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色娘子军》论中国芭蕾舞剧的特色

合集下载

《红色娘子军》舞剧浅议

《红色娘子军》舞剧浅议

《红色娘子军》舞剧浅议作者:陈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1期摘要:《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中国芭蕾舞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参照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

它是用西方唯美的芭蕾形式,大胆地运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它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也是一部讴歌伟大女性的代表作品。

这部舞剧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关键词:审美技巧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团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

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

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此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

1964年由编导蒋祖慧等赴阿尔巴尼亚为地拉那歌舞剧院排演本剧。

周总理在当地观看了演出。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排演了本剧,由松下洋子饰琼花。

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剧第一场。

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时至今日,中央芭蕾舞团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已经超过3000场次,写下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该剧共演出六场。

序: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

要被恶霸地主南霸天卖掉的贫农女儿琼花挣脱束缚,夺门而逃。

一场:椰林。

琼花被前来追捕的恶奴打得昏死过去,南霸天以为琼花已死,与奴仆仓皇而去。

红军干部洪常青与通信员小庞化装侦察途经椰林,救起琼花,指引琼花投奔红区。

二场:红色根据地广场。

军民正在共同迎庆“红色娘子军连”的成立。

琼花赶到会场受到热烈欢迎和亲切关怀。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张海东(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第一部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是一个时代所能产出的最佳作品。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上体现了音乐主题鲜明的特征,舞蹈编创上则体现出动静对比鲜明的特征。

其音乐与舞蹈在剧中的交织展衍,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戏剧性,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音乐;舞蹈中图分类号:J723;J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097-01一、引言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它多元而复杂的艺术内质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解读它、研究它,可以成为一项耐人寻思的工作。

本文以1970年版的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舞蹈进行综合研究,探寻其音乐特点和舞蹈特色。

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特征(一)音乐主题鲜明1.娘子军主题。

作曲家选用了同名影片中的《娘子军连歌》,作为这部舞剧音乐的贯穿主题之一。

“主题动机”(la-la-re)是一个纯四度的音程结构,成为贯穿全剧的音乐素材,根据剧情发展给予不同形式的变化处理。

娘子军主题动机出现在多个舞蹈场景的音乐中,成为全剧音乐最坚实的“底色”。

娘子军主题不同的地方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在第二场,以女声合唱形式展现红色娘子军的飒爽英姿;过场中的音乐是由“娘子军主题”发展而来,这段音乐气势磅礴,塑造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伟大形象;最后部分以极快的速度,混声合唱的形式完整再现,以极强的号召性将舞剧推向高潮。

2.吴清华主题。

吴清华主题音调素材和调式与《娘子军连歌》有着紧密联系,其内涵和意韵更为丰富。

如:序幕中,被铁链吊在木柱上的吴清华双目圆睁,一个昂首摆头,乐队激昂、铿锵有力地奏出音乐主题,主题具有小调风格,开始的“主题动机”给人一种不屈、愤怒、反抗的音乐形象,其中三短一长的节奏组合和四五度的音程跳进,使这个音乐主题获得一种戏剧性张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技巧动作,通过这些强有力的动作来切实传达出吴琼花逃脱 恶霸追捕的决心。此外,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语 汇还对民族民间舞进行了大量借鉴。例如,舞剧中的斗笠舞、 黎族舞、钱铃双刀舞等颇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充分展现了中国 人民勤劳朴实、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图1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 被捆绑在牢笼柱上的吴琼花剧照
图2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吴琼 花与老四搏斗的剧照
贝斯”的动作幅度明显加大,在外形方面还加上了高抬手臂 与握拳,将原本轻柔曼妙的舞姿转变为坚毅灵动的姿态,塑 造出了鲜明的娘子军的人物形象。并且,舞剧中的“女战士 瞄枪”“九人刀舞”等动作均是在“阿拉贝斯”基础上转化而 来的。
巧妙地应用足尖技巧可展现出芭蕾舞别样的轻盈感、线 条美,所以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创作人员没有将 这一技巧舍弃,而是把它与舞剧表现内容进行巧妙融合,让 足尖技巧在整部舞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创作 人员结合吴琼花的反抗个性,在一些展现反抗精神的场景中 巧妙利用足尖强劲力度、向上的动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 人物与敌人誓死斗争的狠劲,颇具个性。如图 强 烈的反抗意味。
四、结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革命精神, 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不仅推进了西方芭蕾与中国故事的有 机融合,以戏剧化的手法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历史,与人民群 众生活相贴切,与国人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还让外国观众眼 前一亮,向世界讲述了专属于中国的芭蕾故事。
53 2024 DANCE FASHION
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色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伴奏源自于同名电影中 的插曲《娘子军连歌》,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艺术处理。 这一主题曲与芭蕾舞剧的剧情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了对全剧 音乐的全面引领。相较于同名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中的音乐数量更多,这也是创作人员前往海南采风后潜心创 作的成果。因为创作人员是以海南传统民歌为参考进行创作 的,所以这部芭蕾舞剧的音乐有着鲜明的海南特色,观众可 从中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例如,吴琼花这一角色的主题音 乐是由海南传统音乐《江河水》改编而成的,该角色在舞剧 中是旧社会时期劳动妇女的象征,展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所以她的音乐主题为小调风格。基于《江河水》改编的音乐 主题节奏富有弹性,音调具有跳跃性,与洪常青这一人物的 音乐主题、《娘子军连歌》一同构成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 军》的音乐主题。洪常青的音乐主题是一个大小调混合的音 乐主题,颇具男性化特色,并展现出了坚定沉着、刚强豪迈 的情感基调,与其他两个音乐主题相契合,共同塑造了洪常 青理想远大、胸襟广阔的人物形象。《娘子军连歌》鉴于电影 的上映得到了广泛传播,音乐形式简洁、朗朗上口,极易引 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且这首歌也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歌风格 的进行曲,展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在塑造娘子军群体形 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作人员将三个音乐主题贯穿于《红 色娘子军》始终,塑造出了鲜明的音乐形象,并助推舞剧整 体形象的塑造。另外,舞剧音乐还汲取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 在实际演奏中,除去西洋管弦乐,还引入了各种民族乐器, 包括柳琴、琵琶、大三弦等,赋予了舞剧音乐鲜明的民族特色。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

