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现在我就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做个汇报。
本节课中,林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比赛围篱笆”情境引入,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活跃状态。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制造了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
本节课改变了教学内容的顺序,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1,这样处理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明白学习三角形是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进主动求知的欲望。
2、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林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白兔和小老虎比赛围篱笆图片,提出问题:“哪种围法更牢固?”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
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如:让学生看一看,拉一拉长方形和三角形,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抽象出三角形的定义。
4、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林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林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采用先让学生画三角形,从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三角形的意义,再通过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来解决三角形的意义。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在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关于三角形特性的这堂课后,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这堂课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吸引力。
老师以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导入,她提到了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工人用三角形的脚手架来确保结构的稳定,这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就像我们平时走在路上,抬头看看那些正在施工的大楼,说不定就能发现三角形的身影呢。
在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时,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概念,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用小棒去摆一摆,看看怎样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操作着,有的同学一开始摆得不对,经过几次尝试和调整,终于成功了。
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
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真的很棒!说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可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老师拿出了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和一个四边形的框架,让同学们用力去拉一拉,感受一下哪个更稳固。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尝试,结果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怎么拉都不变形,而四边形的框架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老师趁机问大家:“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三角形这么稳定吗?”同学们纷纷摇头。
老师笑着解释道:“这是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确定了,它的形状还可以改变。
”这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同学们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的题目也很有针对性。
有一道题是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有的同学说自行车的车架,有的同学说晾衣架,还有的同学说电线杆上的支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在讲解三角形的高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不太理解,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耐心地走到他身边,再次给他演示,直到他明白为止。
这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态度,真的值得称赞。
不过,这堂课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时间可以再稍微长一点,让同学们能够更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特征是第四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育第五单元的内容。
学生通过一,四年级对本书上的空间和图形学习,三角形已经对图形的直观理解可以与三角形区分开来,鲁老师和老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设计的。
两位老师在编写材料意图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使用移民,采取创造性的教材,所以我受益匪浅。
卢老师在探索定义一个三角形链接,通过绘画三角形,动员各种感官学生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生直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的概念。
然后通过判断一个模式是否是一个三角形,什么条件需要引导学生勾勒出三角形的定义,着重于理解三条线,包围突破难度。
从直觉到抽象,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泛化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要思想。
在高层对三角形的理解中,两位老师能够从生活的情况(选择长颈鹿的家)开始三角形的高度进入自然生活。
显示三图,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三角形的高度,然后在后面的两个地图上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的三角形到初始感知,并指导学生总结高,底三角的概念。
学生在独立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过程,突破教学困难,做全套床上用品。
在三角高画的总结中,通过翻译,绘画,标准的简要总结加上老师和课件的演示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但鲁老师解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位是不同的,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三角形高难度。
在理解三角形与不稳定的时候,两位老师通过创造游戏场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数学探索活动的体验中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会运用三角的稳定性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发现和知识的应用。
这些都是我值得学习和学习的地方,我想把亮点应用到我的班上,使我的班更民主,更生动和有趣。
小学数学第二次研讨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共五篇)
