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细菌培养

合集下载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疗机构内的各种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源头。

细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可以匡助医疗机构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一、细菌培养的目的细菌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医疗机构内的各种细菌,包括致病菌和常见的细菌菌群。

通过培养细菌,可以了解细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细菌培养还可以匡助鉴定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的选择。

二、细菌培养的方法1. 样品采集:从医疗机构内的不同区域和设备上采集样品,包括空气、水、表面物体和人员手指等。

采集样品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如将固体样品悬浮于生理盐水中,将液体样品进行过滤等。

3.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根据不同的细菌类型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巴斯德琼脂等。

按照培养基说明书的要求制备培养基。

4. 培养条件的控制:将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细菌的生长要求,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气氛等。

5. 细菌培养的观察和记录:在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同时,记录培养基的菌落总数和各种细菌的数量。

6. 细菌鉴定: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份子生物学方法等手段,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确定细菌的种类和属于。

7.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对鉴定出的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确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三、细菌培养的注意事项1. 无菌操作:在样品采集和培养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的交叉污染。

2. 培养条件控制:根据不同细菌的生长要求,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温和氛等,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3. 培养基选择:根据细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确保细菌可以在培养基上生长。

4. 观察和记录:在细菌培养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和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和数量等。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院内感染的病原体,为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样本采集、培养方法、结果解读等内容。

一、样本采集1. 患者样本采集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症状,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样本采集方式:(1)血液样本:采用无菌技术,从静脉或者动脉血管中抽取适量的血液样本,避免污染。

(2)呼吸道样本:采用无菌技术,通过喉咙拭子、支气管镜或者气管插管等方式采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

(3)尿液样本:采用无菌技术,采集患者的中段尿或者导尿管插管后的尿液样本。

(4)伤口分泌物:采用无菌技术,用无菌纱布或者拭子采集伤口分泌物,并避免与周围皮肤接触。

(5)其他样本:根据具体情况,如脑脊液、胸水、腹水等,采用相应的无菌技术进行采集。

2. 环境样本采集环境样本采集是为了了解医院内部的细菌污染情况,常见的采样方式包括:(1)表面拭子法:用无菌拭子在特定区域进行擦拭,如手术台、病床、医疗设备等表面。

(2)空气采样:使用空气采样器或者厌氧培养皿,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采样。

(3)水样采集:对医院内部的水源进行采样,如自来水、洗手池、洗衣房等。

二、培养方法1. 常规培养方法常规培养方法主要是指将样本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条件,促使细菌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大肠杆菌培养基、巴氏培养基等。

培养条件普通为37℃,24-48小时。

2. 特殊培养方法特殊培养方法是针对特定的细菌进行培养,以便更好地检测和鉴定。

常见的特殊培养方法包括:(1)厌氧培养:用于培养需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如厌氧菌和厌氧菌。

(2)选择性培养:利用特定的培养基和抑制剂,选择性地培养某一类细菌,如肠道致病菌。

(3)富营养培养:为了增加细菌的生长速度和数量,加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如血琼脂富营养培养基。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进行的细菌培养实验,旨在检测和分析医院内的感染源和感染传播途径,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对院感细菌培养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介绍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情况。

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检测和鉴定医院内的细菌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和分离,可以确定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院感的发生率。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内不同部位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细菌,以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并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的院感防控策略。

三、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从医院内不同部位(如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采集样本,包括空气、地面、器械、人员等。

采集样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污染。

2. 细菌培养基准备:根据实验需要,制备适当的培养基,包括富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

3.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处理,包括稀释、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等。

4. 培养条件:将培养基培养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5. 细菌分离:观察培养基上的细菌形态和特征,根据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细菌的初步鉴定和分类。

6. 细菌鉴定:通过进一步的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初步鉴定的细菌进行鉴定,并确定其种属和毒力。

7.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四、实验注意事项1. 采样时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外界污染。

2. 培养基的配制要准确无误,避免细菌的污染。

3. 培养条件要符合细菌的生长要求,包括温度、湿度等。

4. 在进行细菌鉴定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误判和交叉感染。

5.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医院内不同部位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得出以下结果:1. 细菌种类:根据培养基上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和特征,初步鉴定出多种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中的细菌感染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步骤、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一、实验目的院感细菌培养的目的是检测医疗机构中的细菌感染情况,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培养基:如血琼脂、肠道培养基等。