芭蕾这门艺术本来是舶来品,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

很难想象,用军帽、军鞋、长衣、长裤装扮的芭蕾舞剧所刻画的革命形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但恰恰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展现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

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广受各界人士推崇。

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的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此舞剧场次介绍序幕海南岛,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土牢内,关押着南府丫头琼花。

团丁头目老四奉命要卖掉她,琼花乘老四不备,踢倒老四,在难友的掩护下,夺门而逃。

第一场黑夜,暴雨倾盆。

琼花逃出南府,但又与前来搜捕她的老四相遇,琼花落入魔爪。

南霸天怒不可遏,命人狠狠鞭打,琼花昏迷不醒。

南霸天认为琼花已死,率奴仆回府。

红军娘子军连党代表洪常青率领通讯员小庞化妆去执行任务,路遇苏醒过来的琼花,遂指引琼花去投奔即将成立的红色娘子军连。

第二场红军独立师建立了红色娘子军连。

琼花赶到会场,受到军民的亲切关怀。

琼花看到“打倒南霸天”的标语,愤怒地控诉南霸天对她的迫害,群情激愤。

党代表洪常青接受琼花入伍。

第三场南霸天寿辰,黎族少女在皮鞭下被迫起舞。

洪常青化妆为归国探亲的华侨巨商前来祝寿,而真意是约定午夜后与娘子军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南霸天的团丁并生擒南霸天。

入夜,琼花和战友潜入南府与小庞联络,指点南府道路,并待机接应大队。

适遇南霸天送客,琼花按捺不住心头怒火,不顾战友阻拦,开枪打伤南霸天,破坏了原定的计划。

红军听到枪声,出击南府,南霸天与老四从地洞逃遁。

琼花因违犯纪律,打乱了作战部署,懊悔异常。

红军打开了南霸天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

第四场在红军的营地上,洪常青正给娘子军上政治课。

琼花学习后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谢晋的导演艺术、黄准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从银幕形象转换到芭蕾形象能否获得成功,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第一要体现原作的精髓,第二要充分发挥芭蕾舞艺术的表现特征,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银幕的美感享受。

根据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点以及肢体语言的局限性,改编中首先着眼于两方面,一是精简人物,二是浓缩情节。

在电影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十三位,对舞剧无疑是太多了,经反复斟酌,只保留六个人,正面人物琼花、洪常青、连长、小庞,去掉了符红莲、阿贵等人,反面人物南霸天、老四,去掉了大管家、黄振山、陈旅长等人。

在交代情节上尽可能压缩篇幅,采取简练手法,而在抒发人物情感的地方,则尽最大可能给以渲染和深化,发挥音乐、舞蹈的优势。

《红色娘子军》剧音乐的总体构思可概括为“三个主题一个歌”,一个歌就是指电影中的《娘子军连歌》,它流传很广,是娘子军战士群体形象的生动写照,因而要在舞剧中贯穿运用。

而更重要的是要写好琼花、洪常青、南霸天三个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这决定着舞剧的成败。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作为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

它取材于革命的现实性题材.直接反映一群女战士在海南的革命斗争和生活。

在芭蕾舞剧的选材上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在音乐的创作上和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又有很多创新,是一部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

也成为了本次演出中的经典剧目!剧情介绍:——第一段《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这是舞剧中一段情节性的小群舞。

万泉河边,几位女战士欢快地追逐嬉闹着,她们发现老炊事班长挑着水桶走来,几个人活泼地涌上前去拦他,一位女战士调皮地举起老班长的旱烟袋,四位女战士搭臂吸跳步、碎移步,设法抢了老班长的水桶欢快地帮他挑水去了。

随着这段轻快的节奏乐曲加之富有情趣的滑音,配以女战士以小腿动作跳跃和足尖快速移动的轻盈舞姿,使舞蹈表演情绪既热情明朗又轻松幽默。

——第二段《军民鱼水情》这是舞剧中一段风格性舞蹈,“斗笠”荔枝体现海南的民间特色,使芭蕾舞剧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远处传来乡亲们欢快歌声,洪常青和战士们立队欢迎,乡亲们手捧新编的斗笠,鲜红的荔枝来慰问工农红军。