小学数学第二次研讨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共五篇)第一篇:小学数学第二次研讨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及评析(精)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小学数学第二次研讨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及评析长葛市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81页上方和83页的内容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边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明了三角形的组成及定义(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3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组成和定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较长的木条9根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发笑脸师: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长兴办事处二郎庙小学的张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长葛市一小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师: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师: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2、比长短师:随意找一名小朋友上台让其他小朋友比较谁高?生:张老师高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脚都挨着地可以看出来那你想到你到几岁就会和比老师还高......师:再比较两根小棒让学生上台来比较......知道用比较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长短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更突出(交流:交流的目的一是为了增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理解“任意”的含义课前交流不但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效果很好)教学过程:一、感性上认识三角形 1.找出图中的三角形课件出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师:从图上你能看到最多的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生1:三角形生2:正方形师:你能指出来吗?学生上前指出了吊机上面的三角形正方形2.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生1:红领巾生2:警示牌3.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师:老师也带来了生活中的三角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说师指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交流:在从数学--生活--数学这一过程中激活了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思维为研究新课做好了铺垫但在指出生活中的三角形时“生说师指”这一做法欠妥同时课题板书为三角形的特性也引起了观课老师们的争议因为三角形的特性包括的不仅仅是本节课要研究的“三边关系”)二、探究三角形的意义1.画三角形(1)生画师:一年级我们就认识三角形你会画一个三角形吗?生画(2)师画师:看老师教你一个简便画法:先点上三个点再顺次连接起来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交流:该做法既交给了学生简便画法又突出了首尾相连但是能不能让学生在独立画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自己发现这一简便画法呢?)2.从理性上认识三角形(1小组讨论: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2)全班汇报:生1:三个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课件出示三角形及各部分的名称)师:同意他说的吗?谁再来说?生2:它还有面积师:你还知道它的面积?咱以后再研究它3.探究三角形的意义师:你能给三角形下个定义吗?(1)课件演示:(三条线段逐渐围在一起围成三角形)(2)讨论交流:生1: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师举出反例证明不是“组成” 生2: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就是三角形生3:不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师:三条边这里叫什么?生1:直线生2:线段师:是组成或是围成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师:对这三条线段是怎么在一起的?(师做动作表示“围”)生:围在一起(师未表扬)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总结三角形的意义课件出示三角形的意义并让学生齐读: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师:课件中的定义为什么多了几个字?(强调“端点相连”)(交流:从画到说学生充分经历了三角形意义的数学化过程亲历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其间教师反例的运用、肢体语言的运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受到了观课教师的好评)三、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师:同学们真聪明马上就得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小明有一个问题不能解答我们能不能帮帮他呢?(一)、初步感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出示课本82页主题图师:图中小明到学校一共有几条路?(生回答)那么哪一条路到学校最近呢?(生回答)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生1:两点之间垂线最短师(反问):这个线和谁垂直了呢?生2:上面的路拐了一个弯下面的路是直的所以下面的路近师:对所以我们都说做什么事情都尽量不要走弯路师:(指图)那么这两条的和比这条呢? 生:长师:(指图)这两条的和比这条呢?生:长师:看来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交流: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根据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直观感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计很好但学生交流不充分同时教师没有把问题回归到数学上来如果能从该图中抽象出三角形并给三边标上序号这样“数形结合”会方便学生快速、直观、充分的表述三边关系加深他们对三边关系的认识)(二)合作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活动一:探究能否围成三角形1、猜想、验证(历时5分)师:同学们既然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么任意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下面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课件出示合作要求同时师口头说明要求:各组组长打开学具袋将红、黄、蓝颜色的小棒分发给组内的三个同学分别将同种颜色的小棒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组长把围的结果填在记录纸上学生动手操作......2.汇报:师:请各组小组长汇报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生:红色小棒能围黄色小棒不能围师:任意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看来三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面就来深入研究(交流:该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看到有时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观课老师们建议:能否把刚才的主题图和下面的活动合二为一?这样省时省力效果更佳)活动二:继续操作深入探究三边关系(历时7分)1.师课件出示并口头说明小组合作要求:组长将红色的三根小棒任意发给组内同学每人一根分别记做红色小棒1、2、3号简称红1、红2、红3 然后三个同学合作将红1和红2拼在一起和红3相比较;然后将红1和红3拼在一起和红2相比较;然后将红2和红3拼在一起和红1相比较组长依次将比较结果用(大于、小于、等于)记在记录纸上按此顺序依次比较黄色和蓝色小棒将比较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2.生分工合作操作中......(交流:本环节是承接上次操作的深入探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对操作学具进行了认真准备操作要求在课件中进行了详细的大篇说明操作步骤和结果每组都有记录单根据记录单的要求观察并写出其中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与第三根小棒的大小关系通过比较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本环节教师分工合理目的明确但是老师们认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组操作效果不佳原因是虽然老师有意课件出示让分组操作目的要求明确但是课件内容多老师又没有带领学生共同读一读学生就急匆匆地开始操作了实质上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教师的意思和意图二是本环节的操作老师要求过细一切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操作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操作而操作)3、分组交流:师: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各组由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进行讨论看看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课堂热闹学生没听懂老师的要求目的不明确一直进入不了讨论主题有效性稍差“亲历过程”不仅仅要体现在可视的操作上还要体现在不可视的数学思维上)4.