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齐国:祖先:姜姓世系表:齐桓公—齐庄公—齐宣公—齐悼公—齐懿公—齐威王—齐悼王—齐献王—齐襄王—齐襄王弟—齐昭王—齐景王—齐敬王—齐悼惠王—齐幽王—齐景公—齐宣公—齐湣王—齐丁公—齐孟公—齐哀公晋国:祖先:姬姓世系表:晋文公—晋襄公—晋惠公—晋景公—晋贞公—晋敬公—晋共公—晋悼公—晋献公—晋献公之兄—晋悼公弟—晋昭公—晋平公—晋杀贞公—晋殇公—晋闵公—晋冏—晋景公—晋厉公—晋文公—晋成公—晋康公—晋宣公—晋哀公—晋思公—晋武公—晋惠公楚国:祖先:姚姓世系表:楚康王—楚昭王—楚穆王—楚悼王—楚戊王—楚共王—楚顷襄王—楚吴王—楚为父王—楚庄王—楚戎王—楚昭文王—楚靖王—楚平王—楚昭王—楚宣王—楚敬王—楚僖王—楚庄王—楚襄王—楚昭王—楚熊王燕国:祖先:燕姓世系表:燕召公—燕章公—燕献公—燕噲—燕文公—燕简公—燕悼公—燕敬公—燕康公—燕開打—燕僖公—燕惠公—燕武公—燕炀公—燕庄公—燕文公—燕成公—燕哀公—燕惠公—燕戴公—燕桓公—燕孝公—燕文献公—燕懿公—燕悼公—燕惠公—燕威王—燕庄王—燕赵昭王—燕赵敬王—燕赵文王—燕赵武王—燕赵惠王—燕赵康王—燕赵宣王—燕赵昭王—燕赵哀王—燕赵惠王—燕赵隐王韩国:祖先:韩姓世系表:韩桓惠王—韩庄惠王—韩宣惠王—韩武惠王—韩文惠王—韩景惠王—韩平惠王—韩昭惠王—韩宣惠王—韩赵惠王—韩定惠王—韩赵哀王—韩赵宣王—韩赵昭王—韩赵哀王—韩元王—韩武王—韩惠王—韩康王—韩桓王—韩共王—韩彭仲—韩文侯—韩康侯—韩景侯—韩昭侯—韩平侯—韩悼侯—韩敬侯—韩桓侯—韩伯虎—韩庄侯—韩宣侯—韩庄襄王—韩景侯秦国:祖先:嬴姓世系表: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赵国:祖先:赵姓世系表:赵武灵王—赵孝成王—赵文成王—赵惠文王—赵敬文王—赵孝文王—赵悼襄王—赵昭文王—赵幽疆王—赵幽显王—赵成安王—赵成平王—赵文穆王—赵元成王—赵平惠王—赵哀肃王—赵厉侯—赵孝成王—赵武成王—赵节侯—赵安平王魏国:祖先:魏姓世系表:魏武安平王—魏宣昭王—魏康昭王—魏惠昭王—魏哀昭王—魏夷昭王—魏武文王—魏文侯—魏文侯之弟—魏武侯—魏昭王—魏文成王—魏肃王—魏肃王之弟—魏惠王—魏景湣王—魏景湣王子—魏懿王—魏安釐王—魏安釐王之弟—魏悼惠王—魏孝襄王—魏哀平王—魏平王—魏平王之兄—魏荡平王—魏真隐王—魏真昭王—魏真情王这些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的世系表,按照他们的祖先姓氏进行排列。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

祝大家节日快乐!春秋战国(东周)☆、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

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

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

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

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国纷争不断。

本文将为您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列表,并简要介绍每个诸侯国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以下是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1. 齐国: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强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齐国在鲁、燕等诸侯国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国君被赋予“霸主”的称号。

齐桓公是齐国的一个重要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成为春秋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2. 晋国: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分东晋和西晋两部分。

东晋位于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而西晋则位于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五个霸主国家之一,后期又分为晋韩、晋赵两个诸侯国。

3. 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但后来因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其国君麾下有一支精锐的军队,被誉为“百万雄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股重要力量。

4. 魏国:魏国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一带。

魏国的国君曾担任过号令天下的霸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魏国后来分为魏、赵、韩等三个诸侯国。

5. 赵国:赵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赵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国君赵武灵王曾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使得赵国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6. 韩国:韩国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韩国后来分为韩、魏两个诸侯国,韩国还曾与赵国、魏国合作,共同对抗秦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7. 魏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

楚国曾经是春秋时期东方化的代表,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最终失败。

8. 燕国: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燕国虽然地处边缘地区,但其国君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和战争策略,使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地位。

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3)

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3)

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3)薛国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

