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对人畜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的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特性1.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进入机体,造成传染病。

常见的布鲁氏菌有布氏菌(Brucella abortus)、牛布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和猪布氏菌(Brucella suis)等。

2. 布鲁氏菌潜伏期长,易慢性化,病原体在体内多处打破,能够在体内滞留,难以根治,容易造成反复感染。

二、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1. 主要通过经口途径感染:食用未熟食品牛奶和肉制品2. 皮肤接触:直接接触感染疫区动物、尸体和排泄物3. 呼吸道感染:呼吸携带细菌的空气或气溶胶4. 其他途径感染:性传播和胎盘传播三、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技术规范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必须建立科学的防治技术规范。

1. 牲畜管理(1)加强牲畜免疫:对患有布鲁氏菌病的牲畜进行隔离治疗,并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2)定期体检:定期对牲畜进行体检,发现疑似感染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减少疫源。

(3)合理饲养: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保持牲畜的健康状态,减少发病率。

2. 疫区控制(1)疫区划分:对已发现的疫区进行划分,实施封闭管理,减少疫情扩散。

(2)严格监测:定期对疫区内的牲畜、饮水、环境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疑似感染病例。

3. 个人防护(1)加强卫生宣传:加强对牲畜饲养者、兽医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在接触牲畜及其产品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感染。

四、结语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既涉及牲畜管理,又涉及疫区管理和个人防护。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防治技术和操作规范,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 r u c e l l o s i 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 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牛、羊、猪、鹿、犬等布病易感动物的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本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血清学实验或细菌分离。

2.1流行特点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

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感染。

2.2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实验室诊断2.4.1细菌学诊断2.4.1.1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红色球杆状小杆菌时,而其它菌为蓝色,即可确诊。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对人畜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引起该病的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和动物。

布鲁氏菌病在人类中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保护人畜健康,还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

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对于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布鲁氏菌病的概述、防治技术规范、操作规范、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促进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正文2.1 布鲁氏菌病概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由布鲁氏菌引起,主要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及其分泌物而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在动物体内主要寄生于淋巴组织、胆道组织、脾脏和生殖系统等部位,引起感染后会导致发热、全身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

在严重病例中,还可能引起肝脾肿大、心包炎、关节炎等并发症。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血液或分泌物、食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感染动物产品、吸入感染源性气溶胶等。

在农村地区和养殖场,由于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是布鲁氏菌病易发的区域。

缺乏卫生防护措施的兽医和养殖人员也容易感染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尤为重要。

通过规范的防治技术和操作规范,可以有效减少动物和人类感染的风险,保障人畜健康安全。

在预防措施方面,强调定期对家畜进行检疫、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等是重要的措施。

在治疗方法上,及早发现和诊断患者,并进行规范的抗生素治疗也是关键。

对于患有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应避免与感染动物接触,同时定期进行监测和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

【未满2000字,无法继续输出】2.2 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控制和预防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免疫接种成为一种重要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进行探讨,以提高免疫接种的效果和安全性。

一、疫苗选择免疫接种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疫苗。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布鲁氏菌疫苗,包括活体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

在选择疫苗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疫苗的安全性:选择经过严格检测和验证的疫苗,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疫苗的有效性:选择具有较高效力的疫苗,能够提供长时间的免疫保护。

3. 疫苗的适用性:根据畜禽的品种、年龄、免疫史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疫苗。

二、免疫接种程序免疫接种程序是指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接种程序的严格执行能够确保免疫接种的效果和安全性。

1. 饲养管理:在进行免疫接种前,需要对养殖场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同时做好饲养环境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饲养水质和饲料品质。

2. 免疫对象和免疫时间的确定:根据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和免疫要求,确定需要接种的免疫对象和最佳的免疫时间。

3. 注射器和疫苗的准备:在接种前需要准备好干净的注射器和合适的疫苗剂量,确保接种过程中不会引入其他细菌或病毒。

4. 注射部位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和方法,常见的注射部位有颈部、大腿根部等,注射方法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5. 注射技术:在注射过程中需要使用正确的注射技术,包括注射角度、注射速度和注射深度等。