在悠扬的笛声中,红裤白衫的渔家女手捧斗笠翩翩起舞。

姑娘们身着绿衫,手捧荔枝,缓缓移动。

渔家女盘坐成排,几个方向的举落斗笠,映衬着姑娘们热情优美的身影,继而调度成渔家女以前、后Adagio的舞姿造型,三人一组的斜排推进“红区风光好,军民一家亲……”两层圆圈的里外穿插调度,变成两人一组平排交错吸跳,乐曲转调后又调度成大圆圈的里外跑动吸跳穿插,舞蹈也展现出大场面的互动,在“军民团结向前进”的歌声中进入高潮,大画面造型,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

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精品文档

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精品文档

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精品文档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其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与剧情的关系、管弦类乐器的演奏、民族元素的加入、器乐合奏、革命歌曲的演绎五个方面。

可以说,其极具张力的舞台音乐对后世芭蕾舞剧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六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1964年在北京首演。

当时正值新中国红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红色娘子军》即是按照周恩来指示将芭蕾舞进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改革的首次尝试。

作为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红色娘子军》在新中国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并在后来的文革中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同时被作为“八个样板戏”中的代表作而风靡一时。

《红色娘子军》讲述了在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一支被称为红色娘子军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她们在党的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发动群众等各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故事。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之一,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任务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艺术形式。

本文拟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方面进行论述。

意大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曾说,“至于就作曲家创作的特殊性说,‘它是一种不停的造型过程,一种用音乐关系来塑造感情形象的过程’”。

[1]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在塑造形象中的重要性。

通过音乐表现手段表达选定的富于特性的感情形象是作曲家通常采用的手法。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运用了海南民歌的音调素材,并融合了其他民族音调,创新性地将主题贯穿和交响化的戏剧性手法进一步发展,对塑造舞剧中人物形象具有补充和衬托作用,成功将吴清华、洪常青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

舞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各有其特定的音乐主题。

其中,吴清华的音乐主题性格鲜明,强烈的反抗精神充斥其间;洪常青的音乐主题简朴奔放、豪迈坚定。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探究文革时期经典作品的特色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探究文革时期经典作品的特色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探究文革时期经典作品的特色作者:王嵩妹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王嵩妹[1]白宁[内容提要]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中国芭蕾舞目。

《红色娘子军》享誉世界芭蕾舞台,并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为中国芭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真真正正拥有了属于自己时代背景、故事题材的芭蕾舞目。

一群英姿飒爽"踮着脚尖"练兵的女娘子们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束绚丽的奇葩。

[关键词]民族化/特点/融合中图分类号:J7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2-0227-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新中国诞生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舞蹈作品之一,它政治立场鲜明,把劳苦大众受迫害,被压迫,被奴役的最底层人物,最终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为一优秀的红军战士。

同时在艺术创作方面,大胆地把外国舞蹈形式与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相结合,使得中华文化和西方芭蕾首次融合的完美的绽放,大放异彩。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由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担当编导,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演出单位演出的芭蕾舞剧。

该剧改编自电影《红色娘子军》,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清华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自由而战、为妇女解放而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

该剧生动的再现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舞剧表现了革命年代新女性的坚忍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

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

一、文革时期的“政治化”艺术创作文革时期的舞蹈作品都以革命斗争、红色事迹为创作大背景,主要围绕某个革命人物与恶势力抗争的故事为中心,或是某个革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为创作题材,突出反映人民顽强抗争的勇敢精神。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作曲。

中央芭蕾舞团根据梁信同名剧本改编。

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编导。

1964年在北京首演。

舞剧的音乐对塑造洪常青、吴清华等的舞蹈形象起了积极的补充和衬托作用。

贯穿始终的娘子军连的主题是对全剧主题思想的概括,表现了娘子军这个战斗集体的音乐形象:剧中两个主要人物也各有其特定的音乐主题,洪常青的主题简朴奔放、豪迈有力:吴清华的主题性格鲜明,充满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两个主题随着剧情的展开而贯穿、发展。

序幕的女声领唱与合唱,采用了海南民歌音调,表达了劳苦大众斗争和反抗的呼声。

第一场最后一段三人舞,音乐真挚恳切,深沉动人。

第二场吴清华叙述身世并要求参军的一段小提琴独奏,如诉如泣,充分表达了人物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

第四场快乐的女战士以及军民联欢的一段混声合唱,轻快明亮,生气勃勃。

第六场洪常青英雄就义的一段音乐,悲壮深沉而具有英雄气质。

全剧的音乐,人物性格鲜明而有戏剧性,在处理民间音调和交响性发展手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参照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

舞剧1964年首演,1970年被拍成电影作为“样板戏”在全国放映,“文革”之后,它曾一度沉寂达十年之久,进入90年代,当人们拉开一段历史距离去审视这一中国特定时期的作品,从艺术的角度,重新给予它高度评价:它是用西方唯美的芭蕾形式,大胆地运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它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也是一部讴歌伟大女性的代表作品。

这部舞剧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芭蕾“传家宝”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芭蕾“传家宝”

今年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首演50周年纪念。

加上刚刚过去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辑选了这部经典舞剧中的《英雄组歌》的第一部分,使这部经典再度走进观众的视线。