- 细菌培养物:来自医疗机构中的患者标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

- 培养皿:如琼脂平板、斜面琼脂培养物等。

- 培养箱:用于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 培养皿标签、标本袋等。

2. 实验方法:- 标本采集:按照规范的标本采集程序,采集来自患者的标本。

- 标本处理:将标本送至实验室后,进行初步处理,如离心、过滤等。

- 细菌分离:将处理后的标本取少量涂布于培养皿上,采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 培养条件: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进行培养。

- 细菌鉴定:根据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

- 结果记录:记录培养皿上出现的细菌种类和数量。

- 结果解读: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判断感染的程度和类型。

- 讨论和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感染控制建议。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培养箱等实验材料。

- 检查培养基和培养箱的质量和消毒情况。

- 校准培养箱的温度和湿度。

- 检查实验室的无菌条件和消毒情况。

2. 标本采集和处理:- 按照规范的标本采集程序,采集来自患者的标本。

- 将标本送至实验室后,进行初步处理,如离心、过滤等。

3. 细菌分离和培养:- 取少量处理后的标本,用无菌的匀涂棒均匀涂布于培养皿上。

- 使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如血琼脂培养基、肠道培养基等。

- 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进行培养。

4. 细菌鉴定:- 根据培养皿上出现的细菌形态、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操作注意事项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

一、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培养皿、试管和培养基,并消毒实验台面和操作工具。

2. 样本采集:从医疗机构内的患者或者环境中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3.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初步处理,如离心、过滤或者稀释等,以获得合适的样本浓度。

4. 培养基接种:将处理后的样本分别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培养基、巴氏培养基等。

5.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培养箱中,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促进细菌的生长。

6.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培养时间普通为24-48小时,有些特殊菌种可能需要更长期。

7. 细菌分离: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选择单一的菌落进行分离,避免混杂菌的干扰。

8. 细菌鉴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品系。

二、所需材料1. 培养皿:用于接种和培养细菌的平板,常见的有Petri培养皿和巴氏培养皿。

2. 试管:用于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也可用于培养基的制备。

3. 培养基: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常见的有血琼脂培养基、巴氏培养基等。

4. 培养箱:提供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促进细菌的生长。

5. 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配合染色技术进行细菌鉴定。

三、操作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源菌的污染。

2. 样本采集时,使用无菌采样器具,并确保采集到的样本能够代表实际情况。

3. 培养基的制备要准确,严格按照配方和操作步骤进行。

4. 培养箱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要根据细菌种类进行调整,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5. 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并及时记录和分离单一菌落。

6. 细菌鉴定时,应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可以追踪感染源头,了解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和培养结果的解读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相关内容。

一、培养方法1.1 常规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方式。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分离和鉴定。

1.2 快速培养方法:采用自动化培养系统,可大大缩短培养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1.3 特殊培养方法:如厌氧培养、微生物生物膜培养等,适用于特定的感染病原体。

二、培养基的选择2.1 常用培养基:如血琼脂、肉汤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可用于一般细菌培养。

2.2 选择性培养基: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等,可选择性地培养特定的细菌。

2.3 富营养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培养基、富营养肉汤培养基等,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培养效果。

三、培养条件3.1 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适宜的培养温度,如37摄氏度适用于大多数人体病原菌。

3.2 pH值:细菌对pH值的敏感性不同,一般细菌培养的pH值范围在7.2-7.4之间。

3.3 氧气需求:根据细菌的氧气需求选择相应的培养条件,如厌氧菌需要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

四、培养时间4.1 常规培养时间:一般细菌培养需要24-48小时,具体时间根据菌种和培养方法的不同而异。

4.2 快速培养时间:快速培养方法可以将培养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提高了感染病原体的快速检测能力。

4.3 长时间培养:某些特殊细菌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如放线菌属细菌需要7-14天才能获得可见的菌落。