6. 免疫后的观察和处理:在免疫接种后需要对免疫对象进行观察,观察免疫反应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免疫接种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接种的效果和安全性。

1. 安全操作:在免疫接种时需要采取安全操作,使用干净的注射器和针头,避免交叉感染。

2. 免疫记录:在进行免疫接种时需要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免疫对象、接种时间、接种剂量和接种结果等。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它不仅对牛羊的生产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免疫接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治措施。

要想确保免疫接种的效果,规范的操作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进行探讨,旨在提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以帮助养殖户和兽医规范操作、提高免疫接种效果。

一、免疫接种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免疫接种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对接种的动物进行全面的体检,确保它们身体健康、没有患有其他疾病。

同时要做好充足的疫苗准备工作,选择正规、有资质的生产厂家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还需要准备好接种所需的器械和设备,包括注射器、消毒液等。

免疫接种的操作技术对于接种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1. 注射部位的选择在进行免疫接种时,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一般在牛羊的颈侧皮下注射最为常见,其他部位还包括颊下皮下、股部皮下等。

不同注射部位对于免疫接种的效果可能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并且要保证其干净、无损。

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和细菌污染。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使用后要及时处理,避免二次使用导致感染。

3. 疫苗的保存和稀释在接种前要进行疫苗的保存和稀释工作。

疫苗应当储存于阴凉干燥处,并且避免阳光直射。

疫苗的稀释要根据注射剂量和规模进行精准计量,以确保每只动物接种的剂量均匀、准确。

4. 接种操作流程在进行接种操作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避免任何疏忽。

首先要对接种动物进行固定,然后进行消毒处理,再进行注射操作。

在注射时要保证注射速度适中,避免造成动物的疼痛和紧张。

5. 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在进行免疫接种后,需要对接种的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对畜牧业和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免疫接种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本文将就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侵入牛羊的生殖系统、乳腺、淋巴组织等部位,引起牛羊布鲁氏菌病。

它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感染、食源性感染和空气传播。

患病的牛羊会出现咳嗽、乳腺炎、流产、生殖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二、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免疫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注射疫苗,可以增强牛羊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对于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是控制疫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1.选择适宜的疫苗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布鲁氏菌病疫苗主要有生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两种。

生灭活疫苗因其强度高、持续时间长而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接种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以免因操作不当引起疫苗变质而影响接种效果。

2.准备接种工具在进行免疫接种之前,需要准备好接种所需的工具,如注射器、消毒棉球、酒精棉球等。

这些工具需要在接种过程中保持清洁和无菌状态,确保接种的安全和有效。

3.选择适宜的接种部位对于牛羊的免疫接种,一般选择在颈部的皮下组织进行注射。

在选择接种部位时,要注意避开静脉、神经等重要组织,确保疫苗能够被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

4.注意接种剂量和频次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剂量进行注射,避免接种过量或者过少影响接种效果。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接种的频次,确保疫苗能够发挥最大的保护作用。

5.接种后的处理与观察接种完成后,要对接种部位进行适当的按摩,促使疫苗更好地被吸收。

接种完成后,要对牛羊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如发热、食欲不振等情况,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处理。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对牛羊进行免疫接种是一个重要措施。

下面将讨论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1.选种和免疫接种策略选择选择接种对象时应选择年龄适宜、健康状况良好、未感染布鲁氏菌的牛羊。

一般来说,牛羊在出生后2-3个月龄即可进行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相免疫接种策略,即在动物出生后一次性接种足量的疫苗;另一种是多相免疫接种策略,即在动物出生后分期接种疫苗。

2.疫苗选择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疫苗有S19活菌苗和Rb51活菌苗两种。

S19活菌苗广泛应用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疫苗。

Rb51活菌苗是一种改良的疫苗,对人畜共患病的替代菌株,适合用于免疫良好的牛羊。

在选择疫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免疫策略进行选择。

3.免疫接种操作技术免疫接种操作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操作。

免疫接种操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护服、口罩和手套等。

接种工具如注射器、针头等应进行灭菌消毒,并根据接种对象的年龄、体重和免疫策略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和剂量。

