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二十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二十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二十章思考题(共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一:何谓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发明是何关系答:技术创新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创新 2、产品创新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技术创新经常被一些人与技术发明相混淆。
实际上,创新的概念要远比发明宽泛;发明是一种创新,但创新绝不仅仅是发明。
如果说发明可能是新知识,新理论创造基础上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的话,那么创新则既可能是这种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能是原有的重新组合。
二:组织中可能存在哪些技术创新的源泉?答:技术创新的源泉一:意外的成功和失败1:意外的成功通常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丰富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利用要求企业投入的代价以及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小。
二:意外的失败。
不论是意外的成功还是意外的失败,一经出现,企业就应正视其存在,并对之进行认真的分析,努力搞清并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2: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3:这种变化会将企业引向何方 4:企业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充分利用这种变化,以使之成为企业的发展机会?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不协调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
过程的改进既可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果,也可能是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行业结构主要指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竞争力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业机中。
我分散度。
市场结构主要与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有关。
这些结构既是行业内货市场内。
可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制约着这些企业的活动。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
六:观念的改变。
消费者观念上的改变影响着不同产品的市场销路,为企业提供着不同的创新机会。
七:新知识的产生。
一种新知识的出现,将为企业创新提供异常丰富的机会。
三:技术创新包括哪些内容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何贡献答:技术创新的内涵:(一)要素创新1:材料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课后题答案.doc

周三多管理学课后题答案第一章:第一题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
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管理学_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练习题与答案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管理2、管理职能3、“科学管理”4、霍桑试验5、系统管理理论6、权变管理理论7、“管理科学”二、单项选择1、下列哪位管理学者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主张(1.A )A、赫伯特·A西蒙B、彼得·F·德鲁克C、弗雷德·E·费德勒D、弗里蒙特·E·卡斯特2、管理的核心是(2.C )A、处理组织内部资源的稀缺问题B、处理与组织外部的关系C、处理各种人际关系D、处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一致性关系3、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里是指(3.B )A、管理的自然属性B、管理的社会属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艺术性4、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这里强调的是(4.B )A、管理的科学性B、管理的艺术性C、管理学的历史性D、管理学的实用性5、“X—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5.A )A、麦格雷戈B、赫兹伯格C、梅奥D、马斯洛6、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6.C )A、法约尔B、西蒙C、巴纳德D、卢桑斯7、系统与权变理论把人看作是(7.D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8、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8.B )A.巴纳德B.西蒙C.卡斯特D.卢桑斯三、多项选择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1.AB )A、管理的自然属性B、管理的社会属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艺术性2、下列关于管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2.ACE )A、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统一的B、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分离的C、管理过程是动态中的管理D、管理过程中静态中的管理E、管理过程也是信息变换的过程3、管理学具有以下特征:(3.ABCD )A、一般性B、综合性C、历史性D、实用性E、艺术性4、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4.AE )A、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B、必须是具有盈利动机的集体活动C、必须是正式组织D、必须是非正式组织E、必须具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5、赫兹伯格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5.AB )A.保健B.激励C.X理论D.Y理论6、以下哪些内容是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6.ABD )A.统一指挥B.统一领导C.职能管理D.人员的团结7、“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7.BC )A.德鲁克B.马斯洛C.麦格雷戈D.西蒙8、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8.AB )A.泰罗B.法约尔C.梅奥D.李嘉图四、填空1、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版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ü管理者的角色 ü管理者的技能 ü21世纪管理者 面临的挑战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精品课件
16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 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管理学关系图
管理学
普通原理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ü管理学的研究 对象 ü管理学的研究 方法 ü本书的特点和 结构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 料所有者服务的
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精品课件
11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 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 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精品课件
23
中国传统管 理思想 ü中国传统管理 思想形成的社 会文化背景 ü中国传统管理 思想要点
西方传统管 理思想
西方现代管 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现代管 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的要点
法治
节俭
对策
顺“道” 重人
中国传统 管理的要
点
求实 利器
人和
守信
精品课件
24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进
精品课件
25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进(续)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管理的职能(续)
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 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它 一切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管理学复习资料-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部分管理与管理学一、关键名词:管理、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管理者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学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二、习题(一)选择题1.从理论概念出发建立的模型称为_____,从统计规律出发建立的模型称之为_____,建立在经济归纳法基础上的模型称之为______。
A.描述性模型B.经济计量模型C.解释性模型2. _____职能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E.创新3.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_______职能。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E.创新4.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_______.A.人际角色B.信息角色C.决策角色5.在________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A.人际角色B.信息角色C.决策角色6.在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的时候,管理者扮演的是____________。
A.企业家角色B.干扰应对者角色C.资源分配者7.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
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8.___________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不重要。