集体交流总结三边关系(历时5分找小组长汇报:组1: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师板书)组2: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组3: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两条线段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围不成三角形师小结并课件出示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课件演示验证不能围的情况)(交流:三边关系的探究老师把难点分散逐层深入适时引导但张老师把问题细化、小化尽可能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每组学生都比较容易的得出了结论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三角形的两边和要大于第三边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教师的设计只是为了得出结论缺少了真实探究)四、练习巩固学以致用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1)3、4、8(2)2、5、6(3)5、6、10(4)3、5、8 (交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新知完成该练习但是却并未提炼出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最简方法:只要最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教师将其中任意一组的顺序打乱如2、5、6写成2、6、5 将会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拓展)2.解决问题3.解决问题(交流:数学回归生活无疑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本节课练习的设置可以说匠心独具观课老师普遍反映练习设置好:有层次又趣味但出示第2、3题时下课铃声已响时间仓促处理稍快部分学生并未完全读懂题意)第二篇: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反思、实录三角形的特性内空:教科书80页、81页、练习十四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三角形复习课》评课稿
《三角形复习课》评课稿
聆听了祁老师的课。
下面就祁老师的《三角形复习课》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祁老师这堂课充满了知识的味道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渗透了数学思想,趣味盎然。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老师在讲台上耐心的讲,他们一问一答之间,造就了行云流水的课堂。
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的思维灵活,以知识获取为主渠道培养了能力,促进了情感的交流,老师发掘有价值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敏锐地观察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教师个人素质上看,教学水平、组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非常高,正因为有祁老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肯学,乐学。
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给学生极大的鼓舞,让学生充满了朝气。
从教学程序上看,祁老师先引领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尤其是以三角形之间非整数倍之间的关系为背景的计算题。
而后学习外角的定义,确定外角的特征,教会外角的画法。
根据既定图形,学生先数个数,再判断度数大小,最后使用两种方法证明外角定理。
教学思路清晰,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教学过程中有三点,祁老师没有注意到。
第一外角之间比较大小,较多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学生应该知道方法,也必须学会其内在原理;第二使用外角验证三角形的
存在性,也是熟练验证方法,掌握新题型的绝佳机会。
第三从理论上辩证外角与内角直角的关系,以计算题为背景,计算外角与内角的关系。
《三角形复习课》评课稿
《三角形复习课》评课稿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复习课——《三角形》,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内容。
听完课后感受颇多。
吴老师是让学生自己说知识点,然后针对知识点做相应的练习。
练习的内容除了学生从书上习题中找的,大部分内容是学生说的,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整个流程轻松、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可以看出来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错,不论是知识点还是习题都做得相当不错。
我总结了一下吴老师的优点:1、教态、语速等这些教师的基本功相当过硬。
说话严谨,不重不漏不罗嗦。
2、知识讲授严谨,对概念的掌握透彻。
3、对高的讲解很到位,很有独到的方法,简便易懂。
4、习题的处理很合适,有助于学生的交流,掌握。
总之,这是很成功的一节课,但是我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到底是什么,我说不清。
后来听了教研室李主任的点评我才如梦方醒。
李主任说,复习课是要讲一部分习题,但是不是让学生去所找那些题,而是让老师去总结,去归纳,找出典型的、有针对性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复习课有两种模式,一是老师归纳知识点,再找出典型习题,二是有学生分组自己总结知识点。
从长远发展看,第二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
但是针对我们的现状,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第一种模式,一般都是归纳出知识点、以前在作业和练习中易错的题等。
然后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
我特别的赞同李主任的观点,归纳的主体还应该是老师。
老师在教学中,在作业中,习题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而且是针对本班同学易错的地方重点讲解。
这其实是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素材的一个过程。
这种练习是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有查漏补缺提高的功效。
我想如果我们在复习阶段能把我们在学习中遇到过的难题,遇到过的困惑,遇到过的已经解决过的一些问题摆在复习课上在回过头来巩固一下,我想效果应该很明显的。
总之,瑕不掩瑜,吴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很成功的复习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子。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高丽花前几天,去六一路小学参加区教办室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两名做课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展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引发了不同的教学行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她们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即有和谐的共振,也有不同的碰撞。
虽说能力有大小,见解有高低,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听课教师也在比较中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以康秀娟老师的《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想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康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或形状是三角形的入手,从金字塔、斜拉桥等生活实物中找三角形,突出了三角形的广泛运用,由此,导入课题内容:三角形的特性。
康老师用课件展示了几个图形,有的线段是曲线,有的三条线段没有连接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说,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感知“围成”含义,重点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突破难点。
从直观到抽象,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在认识三角形的高这一环节康老师从生活入手,让学生说如何量出老师的身高,紧接着出示两座房子,为长颈鹿和小羊找家,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了。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对两幅图进行辨析,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并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充分的铺垫.在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上老师通过课件演示“比,平移,画,标"简短的概括更容易让学生训练掌握.在认识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特性时,康老师通过自己用筷子制作的道具一个四边形,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拉动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设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亲历数学探究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康老师不光让学生感受,而且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在练习时前后呼应,课件出示斜拉桥,桥上那么多三角形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报告