接种部位和方式应在洁净场所进行,接种部位宜选择颈侧及胸侧,在注射前需用酒精或碘酒消毒。

注射完成后不同的免疫接种策略需对接种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记录。

4.免疫后的注意事项免疫后,需要对接种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免疫接种动物是否出现异常反应或副作用,如高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接种动物应保持适宜的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其健康和免疫能力的维持。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是有效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免疫接种对象、合理的免疫接种策略和适当的疫苗,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免疫接种,并对免疫后的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护理,以保障免疫接种的效果和动物的健康。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1. 引言1.1 疾病背景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可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以及人类。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给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经口感染、皮肤创口感染和呼吸道感染途径传播,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的特点。

感染动物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精神萎靡、黄疸、泌乳减少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

布鲁氏菌病不仅对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人类被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甚至引起慢性病变。

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免疫接种作为预防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规范的免疫接种操作技术对于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1.2 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牛羊布鲁氏菌病这种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中,免疫接种更是至关重要。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牛羊对布鲁氏菌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免疫接种不仅可以保护个体动物的健康,还可以减少疾病在养殖群体中的蔓延,从而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疫接种还可以减少兽药使用,降低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疾病的治疗和防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免疫接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成本。

通过规范的免疫接种,可以提高牛羊的生产性能,降低死亡率,增加养殖效益。

免疫接种在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加强免疫接种,保证操作规范和及时性,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牛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牛羊等家畜,同时也可感染人类。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更为常见。

牛羊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感染的动物排泄物、乳汁和泌乳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一、相关技术规范(一)选择合适的疫苗在进行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操作之前,必须选择合适的疫苗。

一般来说,兽医会根据动物的年龄、重量、体质等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疫苗。

此外,要确保疫苗是符合标准、有效期限内的正规产品。

(二)消毒前准备为了保证疫苗免疫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做好消毒前准备。

首先,对牛羊接种的器材、操作场地、手术刀等所有可能接触动物的器具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其次,牛羊需要作好禁食的准备,以便于进一步的操作。

(三)注射技术在注射疫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注射的部位一般来说,牛、羊接种部位的选择应为肩胛肌或颈部皮下注射。

然而,我们无法保证不会出现局部感染情况,因此在注射时还需注意,避免过度注射或将疫苗注入到肌肉组织之中。

2.注射器材的准备注射器材必须要保证无菌,我们不推荐重复使用注射器,更不能将一个动物使用过的注射器再次用于其他动物身上。

3.使用合适量的疫苗兽医需要根据不同的疫苗使用说明书所标注的用量,使用合适量的疫苗来注射到相应的部位上。

如果需要注射多种疫苗,我们也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接种程序及时间来操作。

4.检查注射后状况给牛、羊接种完疫苗后,我们还要观察它们是否有异常反应,如果发现症状异常,要及时向专业兽医求助,帮助动物尽快的恢复。

二、操作技巧(一)处理接种前的工作1.选择合适时间在接种之前,我们需要选择合适时间进行接种。

一般选择在日间气温较为适宜的时段进行免疫接种。

同时,避免接种的环境受到外来的干扰,特别是免疫过程中,牛、羊的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这样能有效减少它们的紧张程度。

2.养成环境卫生意识养殖环境也是牛、羊疾病预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保持牛羊舍的清洁卫生,同时对养殖房间进行消毒。

在牛、羊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于密集,这样才能避免发生病害的传播。

(二)正确的接种操作1.操作前进行消毒在进行疫苗注射前,我们要对所使用的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消毒者还要穿着干净的防护用品,这样能有效防止传染源的扩散。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时的疫苗选择、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前准备、免疫接种及应急处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

2 疫苗选择2.1 A19疫苗适用于奶牛,仅限于3~8月龄犊牛免疫,皮下免疫注射。

2.2 S2疫苗适用于羊、肉牛、奶牛,口服免疫,可用于孕畜。

3 免疫程序3.1 羊、肉牛S2疫苗全群口服,初免后1~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年口服免疫一次。