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9.__________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10.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A.归纳法B.试验法C.演绎法11.著名的霍桑研究就是采用_______研究管理中人际关系的成功例子。
A.归纳法 B.试验法C.演绎法12.作为______,管理者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工作小组成员,作为______,管理者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者组织以外的个人。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1
第十九章管理 的创新职能
2
第二十章企业 技术创新
3
第二十一章企 业组织创新
4 第六篇案例一
从“小创新大 节能”走出来 的中圣集团
5
第六篇案例二 做“无锁而闭,
无钥匙而开”
中国人自己门
的康尼公司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详解
20.1复习笔记 20.2课后习题详解 20.3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还不错,虽然枯燥些,但是没有找到周三多的原版书就只能看这个辅导教材了。
非常好,把笼统的概念总结归纳清楚,还有画的框架图,让知识一目了然。
在考研的前一天走马观花的看完了一遍,不知道明天结果如何,大不了二战,怕啥,先试试水,基本四门课 都是裸考[尴尬]。
周三多老师的这本教材不错,比较系统。
终于重读了这一本大巨头,感觉与三年前学的内容大不相同了。
精彩摘录
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要靠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自然属性包括: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是生 产力。 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①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②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③使人性得到最完 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④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企业技术创新【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2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1.创新与技术创新(1)创新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①生产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技术创新的概念比技术发明宽泛:①技术发明。
发明是一种创新,是新知识、新理论创造基础上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
②技术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发明,可能是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能是原有技术的改善,甚至可能仅是几种未经改变的原有技术的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
2.技术创新的内涵(1)要素创新从生产的物质条件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①材料创新。
主要内容是寻找和发现现有材料、特别是自然提供的原材料的新用途。
②手段创新。
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
(2)产品创新产品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决定了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其他创新都是围绕着产品的创新进行的,而且其成果也最终地在产品创新上得到体现。
①新产品的开发。
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
②老产品的改造。
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③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并无突破性的改变。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①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a.生产工艺的改革,是指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和具体方法;b.操作方法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生产条件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改进具体的操作技术,调整工艺顺序和工艺配方,使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现有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材料得到更充分的加工。
周三多管理学第六版考试题和答案

管理学单选1.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扮演的十大角色可以归入三大类,即(B)A、领导角色、人际角色与信息角色B、人际角色、信息角色与决策角色C、人际角色、信息角色与技术角色D、领导角色、决策角色与技术角色2、在管理者的技能中,将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是指(C)A、技术能力B、人际能力C、概念能力D、决策能力3、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表现出的属性是(C)A、政治属性B、社会属性C、自然属性D、文化属性4、在政策指导矩阵中,处于区域1的经营单位竞争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其经营策略为(A)A、优先发展B、提高竞争力C、逐步淘汰D、尽快放弃5、在政策指导矩阵中,处于区域9的经营单位市场前景暗淡且竞争能力较弱,其经营策略为(D)A、优先发展B、提高竞争力C、逐步淘汰D、尽快放弃6、所谓授权,是指(C)A、在组织设计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B、在组织调整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C、领导者将部分处理问题的权限委派给某些下属D、委托代理关系7、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一条船不能有二个船长”。
从管理的角度看,对这些话的如下解释,你认为哪一种最恰当? (B)A、在领导班子中如果有多个固执己见的人物最终会降低管理效率B、一个组织不能允许有多个直线领导核心C、一个组织中的能人太多必然会造成内耗增加从而导致效率下降D、组织中不能允许存在两种以上的观点,否则易造成管理混乱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它们是(B)A、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已获得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B、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C、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
D、人是有需要的动物,满足最主要的需要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
9、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B)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A、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B、工作上的成就感C、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D、严格的劳动纪律10、在控制的基本过程中,衡量绩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D)A、衡量什么B、制定标准C、如何衡量D、A和C11、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应该是(D)A、制定标准,评价成绩,测量成绩B、测量成绩,评价成绩,制定标准C、测量成绩,制定标准,评价成绩D、制定标准,测量成绩,评价成绩12、不适合进行事后控制的产品是(B)A.相机B、胶卷C、水泥D、洗发精13、如果只能选择一种控制方式,你希望采用(A)A、预先控制B、现场控制C、事后控制D、反馈控制14、为了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必须制定绩效标准作为衡量的依据,这个标准(D)A、应该有弹性,以适应情况的变化B、越高越好,从严要求C、一旦制定便不能改动D、应尽量具体,最好用数量来表示15、“根据过去工作的情况,去调整未来活动的行为。
(NEW)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信息化管理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案例 成都云计算中心生猪溯源监管系统第二篇 决 策第七章 决 策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 计划的实施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篇案例 湖南吉利汽车公司ERP项目的实施第三篇 组 织第十章 组织设计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 人员配备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篇案例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第四篇 领 导第十四章 领导与领导者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五章 激 励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沟 通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篇案例 中国航空工业成飞公司的“每周一星”的管理艺术第五篇 控 制第十七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八章 控制方法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篇案例 《非诚勿扰》成功的背后第六篇 创 新第十九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十章 企业技术创新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十一章 企业组织创新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篇案例一 从“小创新大节能”走出来的中圣集团第六篇案例二 做“无锁而闭,无钥匙而开”——中国人自己门的康尼公司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类的管理活动1.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
管理学 周三多主编 课后答案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答:管理是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而不是其他。
更具体地说,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答:管理职能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七种。