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

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

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

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

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

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齐、魏共灭薛。

巩国春秋时期姬姓小国,现今巩义市孝义镇。

前516年晋灭巩。

叶国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曾孙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诸梁,诸梁被封于叶,建立叶国,为公爵,世称叶公。

项国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项国。

后项国被齐国所灭。

卫国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

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

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滕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

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

《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

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

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

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江国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

据考证,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

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于春秋时期灭于楚。

葛国夏代有嬴姓葛国,在今河南修武县境(该在遗有葛伯城、葛伯墓),后为成汤所灭,汤征服葛国后,只将葛伯除之,葛国也不改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立国约1800年。

(完整版)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完整版)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鲁国吴国越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中山国杞国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

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

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

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

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杞国存在的考古证据不多。

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

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

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

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

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

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当政,和周武王封东楼公差了200多年,共经历了十个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滕国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

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

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

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

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

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

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

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

前221年灭于秦国。

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

在今山西省南部。

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

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

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

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

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并存。

本文将为大家列举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国的列表。

一、春秋时期1. 鲁国:鲁国位于今山东省东部,首都为齐鲁之地的齐鲁(今济南市)。

鲁国是五霸之一,其君主是孔子的故乡。

2. 晋国: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河北和陕西交界处,首都为中原地区的晋阳(今太原市)。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

3. 齐国:齐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齐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五霸之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4. 楚国:楚国地处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5. 郑国:郑国地处今河南省西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郑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6. 越国:越国位于今浙江省一带,首都为越地(今绍兴市)。

越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7. 吴国:吴国地处今江苏省一带,首都为吴地(今苏州市)。

吴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国家。

8. 邹国:邹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鲁邹之地(今济南市)。

邹国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二、战国时期1. 秦国: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首都为雍地(今陕西西安市)。

秦国是战国时期崛起的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2. 赵国:赵国地处今天的河北省一带,首都为赵地(今天津市)。

赵国是战国时期较强的诸侯国之一。

3. 韩国:韩国地处今天的河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韩地(今洛阳市)。

韩国是战国时期较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4. 魏国:魏国地处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魏地(今安阳市)。

魏国在战国时期曾经是七雄之一。

5. 楚国:楚国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战国时期重新崛起,并成为七雄之一。

6. 齐国:齐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与春秋时期相比有所减少,但依然拥有相当实力。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帝号姓名在位年数即位年代干支备注厉共公赢利34 前476 乙丑年秦悼公之子秦躁公14 前442 己亥年秦厉共公子秦怀公04 前428 癸丑年秦躁公之弟秦灵公10 前424 丁巳年秦怀公之孙秦简公赢悼子15 前414 丁卯年秦怀公之子,秦灵公叔父秦惠公13 前399 壬午年秦简公之子秦出子赢同02 前386 乙未年秦惠公之子秦献公赢师隰23 前384 丁酉年秦灵公的儿子,秦孝公的父亲秦孝公赢渠梁24 前361 庚申年秦献公之子,迁都咸阳,任用商鞅变法。

惠文王赢驷27 前337 甲申年又称秦惠王或秦惠文君,秦孝公之子秦武王赢荡04 前310 辛亥年秦惠文王之子昭襄王赢则56 前306 乙卯年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孝文王赢柱01 前250 辛亥年秦昭襄王之子,初封太子,号安国君庄襄王赢楚03 前249 壬子年名异人,改名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王政之父秦王赢政26 前246 乙卯年秦庄襄王之子,尊吕不韦为仲父~—~—~—~—~—~—~—~—~—~—~—~—~—~—~—~—~—~—~—~—~—~—~晋出公姬凿23 前474 晋定公之子晋哀公姬骄18 前451 晋出公之子晋幽公姬柳18 前433 晋哀公之子晋烈公姬止27 前415 晋幽公之子晋孝公姬颀?? 前388 晋烈公之子晋静公姬俱酒02 前??? 晋孝公之子,晋国的最后一代君主~—~—~—~—~—~—~—~—~—~—~—~—~—~—~—~—~—~—~—~—~—~—~魏文侯魏斯50 前445 丙申年魏之开国君主,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魏武侯魏击26 前395 丙戌年魏文侯之子魏惠王魏嵤51 前369 壬子年称魏惠成王或梁惠王,魏武侯之子。

