学科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点:在学科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元素,促进学科教育的综合性和多元性。
2. 加强学科教育的研究与创新:教师和学校应加强对学科教育的研究与创新,提高学科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以保证学科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3. 加强师资培养:中学教师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科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困难与挑战之三:学生兴趣与学科选择的矛盾学生的兴趣与学科选择是中学学科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在学科众多的情况下,学生面临很大的学科选择压力和困惑,而学科教育中的内容和考试制度也可能加大对学生兴趣培养的限制。
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当前教育系统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仍需解决,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第一个主要问题:高度竞争导致学习焦虑1. 许多学生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必须取得优异成绩才能获得进入好大学或良好职位的机会。
2. 学生过度关注分数和排名,忽略了真正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3. 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学生可能出现身心健康问题。
三、应对策略:1. 改变评价体系:鼓励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考虑非学术方面表现如领导能力、创造性思维等。
2. 推广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加强实践与理论结合。
3. 提供心理辅导:建立健全的咨询机构和心理辅导团队,给予学生积极支持。
四、第二个主要问题:不平等的教育机会1. 少数群体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 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较大,导致教育机会不均衡。
3.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有限。
五、应对策略:1. 政府投入:增加对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
2. 加强培训:提供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并鼓励优秀教师到困难地区任教。
3. 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利用在线平台和远程教育等方法,为偏远地区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六、第三个主要问题:过于注重应试教育1. 教学内容过度强调考试科目,忽视其他实际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 学生只追求高分,缺乏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
七、应对策略:1. 更新课程设置:将实际应用知识和综合素质列入正式课程,如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等。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 强化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对创新教育方法和评估方式的培训,引导教育从应试转向素质教育。
八、结论:为了改善当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减少学习焦虑需改变评价体系和推广素质教育;解决不平等的教育机会需要增加政府投入和加强师资力量;解决过度注重应试教育可通过更新课程设置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涉及到教育本身的内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挑战一: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现在的教育内容大多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需要教给学生更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比如,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基本的数学和科学知识,还需要创新、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而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这些技能很难得到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的需求和趋势。
教育内容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更加贴近生活和产业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挑战二:教师素质和能力不足教师是基础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但是现在的教师素质和能力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和动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化,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教学模式。
其次,要增加教师的薪资和福利,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
挑战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前,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仍存在着诸多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高质量教育资源和师资等方面。
这种不均衡分配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也让许多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
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其次,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后,要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教育投资和支持,为基础教育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物质条件。
结语:基础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近年来,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就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有限,导致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备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师资力量不足: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龄偏大、教育水平不高的老师,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与时代不符。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低,教师的收入也比城市的要低,导致一些优秀的教师流失,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来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3. 学生贫困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普遍较为贫困,一些家庭甚至无法提供孩子正常的生活条件。
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业成绩不理想,甚至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经济条件而辍学。
4. 教学内容滞后: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符。
尤其是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城市学校。
应对策略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财政拨款的比例,增加专项扶贫教育基金,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条件。
2. 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农村教师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3. 扶贫助学政策:建立健全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支持,保障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使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行业的十大挑战与应对策略
教育行业的十大挑战与应对策略教育是一个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它不仅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发展。
然而,教育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环境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教育行业的十大挑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挑战一:教育资源不平衡分布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日益显现。
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良好,教师素质高,但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
应对策略:1. 资源调配: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先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提升其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
2. 梯次推进:采取梯次推进的方式,逐步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问题。
重点支持基础薄弱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挑战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当前,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身心健康问题等。
应对策略:1.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设计课程设置,减少重复内容和枯燥繁琐的学习任务,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
2. 提供多元化发展机会: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减轻学业压力。
