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知识点落实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
(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
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第2课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2、统一:前221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1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
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中央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一)分封制分封制创立于西周时期,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王分封土地给诸侯,其中大多数为同姓亲族。
诸侯要承担义务,如纳贡、随周王出征等。
主要封国有:齐国、鲁国——今山东;晋国——今山西。
补充: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了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周王室逐渐甩尾,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宗法制宗法制创立于西周时期,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至今仍在中国人中有重要影响,如祭祖、扫墓、制作家谱等与家族有关的活动;中国特别重视血缘关系、亲戚关系等也与此有关。
(三)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一)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特点:①皇权至上(核心)②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③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2)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物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由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二)西汉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造成严重的王国问题;2、汉武帝: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在地方上设立十三州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二)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1、内容:【三省】①中书省:起草诏令②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③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从属尚书省)2、作用:①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
选官制度: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三)宋朝:1、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内容:二府:一为枢密院,掌管军政;一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长官为宰相,掌管行政。
三司:指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1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4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3、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2070—前1600)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
二、商朝(前1600—前1046)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770)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朝(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二、商朝:内外服制度特点:(1)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弥漫着神权色彩三、西周(一)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2、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殷商降族。
4、诸侯国权利:再分封、设官、拥有武装力量、征赋役、铸钱币。
5、诸侯国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周王室服务6、作用: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7、特点:a.从对象看,多样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b.从地域看,分布在黄河中下游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宗法制1、根本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目的: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实质: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内容:(1)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度(2)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和小宗关系。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4、宗法制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相对性、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社会等级森严。
5、影响: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6、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两者相辅相成(三)礼乐制度: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国”和“家”密切结合)3.贵族长期垄断特权,享受“世卿世禄”。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春秋战国1、特点:大分裂(礼崩乐坏)、大变革2、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3、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统一的大帝国。
高一历史(岳麓版)第一单元知识点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复习提纲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商朝:1、内服与外服制度;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一)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1、含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亲族(分封的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殷商遗民、古国4、内容:①权利:诸侯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②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如派兵戍守、随王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7、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二)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及特点:(1)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3)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三)礼乐制:即“周礼”,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建立背景——春秋战国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
②地方:侯、伯。
(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C、义务与权利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A、时间:西周后期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知识点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3)政治制度: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二、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①含义: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②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统治特点: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周朝1.分封制(1)原因:周初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
(2)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内容①对象:主体是同姓王族,异姓诸侯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②纽带:王畿以外的土地及其人民。
③关系: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特点: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意义:①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岳麓版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约前2070--前1600)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商(前1600--前1046)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王权+神权西周(前1046--前771)分封制实质:授民授疆土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秦(1)统一的基础:A.群雄割据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3)确立:A. “皇帝”: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4)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度,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明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必背提纲第一单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必背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出现了公共权力,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主要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
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都镐京1、分封制: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最高统治者:周王。
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
意义: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小宗体系。
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弟为小宗。
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实质:不仅是家族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兼并、争霸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二、秦朝的统一1、建立: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历史条件:客观上①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一、大国兼并小国);②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
主观:嬴政的正确决策。
疆域:地图(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大题知识点总结精编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大题知识点总结精编第一单元1.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作用:(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弊端:易形成地方的格局、分裂。
2.西周宗法制的作用。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作用和影响。
(秦代开始)(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和统一,但易产生暴政。
(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
(3)※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其中央与地方官职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4.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影响。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5.君权不断强化对中国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皇权极度膨胀,皇帝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
虽然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但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
妨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二单元1.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清单.doc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 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山中央管理和控 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C-)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 分封制(1) 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即“姬”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 内容:周王“授土”、“授民”,使亲族、姻亲、功臣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室命令,定期朝觐;缴纳各种更赋(不是税);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5) 作对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I ③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④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6) 对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认识: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掌握了封国内的行 政、军事、财政等大权,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了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是必然的结果。
2、 宗法制(1)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2) 内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女“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I 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3) 作用J 禄”的特权。