迁都大梁魏襄王魏嗣23 前318 癸卯年魏惠王之子魏昭王魏遫19 前295 丙寅年魏襄王之子安厘王魏圉34 前276 乙酉年或称安僖王,魏昭王之子景泯王魏增15 前242 己未年魏安厘王之子,太子增,曾入质秦国魏王魏假03 前227 甲戌年魏景闵王之子,魏国末代君主政治家~—~—~—~—~—~—~—~—~—~—~—~—~—~—~—~—~—~—~—~—~—~—~韩武子韩启章16 前424 丁巳年韩康子之子韩景侯韩虔09 前408 癸酉年韩武子之子韩烈侯韩取13 前399 壬午年韩景侯之子韩文侯10 前386 乙未年韩烈侯之子韩哀侯02 前376 乙巳年韩懿侯韩若山12 前374 丁未年韩昭侯30 前362 己未年韩国第六任君主,韩懿侯之子,又称为韩厘侯宣惠王21 前332 己丑年韩襄王16 前311 庚戌年韩厘王韩咎23 前295 丙寅年韩襄王之子桓惠王34 前272 己丑年韩厘王之子韩王韩安09 前238 癸亥年~—~—~—~—~—~—~—~—~—~—~—~—~—~—~—~—~—~—~—~—~—~—~赵襄子赵无恤51 前475 丙寅年赵国的创始人,晋卿赵简子的幼子赵桓子赵嘉01 前424 丁巳年赵桓子驱逐赵献侯,在代自立为君赵献侯赵浣15 前423 戊午年赵襄子赵毋恤之子,赵献侯杀死了赵桓子赵烈侯赵籍22 前408 癸酉年赵献侯之子赵敬侯赵章12 前386 乙未年赵烈侯之子,赵敬侯元年,赵始都邯郸赵成侯赵种25 前374 丁未年赵敬侯之子赵肃侯赵语24 前349 壬申年赵成侯子武灵王赵雍27 前325 丙申年赵肃侯之子,逐鹿中原、胡服骑射、胡汉相融惠文王赵何33 前298 癸亥年赵武灵王次子,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孝成王赵丹21 前265 丙申年赵惠文王之子悼襄王赵偃09 前244 丁巳年赵孝成王之子赵王赵迁08 前235 丙寅年赵王赵嘉06 前227 甲戌年~—~—~—~—~—~—~—~—~—~—~—~—~—~—~—~—~—~—~—~—~—~—~楚惠王熊章57 前488 癸丑年楚简王熊仲24 前431 庚戌年又称柬大王,楚惠王之子楚声王熊当06 前407 甲戌年楚简王之子,在位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楚悼王熊疑21 前401 庚辰年楚声王之子,声王被所杀,他被国人拥立为君楚肃王熊藏11 前380 辛丑年楚悼王子楚宣王熊良夫30 前369 壬子年楚肃王弟,肃王无子,良夫继任楚威王熊商11 前339 壬午年楚宣王之子楚怀王熊槐30 前328 癸巳年楚威王之子,在位时贪令智昏,被骗客死在秦顷襄王熊横36 前298 癸亥年楚怀王之子,太子时期,在秦国当人质考烈王熊完25 前262 己亥年楚顷襄王之子楚幽王熊悼10 前237 甲子年楚考烈王之子楚王熊负刍05 前227 甲戌年~—~—~—~—~—~—~—~—~—~—~—~—~—~—~—~—~—~—~—~—~—~—~燕简公28 前492 己酉年燕国第三十任君主燕孝公15 前464 丁丑年燕国第三十一任君主,一作燕考公燕成公姬载16 前449 壬辰年燕国第三十二任君主燕闵公31 前433 戊申年燕国第三十三任君主燕厘公姬载30 前402 己卯年燕国第三十四任君主,或称燕僖公燕桓公11 前372 己酉年燕僖公之子燕文公29 前361 庚申年燕桓公之子,称燕后文公燕易王12 前332 己丑年燕国第三十七任君主,燕文公之子姬哙09 前320 辛丑年燕昭王姬职33 前311 庚戌年或称襄王,本在韩国为质。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

一、宋国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它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宋国的统治者是姬姓,其国君被称作宋君。

在春秋时期,宋国相对较强大,国力也比较雄厚。

其国君通过积极外交和联姻策略,与其他诸侯国保持较好的关系。

二、齐国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诸侯国之一。

其地处今天山东半岛的中部,自然环境优越,军事实力强大。

齐国的统治者多为姜姓,国君为齐君。

齐国擅长生产钢铁,因此在冶铁业方面具有极高的技术水平,也是战国时期军事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三、晋国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有名的诸侯国。

它位于今天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北部一带,是当时的中原地区的霸主。

晋国的统治者多为姬姓,国君为晋君。

晋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实力,并且兼收并蓄,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技术。

四、鲁国鲁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也是孔子的故乡。

其地处今天的山东省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鲁国的统治者也是孔子的后代,国君为鲁君。

鲁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是春秋文化的重要代表。

五、楚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它位于今天湖南、湖北一带,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

楚国的统治者多为子姓,国君为楚君。

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强国,其军队在南方的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楚国文化也十分繁荣,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化人物。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包括宋国、齐国、晋国、鲁国和楚国等。

每个诸侯国在当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同的政治、文化和军事特点。

这些诸侯国的兴衰与中国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诸侯国的历史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段时期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主要由各个诸侯国所主导。

