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技术诊疗规范
医院中医科技术诊疗规范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中药熏蒸疗法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亦有一批很有影响的专著如《自然治疗疗法大全》、《实用中医独特治疗 疗法大全》、《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中国医学治疗疗法大全》等十余种有关中药熏蒸洗浴治疗疗法的单 行本相继出版,师承前人,推陈出新,为中药外治和中药熏蒸治疗疗法的不断发展推波助澜。
适应症
适应症:用于类风湿病、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的治疗。 1、风湿类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 2、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脱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3、皮肤类疾病:银屑病、硬皮病、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 4、内科:感冒、咳嗽、高脂血症和高蛋白血症、糖尿病、失眠、神经官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肠炎。 5、妇科:痛经、闭经等。熏蒸疗法的十大功效:疏通经络可放松筋骨,打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对各 种风痛有效。 6、五官科:近视、远视,泪囊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
治疗原理
治疗原理:通过药物的热辐射作用,使患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药物经熏蒸作用于肌体后,其挥发性 成分经皮肤吸收,局部可保持较高的浓度,能长时间发挥作用,对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 排泄,促进炎性致痛因子吸收,提高机体防御及免疫能力、促进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药熏洗技术操作规程最新
中药熏洗技术操作规程最新中药熏洗是中医药治疗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通过中药的熏蒸和水洗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熏洗操作规程是指在中药熏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定,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疗效的达到。
下面是最新的中药熏洗技术操作规程,共计1200字。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200字)1. 操作环境准备:选择通风良好、无异味的房间作为操作场所。
保持空气流通,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2. 工具材料准备:准备好中药熏盅、紫外线灯、温度计、计时器、洗涤用具等工具和材料。
确保工具材料的清洁和无损坏。
3. 中药配制:根据所需的治疗方剂,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并按照比例进行配制。
确保中药的质量和比例的准确性。
第二部分:操作步骤(700字)1. 洗护准备:首先,准备好患者需要洗护的身体部位,如病患的腿部、背部等。
确保洗护部位的清洁和无异味。
2. 中药熏蒸准备:将准备好的中药材放入熏盅中,并将熏盅放置于合适的位置。
使用紫外线灯对中药材进行照射,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3. 熏蒸操作:打开中药熏盅,等待熏气的产生。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控制熏蒸时间和温度。
通常情况下,熏蒸时间为15-30分钟,温度为40-50摄氏度。
4. 患者进入:待熏蒸时间结束后,将患者引导至操作场所,并让患者适应环境。
确保患者舒适、安全。
5. 洗护操作:将准备好的洗涤用具浸泡于温水中,让患者就位。
将温水等温浸泡于患者需要洗护的身体部位,轻轻按摩,保持水温恒定。
6. 洗护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掌握洗护时间。
通常情况下,洗护时间为15-30分钟,但不超过40分钟。
7. 洗护细节:在洗护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呼吸平稳,不宜过度活动。
同时,护理人员需轻柔、有耐心地进行洗涤,并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8. 洗护结束:待洗护时间结束后,将温水放出,并将患者擦干。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度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9. 患者离开:让患者适应一段时间后,引导患者离开操作场所,确保患者安全。
中药熏洗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熏洗法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瘁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3、女性混战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心理状况。
二、目标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胀痛、屈仲不利、皮肤瘙瘁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瘁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三、适应症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痛、皮肤病、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四、禁忌证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五、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六、准备物品治疗盘、药液、镊子、毛巾、橡皮单、纱布、熏洗盆、面盆或坐浴盆、坐浴架、大浴巾(根据熏冼部位选用以上物品)、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七、操作方法(一)四肢熏洗法1、将煎好之药液倒入盆内,加热水至所需容量。
2、橡皮单垫于盆下,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患肢及盆,使药液之蒸气熏蒸患部。
3、待药液不烫时揭去浴巾,将患部浸入药液中泡洗。
(二)眼部熏洗法1、将煎好之药液乘热倒入治疗碗中,碗口围一纱布,中间露一小孔。
2、患眼对准小孔,接受熏蒸。
3、待药液不烫时,用镊子夹纱布蘸药液轻轻擦冼患眼。
(三)坐浴法1、将煎好之药液倒入坐浴盆内,加热水至所需容量,置盆于坐浴架上,盖上有孔木盖。
2、患者暴露臀部坐在木盖上,使患部对准盖孔,进行熏蒸。
3、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臀部坐于盆内泡洗。
八、操作程序1、遵医嘱配制药液。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3、根据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4、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九、注意事项1、注意保温,室内应温暧避风,暴露部分尽可能加盖衣被。