七种管理职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信息职能通过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表现出来;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计划职能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管理七职能的相互关系:(1)信息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问题),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4)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答: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人、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人、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管理学(周三多)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管理者具备的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是什么?第二章6.何为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社会反应有何区别?企业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责任偏向于主观性,是企业应该承担没有法律指令强制规定。
义务是被动要求的,是国家以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工具强制执行的。
责任不履行受到社会的指责和讨伐,义务不履行会受到国家执行机关的惩罚和勒令执行.8.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如何?古典观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指的就是利润取向,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利润,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就自然给社会带来了最大的福利。
在社会经济观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益取向相容。
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或许使企业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换来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的多的长期利益,企业在利他的同时也在利己。
第三章1.什么是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涉及两个或者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
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特许、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劳务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这几种方式。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可分为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即初始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全球竞争阶段。
从企业发展角度可分为出口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直接投资阶段。
2.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有哪些?(1)利用优势能力(2)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4)抵御和分散风险(5)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4.试从适用条件、特点、优缺点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全球战略。
(1)国际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低时适用这种模式。
这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
在国际模式下,母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和知识。
突出的缺点是它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
最新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 版
14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21世纪管理者 面临的挑战
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 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 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 版
6
人类的管理 活动
✓人类活动的特 点 ✓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的定义(续)
本书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 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 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管理的定义(续)
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的过程
——哈罗德·孔茨 & 海因茨·韦里克
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 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 的过程
——加雷思·琼斯
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 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斯蒂芬·罗宾斯
工业革命后 二战以后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资源短缺 科技落后 专业化社会分工 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 版
4
人类的管理 活动
✓人类活动的特 点 ✓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的定义
管Hale Waihona Puke 的职能 与性质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管理系统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三:管理的概念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2:查理巴贝奇(英国)3:罗伯特。
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亨利。
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二)对“泰罗制”的评价(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霍桑试验: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3:X、Y理论4:Z理论——威廉。
大内二:“管理科学”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二)管理原则的创新(三)经营目标创新(四)经营战略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第二节系统原理一:系统的概念二:系统的特征三:系统原理要点第三节人本原理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第四节责任原理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五节效益原理一:效益的概念二:效益的评价三:效益的追求第四章信息化管理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化的内涵三、信息化的影响第二节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三、供应链管理系统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挑战与机遇第四节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一、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二、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三、云计算的运用四、云计算对管理学理论的冲击(1)劳工分工理论(2)规模经济理论(3)多元化理论(4)层级管理理论(5)财富分配理论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二、权利主义道德观三、公平公正道德观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版

中国传统管 理思想 ü中国传统管理 思想形成的社 会文化背景 ü中国传统管理 思想要点
西方传统管 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
长城、兵马俑等浩大的工程 大规模战争——《孙子兵法》 儒家思想的影响
西方现代管 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现代管 理思想的发展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 化土壤之中的。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 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 展,在发展中继承。
企 业
学 校
医 院
科 研
新 闻
行 政
军 队
监 狱
工 会
其
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
理 学
理 学
理 学
理 学
理 学
理 学
理 学
理 学
理 学
它
企 业
学 校
医 院
研 究 所
新 闻 机 构
政 府
军 队
监 狱
工 会
其 它
精品课件
专门原理
社会组织
17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 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 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精品课件
10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ü管理的职能 ü管理的自然属 性 ü管理的社会属 性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精品课件
2
人类的管理 活动
ü人类活动的特 点 ü管理的必要性 ü管理的定义
周三多《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管理学原理1、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的主要内容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环境、战略、技术与组织结构。
1环境。
主要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
一般环境主要包括对组织管理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
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环境条件。
2战略。
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3技术4组织结构6、非正式组织的含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企业人员在共同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