本文将逐一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的历代国君,带领读者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期。

1. 齐国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中等诸侯国之一,国君历代较为出众。

首任国君为吕尚,吕尚位于齐桓公(姬姓)在位时期,他是齐国的奠基者,也是推动齐国在当时地位上升的关键人物。

之后的齐国国君大多与吕姓相关,至春秋末年间,齐国的君主为齐襄公。

值得一提的是,齐襄公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成功地扩大了齐国的势力范围,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期七雄之一。

2. 秦国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具野心的诸侯国之一,他们充分利用了时势,通过改革和征战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

秦国首任国君为嬴驹,他是秦国的开国君主,是名副其实的奠基者。

接下来的秦国国君大多为嬴姓,其中最著名的是嬴政,他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并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3. 楚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南部的诸侯国,其国君众多且富有传奇色彩。

楚国首任国君为熊通,他是楚国的奠基者,为楚国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楚国历代国君主要为蔡、嬴、春、赵等姓氏,其中蔡问是楚国最为杰出的国君之一。

蔡问在位期间,推动了楚国的政治与军事改革,使楚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重要势力。

4. 魏国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等诸侯国之一,其国君也有较高的政治才能。

魏国首任国君为魏武,他在位时期致力于将国家建设成富饶的领土。

之后,魏国历代国君除了魏武后裔外,也有来自其他姓氏的国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魏昭王(姬姓)。

魏昭王是春秋末年的魏国君主,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魏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 韩国韩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弱小诸侯国之一,国君在历代中资质并不出众。

韩国首任国君为韩康伯,他是韩国的奠基者,致力于巩固韩国的地位。

接下来的韩国国君有来自不同姓氏的,大多无太多政治成就,韩哀侯是最后的韩国国君,他在位时期韩国土地被齐国所侵占,韩国逐渐失去了独立性。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 王东迁后“政令征战自诸侯出”霸 主实际上去的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洛邑,避 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齐 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春秋争霸
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称霸的主要基础是什么?


A、齐国自然条件优越,盛产鱼盐 B、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C、“尊王攘夷”的口号提出 D、葵丘会盟
答案:A
齐桓公死后,代之而起的是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名重耳,曾经在 外流亡多年,得到楚成 王的帮助.离开时他做 出承诺 ,一旦晋楚两 国交战,晋军定要退避 三舍,以报答恩情.后 晋 ,楚两军在城濮相遇 晋文公信守诺言.兵退 三舍,避其锐气.晋军 诱敌深入,迂回包抄, 大败楚军, 这就是城 濮之战 .晋文公一跃 成为中原霸主
西周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春 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国为争 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先后出 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争 霸斗争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答案:A
按照小组顺序,每组说 出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 语典故,各组不能重复。比 比哪个组能坚持到最后? (注意范围在春秋战国时期)
老马识途 朝秦暮楚 远交近攻 纵横捭阖 围魏救赵 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卧薪尝胆 纸上谈兵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消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楚庄王给我们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今天就让店铺为你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介绍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

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

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

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

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

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

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山东篇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山东篇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山东篇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的诸侯国各自为政,战乱不断,形成了事实上的大分裂局面。

春秋时期诸侯国地图据统计在整个东周时期,共有大小诸侯国一百四十多个,也有学者估计有二百个左右,今天就为读者盘点一下在今山东境内的主要诸侯国。

1、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齐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因国君为姜姓,故又称为姜姓齐国。

齐国建国后通过煮盐垦田而富甲一方,逐渐变得强大起来,至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上而自立为国君,称田氏齐国。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

齐国姜子牙雕像2、鲁国(前1043年—前256年)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周成王东征灭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周公留镐京辅佐成王,其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曲阜。

鲁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今山东郓城、定陶一带,是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历时790年。

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鲁国是姬姓“宗邦”,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以孔子为代表的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和践行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孔子像3、莱国莱国最初建国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

最早的记载表明,西周初年莱国便已经存在,《禹贡》中称其为“莱夷”。

研究认为莱国九夷所建,商周时期也称东夷古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期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

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

莱国畜牧业发达,擅长养蚕和织造丝绸,由于临海,百姓多开发鱼盐和制作海产品,是东夷地区有记录的最早的渔盐之邦,畜牧之国。

公元前567年莱国被齐国所灭,此后逐渐融入齐文化,国人以莱为氏,后去“草”为来,形成来姓,成为来姓的一支。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戰國各諸侯國世系表周(前1044——前256)西周(前1044——前771)東周(前770——前256)西周(前440——前256) 古國名,戰國時代的一個小國。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國。

因公子根的叛亂,趙成侯遂「與韓分周為兩」,周於是分裂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

至周赧王時(前315年),東、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

東周(前367——前249) 古國名,戰國時代,從小國西周分裂出來的另一個小國。

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東部爭立,趙國、韓國用武力加以支持,遂分裂成西周、東周兩個小國。