如今,这部堪称中央芭蕾舞团“镇团之宝”的经典,将于6月4、5日来到琴台大剧院连演两场。

这部舞剧何以能连演50年?它的艺术价值何在?当下的年轻人又能从中看到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请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从曾经的参演者给出了解读。

它的艺术性人民性都很强作为国内最著名的芭蕾舞舞蹈艺术家,曾出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的赵汝蘅是1961年加入中央芭蕾舞团的。

在排演《红色娘子军》之前,她的身影在《天鹅湖》、《林中仙子》等经典外国剧目中出现得最多。

当她谈起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时,她第一句话就是“这部剧实际上改变了中国芭蕾舞的命运。

”赵汝蘅说,《红色娘子军》能流传这么久、票房一直这么高,最关键的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和人民性都很扎实。

“我是最早开始参加排演的。

这之前我们全团排的都是《天鹅湖》一类的外国经典。

加上《红色娘子军》诞生后,又经历了文革这种特殊时期,这些经历完全可以算是我艺术人生中意义重大、非常特殊的时期。

”赵汝蘅说,即便现在当观众再看这部剧,都还是看一次激动一次。

回忆起最初排演时的情况,赵汝蘅说,“大家都情绪激昂,非常兴奋,这是一个完全全新的东西。

如果要说有什么不习惯的话,那就是体力、技术上的问题多一点。

比如我们之前排演的《天鹅湖》,很多动作都是半脚尖着地,但《红色娘子军》要求改成脚后跟着地。

”赵汝蘅说,就是所有这些细节和自己的年龄一起成长,在剧团中各种小细节聚集起来,已经渗透进了自己的生活,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年轻人也能从中了解历史提起《红色娘子军》的艺术价值,赵汝蘅直言,就像意大利评论家说的一样“它就是中国文化的财富。

”赵汝蘅说,中央芭蕾舞团建团仅仅10年时,就能创作出这么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实是大胆地挑战了西方芭蕾艺术。

“这相当难得。

”赵汝蘅表示,即便是当下的年轻人也应该走进剧院看看《红色娘子军》。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艺术风格赏析——以《红色娘子军》和《自毛女》为例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艺术风格赏析——以《红色娘子军》和《自毛女》为例

第 四场 : 荒 山野林。喜儿在风刀霜剑 中 拼搏 了多少个寒暑 , 满头秀发由黑转灰 ,由 灰变 白。她登 山攀岭 。仰对长空 ,发誓要活 下去报仇 ! 第 得 知喜儿 的遭遇 , 更是怒火中烧 。黄世仁 、 穆 仁智 闻风丧胆 ,匆匆逃跑 。 第六场 : 奶 奶庙 。白毛女 ( 喜儿 ) 在奶 奶庙与黄世仁 、 穆仁智相遇 , 恨不得把他们 撕成千万条 。大春等追捕黄世仁而至 ,惊疑 白毛女 ,尾追而下……. 第七场 :山洞。白毛女与亲人相见泪涟 涟, 受尽苦难终于重 见天 日。 第八场 : 广场 。喜儿和劳苦大众喜获新
文史艺术 2 0 1 3年 7期 ( 中)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艺术风格赏析
— —
以《 红色娘子军 》和 《 自毛女 》为例
闰 歌 ( 中州大学音 乐舞蹈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
摘 要:中国芭蕾舞剧 《 红色娘子 军>和 ‘ 白毛女》在 中西方舞蹈艺术科 学整合之 中,又突出了芭蕾 中国化 的艺术风格。几十年来,影响 了一代叉一代的观众

舞团于 l 9 6 4 年首演 。 序 :十年 内战时期 , 海南岛 。被恶 霸地
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原作体现出的 大无 畏的革命 主题 与时代精神更 是激励 了 无数的观众。 芭蕾 舞剧 主要 是在原 作 的基 础上充 分 发挥舞蹈艺术 的表现特点 , 一方 面更加强调 浪漫主义的激情 , 另一方面注重刻 画舞蹈的 人物形象。于是世 界芭蕾舞台上出现 了英姿
奔红 区。
第二场 : 红色根据地广场。军 民正在共 同迎庆 “ 红 色娘子军连”的成立 。琼花赶 到 会场受到热烈欢迎 和亲切关怀。她愤怒地 控 诉 了南霸天 的滔天罪 行 ,激 起军 民怒火万 丈 。琼花人伍 , 连长授枪 。 第三场 : 南霸天的庭院。洪常青化装深 入虎穴 ,约定午夜与娘子军里应外合 , 歼灭 南匪 。 琼花悄悄进入匪巢同小庞联络 , 见 到

一节音乐课的教学反思——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一节音乐课的教学反思——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一节音乐课的教学反思——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
魅力
来反思一下本次教学
本次教学,我们探讨的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从配乐
到舞蹈,从形象到布景,《红色娘子军》充满中国的气息,整个剧目可谓是
中国的纯粹艺术。

首先,从配乐方面来看,《红色娘子军》把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使音乐整体更加凝聚力十足,极具有感染力。

其次,从舞蹈上来看,剧中的
舞蹈非常贴合国际化的要求,不仅展现出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同时也无不
体现出西方芭蕾舞形态多变、精致的特点。