3.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挑战三: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现实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对策略:1. 提高薪资待遇:提高教师的薪资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2. 职业培训与提升: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3. 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实行启发式的管理方式。
挑战四:新技术的应用与教育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将新技术与教育有效结合,推动教育的转型升级,是教育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应对策略:1. 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应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平台,支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新技术。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本文主要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方案本身的问题尽管课程改革的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有了明显的改观,但高中课程内容的“繁、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课程评价有了先进的理念,但技术支持依然严重欠缺,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
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缺少相应的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比如,对新课程实施的跟踪研究和评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原定于2004年完成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未能如期公布。
课程改革不止是设计一个理想的方案,课程改革更是一种复杂的实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施过程恰恰是我们进一步确认应该做什么和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在三次调研中也反映出来许多试验区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
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二)课程改革配套政策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成功受制于诸多因素,需要很多的配套政策的支持。
教育问题的探讨:现状、挑战与对策
教育问题的探讨:现状、挑战与对策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国家繁荣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现状、主要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旨在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一、教育现状1. 普及教育的成就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许多国家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中国为例,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9%以上,扫盲率也大幅提高。
此外,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在不断攀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2. 教育资源的分配尽管教育普及率提高,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
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明显。
城市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普遍优于农村学校,导致城乡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存在明显差距。
3. 教育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各国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等措施,教育质量有所提升。
然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改进。
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1.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在现实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入学机会不平等等问题依然严重。
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群体在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 教育质量问题尽管教育普及率提高,但教育质量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教育改革。
3. 师资力量问题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但师资力量问题在许多国家都存在。
教师的数量、素质和待遇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优秀教师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提升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是解决师资力量问题的关键。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浅论摘要:浅析了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些困境,并从教育法制、教育投资、以及教师自强等方面探讨了解决矛盾,走出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困境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b)-0164-01教育事业是一条永无尽头的长河,漂荡在河中的教育者,可能会撞到悄然出现的岩石上,也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洪流荡击得五脏六腑都要倒出来,也可能因为触礁而搁浅。
1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1.1 片面解读教育法律法规,公民在利用法律法规进行自我保护时,不能全面解读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宗旨是保证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必须得到尊重。
学生及家长充分利用了这一条,认为老师在学生迟到三十分钟后罚站,是老师不尊重学生在先。
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老师不该是血肉之躯,应该是神;老师不该有过急举止,老师的七情六欲应该摒弃。
学生是天王老子,老师就该做扑伏在他脚下的臣民。
如今的课堂在某种意义已跟进公园一样,花钱买张门票可以自由出入。
又如,《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中硬性规定:任何人及机构都不能妨碍适龄儿童及青少年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这本来是为了保证适龄儿童能进学校接受教育,但家长却依此据,不问过程(老师只是让她儿子把过长头发理了之后才给予报名。
)不管青红皂白闯到教师办公室里来耀武扬威,学校作为一个纯净的文化空间已经遭遇诸多的暴力干预。
1.2 岗位制改革依据太单一,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如今很多学校开展“让教师的职称重新打散以提高岗位待遇”的活动,评定的方案都是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为准绳,教的学生考得好,这老师晋级相应分值也就提高了,考砸了这老师就是糟糕透顶,晋级就该与他无缘。
以前曾在学生中流传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今天在学生口中有了点变味。
听听“分、分、分,老师的命根,抄、抄、抄,逼出来的绝招。
”老师的含辛茹苦不是关心和爱护学生,而是自讨苦吃。
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
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教育问题也不断涌现。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教育公平问题1. 城乡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是我国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之一。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教学质量和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上。
应对策略:-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
- 实行教师轮岗制度,让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 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弥合城乡教育差距。
2. 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弱势群体,包括低收入家庭、残障学生、少数民族等,往往难以获得与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
这种不公平不仅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应对策略:- 制定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持政策,如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等。
- 建立特殊教育体系,确保残障学生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
-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教育中融入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二、教育质量问题1. 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当前,许多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应对策略:- 推动教学改革,鼓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导致学生压力大、心理问题多,还容易让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应对策略:-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各方面表现。
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
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现状、困境、策略以及预期影响。