五、培养结果的解读5.1 形态学观察:观察菌落的形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5.2 生理生化特性检测: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细菌种属。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培养基: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 样本:从医疗机构内采集的临床标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

2. 实验仪器:- 培养皿:用于接种和培养细菌的平底玻璃或者塑料培养皿。

- 灭菌器:用于灭菌培养器具和培养基。

- 培养箱:用于维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 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

3. 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从临床标本中采集适量样本,注意避免外界污染。

2) 样本处理:将样本转移到无菌容器中,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3) 接种培养基:取一定量的稀释后的样本,均匀涂布在含有琼脂的培养基表面。

4) 培养条件: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5)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培养时间可在24小时至数天之间。

6) 细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菌形态和结构。

二、结果和讨论1. 结果记录:- 细菌种类:根据细菌形态和结构,记录不同细菌种类的存在与否。

- 细菌数量:根据培养皿上的菌落数目,记录不同细菌的数量。

- 细菌特征:观察细菌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记录细菌的特点。

2. 结果分析:- 细菌感染情况:根据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 感染源追踪:通过比对细菌特征,追踪细菌感染的可能源头。

- 细菌耐药性:对细菌进行进一步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评估细菌的耐药性。

3. 讨论和建议:- 细菌感染控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细菌感染控制措施和建议。

- 抗生素使用策略:根据细菌耐药性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策略。

- 实验改进: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实验改进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我们可以准确记录和分析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标题: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院感染病例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对院感细菌进行培养可以帮助医院了解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预防院内感染的传播。

本文将从细菌培养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结果解读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细菌培养的原理1.1 细菌的生长特点: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迅速增殖。

1.2 营养需求:细菌在培养基中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矿物盐等,以支持其生长和繁殖。

1.3 条件要求:细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氧气和pH值等条件,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细菌培养的方法2.1 选取培养基:根据细菌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如富含血液的富营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2 接种细菌:将患者样本或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到培养基上,利用无菌技术避免外源性污染。

2.3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三、细菌培养的操作步骤3.1 样本采集:从患者体液、分泌物或组织中采集样本,避免外部污染。

3.2 培养基接种:将样本接种到含有适宜营养物的培养基上,避免交叉污染。

3.3 培养观察: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四、细菌培养结果的解读4.1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种类。

4.2 生化试验:进行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等,进一步确认细菌种类。

4.3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指导临床治疗。

五、细菌培养的应用5.1 临床诊断:通过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5.2 感染控制:对院内感染进行细菌培养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预防感染的传播。

5.3 药物研发:细菌培养结果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指导新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疗机构内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评估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状况。

院感细菌培养通常包括采集样本、培养细菌、鉴定细菌种类和进行药敏试验等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操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样本采集1. 样本类型:常见的院感细菌培养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2. 采集方法:根据不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3. 采集容器: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样本,并确保采集容器的密封性和标识清晰。

二、细菌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MacConkey琼脂培养基等。

2. 培养条件: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

3. 培养时间: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确定合适的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三、细菌鉴定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态、菌体形状、颜色等,初步鉴定细菌种类。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氧需求性试验、酶活性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细菌种类。

3. 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细菌的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亚种。

四、药敏试验1. 药敏试验方法: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2. 药敏试验药物选择:根据细菌的鉴定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3. 结果解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五、结果报告1. 报告格式:将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整理成标准格式的报告,包括样本信息、细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等。

2. 报告解读:对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进行解读,指导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注意事项:1. 采样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样本。

2. 培养过程中要控制好培养条件,确保细菌能够正常生长。

3. 鉴定过程中要准确判断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避免鉴定错误。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医疗机构中关键的实验室技术之一,它对于诊断和治疗院内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院感细菌培养的重要性、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以及培养结果的解读。

一、院感细菌培养的重要性1.1 院感细菌培养的定义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将从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以便检测和鉴定可能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

1.2 院感细菌培养的意义院感细菌培养可以匡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诊断院内感染,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1.3 院感细菌培养的应用领域院感细菌培养广泛应用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等高风险科室,以及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等专业部门。

二、院感细菌培养的方法2.1 样本采集正确的样本采集是院感细菌培养的关键步骤,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2 培养基的选择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血琼脂、MacConkey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等。