最后,从剧中的形象及布景上来说,结合当下故事传播的重要性,让群众不仅可以体会到中国的文化气息,
更可以感受到中国歌唱舞蹈的魅力。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我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了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芭蕾舞剧中,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次
教学反思也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未来的音乐剧更加注重中国的文化,让大众在中国的艺术中体验其历史魅力和精神内涵。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

如: 在第 二场 , 以女声合唱形式展现 红色 娘子 军的飒爽 英姿 ; 过场中的音乐是 由 “ 娘子 军主题 ”发展而来 ,这段音乐气势 磅 礴 ,塑造 出红 军 战 士英 勇无 畏 、所 向披 靡 的伟 大 形 象 ;最 后部分 以极快的速度 ,混声合唱的形式完整再现 ,以极强的 号召性将舞剧推 向高潮。 () 2 吴清华 主题 。吴清华主题音调素材和调式与 《 娘子 军连歌》有着紧密联系,其内涵和 意韵更为丰富。如 : 序幕 中 ,被 铁 链 吊在 木 柱 上 的 吴清 华双 目圆 睁 , 一个 昂首 摆 头 , 乐队激 昂、铿锵 有力地奏 出音 乐主题,主题 具有小调风格, 开始的 “ 主题动机 ” 人一种不 屈、 给 愤怒 、反抗 的音乐形象 , 其 中三短一长的节奏组合和四五度 的音 程跳 进, 使这个音乐 主题获得一种戏剧性张力。富有弹性的节奏 , 具有跳跃性 的 音调,反映 出吴清华的抗 争精 神,发出了女性愤 怒的呐喊 , 给人一种男性化 了的烈女形象。 随后主题音乐情绪不断变化 和发展 :表现了作为女奴时的愤怒与反抗,逃脱后的机警 , 与 追 捕 者 的 搏 斗 与 挣 扎 , 毒 打 后 的饥 寒 , 解 救 后 的 感激 , 遭 被 仇 人 再 见 时 的 仇 恨 ,冒失 暴 露 后 的 懊 悔 , 变 了 的勇 敢 与 豪 蜕 迈等等 。 () 3 洪常青主题 。 洪常青这个音乐主题英雄性和战斗性 兼具 ,旋律错落有致 ,节奏松紧适宜,呈现高度的器乐化 。 在风格上是一个十分男性化大小调混合风格的音乐主题, 充 分表现 了洪常青作为革命者的奔放的气质、乐观 的情绪、豁 达 的胸怀、远大 的理想 。值得提 出的是 “ 常青指路 ”这段舞 蹈 的音乐是全剧 中色调明亮,最打动人 的一段 。 曲家 为了 作 突出“ 常青指路 ”的重 要性 ,显现共产党在革命斗争 的领导 作用 ,这段音乐突 出了 “ 洪常青主题 ”。伴 随着洪常青 的出 场 “ 亮相 ”,乐 队以 “ 全奏”方式奏 出英 明、神武、精干 的 “ 洪常青主题 ”。这一段 的高潮持续在G 大调属和 弦上 ,引 出的 “ 娘子军主题 ”动机 中的纯 四度音程 ( a l- e 1 -  ̄ r ),正 好是前面G 调的 “ 一主 ”,构成 一个 完全 终止 。 这种 大 属 转换在完成 了两个音乐主题的顺利交接基础上 , “ 将 常青指 路 ”这一艺术表现进行 了升华 。 2 、民族 风格 突显 作 曲家吴祖强 、杜鸣心 曾留学前苏联 ,深谙浪漫乐派 、 俄 罗斯 民族乐派 的作 曲技法 , 他们 以广 阔的视野 ,植根中华 民族音乐文化 的土壤 中汲取营养 , 舞剧音 乐创 作中体现 了丰 富而鲜 明的民族风格 。舞剧 《 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旋律 体现 出五声性旋法 , 局部还运用 了具体 的民间音 调;配器上加上

浅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的创作特点

浅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的创作特点

浅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的创作特点作者:果蕾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内容提要]《红色娘子军》作为我国国内第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作品,为我国的芭蕾舞剧创作拉开了正式的帷幕。

由于《红色娘子军》立意革命题材,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海南地区女战士艰苦革命的风貌,因而该作品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也引起了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同于之前的一些芭蕾舞剧作品,《红色娘子军》除了选题深刻而有新意之外,在其音乐创作方面更是一大突破,本文将就该剧的音乐创作特点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音乐创作中图分类号: J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3)02-0140-4前言著名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取材于革命历史背景,也是“样板戏”中的经典代表作,由于该剧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因而《红色娘子军》全剧的音乐创作旨在揭示和歌颂关于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思想,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配合,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深刻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较好地体现了芭蕾舞剧中关于音乐、舞蹈、人物以及情节的完美融合。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红色经典”,因而其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也与这一剧目主题相呼应,通过适当的音乐表达将革命中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和女权主义都表达出来,体现了一种“斗争哲学”下的音乐情感。

另一方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选择上具有基于“对比”的戏剧性、基于“主题贯穿发展”的交响性以及基于“完整性”的独立性。

下面,本文将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特点作出如下几方面的介绍分析: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创作概述在1963年11月底,我国的实验芭蕾舞团在国内上演了著明的欧洲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而正是这一表演活动引起了当时的周恩来总理的关注。

