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前三章赏析
《我与地坛前三章赏析》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与地坛》的前三章。
这前三章啊,作者用特别真挚的文字,把他的心情和想法都写了出来。
第一章里,作者写地坛的样子,那描述可生动啦。
比如说地坛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这些描写让咱们好像能亲眼看到地坛的模样。
而且作者还说自己摇着轮椅进入地坛,那种孤独和迷茫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二章呢,作者讲了他和母亲的故事。
母亲总是默默地关心着他,那种小心翼翼的爱,真让人感动。
就像有一次,作者出去很久没回家,母亲一直在门口等着,心里满是担心,这就是母爱的体现呀。
再来讲讲第三章。
作者在这一章里思考了很多关于生命的问题。
他看到那些小昆虫,还有草木,就想到生命的顽强和脆弱。
给大家举个例子,作者看到一只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那么努力地采蜜,就觉得生命虽然有时候很艰难,但也有着自己的力量。
比如说,作者看到那些在风中摇曳的小草,虽然很弱小,但是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这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还有啊,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的心情变化,从一开始的绝望,到后来慢慢地接受现实,这种转变让咱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同学们,读这前三章,咱们能感受到作者的痛苦、迷茫,也能感受到他的坚强和对生活的希望。
就像咱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去寻找力量,去勇敢面对。
好啦,关于《我与地坛》前三章的赏析就跟大家说到这儿啦!。
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
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
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①的观点无二。
但美国哲人诺尔曼.布朗则不能接受死亡,他认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只能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②。
更多的人则是顺生顺死,把握现时生活,不去追究死亡,更遑论谈及二者了。
但中国文人的生死观则大多居于豁达,所谓"民不畏死",死当然难以奈何他们。
东晋葛洪知道"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死者,人理之常然,必至之大端"③,这点与汉代扬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④的看法相同。
而孟子虽然提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但他生不苟且死不躲避,能够为义而慨然舍生凛然赴死,并没有失其本心。
再者如庄子所言的"死生为昼夜",则将之视为瞬息间的交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一念之间就可能与死神打上交道,存亡之理要在达观。
生渺渺,死茫茫,捉摸不透,猜测不清,而正是由于这种难以解释的朦朦胧胧之情景,才催发了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不断探索的欲望。
于是,史铁生便又拿起笔,在字里行间诉说对生命的真切感悟,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所以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的《我与地坛》。
地坛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所在,过去每年夏至便是她的沸腾之期。
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热闹场景而今云散烟消,曾经圣地却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以至荒芜冷落如同野地,忍受着被人遗忘后的孤独和寂寥。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课文鉴赏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课文鉴赏《我与地坛》课文鉴赏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泡了15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在这里思考后的结晶。
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部分,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又为写母亲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一、深爱地坛,感悟生命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
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正是这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赏析】《我与地坛》史铁生 文学考研
《我与地坛》史铁生
主题思想:
《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艺术特色: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询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饱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询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万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生命、宇宙的无限境界;“宇宙将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民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
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北京。
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课文鉴赏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课文鉴赏《我与地坛》课文鉴赏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泡了15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在这里思考后的结晶。
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部分,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又为写母亲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一、深爱地坛,感悟生命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
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正是这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我与地毯》主题赏析
《我与地毯》主题赏析《我与地坛》主题赏析《我与地坛》是一部深情而独特的作品,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生命感悟以及对生与死的理解,都令人深感震撼。
史铁生的文字里,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场所,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象征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宇宙奥秘的思考。
首先,地坛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
每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被他视为珍宝。
他仿佛在地坛中看到了整个宇宙的缩影,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奥义。
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使地坛成为了一个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象征。
然而,更重要的是地坛带给史铁生的启示。
在他瘫痪、痛苦的时刻,地坛成为了他思考人生、探索生命意义的场所。
他在地坛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但也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这些体验使他逐渐认识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是宇宙赋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
此外,史铁生在作品中还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
他明白到我们的出生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同样,死亡也不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他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任务是在自然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让生命的自然进程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这是一种对生死观的独特理解,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索。