1、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指导,在学生动手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课堂探究的最大效益。
2、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如在学生画出三角形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请你们看看画出的三角形和其他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引导到三角形的概念上来。
3月30日上午第2节课,到四(2)班听吕鸿老师执教了一节校“百花奖”的竞赛课——《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吕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通过操作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使学生深刻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道理。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吕老师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校“百花奖”评选
评 课 报 告
《三角形的特性》
一元路小学
教研活动《三角形的特性》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活动《三角形的特性》听课评课稿(2020)
昨天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这节课我认为刘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个环节都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每一个环节后都跟一个小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学得扎实有效。
这节课我认为需改进的地方有:
1.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这节课开始认识三角形用的时间过长,所以后面认识稳定性就比较仓促了。
2.刘老师和学生画高时尺子摆放都不正确,应该是用两条直角边来画,他们都是随意摆的尺子,虽然也能看似画垂直,但是数学是严谨的学科,必须要严谨、科学。
3.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全体学生。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关注后进生更多一些,怕他们不听课,怕他们学不会,总是尽可能地多关注他们,往往会忽视一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我们不是每个问题都叫他们回答,有个别学生就想不开,以为老师不重视他四年级二班有个叫范思远的男生,特别聪明好学,据说现在已经在自学高中数学额,我们现在学的数学对他来说都是“小儿科”,那天听课我就坐在他旁边,刘老师前半节课一直没有叫他,他一直在那里叨叨,嫌老师不
叫他,后半节课叫他回答了一个问题,才稍微安静了一会。
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保证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又要照顾到优等生的心情,安抚到他们的情绪。
2020年11月。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1今天有幸听了我校骨干教师黄老师的一节《锐角三角比之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
黄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点滴感受:一、巧设情境,营造和谐气氛。
黄老师以生活中旗杆高度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起点低,落点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巧妙引导,自主探究,尽展数学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黄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回顾应用知识。
黄老师从回顾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入手,先是给定两个直接元素(其中至少有一边)解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是解有一个公共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最后过渡到在已知元素不是完整的边时,提出设元、列方程的思想,以题引题变式教学,在变式教学中回顾知识点,题目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注重知识点的迁移。
教师始终以引导这的身份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归纳、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尽显教育智慧,尽展数学之美。
三、及时、精炼地评价和点拨,尽显语言美教学中黄老师通过精炼、精彩的语言不断地鼓励着学生、及时地点拨着学生、评价着学生,给学生以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上的点拨和引领,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和浸润。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6篇)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6篇)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1本周五,我们聆听了张冰老师准备的一节“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
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她有条理的教学安排、有温度的评价语言、有层次的教学梯度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课后邀请到王校长参与了我们的数学教研,对本节课,和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了引导。
在听完这节课和老师的点评后,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糊涂的,在我心里这节课其实挺难的,老师在肯定张老师的课堂后,也提出了很多小的.建议,但是建议说完,对这个课堂还是模模糊糊的,总觉得这节课挖的没有那么深,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也说不出来怎样才能更好,在王校长给大家指导前,他没有对这节课说什么,只是让按照年级分成了三个小组,给了四个问题,分成小组讨论,这4个问题分别是:1、我上这节课与张老师这节课的相似度是多少?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达成度是多少?张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达成度是多少?3、本节课张老师教师和学生学的时间比例是多少?我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理想中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4、本节课的数学学科思想是什么?要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这节课问题所在马上就很清晰,反思我的课堂,每节课的重难点,我对学生达成度了解吗?我又是如何了解的呢?我的目标和评价做到一体化了吗?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急于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讲给学生,很大程度占用了学生学的时间,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可是每次又不知道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真的是有愧,每节课好像老师总是觉得知识点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很少去研究课标,这节课或者这单元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养是什么,我们只是让学生停留在了知识的表象,知识表象背后,我们很少关注,这就导致孩子学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也要不停的复习才能巩固,变成了真正的死学,学生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王校长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进行了一一解析。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教师:陈德洪
这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难点是在三角形内画高。
听了周云素老师的这堂课,我作以下简单评析。