東周國建都鞏地(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前249年被秦國所滅。

吳(?——前473)齊(前1046——前378)魯(前1046——前256)燕(前1046——前222)燕召公姬奭→1燕侯克└2燕侯旨→3燕侯舞→4燕侯憲→5燕侯和→□→□→□→6燕惠侯→7燕釐侯姬莊→8燕頃侯→9燕哀侯→10燕鄭侯→11燕穆侯→12燕宣侯→13燕桓侯→14燕莊公→15燕襄公→(以下至文公親子關係不詳)16燕前桓公17燕宣公18燕昭公19燕武公20燕前文公21燕懿公→22燕惠公(以下至簡公親子關係不詳)23燕悼公24燕共公25燕平公26燕孝公(43年) 27燕成公28燕閔公29燕簡公姬戴30燕後桓公→31燕後文公→32燕易王→33燕王噲姬噲→34燕昭王姬職→35燕惠王→36燕武成王→37燕孝王→38燕王喜姬喜蔡(前1046——前447)曹(前1046——前487)陳(前1046——前478)杞(前1046——前445) 侯爵01東樓公→02西樓公→03題公→04謀娶公(24,721-698) →05武公(47,前697-651/前679-633) →06靖公(23,前650-628/前632-前610) →07共公(8,前627-620/前609-602) →08惠公(18,前619-602) →09成公(德公) (18,601-584) →弟10桓公姑容(17,前583-567)→11孝公匄(17,前566-550) →弟12文公益姑(14,前549-536) →弟13平公鬱(18,前535-518) →14悼公成(12,前517-506) →15隱公乞(1,前505) →弟16釐公(僖公)遂(,19,前504-485/前505—487) →17湣公維(湣公) (16,前484-469/前486—471) →弟18哀公閼路(湣公弟,10,前468-459/前470—461) →侄19出公敕(12,前458-447/前460—449) →20簡公春(1,前446-445)楚(前1042——前223)晉(前1042——前369)曲沃(晉侯28年,曲沃武公伐晉侯緡,滅之,更號晉武公)衛(前1020——前209) 衛後改戴氏。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历代国君一览表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历代国君一览表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历代国君一览表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在当时是十分强大的,一共历经了43位国君,下文是历代国君一览表,供大家查阅。

1、熊绎,鬻熊曾孙,西周诸侯国楚国始封君。

2、熊艾,熊绎之子,西周时期楚国君主。

3、熊䵣,熊艾之子,西周时期楚国的第三任君王。

4、熊胜,熊䵣之子,楚国的第四任君王。

5、熊杨,楚国的第五任君王,在位期间,主要活动范围,仍限于荆山及古沮、漳河上游地区。

6、熊渠,楚熊杨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第六任君主,在位时间前886年—前877年,在位年数9。

