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意识到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
初中物理教研评课记录(3篇)
第1篇时间:2023年3月15日地点:XX中学物理实验室参与人员:物理教研组全体教师评课对象:张老师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课堂概述本次评课活动由张老师执教《压强》一课。
张老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二、课堂亮点1. 教学目标明确:张老师明确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并能运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方法灵活:张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实验设计巧妙:张老师设计的实验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压力下的形变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 注重学生参与: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提问、回答问题、进行实验操作等。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能够充分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5. 联系生活实际:张老师在讲解压强的应用时,结合了生活中的实例,如高楼大厦的抗震设计、汽车刹车系统等,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三、课堂不足1. 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操作较为熟练,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后续环节的教学。
2. 课堂评价不够全面:张老师在课堂评价方面主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掌握程度关注不足。
3. 板书设计不够规范:板书内容较多,但书写不够规范,部分字迹难以辨认。
四、改进建议1. 优化时间分配:在实验探究环节,教师可以适当控制时间,确保后续环节的教学内容得到充分讲解。
2. 加强课堂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规范板书设计:教师应注重板书的美观和规范,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
4. 拓展课外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课外知识,如物理学史、物理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强的教学设计 评价
压强的教学设计评价压强的教学设计评价: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应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计内容和流程:1. 知识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压强,如针尖和桌面、脚和地面之间的压力等。
引发学生对压强的认识和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压强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实验探究: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压强,并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和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包括使用压力计测量压力,改变面积计算压强等。
4. 计算练习:通过一些典型问题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括计算某个物体受到的压力、计算不同部分的压强,以及应用所学知识求解生活中的问题。
5.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给学生分发具体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压强的知识进行解答。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展示:学生进行复习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并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压强的计算公式、应用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7. 评价和巩固:通过小测验或作业来评价学生对压强的掌握程度,对于掌握不牢固的部分,进行巩固和补充。
三、教学设计优点:1. 知识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相关概念。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和测量压强,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计算练习:通过典型问题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展示: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和思路。
四、教学设计改进之处:1. 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如幻灯片、视频等,加强对压强的概念讲解和实践操作的展示,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八年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评课稿
八年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评课稿授课教师八年级物理体态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
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中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初中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意识到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评课稿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评课稿2篇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评课稿1今天在本校听了朱老师《大气压强》一课,对于朱老师的课说下自己的看法:本节课是浙教版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3节的大气压强。
这是在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的压强之后,再学的气体压强。
本堂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大气压强的存在;2生活中的大气压强及应用;3、马德堡半球实验。
朱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和课堂设疑,还有学生的分组讨论,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
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朱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
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
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
【优质文档】液体压强评课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液体压强评课篇一:液体的压强评课稿《液体的压强》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高楼镇中施林飞老师上的这一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自己改良的裂桶实验装置:让学生将连着橡皮管的塑料瓶举高,让其中的谁不断流入连接的橡皮管中,橡皮管下面连接一个塑料袋,当瓶子被举到一定高度以后,学生能看到塑料袋发生了炸裂,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体现了科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的器材都是经过施老师自己改进过的,实验现象和可见度更加明显,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科学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科学中重要的方法。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4)贴近生活,体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模范,自己设计出整个探究步骤,并进行实验。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
本节在液体压强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可以从固体压强进行一个迁移,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液体的压强》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液体的压强》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总体评价《液体的压强》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液体的压强概念与计算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并学会应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用性。
整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做了很好的安排。