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分析,期望能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与成果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课程改革,到教学方法的革新,再到评价体系的完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则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些改革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困境与挑战然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首先,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其次,师资培训不足,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亟待更新;最后,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需要教育系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四、改革策略与方法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和方法: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为例,芬兰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如跨学科学习、个性化教育计划、教师专业发展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芬兰基础教育的质量,为全球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六、改革预期与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实施将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基础教育改革将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时,改革还将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教育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小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从孩子步入小学开始,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小学教育起着铺设孩子智力、品德和行为基础的关键性作用。
然而,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未来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小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
一、小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 教师素质不高目前,一些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不足,教学方法和理念相对陈旧,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此外,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策略,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 教学资源不足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小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很多学校缺少先进的教学设施、科学实验室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这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3. 课程设置过重目前,小学课程设置过于繁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压力,长时间坐姿和学习压力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小学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可能导致学生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教育面临的挑战1. 科技变革带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小学教育面临着应对科技变革的挑战。
学校需要适应新的科技环境,并将科技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2. 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社会的变革也给小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如今,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多元化,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小学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
三、应对挑战的策略1. 提高教师素质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大学和教育机构应该联合起来,提供有效的培训和进修课程,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善小学的教学设施和资源。
同时,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些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些困境及其应对策略引言:我国自1986 年7 月1 日起,全面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时至今日,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35 年。
值得肯定的是,在这35 年里我国基础教育为国家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也产生了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一定阻力掣肘着义务教育的向前发展,同时给广大义务教育学段教师造成了一些困难。
下面笔者将结合近年来自身的从教经历及感受与思考,对其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
一、留守学生问题其实我国留守儿童(学生)在被引起重视,成为热点话题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家(或附近)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无法以工作收入供养家庭而被迫到离家远、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务工。
就当前形势看来,这种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被迫分离的现象产生了很多的弊端,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父母的长期缺位,由隔代或者亲戚照顾教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敏感、自卑、厌学等表现,不利于留守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父母的长期在外工作,极大地减少了陪伴子女共同成长和一起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的时间,留守学生在面对困难无助时却缺乏父母的指导与关爱,这就对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这种影响小到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到对于法律法规的遵守,都极为不利,不论是从近些年来各种统计数据还是教师们的自身感受来看,留守学生尤其是父母双方均不在家的留守学生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平时的行为表现均明显不如其他的学生。
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留守学生的违法犯罪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就是对前述问题有力的佐证。
留守学生(儿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究其本质,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产物。
在笔者看来,要减少其不利影响,政府首先应当进行引导与帮助,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力度,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提供工作机会以吸引其回乡务工创业,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思路;同时政府在思想宣传上也要多花心思,让家长们意识到从长远来看,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陪伴孩子成长远比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要强,钱以后还可以赚,但是如果错过了子女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一辈子也弥补不了的,因此在子女成长的关键时段至少留一人在家里照顾小孩和老人是一个较优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赋权增能_基本内涵、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赋权增能_基本内涵、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系统中的热门话题。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体育教师赋权增能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议题,其涉及到的基本内涵、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也应该引起相应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体育教师赋权增能的基本内涵是指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种种挑战和机遇。
传统上,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往往受限于课程大纲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束缚。
而赋权增能的理念是要摆脱这种束缚,让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创造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也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如何平衡国家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师的自主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统一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国家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给予体育教师赋权增能的同时,也要保证他们的自主权不被过度削弱,否则将影响到他们的创造性和教学效果。
另外,如何确保体育教师赋权增能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需要参与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长。
但是,如何衡量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学习效果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针对以上关键问题,可以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政策引导,明确体育教师赋权增能的目标和原则。