根据不同的致病菌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鉴定。

2.3 培养条件的控制院感细菌培养需要控制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还需要控制培养时间,以便观察和分析细菌的生长情况。

三、院感细菌培养的培养条件控制3.1 温度控制不同的致病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普通在37摄氏度下培养。

但也有一些特殊菌株需要在其他温度下培养,如冷藏菌株需要在4摄氏度下培养。

3.2 湿度控制湿度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有一定影响。

普通情况下,细菌培养箱内的湿度应保持在50%至80%之间,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3 氧气含量控制不同的细菌对氧气含量有不同的要求,有些细菌需要氧气进行呼吸,而有些则是厌氧菌。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细菌的特性进行相应的氧气供应或者排除。

四、院感细菌培养结果的解读4.1 细菌的鉴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等,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一、引言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细菌培养是预防和控制院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采样、方法、质控、耐药性监测以及结果解读等方面的知识,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细菌培养的采样采样时机:选择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或停用后进行采样,以避免抗菌药物对培养结果的影响。

采样部位:应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如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等。

采样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避免交叉感染。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拭子法和穿刺法。

三、细菌培养的方法常规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自动化培养:利用自动化仪器进行细菌培养,可大幅提高培养效率。

常见的自动化仪器有BacT/Alert、phoenix等。

特殊培养:对于某些特殊病原体,如分枝杆菌、真菌等,需要进行特殊培养。

四、细菌培养的质控培养基质控: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无菌、营养成分适宜等要求。

操作质控: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污染。

试剂质控:确保试剂的质量和有效性。

仪器质控: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

五、细菌耐药性的监测药敏试验:通过药敏试验了解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耐药基因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细菌的耐药基因,预测其耐药性。

耐药性监测网:建立耐药性监测网,定期发布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指导临床用药。

六、细菌培养结果的解读与临床应用结果解读:根据培养结果,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应用: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问题。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七、展望与总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培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随着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细菌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随着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的研发将成为研究重点。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内容。

【实验材料】1. 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等。

2. 细菌培养物:临床患者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3. 实验室设备:包括无菌工作台、培养箱、离心机、显微镜等。

4. 培养试管、平板、培养皿等实验器具。

5. 消毒液、无菌纱布、无菌棉签等无菌操作用品。

【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从临床患者中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并确保样本收集过程无菌。

2. 样本处理:将样本进行适当稀释,以便于后续的培养。

3. 培养基接种:将处理后的样本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等。

4.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5. 培养观察: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形成,并记录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6. 细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进行初步鉴定,并进行进一步的生化试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细菌的种类。

7. 结果记录: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包括细菌种类、数量等信息。

【结果分析】1. 菌落形态观察: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2. 生化试验:通过一系列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卡氏培养基等,进一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DNA测序等技术,可以准确鉴定细菌的种类,并提供更详细的遗传信息。

4. 统计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不同细菌种类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细菌污染。

2. 样本采集应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规范,确保安全无菌。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正常运行。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的过程。

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耐药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一、培养基的准备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包括琼脂、葡萄糖、氯化钠、酵母提取物、肉汤粉、胆盐、洋葱提取液等。

2. 根据需要,将培养基和试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3. 将混合好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

二、样品的处理1. 从患者的感染部位或其他可能存在细菌的样品中采集适量的样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

2. 将样本转移到无菌的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或培养基,使样本均匀悬浮。

3. 用无菌的吸管将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皿上,避免交叉污染。

三、培养条件的控制1.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为37℃和相对湿度为80%。

2. 培养箱内的氧气浓度也需要控制,可通过调节培养箱的通风量来实现。

3.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而有所不同,一般为24-48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1.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以观察到培养皿上的细菌菌落。

2. 根据菌落的形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3. 为了进一步鉴定细菌,可以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革兰氏染色、碳水化合物利用试验等。

4. 可以利用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通过对细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快速准确地鉴定细菌种类。

五、结果的记录和分析1. 将培养皿上的细菌菌落进行记录,包括菌落的数量、形状、颜色等。

2. 根据细菌的鉴定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了解院内感染病例中不同细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