周总理看到了国内的芭蕾舞团能够完美地演示欧洲的芭蕾舞剧,并且在舞蹈的创作与编排上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因而就鼓励国内的芭蕾舞界进行舞剧创作。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艺术风格赏析以《红色娘子军》和《自毛女》为例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艺术风格赏析以《红色娘子军》和《自毛女》为例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艺术风格赏析以《红色娘子军》和《自毛女》为例中国现代芭蕾舞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绚丽的舞台效果,成为了当代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优秀的现代芭蕾舞剧中,《红色娘子军》和《自毛女》无疑是两部代表作品。

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对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的艺术风格进行赏析。

一、《红色娘子军》的艺术风格《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在展现了中国革命时期女性的坚韧和自强精神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舞剧以红军女儿长征中的真实故事为基础,通过精湛的编舞和优雅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女战士们的顽强和坚定。

在舞剧的排场上,多采用了华丽的舞美和服装设计,营造出雄伟壮观的军事场景。

舞台上红军女战士的舞姿矫健有力,既展示了她们的战斗力,又表现了她们的柔美与娇媚,将传统的芭蕾舞与中国文化完美融合。

音乐的选择也充满了中国元素,节奏明快的鼓点和悠扬动听的古典乐曲使整个舞剧更具中国特色。

二、《自毛女》的艺术风格《自毛女》是另一部备受瞩目的中国现代芭蕾舞剧。

该舞剧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以及对女性权益和社会议题的关注。

舞剧通过融合传统舞蹈动作和现代芭蕾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出独具东方韵味的艺术效果。

舞剧涉及了中国的“剃度”文化,剧中女主角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家庭、社会的压力,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

编舞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舞姿和手势,同样体现了中国芭蕾舞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音乐方面,舞剧运用了现代音乐与传统乐器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东方音乐的魅力。

三、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的共同特点无论是《红色娘子军》还是《自毛女》,都是中国现代芭蕾舞剧中的杰出代表,它们共同展现出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首先,中国现代芭蕾舞剧在编舞上注重故事性和表现力。

通过巧妙的舞蹈动作和精心设计的舞台场景,能够将故事情节完美呈现,并引发观众的共鸣。

其次,中国现代芭蕾舞剧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以此为标志,中国芭蕾舞真正迈开了创建民族风格进程的一步。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那时正是新中国红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我国在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受苏联影响很深,这正给了我国芭蕾舞发展以绝好的机会。

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就是这部《红色娘子军》,它在新中国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文革中还曾被当作“八个样板戏”之一而风靡一时对于《红色娘子军》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比如视频22分钟,娘子军连队操练时,农民慰问的场景,就明显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舞蹈,也是来源于真实军队操练的动作。

还有各种武打场景的动作、各种场景的背景布置等,均来源于生活。

《红色娘子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第二场刚开始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场景。

刚开始是人民群众的集体舞蹈,之后舞台上响起的旋律是令人熟悉的《娘子军连歌》。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爹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不禁激动了起来。

随后娘子军连队登场,乐曲也从齐唱变成了乐队的激昂演奏。

之后是娘子军连队的连长的独舞,飘逸的舞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娘子军操练的舞步将传统芭蕾舞和军队训练时的各种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芭蕾舞的柔,又有战士的刚。

众所周知,芭蕾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最初芭蕾舞是仅仅属于王公贵族的一种舞蹈,它的题材最初仅限于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

后来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芭蕾舞的题材也不断变化,但像《红色娘子军》这样,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芭蕾舞剧却是头一次——毕竟,谁又能想象革命战争与芭蕾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红色娘子军》的诞生,不得不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甚至有西方艺术学者评价说:《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出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论红色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审美特征

论红色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审美特征

论红色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审美特征①汤其林【摘要】摘要: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精品。

它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反映中国人的历史与民族感情,形成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格。

它的音乐优美而动听,舞蹈形象鲜明饱满,舞蹈风格独特多样,其艺术魅力激励着一代代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止。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5)005【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芭蕾;红色娘子军;审美一、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及其主要内容电影《红色娘子军》于1960年公映,它是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

电影展现了奇特的海南岛风景,塑造了洪常青、吴琼花的光辉形象,“向前进,向前进”的红色娘子军连歌旋律响彻中华大地。

1963年,在周恩来的关切下,中央歌舞剧院专门组建了以李承祥、蒋祖慧和王锡贤为编导、马运洪为舞美设计和由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为音乐创作,以及白淑湘、钟润良、王国华为主要演员的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创作组。

创作组于1964年前往海南深入生活,电影《红色娘子军》剧本作者梁信,重新写作了舞剧提纲。

创作组在万泉河附近走访了真正的“娘子军”战士,感受了往昔时代的火热斗争,熟悉当地民风民俗,搜集到第一手生活素材,通过探讨和尝试,才确定以芭蕾模式表现革命故事,完成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剧本创作。

1964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院上演,女主角由白淑湘饰琼花、吴静珠饰连长、男主角由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舞剧以中国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为故事背景,以琼花的革命成长为故事的主要线索,琼花从地主南霸天的压迫下逃离,经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指引,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