7、熊挚,在位时间?~前876年,又作熊挚红。

8、熊延,在位时间前875年~前847年,在位年数29,原名熊执疵。

9、熊勇,在位时间前846年~前838年,在位年数9。

10、熊严,在位时间前837年~前828年,在位年数10。

11、熊霜,在位时间前827年~前822年,在位年数6。

12、熊徇,在位时间前821年~前800年,在位年数22。

13、熊咢,在位时间前799年~前791年,在位年数9。

14、楚若,氏名敖熊仪,在位时间前790年~前764年,在位年数27。

15、楚霄,氏名敖熊坎,在位时间前763年~前758年,在位年数6。

16、楚蚡冒,氏名熊眴,在位时间前757年~前741年,在位年数17,《韩非子》作楚厉王。

17、楚武王,氏名熊通,在位时间前740年~前690年,在位年数51。

18、楚文王,氏名熊赀,在位时间前689年~前677年,在位年数13。

19、楚堵敖,氏名熊艰,在位时间前676年~前672年,在位年数5。

20、楚成王,氏名熊恽,在位时间前671年~前626年,在位年数47。

21、楚穆王,氏名熊商臣,在位时间前625年~前614年,在位年数12。

22、楚庄王,氏名熊侣,在位时间前613年~前591年,在位年数23,出土文献作臧王,《吕览》作庄哀王。

23、楚共王,氏名熊审,在位时间前590年~前560年,在位年数31,又作龚王。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周历代天子年表西周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4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22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25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19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55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23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8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8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37(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14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46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11春秋时期(14位):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周悼王姬猛前520年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战国时期(12位):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1周思王姬叔前441年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周烈王姬喜前375年至前369年周显王姬扁前368年至前321年周慎靓王姬定前320年至前315年周赧王姬延前314年至前256年周顺王姬杰前255年至前249年晋国晋唐叔虞姬虞(前1042年--前)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晋侯燮姬燮(前--前)晋武侯姬曼期(前--前)晋成侯姬服人(前--前)晋厉侯姬辐(前--前859年)晋靖侯姬宜臼(前858年--前841年) 18年晋厘侯姬司徒(前840年--前823年) 18年晋献侯姬苏(前822年--前812年) 11年晋穆侯姬甫生(前811年--前785年) 27年晋殇叔姬殇(前784年--前781年) 4年晋文侯姬仇(前780年--前746年) 35年晋昭侯姬伯(前745年--前740年) 6年晋孝侯姬平(前739年--前724年) 16年晋鄂侯姬却(前723年--前718年) 6年晋哀侯姬光(前717年--前709年) 9年晋小子侯姬小子(前708年--前705年) 4年晋缗侯姬缗(前704年--前679年) 26年曲沃桓叔姬成师(前744年--前731年) 14年曲沃庄公姬鳝(前730年--前716年) 15年曲沃武公(晋武公) 姬称(前715年--前677年) 39年晋献公姬诡诸(前676年--前651年) 26年有五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658年假道伐虢晋惠公姬夷吾(前650年--前637年) 14年晋怀公姬圉(前637年--前637年) 1年晋文公姬重耳(前636年--前628年) 9年春秋霸主之中原霸主晋襄公姬欢(前627年--前621年) 7年名欢,晋文公之子,为秦穆公之女文嬴(原称怀嬴)所生晋灵公姬夷皋(前620年--前607年) 14年襄公之子,赵氏孤儿昏君无子晋成公姬黑肩(前606年--前600年) 7年文公的小儿子晋景公姬据(前599年--前581年) 19年594年灭赤狄成公之子晋厉公姬寿曼(前580年--前573年) 8年晋悼公姬周(前572年--前558年) 15年晋平公姬彪(前557年--前532年) 26年晋昭公姬夷(前531年--前526年) 6年晋顷公姬弃疾(前525年--前512年) 14年晋定公姬午(前511年--前475年) 37年晋出公姬鉴(前474年--前452年) 23年晋哀公姬骄(前451年--前434年) 18年晋幽公姬柳(前433年--前416年) 18年晋烈成公姬止(前415年--前389年) 27年晋孝公姬倾(前388年--前357年) 32年晋静公姬俱(前356年--前349年) 8年注: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开始处于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

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赵国、韓国用武力加以支持,遂分裂成西周、东周吴(?——前473)齐(前1046——前378)鲁(前1046——前256)燕(前1046——前222)燕召公姬奭→1燕侯克└2燕侯旨→3燕侯舞→4燕侯憲→5燕侯和→□→□→□→6燕惠侯→7燕釐侯姬莊→8燕頃侯→9燕哀侯→10燕鄭侯→11燕穆侯→12燕宣侯→13燕桓侯→14燕莊公→15燕襄公→(以下至文公親子關係不詳)16燕前桓公17燕宣公18燕昭公19燕武公20燕前文公21燕懿公→22燕惠公(以下至簡公親子關係不詳)23燕悼公24燕共公25燕平公26燕孝公(43年) 27燕成公28燕閔公29燕簡公姬戴30燕後桓公→31燕後文公→32燕易王→33燕王噲姬噲→34燕昭王姬職→35燕惠王→36燕武成王→37燕孝王→38燕王喜姬喜蔡(前1046——前447)曹(前1046——前487)陈(前1046——前478)杞(前1046——前445)侯爵01东楼公→02西楼公→03题公→04谋娶公(24,721-698)→05武公(47,前697-651/前679-633)→06靖公(23,前650-628/前632-前610)→07共公(8,前627-620/前609-602)→08惠公(18,前619-602)→09成公(德公)(18,601-584) →弟10桓公姑容(17,前583-567)→11孝公匄(17,前566-550)→弟12文公益姑(14,前549-536)→弟13平公郁(18,前535-518)→14悼公成(12,前517-506)→15隐公乞(1,前505)→弟16釐公(僖公)遂(,19,前504-485/前505—487)→17湣公维(愍公) (16,前484-469/前486—471)→弟18哀公阏路(湣公弟,10,前468-459/前470—461)→侄19出公敕(12,前458-447/前460—449)→20简公春(1,前446-445)楚(前1042——前223)晋(前1042——前369)卫(前1020——前209)宋(前1020——前286)秦(前891——前206)郑(前806——前375)田齐(前672——前224)赵(前661——前221)魏(前661——前224)韩(前661——前229)越国(前1888~前110)越(前1888~前232)一份完整的越王世系(六)西汉时期:61闽越王无诸前202.2—前192.2(复国)前202定都东冶(福建福州)63南海王织前195.3—前178.5(分封)前195定都南武(福建武平)62瓯越王摇前192.5—前185.9(复国)前192定都东瓯(浙江温州鹿城)64闽越王獏前192.2—前176 前192迁都崇安(福建武夷山)65瓯越王昭襄前185.9—前176(某:前185—155)66闽越王前176—前163(被杀)67瓯越王建前176—前16368闽越王甲前163—前155(被杀)69瓯越王贞复前163—前138.7(阵亡) (贞复:前185—前168)70闽越王郢前155—前135.9(被杀) 前155迁都东冶(福建福州)71瓯越王望前138.7—9(降汉)(望:前168—前138)72 越繇王丑前135.9—前120(分封) 前135定都繇(福建将乐)73 东越武帝余善前135.9—前110.初(称帝/被杀) 前135定两都崇安(武夷山)/东冶(福州)74 越繇王居股前120—前110.初(降汉)越国前后一千七百七十八年,总共七十四位国王,建立了十六个都城,四次危亡,四次复国,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周历代天子年表西周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4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22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25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19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55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23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8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6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8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37(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14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46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11春秋时期(14位):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周悼王姬猛前520年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战国时期(12位):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周思王姬叔前441年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周烈王姬喜前375年至前369年周显王姬扁前368年至前321年周慎靓王姬定前320年至前315年周赧王姬延前314年至前256年周顺王姬杰前255年至前249年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早卒。

