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石桂莲)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简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
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但又字字、句句含情。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二、教学目标n 知识与能力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诵古诗,初读解题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
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
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2、客舍: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
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
)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
西》导学案
西》导学案
(3)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情景剧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
3、多诵读,悟诗情
(1) 复习诵读古诗的方法
学完古诗后,应该做什么? 方法(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诵、唱诵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这是一首 (思乡送别)诗,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展示一
有感情地吟诵
展示二
如果你是作者,和同伴一起表演这首诗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交流展示】交流其他描写送别的诗句
五、【自我测试】
A、我会这课生字,再背诵这首古诗
Guǎng líng gào cí kè shè jūn zǐ B、我能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客舍:故人: C、我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写下来 D、依据古诗完成填空
当你的亲人或朋友即将离家远行,你心里,你最想说,你会把“ ,。
”这句诗送给他。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案教案标题:唐代文学名篇《送元二使安西》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重点:1. 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及翻译。
2. 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可以播放一段与唐代文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Step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及翻译,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元二”是谁?为什么要送他去安西?-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题?- 诗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Step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这一主题?-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表达这些情感?- 诗中的描写手法对表达主题和情感有何作用?Step 4: 写作活动(20分钟)1. 要求学生以《送元二使安西》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参考以下问题进行写作:- 你对《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是什么?- 你认为诗中的描写手法对表达主题和情感有何作用?- 你对这首诗有何感受?为什么?Step 5: 总结与展示(5分钟)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并就《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进行总结。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第【1】篇〗一、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
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扩大视野,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
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
(古琴:阳关三叠)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5)一、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不舍。
我们要品味诗中的语言艺术,学习诗人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情而又不失典雅的氛围。
我们要通过学习这首诗,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感,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不仅是为了掌握一首优秀的古诗,更是为了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元二”是诗人的朋友。
2. 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交代了送别的环境,其中“浥”字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在早晨,而“柳”则象征着离别的不舍。
二、选择题1. 下列对《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的“渭城”指的是送别的地方。
B. “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后的孤独担忧。
C.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古代边塞状况的反思。
D. 诗中的“柳”寓意着离别之情。
答案:C(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而非对古代边塞状况的反思)2. 下列词语中,最适合描述《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色彩的是()A. 欢快B. 惆怅C. 愤怒D. 惊奇答案:B(这首诗表达的是离别之情,充满了惆怅和不舍)三、简答题1. 请简述《送元二使安西》中诗人的主要情感。
答:《送元二使安西》中,诗人的主要情感是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通过描绘清晨雨后的渭城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远行的担忧和惆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慨。
2. 你认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答:《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在于,它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离别的无奈。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内容。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意与情感,并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3.掌握《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词语言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李白的生平及《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出身贵族家庭,曾经历过辗转流浪、游历天下的生活,以豪放的诗风和奔放的情感而著称。
《送元二使安西》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唐代宰相元二出使安西的离别场景。
二、《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绝长短句的诗歌作品,描绘了元二出使安西时,李白在离别时的情感和壮志。
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和祝福之情,展现了诗人豪迈悲壮的气魄和浪漫主义情感。
三、《送元二使安西》的艺术特点与意义1.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诗歌情感真挚,博大深沉,富有浪漫主义的情调,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情感。
3.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四、诗词鉴赏与表达1.请同学们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与意义。
3.请同学们以《送元二使安西》为题,自行创作一首四行诗,表达对友情或壮志的情感。
导学案结束语:通过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情感,感受他那浪漫主义气息和诗意情怀。
希望同学们在诗词鉴赏中感悟诗歌之美,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愿我们能像李白一样,写下不朽的诗篇,留下千古传世的思想与情感。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及其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掌握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本周习惯:班级:姓名:编号:课时:第一课时课型:古诗【学习目标】: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会认、会写诗中的2个生字。
2.我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学法指导】注释法诵读法想象画面理解法【时间预设】导入,明确目标2′自主学习3′合作探究10′展示交流20′达标检测5′【课前预习提示】1、我会朗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我能借助注释和画面理解诗句意思。
3、我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4、我能感情诵读这首诗。
5、我还能收集一些送别诗。
