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十七年长篇小说定义:十七年小说专指1949年到1966年里出版的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有多种分期。
最常见的就是三分法,按照政治来分期1949-1966(文革前)为十七年文学时期,1966-1976是文革文学时期,1978-?是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代风格政治色彩浓烈。
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十七年文学的说法本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划分是以政治分期为标准的。
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刚刚胜利。
毛泽东曾经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过,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
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
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类型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
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
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
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
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
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
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十七年小说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 特殊的韵味。
《邪不压正》
小说描写的是中农王聚财一家及其闺女软英在 婚事上的四次波折。
小说发表后《人民日报》同时刊登了两篇读后 感: 这部小说不论从政治上艺术上都是相当成熟的, 它把解放区近三四年来的农民翻身运动绘出了 生动的画面,从面体现了党的政策出现了怎样 的偏差,又怎样得到了纠正…… ——韩北生
(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 认为光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 习一些外国的东西。)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异样的孤独 整个中国文坛在“文革” 前夜最凄美的“天鹅绝唱”
一、民间立场: 赵树理VS张爱玲
二、书写农民:
赵树理VS鲁迅
三、“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 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 《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 初记》《铁木前传》、 刘绍棠 的《运河的桨声》《蒲 柳人家》《瓜棚记》、 从维熙 的《鸡鸭委员》、韩映 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 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 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 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 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四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肯定歌颂现实的特征,多以农民、革命兵为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斗争争取个人的提升,人生得到升华的特点。
总而言之,十七年小说总体特征较多,个人的视角不同,所得的总体认识也就不同。上述内容只是个人对十七年小说总体特征的一些认识。
其次,十七年小说具有“史诗”创作情结。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分析了“史传”、“诗骚”入小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他分析道“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到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在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时,无不以《史记》相类比”,十七年小说创作便受到中国小说的“史传”传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史诗”创作情结还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史诗”创作的影响,如托尔斯泰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史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影响。小说《保卫延安》便体现出了“史诗”创作情结,在对保卫延安那段历史进行重新想象、追忆中,再现了革命历史的辉煌和波澜壮阔,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战事跌宕起伏,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游击队的斗争描写,都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形成一部壮丽“史诗”之作。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的不可战胜的“超意志力”。在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刻画上极端化,正面的革命者坚韧、超能力,几乎没有缺点,而相对立的敌人则丑陋、狡诈,毫无人性。在《红岩》中,许云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意力”对英雄的崇拜都有表现,许云峰为实现暴动越狱,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还的通道,在挖掘过程中,手指被磨破流满鲜血,依然坚持,体现出超强的意志力。江姐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受尽酷刑的折磨,仍然不泄露组织的机密。这两者在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超然的态度也无不散发出“英雄意力”的光彩。在绝大多数的十七年小说中都塑造了英雄形象,《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杨子荣等都是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 • •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 抗美援朝类: 抗美援朝类:
• 杨 朔,《三千里江山》 • 陆柱国,《上甘岭》; •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 (1)、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2.十七年小说的代表作品
• • • • • • 抗日战争类: 抗日战争类: 孙 犁,《风云初记》 知 侠,《铁道游击队》 冯 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 《苦菜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 • • • • •
解放战争类: 解放战争类: 杜鹏程, 保卫延安》 杜鹏程,《保卫延安》 红日》 吴 强,《红日》 林海雪原》 曲 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黎明的河边》 峻 青,《黎明的河边》
(二)、代表作品简析 )、代表作品简析
• “农民的贫穷在我幼小时的头脑里就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 • 1. 《不能走那条路》 • 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这是最早反映 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作品。 • 宋老定 东山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新的性格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2.创作背景:
•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 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 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 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 材。《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 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 汲取题材的。
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典型形态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发展概述
一.中篇小说的尴尬: 短篇和长篇两极发达,而中篇创作不景气,
数量少,质量更不尽人意。 中篇创作沉寂的原因: “先天不足”,在现代阶段就没充分发展。
文体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偏狭造 成(既不如长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去 处理生活,又不像短篇那么快捷,能迅速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 )。
赵树理
◇40年代赵树理就以其《小二 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问题小说蜚声文坛,最早体 现了《讲话》精神,成为当 时文坛的“方向”、“旗帜” 和人民艺术家,和茅盾、郭 沫若、巴金、老舍、曹禺一 道被称为“语言大师”,过 早地被经典化了。
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版画
《小二黑结婚》书影与鼓词
赵树理
现实题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 《创业史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4).60年代初因为日益扩大的阶 级斗争而使长篇发展出现了停滞和 危机。尤其是长篇《刘志丹》事件 (大冤案)直接冲击,使长篇创作 出现了全面滑坡。
2.不可小觑的成绩
一是它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专业 创作队伍。其中一个层面以赵 树理、周立波等文学素养深厚、 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大都解 放前就开始创作;另一个层面 包括参加民主革命、积累大量 生活素材的杨沫、杜鹏程、吴 强等。
大型文学期刊的短缺。
二.短篇小说备受重视
1.农村生活题材中,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 品中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的《 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李准的《李双双小传》
缺点:农村小说一方面推崇现实主义方法,一方面真正意义的现 实主义却不可能获得合法性。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也难以 媲美。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革命历史中的家族构建: 欧阳山《三家巷》。讲述上世纪20年代广州 发生的故事,反映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 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
4 革命历史中的情感建构: 杨沫《青春之歌》。一个关于知 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说的重点在于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 惟一的出路。
(一)《保卫延安》和《红日》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命——革命胜利
( ) 作 家 吴 强
↓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作家曲波
《 林 海 雪 原 》
新 旧 剧 照
再现战争的 艺术画卷
革命历史题材范畴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 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二、两重大题材小说创作 1 2
农村题材的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小说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重构历史:对“历史”的
规范化叙述,为新社会的
真理性提供证明。
为什么革命——怎样革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
《保卫延安》塑造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 — — 从惨烈战争、残酷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 锻造出来,体现英雄主义典型塑造原则。
《红日》中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英雄主义的典 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
4、揭示战争决定因素,强化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 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 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小说中 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
叙事中心: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 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描绘。
3
革命历史中的家族构建: 欧阳山《三家巷》。讲述上世纪20年代广州 发生的故事,反映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 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
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经典解说--小说
三、《创业史》分析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 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 象。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 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 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 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三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 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 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 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 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 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 “战役”》、王愿坚《党费》。
四、《林海雪原》分析
《林海雪原》的艺术特色 1.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像。如足智多谋的指挥员 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卫生员小白鸽等形 象。在整个英雄的群像中,杨子荣这个人物塑 造得尤为成功。作者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只身 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 分地表现了他刚毅的意志和惊人的胆魄,能说 善辩的雄才大略和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崇高 的精神世界。