2、熏洗时药液不可过热,防止烫伤皮肤。
3、有包扎之病变,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应更换消毒敷料,重新包扎好。
中药熏药治疗
中药熏药在体内产生不良反应,如肝损伤、 肾损伤等。
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对药物耐受能力不足。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01
立即停药
02
皮肤护理
03
呼吸支持
04
05
消化系统护理 神经系统护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 即停止使用中药熏药。
对于皮肤过敏反应,可以 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扑尔 敏等,并保持皮肤清洁干 燥。
对于呼吸系统反应,应注 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症 状严重可采用吸氧、雾化 吸入等治疗。
皮肤过敏反应
皮肤出现瘙痒、红肿、荨麻疹等症 状。
呼吸系统反应
咳嗽、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
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神经系统反应
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药物过敏
药物过量
患者对中药熏药中的某些成分出现过敏反应 。
中药熏药使用过量,导致身体无法承受药物 毒性。
药物不良反应
患者自身因素
《中药熏药治疗》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药熏药治疗简介 • 中药熏药治疗方法及原理 • 中药熏药的常用药物 • 中药熏药治疗的临床应用 • 中药熏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 中药熏药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发展前景
01
中药熏药治疗简介
定义与特点
中药熏药治疗定义
中药熏药治疗是一种利用中药材的蒸汽熏蒸肌肤或患处,以 达到缓解症状、调理身体、预防保健和辅助治疗疾病目的的 传统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药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著 的效果。
中药熏药治疗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特别适合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完整版)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完整版)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中药熏蒸疗法是一种运用中医中药和现代高科技熏蒸器相结合的物理疗法,其通过热力和药力的双向作用,实现了“皮肤吃药”的效果。
熏蒸眼部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病灶,有助于机体恢复功能,同时也能促进气血流畅,排毒养颜,提高人体免疫力。
适应症包括睑板腺口阻塞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结膜炎、角膜炎、睑缘炎、泪囊炎、视疲劳、急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
禁忌症包括重症高血压、重症贫血、高热、结核病、大失血、精神病、某些传染病(如肝炎、性病等)、皮肤破溃、外伤、血肿、心血管疾病代偿功能障碍、青光眼、严重肝肾疾病、孕妇及经期妇女等禁用。
为了进行中药熏蒸疗法,需要准备中药熏蒸仪、中药协定方、特制药袋、毛巾等。
操作步骤包括将药物装入药袋并加温水浸泡半小时,将药袋和水一同放入熏蒸仪内并加适量水,然后接通电源,设定各参数,等待舱内温度稳定后让患者去除眼镜等面部物品,坐姿状态于熏蒸仪旁,然后缓缓的调节到自感舒适的卧姿状态下接受治疗。
熏蒸仪内温度应自动控制在95~100℃之间,病人通过体感温度调节距离来调节温度,治疗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每日1—2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感觉应停止熏蒸。
治疗完毕后要及时清洗熏蒸仪,处理药包及掉残留药渣,保持周围环境卫生。
注意事项包括熏蒸仪一定要放置于平整桌面,工作时禁止移动,锅盖要盖紧,避免药液溢出及舱温不升。
眼艾灸法操作规程简介:眼科艾灸仪利用热疗和红外线疗法治疗疾病。
通过特殊通道将热量作用于眼周穴位,疏通经络,松弛睫状肌,缓解视疲劳,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等疾病。
适应症:缓解视疲劳、青少年假性近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泪囊炎)、结膜炎、玻璃体混浊等。
禁忌症:重症高血压、重症贫血、高热、大失血、精神病、某皮肤破溃、外伤、血肿、心血管疾病代偿功能障碍、青光眼、严重肝肾疾病等禁用。
用物准备:眼科艾灸仪、酒精灯、镊子、艾棒或专用发热体等。
(完整版)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一、简介根据中医理论,利用中医中药与现代高科技熏蒸器的完美结合,借热力和药力的双向作用,实现“皮肤吃药”的物理疗法。
用热的药液蒸气熏蒸眼部,使之起到局部用药,扩张血管,使药物直达病灶,帮助机体恢复功能,药借热力,热助药力,相得益彰,熏蒸面部皮肤,可起到气血流畅,排毒养颜,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由于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扩张,增加汗腺的分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和病灶的消失。
二、适应症睑板腺口阻塞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睑板腺囊肿、睑板腺功能退化等)、结膜炎、角膜炎、睑缘炎、泪囊炎、视疲劳、急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
三、禁忌症重症高血压、重症贫血、高热、结核病、大失血、精神病、某些传染病(如肝炎、性病等)、皮肤破溃、外伤、血肿、心血管疾病代偿功能障碍、青光眼、严重肝肾疾病、孕妇及经期妇女等禁用。
四、用物准备中药熏蒸仪一套(眼科多功能熏蒸仪)、中药协定方、特制药袋、毛巾等。
五、操作步骤1、先将准备好的药物装入药袋,并用绳子把药袋口扎紧(防止药渣外漏,堵塞蒸气孔)放入塑料盆内加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将药袋和水一同放入熏蒸仪内,再加适当的水,盖紧锅盖避免输气管扭曲。
2、接通电源,打开总开关,根据要求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各参数。
3、当听到电脑语音提示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请患者去除眼镜等面部物品,坐姿状态于熏蒸仪旁,然后缓缓的调节到自感舒适的卧姿状态下接受治疗。
4、熏蒸仪内温度应自动控制在95~100℃之间,病人通过体感温度调节距离来调节温度,治疗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每日1—2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在治疗中,温度和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体质、耐受程度而定。