【知识链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家长签名:学习流程教与学一、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自主梳理课前预习的收获。
三、合作探究:1、对子互读古诗,交流诗中的生字。
(任务一)【提示】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易错字要重点强调。
2、小队交流诗句的意思。
(任务二)【提示】可以借助注释、字典、插图和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送元二使安西》中“使”的意思是(),题目的意思是()。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指( ),“浥”的意思是( )。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意思是:( )。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的意思是( ),“更”字表明( )。
这句诗由( )转入( ),意思是()。
3、诵读古诗,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任务三) 四、展示交流:1、抽取任务。
2、小组预展。
3、展示探究。
五、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出示生字 】 舍 君1.我要认真观察生字的偏旁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2.我要把生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六、达标检测:1、我会正确地默写这首古诗。
2、我能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
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来,一起读课题。
(生读题)师:预习过课文吗?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
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
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导学案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
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教学难点透过诗句,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与亲朋好友的分别。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去感受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那份深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这首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四)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湿润。
客舍:旅馆。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诗句意思: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的尘土,客舍周围的柳树显得格外清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君:指元二。
更尽:再饮完。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诗句意思:朋友,请再饮完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思考: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前两句描绘了渭城清晨细雨蒙蒙,客舍周围柳树青青的清新景象。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1】篇〗一、找地名,初读解题(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
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板书:雨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客舍柳: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柳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引读这是一杯(xx)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设计意图】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
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导学内容】1. 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事迹;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方式;3. 品味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4. 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训练。
【导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宁创作特点;2. 让学生观看《送元二使安西》的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进修诗歌内容(20分钟)1. 请学生朗读《送元二使安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2. 诠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三、诗歌赏析(3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歌表达的哲理和情感;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四、写作训练(40分钟)1. 让学生仿照《送元二使安西》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2. 指导学生在诗歌中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提升写作水平宁审美能力。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的进修收获和体会,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唐代诗歌,拓展文学视野和审美情操;2. 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素养;3.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才华。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会对《送元二使安西》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享受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感动。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王之涣简介2.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3. 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导学步骤:一、导入1. 讲解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塞位,介绍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之一。
2. 引入《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进修1.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742年),字摩诘,唐代诗人。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宰相”,官至尚书仆射。
他擅长写田园诗和山水诗,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著称。
2.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古人称西域为安西,元二使指派去西域的使者。
这首诗以送别元二使者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遥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首节:明月出天山,谷风吹野狐。
这两句描绘了遥方的景象,月亮高悬天山,山谷中吹着凉爽的风,野狐在山野间游荡。
中节: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情,黄河冰封,大雪覆盖着太行山,使得遥行之路艰难曲折。
末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最后两句展示了诗人的心境,他在闲暇之余垂钓于碧溪之上,却又常常梦想着遥方的边疆之地。
3. 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绝诗,每句四个字,共计二十八字。
整首诗构思巧妙,结构周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之情。
修辞手法上,王之涣运用了比照手法,通过比照遥方景象和心里情感的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讨论1. 请学生谈谈他们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和感受。
2. 讨论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特点,以及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总结通过进修《送元二使安西》,学生对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作业1. 要求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igrave;)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四年级上语文导学案-送元二使安西_人教新课标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
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请。
1.你对诗人知多少?
2.学过他的什么诗?
3.他和元二是什么关系?
4.安西在哪儿?
5.诗中的词和每句诗的意思你知道吗?
(1)、使:
(2)、朝雨:
(3)、浥:(yì)
(4)、轻尘:
(5)、劝:
(6)、更尽:
(7)、故人:
(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看注释(2)看插图(3)上网查(4)看工具书
(5)问别人,包括爸爸、妈妈、同学
、、、、、、你用的是哪种或哪几种?