对于读者来说,《我与地坛》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教会我们珍惜生命、尊重自然,也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不要被死亡的恐惧所困扰,而是应该活在当下,体验生命的美好。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智慧、情感和生命力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史铁生对生命和宇宙的独到见解,也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物质化的社会里,《我与地坛》无疑是一盏指引我们寻找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的明灯。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赏析: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赏析: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本文是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赏析: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感谢您的阅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赏析: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赏析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如果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载你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世界,那么,当我读完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便是在被度化后的生命里经历了一遭。
这一遭,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精神生活里,却可以是千年、万年,甚至永恒!在说《我与地坛》之前,我们不能回避史铁生高位截瘫的躯体,否则,我们就无法仰视他宗教式的灵魂!文章用了七段来写“我”在地坛中长达十几年的生活,时间静静的流淌,地坛依稀如昨,地坛里的“我”却经历了世事变迁,从青年到中年,从最初在地坛里“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至此,作者完成了宇宙的受戒,对生与死都有了虔诚的信仰。
而这种信仰的降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坛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譬如“祭坛古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对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样的事实,我们看到的,不是作者挣扎中的呐喊,而是挣扎中的微笑与坦然,是和尚打坐时的大彻大悟,是对自己命远的救赎!在这样一种心如明镜、净无瑕秽的精神世界的背景里,“我”眼里的时间、时间笼罩下的地坛、地坛里行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清晰透明起来!于是,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哲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向读者讲述了三者之间偶然中成就的必然。
十五年中,那些与“我”处在同一场景里的人,都被同一张大手操纵着——命运;都被同一种力量剥蚀着——时间!当“我”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当每天清晨唱《货郎与小姐》的小伙子再也没有出现……当那个晴朗的日子让“我”知道漂亮的小姑娘是弱智孩子,当那个喝酒的老头、来去匆匆的女工程师都成为“我”生活中的牵挂时,读者和作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总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篇1地坛,一座废弃的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残疾之后,正如其本人所说,与地坛是缘分使然,地坛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他父亲来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史铁生,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对于地坛的情感是深刻的。
一个频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个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失去了双腿与一个曾经玻璃珠瓦、玉砌雕栏、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桓横陈,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有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之间的是同样同病相怜,同样生生相惜的现在。
不同的是,虽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有着同样不同内蕴的气质,一个烦躁,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从容。
由此注定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
如同步履艰辛、艰难疲惫的浪子,邂逅了优雅大度铅华殆尽的女性,心仪与欣赏紧跟着相遇的脚步不动声色的融入心中,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来到园中作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我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候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泽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此以轮椅为伴,与一个废弃的院子相依相伴。
地坛让他思考生命、思考命运,思考人生,回忆母亲,回忆母亲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废弃的古园,长年在此写作,思考,与史铁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园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叶,一声鸟鸣,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唤,如果说,作者的散文写的真实,写的感人,写的生动,如果说他的散文的写作秘诀则是因为地坛,这座废弃的古园给作者带来灵感和情感是深刻而又真实的。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导语:对于《我与地坛》一文,人们会怎样进行赏析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赏析,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我与地坛》赏析1《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赏析我与地坛
赏析《我与地坛》
-
01 主题思想 02 揭示主题的方式 03 艺术特色 04 分析散文揭示的生命价值
赏析《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2011年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史铁生。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 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 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 表作之一。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 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 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 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 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赏析《我与地坛》
艺术特色
1. 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在抒情中夹杂议论,突出了 主题 2. 语言在平缓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3. 以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 的氛围
赏析《我与地坛》
分析散文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
母亲在世的时候, 作者并不理解母 亲,而是给她带
而在母亲逝世后, 在悔恨中作者开始 去理解母亲的痛苦, 理解一个母亲的角
逐渐地,史铁 生终于理解了 母亲,读懂了
来很大的痛苦
色定位
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
母亲的"活法",其实
苦难的折磨中 度完了她自己
的生命
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 活、怎样面对命运、 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在作 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 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 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 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 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 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 思索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 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 思考人生的佳境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课文鉴赏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课文鉴赏《我与地坛》课文鉴赏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泡了15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在这里思考后的结晶。
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部分,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又为写母亲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一、深爱地坛,感悟生命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