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奋勇向前。

全剧分为三幕六场:序曲;第一场:常青指路,奔向红区;第二场:清华控诉,参加红军;第三场:里应外合,夜袭匪巢;第四场:党育英雄,军民一家;第五场:山口阻击,英勇杀敌;过场:排山倒海,乘胜追击;第六场:踏着先烈的血,前进!前进!二、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审美特征舞剧《红色娘子军》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诞生之日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历经40多年的演出,经久不衰,[1]不仅为生活在中国特殊时代的一代人提供了精神粮食,更为后几代人点燃了生命激情,一部舞剧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以下将从舞剧的音乐、舞蹈形象、舞蹈风格等几个方面探讨《红色娘子军》的审美特征,阐释其艺术魅力。

芭蕾舞剧中的中国特色解析

芭蕾舞剧中的中国特色解析
芭蕾舞剧中的中国特色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中国的芭蕾经历了许多波折,已成为一个国家风格的芭蕾,证实了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形成,但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中国芭蕾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芭蕾的民族化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洋为中用”的基础,古为今用”和“艺术为公众服务”的文艺政策为指导,其舞剧的音乐,舞蹈,舞蹈服装,布景和道具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反映了真实生活中的事件。本文以《红色娘子军》为例,从创建使用的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特点及意义,探讨中国芭蕾具有的“中国特色”,开辟了新的前景,并有助于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让更多的人知道芭蕾,了解它包含中国特征。
1.1.1芭蕾舞的起源
“芭蕾”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它起源于意大利,但在法国才流行起来。芭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宫殿,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处所住的宫廷中,结婚的节日,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或其他大型的庆祝活动,和舞蹈表演的愿望或帮助兴。芭蕾成长史上的第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于1581年开始演出,由于它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所以这场芭蕾舞的音乐曲谱至今还仍然保留着。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中国特色
A
In the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ballet experienced many twists and turns,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yle of ballet, confirme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ballet cre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platform, China ballet is Chinese unique artistic form, Chinese ballet nationality has been entered into our life, and has brought us a lot of fun. Based on the ballet "Red Army" to "make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 Comrade Mao Zedong",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art serves for the public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dance, dance costumes, sets and props art form makes a bold innovation, reflecting the real life events. In this paper, "Miss Red" as an example, different from the various created using art form,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hina ballet ha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pened up a new prospect,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Chinese ballet art,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about it China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balle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红色娘子军》论中国芭蕾舞剧的特色
作者:郭贝若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6期
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方针为指导,对芭蕾舞剧的音乐、舞蹈、舞美、舞台布景、舞蹈服装、舞蹈道具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成功的反映了现实生活。

本文仅以《红色娘子军》为例,从其全剧创作运用的各种艺术形式,探究中国芭蕾舞剧赖以生存的“中国特色”,为开拓中国芭蕾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中国芭蕾舞剧中国特色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于中国芭蕾艺术事业刚刚起步的特殊年代。

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全剧在中国芭蕾创作的现代化、民族化和革命化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文艺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芭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

芭蕾舞剧在中国,既不能失去“芭蕾”,更不能迷失“自我”,如何造就“中国特色”,是我国芭蕾舞剧创作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绝不为过。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是由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等人集体创作,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管弦乐队演奏,由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进行伴唱的。

不同于西方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曲相对朴素简单,通俗易懂,旋律亲切动人,民族风韵浓郁,而加以半唱和合唱,突出了中国芭蕾舞剧音乐“革命化、群众化、艺术化”的特征。

以旋律来刻画人物是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习惯,也是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色。

全剧的序曲,直接取材于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之后,又不断作为“舞剧主题歌”频繁运用在娘子军集体舞蹈中,时而是乐队演奏,时而是通过合唱表现出来,旋律慷慨激昂,鼓动人心。

剧中女主人公吴清华的主题音乐“清华参军”,建立在小调上,节奏比较自由,是一段性格十分鲜明的音乐。

旋律中饱含着绝不屈服和英勇反抗的情绪,表现了吴清华刚烈、率直的个性与品格。

剧中男主角洪常青的主题音乐"常青指路",风格特色明显,包含着正义与英雄爱国主义,与他自身的民族英雄气质十分吻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大胆的采用了部分段落载歌载舞的形式,这在西方传统经典芭蕾中是从未出现过的,而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受到了热烈欢迎和推崇。

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为开启中国特色芭蕾舞剧的大门,做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傲人的成果。

二、洋为中用中西璧合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中国芭蕾艺术第一代编导李呈祥、王锡贤、蒋祖慧编创。

在创作初期,创作组与主要演员前往红色娘子军诞生地——海南岛亲身体验生活。

为了详尽了解当年娘子军的英勇事迹,他们几乎走遍整个海南岛,在椰林寨里,万泉河旁,天涯海角,聆听当年的娘子军老战士讲述烽火年代的艰苦生活和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深刻的体会到当年娘子军连顽强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品格。

剧中女主人公吴清华的人物形象,随着整部舞剧情节跌宕起伏的发展和编导极富特色的动作编创,显示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在第一场中清华从土牢逃出藏于椰林的一段独舞,以中西结合的“足尖弓箭步”亮相,在其进行反抗的双人舞中运用了“串翻身”、“探海翻身”等中国舞技巧与常见的西方芭蕾舞跳跃旋转技巧相结合,突出了吴清华坚韧、勇敢、不畏恶势力的性格;第二场中“清华参军的舞蹈,运用“挥鞭转”等技巧表达了清华参军的迫切心情和坚定信念。