7、和同桌一起讨论并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你还知道那些送别的诗请把它写下来。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吧!快快把它上写下来吧!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也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设计
雅戈尔小学石桂莲
一、教学目标预设
1. 学习平仄,朗读诗的音韵节奏,并熟读成诵。
2. 合作探究,抓住意象,说出所写的图景,理解诗意。
3. 根据补充的历史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诗中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平仄,读出诗的音韵节奏,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合作探究,说出诗意,了解诗中三个地点以及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深情。
四、预学单设计
五、导学案设计
(一)学情诊断
1. 孩子们认为浥、渭、客舍比较难读,诗的节奏概念不清晰。
2. 诗意不清楚,对于”君、阳关、西出、故人”的理解不准确。
(二)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1、课前谈话,猜猜林黛玉指点香菱学诗中的大诗人是谁?
2、了解王维
3、默读注解,准确解释题意,读准题目的节奏。
师:他说的对吗?请你快速地默读大屏幕上的内容,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使:出使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安西: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人称“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
苏轼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正音;在预学过程,有46个同学认为这几个词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浥、渭、客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整首诗来读一读。
师: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
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
(三)看图知地名,了解送的过程。
师:安西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地图)
师:(师讲解相送的过程)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
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到圣旨去安西执公务,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
足足送了30里,走到了渭城这个地方。
古代一般的朋友相送啊送五里,十里,而王维却送了30里,可见他们的友情之深。
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
渭城之后,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就走到阳关,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
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出了阳关,元二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
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
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
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
(三)分层朗读,层层体会诗中的情感
1、合作一:学习平仄,读出音韵节奏。
师:读诗要慢点儿,要抑扬顿挫,要两个字两个字地读,还有其他方法吗?
2、合作二:抓住意象,说出诗意,读出“依依不舍”。
师:苏轼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书需要想象,读诗更要想象,请你默读这首诗想想画面,可以联系大屏幕的内容想想。
交流“柳”
师:咱们《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
读到“依依”,两个字,我们就会想起“依依不舍”,古人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你读到“柳”,就要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是那份依依不舍。
交流“客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配乐读诗。
师:元二啊,今日一别,从此你就孤身在外,举目无亲了,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人陪你聊天喝酒了!出了渭城,王维不能再送了。
元二只能孤身上路,他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3、看图读诗,知阳关道,读出“行路之难”。
师:请看图片,有位诗人曾这样写道: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你的好朋友元二就要走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你想对他说什么,哪怕只是一句话?——生配乐读。
4、师生合作读,感受离别,读出“酒中之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王维举起酒杯,深情地说道:“元二兄啊,此去
,请你
等你出了阳关。
”
师:元二呀,你这一去啊,有多远?有多少坎坷与艰辛?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这里面似乎还包含着什么?(板书:美酒)
5、补充资料,王维去世,读出“永别之痛”
师:王维多么盼望朋友早日能完成使命,早日平安回来。
五年后,王维就病逝了,他再也没有见到如此想念的最深情意的好友的最后一面,再也没有机会聊天喝酒,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这一杯酒竟成了最后一杯送行酒!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人啊?(板书:故人)所以,这样一首诗我们该怎么读?
师:那么,出了阳关,还能见到这样重情重义的故人吗?(擦)还会有这样令人感觉温馨的客舍吗?(擦)还会有这样
浓浓绿意的柳色吗?(擦)还会有这样盛满真情的美酒吗?
师:那么元二真的什么也没有了吗?板书:情
(四)播放《阳关三叠》,了解此诗的影响。
这就是一个字“情”,正是因为有这深厚的“情”字,所以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代代传诵。
此诗一出,马上被人谱成唱曲,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人们凡是送别就唱这首歌,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首诗中出现“阳关、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也叫《阳关曲》、《阳关三叠》。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唱一唱。
(五)拓学延伸
送别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雨柳
情
酒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