免疫活菌数要求:羊≥1.0×1010CFU活菌/头,肉牛≥5.0×1010CFU活菌/头;具体用法、用量参见产品说明书。

3.2 奶牛3~8月龄犊牛用A19疫苗免疫,免疫活菌数要求:犊牛≥6.0×1010CFU活菌/头;可在18~20月龄(即第1次配种前)再接种1次,免疫活菌数为1.0×109CFU~3.0×109CFU活菌/头,免疫过A19疫苗的犊牛在产奶前可不再免疫;8月龄以上的奶牛每年口服一次S2疫苗,免疫活菌数≥5.0×1010CFU活菌/头。

4 免疫接种前的准备4.1 防护用品N95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胶靴、消毒药等。

4.2 投药器免疫时应使用布病疫苗专用全封闭式投药器或连续注射投药枪。

使用前,先对投药器或投药枪各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并用清水进行调试,以确保其完好、严密、无堵塞。

4.3 消毒药品4.3.1 用于布病免疫畜舍压尘消毒药:酚类、碘类,氢氧化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

4.3.2 用于手、皮肤消毒药:0.1%新洁尔灭、酒精、碘类等消毒药。

4.3.3 用于防护物品消毒药: 0.1%~0.3%新洁尔灭、二氧化氯、碘类等消毒药。

4.4 穿戴防护用品4.4.1 穿戴顺序内层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护目镜、鞋套或胶鞋、外层手套。

4.4.2 注意事项4.4.2.1 穿戴防护用品前用流水或肥皂水洗手。

4.4.2.2 穿戴过程双手不得接触面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 spp.)引起的传染病,牛和羊是其主要宿主。

该病不仅对牲畜健康造成危害,还可通过动物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给人类,对公共卫生也带来一定风险。

为了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免疫接种成为一种重要预防措施,下面探讨一下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1. 选择合适的免疫接种时间: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可以在动物出生之后进行。

一般来说,选择在动物3个月至8个月龄之间进行免疫接种比较合适,此时动物的免疫系统已经发育完善,可以更好地产生免疫应答。

若是成年牛羊,可以选择在非妊娠期进行免疫接种。

2. 选择适当的免疫接种方法: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活疫苗免疫接种效果比较好,但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需要谨慎使用。

而灭活疫苗免疫接种方法则相对安全,但其免疫效果较活疫苗稍差。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免疫接种方法。

3. 遵守免疫排程:确定免疫接种排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牦牛需接种2-3次,间隔4周进行;绵羊需接种2次,间隔4-6周进行。

在免疫接种排程中,需要尽量保证接种的间隔时间稳定,避免出现过长或过短的间隔时间,从而保证免疫效果的最大化。

4. 确保免疫接种质量: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确保免疫疫苗的质量。

免疫疫苗应该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疫苗,需要存储在符合要求的冷藏设备中,避免高温或低温下的存放;免疫针剂和注射器等也需要符合相关要求,并经过消毒处理。

5. 标记已接种的动物:为了便于管理和追踪免疫情况,每次接种时应当对接种的动物进行标记。

可以使用专用的耳标、肌肉注射标注等方式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6. 做好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接种后,应仔细观察被接种动物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如发热、厌食、腹泻等。

应做好免疫接种记录,包括接种日期、接种剂量、接种方式、接种动物数量等信息,以便后续的监测和统计工作。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也称为布鲁氏病。

这种疾病不仅危害牛羊的健康,还可能通过牛羊对人类造成传染。

为了控制和预防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免疫接种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要想做好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就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操作技术,本文将对该方面进行探讨。

一、免疫接种前的准备工作1.1 做好疫苗的准备在进行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充足的疫苗。

疫苗的选择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并且要检查疫苗的保质期和存储条件,确保其在使用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2 确保接种环境的卫生在进行免疫接种时,要确保接种环境的卫生状态良好,尽量避免外界的污染。

接种工具、设备和接种场所都要做好消毒和清洁,杜绝细菌和病毒的侵入。

1.3 对目标牛羊进行筛查在进行免疫接种之前,还需要对目标牛羊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和筛查,确保它们的健康状况符合接种条件。