十七年小说
五、《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分析
2.刘世吾形象及意义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 象。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 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 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 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 极端冷漠:随着年龄阅 历的增长,涉世的深入,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 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 的典型意义。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中 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的 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特 殊的韵味。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白危《被 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 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 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 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和讽刺,具有 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题思想 小说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 体制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小说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 义。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 主义者。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 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 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 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 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萧也牧《 B. 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 萧也牧 《 我们夫妇之 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 间 》 , 邓友梅 《 在悬崖上 》 , 宗璞 《 红豆 》 , 丰村《美丽》 陆文夫《小巷深处》 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 这些小说写 “ 家务事 、 儿女情 ” , 写悲欢 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 离合 , 借以拨动人们的 “ 情弦 ” , 歌颂高尚的 情操,歌颂新社会; 情操 , 歌颂新社会 ; 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 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容 , 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 大胆探索人物 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 内心的隐秘 ; 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 , 批判旧 世界,发人深思, 50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 世界 , 发人深思 , 对 50 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 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三、《创业史》分析 、《创业史》 创业史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 梁生宝 : 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
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 村新人形象 , 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 粱生宝 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 性格顽强坚毅 , 忠厚善良 , 坚持走集体致富的 道路。 道路 。 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 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 。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 理想化色彩。 理想化色彩。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 青春之歌》 小资” 个“小资”的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 的 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杨沫 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 用革命、爱情、 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 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保卫延安》 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 《保卫延安》: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这 部小说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战。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2.代表作品
• 短篇代表作品: • 赵树理的《登记》 • 谷 峪的《新事新办》 • 马 烽的《结婚》 • 高晓声的《解约》 • 李 準 ,《李双双小传》等
长篇代表作品
• 赵树理,《三里湾》 • 周立波:《山乡巨变》 • 柳 青,《创业史》 • 浩 然,《艳阳天》; • 陈登科:《风雷》
(二)、代表作品简析
• “农民的贫穷在我幼小时的头脑里就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
• 1. 《不能走那条路》 • 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这是最早反映 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作品。 • 宋老定 东山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新的性格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 2.《李双双小传》 • 《李双双小传》所选取的是一九五八年公社
•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四)、长篇小说《三里湾》
• 1.作品性质及主要内容 • 《三里湾》是建国后赵树理的代表作品,
也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 小说。
2.创作背景:
• 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 典型。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
• 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 • 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
集体
(五)、赵树理的创作特色
• 1.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 2.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
明了易懂。 • 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 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 1.《创业史》的作品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2.农村题材 A. 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短篇小说 :李准《不能走 那条路》 、 秦兆阳《农村散记》 、 康濯《春种 秋收》 ; 长篇 小说: 柳青《创业史》、赵树理 《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C.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李准《李双双小 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 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三、《创业史》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 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
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 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粱生宝 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 道路。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 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理想化色彩。
二、重点分析作品
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林海雪原》 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生活《组织 部 新来的青年人》、人性人情《红豆》
三、《创业史》分析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 革命活动, 1938 年赴延安,解放后担任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3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53 年,柳青离开北京,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 皇甫村,安家落户达 14 年之久。在皇甫村的岁 月,柳青创作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的部分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种谷 记》《铜墙铁壁》《狠透铁》。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 个“小资”的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
的
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杨沫 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 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保卫延安》: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这 部小说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战。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 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 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 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 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 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 “战役”》、王愿坚《党费》。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B.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 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 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 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歌颂高尚的 情操,歌颂新社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 容,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大胆探索人物 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批判旧 世界,发人深思,对 50 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 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 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三、《创业史》分析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 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 象。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 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 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 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三、《创业史》分析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 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 体现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 农民的代表。作家着重从精神上、心理上揭示 他从旧的创业道路向新的创业道路迈进中的复 杂历程,这一历程在他与梁生宝的矛盾过程中 得到了生动的表现。粱三老汉形象表现了“几 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在新的时代如何 得到升华的深刻主题。
三、《创业史》分析
故事梗概:分两部,下部未完成.写两 代农民创业立家的故事。 小说主题:作者通过梁家两代人不同创 业道路及其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的生 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 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 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 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普 遍好评的作品是八个长篇。 “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 《红 岩》《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这部小 说自1961年出版以来,印数已超过352万 册。江姐、许云峰等英烈坚贞不屈的事 迹代代流传。 《红日》: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消灭了蒋 介石的74师及其师长张灵甫,吴强的小 说《红日》写的就是这段“战史”,是 一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不可多得的战争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 了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 忠和他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 特殊的韵味。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