%1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I ③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 宗法制度在当今社会的遗存:现存各地的家族祠堂、家族家谱、祭祖、迎送供奉祖先牌位、任人唯亲等 3、 礼乐制度:强化等级观念,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总结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总结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总结很多学生在历史的时候,总是会忽略课后的复习环节,上完课就算了。
你还记得必修一第一单元有哪些知识点吗?不记得就赶紧看书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4、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利: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影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6、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用,而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必修一历史知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宗法制和分封制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高中历史必修一 岳麓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约前2070--前1600)1.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王位传子制度商1.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是有限的。
2.弥漫着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前1046--前771)1.分封制概念: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内容: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
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影响: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扩大了统治疆域。
其他:成语典故“烽火戏诸侯”2.宗法制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内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影响: 1.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2.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3.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评价:优点:①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②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同胞③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的完全统一。
缺点:“任人唯亲”“重男轻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源于上周盛行于先秦地方的管理制度。
宗法制实行的目的是维系分封制度。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两种制度承认了世袭制,保证了政局的稳定,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秦朝的统一(前221年)从群雄割据,春秋争霸到大统一1.条件:①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②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特征:权力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管制: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公之下的中央官职合称九卿。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形成前提:公元前221,秦王嬴政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秦帝国。
2、条件: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
③法家理论为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局部统一为大统一提供条件)⑤秦国实力的强大(商鞅变法)为统一准备条件⑥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和远交近攻的策略3、影响:①扩大了帝国的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②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4、基本内容:(1)确立皇帝制度材料1:“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材料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材料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皇帝独尊(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地方制度: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制的积极作用:①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防止分裂,维护统一。
②废除了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概念——官僚政治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
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东方专制主义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专制指的是一人或一集团垄断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机制。
所以专制不一定是个人独裁,也可以是群体独裁。
更进一步说,真正意义上的“一人政治”是不存在的,独裁者必须有一个拥护他独裁的“群众基础”。
斯大林独裁靠的是苏共的特权阶层,所谓“不是斯大林产生了独裁制,而是独裁制产生了斯大林”是也。
中国的皇权专制靠的是官僚士绅阶级的支持。
5、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经济根源:小农经济模式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2、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3、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⑵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⑶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⑵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①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②内容:⑴皇权至上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⑶中央设三公九卿补充:⑷地方推行郡县制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⑺制定严苛的秦律③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①西汉:⑴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建立中朝,削弱相权⑵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②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⑴安史之乱⑵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③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⑴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中央设枢密院,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C、经济上—制谷钱⑵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补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①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⑴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
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3、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总结: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2)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 3)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 2、 3、4 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矛盾: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称为中央集权);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称为“专制主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维护统一和安定,保证生产。
政治根源:大统一趋势;地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
思想基础:法家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战国——初步形成。
(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秦朝——确立。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爵制度)(3)西汉——巩固。
(中朝、推恩令、征辟制察举制)(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宋代——加强。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6)元代——新发展。
(一省制)(7)明清——强化。
(明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1、秦朝(确立):内容:中央:①建立皇帝制度;②建立三公九卿制;③制定严酷的《秦律》地方:④建立郡县制。
◆影响:积极:①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基础;对此后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的发展。
消极:皇帝权力过大,容易形成暴政。
2、汉(巩固):内容:①建立“中朝”为决策机构;②颁布推恩令;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3、隋唐(完善):内容:①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A 、三省互相牵制,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B、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C、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②开设科举制度,广罗人才,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唐朝政治制度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门第出身。
4、北宋(加强):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
①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军)与调兵权的枢密院互相牵制;②政权:中央: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地方: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设通判起监察作用;③财权:把地方税收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使地方失去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从权、兵、财三方面削弱地方权力。
◆北宋政治制度的结果:积极方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
5、元(新发展):内容:中央实行一省制,建立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相权有所加强。
6、明清(强化):内容: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设内阁,阁臣只有“票拟权“。
清朝: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的职能:跪奏笔录,传达旨意。
军机处的作用:简化了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办事效率。
军机处实质: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同时也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作用: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为古代中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团结,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抵御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消极作用: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上,强化的专制统治容易导致腐败、暴政,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思想文化上,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
导致中国近代长期落后于世界。
五、几个制度的演变历史:1、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朝代制度内容评价创立皇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实行三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秦朝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形成内外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隋唐皇权;避免决策失误。
设置参知政事 (行政 ) 、枢密使 (军政 )、三司相权被进一步分割,皇权加强北宋使 (财政 ) 分割相权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元朝关 )、御史台 ( 最高监察机关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皇帝权力空前加强明朝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设立内阁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2、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朝代制度内容评价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起地方官僚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汉代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存的体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宋初设通判,文臣任知州,地方财赋运往京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过分削师或指定地点弱地方权力,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元朝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3、选官制度的演变军功爵制度(战国、秦朝推行,讲究军功)↓察举制、征辟制(西汉推行,讲究门第)↓九品中正制(东汉推行,讲究门第)↓科举制(隋唐以后历朝都推行,讲究才能)◆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为身份不高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4、监察制度的演变秦朝:御史大夫汉:中央御史府,地方刺史唐:门下省宋:谏院(独立谏议机构的出现)明清:“科道”◆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但是,它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