如有发现有临床症状、疾病史或其他疑似感染的情况,应暂时排除接种。

二、免疫接种操作技术2.1 确定接种时间和方式在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和方式时,要根据牛羊的生长发育情况、季节气候、病原菌的传播规律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要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2.2 确定接种部位免疫接种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接种部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组织和器官,确保接种的效果和安全性。

常用的接种部位包括颈部、腹部和大腿等。

2.3 进行精准的注射在进行免疫接种时,要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具和注射技术,确保疫苗被准确注射到目标部位,并且要控制好注射的深度和速度,避免出现疼痛和损伤。

2.4 观察接种后的反应在免疫接种之后,还需要对接种的牛羊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和异常情况。

如有发现相关异常,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治疗和隔离等。

三、免疫接种后的管理3.1 对接种牛羊进行防护在进行免疫接种之后,要对接种牛羊进行一定期限内的防护,避免其受到外界环境和病原菌的感染。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危害牛羊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为了控制和预防该病的传播,免疫接种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1. 免疫接种目标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目标是提高免疫动物的抗体水平,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畜群的健康,减少经济损失。

免疫接种也有利于减少人畜共患病的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2. 免疫接种时机免疫接种的最佳时机是在动物幼崽期,因为幼崽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病原体。

一般情况下,牛羊的免疫接种时间为出生后2-3个月,此时动物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且传递给幼崽的母体抗体会逐渐消失。

3. 免疫接种方法常见的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方法有皮下注射和口服接种两种。

皮下注射是将疫苗注射到动物的皮下组织中,常选在耳根部位进行接种,具有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

口服接种是将疫苗溶液通过进食方式给动物口服,常选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疫苗的方法进行接种。

4. 免疫接种剂量免疫接种剂量的确定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关键。

根据动物的体重和年龄,确定合适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每头牛的疫苗剂量约为2毫升,每只羊的疫苗剂量约为1毫升。

5. 免疫接种后观察和记录免疫接种后,应对动物的身体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体温、食欲、精神状态等。

在接种后的几天内,动物可能会有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反应,如轻度发热、食欲不振等,一般情况下会自行恢复。

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应立即停止接种,进行观察和治疗,并及时报告兽医。

6. 免疫接种效果评估免疫接种后,应定期进行抗体效价检测,以评估免疫效果。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血清学试验和皮内反应试验等。

如果抗体效价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可认定免疫接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对于保护牛羊健康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接种时机、接种方法和剂量的选择,同时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评估免疫效果,确保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

布病主要侵害机体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家畜患病后可以发生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为特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关节变形等,病程较长并易复发,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我省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区之一,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共2144例,主要传染源是羊只。

目前我省采取监测、检疫、免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属于布病感染的一类地区,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除种畜和奶畜外,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做到应免尽免。

《河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也规定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对其它牛羊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

由于布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发具有良好安全性和保护性的疫苗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

由于布鲁氏菌为胞内寄生菌,不会被吞噬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消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保护布鲁氏菌免受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所以细胞免疫在清除体内布鲁氏菌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便于储存运输等优点,但是无法提供持久的保护力。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一、背景介绍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及人类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用感染动物的污染食品或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技术规范1. 动物检疫(1)加强动物检疫工作,严格执行检疫合格证明制度,对进出口动物产品进行必要的卫生检疫。

(2)对有疑似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检疫,并进行相应的检测,一旦发现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动物,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2. 动物免疫(1)加强对养殖场动物的免疫管理工作,保证各类动物都能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建立健全的免疫管理档案。

(2)对养殖场的饲养环境进行定期清洁消毒,消除传染源,预防布鲁氏菌病的传播。

3. 食品卫生安全(1)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消除可能的交叉感染风险。

(2)对于生食海产品,要求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严格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4. 防控宣传教育(1)加强对养殖户和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相关知识的普及率,让大家都了解如何防范和控制布鲁氏菌病。