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结合实验观察和计算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与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学生能够逐步理解与掌握液体的压强概念与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液体的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液体的压强对物体的影响。
能力目标1.具备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液体的压强公式;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与液体的压强相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习欲望;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发扬探究精神。
三、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液体的压强概念介绍•利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概念;•通过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2. 液体的压强计算•提供案例,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分组合作进行实践操作,计算案例中不同液体对物体的压强;•教师辅助指导,梳理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 液体的压强与物体的浮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对物体的浮沉的影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液体的浮力与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进一步巩固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课堂教学过程及方法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入液体的压强概念,如提问:为什么在拧开瓶盖时会有噗的一声?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压强的兴趣。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压强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 - 压强背景本次初中物理观评课的主题为压强。
在初中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气体、液体等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压强的概念和应用,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之一。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指单位面积受到的力的大小。
通常用符号P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P = \\frac{F}{S} $$其中,F是施力的大小,S是受力的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一帕斯卡等于1牛/平方米。
压强的概念不仅在物理学中非常常见,还在工程、建筑、化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压强的实验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压强的概念,我们进行了实验。
实验器材:•塑料板•海绵•钢珠•台秤•尺子实验步骤:1.将塑料板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并将海绵放在塑料板上。
2.在海绵上撒上钢珠。
3.用不同大小的力去压缩海绵,用台秤来测量受到的力,用尺子来测量受力面积。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压强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受力面积(cm2)施力大小(N)压强(Pa)2 2 1004 4 1006 6 100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受力面积相同时,不同大小的力施加在海绵上所导致的压强是相同的。
而当施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
压强的应用压强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液压系统液压系统是一种利用流体传递压力和动量的技术。
实现原理是利用压力稳定的液体来传递力,从而实现机械输出大力量的目的。
这是一种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航空等各个领域。
汽车轮胎汽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是有限的,所以车辆的重量会产生一定的压强,这就是所谓的“轮胎压力”。
因此,轮胎压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正确调整轮胎压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油耗、行驶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作用在其中一个物体上的力的大小与另一个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压强的概念正是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思想。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压强》评课稿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压强》评课稿一、课堂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压强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压强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什么是压强。
2.掌握计算压强的基本公式:压强 = 力÷ 面积,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计算问题。
3.了解压强的影响因素,包括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能够分析压强变化的原因。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承受压力、水压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引入: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角度理解压强,并给出压强的定义。
2.压强的计算:介绍压强的计算公式,即压强 = 力÷ 面积,并通过实例演示和操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应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水压计算、承受压力等。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理解和定义。
2.压强的计算方法掌握,包括将力和面积代入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3.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1.压强的概念引入:如何通过力的作用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压强。
2.压强的影响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与概念引入1.利用问题引入压强的概念:例如,学生在坐在凳子上时感觉到屁股有些痛,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力在作用面积上的分布情况会对感觉产生影响,并介绍压强的定义:力对作用面积的分布情况。
步骤二:压强的计算1.引入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 力÷ 面积。
2.通过板凳坐人的实例,引导学生填写力和面积的数值,并进行计算演示。
3.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互相检查答案。
步骤三: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2.让学生做一些实验和观察,例如将同样的力用不同的物体压在纸上,比较纸的变形情况。
九年级物理教研课《压强》评课稿
九年级物理教研课《压强》评课稿11月18日听了唐老师的《压强》一课后,我感触很深。
下面我就对该课实行简单评议:表现好的方面是:1、创设情景时,老师先用铅笔按压手指,感受效果,引入压力效果。
然后由教师演示:用手挤压气球,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用身边的物体(铅笔、橡皮擦、尺)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只用短短2分钟的时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切入主题,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
2、让学生用手边准备的器材:沙子、压力小桌,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相关?”的问题,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的理念。
3、重探究,重学生水平的培养,以学生为本。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分析论证,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都让学生参与,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
比如:有的同学动手操作,而有的同学作记录。
4、根据速度概念,引入压强的概念,做到了依托知识背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计算方法等。