5、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感觉,应停止熏蒸,让患者卧床休息。
对初次使用者,尤其是老人、体弱者,在治疗时间和温度上应循序渐进,护士要每隔5~10分钟观察询问一次。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艾条灸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推拿法操作规程4、刮痧法操作规程5、熏洗疗法操作规程6、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7、电针法操作规程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 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 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 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 3 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 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 局部皮肤用%碘伏消毒;5. 按毫针刺法进针;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三、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3. 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4. 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6.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7.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四、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五、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1. 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 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六、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七、刮痧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中药熏洗操作规程
中药熏洗操作规程【目的】中药熏洗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或浸浴,利用药物、水温和蒸汽的理化作用,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通畅气血的功效。
【适应症】1、痹症导致的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等;2、腰酸背痛症、肩周炎、颈椎病、落枕等;3、骨关节炎、肌腱炎、筋膜炎、腱鞘炎、脉管炎等;4、慢性劳损、骨伤科急症期(48h)后的血瘀肿痛、骨折后关节屈伸不利、手指、足趾等各类骨质增生疾病。
①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常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哮喘、伤风感冒、恶寒发热。
6、体癣湿疹、虫蛟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7、痛经、妇科带下症、阴痒、阴蚀等症。
【操作前准备】1、遵照医嘱评估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评估患者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3、告知患者熏洗的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的合作。
4、检查熏蒸机性能是否正常,检查电源是否正常。
【操作程序】◆自动温控熏洗床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药液,剪刀,盖被,大毛巾2条,一次性中单,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物品。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
2、遵医嘱核对药液后倒入熏洗容器,再次检查仪器是否完好,打开电源开关,调节适宜温度。
3、协助患者到熏洗室,铺一次性中单,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熏洗部位。
4、取舒适卧位,暴露熏洗部位与熏洗容器正上方,盖好盖被,尽量不使热气散发。
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冬季注意保暖。
5、根据病人的皮肤情况及耐受程度,再次调节温度至患者感觉舒适。
6、根据医嘱设定熏洗时间,一般为30分钟。
7、熏蒸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询问有无不适,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防止烫伤。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休息。
8、熏蒸完毕,关闭电源开关。
用大毛巾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护送患者回病房,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自动温控药浴器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治疗碗内盛持物钳1把,小毛巾1条、大毛巾1条、水温计、药液、剪刀、自动温控药浴器。
中药熏洗疗法操作规范
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 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 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完整版)中草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完整版)中草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1.引言中草药熏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治疗方法,通过熏蒸患者体内,以温热药物的气味和特性渗透到患者体内,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本文档旨在规范中草药熏蒸疗法的操作流程,确保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
2.设备和药材准备2.1 设备准备熏蒸器具:包括熏蒸罐、熏蒸架等器具,需保证器具干净、无损坏。
加热设备:可使用电炉、蒸锅等,需保证加热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隔热垫:用于保护患者床铺或床垫。
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用于保护操作人员。
2.2 药材准备中药材: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中草药材进行熏蒸。
药材配方:根据医生指示,精确配制中药药材的比例和用量。