次子周武王姬发。

三子管叔鲜,三监之一,侯爵,封於管(今河南信阳县)。

无后,其国遂废。

四子周公旦,鲁国,侯爵。

五子蔡叔度,三监之一,侯爵,封於蔡(今河南上蔡)。

六子曹叔振铎,伯爵,封於曹,定都陶丘(今山东省济阴定陶县马集乡费庄北)七子郕叔武,伯爵,封於成(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八子霍叔处,三监之一,侯爵,后降为伯爵,封於霍(今山西省霍州市)。

九子康叔封,侯爵,初封於康(今河南禹州西北),后在武庚统治区建卫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十子冉季载,封於聃(今山东省定陶县冉堌镇一带)。

齐国---姜姓吕氏,侯爵。

炎帝裔孙,封营邱,列於五侯九伯之上。

今之山东淄博。

虢国---姬姓,公爵。

文王之弟虢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

武王封叔叔虢叔在雍地(今陕县东南之虢城),称西虢,叔叔虢仲在制地(今河南荥阳),称东虢。

因"虢"、"郭"音同,后代就以郭为姓。

宋国---子姓,公爵。

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纣王不道,微子抱器归,今之河南商丘睢阳县。

虞国---姬姓,公爵。

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虞仲。

其兄周章为吴君,别封其为虞。

今河东太阳县。

滕国---姬姓,侯爵。

武王弟,曰姬叔绣。

封国地为今山东滕州市。

即今山东邱县是也。

晋国---姬姓,侯爵。

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

封于唐,后改为晋。

封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纪国---姜姓,侯爵。

太公次子。

分封於纪。

即今东莞剧县是也。

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薛国---任姓,侯爵。

黄帝之後,武王克商,对其後奚仲於薛。

即今之山东沂州是也。

杞国---姒姓,侯爵。

夏禹之后,曰东楼公,对於杞,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

帝舜之後,武王以元女大姬下嫁妫满(史称陈胡公,为胡氏与陈氏的始祖)。

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

蓟国---姬姓,侯爵。

帝尧之后裔。

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燕国---姬姓,伯爵。

为周太保;食邑於召,谓之邵康公。

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

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

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秦国---嬴姓,伯爵。

玄帝姬颛顼后裔,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柏翳於秦(今之陕西西安府)。

楚国---芈姓,子爵。

玄帝姬颛顼后裔,曰鬻熊,为周文王师。

今丹阳南郡枝江县是也。

吴国---姬姓,子爵。

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

封国地为今吴郡。

邾国---曹姓,子爵。

陆终(祝融氏吴回的孙子)第五子晏安之後,今山东邹县是也。

莒国---嬴姓,子爵。

少昊之後,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後兹与期於莒地。

即今莒县是也。

高丽---子姓。

乃殷贤臣曰箕子,亦商王之裔,因不肯臣事於周,而去之辽东。

今朝鲜国是也。

许国---姜姓,男爵。

伯夷之后,曰文叔。

封国地为今许州。

郑国---姬姓,伯爵,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郑桓公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