第一,引课。
周老师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学过的图形,当学生说出有三角形的时候,老师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有三角形,这样可以使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探究新知。
周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同时自己也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出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特征。
这样通过找三角形,画三角形,有利于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第三,老师让学生用小棒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向两边拉,往中间推,并说明三角形在自行车、电线杆、篮球架中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我认为整节课学生练习较少,例如,画三角形的高时,倘若周老师先画一条,另外两条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每条边都可以看成底边,都有相对应的高。
2016年4月17日。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精选8篇)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整理与复习评课稿(精选8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整理与复习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整理与复习评课稿篇1今天有幸听了应老师的《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课,本节课虽然是复习课,但是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把三角形单元的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这节课应老师仅仅利用一个简单的图,设计了几个活动,让学生一边整理知识点,一边应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三角形的不同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本单元知识的梳理,不是由老师来完成的,而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整理。
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整理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整理方法,并相互评价,再挑选出各种整理方法中比较好的结果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评价,这样不仅是给其他学生一种示范,更是让这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强化自主整理的兴趣。
回忆以往的复习课,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都有一副无所事事的表情,因为我们往往很容易把复习课上成简单的回忆课,练习也经常是一些原来题型的重复,而这些对学习好的孩子已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了。
而这次的复习课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不仅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建构知识网络,而且自主整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收获到了很多,既看到了自己课堂中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也吸取了不少的经验,也深深体会到了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篇2听了五年级张老师的一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整理与复习的》,我也很荣幸了参与听课。
张老师首先让孩子交流昨天已经构建的知识网络图,让孩子充分交流后让孩子上台展示,而后就是教师带领大家一起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图,教师从计算,应用2大方面进行整理,计算主要是从意义,算理,算法去学习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线段图这个工具,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几分是多少的问题,到此教师并没有停留到知识的表面,而是让孩子继续发现,利用计算去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郭德芳)
《三角形的特性》案例分析本学期,我们四年级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是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安排了有趣的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执教的两位老师对本节课均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现结合钟莉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钟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片段:片段一:从生活中找三角形师: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金字塔、天安门、桥师:大家有没有从图片中发现我们熟悉的图形?生:发现了三角形……片段二:从生活中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师:老师也给大家找了几个例子。
课件播放: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评析:在片段一中,钟老师带领孩子们从身边出发,从我们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
片段二则是让孩子们带着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从生活中找出例子。
“生活——数学——生活”,数学课堂正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中,体现着它的价值。
二、注重动手操作的开展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几何课堂中,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片断三:画三角形师:生活中有许多三角形,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课件出示提示:拿出准备好的纸、彩笔和尺子,画一个三角形;想一想,画三角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在纸上画三角形,师巡视。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6篇)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评课稿是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的书面稿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望采纳!《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1一、亮点1、注重从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庄老师在教学中,搜集了自行车、房屋、电线杆等素材,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组是三角形,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判断。
2、注重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在教学中,庄老师首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进行拼摆,再用四根小棒同样长的小棒拼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从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对于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议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别深刻,还应围绕三角形概念的特点:一是三条线段;二是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让学生画一画三角形,从而知道三角形不仅有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而且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就是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然后通过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具体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明确三角形的概念。