(2)增加相关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发放,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操作规范1. 动物防疫(1)对于养殖场内的动物,要定期进行体检和排查,确保动物身体健康。

(2)一旦发现动物出现异常症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检测和治疗。

2. 动物免疫(1)对养殖动物进行疫苗接种,确保免疫程序的严谨执行。

(2)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记录,记录每次接种的时间和疫苗批号等信息。

3. 养殖环境管理(1)加强对养殖场环境的消毒工作,定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消除传染源。

(2)对饲料、饮水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确保饲料、饮水的卫生安全。

4. 食品生产加工(1)严格执行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标准,加强对加工设施的定期消毒工作。

(2)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及时处理,防止引起交叉感染。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对牛羊养殖行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减少该病的发生和传播,免疫接种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

本文将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一、免疫接种的时间选择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应选择在动物年龄较小时进行,一般在4-8个月龄时较为适宜。

此阶段的动物身体健康,对疫苗的免疫效果好,同时能够减少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二、免疫接种的疫苗选择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可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疫苗,如弱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细胞壁酸性疫苗等。

根据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和疫苗的效果,需选择适宜的疫苗类型进行免疫接种。

三、免疫接种的剂量计算免疫接种的剂量应根据动物的体重来计算,一般为每头成年牛使用1~2ml疫苗,每头幼牛使用0.5~1ml疫苗。

养殖场在进行免疫接种前,需对动物的体重进行准确的测定,并根据体重计算出合适的疫苗剂量。

四、免疫接种的接种部位免疫接种的接种部位应选择在动物的颈背部,距离头顶约15cm的位置。

首先需将毛发剃除,消毒皮肤,然后采用注射器将疫苗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接种完成后,需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使疫苗均匀分布。

五、免疫接种后的注意事项1. 免疫接种后的动物需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

2. 免疫接种后的动物需进行隔离观察,减少与其他动物的接触,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 免疫接种后的动物环境要保持整洁,定期清理粪便和污物,消毒饲料和饮水设备,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4. 免疫接种后的动物需定期进行体温检测,观察其免疫效果,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

六、免疫接种的效果评估免疫接种完成后,养殖场需对动物进行效果评估,观察免疫接种后的动物是否出现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如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乳汁减少等;同时需进行实验室检测,如血清学试验、细菌分离培养等,以确保免疫接种的效果。

七、免疫接种的追踪记录免疫接种完成后,养殖场需对接种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接种的日期、疫苗类型、剂量、接种部位等信息。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牛和羊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炎症。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免疫接种成为一种常用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进行免疫接种前,应对养殖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以保证牧场的清洁和卫生。

消毒操作可以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进行稀释和使用,确保病原体的杀灭效果。

选择合适的免疫接种时间和方法。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包括皮内、皮下或肌内注射。

一般而言,在牧场条件下,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较为方便和适用。

免疫接种的时间一般在动物2-6个月龄之间,选择健康的、没有患有其他疾病的动物进行接种。

接下来,进行疫苗的保存和使用。

免疫接种过程中,疫苗的保存和使用非常重要。

疫苗应该保存在低温环境中,远离阳光,避免冷冻和加热。

在使用疫苗前,应按照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稀释或重组,确保疫苗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根据免疫接种的标准程序,将免疫疫苗注射到动物的特定部位。

接种程序应进行严格的操作,遵循消毒、穿刺、注射等程序。

在注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注意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接种后,需要对免疫接种的效果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水平测定和动物的临床症状观察等方法。

通过监测,可以评估免疫接种的效果,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补充接种等。

及时记录免疫接种信息。

对免疫接种的动物进行编号,对每只动物接种的时间、接种方法、接种疫苗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这样可以在后期进行跟踪和管理,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操作技术。

这包括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和方法,妥善保存和使用疫苗,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免疫接种,监测接种效果,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通过规范操作技术,可以提高免疫接种的效果,有效预防和控制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传染病,由布鲁氏菌引起。

该病不仅对牛羊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重大的危害,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接种是控制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进行探讨。