西方足尖技巧与中国舞“虎口掌”式结合的毫不做作,反而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感受到主人公澎湃的革命意志,体会到鲜明的人物个性。

剧中男主人公洪常青的人物形象,在造型动作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更具特色。

第一场中“常青指路”,采用按掌、踏步、昂首站立的姿态造型,使观众直观的感受到男主人公沉着机智、刚毅果敢的人物形象;第二场中“常青大刀舞”,第四场中“常青独舞”及第五场中“常青独舞”,尤其是在第六场中著名的“常青就义”的舞蹈,大量运用中国古典舞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动作元素,如“射燕大跳”、“飞脚”、燕式跳“、小蹦子”、“拉腿蹦子”等,显示了中国革命者的精神气质和革命军人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而运用“平转”、“空转”、“旁腿转”、“凌空跃”等西方芭蕾技巧,使洪常青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得以更充分的展示。

编者吸收中国戏曲中“亮相”的手法,使人物形象“动中有静”,极富效果的集中了观者的注意力,渲染了主人公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剧中,编导运用西方芭蕾与中国民间舞的大胆结合折射出浓郁的海南地方文化特色。

如第二场的“五寸刀舞”,刻画了海南赤卫队员火热的革命斗志;第三场中的“黎族舞”,运用海南特有的黎族舞蹈语汇表现了黎族姑娘被压迫的境况;第四场中的“斗笠舞”,表现了父老乡亲慰问红军,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的热烈场面。

这几段舞蹈,伴随整部舞剧剧情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既不失芭蕾艺术表演的精髓,又洋溢着中国民族舞的气派,彼此融会贯通,减弱了西方芭蕾的程式化特点,增添了有“中国特色”的风格和色彩。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编排,大量运用了西方传统芭蕾艺术的足尖及原有的跳、转、翻技巧,其基本动作要求人保持着传统芭蕾的“开、绷、直
立”的审美特点。

但编导根据“中国特色”的审美要求,结合舞剧新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突破了原有的芭蕾舞程式化造型,打破了西方芭蕾传统的高贵、典雅的特点,将洋为中用和学以致用相结合,展示了中国芭蕾舞剧独有的魅力,开创了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全新视角。

三、匠心独具气吞山河
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在音乐和舞蹈语汇上打造了极具特色的东方芭蕾模式,其在舞美设计上更是独具匠心,营造了气吞山河的宏大革命场景。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场景设计采用了中国戏剧的舞台美术形式,椰林寨、根据地、万泉河等场景转换,使观众紧随其后,进入到特定的戏剧事态中。

全剧框架按照符合剧情需要的舞段进行无惧框架构建,区别于西方“双人舞”为主体的结构模式,采用了大段的群舞舞段,准确的诠释了革命战争背景下全民抗战的雄伟场景,舞段与舞段之间衔接自然,不露痕迹,体现了编导对大型舞剧结构构造高超的驾驭能力。

该剧在舞台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台构图,如第二场清华在舞台中央旋转,其他全体战士和群众围绕成半圆,给人视觉上的凝聚感;再如过场中一排战士们的大跳,给观者带来一股视觉上的纵向冲击感。

这些为舞剧特定情节特定场景而设置的舞台构图,对全剧剧情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推进作用,创造了意境,烘托并渲染了舞剧气氛。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服装设计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对娘子军连的女战士的服装设计上,用长袖上衣搭配短裤,在配以腰带、绑腿、军帽、灰色足尖鞋,透露出娘子军英姿飒爽的军人风采,也折射出海南岛较炎热的地域特征,既符合现实生活中海南岛人的生活习惯,又为芭蕾舞腿部脚部的技术运用创造了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众所周知,传统的西方芭蕾舞剧模式,多以歌颂爱情为主题,以双人舞段为主体,主人公形象多是王子与公主,在舞剧表演过程中,特别强调华丽的技巧表演,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完全是个人的技术技巧展示,符合西方芭蕾艺术较程式化和经典化的艺术特征。

而舞剧《红色娘子军》,将西方的经典芭蕾艺术带入中国,并加以“中国特色”的积极尝试,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以“戏剧性舞剧”的审美形式,采取了中国戏剧惯用的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的结构方式,分场不分幕,剧情一环接一环,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使观者被情节深深吸引,紧随主人公的命运悲、愤、忧、喜,一次次为之震撼和洗礼,这正是中国芭蕾艺术的魅力所在。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芭蕾艺术,从照搬移植西方经典芭蕾舞剧作品走上了独立创作表演的道路。

不论是舞剧的音乐,还是舞蹈的编排,亦或是各种舞台艺术形式的运用,都围绕着中国特殊年代中国人民特殊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西方经典的芭蕾艺术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打造了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紧跟时代步伐,既经典又极具突破性的“中国式”民族芭蕾舞剧。

以其独特的中国式理念和表达方式,成为世界芭蕾舞剧中的一朵奇葩,造就了中国芭蕾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郭贝若(1988,08.13--),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专业:舞蹈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