3.操作步骤3.1 准备工作1.确认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排除禁用或过敏的药材。
2.清洁操作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卫生。
3.检查设备是否完好,熏蒸器具是否干净,熏蒸架是否稳固。
3.2 药材熏蒸操作1.根据医生指示,准备药材拌和制成熏剂。
2.将适量的药材熏剂加入熏蒸器具中。
3.将患者床铺或床垫搭好隔热垫,将熏蒸器具放置在床底部。
4.患者躺于床上,调整好姿势。
操作人员戴好防护用具。
5.打开加热设备,调整适当的温度。
温度一般可控制在40℃到50℃之间。
6.确保患者熏蒸器具正常工作,根据需求可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药性温和且能充分释放。
7.患者熏蒸时间一般为30分钟到60分钟,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调整。
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3 疗后处理1.关闭加热设备,将熏蒸器具移除。
2.将床铺或床垫上的隔热垫进行清洁消毒。
3.对病人进行观察和询问,记录病情变化、不适反应等情况。
4.根据病人反应和医生建议,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4.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需戴好防护用具,注意自身安全。
2.加热设备操作时需格外小心,确保设备稳定和温度控制安全。
3.在患者熏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不适及时停止熏蒸,并记录相关情况。
4.注意药材的保存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环节。
第三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该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病情,科学施行。
第四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证书。
第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患者安全评估和操作计划,并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
第六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操作简洁、有序,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保证操作区域的卫生。
第七条患者个人信息应保密,医疗废弃物应当安全处理。
第二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第一节针灸第八条进行针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九条针具应严格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针头。
第十条针灸操作应准确、快速、稳定,避免损伤患者。
第十一条针灸时,应确保患者舒适,并根据需要进行辅助疗法。
第十二条针灸后,应清点针具和结束时间,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第二节推拿按摩第十三条进行推拿按摩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四条推拿按摩前,护士和护理人员应仔细准备相关工具和药品。
第十五条推拿按摩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操作部位和力度,并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第十六条推拿按摩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反应。
第三节中草药熏蒸第十七条进行中草药熏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八条中草药熏蒸应在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避免患者呼吸困难。
第十九条熏蒸时,应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第二十条熏蒸后,应保持患者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
第四节中医理疗第二十一条进行中医理疗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二十二条中医理疗操作应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力度适中。
第二十三条中医理疗过程应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第二十四条中医理疗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二十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中医护理培训,更新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中药熏药治疗是使用熏蒸治疗仪,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使药气渗透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物理湿热的间接辅助刺激作用下,不仅加快了药物的渗透,而且由表及里,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围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物品准备】
中药汽疗仪一套(汽疗熏蒸舱体、底座、操作控制盒)、中药协定方、特制药袋、专用衣裤
一套、大毛巾、冲淋室、冲淋物品一套、拖鞋、毛巾等。
【操作流程】
1.先将药物装入药袋,并用绳子把药袋口扎紧(防止药渣外漏,堵塞蒸气孔)放入塑
料盆内加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将药袋和水一同放入蒸锅内,再加适当的水,盖紧锅盖避免输气管
扭曲。
2.接通电源,打开总开关,根据要求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各参数。
3.当听到电脑语音提示舱内温度达到37℃后,请患者脱去外衣,换上专用衣裤,将治
疗舱体立姿,患者在立姿状态进入治疗熏蒸舱,双下肢放在舱体两侧,合上治疗舱盖,头部
暴露于治疗舱外,颈部用毛巾围裹,以防气雾外漏。
然后缓缓的调节到自感舒适的卧姿状态
下接受治疗。
4. 舱内温度应自动控制在 39~ 42℃之间,治疗时间不宜超过 30 分钟。
每日一次,二周为一
个疗程。
在治疗中,温度和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体质、耐受程度而定。
5.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头晕、心慌、胸闷等不
适感觉,应停止熏蒸,让患者卧床休息。
对初次使用者,尤其是老人、体弱者,在治疗时
间和温度上应循序渐进,护士要每隔5~10 分钟观察询问一次。
6.治疗完毕提示病人走出熏蒸舱,并及时冲淋清洗皮肤表面残留的药物,更换衣服,
并饮用约 300ml 温开水或果汁等液体食物。
7.每次熏蒸治疗完毕后,均应按“消毒键” 对治疗舱内腔进行喷淋消毒(一般常规用 1:100 的 84 消毒液),再用清水和纱布擦去消毒液残留。
8.整理用物,物归原处。
【注意事项】
1.压力锅一定要放在加热器的中央,使锅底红灯亮。
2.锅盖要拧紧,避免药液烧干及舱温不升。
3.病人初次使用应缩短熏蒸时间,进出舱时注意保暖。
4.未婚男、女熏蒸时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