3. 结果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评估院内感染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六、质控措施的执行1. 在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质控措施,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它对于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相关内容,包括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培养方法的操作以及培养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一、培养基的选择1.1 选择合适的富养基:富养基是培养细菌所必需的,它提供了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常用的富养基有肉汤、蛋白胨、大肠杆菌培养基等。

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富养基是非常重要的。

1.2 添加选择性抑制剂:为了培养特定的院感细菌,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选择性抑制剂。

这些抑制剂可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使目标细菌能够优先生长。

例如,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可以添加甲氧西林来抑制其他菌株的生长。

1.3 补充适当的辅助因子:有些细菌需要特定的辅助因子才干生长,如血液中的因子、特定的酶等。

在培养基中添加这些辅助因子可以提高细菌的生长效率,从而更好地培养目标菌株。

二、培养条件的控制2.1 温度的控制:不同的细菌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在培养细菌时需要控制适当的培养温度。

普通来说,37摄氏度是大多数细菌的适宜生长温度。

2.2pH值的调节:细菌的生长对pH值有一定的要求,普通而言,细菌的适宜生长pH范围为6.5-7.5。

因此,在培养细菌时需要调节培养基的pH值,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3 氧气的供应:有些细菌对氧气的需求较高,而有些则对氧气敏感。

因此,在培养细菌时需要根据细菌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氧气供应条件,如利用培养皿的形状和容器的密封性来控制氧气的浓度。

三、培养方法的操作3.1 无菌操作:在进行细菌培养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这包括使用无菌器具、无菌培养基和无菌操作台等。

3.2 细菌接种:将待培养的细菌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接种时要注意接种量的控制,以避免过度或者过少的细菌接种。

3.3 培养条件的控制:根据前面提到的培养条件要求,对培养皿进行相应的处理。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通过对患者和环境中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以及对细菌的药敏试验,来监测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过程。

以下是对院感细菌培养的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感染的疾病。

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通过对患者和环境中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了解院感细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细菌培养方法1. 样本采集:从患者的不同部位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同时还需要采集环境样本,如空气、水、医疗器械表面等。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稀释、离心、过滤等,以获取纯净的细菌培养物。

3. 培养基选择:根据需要培养的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血琼脂、马来酸盐琼脂、MacConkey琼脂等。

4. 培养条件:将样本接种在培养基上,然后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进行培养,一般常用的培养温度是37摄氏度。

5. 观察和鉴定:观察培养物的形态、颜色、透明度等特征,同时进行生化试验和鉴定试纸等方法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三、细菌药敏试验细菌药敏试验是指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

1. 确定药敏试验方法:根据细菌种类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药敏试验方法,如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肉眼法等。

2. 制备培养基:根据药敏试验方法的要求,制备含有不同抗生素浓度的培养基。

3. 鉴定细菌药敏性:将培养出的细菌接种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根据生长情况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 结果解读: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将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分类,如敏感、中度敏感、耐药等。

四、数据分析和报告1. 数据收集: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包括细菌的种类、分布情况、药敏试验的结果等。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医疗机构中细菌感染的方法。

它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样本,可以匡助医疗机构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一、实验室准备1. 实验室应具备洁净、无菌的工作环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包括琼脂、营养琼脂、血琼脂、大肠埃希菌选择性琼脂等。

3. 准备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等实验器材。

二、样本采集和处理1. 从医疗机构中采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相关样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

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样本污染。

3. 对于血液样本,应先进行血液培养,以便检测细菌感染的情况。

三、细菌培养1. 将样本分别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包括营养琼脂、血琼脂等。

2. 根据需要,可以添加抗生素或者选择性培养基,以筛选特定的细菌。

3. 将接种好的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普通在37摄氏度下培养。

4. 定期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菌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特征。

四、细菌鉴定1.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其他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2. 采用进一步的鉴定方法,如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确定细菌的种属和特性。

3. 可以利用鉴定试纸、试剂盒等快速鉴定方法,加快鉴定的速度和准确性。

五、数据分析和报告1. 对于每一个样本,记录细菌的种类、数量和鉴定结果。

2. 分析细菌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评估院内感染的风险。

3. 根据实验结果,及时向医疗机构提供报告和建议,匡助制定感染控制措施。

六、质量控制1. 定期进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包括培养基的质量检测、实验操作的准确性验证等。