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正是这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一、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 北京人。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在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二、学习要点提示1.把握课文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以一个残疾人独特的视角对地坛的环境作了介绍,述说了自己在最痛苦的时期以古园为伴,对于生死问题做了深沉的思考与明智的抉择,从而与古园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不断思考怎样活的问题则成了总到这座古园去的原因。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了对于过早去世的母亲的缅怀,回忆了怀着博大而无私之爱的母亲在儿子最痛苦的时候曾经怎样焦心与无奈,并为当时沉浸在苦恼之中的太年轻的自己的无知而懊悔,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及早懂得母亲的爱。
课文编者之所以选择这两部分作为教材。
除了看重它的美文鉴赏价值之外,恐怕还看重了它的教育价值。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预防发生意外等等。
显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我与地坛 -赏析
在最狂妄的年龄,本该肆意奔跑挥霍青春,他却忽地废了双腿;在历尽波折,耗尽心血,辉煌将近时,日夜照顾他的母亲却离开人世;疾病多年缠绕着他,他却在病榻上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这样的人生何其痛苦,然后在史铁生笔下,经历过的苦难都变成了瑰宝,焕发光彩,照亮了他短暂的人生,是痛苦让他如此美丽!一、作者的语言特色第一次读《我与地坛》,作者朴实无华、平缓沉毅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在以后的反复诵读中,作者的语言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去光彩,在浮躁繁华的现代社会中,弥加珍贵。
这是在经历过人生波折后,心灵的坦然与释怀,在看透生死后升华来的细水长流。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古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
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
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
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谢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我与地坛》赏析篇1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
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
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
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
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
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
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
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
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
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我与地坛好句赏析
我与地坛好句赏析
以下是关于"我与地坛"的好句赏析:
1."我与地坛,相伴了多少个黄昏,看尽了人来人往,却始终守着自己的宁静。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与地坛的情感交融和宁静的感受。
2."我与地坛,是一种灵魂的交流,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 这句话强调了作者与地坛之间的心灵契合和情感寄托。
3."我与地坛,相见恨晚,却又恍若隔世。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迟到感叹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4."我与地坛,是一段静谧的对话,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 这句话突出了作者在地坛中找到内心宁静和净化的经历。
5."我与地坛,是一种心与自然的连接,是一种灵性与宁静的共鸣。
" 这句话强调了作者与地坛之间的自然和灵性的契合。
这些句子通过对"我与地坛"的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地坛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这些赏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我与地坛"这一主题的内涵。
我与地坛好词好句赏析
我与地坛好词好句赏析
一、“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二、“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自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生活的综合评赞.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啊!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变化和命运,直至猝然去世,这是无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最深最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大的集中体现.
三、“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要跟大家分先过得是中国当代
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吧。
《我与地坛》乃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之作。
苏教版必修一仅选取其中两节,但已为之所打动。
其含而不露的表现方式,品之有味,回味无穷。
现在将对《我与地坛》的部分理解,整理如下,作为教学心得,供以后重温。
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
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
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
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
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
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
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
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
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
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
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在思考命运何其残酷,在思考为什么让他来这个
世上受这样的磨难。
此处,作者设置了问题,事关人之生的大问题,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助地坛中的景物予以解答。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乍一看,此处写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观察入微。
其实,景语的背后恰恰是作者人生之悟的过程。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起初,万分不明白,为何比作“小雾”,思之顿悟,作者在如此年纪受如此打击,对于为何而生刚开始自然是一头雾水,“停在空中”,可见是作者之绝望悲观,一动不动。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渐渐地,作者似有所悟,而且“摇头晃脑”,有了生机和活力,不似以前那般绝望。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为何而生毕竟是大问题,不可能思之即得,作者在思考中自然也会有“不耐烦,累了”的时候。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经过几年的思索,作者终有所悟,似金蝉脱壳,作者已经摆脱了躯体对自己的束缚,渐渐摆脱了双脚残废对自己的影响。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经过不断地思考,逐步积累力量,终于“摔开万道金光”,
作者终于顿悟,明白了为何而生的人生之大问题。
而这一切,是从这从地坛中得到的感悟,“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虽然身残了但志不残,也要在“荒芜”中焕发盎然的生机。
而作者又借助地坛之景,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于是在第六段中,作者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死明了,生不可选择;死不必急于求成,而且,死是一个节日,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既然生死既明,那接下来就是“如何活的问题”。
作者也说“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于是,十五年间,作者总去地坛“理一
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间,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人的躯体会被命运之手不断摧残,但依然有一些东西无法改变。
“落日在寂静中将坎坷映照得灿烂”“雨燕在最寂寞的时间放声高歌”“古柏、冬雪、夏雨、秋叶”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着,“散发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这种味道,就是人生的味道。
唯有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才能得其真味。
这个过程谁也无法替代。
“如何活”,在人生的过程中自己体味,而地坛之景也隐约给出了答案。
第二节可以粗略讲解,让学生找出直接刻画母亲的语句:“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学生把握母亲的形象,体味母爱的伟大即可。
从全文看,更是通过母亲,解答“如何活”的问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
亲已经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作者答案。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我与地坛》赏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