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
(一)积极影响1、满足成员的需要。
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本组织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
2、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
3、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
4、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作。
(二)消极影响1、这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行为”现象。
由于非正式组织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以之对其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
2、这类组织中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
一旦出现这类成员,非正式组织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直至将之排斥出本组织,这将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运行。
3、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在本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整个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进程。
4、此类非正式组织易于形成一种“集体思维”的模式。
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并尽力对之做出一致的解释。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考题完整版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考题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人类活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1、具有目的性,人类活动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
2、有依存性,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须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有知识性,人类活动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只是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烦人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有人类活动,有人类活动就一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管理实践,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决策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决策,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学周三多_著_高等教育出版社_课后答案.PDF

是战略战术的杰作。这本书提到的军队编制层次关系明晰比较完备。在劳动组织方面
战国时代的墨翟就提出过劳动过程分工的思想所提出的一些办法可缩短操作过程提高
工作效率符合现代流水作业原理。
②经营。中国古代有许多知名的理财家如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商鞅、北宋时的王
础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④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
“人事管理之父”。
⑤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他对管理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工作方法的研
究二是对报酬制度的研究。他主张按照对生产率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人的报酬。
⑥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收益分享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
的报酬。这样就可避免某一部门业绩好而另一部门业绩差时实行利润分享制度使前者受损
这一不合理现象。
⑦哈尔西的奖金方案。哈尔西对管理的贡献也体现在工资制度方面。哈尔西认为他所提
出的制度与当时其他所见的工资制度相比有许多优点。比如不管工人业绩如何均可获一
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所
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管理七职能的相互关系(1)信息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2)决策既
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问题)又是计
③1841年马萨诸塞车祸引发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
中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这种分离对管理有重要意义。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
一:何谓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发明是何关系?
答:技术创新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创新 2、产品创新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技术创新经常被一些人与技术发明相混淆。
实际上,创新的概念要远比发明宽泛;发明是一种创新,但创新绝不仅仅是发明。
如果说发明可能是新知识,新理论创造基础上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的话,那么创新则既可能是这种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能是原有的重新组合。
二:组织中可能存在哪些技术创新的源泉?
答:技术创新的源泉
一:意外的成功和失败1:意外的成功通常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丰富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利用要求企业投入的代价以及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小。
二:意外的失败。
不论是意外的成功还是意外的失败,一经出现,企业就应正视其存在,并对之进行认真的分析,努力搞清并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2: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3:这种变化会将企业引向何方 4:企业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充分利用这种变化,以使之成为企业的发展机会?
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不协调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
过程的改进既可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果,也可能是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行业结构主要指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竞争力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业机中。
我分散度。
市场结构主要与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有关。
这些结构既是行业内货市场内。
可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制约着这些企业的活动。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
六:观念的改变。
消费者观念上的改变影响着不同产品的市场销路,为企业提供着不同的创新机会。
七:新知识的产生。
一种新知识的出现,将为企业创新提供异常丰富的机会。
三:技术创新包括哪些内容?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何贡献?
答:技术创新的内涵:(一)要素创新1:材料创新。
材料创新或迟或早地会引致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2:手段创新主要指物质的生产手段的改造与更新。
(二)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
(三)要素组合方式的创新1、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2、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
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
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企业家如何选择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以及创新方式,从而有效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
答:技术创新战略是一系列选择的综合结果,这些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时机等多个方面。
一: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的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还是进行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知识,为具有新功能的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
二: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手段等不同方面。
三:创新水平的选择。
创新水平的选择与创新基础的选择都涉及通过创新可能达到的技术先进程度。
不过基础的选择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技术革命。
特别是基础研究导致的创新可能为整个行业的生产提供一个全新的基础。
而创新水平的选择,则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
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在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一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还是实行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人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
四、创新方式的选择。
不论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对象为何。
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中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利用自己的力量独家进行开发或者与外部的生产科研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