其次,学校应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确保体育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合理地位和权重。
最后,体育教师应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突破
秦昌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学校顺时而动,努力为学生解决居家学习的实际困难。
但是新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时效性,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等诸多问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日常相互借鉴、交流的重要手段。
特殊时期,传统的教研活动无法开展,教师们面临一定的困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适时而变,化疫情之危为发展之机,转变教研形态,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与“停课不停学”相呼应的在线智能教研活动。
在线智能教研是帮助教师掌握在线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应对在线教育的新挑战的教研,是基于全新场景的在线教学知识、策略、方法的专业指导。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我们首先开展全员线上视频会议,使教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足线上教育教学的思想准备。
线上教学开展以来,我们通过视频直播教研,开展了“三清四明”常规在线智能教研。
“三清”着眼于今日教学,分享今日精妙的课堂片段、微课程,解决今日困惑的教学问题,萃取今日汇聚的教学成果;“四明”即放眼明天:明确明日的教情学情、解构明日的教学内容、策划明日的课堂活动、商讨明日的作业设计。
此项教研活动的坚持,有效解决了线上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让教师们长知识、增技能,基本形成了线上教学的实操技能。
后期,远程协作教研、线上线下混合教研等新型教研活动竞相兴起,各个年级教研团队积极主动探寻新技术,在线上智能教研中抱团取暖、专业引领、精准帮扶,全力助推教师成长。
面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高阶要求,教研形态应向个性化、精准化、质量化方向发展。
2020年秋季学期,我们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研的基础上,又构建了教师梯级式成长体系,积极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从合格到优秀,帮助骨干教师从优秀到卓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利用智能平台,将教师教研的时间轨迹、路径轨迹、行为轨迹、成长轨迹等纳入大数据分析,结合教师性别、年龄、任教学科、专业能议题一:疫情背景下,“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困境是什么?对策有哪些?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策划 | 常艳丽 宋艳红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更高,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本文主要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问题
尽管课程改革的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有了明显的改观,但高中课程内容的“繁、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课程评价有了先进的理念,但技术支持依然严重欠缺,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
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缺少相应的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比如,对新课程实施的跟踪研究和评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原定于2004年完成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未能如期公布。
课程改革不止是设计一个理想的方案,课程改革更是一种复杂的实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施过程恰恰是我们进一步确认应该做什么和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在三次调研中也反映出来许多试验区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
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二)课程改革配套政策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成功受制于诸多因素,需要很多的配套政策的支持。
课程政策滞后于课程活动事务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比如课程一致性问题,为数不少的学校在实施课程计划是相当随意,把那些需要考试特
别是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看得特别重要。
在一项义务教育课程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地方一周的课时竟有58节,其中语文有19节,小学一年级一周按照规定是26节课,实际上普遍在31课时左右。
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句空话;比如教师教育制度,已经着手改革,但力度相当有限。
作为本应该是与基础教育有着天然联系的高师,面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反应迟缓,更多的仍然以抽象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包打天下,师范生的教育的理念和课程设置等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高考、中考政策,学校效能、教育质量监测制度、问责制度、经费保障制度、高中学分制等,有些严重缺位,有些延续多年而无改进。
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新课程的有效推进。
相关政策建设的滞后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就是相关决策者的协调问题以及有些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心态。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是不可思议的。
(三)课程改革实施的相关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这样一个前提,新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一项公共事业,学校和教师不能也没有必要承担全部的责任,这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课程改革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充满着具有不同观点、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的竞争与角力。
所以,在制定和完善课程改革方案的时候,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而不仅仅是教育系统或者学科专家;在实施新课程进入“艰难的森林之旅”,更需要新课程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推进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究其实质是讨论课程实施的社会环境问题。
将考试改革看成是解决课程改革中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非常独特的反映了我们家长的期望、相关的就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加强新课程的社会传播和理解,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形成改革的最大共识,加快相应的社会变革进程是实施新课程的社会环境基础,进而将民众的了解和理解转换为支持新课程的社会力量。
三对改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课堂内容“繁、难、
偏、旧” 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目标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未来发展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过于注重传承知识,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很少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培养,重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以此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课程内容改革: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现代科技社会发展
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结构改革:从整齐化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中应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设置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支学科。
(四)课程功能改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改革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使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课程的实施: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
教学改革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教育教育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以及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程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功能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功能;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应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强调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施能力能方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七)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习、学生的适应性,需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
各级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和责任,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
系别:计算机科学系
班级:1101班
学号:11190101
姓名:白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