2. 参加外部质量评估,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院感细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方法,可以匡助医疗机构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

通过严格的实验室准备、样本采集和处理、细菌培养、鉴定以及数据分析和报告,可以提供准确的细菌感染情况和建议,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院内感染相关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的过程。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感染的疾病。

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技术,通过培养细菌样本,可以确定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为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一、培养基的准备1.1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根据需要培养的细菌种类和目的,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大肠杆菌肉汤、血琼脂等。

1.2 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培养基的使用说明书,准确称取相应的培养基粉末,并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或者生理盐水,充分搅拌溶解,然后进行高压灭菌。

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2.1 样本的采集:根据需要进行细菌培养的部位和类型,采集相应的样本。

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2.2 样本的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转移到无菌容器中,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处理。

根据样本的特点,可以进行离心、稀释等处理,以获得合适的培养物。

三、细菌的培养和鉴定3.1 培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已经准备好的培养基上。

根据细菌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氧气含量等。

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2 鉴定:根据培养结果,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并进行初步鉴定。

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进行革兰氏染色等常见的鉴定方法。

对于需要进一步鉴定的细菌,可以进行生化试验、份子生物学检测等。

四、结果的分析和报告4.1 菌落计数:根据培养结果,对菌落进行计数。

可以使用计数板、显微镜等工具,将菌落的数量进行统计。

4.2 结果的分析: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结合临床信息,进行结果的分析。

判断是否存在院内感染相关的细菌,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3 报告的编写:将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样本信息、培养结果、鉴定结果等内容。

报告应准确、清晰,并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格式的规范。

五、质控措施5.1 培养基的质控:定期对所使用的培养基进行质控,包括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效果等。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有助于监测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相关内容,包括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培养结果的解读以及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培养方法1.1 无菌技术:在进行院感细菌培养之前,必须保证培养环境的无菌。

这包括使用无菌操作台、无菌培养器具以及无菌培养基等。

无菌技术的关键在于操作者要穿戴干净的实验服,并采取正确的无菌操作步骤,如消毒、灭菌等。

1.2 样本采集:正确的样本采集方法是获得准确培养结果的前提。

在采集样本时,应注意使用无菌采样器具,避免污染。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本,如血液、尿液、创伤分泌物等,采集方法和培养基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1.3 培养技术:培养技术是培养细菌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量细菌的培养,而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单个菌落的分离和鉴定。

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

二、培养基的选择2.1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来确定。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血琼脂、MacConkey琼脂等。

不同类型的培养基适用于不同的细菌,如血琼脂适用于血液细菌的培养。

2.2 添加抗生素:为了选择特定类型的细菌,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来确定。

添加抗生素可以抑制其他非目标细菌的生长,从而更好地培养目标细菌。

2.3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培养基的质量直接影响细菌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应定期检测培养基的质量,包括pH值、透明度和无菌性等。

三、培养条件的控制3.1 温度控制:不同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分为常温培养、37℃培养和低温培养。

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温度,确保细菌能够正常生长。

3.2 湿度控制:湿度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细菌培养需要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以保持培养基的湿润度。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院内感染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的过程。

通过对这些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可以匡助医院了解感染的类型和来源,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培养基的准备1.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的细菌类型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肠道培养基等。

1.2 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培养基的配方准备培养基,确保其成份的准确性和无菌状态。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2.1 标本采集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采集相应的标本,如血液、尿液、创面分泌物等。

2.2 标本处理将采集的标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分离血清。

三、细菌的培养3.1 样本接种将处理好的标本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上,按照不同的细菌类型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如涂布法、点接法等。

3.2 培养条件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气氛等。

3.3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类型,设置合适的培养时间,普通为24-48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4.1 形态学鉴定观察培养的细菌菌落的形态特征,如形状、颜色、透明度等。

4.2 生理生化鉴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如氧需求性、酸碱反应性、产气性等,来鉴定细菌的生理特性。

4.3 免疫学鉴定利用免疫学方法,如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来鉴定细菌的免疫学特性。