5、注重德的培养。
教学中,介绍了帕斯卡这个单位时,告诉学生帕斯卡是位科学家,是为了纪念他,教师提倡学习帕斯卡的科学精神。
6、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不足的方面是:1、引入压力时,老师能够自己作图让学生感受压力与重力的关系2、教师应强调压力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3、学生猜想时不活跃,猜想后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应让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时间时间太短,讨论内容过少,课堂不活跃,不能完全体现自主学习。
5、书中例题没有处理,学生直接利用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演板出错。
以上评议,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压强评课稿(6篇)
压强评课稿(6篇)压强评课稿(6篇)压强评课稿1综合组在推进“生命课堂”进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学习,也在进步。
黎老师新授的《压强》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力学课程。
以下我从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对黎老师的课进行得要的评析。
一、营造安全、受鼓励的学习环境黎老师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解决问题时其实有的不太科学,黎老师注意保护学生自尊,最大可能的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敢于表达,也乐于表达。
如果黎老师的评价更机智一点,效果肯定会更好。
二、遵循自学、交流、实践、评价四步学习流程引入课题后,黎老师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自行阅读教材,然后合作交流解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这一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展现较好,小组之中分工合作,解决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
最后老师给出评价,整个流程较好顺畅。
在探究环节中,如果黎老师让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强调学习行为的自主、真实、有效从独学、对学到群学,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黎老师始终尊重过程的真实性。
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四、发展理性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一点黎老师还可多训练学生,当一组同学把他们的实验方案呈现出来时,黎老师只是自己做了评价,其实学生的方案不一定很科学,其他组的同学也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长久地训练学生,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更好地培养。
总的来说,黎老师的课进步了,“生命课堂”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一个环节,他在成长,听课的我也在成长,有了我们共同学习的精神,相信在“生命课堂”的推进中,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压强评课稿2今天在本校听了朱老师《大气压强》一课,对于朱老师的课说下自己的看法:本节课是浙教版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3节的大气压强。
这是在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的压强之后,再学的气体压强。
本堂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大气压强的存在;2生活中的大气压强及应用;3、马德堡半球实验。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压强》课教学点评
《压强》课教学点评第一篇:《压强》课教学点评《压强》课教学点评怎样评价一节好课,有效课堂是以学评教的系统,传统课堂是那些会表演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什么是好体育老师,能让学生会投篮的老师才是好体育老师,一个体育老师投篮特别准,但是学生不会投篮,这个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如果猎枪不能打到兔子,就像这个猎枪是装饰用的,所以有效课堂的评价不是教师怎么富有教学艺术,讲的多精彩,一切落脚点在学生是否乐学、会学、学会。
而张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活动充分:整个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轴,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次活动,活动达6 次,特别是4人踩气球,往木板上按钉子和图钉,提书包,全体站立如何增大压强的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活动充分,参与面广,且这些活动都从生活中来,学生有兴趣去做,只有乐学才会认真思考,才会有热情探究其蕴含的物理道理。
方法渗透:发展学生的学生能力是教育的“落脚点”,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在引入压强的意义和定义时类比速度,在寻找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体验对比钉子和图钉的作用效果,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中得到逐步提高。
会的不讲:相信学生是教师“道德”立足点。
张老师将探究活动指导完后,对于压强的公式、单位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因为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概念的基础完全可以自己学会,传统教育就是不相信学生,因为不相信学生你才会包办,这一处理有效的体现了要相信学生,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只讲学生不会的、难以理解的,会的坚决不用再费时间讲解。
不要把学生都当成什么都不会的傻子,自学能力恰是终身能力,恰是可持续发展能力。
规范解题: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解题过程时,有意识展示一个由于单位不换算导致错误结果,让学生自己在纠错中加深压强计算中最常见的问题,即单位问题,抓住了学生计算的软肋,又通过另一个学生规范的讲解和解题步骤,一正一反两个展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规范严谨的解题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强评课稿
《压强》评课稿
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实验器材课堂安排等都很好。
能应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从课堂作业完成来看,预设目标完成很好。
(2)多媒体应用合理,步步逼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学生实验增强了学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3)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动画:人坐在在木板上,木板凹陷下去。
再次展示一个小资料,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
(4)体现了科学学习是实验科学的特点:运用各种活动展开生生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
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5)师生活动相得益彰,运用提问,借助活动,推进教学过程。
二、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现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改进的建议。
(1)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新知识,但有的学生不能掌握,例:对比压力与重力作用点时部分学生答不出。
这时老师随手拿起讲台桌上的花露水瓶重重往讲台桌上一放问:“花露水瓶给桌面的压力作用点在哪里,” 老师提问后学生找不到问题指向性时老师有点心急,语速有点过快。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
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本节课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少,老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获得答案。
(4)问题设计不够充分、语言不够精炼。
(5)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点过多,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提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后,关于压强的计算讲解很仓促,并没有相关的练习。
(6) 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
估计有的同学会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
在充分展示了学生
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再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有关因素和无关因
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
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