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

布病主要侵害机体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家畜患病后可以发生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为特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关节变形等,病程较长并易复发,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我省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区之一,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共2144例,主要传染源是羊只。

目前我省采取监测、检疫、免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属于布病感染的一类地区,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除种畜和奶畜外,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做到应免尽免。

《河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也规定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对其它牛羊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

由于布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发具有良好安全性和保护性的疫苗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

由于布鲁氏
菌为胞内寄生菌,不会被吞噬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消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保护布鲁氏菌免受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所以细胞免疫在清除体内布鲁氏菌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便于储存运输等优点,但是无法提供持久的保护力。

目前国内针对牛羊免疫使用的活疫苗,主要有A19和S2。

A19疫苗具有免疫力持久,免疫效果好,OIE认可的布病参考疫苗。

我国实际使用的A19株疫苗应该是1956年前被国外广泛使用的S19株,该疫苗可以引起1%~2.5%的怀孕的母牛流产,而且能够通过接触疫苗传染人;尽管S19疫苗的毒力通过传代弱化,但其仍然有一定的毒力,因此S19疫苗不能在人身上使用,近年来也有不少疫苗生产或者疫苗接种过程中造成人员感染的报道。

S2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和优越的安全性,S2比S19疫苗的毒力弱,它不仅能对猪、牛和羊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并且口服免疫也不会引起怀孕母畜流产,但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曾有甘肃省天祝县防疫员免疫接种后造成感染的报道。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不规范会造成免疫失败,甚至人员感染。

布病免疫有效的疫苗为弱毒活疫苗,具有致病性,相关从业者具有很高感染风险。

从业者接种布病疫苗时引起的布鲁氏菌病疫情报告时有发生。

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一些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员及机构对布病防治知识的缺乏和对规范防护的不重视,从而造成人员感染。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为保障布鲁氏菌病有效防控,从业者安全防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有必要制定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在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从业者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或缺乏有效的规范指导,疫苗免疫接种造成人员感染或不知如何开展免疫,造成疫苗免疫推进缓慢,不能有效防控
布鲁氏菌病。

因此,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技术规范,用以指导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接种有效运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我中心多年的实践经验,起草了《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1、任务来源
根据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对2018年第一批拟立项河南省地方标准项目公示的通知》(豫质监标发〔2018〕198号)的要求,由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河南省地方标准《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立项编号:20181210037)的起草、制定工作。

2、编制原则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利于疫病防控的原则;引入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结合河南省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实际、从业人员有效防护、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3、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三、编制过程
为确保标准编制的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编制组依据上述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广泛征集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牧业经济学院等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对基层防疫员现场操作的调查结果,以及我省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经验,确定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关键节点,起草了《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草稿。

之后
邀请大学教授、疫病防控专家、基层防疫员等10人对草稿征求意见,按照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制定《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2017年02月21日河南省畜牧局印发《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应用试验,对各关键节点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评估验证,根据应用实际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以达到布病有效防控、保障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目的。

根据前两个阶段资料和所有参与人员意见,编写组对草稿进行了修改,并将《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标准草案送国内5名著名兽医专家征求意见,按照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制定了该技术规范。

项目主持人:闫若潜,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持本项地方标准的制定与编写。

主要起草人:
方先珍: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的制定和规范推广。

朱前磊: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的的制定和推广。

赵雪丽: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内容的研究及标准的制定。

杨海波: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的制定。

赵美雪: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此标准的推广。

张利平: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校订和推广。

四、主要内容的确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时的疫苗选择、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前准备、免疫接种及应急处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

2、疫苗选择
A19疫苗适用于奶牛,仅限于3~8月龄犊牛免疫,皮下免疫注射;S2疫苗适用于羊、肉牛、奶牛,口服免疫,可用于孕畜。

3、免疫程序
羊、肉牛S2疫苗全群口服,初免后1~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年口服免疫一次。

免疫活菌数要求:羊≥1.0×1010CFU活菌/头,肉牛≥5.0×1010CFU活菌/头;具体用法、用量参见产品说明书。

奶牛3~8月龄犊牛用A19疫苗免疫,免疫活菌数要求:犊牛≥6.0×1010CFU活菌/头;必要时可在18~20月龄(即第1次配种前)再接种1次,免疫活菌数为1.0×109CFU~3.0×109CFU 活菌/头,免疫过A19疫苗的犊牛以后不再免疫;8月龄以上的奶牛每年口服一次S2疫苗,免疫活菌数≥5.0×1010CFU活菌/头。

4、免疫前的准备
对免疫时间、防护用品、免疫投药器、消毒药品、穿戴防护用品、场地压尘消毒、疫苗稀释等方面进行详细要求。

5、免疫接种
对操作人员站位、动物保定、免疫操作、免疫过程中注意事项、免疫结束后场地、设施消毒及人员消毒,防护用品脱卸及消毒和免疫档案及记录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6、应急处理
对免疫应激反应的处置和疫苗泄漏的处置方面进行了规定。

五、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我国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进程,适应我省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工作需要。

六、标准实施的建议
该项技术标准的制定,试验数据充分,科学性强,并经过了长期大量实际应用,可作为河南省推荐性地方标准在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