4.4 份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DNA测序等份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细菌的基因序列。

五、结果记录和报告5.1 结果记录将培养和鉴定的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记录表中,包括细菌的名称、培养特征、鉴定结果等。

5.2 报告编写根据结果记录,编写相应的报告,包括细菌的鉴定结果、感染部位、感染源等信息。

5.3 结果解读根据细菌的鉴定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六、质量控制6.1 培养基质量控制定期检查培养基的质量,包括成份的准确性、无菌状态等。

6.2 培养条件质量控制定期检查培养条件的质量,包括温度、湿度、气氛等。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和分析细菌的生长、代谢和遗传特性。

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采集和培养的与院内感染相关的细菌。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材料和方法、实验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 高纯度琼脂糖培养基- 纯化水- 细菌菌株样本- 无菌培养皿- 无菌吸管- 灭菌铁针2. 方法:- 准备琼脂糖培养基:按照说明书将适量的琼脂糖溶解于纯化水中,并加热至彻底溶解,然后将溶液分装至无菌培养皿中。

- 样本采集:从疑似院感患者的感染部位采集样本,使用无菌吸管将样本转移到无菌培养皿中。

- 培养基接种:使用无菌铁针将样本均匀涂抹在琼脂糖培养基表面。

-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皿倒置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定为37摄氏度,并保持恒湿环境。

- 培养时间: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和实验目的,培养时间可设定为24小时至72小时。

- 观察和记录:在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菌的形态、颜色和数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穿戴好实验室必要的防护设备,如实验手套和口罩。

2. 准备琼脂糖培养基:按照上述方法准备好琼脂糖培养基,并分装至无菌培养皿中。

3. 样本采集:使用无菌吸管采集疑似院感患者的样本,将样本转移到无菌培养皿中。

4. 培养基接种:使用无菌铁针将样本均匀涂抹在琼脂糖培养基表面。

5.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皿倒置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设定温度为37摄氏度,湿度保持在适宜范围。

6. 培养时间:根据实验目的和细菌的生长特性,设定适当的培养时间,通常为24小时至72小时。

7. 观察和记录: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细菌的形态、颜色和数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8.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和数量,进行初步的结果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院感细菌。

9.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关于院感细菌的结论,为后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三、结果分析: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根据细菌的形态、颜色和数量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院感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卫生标准
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标准
1.1、细菌菌落总数
允许检岀值见表1
表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1.2致病性微生物
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岀沙门氏菌。

________
2、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2.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
细菌菌落总数应w 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岀。

3、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卫生标准
3.1使用中消毒剂
细菌菌落总数应w 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岀。

3.2、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4、污物处理卫生标准
污染物品无论是回收再使用的物品,或是废弃的物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得检岀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第二部分
采样方法
1、采样及检查原则
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0—4C条件时,送检时间不
得超过24h。

2、空气采样方法
2.1 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2.2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2.3 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w 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2.4 采样方法
用9cm 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 后送检培养。

3、物体表面采样方法
3.1 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h 内进行采样。

3.2 采样面积
被采表面v 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3.3 采样方法
用5 x 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
竖往返各涂抹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 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纸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4、医护人员手采样方法
4.1 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4.2 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
手涂擦面积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纸,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纸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

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计算。

5、医疗用品采样方法
5.1 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5.2 采样量及采样方法
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如输液(血)器、注射器和注射针等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规定执行。

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特殊医疗用品,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
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v 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 cm2。

6、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
6.1 采样时间采取更换钱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

6.2 采样量及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ml 被检样液,加入9ml 稀释液中混均,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剂,稀释液用普通营养肉汤即可;对于含氯消毒剂、含典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0.1%硫代硫酸钠;对于
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 (w/v )吐温80和0.3%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
加入0.3%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 (w/v)吐温80,以中和备检样
液的残效作用。

6.3 结果分析
平板上有菌生长,证明被检样液有残存活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在10个以下,仍可用于消毒处理(但不能用于灭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超过10个,说明每毫升被检样液含菌量已超过100个,即不宜再用。

7、污染采样方法
7.1 采样时间
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进行采样
7.2 采样量及采样方法按5.2 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