一、免疫接种前的准备工作1. 选择合适的免疫期。

一般来说,幼年牛羊的免疫期一般在3-4个月龄,而成年牛羊的免疫期一般在6-8个月龄。

免疫期选择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接种效果的好坏。

2. 疫苗选择。

在选择疫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期直接影响到接种效果的好坏。

应选择品种齐全、包装完好的疫苗,并检查疫苗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3. 接种器具的准备。

接种器具的选择应符合卫生要求,采用无菌注射器,避免交叉感染。

4. 动物体检。

在接种前,应对动物进行全面的体检,筛查出有潜在疾病或症状的动物,避免接种过程中引起疫情扩散。

1. 接种点的选择。

应选择无菌、清洁的环境进行接种。

在免疫前,应对接种点进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2. 接种部位的选择。

在牛羊的体表选择接种部位时,要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避免选择静脉或血管密集的部位。

接种部位应该避免有创伤、疮口等,以免感染。

3. 疫苗用量的控制。

在接种过程中,应根据动物的体重和年龄来确定合适的疫苗用量,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接种。

4. 接种器具的操作。

在使用注射器接种时,应先将疫苗均匀摇匀,吸入适当的疫苗量,避免气泡进入疫苗。

5. 接种部位的消毒。

在接种前应对接种部位进行消毒,一般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碘酒、双氧水等。

消毒剂应涂抹或喷洒在接种部位,消毒时间应保持一定的时间,一般为1-2分钟。

6. 接种技术要求。

接种时应将注射器的针头垂直插入接种部位,徐徐注入疫苗,注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注射结束后要轻轻拔出针头,避免创伤出血。

7. 接种后的处理。

接种结束后,将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有效消毒,并进行好记录,及时清洗和储存。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污染的物品传播给人类。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的内容。

1. 感染动物的管理- 对于已经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的动物,应该进行隔离,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观察。

- 在养殖场、牧场等场所,应该加强动物的管理和分类,避免不同种类的动物混养,防止病菌传播。

- 对于发生病例的养殖场、牧场等场所,应该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清除病菌的存在。

2. 人员防护- 工作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防护知识培训,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 在接触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 在工作完成后,应该进行正确的洗手和身体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回家中。

3. 物品消毒- 使用过的诊断工具、牲畜处理工具等应该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病菌的消灭。

- 对于与受感染动物接触过的物品,如饲料桶、饮水器等,也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剂的选用应该符合相关规范,浓度应该适中,以保证消毒效果。

4. 饮食卫生- 食品卫生是布鲁氏菌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加强食品的监测和检验。

- 牛奶及其制品、肉类等易感染病菌,应该进行充分的加工处理,确保安全。

- 在饮食过程中,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5. 疫苗接种- 对于易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群体,应该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 疫苗的选择应该符合相关标准,保证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 疫苗接种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并进行免疫效果的监测。

6. 环境改善- 对于养殖场、牧场等动物居住的环境,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和改造,提高通风、排水等设施设备。

- 环境卫生应该得到重视,避免污水、粪便等污染环境,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

布病主要侵害机体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家畜患病后可以发生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为特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关节变形等,病程较长并易复发,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我省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区之一,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共2144例,主要传染源是羊只。

目前我省采取监测、检疫、免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属于布病感染的一类地区,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除种畜和奶畜外,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做到应免尽免。

《河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也规定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对其它牛羊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

由于布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发具有良好安全性和保护性的疫苗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

由于布鲁氏
菌为胞内寄生菌,不会被吞噬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消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保护布鲁氏菌免受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所以细胞免疫在清除体内布鲁氏菌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便于储存运输等优点,但是无法提供持久的保护力。

目前国内针对牛羊免疫使用的活疫苗,主要有A19和S2。

A19疫苗具有免疫力持久,免疫效果好,OIE认可的布病参考疫苗。

我国实际使用的A19株疫苗应该是1956年前被国外广泛使用的S19株,该疫苗可以引起1%~2.5%的怀孕的母牛流产,而且能够通过接触疫苗传染人;尽管S19疫苗的毒力通过传代弱化,但其仍然有一定的毒力,因此S19疫苗不能在人身上使用,近年来也有不少疫苗生产或者疫苗接种过程中造成人员感染的报道。