晋国晋唐叔虞姬虞(前1042年--前) 周武王之子晋侯燮姬燮(前--前) 叔虞之子晋武侯姬曼期(前--前) 晋侯燮之子晋成侯姬服人(前--前) 武侯之子,徙都曲沃晋厉侯姬辐(前--前859年) 成侯之子晋靖侯姬宜臼(前858年--前841年) 18年厉侯之子晋厘侯姬司徒(前840年--前823年) 18年靖侯之子晋献侯姬苏(前822年--前812年) 11年釐侯之子晋穆侯姬甫生(前811年--前785年) 27年献侯之子,迁都于绛晋殇叔姬殇(前784年--前781年) 4年穆侯之弟晋文侯姬仇(前780年--前746年) 35年穆侯之子晋昭侯姬伯(前745年--前740年) 6年文侯之子晋孝侯姬平(前739年--前724年) 16年昭侯之子,改国都名为翼晋鄂侯姬却(前723年--前718年) 6年孝侯之子晋哀侯姬光(前717年--前709年) 9年鄂侯之子晋小子侯姬小子(前708年--前705年) 4年哀侯之子晋缗侯姬缗(前704年--前679年) 26年小子侯之叔曲沃桓叔姬成师(前744年--前731年) 14年,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文侯之弟桓叔。

曲沃庄公姬鳝(前730年--前716年) 15年桓叔之子曲沃武公姬称(前715年--前677年) 39年,公爵,庄伯之子,定都曲沃,前679年统一晋国,号为晋武公。

晋献公姬诡诸(前676年--前651年) 26年武公之子,迁都于绛,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658年假道伐虢晋奚齐姬奚齐十个月前650、晋卓子姬卓一个月前650晋惠公姬夷吾(前650年--前637年) 14年献公之子晋怀公姬圉(前637年--前637年) 1年惠公之子晋文公姬重耳(前636年--前628年) 9年献公之子晋襄公姬欢(前627年--前621年) 7年文公之子,为秦穆公之女文嬴(原称怀嬴)所生晋灵公姬夷皋(前620年--前607年) 14年襄公之子,赵氏孤儿昏君,无子晋成公姬黑肩前606年--前600年) 7年文公的小儿子晋景公姬据(前599年--前581年) 19年成公之子,迁都新田(今侯马),594年灭赤狄晋厉公姬寿曼(前580年--前573年) 8年景公之子晋悼公姬周(前572年--前558年) 15年襄公曾孙晋平公姬彪(前557年--前532年) 26年悼公之子晋昭公姬夷(前531年--前526年) 6年平公之子晋顷公姬弃疾(前525年--前512年) 14年昭公之子晋定公姬午(前511年--前475年) 37年顷公之子晋出公姬鉴(前474年--前452年) 23年定公之子,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

晋哀公姬骄(前451年--前434年) 18年昭公曾孙晋幽公姬柳(前433年--前416年) 18年哀公之子晋烈公姬止(前415年--前389年) 27年幽公之子,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时代从此开始。

晋孝公姬倾(前388年--前357年) 32年烈公之子,前376年三家分晋晋静公姬俱(前356年--前349年) 8年孝公之子,前349年韩、赵两国瓜分晋国都城,弑晋静公。

齐国姜齐齐太公姜尚,字子牙前年—前1000年在位年齐丁公姜伋(及)前999年—前年在位年齐乙公姜得前年—前年在位年齐癸公姜慈母前年—前年在位年齐哀公姜不辰(不臣)前年—前863年在位年齐胡公姜静前862年—前860年在位3年齐献公姜山前859年—前851年在位9年齐武公姜寿前850年—前825年在位26年齐厉公姜无忌前824年—前816年在位9年齐文公姜赤前815年—前804年在位12年齐成公姜脱(说)前803年—前795年在位9年齐前庄公姜购前794年—前731年在位64年齐厘公姜禄前730年—前698年在位33年齐襄公姜诸儿前697年—前686年在位12年齐前废公姜无知(公孙无知)前686年在位2月齐桓公姜小白前685年—前643年在位43年齐中废公姜无诡前643年在位3月齐孝公姜昭前642年—前633年在位10年齐昭公姜潘前632年—前613年在位20年齐后废公姜舍前613年在位5月齐懿公姜商人前612年—前609年在位4年齐惠公姜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10年齐顷公姜无野前598年—前582年在位28年齐灵公姜环前581年—前554年在位6年齐后庄公姜光前553年—前548年在位6年齐景公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58年(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4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齐晏孺子姜荼前489年在位10月齐悼公姜阳生前488年—前485年在位4年齐简公姜壬前484年—前481年在位4年齐平公姜骜前480年—前456年在位25年齐宣公姜积前455年—前405年在位51年齐康公姜贷前404年—前379年在位26年田齐齐太公田和前404年—前384年在位21年齐废公田剡前383年—前375年在位9年齐桓公田午前374年—前357年在位18年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年—前320年在位37年(齐威王初年,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齐宣王田辟强前319年—前301年在位19年齐愍王田地前300年—前284年在位17年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在位19年齐废王田建前264年—前221年在位44年前891年西周孝王封嬴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在位54年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在位2年嬴仲前845年~前822年在位23年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秦襄公敬仲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秦静公早逝秦宁公竫公前715年~前698年在位18年秦出公谋杀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秦穆公任好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秦康公嬴罃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秦桓公嬴荣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秦景公嬴后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秦夷公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