这样,对于巩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具体画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条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然后沿着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垂直线段,顶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2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多、零散,许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既全面整理和复习了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复习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首先,许老师让学生整体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如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利于学生抓住主干、主要知识,然后再由主干到枝节,脉络清晰有条理,利于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推荐下载】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评课《三角形的特性》周老师上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确实比较精彩。
在课堂上,她的教学目标明确,能围绕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她采用先让学生画三角形,从画三角形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三角形的意义,再通过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而对三角形的高这个难点,周老师强调高的含义理解,她先让学生读一读就,对定义有一定的了解,在让学生动手画高,然后出示各种不规范的高,从错例中加深对高的认识。
另外,周老师也考虑到学生可能画垂线这一块内容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在画高前,出示了以个错误的三角形摆法,让学生明白要把直角边和底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对齐。
在画高的过程中,我建议周老师也讲一下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让学生明白对边不够长的时候可以延长底边后再画高。
另外在教授三角形有三条高时,最好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画高,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另外,在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时候,周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她让两个同学上来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发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及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拉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力气太大,以致三角形教具拉坏了,我介意把拉改成挤压,这样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巧妙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富和生动,让学生在主动而有趣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听了周老师这节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三角形特性的学习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整理版]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听了李老师的课感受颇深。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李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孩子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二、注重讲练结合。
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
李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三、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听过很多次,今天听了廖玉蓉老师的,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首先准备充分。
不管是从课件、教学设计以及给每个学生的画有三个不同三角形的白纸等都可以看出廖老师的精心准备,可见,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其次思路清晰。
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并且天天会用到的红领巾导入课题,接着是三角形的概念、字母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三角形的特性,整个过程很流畅,讲解清晰,突出重点。
四年级
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蔡老师和蔡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两位老师都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迁移,采取了创造性的教材处理,让我受益匪浅。
蔡老师在探索三角形的定义一环节,通过画三角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直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进而借助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突破难点。
从直观到抽象,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在认识三角形的高一环节两位老师都能够从生活情境(选择长颈鹿的家)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
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对后两幅图进行辨析,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并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充分的铺垫。
在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上蔡老师通过“比,平移,画,标”简短的概括再加上老师和课件的示范更容易让学生熟练掌握。
但蔡老师讲解不同类型三角形高的位置各不相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三角形高这一难点。
在认识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特性时两位老师都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亲历数学探究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会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乐趣。
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齐国亮《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特性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多、零散,许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既全面整理和复习了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复习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首先,许老师让学生整体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如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利于学生抓住主干、主要知识,然后再由主干到枝节,脉络清晰有条理,利于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
其次,许老师按照主干知识分步骤进行复习。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进行讲解。
如:三角形的意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凸显出“围成”的重要性;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特别是错例的对比和分析,指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关系;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三角形按边和角的分类情况等知识。
通过这样复习,学生对于前面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清除知识中的盲点。
此外,许老师还非常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方法。
最后,教师针对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了练习,形式多样,由易到难,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很好地达成了复习目标,做到了查缺补漏、进一步内化知识,从而形成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