S2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和优越的安全性,S2比S19疫苗的毒力弱,它不仅能对猪、牛和羊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并且口服免疫也不会引起怀孕母畜流产,但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曾有甘肃省天祝县防疫员免疫接种后造成感染的报道。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不规范会造成免疫失败,甚至人员感染。

布病免疫有效的疫苗为弱毒活疫苗,具有致病性,相关从业者具有很高感染风险。

从业者接种布病疫苗时引起的布鲁氏菌病疫情报告时有发生。

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一些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员及机构对布病防治知识的缺乏和对规范防护的不重视,从而造成人员感染。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为保障布鲁氏菌病有效防控,从业者安全防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有必要制定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在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从业者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或缺乏有效的规范指导,疫苗免疫接种造成人员感染或不知如何开展免疫,造成疫苗免疫推进缓慢,不能有效防控
布鲁氏菌病。

因此,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技术规范,用以指导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接种有效运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我中心多年的实践经验,起草了《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1、任务来源
根据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对2018年第一批拟立项河南省地方标准项目公示的通知》(豫质监标发〔2018〕198号)的要求,由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河南省地方标准《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立项编号:20181210037)的起草、制定工作。

2、编制原则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利于疫病防控的原则;引入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结合河南省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实际、从业人员有效防护、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3、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三、编制过程
为确保标准编制的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编制组依据上述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广泛征集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牧业经济学院等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对基层防疫员现场操作的调查结果,以及我省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经验,确定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关键节点,起草了《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草稿。

之后
邀请大学教授、疫病防控专家、基层防疫员等10人对草稿征求意见,按照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制定《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2017年02月21日河南省畜牧局印发《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应用试验,对各关键节点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评估验证,根据应用实际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以达到布病有效防控、保障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目的。

根据前两个阶段资料和所有参与人员意见,编写组对草稿进行了修改,并将《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标准草案送国内5名著名兽医专家征求意见,按照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制定了该技术规范。

项目主持人:闫若潜,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持本项地方标准的制定与编写。

主要起草人:
方先珍: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的制定和规范推广。

朱前磊: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的的制定和推广。

赵雪丽: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内容的研究及标准的制定。

杨海波: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的制定。

赵美雪: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此标准的推广。

张利平: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准校订和推广。

四、主要内容的确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时的疫苗选择、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前准备、免疫接种及应急处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

2、疫苗选择
A19疫苗适用于奶牛,仅限于3~8月龄犊牛免疫,皮下免疫注射;S2疫苗适用于羊、肉牛、奶牛,口服免疫,可用于孕畜。

3、免疫程序
羊、肉牛S2疫苗全群口服,初免后1~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年口服免疫一次。

免疫活菌数要求:羊≥1.0×1010CFU活菌/头,肉牛≥5.0×1010CFU活菌/头;具体用法、用量参见产品说明书。

奶牛3~8月龄犊牛用A19疫苗免疫,免疫活菌数要求:犊牛≥6.0×1010CFU活菌/头;必要时可在18~20月龄(即第1次配种前)再接种1次,免疫活菌数为1.0×109CFU~3.0×109CFU 活菌/头,免疫过A19疫苗的犊牛以后不再免疫;8月龄以上的奶牛每年口服一次S2疫苗,免疫活菌数≥5.0×1010CFU活菌/头。

4、免疫前的准备
对免疫时间、防护用品、免疫投药器、消毒药品、穿戴防护用品、场地压尘消毒、疫苗稀释等方面进行详细要求。

5、免疫接种
对操作人员站位、动物保定、免疫操作、免疫过程中注意事项、免疫结束后场地、设施消毒及人员消毒,防护用品脱卸及消毒和免疫档案及记录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6、应急处理
对免疫应激反应的处置和疫苗泄漏的处置方面进行了规定。

五、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我国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进程,适应我省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工作需要。

六、标准实施的建议
该项技术标准的制定,试验数据充分,科学性强,并经过了长期大量实际应用,可作为河南省推荐性地方标准在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